ic卡數據存儲
㈠ 金融IC卡的主要功能分哪些類型
按功能分,可分為借記卡、貸記卡、准貸記卡、電子現金等產品;按信息存貯介質分,可分為僅有晶元的金 融IC卡和既有晶元又有磁條的雙介質卡(業界又稱「復合卡」);按行業應用分,包括市民卡、社保卡、公交卡、大學城一卡通等類型。
IC卡從其使用方式上分為兩種:
1. 接觸式IC卡:必須將IC卡插入主機卡口內,通過有線方式才能傳輸數據的一種IC卡。此卡易磨損、怕油污。美國的TM卡就是一種接觸式IC卡。
2非接觸式IC卡(射頻卡):主機無卡口,IC卡無須和主機接觸,通過無線方式就能傳輸數據的一種IC卡。
由於其為整體封裝,不怕油污和磨損,所以使用壽命長。 IC卡從其功能上分為三種:
(1) 存儲器卡。 (2) 帶加密邏輯存儲器卡:內有COS(卡操作系統)的一種存儲器卡。 (3) CPU智能卡:內有CPU(中央處理單元)的一種存儲器卡。 這三種卡又都分為接觸式和非接觸式。 磁卡是一種貼有一條磁帶的卡片。它在受磁場及外力作用下極易損壞,不能直接存儲數據;而IC卡由封裝好的集成電路組成,不受磁場影響,能夠進行數據存儲。
晶元卡和磁條卡區別一:存儲介質
晶元銀行卡即是金融IC卡,它是以晶元作為介質的銀行卡,卡的正面有晶元,支持閃付功能。而磁條卡是利用磁性載體記錄英文與數字信息,用來標識身份或其它用途的卡片。通過定義可以看出,二者載體不同,一個是利用晶元,一個是利用磁條。當然晶元卡又分為分為純晶元卡和磁條晶元復合卡,磁條晶元復合卡比磁條卡多了一塊晶元。
晶元卡和磁條卡區別二:安全系數
晶元卡的容量大(儲存量是磁條卡的160倍),可存儲密匙、數字證書、指紋等信息,卡上有讀防寫好數據加密保護,並且在使用保護上採取個人密碼、卡與讀寫器雙向認證,防止卡片數據被復制,具有更高的安全性。磁條卡在通過寫磁設備後會被不法分子利用進行偽卡的盜刷,安全系數較低。
晶元卡和磁條卡區別三:工作原理
晶元卡比磁條卡多了個晶元,在付款時除了要刷磁條外,還要驗證晶元。
㈡ IC卡的尺寸 iso 標准為什麼不是整數
因為長85.60,寬53.98毫米(3.370×2.125英寸)其長寬比與黃金分割(1.618:1)接近。
長85.60,寬53.98毫米(3.370×2.125英寸),卡片圓角的半徑為2.88-3.48毫米,是被使用得最多的尺寸。標准銀行卡(信用卡,借記卡等)和身份證,採用的就是這個尺寸。駕駛執照,公共交通卡,零售會員卡,美國護照卡,機組成員證書以及大多數在歐洲國家的身份證也使用ID-1格式。
ISO 7810,是身份證、銀行卡等尺寸的國際標准,分為ID-1、ID-2、ID-3及ID-000四種。現時採納的版本為2003年版。
(2)ic卡數據存儲擴展閱讀
IC卡的外形與磁卡相似,它與磁卡的區別在於數據存儲的媒體不同。磁卡是通過卡上磁條的磁場變化來存儲信息的,而IC卡是通過嵌入卡中的電擦式可編程只讀存儲器集成電路晶元(EEPROM)來存儲數據信息的。因此,與磁卡相比較,IC卡具有以下優點:
1、存儲容量大。磁卡的存儲容量大約在200個字元;IC卡的存儲容量根據型號不同,小的幾百個字元,大的上百萬個字元。
2、安全保密性好,不容易被復制,IC卡上的信息能夠隨意讀取、修改、擦除,但都需要密碼。
3、CPU卡具有數據處理能力。在與讀卡器進行數據交換時,可對數據進行加密、解密,以確保交換數據的准確可靠;而磁卡則無此功能。
4、使用壽命長,可以重復充值。
5、IC卡具有防磁、防靜電、防機械損壞和防化學破壞等能力,信息保存年限長,讀寫次數在數萬次以上。
6、IC卡能廣泛應用於金融、電信、交通、商貿、社保、稅收、醫療、保險等方面,幾乎涵蓋所有的公共事業領域。
卡片缺點,IC卡的缺點是製造成本高。
㈢ 接觸式ic卡由什麼組成
接觸式ic卡由什麼組成內容如下:
IC卡是集成電路卡(Integrated Circuit Card)的簡稱,是鑲嵌集成電路晶元的塑料卡片,其外形和尺寸都遵循國際標准(ISO/IEC 7816,GB/T16649)。晶元一般採用非易失性的存儲器(ROM、EEPROM)、保護邏輯電路、甚至帶微處理器CPU。帶有CPU的IC卡才是真正的智能卡。
例如:
我們正在使用的手機的SIM卡、UIM卡、USIM卡,銀行正在推廣的金融IC卡,都屬於CPU卡,屬於具備運算能力的智能卡。
賓館房門的房卡,早期的醫保卡,會員卡,屬於數據存儲卡,這類卡片部分帶有邏輯保護,部分不帶有。但是都不具備數據處理能力。
㈣ ic卡注銷了以後還有數據嗎
沒有了。ic卡注銷了以後是不會繼續存在數據的,IC卡是集成電路卡,IC卡晶元具有寫入數據和存儲數據的能力,可對IC卡存儲器中的內容進行判定。
㈤ ic卡nfc卡 扇區保存數據原理
原理如下。通過讀寫器發射一組固定頻率的電磁波,ic卡和nfc卡內有一個串聯諧共振電路,在電荷磁波的激勵下,將積累的數據保存到扇區內。
㈥ IC卡多大的存儲量
所有IC卡內部結構基本相同,以最低的IC卡為例,裡面一共有16個扇區單位表示為16S,每一個扇區擁有4個塊表示為4個M,(4個塊中有一塊是存儲的扇區的密碼);每個塊可以寫入16個FF,一個FF轉換為10進制是255也就是一個位元組,容量=16位元組*4個塊*16個分區=1024位元組=1KB;不同的IC卡晶元內部的分區數量會不一樣,每個分區的塊數也可能不一樣但是基本的每個塊能存儲的猜測應該都是一直的,是16個FF=16位元組,所以容量公式為:16*乘以每個分區的塊數*多少個分區=該IC卡的容量
㈦ Ic卡的優點
可靠。IC卡是由讀寫設備的接觸頭與卡片上集成電路的接觸點相接觸進行信息讀寫,無任何移動部件,不會出現吃卡、塞卡等現象。另外,IC卡抗干擾能力強,具有防磁、防靜電的功能。
安全。IC卡的所有需保密的信息以及用於安全控制的程序都設置在不可復制的防止外界入侵的存儲區中,從而保證了信息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在製作過程中,在卡的內部設立相應的密碼,從而可以有效地防止假冒。除利用對持卡人密碼(簡稱PIN)進行驗證以保證使用安全外,還可以採用生物認證技術進一步增加安全性。例如通過對持卡人的指紋、筆跡、聲音等進行識別來證實卡的有效性。
存儲量大。IC卡的存儲容量一般是磁卡的1000倍以上。通常可存儲3000個位元組,現在科學家還准備將它再增加3倍。因此它可以存儲大量的各類信息,可以做到一卡多用。
靈活。IC智能卡可以進行邏輯操作,因而可在不與中心計算機相連的情況下進行安全認證、操作許可權認證。此外,用戶可要求修改存儲在IC卡的個人數據資料,查詢剩餘額等。
㈧ 「IC卡」和「ID卡」有什麼區別
IC(Integrated Circuit)卡是1970年由法國人Roland Moreno發明的,他第一次將可編程設置的IC晶元放於卡片中,使卡片具有更多功能。「IC卡」和「磁卡」都是從技術角度起的名字,不能將其和「信用卡」、「電話卡」等從應用角度命名的卡相混淆。自IC卡出現以後,國際上對它有多種叫法。英文名稱有「Smart Card」、「IC Card」等;在亞洲特別是香港、台灣地區,多稱為「聰明卡」、「智慧卡」、「智能卡」等;在我國,一般簡稱為「IC卡」。
IC卡的外觀是一塊塑料或PVC材料,通常還印有各種圖案、文字和號碼,稱為「卡基」;在「卡基」的固定位置上嵌裝一種特定的IC晶元就成為我們通常所說的IC卡。根據嵌裝的晶元不同就產生了各種類型的IC卡。
IC卡的概念是7O年代初提出來的,法國布爾(BULL)公司於1976年首先創造出IC卡產品,並將這項技術應用到金融、交通、醫療、身份證明等多個行業,它將微電子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結合在一起,提高了人們生活和工作的現代化程度。
IC卡晶元具有寫入數據和存儲數據的能力,IC卡存儲器中的內容根據需要可以有條件地供外部讀取,完成供內部信息處理和判定之用。
IC卡一出現,就以其超小的體積、先進的集成電路晶元技術以及特殊的保密措施和無法被譯及仿造的特點受到普遍歡迎。
非接觸式ID卡又稱射頻卡,是世界上最近幾年發展起來的一項新技術,在卡片靠近讀寫器表面時即可完成卡中數據的讀寫操作,它成功地將射頻識別技術和ID技術結合起來,解決了無源(卡中無電源)和免接觸這一難題,是電子器件領域的一大突破,與接觸式IC卡相比較,非接觸式ID卡具有以下優點:
可靠性高 非接觸式ID卡與讀寫器之間無機械接觸,避免了由於接觸讀寫而產生的各種故障。例如:由於粗暴插卡、非卡外物插入,灰塵或油污導致接觸不良等原因造成的故障。此外,非接觸式ID卡表面無裸露的晶元,無須擔心晶元脫落、靜電擊穿、彎曲、損壞等問題,既便於卡片的印刷,又提高了卡片使用的可靠性。
操作方便、快捷 由於使用射頻通訊技術,讀寫器在10cm范圍內就可以對卡片進行讀寫,沒有插拔卡的動作。非接觸ID卡使用時沒有方向性,卡片可以任意方向掠過讀寫器表面,讀寫時間不大於0.1秒,大大提高了每次使用的速度 。
安全防沖突 非接觸式ID卡的序列號是唯一的,製造廠家在產品出廠前已將此序列號固化,不可更改。世界上沒有任何兩張卡的序列號會相同。非接觸式ID卡讀寫器之間採用雙向驗證機制,即讀寫器驗證ID卡的合法性,同時ID卡也驗證讀寫器的合法性。非接觸式ID卡在操作前要與讀寫器進行三次相互認證,而且在通訊過程中所有數據都被加密。卡中各個扇區都有自己的操作密碼和訪問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