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存儲給華為供貨
⑴ 明的不行就來暗的!給鴻蒙系統推廣支奇招,沒有華為手機也能推廣
華為之所以這么艱難,主要原因是,晶元產業本來就起源於美國,晶元製造上游產業也牢牢掌控在美國手中。 其中最難也最重要的光刻機更是離不開美國技術。雖然美國無法單獨造出高端光刻機,但是高端光刻機的核心技術,光源來源於美國。
事實上,我國很早就意識到這個問題,並早早開始做准備。 從2002年開始,我國就啟動「02專項」,研製光刻機。至今已經為此努力了近20年。
雖然我國在光刻機領域距離破除技術壟斷不遠了,但由於晶元製造涉及環節、材料、設備眾多,我國在晶元領域一時半會不具備和美國正面硬杠的實力,只能繼續猥瑣發育。 華為手機以及鴻蒙系統想要活下來只能智取不能硬杠。
商場如戰場,想要活下來並笑到最後,華為可以效仿學習偉人毛澤東同志的「農村包圍城市」戰略!
具體要怎麼做呢?
1、軟體方面,華為除了給各型華為手機適配鴻蒙系統之外,還應該想辦法給非華為品牌手機適配「刷機包」。
作為國際化手機廠商,沒有誰敢冒著得罪某方被制裁的風險宣布公開支持鴻蒙系統。既然明的不行,那就來暗的! 當年共產黨還很弱小的時候,就採取「地下黨」的形式發展、壯大黨組織。鴻蒙系統也同樣可以採取這種戰術。
如果有國家部門能夠私下牽頭組織非華為手機廠商同華為合作,給他們的手機適配鴻蒙系統,我相信他們是願意的。畢竟,國內市場對鴻蒙系統的認可度非常高,如果購買非華為品牌手機同樣能夠適配鴻蒙系統,預計會有非常多人第一時間升級,這將讓他們的手機銷量大漲,簡直就是雙贏!
為了避免他們被牽連而受到制裁,適配鴻蒙系統的事不必由他們來做,只需要他們提供關鍵的軟硬體埠,用於「刷機包」適配。 這樣做,一來非華為品牌手機廠商大可不必擔心被斷供,二來華為又可以以「人民戰爭」的方式,化整為零,爭取國內大多數手機適配鴻蒙系統。
想要給非華為品牌手機開發鴻蒙系統刷機包並不難,只要雙發願意提供手機的軟硬體埠就能做成。如果華為做出這樣的鴻蒙系統刷機包,可以單次刷機200元甚至300元的價格收費。據了解,去年我國市場手機銷量約3.3億部。 若這些手機有一半能以刷機形式升級成鴻蒙系統,則華為鴻蒙系統在國內裝機量就能輕松突破1.6億,再加上華為手機裝機量,突破3億非常容易。 華為也能從中收獲320億以上的巨額收入!
2、硬體方面,華為應該想辦法為各型華為舊機型提供關鍵核心零部件更換升級服務。
對於很多人來說,只要手機不卡,就不願意更換手機。 鴻蒙系統架構領先安卓很多,谷歌工程師認為領先美國系統10年。升級成鴻蒙系統之後,只要機身內存、運行內存夠用,很大一部分人不願意購買新手機。 因此,只要給他們提供更換更大運行內存和機身內存的服務,華為舊手機就能延長使用壽命,為華為鴻蒙系統發展爭取更多時間。
目前長江存儲的快閃記憶體已經用在華為Mate40系列,市場反應非常好。此外,去年長鑫存儲也發布了LP-DDR4/LP-DDR4X內存只要華為願意做,其他更老機型也一定可以適配長江存儲的快閃記憶體!在鴻蒙系統加持下,即便是3年前的老機型,手機晶元也都能滿足流暢運行的基本要求。
3、以「華為智選」、非正式合作方式,盡可能多和國內廠商、政府部門談合作。
國內已經有車企與華為合作,以車企自己的名義推出「華為智選」產品。同理,華為也可以以「華為智選」的名義同國內廠商合作,推出「華為智選」手機。 例如,國內的移動、聯通、電信三家企業可以找代工廠定製合約機,然後採用華為的「鴻蒙系統」,再以自己的名義對外出售。
很多網民公開宣稱,如果不支持鴻蒙系統,他就不買他們的手機。這意味著,只要支持鴻蒙系統,不管是什麼品牌的手機,很多人都願意購買。這是一個巨大的商機,如果有國內廠商能抓住機遇,預計將大賺一筆。
即便華為手機最終因缺少晶元而最終停產也沒關系。大量國民還是會以刷機、購買「華為智選」等形式支持鴻蒙系統推廣。
除此之外,政府部門還可以出非正式規定,鼓勵公務員、事業單位人員、教師、醫生等國家主導的群體購買安裝鴻蒙系統的產品,包括手機、家電等產品。例如購買安裝鴻蒙系統的產品補貼20%甚至50%。
這些推廣鴻蒙系統的措施,實際上相當於以我國這個半導體超級大市場來為鴻蒙系統推廣保駕護航。 據了解,2020年中國晶元進口額高達3800 億美元,而且還在高速增長! 可見我國的半導體市場有多麼龐大,想必沒有哪家外國半導體企業捨得放棄中國市場吧!
即使最終惹怒對方也沒關系,如果貿然逼迫它的企業斷供,則短期內它的企業將大量裁員甚至倒閉,還可能引起一系列民生問題。全面斷供將搞垮大批自己的半導體供應商,而若不全面斷供,只能眼睜睜看著鴻蒙系統利用我國國內所有手機茁壯成長而無可奈何。
對手反對就說明我們做得對,對手打壓得越狠的對象,我們就想盡一切辦法支持。護住華為這個來之不易的半導體 科技 龍頭,我國才有希望在未來突破晶元和操作系統「卡脖子」難題,不再懼怕任何制裁!
如果你覺得有道理,歡迎轉發,讓更多人知道,配合支持各種形式的鴻蒙系統推廣!
⑵ 華為5G手機美國配件僅佔1.5%,我們離純國產還有多遠
2019年5月份,美國制裁華為開始實行,到現在已經一年有餘了,如今這個話題已經不再新鮮。但最近,美國又准備加大力度,意欲切斷華為晶圓代工來源,說的就是台積電。加上台積電赴美建廠消息確定,使得華為前進的步伐變得更加困難。
一、華為使用美國產配件僅剩康寧玻璃。
據了解,華為5G手機的國產配件金額佔比從25%提升至42%,而美國配件的依賴已從11%降至1.5%,僅剩下玻璃外殼(康寧玻璃)。這是華為這一年來的成就,脫離美國依舊可以發展的很好。
二、國產化真的來了嗎?
拿華為Mate 30來說,雖然從美國進口的配件只有康寧玻璃,但是海外進口的配件整體來說也有不少。攝像頭選擇的是日本索尼公司的配件,射頻前端模塊選擇的是日本的村田製作所的配件,NAND快閃記憶體選擇的是日本的KIOXIA的配件,雙工器選擇的是日本的TDK和太陽誘電的配件,有機EL顯示器選擇的是韓國三星的配件,DRAM選擇是韓國SK海力士的配件,觸摸屏也是來自韓國進口。 整體來看,我們依賴進口的產品還是有不少,是我們造不出來嗎?我覺得不是的,只是差距太大。
三、華為有哪些核心技術?
華為三大核心 科技 是自研晶元、自研基帶、自研通訊。而手機硬體層面來說有五大模塊計算、通訊、存儲、屏幕、電池。華為目前掌握的只有計算和通訊,當然,一個企業掌握整個手機生產鏈有太大的難度,但是在屏幕方面我國的京東方也是可以的。
四、國產化之路有哪些不足?
康寧大猩猩玻璃壟斷全球高端手機市場,但是有消息傳出稱華為正在自主研發名為「Air Glass」,並獲取了相關專利,看來徹底擺脫美國配件的決心是大的。此外,光刻機技術決定了晶元的生產,中芯國際年底才可以量產7nm晶元,而華為計劃上線5nm晶元的手機,目前已經向台積電下了大量的訂單。光刻機技術的差距目前是最大的,也是「最致命」的。
篇尾小結:國產化之路是必須要走的,不然永遠的被人家牢牢的壓制。我們不能把壓力都放在華為身上,華為只是直接「受害者」,國產化需要國內多家企業共同努力,才能打造出真正意義的手機生態鏈。
提到處理器,自然就想到了高通。每年高通發布新處理器的時候,國內的手機廠商是爭著說自己會首發。而且我們也知道,處理器是手機的核心部位,一旦遭到斷供,那會有多少損失呢?
在國內手機廠商中,只有華為是堅持用自己的自研晶元,更讓我們感到興奮的是,這一條路沒有白走,是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不少用戶認為華為是捆綁什麼情懷,這里就想說一下,一旦高通斷供了,你們怎麼辦呢?
加上在近兩年,米國對華為的制裁是越來越嚴。一方面是讓我們看到了華為的超前的戰略,即所謂的備胎計劃。另外一方面,是拉開了去米國化零部件的序幕。根據日本媒體和專業機構拆解測算,華為5G手機的國產配件金額佔比從25%提升至42%。
而美國配件的依賴已從11%降至1.5%,僅剩下玻璃外殼等。看到這個1.5%,很多人也是高興,可熟不知玻璃外殼還是一個繞不過去的坎。其實這在業界已經不是什麼秘密,來自美國康寧大猩猩的玻璃製品。
幾乎壟斷了全球的高端智能手機和電腦屏幕的市場,而玻璃外殼對智能手機的體驗卻極為關鍵,且極為昂貴。這點目前來說國內還是沒有超過它的企業,而除了玻璃以外,像光刻機、晶元設計軟體等領域仍舊存在差距。
那麼我們離純國產還有多遠?首先這個問題應該是無解的,因為不可能什麼都是自己做,這就已經在打破貿易的銜接了。只能是有替代品,在需要的時候自己能生產,不受制於人。
其次,我們真的需要純國產嗎?現在這個世界是相互合作的,對於資源的整合利用非常明確。記得有這么一個事情,有網友說國內都造不出圓珠筆的筆芯。想想都覺得非常的荒謬。
造肯定是可以的,只是在工藝與技術上,與其他國家比不了。在一個造出來沒有市場,沒有購買,這東西賣給誰。第三,激發我們的創新,為什麼會有創新,都是在走投無路的時候想出來的。
不創新只能等死,希望國內有更多的企業像華為一樣,居安思危,掌握自己的核心 科技 。
自2019年5月美國商務部將華為列入「實體清單」以來,華為想盡了辦法,盡可能地減少對美國零配件的依賴!
然而,事實呢?
任正非在訪談時表示,2019年華為從美國采購的零配件達到了187億美元,高於2018年的110億美元!
2019年華為營收8588億元,187億美元零配件的采購佔比可不低啊!
任正非還表示,華為不會取代手機中來自美國的零配件!
所以,咱們只能說,華為已經逐步具備了不需要美國零配件也能造手機的實力;但實際上,還是採用了大量的美國零配件的!
……
前不久,有媒體報道的,個別款型的華為手機裡面的零配件佔比只有1.5%左右,並非完全屬實!
盡管美國商務部一直在打壓華為,但是華為還是可以從美國供應商采購零配件的(美國商務部再次將對華為的「實體清單」進行了第六次延期許可,延期至8月13日),並沒有到完全撕破臉的程度!
美國供應商也是想盡了辦法給華為供貨,如果華為大幅度切斷來自美國供應商的零配件,華為的產品質量也必將有所降低,華為利用二三十年時間建立起來的全球零配件供應鏈,也會遭受重創!
……
近年來,華為一直在加強與國內供應鏈合作夥伴的合作關系,采購京東方屏幕,委託中芯國際代工晶元…
只有咱們國內的供應鏈企業,才不容易被美國商務部左右!
華為想要在國際化征途上,走得更穩更遠,除了要擁抱全球供應商,還必須要重點發展國內供應商網路!
……
以上僅為浩子哥個人淺見,歡迎批評指正;
最近華為又成為了各大平台的熱搜新聞,由於受到了美國的打壓,極有可能導致徹底失去從美國合作夥伴采購產品的機會,同時華為海思晶元也有可能因為代工方面的原因而叫停,所以華為被美國打壓,近段時間來也確實牽動著很多網友的心。
有網友擔心,隨著美國的制裁升級,接下來華為手機會不會沒法做了,對於這一問題其實是不必擔心的,即使海思晶元無法再生產,華為可以選擇妥協的方案采購聯發科晶元,這樣生存是完全沒問題的。
日經中文網提到具體數據為,在美國制裁前上市的4G手機國產零部件大概為25%左右,而制裁後Mate 30 5G達到了41.8%,另外4G手機美國零部件佔比達到11.2%, 但如今5G手機只剩下下玻璃殼等極少部分,占總體的1.5%,幾近於消失。
同時文中還提到,華為在過去一年裡推進零部件研發,已經具備了內部采購能力。不過對於這份報道我卻存在一些疑問,因為 在5月18日的華為分析師大會上,官方表示華為去年依然從美國采購了187億美元的產品。
187億美元是個什麼概念呢,相當於1300多億人民幣,而整個2019年華為總營收為8500億元, 在美國的采購費用花費了總營收的超過15%,而華為手機的美國零部件比例已經下滑到了1.5%, 確實有些讓人不解,這上千億的采購費究竟用在了哪裡?
其實作為普通消費者,華為官方和很多媒體在眾多數據的披露上,可能會存在很大差異的,而且作為普通消費者,我們也無法查找到最准確的數據,因為 華為並不是一家上市公司,雖然相關的財務報告都是按照IBM公司核算的,但依然可以不像上市公司那麼嚴苛。
前些時候美股上市公司,所謂的「國民之光」瑞幸咖啡財務造假,一時間震驚了全球資本市場,股價瞬間一瀉千里,不得不緊急停盤,而今天瑞幸咖啡已經收到了摘牌通知,可見資本市場對上市公司財務造假幾乎是零容忍的。
這個說法不科學,不知道1.5%這個數據是怎麼得出來的,是按照零件數目算的還是按照零件價值算的?
用海思CPU舉例,怎麼算純國產?CPU是自己設計的,但是不是自己生產的,台積電給做的,台積電又受制於美國,你說這個CPU算不算國產?算成國產有什麼用?美國照樣可以制裁。好,就算上海的中芯國際可以給華為代工了,可它的光刻機都要從荷蘭進口,這樣生產出來的晶元算不算國產?人家還是可以卡脖子。
完全實現國產沒有用,關鍵我們自己要有別人沒有的技術,你能卡我的脖子,我馬上可以卡你的脖子,這樣斗爭才不落敗。
說句實話,純國產目前來看是不可能的。不管是從軟體還是硬體來看短期內都是不可能實現的。晶元的製造,晶元的設計這些都離不開美國的技術
回望2019年5月,美國封鎖華為事件爆發。
時隔一年,當一切似乎歸於平靜,有消息稱美國加碼對華為出口管制,並意欲切斷華為晶圓代工來源。
但根據日本媒體和專業機構拆解測算, 華為5G手機的國產配件金額佔比從25%提升至42%,而美國配件的依賴已從11%降至1.5%,僅剩下玻璃外殼等 。
然而就是這1.5%卻引起了筆者的好奇,為什麼最難的半導體晶元都能擺脫美國企業的制衡,而這薄薄一層的玻璃外殼卻做不到呢?我們離「純國產」還有多遠呢?
已轉正的華為備胎
事實上正是因為美國的多行不義,反而給具備強大內生力的中國 科技 產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驗證了「趨勢不可逆」這條真理。
自華為被封鎖事件爆發的這一年以來,中國半導體產業無論是在資本層面還是在 科技 研發層面都取得了驕人的成績。
日本專業調查公司Fomalhaut Techno Solutions通過對華為Mate 30 5G版的拆解報告顯示, 其中通訊模塊也從原來美國思佳訊替換成了海思半導體自研產品,僅此一項便大幅降低美國配件的成本佔比。
在5G時代,通訊晶元的研發難度極高,顯然華為已經攻克難關。
自研晶元,自研基帶,自研通訊,華為掌握三大核心 科技 。
也許正是因為華為的逆勢成長,成為美國加碼制裁的誘因,但今日的中國 科技 產業環境早已不是當初。
正崛起的國產替代
可能有些人依然會吹毛求疵的挑剔道:華為手機裡面仍舊有大量來自日韓的關鍵配件,仍舊受制於人。
但其實華為高端5G手機已經實現近半的國產率,這已經是非常了不起的成績,我們不能強求一個企業來搞定一切,這其實是一個關乎供應鏈和 科技 生態的問題。
手機無外乎計算、通訊、存儲、屏幕、電池這五大模塊。
其中華為已經解決了計算和通訊的部分,其他領域的中國 科技 企業也在這一年當中取得了驕人的成績。
比如來自京東方的屏幕早已經在華為最前沿的折疊屏手機Mate X系列中採用,實現全球范圍內的領先。
中芯國際已經完成華為麒麟SoC處理器的代工,麒麟710A便是由中芯國際14nm生產,被業界譽為華為首顆純國產SoC。
此外,長江存儲目前已經全部攻克128層QLC快閃記憶體技術,這對於國產快閃記憶體產業發展意義非凡。
一條強大且完善的全產業鏈科及技生態正在加速成形。
純國產,這個以前看似天方夜譚的想法,如今正在一步步照進現,但是我們真的需要純國產嗎?
繞不開的不只玻璃
回到開篇的問題,華為能做到如此之高的配件國產率,為何最難取代的卻是一塊玻璃?
其實這在業界已經不是什麼秘密,來自美國康寧大猩猩的玻璃製品,幾乎壟斷了全球的高端智能手機和電腦屏幕的市場,而玻璃外殼對智能手機的體驗卻極為關鍵,且極為昂貴。
玻璃外殼的好壞不僅決定了整機的視覺效果、觸控靈敏性、握持的手感、信號的穩定、耐刮擦的能力、無線充電效率,甚至決定了手機能否通過跌落測試。
作為對比,第六代大猩猩玻璃平均能經受15次從1米的高度的跌落,而普通玻璃一次都扛不住。
事實上在華為發布Mate 30系列的前夕,已經傳出消息稱華為正在自主研發名為「Air Glass」,並獲取了相關專利。
但有數據顯示,目前Mate 30 Pro仍舊採用的是第六代康寧大猩猩。其實這不難理解,從研發到量產往往需要一定的時間周期以及產業配套。
其實繞不開的不只玻璃,眾所周知在光刻機、晶元設計軟體等領域仍舊存在差距。
承認差距,確認進步,是持續發展的不二法門。我們離 「純國產」還有多遠?
這個問題或許沒有準確的答案。但今天相比一年前那個最黑暗的時刻,我們已經能夠看到更多的希望。
華為輪值董事長郭平最新公開表態: 華為的業務不可避免要受到巨大影響,但有信心能夠找到解決方案。
同樣的話,其實我們在一年前就看到過。而這一年過去了,華為不僅活著,而且活得更加精彩。
華為2019年全年營收高達8588億,實現同比增加19.1%的逆勢增長,並且大幅增加庫存和研發費用以作未雨綢繆,顯然華為已經有備而來。
正如華為官方微博所言:「除了勝利,我們已經無路可走」。
在全球經濟協作一體化的今天, 科技 不應該有國界之別。
越來越多的國產替代和自主可控並非意味著我門要走純國產這條路線,只是迫於無奈我們必須要經歷這個發展的陣痛期。
其實我們需要的不是純國產,而是純國產的實力,只有這樣才能擺脫受制於人。
「 盡管受到打壓,華為也不會走向封閉,走向孤立。」
「華為多元化和全球化的戰略不會動搖。 」
華為輪值董事長郭平如此說道。
離純國產很遠,哪怕三星作為目前全球唯一一個可以實現手機所有零件的研發,但都無法離開國際合作。因為三星UI是基於安卓的,而我們都知道安卓系統是美國谷歌的。所以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品牌可以實現完全自主研發。
只不過華為作為國內最強的品牌之一,擁有目前國內最強的研發實力,每年投入研發的資金以百億,千億計算。是其他國內品牌都無法比擬的。近幾年,華為手機越來越使用國產屏幕了,即便是兩款高端系列p和mate都使用不少的國產屏幕,這也有利於國產屏幕的發展。華為的晶元也是非常強的,但是是由台積電代工的,並非華為自己生產的。
所以哪怕強如三星,華為依然有很長的路需要走,也需要大家更多的支持國產品牌,也避免以後被外國卡脖子,謝謝。
我熱愛學習,熱愛回答問題。針對筆友提出的這個問題,我查閱個各類資料,以及跟同學、朋友進行探討,得出以下結論,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離純國產很遠,哪怕三星作為目前全球唯一一個可以實現手機所有零件的研發,但都無法離開國際合作。因為三星UI是基於安卓的,而我們都知道安卓系統是美國谷歌的。所以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品牌可以實現完全自主研發。
只不過華為作為國內最強的品牌之一,擁有目前國內最強的研發實力,每年投入研發的資金以百億,千億計算。是其他國內品牌都無法比擬的。近幾年,華為手機越來越使用國產屏幕了,即便是兩款高端系列p和mate都使用不少的國產屏幕,這也有利於國產屏幕的發展。華為的晶元也是非常強的,但是是由台積電代工的,並非華為自己生產的。
所以哪怕強如三星,華為依然有很長的路需要走,也需要大家更多的支持國產品牌,也避免以後被外國卡脖子,謝謝。
難,即便全用國產配件也不能是純國產,你還得付專利費呢!
⑶ 華為手機用的誰的晶元
最新,華為7款智能手機用上聯發科晶元!明年有望成其最大客戶
據C114中國通信網7月8日最新消息,今年以來,華為已經在其7款智能手機中採用來自我國晶元製造商聯發科的曦力4G晶元和5G天璣晶元。而據中國台灣媒體報道指出,預計華為在下半年乃至明年推出的5G新機也會採用聯發科方案,屆時來自華為的訂單將為聯發科帶來百億級別的營收,華為也有望成為聯發科的最大客戶。
此前,華為是台積電最大的晶元客戶。然而,今年5月中旬,美國升級了相關的限制舉措,進一步干預了相關晶元生產巨頭與華為的合作。就連台積電也被傳出,將停止接受華為新訂單。由於台積電似乎有意跟從美國的步伐行動,華為也開始規劃起未來的供應「B計劃」,聯發科無疑將成為其重要的一員。
日媒的報道指出,來自日本、韓國等的半導體製造商都將成為華為的重要替代供應來源。數據顯示,華為每年花費約10萬億韓元(約合81億美元)從韓國供應商購買內存和快閃記憶體晶元。此外,業界預計華為2019年從日本當地采購的零部件金額將達到1.1萬億日元,同比2018年增加50%。
而華為也有意在中資半導體企業中尋找替代供應商。除了上述的聯發科以外,紫光展銳、中芯國際都被華為寄予厚望。今年年初,我國晶元設計巨頭——華為海思已將旗下的14nm晶元大單從台積電手中轉交給了中芯國際。5月下旬也有日媒曝出,華為找來紫光展銳商討增加晶元供應的事宜。
與此同時,我國半導體領域也在迎來重大突破。據媒體6月初報道,長江存儲年內將啟動國家存儲器基地二期工程,這一項目落成之後,該司的64層3D快閃記憶體晶元產能將提升三倍,從目前的10萬片/月升至30萬片/月。值得一提的是,海外更是十分看好我國半導體國產化的前景。美國集成電路研究公司預測,到2024年中國半導體自給率將超過20%
⑷ 華為有救了中微5nm蝕刻機問世,晶元壟斷進一步松動
1996年,美國牽頭以西方國家為主的三十餘個國家,在奧地利維也納簽下了一份禁售協議(瓦森納協議)。該協議的主要內容為:成員國在出口敏感產品和技術前,在自願前提下向其他成員國報備。該協議的初衷原是為了增加透明度,增強敏感產品或技術的可控性。但是在實踐過程中,卻明顯違背了自願性的原則,逐漸演變為美國的「一言堂」。這一點,在捷克的無源雷達設備、烏克蘭的發動機、荷蘭的光刻機等生意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也正是因為該協議的存在,在「中國製造」走向「中國創造」的路上,很多人都注意到了某些領域的極端落後。這其中的主要代表,非晶元莫屬。這塊小小的集成電路,在電腦手機這樣的數碼產品和空調電視這樣的智能傢具上,扮演著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據金十數據報道:早在2018年,中國的晶元消費量就已經達到全球的33%,超過了美歐兩大洲的消費總和。但是在出口方面卻相當薄弱,中國晶元在全球晶元供應市場的佔比僅有3%,而美國和韓國的數據分別是50%和27%。
這份落後,引起了大量有識之士的注意,於是乎,轉折出現了。2019年9月,紫光集團旗下的長江存儲帶來一則「有望將中國存儲晶元自給率從8%提升至40%」的喜訊,Xtacking架構的64層三維快閃記憶體已經開始量產。四個月後,三星(全球第一大存儲晶元製造商)和SK海力士(全球第二大存儲晶元製造商)傳出2019年利潤暴跌的消息。前者的年營業利潤縮水52.9%,後者的2019第四季度營業利潤縮水了95%。面對利潤「跳水」,SKT海力士隱晦地歸結為一句「供過於求」。但明眼人都知道,這背後是中國晶元崛起。
後不久,中微半導體設備公司也帶來了好消息。該公司的CEO尹志堯博士表示「國產5nm蝕刻機已經問世,中微半導體作為全球唯一一家可生產5nm蝕刻機的設備供應商,已與台積電簽訂了合作合同」。該消息一經曝出,多家媒體給出了「晶元壟斷進一步松動」的高度評價,很多網友也在第一時間想起來依賴台積電代工的華為。華為雖有研發7nm甚至5nm5G晶元的實力,但國內並沒有有能力量產相應製程工藝晶元的供應商。而特朗普正是盯准了這一點,計劃通過修改《外國直接產品規則》,來限制台積電向華為的晶元供貨。
蝕刻機聽起來和「光刻機」這么像,是不是就意味著華為有救了,中國企業可以獨立製造5nm晶元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光刻」和「蝕刻」是製作晶元過程中的兩個重要流程,前者是將電路縮小,印照在塗抹了光刻膠的金屬板上,形成晶圓。後者是對光刻膠的晶圓部分,進行化學腐蝕,最終得到想要的晶圓形狀。所以光有蝕刻機,是不足以製造晶元的。雖然二者技術難度聽上去相差不多,但是一台由荷蘭生產的EUV光刻機有價無市,可以賣出十倍於國產蝕刻機的售價。
不過,也沒必要因此而大感失望。畢竟作為一個條件相對艱苦許多的追趕者,一口吃不成一個大胖子,才符合商業和研發的規則。更何況,蝕刻機在所有製造晶元的設備中,技術難度僅次於光刻機,而中微半導體已經走在了全球前列。除此之外,中微半導體在重要性堪比光刻機的薄膜設備研製上也走在全球全列。倘若中微半導體能夠保持在該領域的技術優勢,完全有機會在日後實現,對以台積電為代表的製造晶元企業的反壟斷。(李雙喜)
⑸ 華為國產替代,市場邏輯梳理
很多人問晶元邏輯到底怎麼回事,有點看不懂,所以筆者把其他稿件推遲了,先梳理一下晶元邏輯。
本來計劃今天開始剖析中美貿易戰的破局點,以及反擊點。獨孤九劍,只要抓住對手破綻,即使內力全無也可以一擊制勝!
剖析對手破綻的文章,只能退後到下一次了。
來自Gartner的數據顯示,2018年,華為半導體采購支出超過210億美元,成為 全球第三大晶元買家,占據全球4.4%的市場份額 。
誰投入最多,誰就是最大支撐,這點基本上可以確定。
2014年9月,國家發布《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提出要設立國家產業投資基金。現在國家集成電路產業基金一期的貢獻巨大,而且基本上已經進入尾聲。按照國家2020年實現國內晶元自給率40%、2025年達到70%的目標,大基金後續必將持續進行投入。
大基金的作用不僅僅是投資,更重要的是產業引導,用上帝視角,把所有投資整合在一起,團結一致!
在大基金的引導下,紫光展銳、中興微等設計企業加強與中芯國際等晶元製造企業的合作,中芯國際本土客戶營收佔比從2009年的不足20%上升至目前約50%,中微半導體的CCP等離子刻蝕機在中芯國際40nm和28nm生產線佔有率分別達到50%和30%,在上海華力生產線達到35%,上海硅產業的12寸矽片測試片已經向中芯國際、華力和長江存儲送樣。
准備5年,今日迎戰!
晶元製造,中國封測領先,製程在追趕!
海思半導體,常年駐廠長電 科技 ,從2016年開始合作 科技 部02專項項目到現在。更重要的,底氣在於2016年以來的連續大規模投入建設項目,16年41億,17年,18年投入也都超過30億。2019年董事會公告,將再次投入建設34.1億元,其中一半就為了華為。
連續4年全力投入,不計成本和利潤,就是為了儲備產能,16年到19年4年, 總計投入已經超過150億建設 。
請問現在市值多少?
看看上市公司財報就知道,這些不計成本的投入,都還沒有產生任何效益,卻義無反顧的不停投入。
目的就只有頭一個, 迎戰今天的局面 !
特別是剛剛結束的董事會大會,周子學兼任長電 科技 ,中芯國際兩大上市公司董事長,統籌國內晶元製造上下游,為國產替代打下平台基礎。
而且,去年4季度,和今年一季度,長電 科技 的海外訂單已經受到貿易戰影響,跌倒最低谷,無法再產生其他影響。
最後說一點,關於長電 科技 的商譽。這商譽產生於收購星 科金鵬 。
現在,貿易戰下,星 科金鵬 的技術的價值突出,
當年收購總話費為7.8億美元,另外,企業還額外負擔2億永續債和4.25億優先債券。所以長電 科技 重付出是13億美元,就是 90億 人民幣。
如果當年沒買,現在300億人民幣,是否可以買到?500億呢?
筆者可以肯定,就算中國出1000億,也買不到!
請問,商譽是啥?
順便說下其他兩個廠商。
三家封測廠商,長電主攻通信,華天負責存儲,通富負責CPU。所以,華天的優勢在於業務全部在國內,這也是它上周五率先漲停的原因。長電 科技 由於外資砸盤,擔心海外業務,所以上周五被砸了回來。
這兩家,在各自領域里,投資也是非常大的,而且通過並購也掌握了一定的先進技術。華天 科技 的南京封測廠應該為紫光配套,甚至長江存儲。通富微電收購AMD的封測廠,可以為國產化CPU配套。
但是從業務量來說,長電 科技 的優勢突出,華天,通富也舉足輕重。
中芯國際從2009年國內客戶佔比僅為10%,到現在國內客戶佔比達到50%。國產化替代受益非常明顯。
最重要的是,製程突破14nm量產標准,12nm導入驗證,下一代突破在即,為華為國產替代提供了堅強支撐。
存儲其實就是三家,長江存儲,合肥長鑫,和晉華。貿易戰,晉華被犧牲,這是大概率。據新聞,晉華已經在尋找潛在買家,出售資產。中國用晉華兌子美光半導體在中國的市場份額。讓長江存儲,和合肥長鑫的成長留出市場空間。
因此,兆易創新的處境,將沒那麼艱難。不然,中國這三家加入全球存儲大戰,烽煙會持續很久。
不過,競爭依然存在,只是壓力減輕,世界巨頭不會輕易讓中國存儲新生兒坐大。16年,長江存儲項目落地的一刻,清華電子所所長魏少軍就預見到了今天。有懷疑的,可以去查閱當年魏少軍的文章。
今天的一切,都是有準備的!
其他的各種替代,網上已經鋪天蓋地了,筆者這里就不分析了。
提醒風險是很必要的。
市場的表現,還有另外一個邏輯,雙產業鏈的坑。千萬別踩坑!
蘋果,是被報復對象。而且加關稅,必然導致蘋果供應鏈漲價。
在美國市場,蘋果的成本上升而漲價。蘋果為了平衡走私的壓力,必然在全球范圍內漲價。從而導致蘋果的產品價格競爭力下降。
所以,在高端市場上,如果華為因為技術壁壘而導致海外受挫,蘋果因為價格因素而失去競爭力,獲益的應該是三星。
筆者在前幾天,《用數據詳解,貿易戰底氣從何而來!》中分析過筆記本電腦的產業鏈,指出 蘋果,可能是受損最大的公司。
所謂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即使三星得利,全球市場萎縮也是跑不掉的,如果是通用器件,都會受損。
無論如何爭奪,兩大巨頭的供應鏈廠商都將受損。所以,天線是坑,器件也是坑,一系列坑很多。別被一張沒有什麼特別邏輯的所謂國產替代概念股坑了!
如果要找國產替代,一定要避開這些坑,尋找填補國內市場空白的品種!
華為的堅強後盾在於投入,而不在於盈利。
誰為中國替代產業鏈真金白銀投入最多?誰就最有價值!
國家集成電路投資基金,是最大投入平台,參股比例越高的投入越多,這個邏輯是可以成立的。
國產替代,最重要的是填補空白 ,而不是現有產品。別掉坑裡!
⑹ 如果晶元持續斷供,華為還能撐多久媒體爆出4項重大突破
本文由林力早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歡迎點贊、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林力早
如果晶元持續斷供,華為還能撐多久?
近來,針對此問題,一些媒體人處於急功近利的狀態,開始了自我安慰,提出了華為晶元取得了4項重大突破!
自從2018年M國對國內 科技 公司發起ZHI裁以來,特別是以華為、中興、海康、大疆等為代表的 科技 型企業,尤為感到了裁大棒之下的壓力。針對華為發起的大棒,一個比一個狠,從來沒有一次放鬆過。舉一國之力,動用國家Wu Qi,針對一個公司進行裁,華為承受著特別「優厚」的待遇。
由於沒有晶元可以供應使用,6月12日,數據研究機構Counter Point Research公布,2021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機和功能手機出貨量情況,數據顯示華為手機市場份額僅為4%,同比下降88%,全球排名從全球第二位降至第六位。
華為主要業務處於ICT領域,若沒有晶元支持,大部分業務都不能開展,好在國內晶元設計、製造、封測水平有一定底子,中低端晶元大部分可以在國內找到替代產品,實現自給自足。但對於華為的手機業務,特別是手機cpu採用的是7nm工藝,甚至是5nm、3nm工藝,國內目前無法實現國產替代量產,所以說手機缺芯是華為面臨的最棘手的問題。
據有關報道,截止目前,華為晶元解決方案傳來4項重大突破:
第一項,來自國產晶元的好消息:今年量產28nm,明年量產14nm。環球網在6月22日發表《溫曉君談14nm晶元量產:曙光就在眼前》一文,文章指出專家溫曉君預測,國產14nm晶元明年底可以實現量產。這個結論且不說是不是溫曉君說的,還是環球網根據溫專家的聊天內容自己推測的。
隨後,環球網就對《溫曉君談14nm晶元量產:曙光就在眼前》一文,進行了修改,刪除了「明年年底可實現國產14納米晶元量產」的消息。
第一時間看到這則新聞報道時,我就更加懷疑,這個速度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半導體行業和其他領域不一樣,涉及的領域眾多,而且關系緊密的精密裝備、材料、化學等領域,國內技術積累並不領先,也不深厚。而且涉及到的先進製程半導體工藝、工藝整合等技術,國內並沒有技術積累、經驗積累,即使能實現先進製程工藝,也不一定能有很高的成品率或合格率,這樣會導致晶元成本增高。
所以說, 國產晶元年內量產28nm,明年量產14nm的說法,是國人的急功近利,是自媒體人的自我安慰。退一步講,即使能等到明年量產14nm,華為手機麒麟晶元採用的7nm工藝,以及正在設計的5nm、3nm製程一樣還是不能國產替代。
第二項,華為爆出晶元疊加專利,利用兩個低製程工藝晶元疊加可以實現1+1>2的效果。
具體地說,兩個代表不同性能的14nm晶元,被組合以形成與7nm晶元性能相當的處理器。簡要概括為:華為海思利用多個晶元,形成主從晶元,主晶元通過電信號觸發從晶元同時工作(利用電信號上升沿或下降沿觸發),使主從晶元在同一時間調度處理同一任務。
對該專利的解讀,就是通過特殊設計,華為可以將兩塊14nm晶元疊加在一起,直接將性能提升到之前的兩倍水平,與7nm技術相當。
然而,專利畢竟只是一份技術性文檔,也可能是超前預判性專利,技術是否已經實現仍需考證。更何況, 兩個晶元疊加在一起,不僅封裝體積變得更加龐大,能耗增倍,而且散熱問題也隨之而來。 況且,如今國內沒有哪個公司可以量產14nm晶元,華為的該項專利難以應用,更難以在手機CPU上應用。
所以說,華為公布的這項雙芯疊加專利,有些「遠水解不了近渴」,或許在某些方面有一些應用場景,但在華為急需的手機業務晶元方面,暫時不能適用。
第三項,高通取得向華為供貨許可證書,開始向華為供貨4G晶元。
早在2020年11月份,高通公司發言人就正式宣布,高通已獲得向華為供應部分產品的許可證,其中主要包括部分4G產品。而5G產品,高通仍沒有取得供貨許可,至於什麼時候才能拿到許可證,目前還是未知數。在華為鴻蒙OS 2系統發布會上,華為發布的最新平板MatePad pro採用了高通驍龍870處理器,這也進一步證實高通向華為供貨許可真實性。
雖然高通公司獲得授予華為4G晶元許可證,可以幫助華為走出晶元庫存耗盡後,無核可用的極端困境,但5g手機已經進入大規模普及期,而高通公司4G晶元的幫助,只能幫助華為手機恢復部分低端市場的預期份額。而5G晶元產品才是華為所真正需要的,處在5G時代,華為不可能倒退回去大規模發布4G產品,這樣不僅沒有市場響應,也會逐漸丟失用戶。Mei國想抵制的就是國內的5G技術,打ya華為5G,即使M國自己不能在5G領先,但領先的5G技術相關公司都掌握在M國手中,而且是撈錢的搖錢樹。
目前,除高通公司外,英特爾、skyworks、AMD等晶元廠商已獲得向華為供貨許可。但真正具有競爭力的技術仍然是強力限制。在華為晶元的供應商中,最為關鍵的還是中國台灣的半導體公司——台積電。如今的台灣,是半導體技術的聚集地,台積電是台灣半導體技術公司的領頭羊,掌握著最為尖端的半導體先進製程工藝技術。台積電此前也是華為麒麟高端晶元OEM的首選供應商。M國禁令生效後,由於台積電使用了M國技術,且不能打造出不含有mei國技術的半導體技術生產線,因此台積電切斷了對華為的供應。
俗話說,惡性打壓,傷敵一千自損八百。在強壓之下,華為承受了巨大損失,而M國國內也有撐不住的時候。隨著全球半導體產業供應鏈被M國破壞,全球晶元緊缺的問題越發明顯,M國先放開了自己國內部分半導體巨頭公司的禁令,據外媒報道,M國也放開了台積電向華為供貨的許可,但僅限28nm及其以上製程的產品。據悉,華為物聯網產品的SOC晶元,如電視、攝像頭、機頂盒等,均採用28nm以上的工藝。
目前,具有高端晶元供貨渠道的台積電、三星等都被限制向華為供貨,M國一邊打ya華為,順帶收割台積電、三星等半導體巨頭,以逼迫先進半導體技術向M國本土轉移,從而對世界先進半導體技術形成 科技 霸權。
對於華為急需的5G晶元,14nm、7nm、5nm等先進製程晶元,目前沒有公司能夠獲得供貨許可,華為僅靠手中的一些庫存,用一顆少一顆,手機出貨量備受限制。所以說, 高通等公司獲得許可向華為供貨,也只能解決低端手機或平板晶元問題。
第四項,華為在武漢自建首家晶圓廠,預計2022年量產。
早前,華為消費者業務BG「余承東」就表示華為當初僅僅有晶元設計而沒有進入晶元製造領域很遺憾。如今終於得償所願,華為將在湖北武漢建立首家晶圓廠,預計2022年起分階段投產,消息人士透露,華為的工廠最初僅用於生產光通信晶元和模塊,以實現半導體自給自足。據悉,華為去年率先發布了,業界首款800G可調超高速光收發模塊,力爭在有限的背景下實現光器件核心晶元的國產化。此外,華為國內光電相關產品的研發主要設在武漢,華為武漢研究所擁有近萬名研發人員,主要從事發光通信相關設備、光晶元、 汽車 激光雷達等方面的研究、生產。
為何是在武漢?很簡單,武漢是中國光谷所在地,光通信在武漢有產業聚集優勢。目前,國內光通信產業聚集地主要有武漢、成都、蘇州、深圳等地,「芯屏端網」是武漢最為重要的幾大產業,其中「網」指通信,在武漢特別指光通信,武漢聚集了光迅、烽火通信、長飛、華工正源等光通信頭部企業。同時,長江存儲、武漢新芯等Fab大廠也處在武漢,吸引聚集了大量上下游配套企業。所以 光通信晶元晶圓廠選在武漢有較大產業、地理優勢。
但請注意了,這是將用於生產光通信晶元及模塊的晶圓廠。目前華為武漢研究所海思部分主要從事光通信相關領域業務,可確定的有光收發模塊、 汽車 激光雷達、光通信相關自動化設備(如貼裝、耦合等)、晶元封測等業務。目前來看武漢海思還沒有光晶元Fab廠區,且光晶元主要包含有源光晶元、無源光晶元兩類,與手機CPU晶元工藝製程相差較大。光晶元領域,是國內在半導體晶元中自產率最大的一類晶元,盡管良率暫時沒有國外廠商高。有源光晶元主要有激光器LD、LED類晶元,如DFB、VCSEL、FP等類型;無源光晶元主要指無源光器件的晶元,如PLC類型的AWG晶元、濾光片、光學鍍膜、MEMS晶元等。
光通信晶元對半導體工藝中光刻機的最小特徵尺寸要求並不高,工藝佔比較多的反而是沉積、濺射等和鍍膜相關工藝,該類型工藝對材料和工藝參數較為敏感,所以說與手機CPU晶元工藝製程相差較大。同時,光晶元對光學性能指標要求更高,對電學指標要求相對少一些,特別是無源光晶元。目前華為已經發布了96線激光雷達產品,主要應用於 汽車 領域,基於MEMS方案,已用於阿爾法極狐等車型。此外,華為光通信中所用的MCS,也已實現自製,需大量應用MEMS晶元。所以華為很有必要自己量產晶元,如MEMS晶元、VCSEL激光器等晶元。
綜上來看, 華為在武漢建的晶圓廠,主要用於光通信產品生產能力建設,與手機等cpu晶元技術相差較遠,仍是遠水解不了近渴,這與媒體報道的以後生產手機晶元是打擦邊球。
如今看來,華為依然可以很淡定的做到把自己能做的做到最好,而一些自媒體人卻坐不住了,每天在為華為想點子如何突破晶元困境。
國產明年14nm量產、晶元疊加技術、高通獲得供貨許可證、海思建晶圓廠,華為的這些突破仍擺脫不了台積電的技術,對於華為來說都是「遠水解不了近渴」,晶元問題仍棘手!
正如任總所說:星光不問趕路人,發揚「南泥灣」精神,加油奮斗……任總曾說年輕人特別要做好專注,不要把自己的精力分散在多個領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分散了難以有所建樹。不能像我這樣,把精力分散在碼字、碼代碼上,這樣做科研的時間就變少了,難以有所建樹。碼字確實不易,請多多點贊支持!
星光不問趕路人,
時光不負有心人。
本是青燈不歸客,
卻因濁酒留風塵。
美軍上將馬丁·鄧普西說過:「 要讓打勝仗的思想成為一種信仰;沒有退路就是勝利之路。 」華為也一樣別無選擇,只有前進的義無反顧。
華為晶元取得突破,要靠國內晶元領域整體水平的提升,華為只有依靠現有的晶元存量熬到活下去,消費者業務戰略整體轉移,關注另一個萬億市場——智能 汽車 ,是一條前途光明的大道。
本文由林力早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歡迎點贊、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⑺ 快看 | 傳華為將包機運回晶元;長江存儲否認國產設備比重目標
據數碼博主爆料,近日華為將包下一架貨運專機,運回9月14日前台積電生產出的全部晶元。
根據相關機構推測,麒麟9000晶元總計生產1000萬片,一季度可滿足800萬台華為Mate40系列旗艦手機的銷售,全量則可支撐大約半年。
但我們預計,半年的銷售恐怕也將面臨挑戰,華為旗艦手機的銷售呈現逐代火爆的局面:Mate20系列4個半月出貨量破千萬,而到了Mate30系列,僅3個月出貨量即破千萬。
另外,麒麟9000系列晶元將可能推出麒麟9000E和麒麟9000兩個版本,在性能和GPU上有差別。
近日有日媒報道,中芯、長江存儲正在加緊測試自主研發生產線中的非美設備,其中長江存儲計劃將生產線上的國產設備比重從30%提高至70%。
對此,長江存儲聯席副總裁否認設置了這一目標,目前企業80%的設備均來自美日,他們長期的研發投入造就了他們在技術上的領先優勢,國產設備雖有突破,但還難以取代。一味追求「去美化」,可能會對企業的技術和業績產生不良影響。
根據企查查顯示,小米長江產業基金合夥企業最新投資了 混合模擬集成電路製造商睿芯微電子, 持股比例約9.26%、為第四大股東。
目前可以明顯感受到終端廠商對上游半導體行業的重視,小米已經透過旗下產業基金連續投資了芯源微電子、芯來 科技 、晶晨半導體、樂鑫 科技 等。
另外OPPO也在9月8日東莞濱海灣新區投資設立晶元研發中心,OPPO稱此舉是為了增強產品競爭力和提升用戶體驗。
三星、蘋果等世界巨頭、和本土企業華為在手機和穿戴設備、大屏產品的成功顯然讓友商們看到了自研晶元的重要戰略意義,而面對未來商業競爭的不確定性,將核心技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是破解的唯一之道。
⑻ 長江存儲向華為提供晶元遭美國嚴厲斥責:我不允許的事情同樣不行
對於美國來說,凡是讓美國 科技 受到一點點威脅的事情,他們就會動用一些資源來打壓別人,從法國的阿爾斯通到中國的中興和華為,統統遭到美國的「長臂管轄」,可謂是人在家中坐,鍋從天上來。
而什麼是「長臂管轄」呢?這 是美國民事訴訟中的一個概念。 如果被告有意地在法院地作出產生責任的行為,並有權依據法院地法律取得權利或利益時,法院就對由該行為引起的訴訟擁有管轄權。開始時,用於法院對人的管轄權可以及於本州以外的外州人,主要用於交易行為和侵權行為;後來美國將自己的「長臂管轄」擴大到國際上,包括對外國商業公司的長臂管轄。
用一句最簡單的話來講,美國人不允許的,你們不許做;即便你們在自己國家可以,我美國也堅決可以管制你,因為我美國有「長臂管轄的法律」,這簡直比無賴還無賴。
但就在近日,美國政府突然對我國一家名為 「長江存儲」的 科技 公司 進行調查, 理由很簡單:因為長江存儲和華為達成合作,成為華為的供應鏈公司。 這一下讓所有人都氣憤不已,如果說美國政府不允許美國公司和華為合作,還能理解,但是中國國內自己的晶元公司和華為合作,你也來插一腳,甚至還揚言對長江存儲進行最嚴厲的懲罰。
也難怪有網友說「是可忍孰不可忍」,這種蔑視他國法律的「長臂管轄」實在是手伸得太長了,這種動輒就用「威脅美國安全」為理由的說法,來打壓和封禁他國的跨國公司,最後導致其他公司面臨困境,最後不得不破產,讓後美國企業又以最低價來收購別人,真的是吃相太難看了。
如果美國再一次針對長江存儲打壓的話,那麼華為接下來的環境更加困難,甚至連國內業務都難以開展起來,可謂是寸步難行,而美國更是高傲的表態,即便是中國國內公司也不允許和華為合作,因為這可能違反了美國相關法律。
可能有人會問,為何美國突然對長江存儲這家 科技 巨頭發起「打壓」呢?說白了美國是見不得華為變好了,因為就在近日華為手機業務總裁余承東宣布,華為手機供應鏈經過這幾年整合後,已經恢復過來,華為手機將要重回巔峰。
這一下讓美國十分不開心了,隨後經過一番調查後發現,原來長江存儲為華為提供相關高性能晶元,於是美國立即展開行動,對長江存儲進行嚴厲斥責,並揚言要對它調查。因為美國 知道長江存儲現 在正成為中國的「全國存儲晶元生產龍頭」,將這個源頭卡死,才會讓美國心安。
不過長江存儲和華為對美國的這種無厘頭斥責理都沒有理它,從目前的情況上來說,長江存儲和華為的合作還是產生了巨大的良性循環,也讓美國產生了不安,但美國的這種「長臂管轄」是或許能管到其他國家,但堅決是管不到中國的!
⑼ 長江存儲推出UFS 3.1高速快閃記憶體晶元;華為在歐洲專利局申請量居首
富士康印度半導體製造廠進入選址階段
據外媒報道,印度韋丹塔(Vedanta)集團近日透露了其半導體領域投資計劃的更多細節,稱其與OEM巨頭富士康合資在印建立半導體製造工廠的計劃,預計在兩年內建設完成。
印媒稱韋丹塔將持有合資公司多數股權,目前,該公司正與多個地方邦進行談判,以最終確定工廠選址,這將是印度半導體產業政策發布以來,微電子領域的第一家合資企業。
日本擬出台半導體特氣保供措施
據日媒報道,日本經濟產業省日前宣布,針對俄烏沖突導致的氖氣等半導體特氣供應問題,將在年內出台保供措施。
報道稱,計劃中的措施包括為建設氣體分離裝置和回收再利用裝置提供財政支持,此前在3月底,經濟產業省已經梳理出7類受俄烏沖突影響的戰略物資,擬通過供應鏈調整和發展國內製造能力加以解決。
工信部:一季度新增5G基站13.4萬個
IT之家4月19日訊,工信部新聞發言人、運行監測協調局局長羅俊傑在發布會上表示,一季度電信業務收入規模達3935億元,同比增長9.3%,增速同比提高2.8個百分點,電信業務總量達4069億元,同比增長23.9%。
加快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5G基站新增13.4萬個,累計建成開通155.9萬個,5G網路已覆蓋全國所有地級市和縣城城區、87%以上的鄉鎮鎮區。
信驊訂單已排至Q3
台灣工商時報4月19日訊,受惠亞馬遜、Meta及微軟等美國雲端客戶大廠,伺服器遠端管理晶元廠信驊接單動能已經滿到2022年第三季。
報道稱,英特爾全新伺服器平台Eagle Stream有望在下半年開始量產出貨,將同步帶動BMC晶片需求增長。在晶圓代工產能持續滿載效應下,法人預期全年產能將維持供不應求狀況,全年獲利挑戰賺進超過五個股本,營運將再度改寫新高。
長江存儲推出UFS 3.1高速快閃記憶體晶元
IT之家4月19日消息,長江存儲 科技 有限責任公司(簡稱「長江存儲」)宣布推出UFS 3.1通用快閃記憶體 ——UC023。據官方介紹,這是長江存儲為5G時代精心打造的一款高速快閃記憶體晶元,可廣泛適用於高端旗艦智能手機、平板電腦、AR/VR 等智能終端領域,以滿足AIoT、機器學習、高速通信、8K 視頻、高幀率 游戲 等應用對存儲容量和讀寫性能的嚴苛需求。
華為在歐洲專利局的專利申請居首
在歐洲專利局(EPO)最近發布的《2021年專利指數報告》中,華為總共申請了3544項專利,成為2021年在歐洲申請最多專利的公司。
據BusinessKorea報道,華為在歐洲提交的新專利申請數量每年都在上升。2020年為3113個,2021年又增加了300多個。除了歐洲,華為在中國(第1位)和美國(第5位)的專利申請方面的地位也在鞏固。
另據IPlytics報告,華為被評為世界上擁有最有效5G專利的公司之一,份額為15.93%。2020年,Capital on Tap全球最具創新性的 科技 公司調查連續兩年將華為排在榜首。華為正因其技術實力和創新而受到認可。
英集芯今日登陸科創板
4月19日,英集芯在科創板上市,股票代碼688209,股票發行價格為24.23元,募資總額10.17億元。上市首日,英集芯開盤破發,截至今日芯聞成文,其股價下跌9.99%,報21.81元,總市值91.60億元。
公開資料顯示,英集芯成立於2014年,是一家專注於高性能、高品質數模混合晶元設計公司,主營業務為電源管理、快充協議晶元的研發和銷售,提供的電源管理晶元和快充協議晶元廣泛應用於移動電源、快充電源適配器、無線充電器、車載充電器、TWS 耳機充電倉等產品。
萬眾一芯完成1.5億元B+輪融資
投資界4月19日消息,生物微電子領域的創業公司萬眾一芯宣布完成1.5億人民幣B+輪融資。本輪融資領投方為啟明創投,張家港鳳凰 科技 、建發新興投資參投,老股東經緯創投、德盛基金持續跟投。融資主要用於旗下產品的技術研發、臨床認證、生產製造、銷售運營以及場地建設。
資料顯示,萬眾一芯生物 科技 有限公司聚焦半導體生物晶元、微流控實驗室晶元及配套儀器和分子檢測試劑的研發、製造以及銷售。目前形成的主流產品包括小型基因測序儀、攜帶型核酸檢測儀和配套試劑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