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存儲技術的發展史
A. 我國科學家將光存儲時間提升至1小時,光速到底有多快
中國科大精英團隊課題組將光存儲時間提升到1小時,更新了二零一三年法國精英團隊造就的光存儲1分鍾的世界記錄,為完成量子科技U盤邁開了關鍵一步。這一結果在《自然·通訊》中發布。這一結果是一項極大的成就。網路光纖遍及全世界,光早已變成當代信息內容傳送的基本上媒介。光的捕獲和儲存能夠 協助大家更合理地光折射場。光的速度達到每秒鍾三十萬千米,減少光的速度和滯留光的速度是國際性學界的總體目標。
在試驗中,光信號燈不亮最先被AFC消化吸收,變成一種電子光學刺激性,隨後遷移到磁矩刺激性。歷經一系列磁矩維護單脈沖實際操作,最後載入為光信號燈不亮,總儲存時間長達1小時,光相位差儲存高保真達到96.4±2.5%。量子科技USB廣泛運用於全球通訊衛星量子通信、長基準線干涉天文學檢測系統等行業。該結果將光存儲時間從分鍾級推動到鍾頭級,達到了量子科技USB對光存儲使用壽命指標值的基本上要求。次之,根據提升儲存高效率和噪音比,有希望完成量子科技USB,根據運載工具完成量子信息的傳送,創建新的量子科技無線信道。
B. 中國科學家成功將光存儲1小時,刷新世界紀錄,其技術涉及了哪些行業
有時候經常會聽的一首兒歌叫做種太陽,其實這代表的是兒童們的美好心願,想要把太陽的溫暖和光亮保存下來。幫助那些黑暗當中和寒冷時候的人們,雖然看似是無法實現的願望,卻也能體現出當時人們的美好祝願。
而就在2021年4月份,中國和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長團隊就在光量儲存領域取得了重要的突破,不僅刷新了原本德國團隊光儲存一分鍾的世界紀錄,並且將光的儲存時間提升至一小時。
人們對於光的捕捉以及儲存可以幫助我們更有效地利用光場,光儲存在量子通信領域尤其重要。因為我們先儲存住光量子,還能根據光量子的儲存,進而構建量子中繼,就能夠克服信道損耗,從而建立起大尺度量子網路。
簡單一點就是先將光儲存在一個晶體當中,再一個小時之後放出。而我們知道光的傳播速度是很快的,這樣就可以先製作一個光的量子優盤,既能夠快速的存放資料,還能夠將時間儲存延長。而且運用到了通信當中,那麼我們國家的通訊就更加有保障。
這種技術其實對於我們很多普通人,看了新聞以後,我最大的感覺就是儲存方式可能發生改變,從以前的普通優盤到現在的光的量子優盤。除此之外,就是感嘆我國科技的進步,科研人員的努力。因為,這種技術被研發出來,最先使用的肯定是科技領域,而科技慢慢的走入到人的日常生活中,我們才能夠切切地體會到它所帶來的好處。
就像以前發明了電,剛發明時,我們不會覺得電有什麼實際用途,畢竟以前不用電,還可用沒有燈照亮。但是當發明電之後,連帶出電燈,電話,電視機等等這些和電相關的物品時,我們普通人才能在日常生活中真正感受到電的好處。
C. 有大佬能給介紹一下光存儲方向的發展趨勢和就業前景嗎
光存儲方向專業就業方向
本專業的畢業生主要面向現今就業機會多、廣、好的光電子行業。從事光電子產品、器件和平板顯示器的製造、裝配、調試、維修、檢測、生產管理、售後服務、產品代理和銷售等多方面工作。主要面向平板顯示和光電器件的生產企業和經營單位,從事平板顯示領域相關的製造、裝配、調試、檢測、維修、生產及質量管理、技術服務等工作。
從事行業:
畢業後主要在電子技術、新能源、儀器儀表等行業工作,大致如下:
1 電子技術/半導體/集成電路
2 新能源
3 儀器儀表/工業自動化
4 通信/電信/網路設備
5 貿易/進出口
6 專業服務(咨詢、人力資源、財會)
7 計算機軟體
8 其他行業
從事崗位:
畢業後主要從事光學工程師、工藝工程師研發工程師等工作,大致如下:
1 光學工程師
2 工藝工程師
3 研發工程師
4 銷售工程師
5 技術支持工程師
6 光電工程師
7 電子工程師
8 光學設計工程師
工作城市:
畢業後,深圳、北京、武漢等城市就業機會比較多,大致如下:
1 深圳
2 北京
3 武漢
4 上海
5 蘇州
6 杭州
7 南京
8 廣州
3、光存儲方向專業就業前景
光纖是隨著光通信的發展而不斷發展的,各種結構和類型的光纖支持著光通信產業的發展。目前,單根光纖傳輸的信息量已達到萬億位。光纖作為光通信信息傳輸的介質,它的色散和損耗將直接影響到通信系統的傳輸容量和中繼距離,而常規的單模光纖已不能滿足新一代通信技術的要求,因此光纖技術又有了新的發展。
迄今,光纖已經經歷了由短波長到長波長,由多模到單模光纖以及特種光纖的發展過程,並開發出了色散移位光纖、非零色散光纖和色散補償光纖。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封松林認為,如果說微電子技術推動了以計算機、網際網路、光纖通信等為代表的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使得知識經濟初見端倪,那麼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大容量光纖通信網路的建設,光電子技術將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他說,光電子器件和部件廣泛應用於長距離大容量光纖通信,光存儲,光顯示,光互聯,光信息處理,激光加工,激光醫療和軍事武器裝備,預期還會在未來的光計算中發揮重要作用。
D. 光存儲系統的光存儲技術發展趨勢和有待進一步研究的課題
隨著光學技術、激光技術、微電子技術、材料科學、細微加工技術、計算機與
自動控制技術的發展,光存儲技術在記錄密度、容量、數據傳輸率、定址時間等關
鍵技術上將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光碟存儲將在功能多樣化,操作智能化方面都會有
顯著的進展。以光學、集成光學、光子效應、體全息技術、光感生或磁感生超分辨
率等原理為基礎的新一代光存儲技術將朝著以下幾個方向發展:
1)實現低價位DVD系列光碟及驅動器的規模生產
直徑為120mm的DVD光碟單面容量4.7GB,雙面容量9.4GB,如果改成雙面
雙層,容量可達到18GB,組成了標稱容量為5GB、9GB、10GB、18GB的DVD-5、
DVD-9、DVD-10、DVD-18的光碟系列,只要這種光碟及光碟機的生產成本能降低
到當今CD-ROM或CD-R光碟及光碟機的價位,就足夠滿足一般信息系統及家用電
器的需求。由於DVD系列產品仍以傳統的光碟製造技術為基礎,基本工作原理沒
有改變,只是將信息符坑點的尺寸從原來的0.83µm降低到0.4µm,信道間距從原來
的1.6µm降低到0.74µm。這種光碟機的結構原理也沒有太大的變化,所用的半導
體激光器的波長略有縮短,一旦形成規模,成本必將大幅度下降。目前,加工這種
高密度光碟母盤及碟片注塑的設備及技術都已完全成熟。
2)進一步提高DVD光碟質量、成品率及功能
目前,DVD光碟的成品率,無論是母盤製作還是最終產品的成品率都低於普通
CD光碟,從而也影響其生產成本。各種生產光碟的專用加工和測試設備還需要進
一步更新,將深紫外超解析度曝光技術、電子束曝光技術、多層光致抗蝕劑技術、
無顯影曝光技術、更高速的刻錄技術等引入母盤製作,以便進一步提高母盤質量和
成品率。DVD光碟及光碟機將在功能上進行改進,首先是多功能化,包括光碟機和
碟片的多功能化,即一台光碟機可用於只讀、一次寫入不可擦除及可直接改寫等不
同碟片,而碟片也可能作成同時具有隻讀和可擦寫功能。此外隨著編碼技術和集成
電路技術的進步,光碟機的編碼及控制軟體功能還將進一步改進,將分散的視頻、
音頻、編碼、解碼、調制、解調、通道控制、伺服控制重新整合成少數晶元甚至單
一晶元,不僅能降低成本,還會大大提高系統的可靠性。為了使光碟機使用更方便,
其另一改進方向是光碟機的智能,使人一機界面更加簡單,操作更為簡便。
3)在記錄密度不變的條件下提高系統性能
無論是VCD或DVD光碟都可以利用自動換盤系統,組成光碟庫、光碟塔、光
盤陣列,實現提高整個系統的容量、數據傳輸率及多數據存儲的可靠性。如果將光
盤庫、光碟塔及光碟陣列與自動換盤系統有機結合,可以大大提高系統容量、數據
傳輸率和顯著改善存儲數據的可靠性。目前最大的光碟庫容量已可達到TB量級(即
1012位元組)。
4)綜合利用其它新技術開發下一代新產品
高密度數據存儲技術始終是信息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發展中不可缺少的關鍵研究
領域,預計到2005年,新型網路系統和第三代多媒體出現時,計算機外部存儲容量
至少應為100GB,數據傳輸率至少為40Mbps,現有的各種光碟都不能滿足要求,
即使上面提到的DVD-RAM光碟系統也與此目標相距甚遠。需要採用新技術和新材
料,研究開發出新一代高密度、高速光存儲技術和系統。
E. 光存儲技術的光存儲技術發展在過去的發展
1990年中期,5.25英寸磁光碟(即MO,3.5英寸的MO只出現在日本)系統取代了12英寸寫一次可讀多次 (WORM) 光碟的統治地位,並且把這種地位一直保持到最近。在MO驅動器中有一個電磁頭來極化記錄層上的磁點,它只有在溫度很高時才會改變。所以MO磁碟的工作方式是:MO磁碟的一面上有一個激光二極體把極點加熱到臨界溫度(稱為「居里點」),而在另一面的磁頭把該點極化。當該極點「旋離」激光頭後,該點會迅速冷卻下來,並保持了極性,除非對它再次加熱和加磁。一般的磁鐵摩擦,甚至核磁共振掃描儀都對MO磁碟沒有影響。
MO最可怕的競爭來自可讀寫壓縮光碟(CD-R,1990年出現)。MO的製造商通過在不提升價格的同時顯著增加容量的方式回擊CD-R的挑戰。所有MO製造商都統一了標准,並且採取了一致的發展「路線」:每隔18個月把容量提高一倍。MO的容量從1.3GB、2.6GB、5.2GB、一直發展到現在的9.4GB(4.7GB/面)。並且每種新型的MO驅動器仍可以讀取以前三代MO媒質,同時至少能寫前兩代的MO盤。MO的用戶和存儲管理員把這種投資保護特點看作是MO的最大優勢,並且對MO非常忠心。
但是MO生產商知道,9.4GB可能是5.25英寸MO盤的極限了。因為如果進一步縮小或密排記錄點,那麼就會導致無法接受的高錯誤率;而如果把激光二極體的波長從紅光一端轉到藍光一端,雖可提高容量(可提高4倍),但製造商現在無法生產足夠小、足夠便宜和使用壽命足夠長的藍光激光二極體。 當第一批可讀寫CD系統上市時,這種系統的驅動器價格高達5000多美元,碟片價格也有20多美元。但是這種光碟可以在任何CD-ROM驅動器或CD-音頻播放機中使用。
這種技術在出現後就被迅速標准化,並且十幾家製造商開始製造這種系統。飛利浦和索尼還推出了一種可讀寫的 (CD-RW) 光碟,並鼓動所有隻讀驅動器的製造商在其產品中安裝這種「多次讀寫」晶元。今天,標準的CD-RW驅動器(「CD 刻錄機」) 的零售價格不超過200美元,而可讀寫光碟的價格在1美元左右,一次寫入的光碟價格低於0.50美元。最近出現了另外一種標准規格的可讀寫光碟。用於高速記錄(即由12倍速以上的新驅動器寫入)的CD-RW光碟不能用於8倍速以下的老式光碟驅動器。所以在升級之前,請檢查您驅動器的規格。 Eastman Kodak 推出了一種極具誘惑力的混合CD(CD-PROM),它綜合了「只讀」和「可記錄」兩種特點。用戶可用CD-PROM為特定收件人定製發行光碟,用戶則可以更改某些文件,但是不能更改其他文件。即便如此,說它是一種殺手鐧還為時過早。 六年以前,在業界第一個標准組織——光存儲技術協會中有過一次爭論,爭論的一方是索尼和飛利浦,另一方是東芝、日立和Matsushita。他們所爭論的問題是關於一種新型的、高容量的、與CD媒質採用相同形式的光碟系統。爭論的結果是東芝聯盟一方「贏了」,他們把這種新格式命名為DVD。
DVD記錄採用了相變技術。這種技術已經存在多年,其原理是:激光二極體發出的熱量使記錄點呈現高反射(「水晶」)狀態或另外一種狀態(「非晶體」),而第二個激光二極體在讀取這兩種不同狀態時把它們分別標識為「1」或「0」。(相比之下, CD-R只寫一次,因為它使用「燒蝕」技術在記錄層中產生一種永久性的、物理的標記。)
MO製造商多年來一直批評相變記錄技術,他們聲稱這種媒質的寫入次數只能達到MO的十分之一。但這種數字是「幾十萬次」與「幾百萬次」的比較。對於普通的存儲應用來說,這種比較根本沒有什麼實際意義。
需要記住的是,DVD的容量不是由數據存儲業設置的,而是由好萊塢制定的。一張DVD光碟需要容納兩個小時的全動作片,並能提供廣播電視級的圖像大小和質量。最終,DVD採用相當緊密的壓縮演算法 (MPEG-2),每個記錄層的最低容量是4.7GB。現在這個數字已經成了標准。
先鋒、Matsushita、東芝、日立等廠家都把他們的最新式DVD錄制機製成多功能的:先鋒增加了一種稱為DVD-RW格式的可重寫能力,Matsushita集團採用了只寫入一次的DVD-R。你可能會猜到,不同廠家的可重寫媒質是不兼容的,而只有DVD-R光碟是通用的。
現在出現了一種更專用的可讀寫格式。索尼、飛利浦以及其他四個廠商都在宣傳DVD+RW 格式。但是DVD+RW驅動器和介質才剛剛上市。惠普推出了第一個商業品牌的DVD+RW,而戴爾是支持它的第一個PC製造商。現在,蘋果公司也OEM了先鋒的DVD-R驅動器。 在採用光碟存儲方法之前,我們還應該問問是否有更新的、更好的存儲技術出現。從長遠的觀點來看,當然有。可IT企業不希望在短期內系統的存儲能力有巨大提高。比如,DVD每面可以有兩個數據層,但還不能實現在每面上提供兩個可記錄層。在一兩年之內,這種改進恐怕無法實現。
今年可能要出現一種稱為「DataPlay」的一次寫入格式。它可在四分之一的普通碟片面積上存儲500MB數據。Samsung 和 Imation將推出第一批DataPlay驅動器和碟片。據說這種格式的物理大小和容量可能更適合於「娛樂」而不是用於「數據」。
不要相信一些「虛幻」的未來許諾。藍光激光二極體仍然沒有任何明顯進展。幾年以前,Quinta 和TeraStor曾經極力鼓吹稱為「近場」和「遠場」記錄的光磁混合技術,結果是這兩種方案到現在也沒有投入實際生產。只有在材料科學發生重大突破後,全息系統才有可能在一塊方糖大小的空間上存儲他們曾經吹噓過的TB級數據。
F. 光碟技術的發展史
早在1968年,美國的ECD(Energy Conversion Device)公司就開始研究晶態和非晶態之間的轉換。1971年ECD和IBM公司合作研製成功了世界上第一片只讀相變光碟存儲器,隨後相繼開發成功了利用相變原理製造的一次寫WO盤。1983年,日本松下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可擦寫相變型光碟驅動器。1994年,松下公司又將相變型可擦寫光碟驅動器與四倍速CD-ROM相結合,推出了PD光碟驅動器,在一台光碟驅動器上同時具有相變型可擦寫與四倍速CD-ROM功能。松下公司一在聲稱PD並不是英文縮寫,但是人們通常將其理解為英文Phase-change Disk或Power Drive的縮寫。
與MO技術相比,由於相變光碟僅用光學技術來讀/寫,所以讀/寫光學頭可以做的相對比較簡單,存取時間也就可以提高;由於相變光碟的讀出方法與CD-ROM、CD-R光碟相同,因此兼容CD-ROM和CD-R的多功能相變光碟驅動器就變的容易實現,PD、CD-RW和可擦寫DVD-RAM等新一代可擦寫光碟存儲器均採用了相變技術。
相變光碟存儲技術經過20多年的不斷研究和穩步發展,具有比MO存儲密度高、記錄成本低、介質壽命長、驅動器結構簡單、讀出信號信噪比高和不受外界磁場環境影響等突出優點,特別是相變光碟存儲器能向下兼容目前廣泛使用的CD-ROM和CD-R,因此相變光碟技術已成為光存儲技術中的主流技術,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光碟發展歷史
光碟存儲技術是70年代初開始發展起來的一項高新技術。光碟存儲具有存儲密度高、容量大、可隨機存取、保存壽命長、工作穩定可靠、輕便易攜帶等一系列其它記錄媒體無可比擬的優點,特別適於大數據量信息的存儲和交換。光碟存儲技術不僅能滿足信息化社會海量信息存儲的需要,而且能夠同時存儲聲音、文字、圖形、圖象等多種媒體的信息,從而使傳統的信息存儲、傳輸、管理和使用方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光碟存儲技術近年來不斷取得重大突破,並且進入了商業化大規模生產,在日本、北美及歐洲工業化國家已逐漸形成了獨立的光碟產業,其應用范圍也在不斷擴大,幾乎已深入到人類社會活動和生活的一切領域,對人類的工作方式、學習方式和生活方式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過去的幾年中,世界各主要光碟產業國家的光碟產業銷售額都在以兩位數以上的速度增長,1996年底全世界各種光碟驅動器的銷售總量達5760萬台,其中CD-ROM驅動器的銷售量為5450萬台,CD-R驅動器銷售量為150萬台。全球CD-ROM驅動器的累計裝機總量已超過1億台,CD-R驅動器的銷售量比1995年增長了10倍,是所有光碟產品中增長速度最快的一種。1996年全球光碟碟片的銷售量達到了1億片,其中CD-ROM盤約佔90%,CD-R盤約佔9%,其它可擦寫光碟僅佔1%。
一.只讀式光碟存儲器CD-ROM
自1985年Philips和Sony公布了在光碟上記錄計算機數據的黃皮書以來,CD-ROM驅動器便在計算機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CD-ROM光碟不僅可交叉存儲大容量的文字、聲音、圖形和圖象等多種媒體的數字化信息,而且便於快速檢索,因此CD-ROM驅動器已成為多媒體計算機中的標准配置之一。MPC標准已經對CD-ROM的數據傳輸速率和所支持的數據格式進行了規定。MPC 3標准要求CD-ROM驅動器的數據傳輸率為600KB/秒(4倍速),並支持CD-ROM、CD-ROM XA、Photo CD、Video CD和CD-I等光碟格式。
MPC 3標准對CD-ROM驅動器的要求只是一種基本的要求,CD-ROM驅動器從誕生至今一直持續不斷地向高倍速方向發展。1996年秋末,已有六種品牌的12倍速CD-ROM驅動器進入市場,Philips宣稱在1997年第一季度將推出16倍速CD-ROM驅動器。但是專家們認為,適於高倍速CD-ROM驅動器的操作、驅動及應用軟體還未出現,CD-ROM的使用性能並未隨著驅動器速度的加快而加快。就多媒體計算機的性能而言,6倍速的CD-ROM驅動器已能滿足要求。
CD-ROM是發行多媒體節目的優選載體。原因是它的存儲容量大,製造成本低,大批量生產時每片不到5元人民幣。目前,大量的文獻資料、視聽材料、教育節目、影視節目、游戲、圖書、計算機軟體等都通過CD-ROM來傳播。
光碟製作、光碟印刷、光碟刻錄、光碟復制、光碟列印、多媒體光碟製作等一系列服務!http://www.bjdisc.com.cn/憑著專業的設計隊伍、高效的光碟復制設備、先進的絲網印刷設備,從盤面設計製作到成品,我們可以在優質、高效的前提下為您一步到位地完成!
二.一次寫光碟存儲器CD-R
信息時代的加速到來使得越來越多的數據需要保存,需要交換。由於CD-ROM是只讀式光碟,因此用戶自己無法利用CD-ROM對數據進行備份和交換。在CD-R刻錄機大批量進入市場以前,用戶的唯一選擇就是採用可擦寫光碟機。
可擦寫光碟機根據其記錄原理的不同,有磁光碟機動器MO和相變驅動器PD。雖然這兩種產品較早進入市場,但是記錄在MO或PD碟片上的數據無法在廣泛使用的CD-ROM驅動器上讀取,因此難以實現數據交換和數據分發,更不可能製作自己的CD、VCD或CD-ROM節目。
CD-R的出現適時地解決了上述問題,使。CD-R是英文CD Recordable的簡稱,中文簡稱刻錄機。CD-R標准(橙皮書)是由Philips公司於1990年制定的,目前已成為工業界廣泛認可的標准。CD-R的另一英文名稱是CD-WO(Write Once ),顧名思意,就是只允許寫一次,寫完以後,記錄在CD-R盤上的信息無法被改寫,但可以象CD-ROM碟片一樣,在CD-ROM驅動器和CD-R驅動器上被反復地讀取多次。
CD-R盤與CD-ROM盤相比有許多共同之處,它們的主要差別在於CD-R盤上增加了一層有機染料作為記錄層,反射層用金,而不是CD-ROM中的鋁。當寫入激光束聚焦到記錄層上時,染料被加熱後燒溶,形成一系列代表信息的凹坑。這些凹坑與CD-ROM盤上的凹坑類似,但CD-ROM盤上的凹坑是用金屬壓模壓出的。
CD-R驅動器中使用的光學讀/寫頭與CD-ROM的光學讀出頭類似,只是其激光功率受寫入信號的調制。CD-R驅動器刻錄時,在要形成凹坑的地方,半導體激光器的輸出功率變大;不形成凹坑的地方,輸出功率變小。在讀出時,與CD-ROM一樣,要輸出恆定的小功率。
通常,CD-ROM除了要符合黃皮書以外,還要遵照一個附加的國際標准:ISO9660。這是因為當初Philips和Sony沒有定義CD-ROM的文件結構,而且各種計算機操作系統也只規定了該操作系統下的硬碟和軟盤文件結構,使得不同廠家生產的CD-ROM具有不同的文件結構,曾經一度引起了混亂。後來,ISO 9660規定了CD-ROM的文件結構,Microsoft公司很快就為CD-ROM開發了設備驅動軟體MSCDEX,使得不同生產廠家的CD-ROM在不同的操作系統環境下都能彼此兼容,就象該操作系統下的另外一個邏輯驅動器--目錄或磁碟。
CD-R的發展已有5年的歷史,但是也還存在上述類似的問題。我們無法在DOS或Windows環境下對CD-R驅動器直接進行讀寫,而是要依賴於CD-R生產廠家提供的刻錄軟體。大多數刻錄軟體的用戶界面並不直觀,而且系統安裝設置也比較繁瑣,給用戶的使用帶來很多麻煩和障礙。
為了改變這一狀況,國際標准化組織下的OSTA(光學存儲技術協會)最近制定了CD-UDF通用磁碟格式,只要對每一種操作系統開發相應的設備驅動軟體或擴展軟體,就可使操作系統將CD-R驅動器看作為一個邏輯驅動器。採用CD-UDF的CD-R刻錄機會使用戶感到,使用CD-R備份文件就如同使用軟盤或硬碟一樣方便。用戶可以直接使用DOS命令對CD-R進行讀寫操作,如果用戶使用如Windows Explorer這樣的圖形文件管理軟體,可將文件拖曳或投入(drag and drop)到CD-R刻錄機中,就可將文件課錄到CD-R盤上。
CD-UDF也是溝通ISO9660與DVD-UDF文件結構的橋梁,採用CD-UDF文件結構的CD-R盤可在DVD-ROM驅動器上讀出。
Philips公司最近推出的第四代CDD2600刻錄機首先採用了CD-UDF文件格式,並可在Windows 95和Windows NT環境下即插即用,使CD-R技術的發展步入了一個新的里程。
CD-R的最大特點是與CD-ROM完全兼容,CD-R盤上的信息可在廣泛使用的CD-ROM驅動器上讀取,而且其成本在各種光碟記錄介質中最低,每兆位元組所需化費的代價約為人民幣0.1元。CD-R光碟適於存儲數據、文字、圖形、圖象、聲音和電影等多種媒體,並且具有存儲可靠性高、壽命長(100年)和檢索方便等突出優點,目前已取代數據流磁帶(DDS)而成為數據備份、檔案保存、數據交換、及資料庫分發的理想記錄媒體,在企業、銀行證券、保險公司、檔案館、圖書館、博物館、醫院、出版社、新聞機關、政府機關及軍事部門的信息存儲、管理及傳遞中獲得了極為廣泛的應用。特別是為那些需要永久性存儲信息而不準擦除或更改的用戶提供了一種最佳方案。
三.可擦寫光碟存儲器
1.MO可擦寫光碟存儲器
MO是英文Magnet-Optical的縮寫,是指利用激光與磁性共同作用的結果記錄信息的光磁碟。MO盤用來存儲信息的媒體與軟磁碟相似,但其信息記錄密度和容量卻比軟磁碟高的多。這是由於記錄時在盤的上面施加磁場,而在盤下面用激光照射。磁場作用於盤面上的區域比較大,而激光通過光學系統聚焦於盤面的光點直徑只有1~2微米。在受光區域,激光的光能轉化為熱能,並使磁性層受熱而變的不穩定,即變的易受磁場影響。這樣,在直徑只有1~2微米的極小區域內就可記錄下一個單位的信息。通常的磁性記錄方式存儲一個單位的信息時,要佔用相當大的區域,因而磁軌也相應變寬,盤上記錄信息的總量也就很小。
MO碟片雖然比硬碟和軟盤便宜和耐用,但是與CD-R碟片相比就顯得比較昂貴了。MO的致命缺點是不能用普通CD-ROM驅動器讀出,因而不能滿足信息社會對計算機數據進行交換和數據分發的要求,在網路技術和網路建設不發達的國內,這一問題日驅突出和嚴重。
2.PCD可擦寫光碟存儲器
相變光碟(Phase Change Disk)與MO不同,MO光碟的記錄和讀出原理是利用磁技術和光技術相結合來記錄和讀出信息,而相變光碟的記錄和讀出原理只是用光技術來記錄和讀出信息。相變光碟利用激光使記錄介質在結晶態和非結晶態之間的可逆相變結構來實現信息的記錄和擦除。在寫操作時,聚焦激光束加熱記錄介質的目的是改變相變記錄介質晶體狀態,用結晶狀態和非結晶狀態來區分0和1;讀操作時,利用結晶狀態和非結晶狀態具有不同反射率這個特性來檢測0和1信號。
早在1968年,美國的ECD(Energy Conversion Device)公司就開始研究晶態和非晶態之間的轉換。1971年ECD和IBM公司合作研製成功了世界上第一片只讀相變光碟存儲器,隨後相繼開發成功了利用相變原理製造的一次寫WO盤。1983年,日本松下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可擦寫相變型光碟驅動器。1994年,松下公司又將相變型可擦寫光碟驅動器與四倍速CD-ROM相結合,推出了PD光碟驅動器,在一台光碟驅動器上同時具有相變型可擦寫與四倍速CD-ROM功能。松下公司一在聲稱PD並不是英文縮寫,但是人們通常將其理解為英文Phase-change Disk或Power Drive的縮寫。
與MO技術相比,由於相變光碟僅用光學技術來讀/寫,所以讀/寫光學頭可以做的相對比較簡單,存取時間也就可以提高;由於相變光碟的讀出方法與CD-ROM、CD-R光碟相同,因此兼容CD-ROM和CD-R的多功能相變光碟驅動器就變的容易實現,PD、CD-RW和可擦寫DVD-RAM等新一代可擦寫光碟存儲器均採用了相變技術。
相變光碟存儲技術經過20多年的不斷研究和穩步發展,具有比MO存儲密度高、記錄成本低、介質壽命長、驅動器結構簡單、讀出信號信噪比高和不受外界磁場環境影響等突出優點,特別是相變光碟存儲器能向下兼容目前廣泛使用的CD-ROM和CD-R,因此相變光碟技術已成為光存儲技術中的主流技術,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G. 信息儲存技術的發展過程
,信息儲存技術的發展過程:
1,原始社會,人們用結繩記事,或者把各種信息雕刻在石頭等物體上面
2,在奴隸社會,人們在石頭、陶器、木板、竹片等物體上面雕刻信息,這一時期有了最原始的文字,人們可以在皮革和織物、木板、竹片等上面書寫信息。
3,再後來,發明了紙張,人們用紙張來儲存信息。
4,到了近代,人們發明了照相機,於是可以用膠片來存儲信息。同一時期,人們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開始利用物體電磁感應的規律製造出象磁帶、唱片等來存儲信息。並且在後來進一步發展了這一技術。象現在的大容量硬碟、快閃記憶體晶元、優盤等都是基於這一原理。
5,在20世紀70年代,人們發現了使用激光來存儲信息的方式,這就是我們今天常見到的各種光碟了。
信息儲存技術:是將經過加工整理序化後的信息按照一定的格式和順序存儲在特定的載體中的一種信息活動。其目的是為了便於信息管理者和信息用戶快速地、准確地識別、定位和檢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