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存儲空氣
㈠ 鳥的特殊器官及其介紹
鳥的呼吸系統:由於飛行需要充足的氧氣,鳥類發展出一種高效的呼吸系統。該系統可以分為三個不同的部分:1、前氣囊(分別位於鎖骨、頸以及胸前部);2、肺;3、後氣囊(分別位於腹部和胸後部)。鳥類的肺部只能使氣流通過而不能存儲,而負責存儲空氣的則是氣囊。而氣囊則並不負責氣體的交換,其作用和風箱類似,讓新鮮空氣以較為恆定的速度,源源不斷的通過肺部[1]。前氣囊和後氣囊加起來通常是9個,其中只有鎖骨氣囊是單個出現,其它的氣囊都是成對出現的。有的如雀形目,氣囊的數量是7個,其胸前氣囊和鎖骨氣囊是相通的,甚至是融合到了一塊。
該圖演示鳥類呼吸時空氣的流動方向,無論呼氣還是吸氣,肺部總是有新鮮空氣通過。圖中肺部的深色方塊表明在呼吸時分別阻斷氣流的位置。鳥類吸氣的時候,吸入的新鮮空氣有一半會直接進入後氣囊,另一半則經由肺部進入前氣囊。在呼氣的時候後氣囊的新鮮空氣會經由肺部進行氣體交換之後排出,而前氣囊的低含氧量空氣則不經過肺部直接排出體外。被交換過的高二氧化碳含量的氣體不會再次經過肺部,而哺乳類動物則與此有很大差異:後者的肺部負責存儲和交換氣體,因此會發生新鮮空氣和廢氣混合的情況,或者說含氧氣分壓會逐漸發生變化。除此之外,鳥類的肺部在吸氣和呼氣時都會有新鮮空氣流經肺部,而哺乳類動物則只在呼氣是有新鮮空氣進入肺部,呼氣時只是在排除廢氣。正是由於這兩點差異,導致鳥類呼吸系統較哺乳類動物更為高效。
鳥類的肺部結構和哺乳類動物的完全不同:鳥類肺部並沒有如哺乳動物肺部中的肺泡,交換氣體的功能落在了稱為三級支氣管(又叫旁支氣管)的器官上。和哺乳類動物死胡同般的肺泡不同,三級支氣管兩端分別與次級支氣管及背支氣管相連,呈蜂窩管道狀。三級支氣管會輻射出許多肺毛細管,管壁上布滿毛細血管[2]。連同與之相連的一個三級支氣管所構成的六面稜柱體稱為肺小葉,氣體交換即發生在此。盡管鳥類肺部彈性纖維不多,不能如哺乳動物肺泡能膨脹,但其單位體重氣體交換表面積卻比哺乳類動物要高得多。前者為200cm2/g,而後者僅為15cm2/g[3]。
除此之外,鳥類還缺少哺乳動物的橫膈膜,因此只能夠依靠移動肋骨膨脹胸腔的方式來吸入空氣。而哺乳動物則可以不膨脹胸腔,僅依靠橫膈膜的運動來吸入空氣(瑜伽式呼吸)。由於氣囊存在於身體各處,因此在呼氣的時候,不能如哺乳類動物般僅需依靠胸部肋骨自身重力來完成該動作,而需要全身各處相關肌肉的收縮來完成。
鳥類的發聲器官位於氣管底部,稱為鳴管。與哺乳類動物的喉嚨一樣,氣體通過發聲器官會引起震動,因此發出聲音。由於存在鳴管,某些鳥類可以製造比較復雜的聲音,甚至模仿人類的說話,例如鸚鵡和八哥。有些鳴聲悅耳動聽的鳥類,甚至可以在同一時間發出超過1種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