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on釋放list
① 如何把列表外的列表移除python
python的列表list可以用for循環進行遍歷,實際開發中發現一個問題,就是遍歷的時候刪除會出錯,例如
l = [1,2,3,4]
for i in l:
if i != 4:
l.remove(i)
print l
這幾句話本來意圖是想清空列表l,只留元素4,但是實際跑起來並不是那個結果。再看下面,利用index來遍歷刪除列表l
l = [1, 2, 3, 4]
for i in range(len(l)):
if l[i] == 4:
del l[i]
print l
這樣沒問題,可以遍歷刪除,但是列表l如果變為 l = [1,2,3,4,5]
如果還是按照上面的方法,設想一下,range開始的范圍是0-4,中間遍歷的時候刪除了一個元素4,這個時候列表變成了= [1,2,3,5],這時候就會報錯了,提示下標超出了數組的表示,原因就是上面說的遍歷的時候刪除了元素
所以python的list在遍歷的時候刪除元素一定要小心
可以使用filter過濾返回新的list
l = [1,2,3,4]
l = filter(lambda x:x !=4,l)
print l
這樣可以安全刪除l中值為4的元素了,filter要求兩個參數,第一個是規則函數,第二個參數要求輸入序列,而lambda這個函數的作用就是產生一個函數,是一種緊湊小函數的寫法,一般簡單的函數可以這么些
或者可以這樣
l = [1,2,3,4]
l = [ i for i in l if i !=4]//同樣產生一個新序列,復值給l
print l
或者乾脆建立新的list存放要刪除的元素
l = [1,2,3,4]
dellist = []
for i in l:
if i == 4:
dellist.append(i)
for i in dellist:
l.remove(i)
這樣也能安全刪除元素
所以要遍歷的時候刪除元素一定要小心,特別是有些操作並不報錯,但卻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
上面說到產生新序列,賦值等等,用python的id()這個內置函數來看對象的id,可以理解為內存中的地址,所以有個簡要說明
如果
l = [1,2,3,4]
ll = l
l.remove(1)
print l//肯定是[2,3,4]
print ll//這里會是什麼?
如果用id函數查看的話就發現
print id(l),id(ll)
列印出相同的號碼,說明他們其實是一個值,也就是說上面的print ll將和l列印的一樣,所以python有這種性質,用的時候注意一下就行了
② python面試題總結1-內存管理機制
(1).引用計數
(2). 垃圾回收
(3). 內存池機制
在python中每創建一個對象,對應的會有一個引用計數,當發生賦值操作如a=b,對應的b的引用計數會自動加1,當引用的對象被清除或者函數結束時,引用計數會自動減1。
在python中使用引用計數,標記清楚,分代回收三種方式進行垃圾回收。
其中,引用計數當對象的引用計數歸0時,對象會自動被清除。標記清除機制是首先遍歷所有對象,如果對象可達,就說明有變數引用它,則標記其為可達的。如果不可達,則對其進行清除。分代回收是當對象創建時被標記為第0代,經過一次垃圾回收之後,餘下的對象被標記為第1代,最高為第2代。其原理是,對象的生存期越長,月可能不是垃越。
ython語言雖然提供了對內存的垃圾收集機制,但實際上它將不用的內存放到內存池而不是返回給操作系統,所以就有了以下:
1 Pymalloc機制;這個主要是為了加速Python的執行效率,Python引入了一個內存池機制,用於管理,為了對小塊內存的申請和釋放。
2 Python中所有小於256個位元組的對象都是依靠pymalloc分配器來實現的,而稍大的對象用的則是系統的malloc。
3 對於Python對象,比如整數、浮點數和List這些,都有自己獨立的內存池,對象間並不共享他們的內存池。換句話說就是,假設你分配並且釋放了大量的整數,那麼用於緩存這些整數的內存就不能再分配給浮點數。
③ python怎麼進行內存管理的
Python作為一種動態類型的語言,其對象和引用分離。這與曾經的面向過程語言有很大的區別。為了有效的釋放內存,Python內置了垃圾回收的支持。Python採取了一種相對簡單的垃圾回收機制,即引用計數,並因此需要解決孤立引用環的問題。Python與其它語言既有共通性,又有特別的地方。對該內存管理機制的理解,是提高Python性能的重要一步。
④ Python如何進行內存管理
Python是如何進行內存管理的?
答:從三個方面來說,一對象的引用計數機制,二垃圾回收機制,三內存池機制。
一、對象的引用計數機制
Python內部使用引用計數,來保持追蹤內存中的對象,所有對象都有引用計數。
引用計數增加的情況:
1,一個對象分配一個新名稱
2,將其放入一個容器中(如列表、元組或字典)
引用計數減少的情況:
1,使用del語句對對象別名顯示的銷毀
2,引用超出作用域或被重新賦值
Sys.getrefcount( )函數可以獲得對象的當前引用計數
多數情況下,引用計數比你猜測得要大得多。對於不可變數據(如數字和字元串),解釋器會在程序的不同部分共享內存,以便節約內存。
相關推薦:《Python視頻教程》
二、垃圾回收
1,當一個對象的引用計數歸零時,它將被垃圾收集機制處理掉。
2,當兩個對象a和b相互引用時,del語句可以減少a和b的引用計數,並銷毀用於引用底層對象的名稱。然而由於每個對象都包含一個對其他對象的應用,因此引用計數不會歸零,對象也不會銷毀。(從而導致內存泄露)。為解決這一問題,解釋器會定期執行一個循環檢測器,搜索不可訪問對象的循環並刪除它們。
三、內存池機制
Python提供了對內存的垃圾收集機制,但是它將不用的內存放到內存池而不是返回給操作系統。
1,Pymalloc機制。為了加速Python的執行效率,Python引入了一個內存池機制,用於管理對小塊內存的申請和釋放。
2,Python中所有小於256個位元組的對象都使用pymalloc實現的分配器,而大的對象則使用系統的malloc。
3,對於Python對象,如整數,浮點數和List,都有其獨立的私有內存池,對象間不共享他們的內存池。也就是說如果你分配又釋放了大量的整數,用於緩存這些整數的內存就不能再分配給浮點數。
⑤ 在python里的list問題求教!!!!!
#coding: utf-8
import re
def split_on_separators(original, separators):
# 這個是用正則實現的,可能不滿足要求,不過非常簡單
# return filter(lambda x:x.strip(), re.split(r"[%s]" % separators, original))
result = [original]
for sep in separators:
temp = []
for r in result:
temp.extend(filter(lambda x:x.strip(), r.split(sep)))
result = temp
return result
if __name__ == "__main__":
print split_on_separators("I want to test this function.", "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