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訪問清朝
① 英國訪華後,乾隆那封給英國國王寫的什麼信,就已註定大清日後的滅亡
公元1793年,乾隆時期, 英政府想通過與 清王朝
最高當局談判,想在開拓中國市場的同時搜集情報,於是派英國使團訪華,希望可以和清朝互通有無。可乾隆皇帝狂妄自大,更是由於閉關鎖國對西方文化與科技一無所知,最終,他犯了一個不可饒恕的錯誤,讓中國失去了魚西方同步發展的大好時機。
乾隆的回信,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都充滿了傲慢,「天朝上國」的心態更是表現的淋漓盡致。我們難以想像,喬治三世看到乾隆的回信是作何感受。也許半個世紀英國做出的回應,就是最好的應答。
更引人發笑的是,至今這道聖旨仍舊被擺在英國的博物館里展示。
② 馬戛爾尼訪問完乾隆之後,鴉片戰爭為何沒有發生是當時英國實力還不夠嗎
1793年英國馬戛爾尼使團訪華的失利,被認為是導致1840年鴉片戰爭的原因之一,將錯誤歸咎於清朝閉關鎖國、妄自尊大。其實馬戛爾尼使團來訪本身就是不懷好意,是西方殖民者進行對外擴張的一貫套路罷了。
當馬戛爾尼看透清朝腐朽虛弱、外強中乾的本質之後,不論乾隆皇帝怎麼接待英國使團,戰爭已經不可避免,畢竟弱國無外交,談判要靠武力支撐。
1840年鴉片戰爭的爆發,不是因為1793年清朝慢待馬戛爾尼使團,也不是因為1839年林則徐虎門銷煙,這些都只是英國掩飾侵略行為的借口,本質就是清朝實力不行,英國認為侵略中國能獲得比和平交往更大的利益。
1793年清政府拒絕馬戛爾尼使團的各種要求並不是大錯誤,但在認識到英國的威脅性後只是被動防守,而不是主動去了解英國、了解世界就是大錯特錯,這一錯就開啟了近代中華民族百年屈辱的歷史。
③ 當時清朝也是世界主要強國,英國憑什麼敢向清朝宣戰
1840年的清帝國,是一個擁有四億人口,百萬陸軍,領土1000餘萬平方公里,GDP佔到世界總量22%的東方王朝。其面臨的對手,則是歷時數月橫跨大洋,總兵力不過4000人的英國艦隊。
1840年的戰爭目標並非是一場規模浩大的全面入侵,而是一次為達到有效目的的威懾行動,鴉片戰爭中,英國艦隊在廣東肆虐無果後,轉而北上大運河,封堵清廷內河河道這一舉動便是例證。威懾的目的決定了英軍艦隊戰略計劃的短期性。即便英軍戰敗,仍然有印度次大陸作為其後撤基地和戰略跳板。正是在這樣一些因素下,1840年的英國下議院在一片迷濛中做出了開戰決定。
④ 英國國王想跟清朝通商,乾隆是怎麼回復他的
當年乾隆皇帝拒絕英國通商請求,不能不說是與英國強大有關,英國先進的槍炮和軍艦對他的內心肯定有所觸動,乾隆之所以一口回絕英國通商要求。雖然歷史沒有如果,但當年清廷開放了中國市場,也許中國會成為英國傾銷商品和低價購買原材料之地,暫時對清朝經濟不利,不過最終是可以促進清朝的近代化,而這種和平進入近代化對清朝來說何嘗不是一件好事呢?
乾隆時期清朝的GDP佔世界份額超過30%,比美國占的分量還要多,乾隆時期中國人口超過3億,佔世界人口的1/3,相當於清帝國是當時世界最大的市場,這樣富強的國家在亞洲是無敵的存在,世界排名也是位於前列。
所謂的乾隆盛世的假象,被英國三句話總結完畢:①清政府的相關政策,無外乎就是自負所導致的。②他們想凌駕於世界各國的頭上,卻沒有這個本事,還鼠目寸光。③他們所做的就是在阻止自己的人民進步,他們想要自己的國民一直保持愚蠢。
馬戛爾尼回國後評價清朝說,清朝的軍事力量比英國落後三四個世紀,而且他把清朝評價成為一個破舊的大船,可以說馬戛爾尼的出使讓英國人徹底看清了清朝的沒落,所以英國在40年後敢於發動鴉片戰爭。
乾隆皇帝拒絕與英國通商,拒絕開放本國市場,相當於拒絕了全球化,這是大清國運的轉折點,閉關鎖國的結果是他的孫子道光皇帝遭遇第一次鴉片戰爭,重孫咸豐皇帝遭遇第二次鴉片戰爭,最悲催的是重孫媳婦慈禧再遭八國聯軍入北京之恥,自此後大清帝國走向了末路。
⑤ 馬嘎爾尼為什麼要拜訪乾隆
馬嘎爾尼是英國著名的外交家,做過加勒比群島總督,印度馬德拉斯總督,有著豐富的外交經驗。1792年,他被加封為“馬嘎爾尼伯爵”,同年,率團准備拜訪乾隆。與其說是馬嘎爾尼拜訪乾隆,道不如說是大清與大英兩個世界的碰撞。

在此背景下,英國決定派遣使團訪問大清。英國希望說服乾隆,擴大交流,並能開放珠山、寧波、天津。在此基礎上,最好能夠割讓一個小島,以便英國人居住。此外,英國使團還有一項秘密任務:
“在不引起中國人懷疑的條件下,使團應該什麼都看看,並對中國的實力作出准確的估計——《兩個世界的撞擊》”
這次大清與大英的接觸,最後的結果是不歡而散,這讓大清錯過一次融入世界的機會,也讓西方世界看清了大清這個“飢餓的盛世”。
⑥ 英國使者最早什麼時候到中國
1792年9月26日,英國政府任命馬戛爾尼為正使,喬治·斯當東為副使,以賀乾隆帝80大壽為名出使中國,這是西歐各國政府首次向中國派出正式使節。1793年8月5日(清乾隆五十九年六月廿三),英國使團乘坐一艘60門炮艦"獅子"號和兩艘英國東印度公司提供的隨行船隻抵達天津白河口,之後換小船入大沽,受到直隸總督的歡迎,送上大量禮物食品。英國使團副使斯當東的記述甚為詳細,由於禮物太多,船上空間狹小,只能收下一部分,而"以後不須提出請求,大批免費供應的物資源源不斷送去"(《英使謁見乾隆紀實》)。這個排場的見面禮,讓英國人大感意外,因為按照他們的外交慣例,除特邀外,一般使團的出訪費用都是自理的。
⑦ 乾隆皇帝接見英國使團,結果卻鬧出不少笑話嗎
在古代,神秘而又強大的東方,一直都是西方國家所痴迷嚮往的地方,但是由於東方和西方中間隔了一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所以雙方一直都沒有真正的接觸過,都是通過奧斯曼土耳其進行中轉。後來,好不容易有個叫馬可·波羅的義大利人終於來到了正處於元朝時期的東方,並寫下了《馬可·波羅游記》這本書。
更令人可笑的是,馬戛爾尼這次出使,是打著給乾隆皇帝祝壽的名義,所以乾隆皇帝還以為英國與其他番邦小國一樣,都是爭著來給自己「上貢」的;事後,還讓宮廷畫家畫了一幅《萬國來朝圖》,其中荷蘭、英吉利、法蘭西等歐洲國家使節都位列其中,當真是「夜郎自大」。
而且在此次事件中,乾隆皇帝還說了一句話:「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貨物以通有無。特因天朝所產茶葉、瓷器、絲斤為西洋各國必需之物,是以加恩體恤,在澳門開設洋行,俾日用有資,並沾余潤。」簡單來說,就是我大清朝物產豐富,根本不需要你們的東西,如今是可憐你們,才和你們通商的。當真是「霸氣」啊!
⑧ 1792年英國使臣出訪大清帝國,為何評價康乾盛世充滿貧窮落後呢
英國使臣名為祝壽,其實另有目的。
1792年,英國以給乾隆祝賀80大壽為由,派遣使臣馬格爾尼造訪大清帝國。後人把這場祝壽的出訪之事理解為刺探軍情,其實刺探軍情是其一,而主要目的是打通與清國之間的貿易通道。
馬格爾尼還說,清國根本不能與歐洲強國相提並論。清朝國內充滿貧窮,國家99%的財富被1%的貴族佔有,窮人在哀怨,貴族不思進取。
因此說,1792年英國使臣的出訪,對大清帝國沒有一點好的感覺。原本把清國看作為黃金地的馬格爾尼對清國的評價只有貧窮和落後。
由此可見, 所謂的大清盛世僅僅是關起門來自己所吹噓的盛世,他們不去別的國家,根本不知道別的國家到底是比自己先進,還是比自己落後。
⑨ 鴉片戰爭前英國兩次遣使與清朝接觸的時間
喬治·馬戛爾尼,第一代馬戛爾尼伯爵,(1737年5月14日-1806年5月31日),英國政治家、外交家。
1833年,英王任命上議院議員、海軍將官律勞卑為駐華商務監督,至此,遂由東印度公司的對華關系,轉變為英國政府的對華關系。1834年7月,律勞卑未經許可擅自從澳門進入廣州城,並遞交「平行款式」公函,違反大清規則。兩廣總督盧坤令其離境,並揚言中斷清英貿易。律勞卑僱人在廣州各處張貼告示,指責盧坤。9月2日盧坤下令全面終止與英國的貿易,並派兵包圍英商館,撤走所有清國傭工,嚴禁人民向英人提供任何供給。律勞卑調來英國一艘巡邏艇兩艘護衛艦駛向黃埔進行威脅,與中國海岸警衛虎門炮台交火35分鍾,駛入珠江。盧坤隨即將12艘大船沉於珠江河底攔截,又從各地調動艦只28艘圍堵。9月21日律勞卑在清廷水師的監視下被迫撤出廣州。9月27日重開中外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