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訪問
1. 印度總理訪問中國時談過佛教的事嗎
談過,訪問了大慈恩寺和大興善寺
2. 中國佛教四大聖地
佛教四大聖地,佛教是在印度產生的,卻在印度沒落了,留下了四大佛教聖地分別是藍毗尼、菩提伽耶、鹿野苑、拘屍那羅。而中國常常把佛教四大名山稱為中國佛教的四大聖地。
中文名
佛教四大聖地
外文名
Four Buddhist holy sites
包括
蘭毗尼 菩提伽耶 鹿野苑拘屍那羅
中國稱
佛教四大名山
四大菩薩四大菩薩排名四大菩薩道場普賢菩薩道場佛界所有佛的排名佛教菩薩排名佛教大乘佛教佛教四大道場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區別
藍毗尼園
藍毗尼是著名的佛教聖地,為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誕生地。位於尼泊爾西部蘭毗尼專區的魯潘德希縣。蘭毗尼是梵文"可愛"之意。這里原為古代天臂國善覺王夫人蘭毗尼的花園,因而得名。相傳公元前623年,附近的迦毗羅衛國凈飯王之妻摩耶夫人,在尼歷正月月圓之夜,歸寧途中,在蘭毗尼花園里的娑羅雙樹下,手扶娑羅雙樹,生下悉達多(釋迦牟尼是尊稱,為"釋迦族聖人"之意)。在釋迦牟尼誕生處,今建有白色方型兩層的摩訶摩耶夫人廟,庄嚴肅穆。廟旁有一泓池水明澈如鏡,相傳是摩耶夫人沐浴處。池邊長著一顆娑羅雙樹,樹身粗約十三、四米,倒影水中,姿態華敷。
初轉正法地--鹿野苑
中國高僧晉代法顯和唐代玄奘分別在公元405年和633年到此瞻禮,在《佛國記》和《大唐西域記》中均有記述。法顯是最早來此訪問並留有真實記錄的第一個外國人。由於歲月悠久,勝跡淪堙,正是憑借他們的記述,近代才得以勘明蘭毗尼的原址,並加復建。原池邊的娑羅雙樹,在玄奘來訪時已"枯悴",現存此樹是後人補種的。附近有公元前249年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來此朝聖時所立石柱。廟南有新建的佛塔和佛寺,寺內有釋迦牟尼的巨大塑像。佛堂牆上繪有反映釋迦牟尼生平的壁畫。此外,蘭毗尼還建有文物館、中學、賓館、馬亨德拉國王紀念碑等。
佛陀出生地--尼泊爾藍毗尼園
每年尼歷正月望日釋迦牟尼誕生日,這里要舉行盛大廟會,佛教徒雲集朝覲。尼泊爾王國政府為了保護歷史古跡和發展宗教旅遊,從1968年開始了蘭毗尼的復興建設,擬建面積約為七、八平方公里的蘭毗尼花園,周圍有65平方公里的陪襯地帶。
菩提伽耶
菩提伽耶又稱菩提道場、佛陀伽耶是印度佛教的聖地,位於印度東北部恆河支流帕爾古河岸,比哈爾邦中部格雅城南11公里處,東距加爾各答約150公里。因相傳這里是佛祖釋迦牟尼成佛之地,故這座小城遂成了佛教信徒心目中的聖地。
菩提伽耶·正覺塔
據說,城內著名的佛塔寺為阿育王所建。佛塔寺它是一座下方上尖的佛塔,高50米。底層是邊長15米的方形,從中部開始,層層上縮,頂部為圓柱狀,上立一銅制螺旋圓頂。塔身第一層四角有四個小塔,形似主塔,呼應而立。塔上供有形態各異的佛像。寺內供有金身佛像一座,光彩照人,佛像不是很大。大菩提寺盡管在印度寺廟中算不上巍峨博大,但其獨特的構制充滿了庄嚴和壯麗。
在塔寺西面不遠處有一棵菩提樹,樹下有一紅砂石,即佛教的"金剛座"。相傳,佛祖釋迦牟尼就是在這棵樹下悟得真諦,創建佛教的。周圍有中國漢地及西藏地區、日本、緬甸、泰國、斯里蘭卡等國佛教組織和僧人修建的寺院。附近有村女善生供奉乳粥遺址和釋迦牟民留影窟遺址。近代曾在此發現五方北宋前期的漢文碑刻,現存加爾各答博物館。
中國晉代高僧法顯和唐代高僧玄奘都曾到過這里。玄奘在《大唐西域記》內寫道:"昔佛在世,高數百尺,屢經殘伐,猶高四五丈,佛坐其下成等正覺,因而謂之菩提樹焉。"
鹿野苑
鹿王古字為沙朗那 (Sarang nath) 後簡稱沙那 (Sarnath)。鹿野苑系中文意譯。釋迦牟尼在菩提伽耶覺悟成道後,首先來此傳教並收度了5個門徒。
當然,鹿野苑之所以成為佛教勝地,並不只是因為這一傳說。佛陀在離此地不遠的菩提伽耶證了正覺之後,首先來到這里進行他第一次傳教,並在這里為第一批五位弟子宣經講法。佛陀也是從這里開始,住世說法四十五年,凡講經三百餘會,化度弟子數千人。從那時起至今兩千多年來,他所倡導的佛教教義已經傳遍全球,全世界的佛教徒已經超過5億人之多。
據說中國晉代高僧法顯和唐代高僧玄奘都曾來過此地,鹿野苑當時的勝景在法顯的《佛國記》和玄奘的《大唐西域記》中都有記載。玄奘描述這里是"區界八分,連垣周堵,層軒重閣,麗窮規矩",他在這里還看到了30所寺院,3000名僧人,以及真人般大小的佛祖銅像。
鹿野苑
鹿野苑現主寺正門是座菩提伽耶式的現代建築,四周配以花圃草地樹林和鹿園,是個花園式的寺院。據說最早的寺院修建於孔雀王朝阿育王時代,笈多王朝時曾於重修,莫卧爾時期阿克巴大帝曾於再修。寺廟建於1931年。寺廟東北面有一棵碩大的菩提樹,樹高數丈,青蔥而濃密,據說還是從菩提伽耶的那棵大菩提樹上折枝移植而成的。傳說佛陀當年就是在這棵樹下第一次向5位弟子講經的,樹下有一佛陀向5弟子講經的群雕,周圍掛滿了信徒們送來的花環、流蘇。主寺西南有一座大圓桶似的高大建築,這是這里僅有的露出地面的古跡----達曼克塔。此塔高33米,下層石築,上層磚砌,內為實心。唐玄奘在他的《大唐西域記》中描寫此塔時曾寫道:"精舍(即寺院)西南有石翠堵坡(即達曼克塔。),無憂王建也。基雖傾陷,尚余百尺,前建石柱(即阿育王石柱),高七十餘尺,石含玉潤,鑒照映徹……"
許多亞洲的佛教國家在這里建有寺廟,中國的中華寺也是其中之一。原來是這里唯一的一位中國僧人。他叫羽清,自稱是青海塔爾寺人。36年前與人結伴來印度取經,不幸半路得病,留下這半身殘廢。由於行走不便,通郵又不便,他與國內的親人失去了聯系。他36年來一直住在鹿野苑,既沒有回過中國,也很少見到中國人。他說,中國使館曾經派人看過他。只是他年歲已老,沒有想頭了,只望客死他鄉,與佛陀為伴了。
阿育王石柱
拘屍那迦
庫耶那迦(Kushinagar) 是印度的佛教聖地,佛祖釋迦牟尼圓寂之地,位於印度與尼泊爾邊界附近。
拘屍那羅
佛在80歲時自知已得重病,便同弟子從毗舍離城向西北走。從方向上看是想回家鄉(今尼泊爾的藍毗尼)。但走到拘屍那羯羅,病情加重。涅盤的那天,他在河裡洗了澡,在一個長滿娑羅雙樹的小樹林里安了繩床。他枕著右手側身卧著,頭朝北,腳朝南,背朝東,面朝西,離世而去。所以,後來的卧佛雕像卧的方向都是這樣的。佛涅盤後火化剩下的骨灰叫舍利,當時有8位國王分了佛的舍利,各建塔供奉,佛舍利塔就是這樣起源的。
中國唐朝高僧玄奘曾到過迦夏。據記載,他渡過佛祖洗澡的阿恃多伐底河,到了婆羅雙樹林。他還在那裡見到阿育王建的涅盤塔,雖已傾陷,尚高200餘尺。如今,這座涅盤塔已不復存在,代之以1923年由緬甸佛教徒集資修建的新塔,塔頂部呈饅頭形,上有傘蓋。塔前有座小廟,裡面有佛涅盤的雕刻 。
國內分布
聖地概述
文殊菩薩道場--山西五台山,觀世音菩薩道場--浙江普陀山,普賢菩薩道場--四川峨眉山,地藏菩薩道場--安徽九華山。四大名山隨著佛教的傳入,自漢代開始建寺廟,修道場,延續至清末。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受到國家的保護,並對寺院進行了修葺。已成為蜚聲中外的宗教、旅遊勝地。
五台山
中國佛教第一聖地。位於山西省五台縣境內,方圓五百餘里,海拔三千米,由五座山峰環抱而成,五峰高聳,峰頂平坦寬闊,如壘土之台,故稱五台。漢唐以來,五台山一直是中國的佛教中心,此後歷朝不衰,屢經修建,鼎盛時期寺院達300餘座,規模之大可見一斑。大部分寺院都已無存,僅剩下台內寺廟39座,台外寺廟8座。五台山是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旅遊區之一。寺院經過不斷修整,更加富麗堂皇,雄偉庄嚴,文化遺產極為豐富,舉世稱絕,其中最著名的五大禪寺有顯通寺、塔院寺、文殊寺、殊像寺、羅睺寺。
五台山
普陀山
普陀山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同時也是著名的海島風景旅遊勝地。如此美麗,又有如此眾多文物古跡的小島,在中國可以說是絕無僅有。普陀山位於杭州灣以東約100海里,是舟山群島中的一個小島,全島面積約12.5平方公里。普陀山的風景名勝、游覽點很多,主要有:普濟、法雨、慧濟三大寺,這是現今保存的二十多所寺庵中最大的。普濟禪寺始建於宋,為山中供奉觀音的主剎,建築總面積約11000多平方米。法雨禪寺始建於明,依山憑險,層層疊建,周圍古木參天,極為幽靜。慧濟禪寺建於佛頂山上,又名佛頂山寺。奇岩怪石。著名的有盤陀石、二龜聽法石、海天佛國石等二十餘處。在山海相接之處有許多石洞勝景,最著名的是潮音洞和梵音洞。
九華山
位於安徽省青陽縣城西南20公里處,距長江南岸貴池市約60公里。方圓120平方公里,主峰十王峰1342米,為黃山支脈,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九華山共有99座山峰,以天台、十王、蓮華、天柱等9峰最雄偉,群山眾壑、溪流飛瀑、怪石古洞、蒼松翠竹、奇麗清幽,相映成趣。名勝古跡,錯落其間。
九華山
峨嵋山
位於中國四川省峨嵋山市境內,景區面積154平方公里,最高峰萬佛頂海拔3099米,是著名的旅遊勝地和佛教名山;是一個集自然風光與佛教文化為一體的中國國家級山嶽型風景名勝。1996年12月6日列入《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名錄》。相傳佛教於公元1世紀即傳入峨嵋山。近2000年的佛教發展歷程,給峨嵋山留下了豐富的佛教文化遺產,造就了許多高僧大德,使峨嵋山逐步成為中國乃至世界影響甚深的佛教聖地。全山共有僧尼約300人,寺廟近30座,其中著名的有報國寺、伏虎寺、清音閣、洪椿坪、仙峰寺、洗象池、金頂華藏寺、萬年寺等。
峨眉山
印度朝聖
去印度朝聖,佛陀聖跡有很多,而且有很多聖跡已經埋沒在歷史的塵封之中,眾生福慧淺薄,無緣再看到。現有的印度尼泊爾朝聖十八大聖跡線路,是根據蟬友圈·佛旅網創始人衲木錯,在多年的印度尼泊爾帶團朝聖實踐和朝聖體悟中,創新性地開辟了一條由順時針方向的佛陀朝聖線路。這條朝聖線路查閱了大量的佛教經典,徵求許多國內外高僧大德的開示。這條朝聖路線成功地開辟,對於印度尼泊爾佛教朝聖,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對於圓滿朝聖佛陀,體味佛陀正法和修行具有重要意義。
1、出 生--藍毗尼園:2500多年前佛陀出生時的腳印和沐浴的聖池;
2、成 長--佛陀祖國迦毗羅衛國的遺址和佛陀舍利塔;
3、出家--拘屍那羅森林南丹格爾
4、成道--菩提伽耶:娑婆世界的中心,最堅硬的地方。苦行林,尼連禪河,賢劫千佛成道的金剛座、菩提樹,正覺塔和佛陀親自開光的25歲等身像,480多座佛塔群,全世界佛教徒最嚮往的地方。
5、初轉法輪--鹿野苑。佛陀三轉*輪地,為五比丘宣說了四聖諦、八正道,成立最早的佛教僧團。佛陀舍利塔和最庄嚴的阿育王石柱(印度國徽以此為標志)。
6、涅 盤--拘屍那羅。佛陀最後度弟子須跋陀羅和涅盤後金剛力士放金剛杵處,佛陀最後說法處,佛陀荼毗塔,佛陀涅盤塔,佛陀6.1米最為庄嚴之涅盤像,拘屍那羅八王分舍利之地,佛陀舍利塔,佛陀聖體停放七天供人天瞻仰之地。
7、竹林精舍--佛教第一座精舍,佛陀洗浴的聖池迦蘭陀池;在此宣說諸多經典,如《佛說般舟三昧經》等。
8、只園精舍--佛教第二座精舍,《金剛經》、《佛說阿彌陀經》、《楞嚴經》、阿含部等經典均在此宣說佛陀宿舍-健陀俱提精舍,佛陀講經台,阿難菩提樹;央掘摩羅塔、給孤獨長老塔等。
9、西天靈山--靈鷲山。佛陀講成佛之經典《法華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大般若經》等重要經典之靈鷲凈土,佛陀依然在此講經說法;隋朝時,智者大師讀《法華經》至"葯王菩薩本事品"時,忽入定中,見靈山一會,儼然未散。
10、降凡處--桑克希亞。佛陀上忉利天為母說法後(《地藏經》)乘金色天梯降凡處,帝釋天、大梵天陪伴左右;佛教第一尊佛像產生之地;曲女城大法會玄奘大師辨經處。
11、神變處--吠舍離。(廣嚴大城靈塔中,如來思念壽量處)佛陀在廣嚴城外示現神通降服96種外道,佛陀預告涅盤處,佛陀舍利塔,阿難尊者舍利塔,首位比丘尼出家地,維摩詰大士故居,第二次經典結集之地。
12、世界佛教中心--那爛陀大學,蓮花生大士、寂天菩薩、玄奘大師等高僧大德曾在此參學講經。舍利弗尊者舍利塔;玄奘法師求學、辯經弘法地;規模宏大的佛教遺址。
13、玄奘大師紀念館--玄奘大師頭蓋骨舍利、佛陀腳印(千幅輪)、妙法蓮華經血經。
14、經典結集--佛教第一次經典結集之七葉窟,五
3. 佛教的發源,傳播,歷史等等
編輯本段簡介原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這樣說:「胡適當年寫《中國哲學史》半途輟筆,就是因為當時不懂佛學寫不下去了。還有一位我國當代著名的史學家範文瀾早年曾對佛教文化採取過虛無主義態度,但到了晚年卻開始系統地鑽研佛經,表示自己需要補課。這位史學家對人說,在中國歷史上,佛教和文化關系如此之深,不懂佛學就不懂中國文化。可是現在人們還是不重視研究佛教,把它看成粗俗的宗教迷信。例如對玄奘這個中國歷史上偉大的翻譯家、旅行家、語言家和佛學大師,在西方學者的世界史著作中都給他留下了應有的篇章。在印度他的名字更是家喻戶曉,印度前總理尼赫魯把他尊為歷史上的四大偉人之一。但在中國,人們反而只知《西遊記》里的唐僧,不知中國文化史上的玄奘。更有甚者,有人還把佛教文化,這筆寶貴的文化遺產單純地當作生財之道,發生了許多不該發生的事情,授人以中國不尊重文化的話柄。現在許多人雖然否定佛教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可是他一張嘴說話其實就包含著佛教成分。語言是一種最普通最直接的文化吧!我們日常流行的許多用語,如世界、如實、實際、平等、現行、剎那、清規戒律、相對、絕對等等都來自佛教語匯。如果真要徹底摒棄佛教文化的話,恐怕他們連話都說不周全了。因此,今天在制訂文化發展戰略時應該提出認真研究佛教文化精華的問題。」[1]
馬克思、恩格斯對宗教(主要是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等)的論述頗多,但專門涉及佛教的甚少,目前發現的僅有兩處。一處是恩格斯在《自然辨證法》一書中談到的:「辯證的思維——正因為它是以概念自身的性質的研究為前提——只有對於人才是可能的,並且只對於相對高級發展階段上的人(佛教徒和希臘人)才是可能的。」這里,恩格斯明確肯定了佛教徒是「相對高級發展階段上的人」,具有辯證思維。另一處則是馬克思對於一部佛學專著的關切和評定。1861年5月10日,馬克思在倫敦致信當時在曼徹斯特的恩格斯時提到:「在柏林還訪問了弗里德里希·科本,發現他"在柏林還訪問了弗里德里希.科本發現他絲毫沒有改變,只是發胖了,而且有點'難看',我和他在一起單獨喝了兩次酒,對我來說真是一大樂事。他贈送給我兩卷他所著的《佛陀》──一部很重要的著作"。
科本是德國的政論家、歷史學家、佛教史專家,著有《北六神話導論》、《弗里德里希大帝和他的反對者》等著作。馬克思稱為"很重要的著作",《佛陀》一書,全名為《佛陀的宗教》,第一卷記述佛陀的生平與闡述南傳佛教的綱要;第二卷闡述西藏的密宗。
德國是西方國家中最早洞察佛教教義並明顯贊美佛教的一個國家。科本《佛陀的宗教》是德國出版的第一部佛學專著。1848年9月1日恩格斯致科本的信中深情的寫到:馬克思可能已經對您說了我們在那被驅逐出境的不眠之夜,常想起您,我可以肯定的說您是我們在柏林唯一懷念的人
編輯本段佛的定義佛陀。大論雲。秦言知者。知過去未來現在眾生非眾生數。有常無常等一切諸法。菩提樹下了了覺知。故名佛陀。後漢郊祀志雲。漢言覺也。覺具三義。一者自覺。悟性真常。了惑虛妄。二者覺他。運無緣慈度有情界。三者覺行圓滿。窮原極底。行滿果圓故。華嚴雲。一切諸法性無生。亦無滅。奇哉大導師。自覺能覺他。肇師雲。生死長寢莫能自覺。自覺覺彼者。其唯佛也。妙樂記雲。此雲知者覺者。對迷名知。對愚說覺。佛地論雲。具一切智一切種智。離煩惱障及所知障。於一切法一切種相。能自開覺。亦能開覺一切有情。如睡夢覺。如蓮華開。故名為佛。[2]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梵行品第八之六中有經文:「見佛性者。非眾生也。」
大般涅槃經卷第四、如來性品第四之一中佛說:「我已久住是大涅槃種種示現神通變化。於此三千大千世界百億日月百億閻浮提種種示現。如首楞嚴經中廣說。我於三千大千世界或閻浮提示現涅槃。亦不畢竟取於涅槃。或閻浮提示入母胎令其父母生我子想。而我此身畢竟不從淫慾和合而得生也。我已久從無量劫來離於淫慾。我今此身即是法身。隨順世間示現入胎。善男子。此閻浮提林微尼園。示現從母摩耶而生。生已即能東行七步唱如是言:我於人天阿修羅中最尊、最上。父母人天見已驚喜生希有心。而諸人等謂是嬰兒。而我此身無量劫來久離是法。如來身者即是法身。非是肉血筋脈骨髓之所成立。隨順世間眾生法故示為嬰兒。南行七步示現:欲為無量眾生作上福田。西行七步示現:生盡永斷老死,是最後身。北行七步示現:已度諸有生死。東行七步示:為眾生而作導首。四維七步示現:斷滅種種煩惱、四魔種性。成於如來應正遍知。上行七步示現:不為不凈之物之所染污,猶如虛空。下行七步示現:法雨滅地獄火。令彼眾生受安隱樂。毀禁戒者示作霜雹。我於閻浮提示現出家受具足戒,精勤修道。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眾人皆謂是阿羅漢果易得不難。然我已於無量劫中成阿羅漢果。為欲度脫諸眾生故,坐於道場菩提樹下,以草為座,摧伏眾魔。眾皆謂我:始於道場菩提樹下,降伏魔官。然我已於無量劫中久降伏已。為欲降伏剛強眾生故現是化。我又示現大小便利,出息入息。眾皆謂我有大小便利、出息入息。然我是身,所得果報,悉無如是大小便利、出入息等。隨順世間故示如是。我又示現受人信施。然我是身都無飢渴。隨順世法故示如是。我又示同諸眾生故,現有睡眠。然我已於無量劫中。具足無上深妙智慧遠離三有。進止威儀。頭痛、腹痛、背痛、木槍、洗足、洗手、洗面、漱口、嚼楊枝等。眾皆謂我有如是事。然我此身都無此事。我足清凈猶如蓮花。口氣凈潔、如優缽羅香。一切眾生謂我是人、我實非人。我又示現受糞掃衣,浣濯縫打。然我久已不須是衣。眾人皆謂:羅睺羅者是我之子。輸頭檀王是我之父。摩耶夫人是我之母。處在世間受諸快樂。離如是事出家學道。眾人復言:是王太子瞿曇大姓。遠離世樂,求出世法。然我久離世間淫慾。如是等事悉是示現。一切眾生咸謂是人,然我實非。[3]
編輯本段精神與特色《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卷五〈證勸品〉:爾時,佛告治世聖王言:『大王,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通達一切法名為正法,所謂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空、無相、無願,通達平等名為正法。』
「治世聖王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訶薩雲何行般若波羅蜜於大乘中恆得勝進而不退墮?』「佛告治世聖王言:『大王,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因正信故而得勝進。何者正信?知一切法不生不滅自性寂靜,常能親近正行之人,不應作法終不造作,心離散亂聽受正法,不見說者,不見我聽,勤修精進令得神通,身心輕舉教化眾生,不見我有神通、能化、眾生受化。何以故?大王,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不見我,不見眾生,二處平等,則得勝進而不退墮。大王,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攝護諸根不令取著,一切資生起無常想,知法寂靜命如假借。大王,菩薩摩訶薩如是行般若波羅蜜,於大乘中心不放逸。大王,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於其夢中尚不忘失菩提之心,教化眾生令修佛道,一切善根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見佛神力歡喜贊嘆。大王,菩薩摩訶薩如是行般若波羅蜜,則能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大王,當勤精進莫生放逸,菩薩摩訶薩欲求法者勿著五欲。大王,一切凡夫於欲無厭,得聖智者則能舍棄。人身無常壽命短促,是故,大王,應離世間求出世道。大王,今者供養如來所得善根,應作如是四種迴向——自在無盡、法無盡、智無盡、辯才無盡,此四迴向與般若波羅蜜同,皆悉無盡。大王,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應凈身口意戒。何以故?為聞思修故,以方便力教化眾生,以般若力降伏諸魔,願力成就行不違言
編輯本段傳入中國此段以下內容節選自趙朴初老居士所編著之《佛教史略》
東漢永平十年 公元67年,佛教正式由官方傳入中國
明帝永平十年(67年)明帝夜夢金人飛行殿庭,明晨問於群臣。太史傅毅答說:西方大聖人,其名曰佛;陛下所夢恐怕就是他。帝就派遣中郎將蔡愔等十八人去西域,訪求佛道。蔡愔等於西域遇竺法蘭,攝摩騰兩人,並得佛像經卷,用白馬馱著共還洛陽。帝特為建立精舍給他們居住,稱做白馬寺。於是摩騰與竺法蘭在寺里譯出《四十二章經》。這幾乎是漢地佛教初傳的普遍說法,也為我國歷史教科書所採用。佛教傳入中國之後,到了後漢末葉桓靈二帝的時代(147—189年),記載才逐漸翔實,史料也逐漸豐富。其時西域的佛教學者相繼來到中國,如安世高、安玄從安息來,支婁迦讖、支曜從月氏來,竺佛朔從天竺來,康孟詳從康居來。由此譯事漸盛,法事也漸興。
一、漢人出家之始:漢人由信佛而出家修道的,如贊寧《僧史略》卷上《東夏出家》題下,有「漢明帝聽陽城侯劉峻等出家,僧之始也;洛陽婦女阿潘等出家,尼之始也」等語。按劉峻等出家事出《漢法本內傳》。《內傳》偽書,不足置信。可是《高僧傳.佛圖澄傳》中,有「往漢明感夢,初傳其道,唯聽西域人得立寺都邑以奉其神,其漢人皆不得出家」等語,似乎其時已經有漢人出家,然後才有此項禁令。而漢人出家為沙門見於載籍的,是從嚴佛調開始,如《出三藏記集.安玄傳》中稱「沙門嚴佛調」,又說他「出家修道」;《出三藏記集》又轉載《沙彌十慧章句序》,下題「嚴阿祇黎(即阿奢黎)浮調所造」。然而《釋氏稽古略》說,在佛調以後八、九十年的朱士行,是漢土最初為沙門的;《歷代三寶記》也稱佛調為清信士。這大概是因為從漢代以來,雖然佛法已經流行,但道風未純,比丘出家只以剪落須發作區別,未稟律儀;到魏嘉平二年(249年),中天竺沙門曇柯迦羅(法時)來到洛陽,建立羯磨法,創行受戒,中土才有正式的沙門,而登壇受戒的朱士行為最早,因此把他作為中土沙門之始。
二、民間建寺造像之始:《後漢書.西域傳》中敘述桓帝奉佛之後說,「百姓稍有奉佛者,後遂轉盛」,可見當時民間的奉佛也由少數而逐漸增多;但其具體情況,只笮融奉佛一事見於現存的文獻。據《後漢書.陶謙傳》和《吳志.劉繇傳》說:獻帝時,丹陽人笮融聚眾數百人,往依徐州牧陶謙,謙使督廣陵、下邳、彭城三郡的運漕。融於是斷三郡的委輸,「大起浮屠寺,上累金盤,下為重樓,又堂閣周回可容三千餘人。作黃金塗像,衣以錦彩。每浴佛輒多設飲飯,布席於路,其有就席及觀者且萬餘人」。又依《出三藏記集》所載《般舟三昧經記》載,說明獻帝時洛陽也有佛寺。從《吳志.劉繇傳》所述笮融事看起來,後漢末民間的奉佛,有其種種原因,這和宮廷中只以求長壽祈福為目的者有所不同。
編輯本段對中華文化的貢獻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中,歷史最悠久的宗教之一。 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以後,千餘年來一直是中國人民的主要信仰,其間經歷代高僧大德的弘揚提倡,許多帝王卿相、飽學鴻儒也都加入這個行列,終於使佛教深入社會各個階層。它的信仰深入民間,『家家阿彌陀,戶戶觀世音。』正是忠實的寫照;而佛教的哲理部份則與儒、道等相結合、相融會、相激盪,然後匯入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大海里,形成了中華文化的主流之一,為中華文化放射出燦爛輝煌的光芒。 文化的內容極其廣泛,項目極其繁多,凡人類從野蠻進化到文明的一切總成績,都可以叫文化。因此,這里我僅想舉出文化中的『文學』一項,對中國文學的影響與貢獻
一、梁啟超認為佛教對中國文學有五大影響:
(一)國語實質的擴大:因佛典的翻譯,我國詞彙即增加了三萬五千多個。
(二)語法及文體的變化:佛典的科判疏鈔之學,為有組織的解剖性文體首次在中國的出現。而禪宗的語錄,更是中國文學的一大革命。
(三)文學情趣的發展:我們近代的純文學,像小說、歌曲等,皆與佛典之翻譯有著密切關系。孔雀東南飛、水蘭辭等長篇敘事詩的產生,大概就是受東晉曇無讖所譯馬鳴『佛所行贊』的影響。又大乘經典,皆以極壯闊之文瀾,演繹極微妙之教理,增進了中國人的想像力,革新了中國人的詮寫法,宋元以後章回小說受其影響不少。 (四)歌舞劇的傳入:我國最初的歌舞劇——撥頭(亦名缽頭),據近人考證,就是從南天竺附近的拔豆國傳來的。
(五)字母的仿造:隨著佛教的輸入,梵文也跟著進來,我國高僧仿照梵文字母來應用漢字切音,因此有唐代守溫『見溪群疑』等三十六字母的製作。
二、胡適則認為佛教的輸入,對中國有三大影響:
(一)佛教的譯經諸大師,用朴實平易的白話文體來翻譯佛經,但求易曉,不加藻飾,形成一種白話的文體,佛寺禪門成為白話文與白話詩的重要發源地。
(二)佛教文學最富想像力,對於最缺乏想像力的中國文學,具有很大的解放作用。中國浪漫主義的作品,像《西遊記》等小說是印度文學影響下的產物。
(三)印度文學很注重形式的布局與結構。『普曜經』、『佛所行贊』、『佛本行經』等都是偉大的長篇故事;『須賴經』一類是小說體的作品;『維摩詰經』、『思益梵天所問經』等是半小說、半戲劇的作品。這些佛經的輸入,對後代彈詞、平話、小說、戲劇的發達都有直接或間接的貢獻,又佛經的散文與偈體夾雜並用,也對中國後來的文學體裁產生影響。
僅就『文學』一項而言,已經夠我們大書特書了。我之所以不怕長篇累牘地來引述它,就是希望我們提高警覺,同時對佛教給以更多的關切與注目。佛教絕不是一般等閑的宗教,無論就人生的任何角度來看,佛教都與我們有密切的關系,尤其它對中國文化的貢獻,更是功不可沒。
編輯本段宗派【宗派】
凡教義之宣布、儀式、行事之內容等皆相同者,即同屬一宗派,如寺院、教會或其他宗教團體。又作宗門、宗旨。佛世時,佛教僧尼團體本稱僧伽(梵sam!gha ),為當時唯一之教團,然於佛陀入滅後數百年之間則產生十八至二十個部派;至大乘佛教,因學說分歧,又有中觀派、瑜伽派之形成。
中國佛教產生學派之初,僧人未必屬於一定之僧團。直至各種教義紛紛確立,祖師之傳承逐漸受重視,宗派之名稱,遂成為該一僧團之代表。
中國佛教宗派之產生,約於隋唐時代,有十三宗之說。所謂十三宗,即:毗曇、成實、律、三論、涅槃、地論、攝論、凈土、禪、天台、華嚴、法相、密宗等。禪宗有五家七宗之說,五家即:臨濟、溈仰、曹洞、雲 門、 法眼等南宗禪流派。七宗即五家中之臨濟宗又分出楊岐派、黃龍派。
日本之宗派眾多,如:(一)南都六宗,即三論、法相、華嚴、俱舍、成實、律宗等;(二)八宗,於上述之六宗再加天台、真言二宗;(三)八家九宗,於上述八宗再加禪宗;(四)十宗,於上述九宗再加凈土宗,(五)十二宗,於上述十宗再加凈土真宗、日蓮宗;(六)十三宗五十六派,西元一九四○年頃日本佛教之宗派,於十二宗中除去三論、成實、俱舍,禪宗則分出臨濟宗、曹洞宗、黃檗宗,再加上融通念佛宗、時宗。一九四五年以後,日本新增之宗派更是不可勝計。[4]
編輯本段佛教分類按語言可分為:漢傳佛教、藏傳佛教、南傳佛教,分別使用漢文、藏文、巴利文傳播教義。
4. 佛教什麼時候產生的
佛教產生於公元前6至5世紀的古印度,其創始人是喬達摩·悉達多(前565-前485),佛教界一般尊稱為釋迦牟尼或佛陀。
佛教產生後逐步從印度次大陸擴展,南傳東南亞,北傳中國及朝鮮、日本和越南等地,並迅速發展成為世界性宗教。佛教傳入中國,有文字記載的最早是在公元前2年漢哀帝時。先是通過絲綢之路傳到現在的新疆地區,然後又傳到內地。
漢語系佛教屬北傳大乘佛教,傳入內地之初,被視為類似黃老道的神仙方術,佛類似神仙,信仰者主要是社會上層人士。這一時期佛經的翻譯和傳講常借用當時流行的道、儒的思想和詞語,有很強的依附性。
到了兩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已經普及到社會各個階層,佛教界人才輩出,佛教獨特的教義也在這一時期被真正顯發出來。
隋唐時期,佛教基本完成了中國化進程,進入鼎盛時期,形成了諸多有中國民族特色的宗派。很多宗派日漸深入民間,有些地方甚至出現了「家家阿彌陀,戶戶觀世音」的壯觀場面。宋代以後,佛教總體上是由盛轉衰,逐漸與儒、道融合,由官方宗教進入民間信仰。
(4)佛教訪問擴展閱讀:
喬達摩·悉達多的教化:
1、在波羅奈城的活動:最初說法之後,釋迦牟尼暫時留在鹿野苑。波羅奈城當時是水陸交通樞紐,經濟貿易很活躍。在波羅奈度完雨期後,佛囑咐他們獨自分頭游歷各地,而他自己獨往摩揭陀的優婁頻羅聚落。
2、摩揭陀國的初期教化:釋迦牟尼返回優婁頻羅,事火外道三迦葉及其門徒改宗佛教。皈依佛教的摩揭陀人中,不少是受到三迦葉的影響。佛成道次年到王舍城,頻婆娑羅王成為護法居士並贈送竹林精舍。
成道第四年,本是詭辯派的舍利弗和目犍連帶領同門皈依佛教,二人指導了教團在理論上的重大完善和發展。摩訶迦葉也在此時期皈依,佛滅後他成為教團的實際統領者。憍薩羅國富商須達多,在王舍城投宿期間皈依釋迦,此人對後來佛在憍薩羅國的傳教起著重要作用。
3、訪問釋迦國:結束摩揭陀國的教化,佛訪問釋迦國。一般認為其獨子羅睺羅和異母弟難陀(當時是訂婚期)都在首次訪問時出家。
5. 請問:香港、台灣、新加坡在大陸可以訪問的中文佛教網站有哪些
http://www.zgfj.cn/
全球信息最全佛教網站
中國佛教網
www.zgfj.cn
http://buddha.goodweb.cn/
http://www.fjnet.com/ 中華佛教在線
http://www.fjdh.com/ 佛教導航
http://bookgb.bfnn.org/article_20.htm 《了凡四訓》
http://www.cnbuddhism.com/ 中華佛教
http://bookgb.bfnn.org/ (般若文海簡體站)
智悲佛網
http://www.beifw.com/
菩提網路佛學院http://www.bodhiinstitute.org/moodle/index.php
6. 唐朝時高僧鑒真六次出訪傳播佛教的對象是如今的哪個國家
日本
7. 佛教是不是希望所有人都信佛
佛教主張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四重恩佛恩(師恩)父母恩、國土恩(愛國)、眾生恩(回報社會)佛教愛國愛法愛社會,自利利他 好像這幾點都不妨礙您吧。
抗日時期「上馬殺賊,下馬學佛」是周恩來在抗日戰爭時期給南嶽佛教僧人寫的一句話(略)
日本侵略者在南亞地區大肆造謠,攻擊中國的抗日戰爭,對我國抗戰極為不利,特別是威脅著有「戰時大動脈」之稱的滇緬公路的暢通。在此情形下,太虛法師提出建議,南亞諸國盛行佛教,應採取民間手段,組織中國佛教訪問團,以聯絡緬甸等國政府與廣大民眾。由於西南國際路線日趨重要,此議得到了重視與贊助。1939年11月14日,太虛法師開始了佛教訪問之遠行。太虛法師廣泛拜訪了各國朝野人士,揭露日寇暴行、敵方陰謀,闡明我中華民族抵抗的神聖意義,聯絡了各訪問地區佛教及社會人士的感情,展示了高僧之威儀與智慧,使日本帝國主義的謠言不攻自破,喚起了國際佛教界人士對中國抗戰的同情與支持,從而保證了滇緬公路的暢通。(略)
1942年6月圓瑛大師在天津佛教居士林演講中明確地提出愛國與愛教不可分離。他甚至在臨終之前留下的遺囑中還一再強調:「願我全國佛教徒同心同德,積極參加愛國運動,致力和平事業。應思利民護國,饒益有情,乃成佛之基,眾善之首」。圓瑛大師是一位高風亮節的大無畏愛國志士。(略)
除了戰場救護,有些僧人及寺院還組織難民救濟,甚至直接參加武裝抗戰。抗日戰爭時期,日軍一度佔領了五台山,金閣寺住持釋含空和尚目睹日軍踐踏文殊聖地,占據寺廟,劫奪文物,決心衛國衛教,在他的帶領下寺中有不少僧人直接脫下了僧裝,穿起軍裝,參加了八路軍,留寺的僧人組建了「僧人抗日武裝自衛隊」。他們熱烈歡迎並款待八路軍,踴躍認購根據地救國公債,捐獻衣食財物,主動為抗日部隊提供食宿,站崗放哨,傳送情報,積極配合八路軍反「圍剿」、反「掃盪」,含空和尚因此受到邊區政府和當地人民的尊敬。(略)具體的網上很多,不信自己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