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中的密碼是多少
⑴ 古埃及法老的咒語中提到的密碼數字是多少
唵(ōng)嘛(má)呢(ní)叭(bā)咪(mī)吽(hōng)古埃及法老念的就是這個六字大明咒。
持誦此咒,利益頗多。發音註解:
唵:讀(ōng嗡),是藏語系佛教的讀法。漢語系佛教讀(ǎn俺)。
咪:其它寫法[口+彌]、[口+迷]等。
吽:發音為(hōng轟),也有書注音為(hòng)。
⑴、普通念誦此咒,神妙殊勝,非可言喻。無論男女老幼,富貴貧賤,皆可念誦,遍數越多越好,以滿十萬遍為最小限度;每次至少一百零八遍,行、住、坐、卧,皆可。但須身心清凈,忌蔥蒜葷腥等。又應發菩提心、大悲心,至誠皈依觀世音菩薩,心緣一境,不可散亂,久久行之,禍亂悉免,祈求無不如意。……能救世人病苦,是離苦得樂的良葯。⑵、念誦此咒,能治諸多魔障,能除諸多損害,能消諸多惡劫,能得各種成就,能凈諸障,……⑶、念誦此咒一遍至七遍,能凈百千億劫所集罪障;念百遍或者千遍,等於念一切藏經功德;念萬遍,能斷三惡道門;念百萬遍,能得不退轉地;念千萬遍,當於法身、受用身、應身、自性身,證菩提身,而得成佛。此外,尚有使貧者得富,賤者得貴,女身轉男身等等持誦功德。……
⑵ 圖中鎖的密碼是多少
正好最近對邏輯推理感興趣,因此我自己傳個圖片,講一下我的思路:
由前兩條可得,如果首位是6,則互相矛盾,因此首位一定不是6;
由後兩條可得,密碼里絕對不包含7、8,因此必有0,但0不在第三位;
由第三條可得,0在第二位也不對,因此0隻能在第一位;
0既然只能在第一位,那麼結合第一條,6就肯定不是正確號碼,而8也早已被排除,因此正確號碼是2,且2在第三位;
目前已知密碼為0 ?2,繼續推中間數;
由第二條可得,假設1是正確號碼,則1應該在第一或第三位,與前項推理矛盾,因此排除1,即4為應在第二位的號碼;
答案為042。
⑶ 金文手機的密碼怎樣破解
同時按音量減鍵和關機鍵十秒左右系統進入刷機狀態,前提手機里邊東西全部清除
⑷ 初始密碼一般是多少
聯通移動新入網用戶的初始服務密碼統一設置為用戶號碼的後六位。
溫馨提示:
1、因初始服務密碼無法辦理、查詢 任何業務,建議通過中國聯通網上營業廳、中國聯通APP 重置服務密碼。
2、2010年10月1日前的用戶,在入網時系統會自動產生一個與之對應的隨機密碼,此密碼即為用戶的初始服務密碼。
⑸ 「1+1+1=3」等於一個四字密碼,怎麼解
一至十是描述十個數字的漢字,應該是產生最早的文字之一。歷史悠久很難考證。從結繩記事角度考慮,一二三的產生到楷化應該沒有多大變化。從「亖到四」的變化看,四到十後六個表數文字,最早應該是有多根繩子或多根記數木棍來代表數字,再到有其它意義字元過度中,不再單純僅表示數字,可能增加了可參照的人或物,如方位、肢體等,如四有四面之意,指前後左右或東西南北;八有八方之意,指東、東南、南、西南、西、西北、北、東北。十有全之意。
一(擬音 yī)的甲骨文、金文和篆文中都是畫的一橫,是古人的記數符號。從人的認識進化過程看,最早食物的獲取是狩獵或採集植物的果實,狩獵最早就是用削尖的木棍「弋」,為了計算獵物的數量,或者計算使用木叉「弋」的多少,開始用刻畫的符號來記錄,或者結繩記錄,刻一橫為數字一,刻兩橫為數字二,三橫為三。隸變楷化後寫作「一、二、三、」,後來加弋寫作「弌、弍、弎」,印證數字文字產生是狩獵開始的。採集植物果實多用手或木棍「丨」。「一」作為部首指示數字一的范圍很小,多數指示橫向、東西、平面等,故在不同的字里其標志的內涵也是不同的。讀音應該是模擬小燕子的叫聲,或者小孩子咿呀學語的最先發聲。應是人類有記事以來創造的第一個文字。
二(耳er)的甲骨文畫兩橫表示計數符號。楷書受易學思想的影響:以「一」表示天,太陽,以「二」表示地,太陰。二是一的偶數,天創造,地生養。隨形賦義,陰陽變化。1.表示陰竅;兩個數目。如:目(沒入切mù):目無聲,默然而內識。耳(擬聲 ér):生於頭兩側的聽覺器官。面(丏miàn):臉顏。陽光的外表遮蔽著陰暗。手(擬聲shǒu):兩只向內拐的上肢。2.表示陰;地。如:元(圓yuán):人的上頭;人是從母親陰道內生出來的,人出生頭先出。無(無wú):人入陰間什麼也沒有了。干(擬聲gān):兩個陰歧頭的木杈,既可防守,又可進攻。雲(yún):陰氣生雲。二借「耳」聲表示頭部兩側的耳朵有二隻。二的本義就是用耳朵作參照的記數符號。
三(叄 )的甲骨文畫三橫表示記數符號。表示積畫為數。古音不明。隸變楷化後,受易學思想的影響,三表示天、地、人「三才」。借「叄」聲表示天地人互參之數。三在漢字中表示多之意,如長、辰、
四(死)的甲骨文應該是從結繩記事,畫橫記數,由一二三衍生而來。楷體「四」應該是由囗和兒的省形「兒」會意而成的字。「囗」表示圍,也可以理解圍的省形,表示周圍或包圍之意,有邊界的土地,古人認為天圓地方,分東西南北四個方位;兒的本義為爬行的幼兒,還不會行走,四內為兒的變形「兒(無鉤)」,豎彎鉤「乚」去掉了鉤,鉤表示相對運動,「兒」無鉤說明幼兒四肢著地躺著,不能運動。字形描述一個躺在墓穴中四肢著地的人。四借「死」聲說明躺在墓穴中的死人。四的本義為躺在墓穴中的死人。一般墓穴為長方形有四個邊,或人死四肢著地,引申為數字來替代「亖」
五(舞)的甲骨文像是一種持中而舞的繞線工具。以五個交點表示數目「五」。借「舞」聲表示持中而舞。隸變楷化後受易學思想的影響,筆畫詮釋了新的含義。五是由二、斜豎「丨」和橫折「」會意而成的字。兩橫表示天和地;斜豎表示男根;橫折表示圓或弧,這里指示女陰;斜豎和橫折相交表示「男女性交生子」作隱喻,表示天地陰陽二性交合產生金、木、水、火、土「五行」(五行即事物的五種基本屬性與功能:金錶徵決斷,木表徵創造,水表徵變化,火表徵協調,土表徵決定)。
六(陸)的甲骨文為穹廬形,理解為穹廬分四面,加上下兩面,共六面。隸變楷化後,六是由「亠」和「八」會意而成的字。「亠」表示上頭,這里表示上位;「八」表示八個方位,有數字八的含義,引申分合。分四個面,如四面八方。總體會意為八的上位,意為八的上兩位,即「六」。借「陸(陸)」(露或留:借「留」聲表示山丘上石頭風化留下的可以耕種的土地;借「露」聲表示翻耕土地露出的土層)聲表示陸(留)中有兩個「土」,共六畫。故用「陸」作為「六」的大寫。六的讀音在兩湖地區仍有讀「露」的。
七(切一切qī)依據參照物的減少或增多創造相應記數漢字,七有切分之意看,八減一為七,應該是人的八肢,以「八」作參照,切掉一肢。斜橫「一」指示切除一肢,即指橫切,又表切去一肢,捺「」變豎折彎鉤「乚」是意義變化,由原來能走動的捺「」,去掉一支腿就會伏在地上爬行,變為豎折彎鉤「乚」。豎折彎鉤「乚」在多數字中表示躺著或伏在地上爬行之意,如禮、比、匕、也、巳等。讀音為「切和一」的切音,表示切去一肢。
八(擬聲bā )是由撇和捺組合而成的字,依人的四肢為參照,是人字的撇捺(撇為女人、捺為男人)分開之形。撇「丿」指示陰柔、女人以及向下向內用力,這里指女人;捺「」指陽剛、男人、向外向上用力,這里指男人。男女分開每人各有雙臂雙腿四肢,兩人合計八肢,來表示數字「八」。八在甲骨文中象兩人分開相背的樣子,所以八和其它字結合形成的字多數與分解、分散、相背有關,如分、公、其、只、六、關、丫、勻、冰等。讀音來源於男女分合之聲。八的本義就是數字「八」。
九(久)是由撇「丿」和橫折彎鉤「乙」會意而成的字。甲骨文像一彎曲的手指,加一斜橫,應該是去掉一個手指的意思。所以,「丿」表示向下向內,意為向內捲起一個手指,或者理解切去一個手指;橫折彎鉤「乙」是合體筆畫,意義也是疊加的,總體會意為手指的功能,橫表示手指可以伸平,折表示手指可以彎成弧形,彎表示手指運動自如做多種運動,握成拳狀,鉤表示左右手指對稱。借「久」聲表示九為極數(十為天數),最大數,如:九五之尊。引申為1.多數、多次,如九死一生;2.引申高,如九霄雲外。
十(拾)是由橫「一」和豎「丨」會意而成的字。一橫表示橫向、地面、水平,共有八個方位:東、西、南、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豎「丨」表示縱向,這里指示上下兩個方位。所以十表示十個方位。借「拾」聲表示雙手相合共十個手指,來指示數字等同。
⑹ 初始密碼一般是多少
初始密碼一般都設置的比較簡單。常見的有,111111、222222、123456、666666、888888、999999等。所以,這種初始密碼都是需要及時修改的。
⑺ 初始密碼一般是多少
聯通移動新入網用戶的初始服務密碼統一設置為用戶號碼的後六位。
溫馨提示:
1、因初始服務密碼無法辦理、查詢 任何業務,建議通過中國聯通網上營業廳、中國聯通APP 重置服務密碼。
2、2010年10月1日前的用戶,在入網時系統會自動產生一個與之對應的隨機密碼,此密碼即為用戶的初始服務密碼。
⑻ 老家密碼的篆體字怎麼寫
老家密碼 小篆:
⑼ 古人傳遞信息的方法
古人傳遞信息主要用以下方法:飛鴿,烽火,快馬,暗號,手語,書信,旗幟等。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組織的傳遞信息系統的國家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信息傳遞就已見諸記載。乘馬傳遞曰驛,驛傳是早期有組織的通信方式。位於嘉峪關火車站廣場的「驛使」雕塑,它取材於嘉峪關魏晉壁畫墓,驛使手舉簡牘文書,驛馬四足騰空,速度飛快。此磚壁畫圖於一九八二年被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第一次代表大會作為小型章郵票主題圖案使用,由此看出嘉峪關是中國信息文化的發源地之一。
古代信息傳遞的出現離不開「上下五千年,縱橫十萬里」的長城。「長城」一詞始見於戰國時代的文獻記載。在古代不通朝代有著不同的修築形式,所以對這種防禦工程的稱謂也有所不同,如:列城、方城、塞、暫洛、界壕、邊牆等,實際上均指「長城」,其實廣義的長城是對中國古代所有的巨型軍事工程體系而言。
西周時期,為了防備敵人入侵,採用「烽隧」作為邊防告急的聯絡信號。在古史書《周禮》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在各國從邊疆到腹地的通道上,每隔一段距離,築起一座烽火台,接連不斷,台上有桔槔,桔槔頭上有裝著柴草的籠子,敵人入侵時,烽火台一個接一個地燃放煙火傳遞警報。每逢夜間預警,守台人點燃籠中柴草並把它舉高,靠火光給領台傳遞信息,稱為「烽」,白天預警則點燃台上積存的薪草,以煙示急,稱為「燧」。古人為了使煙直而不彎,以便遠遠就能望見,還常以狼糞代替薪草,所以又別稱狼煙。周朝規定:天子舉烽燧各地諸侯必須馬上帶兵前去救援,共同抵抗敵人。由此可見,烽燧制度的實施,意味著早在周時就已出現了龐大而又完善的軍事信息聯系網路。我國考古工作者於1972年至1976年在居延通過發掘獲得了漢代木簡三萬余枚,並發掘了烽燧遺址,對我們了解漢代烽燧提供了豐富的資料。據木簡可知兩漢時代,從河西四郡(今甘肅省武威、張掖、酒泉、敦煌)一直到鹽澤都有烽燧設置,而且規模很大,管理極嚴,號稱「烽燧萬里相望」,據說是「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塞」舉放烽火,晝夜不同,白天放煙,夜晚舉火。此外,還採用各種不同的暗號表示進犯敵人的多少,敵人在五百人以下的放一道烽火,在五百里以上的放兩道烽火等等。在出土的《塞上烽火品》中記載了當時朝廷制定的臨敵報警和舉放烽火的條例,即「聯防公約」。該條文規定了在匈奴侵擾的不同部位、人數、時間、意圖、變動以及天氣異常等情況下,各塞舉放烽火的類別、數量、傳遞方法以及發生失誤如何糾正等細則,就連燧長有病請假都要經上級批准。這種信息傳遞方法,對防守邊疆、抵禦敵人曾起過一定的作用。
烽火傳遞信息是非常快速的,在公元前119年大將衛青和霍去病率領幾十萬大軍分路出擊,以舉放烽火作為進軍的信號,僅僅一天的時間,這一信號就從河西傳到幾千里外的遼東。由於烽燧報警的迅速及時,直到明、清時代仍然沿用不衰。山東省的煙台市就是因為明朝在那裡設置狼煙台,以防倭寇入侵而得名的。
烽火傳遞軍情固然迅速,但它不能完整地表達深刻復雜的軍事內容,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政治、軍事的需要,依靠畜力傳遞信息的通信方式逐漸占據了支配地位,形成了傳遞官府文書的更為嚴密的驛傳制度和烽燧報警配合使用。
西周時期,為了適應周王同諸侯之間聯系需要,在大道上每隔30里設一個驛站,備良馬周車,專門負責傳遞官府文書,接待來往官吏和運送貨物等。孔子曾說:「德之流行,速於置郵而傳命。」意思是說,他所提倡的道德學說,比郵驛傳送命令傳播得更快。可見當時的郵驛通信不僅已相當完備,而且速度也已相當快了。
秦漢時期,形成了一整套驛傳制度。特別是漢代,將所傳遞文書分出等級,不同等級的文書要由專人、專馬按規定次序、時間傳遞。收發這些文書都要登記,註明時間,以明責任。
隋唐時期,驛傳事業得到空前發展。唐代的官郵交通線以京城長安為中心,向四方輻射,直達邊境地區,大致30里設一驛站。據《大唐六典》記載,最盛時全國有1639個驛站,專門從事驛務的人員共二萬多人,其中驛兵一萬七千人。郵驛分為陸驛、水驛、水路兼並三種,各驛站設有驛舍,配有驛馬、驛驢、驛船和驛田。
唐代對郵驛的行程也有明文規定,陸驛快馬一天走6驛即180里,再快要日行300里,最快要求日馳500里;步行人員日行50里;逆水行船時,河行40里,江行50里,其它60里;順水時一律規定100到150里。詩人岑參在《初過隴山途中呈字文判官》一詩中寫到「一驛過一驛,驛騎如星流;平明發咸陽,幕及隴山頭」。在這里他把驛騎比做流星。天寶十四載十一月九日,安祿山在范陽起兵叛亂。當時唐玄宗正在華清宮,兩地相隔三千里,6日之內唐玄宗就知道了這一消息,傳遞速度達到每天500里。由此可見,唐朝郵驛通信的組織和速度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
宋代將所有的公文和書信的機構總稱為「遞」,並出現了「急遞鋪」。急遞的驛騎馬領上系有銅鈴,在道上賓士時,白天鳴鈴,夜間舉火,撞死人不負責。鋪鋪換馬,數鋪換人,風雨無阻,晝夜兼程。南宋初年抗金將領岳飛被宋高宗以十二道金牌從前線強迫召回臨安,這類金牌就是急遞鋪傳遞的金字牌,含有十萬火急之意。
驛站是官府的通信組織,只許傳遞官府文書。除宋朝准許高官顯宦附寄家信之外,都不準附寄私人信件,私人書信只能託人捎帶。1975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南省一處秦代墓室中發掘出兩件木牘家信,第一封信是「黑夫」和「驚」聯名寫給一個叫「中」的人;第二封信是「驚」寫給「中」的,這是我國現知最早的家書實物。據估計這兩封信是由同在軍中服役期滿後返鄉的同鄉捎往家中的。古代人民通信之困難,由此可見。
到了明朝,才出現了專為民間傳遞信件的通信機構——民信局。在明永樂年間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