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童工
A. 蜜雪冰城一門店因雇童工被罰,其行為在法律中如何定性
蜜雪冰城有一家門店因為僱傭童工,在法律上違反了《禁止使用童工規定》也做出了相應的罰款,對於這一結果,很多人的褒貶不一。之後門店負責人也接受了記者訪問,認為當時是憐憫心作祟,看到這位未成年人居無定所,三餐不計,想要收留去店內工作,結果還是出現了這種情況。有很多網友都為門店的負責人鳴不平,並不是每個人都在優越的家庭條件中出生,他們只是沒有辦法, 那麼讓我來具體了解一下吧!
總之,雖然被罰了1.25萬,對於負責人來說確實很不公平,可是也讓我們看到了人性善良一面。雖然從法律上確實做的不對,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去幫助了這位未成年人。
B. 韓國現代汽車在美工廠被曝使用童工,最小12歲!小小年紀為何輟學
雖然一些未成年人是因為沒錢上學而輟學,但是有一些未成年人是為了在工廠輪班而被迫輟學。據報道,韓國在美國開設的工廠竟然僱傭未成年人來進行工作,而且據說在這個工廠當中,一些童工所從事的是一些非常危險的工作。而且一些地方還通過了關於加寬未成年的工人的工作時間,這主要還是因為出現了用工荒的現象。
要知道一些孩子所從事的職業,每天接觸到的東西都是有非常高的致癌風險的,所以長時間的工作對孩子的身體健康也是有一定的威脅。在國家的的高層人員知道之後,也及時地做出了調整。目前允許未成年人進行餐飲以及娛樂方面的工作。
C. 招童工違法嗎
一、招童工違法嗎
1、錄用童工違法。招收童工的後果是,由勞動行政部門責令改正,處以罰款,情節嚴重的,由市場監督管理部門吊銷營業執照。涉嫌犯罪的,會被追究刑事責任。
2、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第十五條
禁止用人單位招用未滿十六周歲的未成年人。
文藝、體育和特種工藝單位招用未滿十六周歲的未成年人,必須遵守國家有關規定,並保障其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
二、僱傭童工有哪些處罰
1、使用童工從事營利性生產勞動的,每使用一名童工,罰款600到1200元;
2、使用童工從事家庭服務性勞動的,每使用一名童工,罰款300到600元;
3、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允許少年、兒童做童工,經批評教育仍不改正的,罰款300到600元;
4、為未滿十六周歲的少年、兒童介紹職業的,每介紹一名童工,罰款600到1200元;。
5、對單位使用童工的,根據相關法律的規定,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規定具體罰款標准;
6、職業介紹機構以及其他單位為未滿十六周歲的少年、兒童介紹職業的,每介紹一名童工,罰款1500到3000元;
7、為未滿十六周歲的少年、兒童做童工出具假證明的,罰款1500到3000元。
D. 美國的歷史上曾經出現過大量使用童工這一現象,造成這個情況的社會環境又如何
洛厄爾工廠女孩是女職工在19世紀初的美國,在勞動中的創新系統採用的年輕婦女紡織在馬薩諸塞州洛厄爾中心的鋼廠。
婦女在工廠中的就業受到廣泛的欽佩,因為年輕婦女被安置在不僅安全但廣為人知的文化優勢的環境中。
勞倫斯勞動勞工制度
弗朗西斯?卡博特?洛厄爾創立了波士頓製造公司,這是1812年戰爭期間對布料需求的增長所致。
他利用最新的技術,在馬薩諸塞州建立了一家工廠,該廠使用水力運行將原棉加工成成品的機器。
工廠需要工人,洛厄爾想避免使用童工,這是在英國的織物廠常用的。工人不需要身體強壯,工作不費勁。但是,工作人員必須相當聰明才能掌握復雜的機器。
解決辦法是聘請年輕女性。在新英格蘭,有一些女孩受過教育,因為他們可以讀寫。在紡織廠工作似乎是加強了家庭農場的工作。
在工作和賺取工資是十九世紀早期的一個創新,許多美國人仍然在家庭農場或小家族企業工作。
而當時的年輕女性,被認為是一個偉大的冒險,能夠從家庭中斷言一些獨立。
公司設立登機屋為婦女職工提供安全場所,並施加嚴格的道德准則。而不是認為婦女在工廠工作是愚蠢的,磨坊女孩實際上被認為是尊重的。
洛厄爾成為工業中心
波士頓製造公司創始人弗朗西斯?卡波特?洛厄爾於1817年去世。
但是他的同事們繼續在公司建造一座更大型的改造工廠,沿著梅里馬克河,在一個鎮上改名為洛厄爾的榮譽。
在20世紀20年代和1830年代,洛厄爾及其磨坊女孩變得相當有名氣。1834年,隨著紡織業競爭加劇,工廠削減了工人的工資,工人組成了早期工會工廠女童協會。
然而,組織勞動的努力並不成功。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後期,女廠房的工資上漲,試圖罷工,但沒有成功。他們在幾個星期內回來了。
磨坊女孩和他們的文化節目是著名的
工廠女孩以圍繞他們的宿舍的文化活動而聞名。年輕女性傾向於閱讀,書籍的討論是一個共同的追求。
婦女也開始出版自己的雜志。而偉大的維多利亞小說家查爾斯?狄更斯1842年訪問美國時,被帶到洛厄爾看工廠制度。
看到英國工廠的惡劣條件的狄更斯在洛厄爾的工廠的條件下印象深刻。
他對工廠工人發表的出版物印象深刻。
移民使洛厄爾勞工制度結束
在20世紀40年代中期,洛厄爾工人組織了勞動改革協會,試圖改善工資。但是,由於移民到美國,洛厄爾勞工制度基本上已經消除了。
工廠老闆不是僱用當地的新英格蘭女孩在工廠工作,而是發現他們會僱用新來的移民。移民,其中許多來自愛爾蘭,逃離大飢荒,都樂意找到任何工作,即使是相對較低的工資。
E. 狄更新<大衛.科波菲爾>的簡介 ! 本人急需 !謝謝
大衛·科波菲爾尚未來到人間,父親就已去世,他在母親及女僕辟果提的照管下長大。不久,母親改嫁,後父摩德斯通兇狠貪婪,他把大衛看作累贅,婚前就把大衛送到辟果提的哥哥家裡。辟果提是個正直善良的漁民,住在雅茅斯海邊一座用破船改成的小屋裡,與收養的一對孤兒(他妹妹的女兒愛彌麗和他弟弟的兒子海穆)相依為命,大衛和他們一起過著清苦和睦的生活。
大衛回家後,後父常常責打他,並且剝奪了他母親對他的關懷和愛撫。母親去世後,後父立即把不足10歲的大衛送去當洗刷酒瓶的童工,讓他過著不能溫飽的生活。他歷盡艱辛,最後找到了姨婆貝西小姐。
貝西小姐生性怪僻,但心地善良。她收留了大衛,讓他上學深造。大衛求學期間,寄宿在姨婆的律師威克菲爾家裡,與他的女兒安妮斯結下情誼。但大衛對威克菲爾僱用的一個名叫希普的書記極為反感,討厭他那種陽奉陰違、曲意逢迎的丑態。
大衛中學畢業後外出旅行,邂逅童年時代的同學斯提福茲。兩人一起來到雅茅斯,訪問辟果提一家。已經和海穆訂婚的愛彌麗經受不住闊少爺斯提福茲的引誘,竟在結婚前夕與斯提福茲私奔國外。辟果提痛苦萬分,發誓要找回愛彌麗。
大衛回到倫敦,在斯本羅律師事務所任見習生。他從安妮斯口中獲悉,威克菲爾律師落入詭計多端的希普所設計的陷阱,處於走投無路的境地。這使大衛非常憤慨。但這時,大衛墮入情網,愛上斯本羅律師的女兒朵拉。他倆婚後生活並不理想,因為朵拉是個容貌美麗、但頭腦簡單的「洋娃娃」。姨婆也瀕臨破產。這時,大衛再次遇見他當童工時的房東密考伯,密考伯現在是希普的秘書。密考伯經過激烈的思想斗爭,揭露了希普陷害威克菲爾並導致貝西小姐破產的種種陰謀。在事實面前,希普只好伏罪。後因他案並發,被判終身監禁。貝西小姐為了感謝密考伯,送他一筆資金,使他在澳大利亞發財致富,事業上取得成功。
與此同時,辟果提多方奔波,終於找到了被斯提福茲拋棄後淪落在倫敦的愛彌麗,決定將她帶到澳大利亞,重新生活。啟程前夕,海上風狂雨驟,一艘來自西班牙的客輪在雅茅斯遇險沉沒,桅桿上攀著一個瀕死的旅客。海穆不顧自身危險,下海救他,不幸被巨浪吞沒。當人們撈起他的屍體時,船上那名旅客的屍體也漂到岸邊,原來是誘拐愛彌麗的斯提福茲!愛彌麗懷念海穆,去澳大利亞後在勞動中尋找安寧,終身不嫁。
大衛成了作家。朵拉卻患了重病,在辟果提去澳前夕離開人世。大衛滿懷悲痛,出國旅行,其間,安妮斯始終與他保持聯系。當他三年後返回英國時,發覺安妮斯始終愛著他。他倆終於結成良緣,與姨婆貝西和女僕辟果提愉快地生活在一起。
F. 大衛科波菲爾的內容簡介
大衛·科波菲爾》是19世紀英國批判現實主義大師狄更斯的一部代表作。在這部具有強烈的自傳色彩的小說里,狄更斯借用「小大衛自身的歷史和經驗」,從不少方面回顧和總結了自己的生活道路,反映了他的人生哲學和道德理想。
文章通過主人公大衛一生的悲歡離合,多層次地揭示了當時社會的真實面貌,突出地表現了金錢對婚姻、家庭和社會的腐蝕作用。小說中一系列悲劇的形成都是金錢導致的。摩德斯通騙娶大衛的母親是覬覦她的財產;愛彌麗的私奔是經受不起金錢的誘惑;威克菲爾一家的痛苦,海穆的絕望,無一不是金錢造成的惡果。而卑鄙小人希普也是在金錢誘惑下一步步墮落的,最後落得個終身監禁的可恥下場。狄更斯正是從人道主義的思想出發,暴露了金錢的罪惡,從而揭開「維多利亞盛世」的美麗帷幕,顯現出隱藏其後的社會真相。
在人物的塑造上,大衛·科波菲爾無疑傾注了作者的全部心血。不論是他孤兒時代所遭遇的種種磨難和辛酸,還是他成年後不屈不撓的奮斗,都表現了一個小人物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尋求出路的痛苦歷程。經歷了大苦大難後嘗到人間幸福和溫暖的大衛,靠的是他真誠、直率的品性,積極向上的精神,以及對人的純潔友愛之心。安妮斯也是作者著力美化的理想的女性。她既有外在的美貌,又有內心的美德,既堅韌不拔地保護著受希普欺凌的老父,又支持著飽受挫折之苦的大衛。她最後與大衛的結合,是「思想和宗旨的一致」,這種完美的婚姻使小說的結尾洋溢一派幸福和希望的氣氛。他們都是狄更斯的資產階級人道主義理想的化身。這種思想的形成與狄更斯個人的經歷和好惡是分不開的。他始終認為,處於受壓迫地位的普通人,其道德情操遠勝於那些統治者、壓迫者。正是基於這種信念,小說中許多普通人如漁民辟果提、海穆,盡管家貧如洗,沒有受過教育,卻懷有一顆誠朴、善良的心,與富有的斯提福茲及其所作所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當然,這種強烈的對比還反映著狄更斯本人的道德觀:「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部小說里各類主要人物的結局,都是沿著這種脈絡設計的。如象徵著邪惡的希普和斯提福茲最後都得到了應有的懲罰;而善良的人都找到了可喜的歸宿。狄更斯希翼以這樣的道德觀來改造社會,消除人間罪惡,這是他的局限性所在。
《大衛·科波菲爾》在藝術上的魅力,不在於它有曲折生動的結構,或者跌宕起伏的情節,而在於它有一種現實的生活氣息和抒情的敘事風格。這部作品吸引人的是那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具體生動的世態人情,以及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徵。如大衛的姨婆貝西小姐,不論是她的言談舉止,服飾裝束,習慣好惡,甚至一舉手一投足,盡管不無誇張之處,但都生動地描繪出一個生性怪僻、心地慈善的老婦人形象。至於對女僕辟果提的刻畫,那更是維妙維肖了。小說中的環境描寫也很有功力,尤其是雅茅斯那場海上風暴,寫得氣勢磅礴,生動逼真,令人有身臨其境之感。
男主角是勞倫斯·奧利弗
G. 宋慶齡的故事有哪些
1,一次,媽媽給小慶齡講了「自食其言」的故事:春秋戰國時,魯哀公的身邊有一個重臣叫孟武伯,他有一個最大的毛病,就是說話不算數。因此,魯哀公對他很不滿。一天,哀公舉行宴會招待群臣,孟武伯和哀公的寵 臣鄭重也參加這次宴會。
孟武伯向來不喜歡鄭重,在宴會上借機出鄭重的洋相,便問道:「鄭先生怎麽長得越來越胖了?」哀公聽到後,便插嘴道:「一個人常常吃掉自己的諾言,當然會長肥呀!」在座的大臣一聽就知道哀公並不是批評鄭重,是在暗中指責孟武伯說話不算數。
媽媽的故事是教育她說話要算數,要謹守諾言。對此小慶齡銘記心間。一個星期天,宋耀如准備帶著全家去朋友家做客,孩子們大都穿好了禮服就要出發了,只有宋慶齡仍在鋼琴前彈奏著那動聽的旋律。母親喊道:「孩子們快走吧,伯伯正等著我們呢!」
聽到媽媽的喊聲,宋慶齡立即合上琴蓋,跑出房間,拉著媽媽的手就走,剛邁出大門,突然又停住了腳步。「怎麽呀?」一旁的宋耀如看到慶齡停住了腳步,不解地問道。「今天我不能去伯伯家了!」慶齡有些著急地說。「為什麽不能去,孩子?」倪桂芝望著女兒說。
「媽媽,爸爸,我昨天答應小珍,今天她來我家,我教她疊花。」慶齡說。「我原以為有什麽非常重要的事情呢?這好辦,以後再教她吧!」父親說完,便拉著慶齡的手就走。「不行!不行!小珍來了會撲空的,那多不好呀!」慶齡邊說邊把手從父親的大手裡抽回來。
「那也不要緊呀!回來後你就到小珍家去解釋一下,並表示歉意。明天再教她疊花不也可以嗎?」媽媽說。「不!媽媽,您不是常說要信守諾言,我答應了別人的事,怎麽可以隨意改變呢?」宋慶齡不停地搖著頭說。
「我明白了,我們的羅莎蒙黛是一個守信用的孩子,不能自食其言是嗎?」媽媽望著慶齡笑了笑,接著說:「好吧,那就讓我們的羅莎蒙黛留下吧!」宋耀如夫婦放心不下家中的小慶齡,在客人家吃過中午飯,就提前匆匆地回到家中。
一進門,宋耀如高聲喊道:「親愛的羅莎蒙黛,你的朋友小珍呢?」宋慶齡回答說:「小珍沒有來,可能是她臨時有什麽急事吧!」「沒有來,那我的小羅莎蒙黛一個人在家該多寂寞呀!」倪桂芝心疼地對女兒說。
「不,小珍沒有來,家中雖然只有我一個人,但是我仍然很快活,因為我信守了諾言。」宋慶齡辯解道。聽了小慶齡的話,宋耀如夫婦滿意地點了點頭。
2,1908年,宋慶齡15歲。這一年,她被父母送到美國留學,進了喬治亞洲梅肯市的威斯里安女子大學。宋慶齡是個文靜而愛沉思的女孩子。她學習非常勤奮,尤其是想到將來要為窮苦的祖國人民做事時,她就更加刻苦地學習 。
有一次,班裡要討論歷史方面的問題,她認真地收集資料,認真地思索,做了充分准備。宋慶齡小時候的故事
在討論會上,一位美國學生站起來發言。他說:「我認為,歷史的發展是難以估計的,你們看,那些所謂文明古國,譬如亞洲的中國,已經被歷史淘汰了。人民的希望在歐洲、在美洲。在我們這里。」
這時,坐在前排的宋慶齡不以為然地搖了搖頭。她緊縮雙眉,耐心地聽者美國同學的發言。那位同學剛講完,宋慶齡就站了起來。教室里立刻靜下來了,宋慶齡顯得有些激動,但她仍然用柔和的聲調說:「歷史確實是在不斷變化的,但它永遠屬於億萬大眾。
具有五千年文明歷史的中國,沒有被淘汰,也不可能被淘汰。有人說中國像一頭沉睡的獅子,但它決不會永遠的沉睡下去。總會有一天,東亞睡獅的吼聲將震動全世界。
因為它有廣闊的土地,勤勞的人民,悠久的歷史,富饒的物產,有無數革命志士,為了它的振興在進行著艱苦卓絕的斗爭!」教室里響起了熱烈的掌聲。大家交口稱贊:「說得好,以理服人。」「這些話多麼有力量。」
3,1922年6月,陳炯明在廣州叛變,要逮捕孫中山。一天晚上,他派出部隊包圍了總統府。凌晨兩點鍾,孫中山接到秘密報告,叛變的部隊要攻打孫中山住的越秀樓了。
孫中山要宋慶齡跟他一起撤離,宋慶齡想:如果和孫中山同時撤離,目標太大,很容易被敵軍發現,於是她堅持自己留下,使敵軍誤以為孫中山還在,不會過早沖進府來。
這樣就能掩護孫中山秘密撒離。孫中山堅持要宋慶齡一起走,宋慶齡卻堅定地說:「中國可以沒有我,不可以沒有先生。為了中國,你先走。」孫中山只得忍痛和宋慶齡道別。
他身穿長衫,頭戴禮帽,肩背葯箱,化裝成去急診的醫生,由護衛帶著出了總統府,避過叛軍,平安地登上了永豐兵艦。按照和宋慶齡事先約好的信號,鳴炮三聲,表示平安到達。炮聲傳到了越秀樓,宋慶齡放心地對身邊的人說:「先生平安了。」大家這才鬆了一口氣。
凌晨兩點半,叛軍果然開始向越秀樓進攻,槍炮聲不斷。越秀樓上的五十餘名衛士奮勇抗擊四千餘名叛軍。一直堅持到早上八點鍾,宋慶齡認為自己再留在這里已經沒有意義了,才決定沖出包圍圈。這時,叛軍殺進了總統府,府內士兵向外沖,一片混亂。宋慶齡化裝成士兵由衛士護衛沖出大門。
遇到叛軍阻攔,宋慶齡急中生智,打開手裡的包袱,把錢物撒在地上,叛軍立刻哄搶起來,宋慶齡和衛士乘機逃了出來。
他們剛走不多遠,忽然發現前面街道拐彎處過來幾個敵兵,宋慶齡和衛士們立刻躺在街上的死屍中間,騙過了敵兵。等敵兵走遠後,他們連忙爬起來,藏到一戶人家去,才躲過了這次危險。最後,宋慶齡和衛士們也終於安全到達了永豐艦,和孫中山會合了。
4,宋慶齡的別墅位於廬山牯嶺東谷的蒼松翠柏之中,始建於十九世紀末,為二層石木結構的美式建築。1953年8月中旬的一天,宋慶齡特地去看自己的廬山別墅舊居河西路51A號私墅。
她看到十幾年過去了,舊居被這里的工作人員整修得很好。於是滿意地說:「我這幢房子保護得很完好啊。」隨即,宋慶齡客氣、謙遜地對管理局的領導和工人師傅表示了衷心的感謝。
接著,宋慶齡深思熟慮地又對廬山管理局黨 委書記沈堅說:「我決定將這棟小樓交 給國家,由管理局統一管理,為來廬山休養的英模提供方便。我個人不再需要它了。」
第二天上午,宋慶齡指派秘書前往管理局房管科上繳了別墅的房產證明。又叫秘書向管理局補繳了從1949年至1953年的房地產稅,並補發了看房工人的工資。秘書還代表宋慶齡表達了請廬山收回別墅服務於人民的心願。
1980年8月的一天,宋慶齡收到廬山管理局的一封信。信上請求她允許他們將其房產拆除,他們想要另蓋別墅。宋慶齡很快讓她的辦公室寫了回信。信中表示這房子解放後就交 給人民政府了。對於房子的維修或是改造,一切由當地政府決定。
5,1915年10月,宋慶齡從東京回來已經3個多月了,她的父母不僅反對她和孫中山結合,甚至把她軟禁在家中,還為她匆忙地另擇門婿。宋慶齡感到十分惆悵,她整天沉默寡言,或在自己的房間里悶坐,或在屋子裡踱來踱去。
一天傍晚,宋慶齡趁著身邊無人,趕緊開始收拾衣服,准備去東京找孫中山。忽然,窗外響起了腳步聲,她抬起頭來,看見了母親的身影。這些天來,宋慶齡的母親變得非常憂郁,看上去蒼老了許多。
宋慶齡深愛自己的母親,而在母親倪桂珍的心目中,宋慶齡是最受家人喜愛、最穩重、最聰明的孩子。多年後,宋慶齡對友人說:「我當時的確曾一度拿不定主意,下不了決心。
畢竟,父母養活了我,付出了辛勞,如果我離他們而去,會使他們失望和痛苦。但是我十分崇敬孫中山,非常想和他一起去探索救國富民之路,這恰似一團火在自己心中燃燒著,無論怎樣也無法撲滅。」
宋慶齡望著母親的身影,心裡糾結著,猶豫著,難道就這樣離開善良的母親遠走高飛?她抱著正在收拾的衣服,淚水噗噗地往下掉。
但是,為了實現自己的追求,為了和孫中山一起開創振興中華民族的偉大事業,宋慶齡含著淚水作出了決定。那天晚上,她在女傭的幫助下跳窗逃了出去。之後,她乘坐海輪離開上海,向日本奔去。H. 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人物生平
1885年11月24日,斯特朗出生於布拉斯加州弗蘭德鎮。
1887年,全家遷往俄亥俄州的芒特弗農。
1891年,斯特朗6歲生日前,全家由芒特弗農遷往辛辛那提。她被送入一所公立學校讀書。
1895年,全家遷往奧克伯克。
1896年,斯特朗(11歲)提前完成小學八年學業。
1896年,斯特朗進入奧克伯克中學學習。
1897年,斯特朗第一次出國,全家出發去英格蘭。
1898年夏秋,隨全家住在法國和瑞士。
1898年,斯特朗13歲時,被錄取到洛桑大學夏季教師進修班學習。
1900年,中學畢業,年僅15歲。
1902年2月,青年雜志《美國周刊》發表了她兩篇關於義大利之行的文章。 1902年,進入奧伯林學院就讀大學一年級。
1903年,父母前往南部非洲期間,被安置在伊利諾斯州普雷里德波特的朋友家中
1903年,斯特朗母親魯思·瑪利亞染病死於塞得港和納波斯之間。
1905年,大學畢業,並入選ΦBK聯誼會。
1905年,受聘為《前進報》記者。
1906年3月8日,在任職7個月後,被《前進報》解僱。
1908年獲芝加哥大學哲學博士學位。
1908年,《實用主義的某些宗教方面因素》刊登在4月份的《美國神學雜志》
1910年9月,歐文·洛夫喬伊請她到全國童工委員會任職。
1910年12月,斯特朗遇到全國童工委員會的執行理事沃爾特·哈維。並成為其助。之後她拍攝了多部單卷電影,包括《孕婦須知》、《得到教益的男人》、《出診護士》等。這些作品使全國各地展覽大獲成功。
1914年3月,她收到阿伯丁伯爵夫人邀請,前往都柏林
1916年10月,辭去全國童工委員會職務。(31歲)
1916年12月3日,競選成功,進入學校委員會。 1921年8月,斯特朗到達莫斯科。
1923年9月末,離開莫斯科,回到美國。
1921年第一次到蘇聯,廣泛介紹蘇聯的革命成就。
1925年首次訪問中國,報道並支持省港大罷工。
1927年,她第二次訪問中國,訪問湖南、上海、武漢和西北地區,報道了湖南農民運動和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的真相。
1930年協助蘇聯政府創辦英文《莫斯科新聞》任主編和特約撰稿人。抗日戰爭時期兩次來華,報道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工農革命斗爭和解放區軍民的抗戰活動。
1946年第五次來華時訪問了延安,她和解放區的戰士們一起吃小米飯、一樣住窯洞,並多次會見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領導同志,
1949年,斯特朗和《莫斯科新聞》報主編、曾前來中國推動國共合作的鮑羅廷一同被捕。
1955年,斯特朗被釋放並被驅逐出境。
1958年春天第六次來中國訪問,並在中國北京定居。
1959年被批准第一批訪問西藏的外國記者代表團成員之一。
1970年3月29日她在北京逝世,享年85歲。她被葬在北京八寶山革命烈士公墓,墓碑上銘刻著郭沫若的手跡:「美國進步作家和中國人民的朋友」。
她85歲的生命,1/3在美國,1/3在蘇聯,1/3在她稱為「理想的歸宿地」的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