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師對訪問學者的評語
⑴ 有人申請過耶魯大學的訪問學者嗎分享一下經驗
以一篇文章分享在耶魯上寫作課的經驗吧~
【這是文章地址: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NDA5OTcyMA==&mid=211437998&idx=1&sn=#rd】
有點長,不過看下來會很有幫助哦~
————————————【我是正文分割線】——————————————————
午後的陽光照在窗外被雪壓彎的枝頭上。教室里,圓桌旁圍坐著的12名學生悄悄用目光打量著彼此,視線交匯時靦腆地笑笑。老師60歲上下,灰白色的中分發及肩。她環視教室一圈,站起來,用手輕輕敲了敲黑板。上面寫著一行白色的粉筆字。
「初生牛犢的詩人筆下,若不是翻騰著的濕漉漉的情感,便是寫作技巧的空洞炫耀。他們之中但凡小有所成的,一定是在成熟的過程中學會慢慢探出身子,抓住了對面的枝椏。——盧克·桑特(Luc Sante)」
「那麼,」老師一字一句地讀完這句話,停頓了幾秒後問道:「你們是哪種詩人?你們身下坐著的枝椏,是『濕漉漉的情感』,還是『空洞的炫耀』?」
學生中響起一陣輕輕的笑聲。「我得承認,我大概是『濕漉漉的情感』,」一名戴著眼鏡的亞洲男孩低著頭說。
「一定要選的話,那就算是『空洞的炫耀』吧,」一位金發的女孩猶豫再三後回答。
「我,我大概已經從樹上掉下來了!」一名頭發支棱著的男孩冒出一句。全班哈哈大笑。
我已經忘記了自己的答案。只記得當時望著眼前笑容可掬的老師, 眨了眨眼,她的頭頂上彷彿隱隱浮現出一個光環。眼前的一切仍令人難以相信,我居然真的坐在安·法迪曼(Anne Fadiman)的課堂里,成了她的第12個「門徒」。
「創造性寫作課」(Creative Writing)在中國似乎尚不存在,而在美國大學本科校園里淵源已久。1970年代,作家約翰·麥克菲(John McPhee)在普林斯頓大學首開「非小說類紀實文學」課(Non-fiction writing),培養出了一批傑出的文學作家,其中包括現任《紐約客》雜志主編大衛·雷姆尼克(David Remnick)和中國人所熟知的作家何偉(Peter Hessler)。這個傳統在一批大學得以保留。如今,在耶魯大學的「文藝青年」圈裡,幾門由經驗豐富的作家教授的「創造性寫作課」一直是大家津津樂道的話題。每學期開學,在校園里不期而遇,總要互相打聽打聽,這學期選哪門寫作課?是「每日一篇」還是「詩歌讀寫」?
在這其中,有一個名字總能引起一種特殊的尊重和憧憬:安·法迪曼從2005年起在耶魯大學開設一門春季學期寫作課,名為「書寫自我」(Writing about Oneself),輔導學生閱讀與寫作以個人經歷為內容的散文。安(她要求她的學生這樣稱呼她)自己便是一位作家,她的成名作——《神靈附身你就會跌倒下來》(The Spirit Catches You and You Fall Down),一本探討現代醫學倫理中文化、種族、信仰等元素作用的非虛構創作性小說——曾獲美國國家圖書評委協會獎。在寫作的同時,她也擔任過許多編輯類職務,近些年開始為大學生當寫作導師。她的課在同學中受到的評價最高,每年都會引來上百人申請僅有的12個位置。在大三的春天,我幸運地得以進入她的課堂,在那裡留下了我在大學四年中最不同尋常的回憶之一。
寫作應該怎麼教?老師能夠起到多大作用?盡管我對安充滿了崇敬,在走進她的教室時我仍然無法抑制內心深處的這個疑問。之前寫文章時,盯著屏幕不分晝夜的苦吟讓我對「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觀點愈發難以苟同。我只想問問英文中是否也有這樣的說法。
如果英文中有這樣的說法,安從未教給過我們。靈感和天資的確實不可缺少,她告訴面前一臉期盼中又混著幾分疑慮的學生,不過她相信她的每個學生都不欠缺這方面的稟賦。即便如此,在她的眼中,再優秀的文章也一定離不開作者精心、耐心的雕琢。而渾然天成便是這種雕琢的最高境界。
她時常向全班講起這樣一則小故事:有人問一位雕塑大師,「我該怎樣雕刻一尊大衛的塑像?」「這很簡單,」雕塑大師回答道:「拿一塊大理石,然後鑿掉其中不像大衛的部分。」
安相信她的每個學生心中已有稜角分明的「大衛」。她將自己的責任視作幫助學生一釘一錘地讓心中的大衛活靈活現地躍然紙上。
在沒有上安的寫作課之前,我從未意識到這個過程的真正含義。而從她手中拿回我的第一份作文的修改稿,我不禁瞠目:一篇兩頁的作文加上字里行間的修改變成了五頁,加上其後密密麻麻的評語變成了八頁。
「走廊里彌漫著炒肉、蒜和青蔥的味道。」安點評:「請在蒜前也加入一個形容詞。」
「蒸魚的時間永遠取決於魚的大小和新鮮度——這是一個你揣在心中的計時器,而時間久了,便成了一種直覺。」「你需要後半句嗎?」安在評語中問道。「或許這樣說更有趣:『這是一個你揣在心中,而不是戴在腕上的計時器。』」
「車上擠著像我們一樣的乘客,手中負著袋子和盒子。」——「當一樣東西『負著』(laden with)另一樣東西,前者通常都在後者的下面。例如『負著積雪的樹枝。』」安寫道。「既然這些包裹和盒子大概都在手的下方,我覺得用『緊緊拎著』(gripping)比較合適。或者,如果你希望強調這些袋子和盒子的負荷,可以保留『負著』而去掉『手中』,不過這樣會喪失一些空間感。」
自從離開小學後,我再沒有對自己的文字進行過如此的審視,更不用提當我在用我的第二語言寫作時:對我而言,英語是表情達意時需要跨過的路障,不是能為內容增色的道具。然而安卻堅信斟詞琢句的重要,她希望她的學生能夠對筆下的每一個字、每一個標點傾注思考,不輕視任何細節。這個思考過程和用第二語言寫作其實有異曲同工之處:兩者都促使作者放慢寫作的腳步,如同讓一位短跑運動員重新糾正擺臂和邁步的動作。當然,這對寫作是一種可貴的訓練,但是當這種思考和語言障礙疊加起來,我本來已經不流利的筆尖便有千斤重。
在評語里,安彷彿預料到了我的心思:「當你如此煞費苦心地斟酌每一句話,同時還要思忖自己是否用對了每一個介詞,保持一種輕松自在的寫作狀態確實是一個挑戰。因此,你所面對的任務格外復雜:希望你能找到一種屬於自己的寫作節奏,它既能允許你給予遣詞造句足夠的注意力,又能讓你超脫於這些煩擾之外,從擔心『該怎麼寫』變成感受『想怎麼寫』。」
「我認為你在往後的幾個月里有很大進步的空間,」安在最後寫道。「這學期我們應該擼起袖子共同努力,讓你的文字變得更地道,更干凈。」
就這樣,之後的一個學期,在安的監督與點撥下,我對面前缺鼻子少眼的「大衛」開始了一錘一鏟的整容手術。
安的課在每星期四下午,兩個半小時長。每周的課都有一個固定而抽象的主題:家庭、愛、損失、喜悅、自然……前半節課,她帶領我們討論就該周主題提前布置的兩篇閱讀——一篇選自經典著作,一篇出自現代作家之手,幫助我們感受作家在不同時代對這個主題詮釋的各種方法,以及主題內在的永恆性。後半節課,我們一起閱讀班裡的同學以同樣的主題為中心而撰寫的個人散文,聽取安和其餘同學的意見。
和第一節課一樣,安喜歡以一個故事或箴言作為每一堂課的開頭。課講到興頭,她常常將故事或箴言中的經驗教訓信手拈來,應用於分析與點評。給我印象最深的當數「泡菜」的故事。
在安居住的新英格蘭地區,每到春天,散落在山谷里的小作坊便開始採集樹汁,製作楓樹糖漿,有些作坊還同時經營小飯館,為當地的居民供應由新鮮楓樹糖漿搭配的各式早餐,她和丈夫常常光顧。有一天,她們來到飯館,點了華夫餅、冰激凌配楓漿,剛找到座位坐下,看到鄰桌在吃一樣的早餐,桌上卻還放著一碟泡菜。「你們為什麼邊吃楓漿邊吃泡菜?」安好奇地問道。「楓漿太甜了,」鄰桌的食客回答道,「需要用泡菜的鹹味來中和襯托,才更加好吃。」
安總結道,寫文章如同吃楓漿一樣,也需要「泡菜」的襯托。悲傷的描述要用些許幽默來調劑,而喜悅的故事需要一點傷感來收斂,不然強烈而單一的感情會讓讀者難以消化。如同她在第一節課開頭提出的,她不希望學生的文章充滿「空洞的炫耀」,但也警告學生不該讓作品被「濕漉漉的情感」所侵佔。
「你的『泡菜』是什麼?」總是安在當堂分析學生作品時向作者提的第一個問題。這也是直至現在,我在寫完一篇文章後問自己的第一個問題。
安喜愛用的另一個比喻也和她的自身經歷有關。她承認自己是個筆頭很慢的作家,每寫一句話都要將它修飾近完美才能繼續寫下一句,每個段落背後,都是大段的瞪著稿紙冥思苦想的時間。她管自己叫做「打磨鑽石型」作家。而她的丈夫同樣是作家,寫作風格卻迥然不同:他可以一口氣完成一部書稿的初稿,幾乎無需停下思考,然後在初稿粗略的輪廓下開始進行一輪又一輪的加工。這種寫作的慣性對有些作家十分重要。安將它比作開吉普車越過沼澤地,車輪一定要飛快地旋轉才能不至陷入泥沼中。「我的丈夫是『飛車越沼型』作家,」安說。
「打磨鑽石型」和 「飛車越沼型」在文壇里都有傑出的代表,兩種人可以創作出同樣優秀的作品,安補充道。因此不論你屬於哪一類,不用為自己的寫作習慣而感到困擾或內疚。只是——她眨眨眼:「我唯一的忠告是,如果你屬於『打磨鑽石型』,又希望和作家結婚,最好找一位『飛車越沼型』的;反之亦然。總有一天,你會發現這是明智的選擇。」
這些建議被原封不動地記錄在了我的筆記本中。前半句支撐著我熬過了大學時一個又一個論文卡殼的夜晚;後半句中的智慧尚待印證。
大多數時候,安都站在我身後和我一起審視我的作文,如同一位油畫大師,越過學生的肩膀,指點著面前的畫作,評價筆觸與色彩的運用。在另一些時刻,安又彷彿坐在我的面前,十指相扣放在膝上,以一位作家的身份來體會另一位作家的心思。「我明白,」面對學生下筆時的疑慮與焦灼,她彷彿在說,「我也曾有一樣的心情,我們站在同一個戰壕里。」
安的每篇作文字數限制只有一千字。這如此吝嗇的限制是為了教會學生——如同她在講解完弗吉尼亞·伍爾夫 (Virginia Woolf)短小精悍的《飛蛾之死》後解釋的——如何「從一格窗戶框中透視整個世界」。
這意味著形容詞要酌情而用,兩三行的長句要壓縮成一行,而排比句幾乎成了禁域。我常常在寫完一篇作文後看看字數,不得不從頭開始復讀,對剛剛搜腸刮肚想出的精妙詞句和新穎比喻做截肢手術,邊刪除邊心疼得齜牙咧嘴。
這種心情自然逃不過安的眼睛。一天,在上課時,她宣布有了一個好主意。「從今天起,請大家在每一篇作文後面附上一個『句子墳墓』,」她興高采烈地說,「什麼是句子墳墓呢?如果你自信在文章中寫了一個精妙絕倫的句子,然而為了使文章保持精煉,又不得不把它刪掉,那麼請把它轉移到句子墳墓里。這樣,我和你的同學都可以讀到它,讓那些不甘心被埋沒掉的妙句得以見天日。我自己經常這樣做,」她擠擠眼,「很有用。」
安的點子把大家都逗樂了,然而笑聲中又透著感激與感動。感激安的善解人意,更感動一位聲明赫赫的作家能夠對一群初出茅廬的小毛頭的舞文弄墨如此上心。從那以後,我交給安的每一篇作文後面都拖著一個長長的「句子墳墓」。在她的點撥下,偶爾其中一些「壯烈犧牲」的成員們還能「光榮復活」。
在學期末,我們的結課作業是一篇三千字的題目為「身份」(identity)的作文。被字數限制困擾了一學期的我開始動筆時,卻感到寸步難行。以往能夠盛滿一整頁「句子墳墓」的辭藻,此時卻膽怯地躲在我的腦海中拒絕現身。阻礙它們的並非語言障礙,甚至不是安對遣詞造句的苛刻標准。
我希望用這三千字來回顧我在美國高中的兩年經歷。那是盛滿挑戰和收獲,也布滿孤單與挫折的兩年:每當回憶起來,對新環境的陌生感、校園的偏僻、語言的障礙、同學禮貌冷漠的態度等等一起湧上心頭,我卻從未向人提起。「你喜歡你的高中嗎?」中國外國的家長、學生曾無數次問我。「當然喜歡啦!」我總是笑著回答,然後羅列出學校的種種優點:優秀的師資、優美的校園、奢侈的硬體、對學生無微不至的照顧……全面得如同學校宣傳畫冊上的介紹詞。
「你喜歡你的高中嗎?」安坐在辦公室,面對著我,桌上擺著我作文的初稿,輕聲問。
「喜歡……」我囁嚅道。
「你的挫折算什麼?」我腦海里響起在去美國第一年,媽媽在電話里的話語。「想想看,幾十年前從中國到美國的移民生活多麼艱苦,一切從刷盤子洗碗開始。你在條件如此優越的私立學校,面臨的困難要比它們小多了。」
「回憶起在那裡的兩年,你的感覺如何?」安又問道。
「我很感激……」我的眼前又浮現出我的高中錄取通知書和獎學金通知書,回憶起上面激勵人心的語句和慷慨的數額。除了感激,還有別的正確答案嗎?
「但是你的文章想表達的感情似乎更加復雜,似乎有什麼東西欲說還休,」安沉吟道。「為什麼不把這種感情說清楚?」
我抬起頭,她正注視著我,目光溫和。
我告訴了她學校苛刻的錄取標准,以及獎學金的慷慨數額。我告訴她每次中國的學生家長聽說我的經歷,總會感嘆我有多麼幸運。「我的高中對我有這樣的恩惠,」我說,「我感到不應該對我在那裡的兩年抱有任何不滿,那會顯得忘恩負義……」
安點了點頭。「Helen,這種顧慮是人之常情,」她祥和地說。「不過感情沒有對錯之分,更沒有『應該』與『不應該』之說。如果你在高中的經歷並不全部陽光燦爛、一帆風順,這並沒有什麼錯。請誠實地將他們寫下來,這是有勇氣、而不是忘恩負義的表現。」
「但是我的經歷的挫折又算什麼呢?」我道出了我的另一個顧慮,向她復述了媽媽的話,「和許多更艱難的經歷比起來,這似乎微不足道。」
「假設一位士兵在戰場上失去了一隻胳膊,另一位士兵失去了一隻胳膊和一條腿,」安緩緩說道,「那麼第一位士兵是否有權利為自己感到悲傷呢?第二位士兵的遭遇應當剝奪他的這個權利嗎?」
我的表情一定有些吃驚,因為安的笑意更深了。
「我很高興你為這篇作文選擇了這個話題,」她把面前的草稿推向我。「這背後似乎有許多故事。我相信你會把它們講得很好。」
離開安的寫作課後一晃已經過了三年。三年中,我提起筆時,常常感到安就站在我的身後,審視著我寫下的一詞一句。「這個比喻用得非常貼切,」她時而贊許地評價;「這個動詞似乎有些模稜兩可,」她時而不失時機地提醒。「『泡菜』在哪裡?」我有時又可以聽到她一針見血的問題。
「安是我見過最嚴格的語法老師,」一年前,在一次寫作課的班聚時,一位同學提起。「但不知為什麼,你總不想讓她失望。」
「每次上她的課,感覺總像和心理醫生談話,」另一位打趣說。
「有人想過把這門課的經歷寫成一篇文章嗎?」我問。
「如果寫了,一定不敢拿給她看,」第一位同學說。「一寫起來一發不可收拾,大概一半最終都要葬身於『句子墳墓』里了!」
⑵ 訪問學者工作成績考核表怎麼填寫
填寫內容如下:
放上免冠一寸照片
1、姓名、
2、性別
3、出生年月
4、學歷
5、學位
6、專業技術職務
7、推薦學校及院系
8、訪問院系(所)及專業
9、指導教師:xxx教授
10、研究課題名稱
11、訪問時間
12、郵編及通訊地址
13、電話
14、email
15、訪問期間從事了哪些科研、教學工作,取得了哪些成績和成果
16、導師評語:
17、院系意見
18、學校師資培訓管理部門意見
網上都能找到表格的,下載下來就好了。給你推薦一個參考資源----訪問學者網,上面有很多訪問學者申請信息和案例。
⑶ 訪問學者是什麼
從網路了一份:
訪問學者
網路名片
高等學校接受國內訪問學者是為一般高等學校培養學術帶頭人和學術骨乾的重要形式,也是進行校際學術交流的一種途徑。在國外,訪問學者有公派和自費之分。前者是由國家、地方、行業或者單位資助;後者多為邀請單位資助。
目錄
公派訪問學者的地位概述
在國外接收單位中的地位
在海外當地華人社會中的地位
目前狀況
公派訪問學者所想所為所獲
國內訪問學者辦法制定原因
《試行辦法》內容
公派訪問學者的地位 概述
在國外接收單位中的地位
在海外當地華人社會中的地位
目前狀況
公派訪問學者所想所為所獲
國內訪問學者 辦法制定原因
《試行辦法》內容
展開 編輯本段公派訪問學者的地位
概述
在國內,公派訪問學者絕大多數是經過層層選拔的,基本是為人正派、業務拔尖的學者才能入選。所以,我國政府和有關機構給予公派訪問學者很高的榮譽、待遇和地位,有些甚至用政府條例規定下來。
在國外接收單位中的地位
可以說,大多數國外接收單位對待公派訪問學者象對待客人一樣。由於公派訪問學者不拿接收單位的錢,所以,基本上處於參觀、訪問這個層次,與接收單位的關系是鬆散型的。接收單位對訪問學者沒有項目研究等硬性要求,也不必像自費訪問學者或博士後那樣,在一定時間內拿出幾篇論文。絕大多數接收單位對待訪問學者是友善和客氣的,但也有少數單位對待個別訪問學者很不友好,甚至視為間諜。 (二)公派訪問學者
在海外當地華人社會中的地位
有人把海外華人分為若乾等人,依次是:華裔、華僑、綠卡持有者、留學生、訪問學者和偷渡仔。很顯然,經濟基礎是劃分的重要參考指數之一。在美國拿TA或RA的留學生,平均每年獎學金在1.2萬至1.5萬美元之間。我國公派訪問學者改善前的年生活包干費卻只有6000至8600美元,改善後的在8600至1.08萬美元之間。暫且不去評論這個劃分正確與否,只是由此分析公派訪問學者在華人社會中的地位。 一位在美的留學生是這樣形容訪問學者的:大學好比一輛前進著的客車,留學生則是能坐上幾站的有座的乘客,而公派訪問學者則是在過道上擁擠的臨時乘客,最多乘一站就下車。所以,他們幾乎沒有與訪問學者打招呼的動機。 少部分留學生存在著看不起訪問學者的思想。他們認為,訪問學者拿國家的錢出國實在不光彩,不像他們靠自己奮斗,掙錢、求學,有所求,有目標。對於那些到了國外就鑽到餐館里打工的訪問學者,少數留學生們直言不諱道:「這些人簡直是在糟踏人民的血汗錢!」 大多數留學生對訪問學者持關心、幫助和同情的態度。他們認為,訪問學者項目是國家在經濟不寬裕的情況下實施的公派短期留學,總體上來講是成功的。大多數訪問學者是國內本單位工作優秀分子,應當受到尊重。他們盡所能,努力幫助訪問學者解決生活上的困難。訪問學者能聯系的華人當然就是留學生,那些老華人和有了3P的中國人,已經遠離了"校區",除了特殊關系外,已經很少與校園里的中國人來往。在歐洲還好,公共交通便利,沒有汽車照樣上下班、買菜,一個自行車玩得滿城轉。在美國就不同了,沒車如同沒腿一樣。對於新到的訪問學者,他們的生活費不足以買車,也養不起車,的確是很難的。尤其是剛來的時候,什麼也搞不清楚,那時候最需要別人幫助了。
目前狀況
目前訪問學者項目實施中出現的"問題"是帶有群體行為性質的,這說明是政策和國情導致,很復雜,不是光靠提高生活補貼就能完全解決的。但是,就在美國的訪問學者而言,提高生活包干費完全必要,非常及時。留學生們也算了一筆帳:筆者所在地區,國家公派普通訪問學者每月生活包干費原來是$500,高訪是$620,而每人每月最低消耗為:房租$200,保險$30,電話$30,水電$25,電視$20,食品$100,日用品$25。如果不從家裡帶補貼來,普訪學者們只能自己KEEP在最小的范圍之內,沒有(也不敢有)其它社交和學術活動。改善後,普訪生活包干費提高到$700/月,高訪提高到$800/月。可以說,公派訪問學者們的生活上了一個檔次,可以大大方方地參加一些學術活動了。這個舉措,不但有利於提高中國訪問學者們的國際形象,而且也有.利於提高我們泱泱大國的國際形象。留學生強調,當前公派訪問學者項目要解決好 "質"與"量"的協調問題。我們國內有關政府機構在"量"的方面做了很多文章,並進行了很好的總結。但是,如何提高項目實施所獲得的質量,還是缺乏有效辦法。
編輯本段公派訪問學者所想所為所獲
可以講,絕大多數公派訪問學者出國之前都有一番雄心壯志,計劃在國外完成哪些科研項目,寫出多少論文等等,主觀上,很想把這一段時間變為學術上的高產期、豐收期。 出國後,大致有三種情況:第一種,國外接受單位的實際與計劃基本相符合,比較順利地開展計劃的學術研究活動;第二種,國外接受單位情況與計劃有一定出入,但可以部分地開展原計劃的學術研究活動;第三種,實際與計劃出入太大,並無法從事既定的學術活動甚至其他力所能及的學術活動。因此,訪問學者們可能出現有事做、有一定事情做和沒有一定事情做幾種情況。不敢肯定這幾種人數比例分配,但是,第三種還是存在的。總體上講,公派訪問學者在國外所為還是比較優秀的,盡管環境沒有給他們中的一部分提供良好的施展才能的空間。他們工作踏實、認真、兢兢業業,為人誠實、磊落,與接受單位同事們建立了較深厚的友情。他們深知,中國人的整體形象是靠個體一一樹立起來的。 公派訪問學者所獲是多方位、多層次的,主要概況為:(1)本專業領域的新知識、新技術和新動態、新進展;(2)新工具 (如計算機)的應用技術;(3)教育規律研究成果和先進教育管理經驗;(40與接受單位和相關單位建立起了寶貴的聯系; (5)語言能力得到提高等等。這些所獲,對當前我國科技教育事業發展仍然是很寶貴的。 我國實施公派訪問學者項目是成功的,但隨著時代變化,有些地方的確需要改進和完善。
編輯本段國內訪問學者
辦法制定原因
高等學校接受國內訪問學者是為一般高校培養學術帶頭人和學術骨乾的重要形式,也是校際間進行學術交流的一種途徑。為了進一步開展這項工作,特提出本
《試行辦法》內容
一、國內訪問學者通過學習和工作,接觸和了解本學科的學術前沿動態,加深基礎理論,拓寬知識面,提高學術水平,為回原單位後發揮學術帶頭人或學術骨乾的作用打下基礎。 二、國內訪問學者必須具備堅實的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有較強的獨立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的能力,並具有一定的實踐經驗,一般應是副教授。 三、接受國內訪問學者的單位應有博士導師或學術造詣較深的教授擔任指導教師,科研工作開展較好,在實驗設備、圖書資料等方面有較好的條件,一般應是有博士學位授予權的學科點或國家投資重點建設的實驗室。 四、國內訪問學者在導師指導下,以參加科研為主,協助指導研究生、參加編寫教材或其他教學工作,導師全面負責培養工作。期限一般為半年至一年。 五、申請接受訪問學者的單位,應將接受的學科、條件、課題內容、指導教師,以及對接受對象的具體要求等報國家教委教師管理辦公室審核同意後,在《中國教育報》上刊登。在本人申請,單位推薦的基礎上,經訪問學者本人和指導教師協商之後,由接受學校確定。 六、接受學校應按不低於博士研究生的標准提供學習、工作條件,盡可能地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選送單位也要盡可能地給予訪問學者各方面的支持和幫助。 七、訪問學者報到後,應在導師指導下,根據選派學校原定課題方向,迅速制訂學習和工作的具體計劃,並切實按照計劃完成預定任務。導師應按照計劃檢查執行情況,並寫出考核意見。 八、訪問學者在工作學習期間要遵守接受單位教師所應遵守的規章制度。訪問學者參加科學研究工作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的有關問題,接受單位應視其所起的作用按照有關規定協商解決。接受單位應視訪問學者擔負工作任務的情況付給適當津貼。 九、接受單位要把接受國內訪問學者工作列入學校工作計劃,由一名副校長分管,加強管理工作。選送學校要根據本校師資培訓規劃,認真做好選送工作,與接受單位密切配合,以保實效。 十、接受國內訪問學者的單位,可根據本《試行辦法》制訂實施細則。
⑷ 出國做訪問學者的收獲有哪些
在學術方面,要努力參與導師的研究,並與之加深交流。在這一方面,即使做助手也要從中學東西,大膽詢問咨詢,你要知道只要你問,導師一答你就有收獲。此外,還要學會導師們的科研的思路,對科研的認真精神,對科研一步一步的踏實勁,這些東西有時候更寶貴。
在課余方面:在國外教授一般都是把主動權交給學生,課余布置任務,也需要大家配合完成,這時候訪問學者就要和其他人一起討論研究,有些時候同伴的idea也許比導師都讓你眼前一亮。一定要把握這個寶貴的時機,把自己不懂得拿出來提問,把自己研究不透的那出來研究,總之,你什麼不會就問什麼,不怕問錯就怕不問,倒是也好,同伴也罷,得到答案就是你的財富。
在交際方面,訪問學者應和導師以及其他夥伴、同學、同胞們建立起來的關系,不要小看這一年,如果你處理得到,這些人就是你日後進行科研、學術提高的最大助理,所以平時你要好好的與他們相處,加強彼此的友誼,簡歷日後可以互通有無的渠道,為自己的提高打開一扇窗。
在視野方面,出國做訪問學者能有助於我們拓展見識、拓寬視野,更有助於我們適應這個世界、這個時代,無論你是通過節假日旅遊還是參加學校活動、社會活動都是提高自己見識,拓寬自己視野的好辦法,接觸上流活動,對我們自己的發展好處多多。
⑸ csc出國留學總結導師評語怎麼寫
出國是件很辛苦的事情,前後忙活了得半年,如果加上之前准備英語考試的時間,那就更長了。這份申請總結,是對自己申請過程的一個回顧,一來希望藉此機會讓自己能夠好好反思申請中存在的問題,二來也希望給其他學弟學妹提供參考和借鑒。申請過程中,得到了很多師長、同學的幫助,也從論壇中獲得了很多信息,希望能藉此回饋論壇。
1. 個人背景
本科:一所普通985高校;碩士:北京一所知名文科大學。專業:農業經濟管理
可能大家都應該知道我所在的兩所大學是哪個了。
英語:IELTS(聽力7.5,口語6.5,閱讀9.0,寫作7.5,總分7.5)
GRE:159+166+4.0
GPA:本科:3.76/4.00,碩士3.84/4.00
有幾篇中文核心期刊論文,參加過老師的自科社科項目,也有參加寫國際會議,沒有英文論文。推薦信都是國內老師寫的。
2. 申請學校及錄取情況
具體的項目名稱可能稍有出入,但是不會差太多。我申請的學校,范圍很寬,差距很大,全部是博士項目。下面是相關項目的一些信息,有些信息是來自於師兄師姐的介紹,也是一己之見,可能有不準確之處,只是作為參考,也是為拋磚引玉,希望大家都來發表意見。
UIUC(Geography)offer
系裡分人文地理、GIS、自然地理三個方向,人文地理老師不少,質性和定量都有做的,涉及領域也很廣泛。UIUC地理系在NRC排名上列全美第四,是個不錯的地理系,人文地理方面,環境政策做得很好。
U of Toronto (Forestry) offer
林業系裡面只有兩個老師在做social science的,一個是林業經濟,一個是林業治理(偏社會學和政治學),招生也很少,所以申請之前,需要問老師招不招生。
U of Michigan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rejection
北美四大資源環境學院之一。這個系非常雜,做什麼的都有,但是招生競爭非常激烈。2014年,96人申請,錄了6個人,錄取的人都是全獎。博士項目裡面,社科方向只招收2個人左右,競爭激烈,建議申請之前套磁以下。和該院教授交流,教授說如果自己有資金資助,會增加錄取概率,錄取對GRE\TOEFL\GPA成績還是很看重的,當然研究方向的契合是最重要的。
U of Florida (Agricultural Economics; Interdisciplinary Ecology) offer
農經項目,要求學過中級宏微觀計量課程,但實際上沒有太嚴格靠這個卡人。我碩士期間沒有學過中高級宏微觀,但是也錄取了。聽一個師姐說,現在北美農經博士就業形勢嚴峻,Florida的2014屆農經PhD就業狀況也不好。據說他家的資格考試不是特別嚴格,通過率比較高。
U of California Davis (Agricultur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 rejection
老牌農經強校,但是似乎這幾年老人退休,新人上馬,處於變動更新期。競爭激烈,200多人申請,最後發了30個offer,去了20多個,最後資格考試可能還要刷掉一部分人。Davis的錄取也很奇怪,申請結束一個月之後,先發一批拒信,大約拒掉100多,之後開始發offer,最後4月份再給其他人發拒信。
U of Georgia (Housing and Consumer Economics) AD
這個項目純屬試試,自己也沒太放心上,因為本科做過類似課題,所以就申了,後來才知道這個項目還是不錯的。喬治亞的這個項目之前在商學院,後來獨立出來,金融房產消費,就業前景好。知道的人不多,競爭不激烈。3月初就出結果了,但主要問題是,沒錢。今年這個項目碩士博士招了十幾個人,所有人都沒有獎學金。學校在亞特蘭大,一年學費生活費20—30萬,如果資金不是問題,可以好好考慮下。
U of Connecticut (Agricultur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 AD 轉碩士項目
康涅狄格農經系小而精,資源環境做的不錯,但是也面臨人員新舊交替。我申請的是博士,但是被轉成了碩士,可能是因為課程不夠的緣故(我沒有學過中級宏微觀經濟學)。據說這個項目finding也不是特別足。
U of Texas A&M (Agricultural Economics) rejection
我被這個項目拒絕之後,發信詢問原因。負責人告訴我,因為我選了「必須要獎學金」,如果沒錢我也能來,它就給我發錄取。所以,看來「是否必須要獎學金」這個選項,對於錄取還是有影響的,需要謹慎選擇。但是看論壇上有人是收到了帶獎錄取的,不太清楚裡面的獎學金發放機制。德州學校單獨使用一個錄取系統,操作非常復雜,如果申請德州的學校,務必提早申請,摸清系統的使用規則。
U of Kentucky (Agricultural Economics) offer
錄取截止日期很晚,結果發放的非常晚,它家農經也還行,可以作為保底的學校。
U of Guelph (Agricultur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 rejection
學校排名一般,但據說這個項目是加拿大最好的農經博士項目。據說博士招生人數很小,所以競爭非常激烈。他們家有碩士項目,而且是有獎學金的,可以考慮申請碩士項目,作為博士申請跳板。之前在論壇里看到過被他家碩士項目錄取的孩子。另外,Guelph和留基委公派項目有合作協議,如果走公派項目,會容易很多。
3. 選校,選擇項目
選校真的非常重要,我覺得應該多花時間在選校上。關於選校,很多帖子都提供了很好的建議。毫無疑問,match是最重要的,如果能夠發現一個項目,它彷彿是為自己量身定做一般,那麼錄取的可能性就很大了。另外,現在經濟學類的申請真是太激烈了,對於自身條件不是特別好的同學,還是不要把目標放得太高。大家都蜂擁而至的項目,還是盡量避開。其實,國外有很多好的項目,但是大家選校的時候,往往都是跟大流,別人選什麼,我也選什麼,造成中國人扎堆。大家不妨把心儀學校所有的Program的列表都看下,如果有一個項目裡面,有和自己研究方向類似的老師,那麼就可以考慮申請。之後,可以在網上搜下這個項目的名字,如果發現,其他人申請的比較少,那麼這可能就蘊含著機會。最後,其實經濟管理類,可以跨申的項目非常多,比如我碩士是林經的,不僅可以申農經項目,也可以申資源環境、生態學類項目,還可以申林學院里的項目,還可以申環境社會學等等。我覺得沒有必要把眼光限制在經濟學院裡面,雖然經濟學院里對經濟學的訓練,肯定要遠遠好於其他學院,但是經濟學院申請太激烈,如果其他學院有不錯的導師,也可以考慮。
當然,別人都不申的項目,或許是好東西大家不知道,或者是它本身就不是特別好,所以大家都不去申。所以,大家還是得多花時間,把項目里課程開設情況、排名、師資力量、學校名聲等等都好好看下,這樣一來,找到性價比很高的項目還是不難的。
4. 材料准備
關於材料准備,網上帖子也非常之多,我也就不細說了。我只想提一點,to say is easy, but to do is another. 一定要早點著手開始寫材料!!比如,PS,要早寫,一旦有靈感,就先記錄下來。可以要來學長學姐的文書看看,先照葫蘆畫瓢,之後再一點一點改,改完之後就能發現早已是面目全非,脫胎換骨了。文書絕對不是一蹴而就的,一定要趁早開始做!
關於文書修改的問題,我個人覺得,文書修改還是有必要的。但是,只要改語言就好,結構和內容方面,文書機構真的很難提出多麼有用的建議。文書,關鍵還是自己用心寫,不斷完善。另外,文書修改,不一定非找專業公司,自己的師兄師姐、一起申請的同學也能提供很多好的建議。
5. 一點感想
5.1 什麼最重要
我之前一直覺得,什麼在申請中最重要?現在想想看,是connection!我的建議是,不管是什麼項目,申請之前,最好能夠找到項目裡面的老師,問問某個方向招生否,選拔標準是什麼。其實,套磁的目的,也是為了實現這個目的。但是,坦率的說,一般的套磁,實在是精力花費大,而且成功率低。相比之下,直接找關系,是個更加簡單的做法。那麼,如何發現connection呢?
第一是多參加學術會議,多和大牛打個照面,其實很管用的,大牛都是平易近人的。一旦看對上眼,就可能有意想不到的機會。第二是深入發掘周圍人的資源,比如學長學姐出國都去哪裡了?學院的導師曾經去哪些學校當過訪問學者,或者拿過學位,或者和國外學校有學術合作?從我的經驗看,師長對於願意出國讀博的學生,都是非常關照的,也願意給與幫助。他們完全可以幫忙問下,國外院系的某個導師,招不招生,或者給你引薦一下。
其次,就是個人水平。自身能力的重要性,無需多言,但其實很多時候大家並沒有對此給予足夠重視。我覺得GRE、TOEFL/IELTS、GPA肯定是越高越好,文章越多越好,課程越高級分數越高越好。條件不好,即便導師努力推薦,對方也可能不願意要。
最後,就是課程。我在課程方面,吃了很多虧。我的教訓是,真的要學習好數學和經濟學課程。我所在的學院,連碩士都是不開高級宏微觀計量的,更別提數學課了,這在申請時簡直是致命的。如果學院不開,自己就要去選修,一定要在課程上,符合對方學院的要求。否則很容易讓對方覺得,你沒有完善的知識體系和研究能力。我申請康涅狄格,之所以被從博士轉為碩士,主要就是課程不足的原因。
6. 關於CSC(國家公派)
我還想提提公派的事情,現在大家對於公派也重視起來,我在這方面,還是有一些心得,在此和大家分享下。
走CSC,需要有兩步。首先按照正常程序申請國外學校(也就是說,你必須符合國外學校的申請要求,參加托福雅思GRE考試等),在拿到國外學校錄取(一般都是免學費或者提供學費的半獎offer)之後,再向留學基金委CSC申請公派獎學金(即生活費)。這里要明確,公派的話國家是只提供生活費的,亦即,對方學校必須同意提供學費,或者免除學費。留學基金委只對極少數量的申請者提供學費。事實上,公派每年也給極少人提供學費,但這需要單獨進行面試,而且錄取率比不申請學費的低很多,所以還是不要輕易嘗試得好。具體規定,請登錄留學基金委網站,詳細了解,裡面的規定還是非常復雜的。公派,原則上是要求回國服務的,一心想移民的,可能不是很合適走公派。
按這幾年的情況看,拿著美國學校的錄取,走公派的比例是最高的,這主要是因為美國學校多,好學校更多。但這里頭有個問題,大家容易忽視:北美學校的學費普遍較高,而生活費遠低於學費;歐洲則是生活費比較高,學費沒有那麼高;而公派,國家提供的是生活費。因此,從學校的角度上看,歐洲學校要比美國學校更喜歡要公派來的中國學生。公派對美國學校,吸引力有限,因為替他省不了太多錢。所以,不要以為拿著美國學校offer申請公派的人多,就覺得要走公派,申美國比歐洲容易。
如果確實想走公派,一種辦法是,申請時不告訴對方自己想走公派,如果對方錄取了,並且給了免除學費或者是覆蓋學費的獎學金,但是沒有提供學費,那麼自己再申請公派。第二種辦法是,申請的時就直接告訴對方自己想走公派,國家可以提供生活費,這樣對方學校可能覺得它只需要提供學費就行,因而更願意錄取你(只是可能)。
如果你申請的是歐洲學校,那麼只需要讓對方導師按照留學基金委出錄取信就可以了。據我所知,歐洲很多學校是有個大老闆,大老闆負責下面所有博士,博士實際不是一般學生,而是employer,錄取信也是由大老闆出,這樣只要搞定大老闆就好了。但是,美國學校比較麻煩,美國學校的博士錄取是非常標准化的,需要committee和研究生院的審批,而不是只由導師決定的,對於文科、社科類專業更是如此。這就造成一個問題,美國學校,可能不會完全依照留學基金委的要求出具錄取信,而且,它們很難做出妥協。比如:學校出具的錄取信,可能是這么寫的:
「如果你能拿到公派錄取,我們可能/通常會會免除學費。」
但是,這實際不符合留學基金委的要求,「可能/通常會」類似的字眼,很容易給人一種感覺:即便學生拿到公派,學校也不一定負責學費。
那麼,學校為什麼要出具這樣一個邀請函呢?我的理解是,這樣可以降低學校,萬一因為某種特殊原因無法提供學費,而可能肩負的法律責任。加了「可能/通常會」,即便未來因為資金緊張,學校無法給你提供學費了,那麼它也不會承擔法律責任,因為它已經在錄取信中為自己留有了餘地。但是,這實際上是將風險轉嫁給了留學基金委和學生。小木蟲上,就曾看到過有學生控訴,美國學校只免了博士第一年的學費,第二年不負責學費了,結果學生不知該怎麼辦。
我的建議是,在申請美國學校的時候,沒有必要提前告訴人家,自己要走公派。在和老師套磁時,可以先看看老師的態度,如果老師想要你,那麼他可能會給你提供全獎,如果他想要你,但是funding不夠,那麼他一般會直接告訴你原因,這時你再告訴他,你可以申請公派,學校無需負擔生活費。
最後,我覺得,其實公派並不會給你申請北美名校帶來特別多的優勢。因為名校注重的是學生質量,它不會因為有CSC提供生活費,自己可以少出點錢,而錄取一個不合適的學生,而且對於北美名校來說,學費要遠比生活費高多了,CSC誘惑很小。但是對於申請歐洲學校來說,公派還是能夠讓對方更感興趣的。另外,一些學校是與CSC有合作項目的,比如UCLA, USC, UT, UBC等名校。走合作項目,可能會增加申請成功的幾率,但要被錄取,還是要符合對方學校要求,而這些要求也是不低的。
最最後,如果大家想了解公派,請去小木蟲論壇,裡面的公派留學版塊是公派申請者的大本營。另外,現在公派申請難度是一年比一年大,申請公派的過程也是相當繁瑣,中間需要注意的事情也很多,大家都要有心理准備。畢竟,國家的錢也不是那麼好拿的。
7. 關於IELTS和TOEFL
關於雅思和托福,大家都知道,現在二者適用性差異已經很小了,即大多數北美學校都認可雅思,而多數歐洲澳洲學校也認可托福,但是,我還是誠懇的告訴大家,如果真的決定以北美為主,還是堅定的考TOEFL吧,不要考雅思。
北美對於IETLS的歧視是非常明顯的,比如Connell的農經根本就不認可雅思,多高都沒用。還有一些學校,比如俄亥俄州立,很多項目托福只要100,而雅思要求8,這幾乎是告訴你,死了心去考托福吧。還有加拿大的多倫多大學,雅思總分7,單科6.5 但是托福才93,很明顯,考托福也是有優勢的。因此,如果去北美,堅定考托福吧。
最後,申請還是很不容易的,大家都要有心理准備,希望大家能堅持下去。我其實條件不是很好,中間也遇到過很多打擊,有時候都准備二戰。和我一起申請的同學,有的非常優秀,但是因為各種原因,結果也不是很好。但是,人生是個馬拉松,中間的波折,在日後回頭看去,都不算什麼。希望大家都有信心,都能堅持。和我一起申請的那個同學,准備今年繼續申請,也祝她能成功,祝大家都一路順利!
⑹ 什麼是訪問學者
訪問學者是指以進修和研究為目標的留學人員,通過在國外短期的學習和工作,可以接觸和了解本學科的學術前沿動態,擴展視野,提高學術水平,為回原單位後發揮學術帶頭人或學術骨乾的作用打下基礎,期限一般為半年至一年。
每一個訪問學者申請案例都有自身的獨特性,比如訪問學者申請人的背景、訪問學者邀請函的申請周期、訪問學者申請的可行性等。
(6)導師對訪問學者的評語擴展閱讀
訪問學者申請和留學申請不一樣,留學申請可以在學校的官網上明確的看到不同專業的entry requirement,但訪問學者申請則無法找到這些明確的要求。
針對職場人士,更多的是結合申請人的教育背景和職業發展軌跡去找一些背景亮點 ,通過這些亮點去尋找申請的可能性,因此沒有1、2、3、4的明確規定。
所以在對訪問學者申請現狀不足夠了解的情況下,即便對留學略知一二或者身邊有認識的人通過訪學的途徑出去過,這些經驗可以借鑒,但是訪問學者申請現狀是動態的,所以當您對自身條件是否可以申請訪問學者拿捏不準的時候,厚譜教育的專業顧問可以幫您做一個前期的評估。
⑺ 訪問學者是什麼意思 訪問學者意思是什麼
1、訪問學者(visiting scholar)是指以進修和研究為目標的留學人員。中國國家教育委員會於1987年發布的《公派出國留學人員身份的管理細則》中規定,公派出國留學人員的身份,按留學目標分為大學生、研究生、進修人員或訪問學者。均在出國前確定,出國後不得改變。公派出國進修人員或訪問學者,在國外期間不得攻讀學位,但如在規定進修期內已完成出國前確定的進修或研究課題計劃,國外的導師和學校願授予學位則可接受。
2、辦法制定原因:高等學校接受國內訪問學者是為一般高校培養學術帶頭人和學術骨乾的重要形式,也是校際間進行學術交流的一種途徑。
⑻ 國內訪問學者對訪問者自己有什麼好處呢
訪問學者一般是做研究的,首先會對學術水平的提升有幫助;
到處走訪學習,增長見聞與閱歷;
結交更多相同知識領域內的學術同仁,積累人脈資源;
有走訪調研產生的消費,才能佐證科研經費的使用,獲得報銷。
常聽到有的人閉門造車地搞研究,後來又抱怨很難拿到經費,究其原因,是這種「足不出戶」的研究,在實用性和社會受益面上很難證明,而且足若不出戶,很多資料只能是通過查閱和引用,特別容易造成剽竊嫌疑,如今大多垃圾論文就是這么東拼西湊而來的。讀了萬卷書,還要行萬里路,只有閱人無數,方能寫萬卷書。
⑼ 怎麼寫訪問學者研修計劃
你好,厚譜教育(訪問學者申請領跑者)資深顧問為你解答。
申請國外訪問學者需要提交如申請信、個人簡歷、推薦信、研修計劃等材料,其中訪問學者研修計劃書尤為重要。只有你申請的教授對你的研究課題感興趣了,才能夠順利的拿到訪問學者邀請函。訪問學者研修計劃書應包含以下內容:
1.選擇申請該導師進行訪學的原因;
2.出國訪學目的、預期目標、計劃、實施方法及所需時間;
3.研究課題在國內外研究情況及水平和應用情況;
4.達到本次出國訪學預期目標的可行性;
5.學成歸國後的工作和學習計劃。
申請者要盡量注意研修計劃書寫格式是否規范、觀點是否明確、層次是否清晰、語言是否精煉,言簡意賅的闡明自己的學術觀點、學習預期目標、科研方法及科研工作時間安排等,並恰到好處地表達出希望國外導師給予指導的願望。研修計劃字數不宜過多,以一頁到兩頁為宜。長篇大論的敘述並不能給自己的研修計劃加分,反而會使導師無法對你的研究目的、研究重點一目瞭然,甚至放棄繼續閱讀你的申請材料,起到適得其反的作用,另外,研修計劃的英文書寫要語法規范,詞語使用恰當並符合國外的語言習慣。嚴謹、准確的英文表達是你的研修計劃獲得國外導師青睞的保障之一。
研修計劃中還應充分體現個人的英語水平。英語水平是申請者在有限的國外研究期間,能否順利完成研究目標的重要因素之一。國外導師在選取博士研究生時,除考察申請者個人的專業知識、研究水平外,大都傾向於選取英語水平相對高的學生進行指導。
把握以上重點,寫出好的訪問學者研修計劃,你的國外訪學之路也就向前邁出了一大步,後續的申請工作也將更加順利。
以上回答希望對你有幫助!
⑽ 國外導師接收一個訪問學者對他來說有什麼用
這個是學術交流,各個學校都是有相應的資金及獎勵措施的。另外,也可以讓訪問學者參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