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的年輕密碼是什麼
『壹』 人類大腦有什麼秘密
這里收藏著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艾伯特·愛因斯坦和幾何學家麥克唐納·麥克斯特的思想,這是位於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醫學院的一個冷藏庫里:冷凍著 125個人類大腦。這不僅僅是世界上最大的正常人類大腦收藏庫,也是每個人智慧的「智囊庫」,人類大腦的很多秘密正在這里揭開。
幾何學家自捐大腦大腦活力似年輕人
20年前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醫學院的神經學家桑德拉·維特森開始對人類大腦的秘密進行研究。她領導的這個醫學小組向健康的人們徵集志願者捐獻大腦,一些遺體捐贈者對她的研究非常感興趣,自願死後捐出自己的大腦,希望自己死後仍然「活著」。
至今桑德拉已經收集的125個擁有「正常認知」能力的大腦,捐獻者都來自加拿大,包括商人、技術人員、「藍領」和「白領」。其中包括20世紀偉大的幾何學家麥克唐納·麥克斯特和從愛因斯坦的醫生托馬斯·哈維那裡得到的愛因斯坦的大腦。
桑德拉通過電子郵件告訴記者,麥克斯特於2003年以96歲的高齡去世,按理說這樣的高齡大腦功能應該已經因為神經物質的喪失而衰退,但桑德拉卻驚奇的發現這位幾何學家的大腦就像一個年輕人一樣。她了解到,麥克斯特是一個素食主義者,而且很少飲酒,並且每天早晨會做一會兒倒立。這可能都是他保持大腦年輕的秘訣。和愛因斯坦的大腦一樣,他也擁有很大的頂葉,這是大腦負責視覺思考和空間推理的區域。
愛因斯坦大腦解密正在進行中
桑德拉的人腦庫有一件鎮庫之寶,那就是愛因斯坦的部分大腦。和其他捐贈的大腦不同的是,愛因斯坦這部分大腦得來不易。桑德拉告訴記者,1955年,在愛因斯坦去世後,他的主治醫生哈維私下徵得愛因斯坦長子漢斯的同意,悄悄將愛因斯坦的大腦取出,並將整個大腦切成了240塊,每一塊平均有10立方厘米。在做了詳細地記錄後,哈維將它們秘密收藏以留給科學界做研究。漢斯與哈維的條件是:研究結果必須發表在科學期刊上。但此舉被醫院判定為「偷」,哈維因此而失去了工作。
作為愛因斯坦大腦的保管者,哈維多年來收到了無數希望得到愛因斯坦大腦做研究的請求,但都遭到了他的拒絕。現今已經94歲的哈維在1995年卻答應了桑德拉的請求,桑德拉說:「我們得到了愛因斯坦大約五分之一的大腦,這些部分我們認為是大腦最至關重要的組織。」
在對愛因斯坦的大腦進行仔細研究後,桑德拉發現,愛因斯坦的大腦有一部分與常人不同,那就是大腦中負責視覺思考和空間推理的區域——頂葉,愛因斯坦大腦的頂葉不僅比常人大15%,而且與常人不同的是,常人頂葉被大腦外側裂分成兩個部分,而他的則是一個相對完整的部分。1999年,桑德拉將這個結論發表在醫學雜志《柳葉刀》上,立刻引起轟動。
桑德拉告訴記者,目前她們還在研究愛因斯坦大腦的其他方面,主要是他的認知與組織學上的研究。她說:「愛因斯坦大腦的秘密還在等待我們進一步揭示。」
最新成果:大腦容量越大語言表達能力越強
「我們的研究是麥克馬斯特大學醫學院的一個醫學項目,目的是為了找到絕大多數人的大腦左半球在解剖學基礎上的語言作用,以及在智力上神經解剖學的基礎變化,也就是大腦語言的『偏側化』」,桑德拉說,「這項研究可以回答為什麼絕大多數人(90%-95%)負責語言的區域都是左半球。」
而這項研究也讓桑德拉招來了一些麻煩,因為在這項研究中,她還發現了大腦的性別差異和性別方位感區別,以及智力的生物基礎,這些研究都受到了很大的爭議。因為這會讓人們感覺到男性和女性在大腦上有區別這件事變得顯著。
桑德拉並未因此停止她的腳步,依靠她的大腦庫,最近她又得出了一個新的結論,並在近期發表。研究中她發現了大腦容量和語言天賦的關系,認為大腦容量越大人的語言能力就越強,而這個特性在女性的身上更加顯著。
同時桑德拉和她的研究小組還進行了一些屍體解剖研究。她們證實了一些早產的嬰兒在他們年輕時發育中,連接大腦兩個半球的一些纖維組織,表現出發育減緩。
超級鏈接
大腦庫尚存遺憾沒有女天才的大腦
已經擁有了世界上最大的大腦庫,桑德拉還是有一些遺憾。她至今沒有得到一個女天才的大腦。她認為她的研究需要擴大人口的種類,尋找更多的特例,不論年齡與性別,尋找語言、音樂、棋類上的優秀者,甚至職業運動員。
在桑德拉大腦庫中的大腦,除了幾何學家麥克斯特以外,大部分人她沒有見過。但有一個事實她不能忽視,當看到這些大腦時,有時會因為私人的原因而導致她猶豫不前。
桑德拉說:「我必須承認,當我看到愛因斯坦的大腦時,這種感覺非常強烈。我意識到這個大腦曾經讓人類認識了宇宙。」
相關新聞
愛因斯坦大腦曾被切成240塊
1955 年4月18日,愛因斯坦在美國新澤西州普林斯頓大學醫院去世。當時42歲的托馬斯·哈維是普林斯頓大學的病理學家,雖然和愛因斯坦只有一面之緣,卻碰巧成了替他驗屍的醫生。哈維切開愛因斯坦的屍身逐一檢查器官,秤重量並描述器官外觀,因為全球媒體都想盡快了解這位偉大科學家的死因。
最終哈維宣布,愛因斯坦死於「大動脈腫瘤破裂」。但誰也不知道哈維隱瞞了一個驚人秘密:為了對愛因斯坦的大腦仔細探究,他將愛因斯坦的大腦取出後帶回了家。
在接受《國家地理頻道》采訪時,已經91歲高齡的哈維回憶道:「在切下愛因斯坦的大腦之後,我一直將它保存得很好,我先從腦動脈中注入防腐劑,又從各個角度拍了很多照片。」哈維稱,為了方便研究,他把這顆大腦總共切成了240塊,而且每塊都貼上卷標。哈維說:「之後,我只把240塊大腦樣本中的少數幾塊交給幾位知名科學家分析,其餘大部分都秘密保存起來。」
『貳』 你知道大腦幸福的密碼嗎
最近聽了樊登老師講解的《大腦幸福密碼》,解鎖了有關大腦的很多新知識,原來我們的大腦這么神奇與強大,一起來解開大腦幸福的密碼吧。
我們的大腦具有可塑性。
人類大腦內有很多神經元,神經元之間通過不斷的連接,從而形成很多不同的神經迴路。在自然界中,達爾文提出了「適者生存」的原則,但在我們大腦的神經界,則是「 忙者生存 」,即哪一條神經迴路經常使用,哪些神經元就會越發達。相反,那些不經常使用的神經元,就會逐漸萎縮或者消失。
這在書中也被稱為「 體驗依賴型神經可塑性 」,就是說神經的可塑性來自於體驗,體驗的多了,可塑性就強了。實際上生活中我們經常關注的東西便是我們大腦的塑造者。我們對思維駐留之處的選擇對大腦有著相當大的影響,例如有的人看到任何八卦都要去關注一下,而有的人則對賺錢更感興趣,就是因為他們在相應版塊的體驗更多。這就意味著,我們可以隨意延長、甚至創造更好的體驗來塑造大腦。
為什麼我們要塑造大腦?
我們大腦有個固有的特徵:壞比好強大。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如果你一天中經歷了20件事,哪怕19件事都是好事,到晚上睡前更讓我們耿耿於懷的一定不是那19件好事,而是那唯一的一件錯事,這就是壞比好強大,我們會更多的關注發生的壞事,而不是那些美好的事。
這會有什麼影響呢?會讓杏仁體產生雪球反應。
杏仁體是我們大腦內兩個微小的、杏仁狀的神經組織,是人體受到威脅大腦發生預警系統的一部分。例如當我們路上遇到持刀的歹徒,杏仁體會立馬啟動,讓我們產生本能的害怕,以便能更早逃生或應對策略等。
杏仁體的雪球反應,就是指當杏仁體掌控我們的大腦後發生的一連串反應:我們會對外界的人、事、物變的異常敏感,情緒變得易爆易怒難控制,壓力逐漸變大,而壓力過大會促使大腦分泌皮質醇(即壓力激素),皮質醇留到海馬體後會殺死海馬體細胞(海馬體細胞是負責我們記憶、學習的部分),導致記憶力下降,不願再學習新東西或者接觸新事物等。
所以我們不能完全放任杏仁體掌控我們的大腦,所以我們要重塑大腦,改造杏仁體,將其變為進取型的杏仁體。
我們對事物的體驗有兩種:積極體驗和消極體驗。
消極體驗像微可牢(就是我們一般穿鞋時候替代鞋帶的那種粘貼扣),不需要緩存區,粘一次就可以在大腦內長期儲存。例如:當你摸開水壺被燙傷,以後你都會盡量不去碰它。
積極體驗像特氟龍(就是不粘鍋用的那層塗料),需要有一定的緩存期,多次被體驗才能進入大腦的長期存儲區。例如:當我們被老師表揚一次,這個體驗會首先進入你的緩存區,只有間隔一段時間後再次被老師表揚,這個體驗再次被激活才可能被我們記的更久。
如何訓練我們大腦迴路,讓我們大腦更「幸福」呢?
首先,內化積極體驗 ,主要有四個步驟,總結為heal模式(H-E-A-L),
Have,擁有一個美好的體驗
Enrich,豐富它
Absorb,吸收它
Link,連接。
其次,是讓內化積極體驗這件事變成習慣,習慣成自然。
再次是對症下葯,內化我們所需。 即針對我們的需求,去創造對應的積極體驗,內化並形成習慣等。
我們總說希望我們能擁有一個美好的人生,但人生這個詞太過於寬泛,我們要先過好每一年。
那怎樣過好每一年呢?過好每一分鍾。
當我們將更多積極體驗內化成自然,大腦則會逐漸獲得平和、滿足和愛,那我們所經歷的每一分鍾都將是一種美好的體驗,更是一種幸福。
(ps:時間匆忙,HEAL模式將在下一篇中細述。)
『叄』 頭腦簡單的人密碼一般是什麼
1234或某個數字按4下
『肆』 關於大腦密碼
樓主好
不知樓主是不是已經在使用大腦密碼了,大腦密碼都是假的,還什麼右腦開發什麼的,與廣告上說的差距實在是太大,完全沒有效果的。
關於大腦密碼,我也是看到廣告說的很好的才用的,用下來太後悔的,我一定要讓更多的人知道大腦密碼的真相,不能再讓人上當了。
回答有用還請樓主採納,能讓更多的人知道大腦密碼這樣虛假的東西。
『伍』 大腦記憶密碼的大腦記憶密碼發現
大腦記憶密碼」終於被解開,今天上午,在此項研究的所在地--華東師范大學腦功能基因組學重點實驗室,研究的主持者之一林龍年博士為記者詳細介紹了破譯「密碼」的全過程。 林龍年博士說,人類大腦是一個由約140億個神經元組成的繁復的神經網路。但過去我們只能間接地通過對人的行為的測試來觀測腦記憶的形成,即使像我們大家熟知的腦電圖、核磁共振等檢測儀器,也只能觀察到大腦活動的一個「籠統」情況。
如今他們的這項發現,就如同為人們觀察大腦活動搭建了一個直觀的「平台」,即通過檢測大腦編碼單元的活動狀態直接解讀大腦在學習過程中記憶的形成。 林龍年問記者,你知道「海馬」嗎?這是一個與記憶密切相關的大腦結構,因其形似海馬而得名;它負責將人們新的經歷轉化為長期的記憶。海馬受損的病人會日復一日津津有味地閱讀同一張報紙,還總覺得自己是在看新聞(這一研究的另一位主持者錢卓,於1999年率研究小組,正是通過調節小鼠的海馬和前腦中的NR2B基因,在普林斯頓大學製造了著名的「聰明鼠」,揭示了學習與記憶過程中的重要分子機制)。
那麼,記憶在神經網路的層次上又是如何編碼的呢?換句話說,記憶在大腦中的物理形式是怎樣的呢?為了獲得這個對揭示大腦工作原理至關重要的答案,林龍年與錢卓一起,花了整整兩年,運用最新的高密度多通道在體記錄技術,以小鼠為對象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小鼠海馬腦區只有半粒米大小,為了盡可能多地觀測到單個神經元的活動情況,研究小組研製了世界上最輕巧的精細微電極推進器,把96根比頭發還細得多的微電極插入小鼠的海馬區域,成功地記錄到了多達幾百個神經元的活動情況??傳統的方法在小鼠上只能記錄到幾個至二十幾個神經元。
「這一步非常重要,」林龍年博士介紹說,「假如只能觀察到幾個神經元,就談不上對神經元群體的編碼進行分析了。」
接下來,研究人員設計了幾種新穎的行為模式來研究小鼠的神經編碼,一種是在特定環境中給小鼠背部突然吹上一陣冷風,就像武俠小說中描寫的在月黑風高之夜,一陣突如其來的嗖嗖陰風會使人頓感毛骨悚然一樣,小鼠對這樣的刺激會感到驚恐。
另一種有趣的模式是,把小鼠放在特製的小電梯中做自由落體下降,如同人們在乘坐的電梯突然失控墜落的過程中所獲得的記憶會刻骨銘心一樣,小鼠對這種極其刺激的經驗也會印象深刻。「由於這些經歷能夠產生令人難忘的記憶,我們猜想大腦中會有許多神經元參與這些記憶的編碼,因此我們希望通過巧妙的實驗設計與新記錄技術的結合,來探索和破譯大腦編碼的奧秘。」
其後的實驗觀察發現,小鼠的海馬區對這種驚嚇刺激果然有著各種各樣的放電反應,根據它們的反應特徵,研究人員發現這些神經元組成了記憶編碼的神經網路單元。
更有意義的是,這些編碼單元通過它們的激活狀態可以把任何一種驚嚇經歷轉化成一串二進制數字,這種數字化的編碼形式使得科學家們能夠對不同的個體乃至不同種群動物的大腦編碼活動進行直接的比較和分析。在觀察到了這一有趣的編碼方式後,錢卓教授曾感慨地說:「大腦記憶系統這種精美的操作設計真令人嘆服!」
人類的記憶到底在哪裡?它在大腦的哪個層面存在?它是如何獲得、鞏固並被回憶的?昨天,41歲的林龍年博士站在華東師大上海腦功能基因組學研究所里宣布,他和美國波士頓大學的錢卓教授在世界上首次發現了大腦記憶的編碼單元,這被認為是為解讀人類大腦密碼提供了可能性。
『陸』 腦科學家說,孩子聰不聰明不在智商,而是發展大腦的這三個方法
洪蘭教授曾在「金蘋果論壇」現場,給大家帶來一場關於 孩子大腦發展密碼與教養的藝術 為主題的講座。現在牛牛將講座中的精華分享給大家。
1
成功的人不是贏在起點,而是贏在轉折點
作為一名教育家,洪蘭也曾是「加州大學實驗心理學博士」,「腦科學家」,曾任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她告訴大家,大人是需要知道孩子的大腦是怎麼回事:以下這張圖上不同顏色代表的區域其實都有不同的功能,比如黃色的部分是額葉,也具有大腦發展中最高級的整合功能,紫色和灰色交接的地方,是聽覺值......
因此,父母不能打孩子,特別是打孩子的頭部。因為,這可能造成孩子大腦生理機制的損傷。而大腦一旦損傷,人就會在生理機制上遭遇障礙,日後再怎麼通過後天的教育努力,希望也是非常渺茫的。
而從大腦發展的角度,洪蘭教授說, 每個人的神經是具有可塑性的。 海馬回的神經細胞再生,大腦的神經連接不停在改變。
因此, 學習的時候,神經迴路會加強。 9個月嬰兒會爬之後,開始 探索 ,神經開始大量連接。
在她看來,不存在「輸在起跑線上」「3歲定終身」等說法。
因為,人的大腦一直在發展,一直在變化,大腦有可塑性,大腦不停因應外界需求而改變神經網路連接。「它的神經迴路是可以改變的」。
人生是馬拉松,爭的是終點,不是起點,要跑到終點才是贏家。成功的人不是贏在起點,而是贏在轉折點。
有的家長可能覺得自己的孩子開竅慢,洪蘭教授引用兩句經典解答了大家心中的疑惑。
學習是「學+習」。
別人學一次就會了,就學他一百次;別人學十次就會了,就學他一千次。如果真能照這樣子去做,雖然再笨,也會變得聰明,即使再柔弱的人也會變得堅強。
有的人生來就知道它們,有的人通過學習才知道它們,有的人要遇到困難後才知道它們,但只要他們最終都知道了,也就是一樣的了。
2
情緒,是改變大腦最快的工具
「孩子有一生的時間需要學習,不需要催他,也不需要急於一時一刻,但是情緒處理不當,會使孩子厭惡上學,甚至產生負向人格。」洪蘭教授告訴我們, 情緒,是改變大腦最快的工具。
拿學習這件事來說,主動的學習才有用,被動學習沒有用。 孩子想學,偷著學學得最快。
有的時候,你認為孩子具有某個缺點,這個時候也不要輕易去改變孩子,尤其不能讓孩子有情緒障礙。
汶川地震後倖存者大腦結構圖顯示:這些人腦部主宰情緒、記憶功能的部分,在25天內就出現了變化,產生焦慮,憂郁或創傷後壓力癥候群等症狀。
洪蘭教授說,如果一個人每天都在想不好的事情,負面情緒就會放大。
大腦產生觀念,觀念引導行為,行為產生結果,結果改變大腦。
她還分享了一個小故事:著名大提琴家馬友友的媽媽曾說過,馬友友從來不會因為他大提琴拉得不好而挨打,因為這位母親深知,孩子如果挨打,就會對拉琴產生恐懼。
3
家庭是最早的學習場所,父母是最初的老師
言傳身教,為什麼身教這么重要?答案在於 模仿的力量非常強大。
孩子是看著父母的背影長大的,家庭是最早的學習場所,父母是最初的老師。
因此,家長一定要以身作則。
與此同時,家長要支持孩子,要信任孩子,但也要管教孩子。因為,父母所制定的規矩和限制並不會讓孩子感到難受,相反的,這會形成一種規矩,讓他們有安全感。
孩子最怕的是,家長今天和明天立的規矩不一樣。
她說, 我們是透過被人管理才學會管理自己。一開始沒有外在的控制,內在的控制也不會產生。
教育孩子的目的是什麼?是讓他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講座現場,她分享了一個實驗結果:有實驗曾追蹤1970年4月出生的17000名嬰兒到2008年,2008年到這些人38歲時候,研究結果發現,影響他們快樂和生活滿意度最高的因素,不是一般人認為的IQ和GPA(智商或者學業成績),而是conscientiousness(自知與責任心)。 決定一個人成敗是self-control(自製), integrity(正直) and perseverance(恆毅力)。
成功的人不是最聰明的人,而是最有毅力的人。
不要擔心和緊張,不要過於焦慮,孩子非常敏感,如果父母焦慮,那孩子會更加焦慮。父母親以平常心待之
舉個例子:小提琴大師與生手的大腦對比發現,這兩者大腦裡面構造不一樣,是因為小提琴大師每天的反復練習造成的。
因此,勤能補拙。
著名的「一萬小時原理」就是這個道理(這個原理指的是,一個行為做了一萬個小時以後,就成了這個領域的專家)。
4
童年最好的玩具是有玩伴
很多家長有一種錯誤的認識,認為:孩子的智力與玩具的多少有關。於是,給孩子買很多很昂貴的玩具。
在加州大學的時候,洪蘭曾親身參與了這個實驗:實驗把一隻老鼠,兩只老鼠,10隻老鼠分別關在一起,實驗結果顯示,2隻老鼠在一起的腦部神經和10隻老鼠放一起的並沒有任何區別。
也就是說,孩子成長,最需要的不是玩具,而是玩伴。 「只要是正常環境中成長的孩子,有玩伴比什麼都好。 如果家長能做孩子的玩伴,勝過給孩子買數不清的高級玩具。」
5
在哪裡跌倒,換個地方爬起來
如何對待孩子犯錯?洪蘭教授告訴大家正確的答案: 我不要求你完美,我要求你學習。當你犯錯時,重要的不是這個錯誤有多糟糕,或者是不是你的錯,重要的是,要將錯誤轉換成一個經驗。
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從哪裡跌倒,就在哪裡爬起來」似乎已經成為了一條鐵律。
洪蘭教授的觀點卻反其道而行之: 在哪裡跌倒,換個地方爬起來。 為什麼呢?洪蘭教授又引用了一句經典名言。
大人會嫌孩子不好,主要是因為拿自己的孩子跟別人比。不要把自己的孩子跟別人比,基因不同,後天生長的環境也不同,所以比是不公平的。孩子只能跟自己比,今天比昨天進步了,就應該獎勵他。
▲4個雙胞胎的大腦圖顯示,同一個父母帶,同樣的教育方式,但是大腦結構卻顯示不一樣
她說,上天是很公平的,空間能力好的人往往語言能力不怎樣;語言能力好的,空間能力常較差。
也就是說,大腦是個有限的資源,很少人得天獨厚樣樣都好,所以我們不必去苛求孩子。
愛因斯坦的腦在他死後捐了出來,並做了詳細的分析,發現他在掌握空間的頂葉聶葉交會處的確比別人大15%,他的腦細胞也比別人多。但是愛因斯坦到三歲才會說話,如果生活在現在,會被認為語言遲緩,他的私人書信及日記被公布後,有人認為他是閱讀障礙者。
他的右腦比較發達,很可能跟他左腦功能不甚強,他自然地去用他最擅長的腦去處理訊息有關。
因此,父母應該順其自然,要教會孩子了解自己的長處,接受自己的短處。
重要的是有什麼能力,而非缺乏什麼能力。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孩子,你會看到他的長處。用正向的態度去看事情,你會看到解決的方式。
6
允許孩子犯錯,讓他從錯誤中學習經驗
要允許孩子犯錯,只是不要犯第二次錯。愛因斯坦曾經說過: 「不曾犯過錯的人,表示他從未嘗試過新的事物。」
洪蘭教授說,不要因為孩子做某件事做的不好而罵他。
因為,罵會讓孩子對這個東西恐懼,時間長了,孩子就會抗拒,離的更遠。同樣的道理,如果我們在孩子學習的時候,每天因為分數打罵孩子,孩子會不會因為恐懼學習而變得畏手畏腳?答案是肯定的。
為什麼呢? 因為挫折是一種不良的情緒,而孩子的成長可以以長帶短。
她說,現在的時代,讓每一個人有了更多多元化的選擇,讓我們每個人都有路可走。因此不要執著在孩子能力達不到的地方拼,在他有長處的領域,『以長帶短』發展孩子的智力。
洪蘭教授還認為,好家長不應該只會說「NO」,而應在說完「NO」後,給孩子指出一條可以走的路。「允許孩子犯錯,讓他從錯誤中學習經驗,如此才能不再犯同樣的錯。」
那麼,什麼樣的生活經驗可以使神經活化得快,分支得密?
洪蘭教授的答案是: 運動、 游戲 和閱讀。
01
運動
洪蘭教授告訴我們, 當人在運動時,會刺激多巴胺、血清張素、正腎上腺素這樣的神經傳導物質分泌,而正是這些是促使神經連接的關鍵。
所以,肚子餓的時候,做功課沒有效率,剛運動完讓孩子去做功課效果好。
考試前要吃東西也是這個道理。
因為,運動使大腦加速運轉,拿老鼠做實驗顯示,有運動的老鼠負責記憶的海馬回比沒有運動老鼠的大了15%,重9%,神經細胞的樹狀突和突觸增加了25%。
除此之外,運動還使大腦年輕。有運動的二歲老鼠大腦與六個月大的老鼠一樣年輕,有運動的老鼠大腦遭活性氧氧化分解的脂肪與DNA比較少。
02
游戲
關於 游戲 ,她說, 游戲 不是學習的敵人,它是學習的夥伴, 游戲 是大腦成長的營養劑。
從 游戲 中可以培養孩子的基本能力,而且會玩的孩子EQ高,可以在團體 游戲 互動中學習如何與人相處,完成他的 社會 化。
孩子 游戲 的時候,想像力在發揮,而想像力是創造力的根本。如果你太凶,就沒有人喜歡跟你玩,太懦弱別人就要欺負你。這些都可在 游戲 中感悟習得。
她說,小時候不會跟別人玩的孩子,長大後只會玩電子 游戲 ,因為只有電玩這種沒有生命的玩伴能夠忍受孩子重復、不合理的咒罵和毆打而不離去。
她同樣提供了實驗佐證: 兒童 游戲 時,會產生一種特殊的物質,這種物質經過提取後,能幫助神經分叉快速地生長。
03
閱讀
新加坡總理李光耀在多年推廣閱讀與演講,他曾說: 21世紀競爭的必要條件——快速吸收訊息的能力與正確表達意思的能力。
在洪蘭教授看來,說話是本能,閱讀是習慣。閱讀會改變大腦,閱讀是最快的吸取信息的港式,眼睛一分鍾看字668個字,說話最快一分鍾250個字,閱讀比說話快3倍。
她說, 閱讀是讓孩子「靜下心來」深入看世界,它是孩子智力發展的無限延展。閱讀將別人的經驗內化成自己的,用有限的生命去學習無限的知識。
那麼,如何增加閱讀能力呢?她認為,大量閱讀課外讀物才是真正增加閱讀能力的方法。
要讓孩子大量閱讀課外讀物,因為凡是走過都會留下痕跡,廣泛閱讀會促進增加一個人的背景知識,背景知識,決定了你所看到的東西。
腦科學研究發現, 大腦的可塑性是終身的,人終其一生不停地因新的經驗而重塑他的大腦。
『柒』 人類記憶的密碼是什麼
記憶,是一種奇異的生命現象,吸引著眾多的人去探索它。
早在遠古時期,人們就對記憶現象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叫它「火在蠟上燒成的景象」。但是腦子里的什麼東西起著蠟的作用?外界的景象又是怎樣燒進去的呢?一直是個謎。
近年來,人們逐漸認識到,記憶跟大腦中的化學變化有著密切的關系。
人們發現,人的記憶力跟大腦細胞的數量有關。著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逝世後,神經組織學家仔細研究了他的大腦切片,發現他的大腦細胞數量遠遠超過一般人。人的記憶力不但與遺傳因素有關,還與後天的勤奮有關。兒童的腦細胞數量比成年人多,就是因為有些腦細胞在後天得不到記憶的鍛煉,才自行死亡。
美國科學家做了一個實驗:他們對渦蟲進行實驗研究,每次在開燈的同時電擊一下它,重復多次之後,這些蟲子對燈光形成了條件反射,他們又把這些有記憶的蟲子碾碎,給那些沒有經過訓練的蟲子吃,結果這些蟲子知道躲避燈光。因此科學家推測:這些蟲子獲得了某種記憶的化學物質;也就是說,記憶與化學物質有關。
後來,另一些科學家也做了一些實驗,他們把大鼠放在一個有明室和暗室的籠子里,喜歡黑暗的大鼠總是躲在暗室里。科學家多次電擊它們,把它們訓練得害怕黑暗。然後把這些大鼠的腦子里的化學物質提取出來,注射到正常的白鼠腦子里,結果這些白鼠也害怕黑暗。
記憶導電跟那些化學物質有關呢?
科學家對鼠腦子里的化學物質進行研究,成功地分離出微量記憶物質——一種由多種氨基酸組成的多肽分子。科學家人為,這些分子的不同的排列次序和組合的速度很快,從而在腦子里形成更多的蛋白多肽,對記憶有很大的影響,就像增加線路和電子元件就可以產生新的電子設備一樣。另外一些科學家認為記憶跟乙醯膽鹼有關。但是,記憶的化學物質到底是什麼?記憶的過程到底是什麼?現在還是一個未解之謎。
『捌』 開動自己的頭腦密碼有多少個
有四個。首先,想像你想獲得的一種能力,如游泳、繪畫、籃球等。然後試著在大腦中復制這些行為。最初你可能會不習慣,但沒有關系,這是深層練習的必要元素。不斷地分析錯誤,哪些動作不能准確地吻合你的想法。再試一次,你可能還會失敗,而專家們會告訴你,失敗是好事。學習新的技能時,大腦會加厚葉脈纖維周圍的髓鞘,就像電線外面的橡膠層。神經葉脈周邊的髓鞘越厚,我們對新技能的運用就越輕松有效。還沒有掌握右腦對事物進行創造和改變的能力的我們,現在可以在右腦中建立學習新技能路徑的髓鞘,這就是深層練習。
『玖』 我們的大腦也有年齡,怎麼讓大腦更年輕
宇宙孕育的地球,地球孕育了生命,在地球之上有數不清的生命,其中就有我們人類,人類的壽命是有年限的,大多不超過100年,因為各個器官都有使用年限,所以人類才會死亡,我們的大佬也有年齡,怎麼讓大腦更年輕?這樣分老年人和年輕人,老年人經常做腦力活動,比如下棋,打游戲,打牌等等,而年輕人不要經常超負荷工作,讓大腦有一些放鬆,從而變得年輕。
年輕是每個人所追求的,就如同女孩為了美,她們願意花費巨額的資金在自己的身體和臉上,這樣會使得他們更加的漂亮年輕化,但是每個年齡階段都應該有每個年齡階段的表現,不要一味的追求年輕,而放棄了生活中其他有趣的事情。
『拾』 你知道大腦幸福的密碼嗎(二)
上一篇文章中說到訓練我們大腦迴路的方法,就是內化積極體驗,並形成習慣,再對症下葯,內化所需。可見,內化積極體驗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環。
那具體如何內化積極體驗,這節我們來詳細解讀下。
作者將內化積極體驗分解為四個步驟,總結為 H-E-A-L模式:
首先我們要擁有一個美好的體驗。
一方面我們可以 留心生活中的美好體驗 ,比如雨天下班路上,看到綠化帶中開著嬌艷欲滴的月季,陰郁的心情一下了無蹤影,連帶覺得葉尖掛著的雨滴也甚是可愛;或者某天對常說的古語多了更深的理解,頓時心情明朗;亦或者完成了一個小目標,心情愉悅......這些能讓你的心感到放鬆、舒適的事或物,留意它,記住它,把它放大,這些都是需要我們去留心的美好體驗。
另一方面我們可以 創造一些積極體驗。 比如某天喜歡旅遊的你,收拾行囊獎勵自己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或者搞一個小發明小創意,就像我筆記本電腦下墊著的可充電的桌墊,有了它冬天的時候碼字就不怕動手了;亦或者像現在的我一樣,因為喜歡寫完周更千字文後的滿足和成就感,而坐在桌前敲下這些文字;再或者去關懷他人、幫助他人、善意的對待別人等,總之,去做一些讓自己內心開心的事情。
當你擁有一個美好的體驗後,學會去豐富它。例如雨中下班路上看到開花的月季,有的人只是匆匆看一眼走過,有的人卻會停下腳步去欣賞:這朵紅花開的好美呀,層層疊疊的花瓣,旁邊的小花苞竟然是粉色的,葉子上原來還有細細的鋸齒,好神奇哦!這就是enrich。
豐富積極體驗的第一招就是 持久化 。根據科學研究,10秒鍾就可以讓一個體驗進入長期記憶區,就是通過訓練,把積極體驗的時間拉長到10秒鍾以上,大腦就會長期記住這個體驗了。
第二招是 增強強度 ,讓它變得更宏大、更豐富、更圓滿。借用書中作者的一段描寫:
太美妙了,作者竟然可以把人類的皮囊與宇宙星空聯系起來,是不是讓你對自己的身體有了更深的認識呢?
第三招是 多樣性, 通過色聲香味觸法,讓這個積極體驗給你帶來更多美好的感受。據說能夠最快進入中樞神經的是嗅覺,所以常常我們聞到一個味道,可能會回憶起過去的一段生活。
第四招是 新奇性, 這是因為好奇心可以幫助海馬體再生神經元。樊登老師拿許淵沖老先生舉例,一百歲高齡還能寫書,而且內容沒有重復,邏輯性強,正是得益於許老先生時刻保持對生活的好奇心。
第五招是 個人相關性 。當我們習慣於某些事物後,會變得比較麻木,總會想「這關我屁事,與我無關」,殊不知這種想法往往會扼殺我們很多積極體驗。
當一滴油滴在水裡,我們會發現水沒有吸收油,油是浮在水面上的,而當滴一滴藍色墨水到水裡,會發現很快,水就被染成了淡淡的藍色,這個過程就叫吸收。
那我們要從美好體驗中吸收什麼呢? 吸收平和、滿足和愛 。當我們能感受到很平和、滿足和被愛包圍時,我們就是幸福的。
書中作者用了一個例子:他的一個咨詢者的小貓因病不得已要被執行安樂死,這位貓主人非常難過,最終他是如何接受這個事實呢?他把小貓抱在懷里,邊撫摸,邊回憶與小貓相處的點點滴滴,在內化情感過程中,逐漸感受小貓生命的流逝,將那些溫馨有愛的畫面吸收進他的生命里。
什麼是連接呢?假如有一天,你發生了一些消極的事情,你非常痛苦,但當你想到曾經看過的漫天的流星、曾經雨後看到的開到荼蘼的花朵、曾經也有人那麼堅定的幫助你......的時候,那些因消極事情產生的負面情緒,就逐漸逐漸的消解了,用積極體驗替代消極體驗,這就是連接。
我們大腦的花園中一定會長有雜草(消極情緒),而能替代雜草的方法,從來不是與雜草作戰。如果我們從來不種花,即使天天除草,花園里長出來的依然是雜草,要麼就是光禿禿。所以替代雜草的方法是種花。
美國心理治療師薩提亞的一首詩的開頭這樣寫道:
如果你是一個連自己都不愛的人,別人無論怎麼愛你,你都會覺得不夠,能填滿你內心空洞的只能是自己,不是外人。而填滿這個空洞的方法,就是我們上面講述的,用美好的、積極的體驗去填滿它,這樣我們大腦才會體會到平和、滿足和滿滿的愛。
以上,就是內化積極體驗的方法。
或許,此刻你正處在某些消極體驗的困擾中,不妨抽點時間來練習下內化積極體驗的過程,慢慢重塑大腦迴路,從而改變自己,改變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