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網布
㈠ GPS控制網布設形式有哪些
主要是為船舶,汽車,飛機等運動物體進行定位導航.例如:
1.船舶遠洋導航和進港引水
2.飛機航路引導和進場降落
3.汽車自主導航
4.地面車輛跟蹤和城市智能交通管理
5.緊急救生
6.個人旅遊及野外探險
7.個人通訊終端(與手機,PDA,電子地圖等集成一體)
1.電力,郵電,通訊等網路的時間同步
2.准確時間的授入
3.准確頻率的授入
1.各種等級的大地測量,控制測量
2.道路和各種線路放樣
3.水下地形測量
4.地殼形變測量,大壩和大型建築物變形監測
5.GIS應用
6.工程機械(輪胎吊,推土機等)控制
7.精細農業
GPS在道路工程中的應用
GPS在道路工程中的應用,目前主要是用於建立各種道路工程式控制制網及測定航測外控點等.隨著高等級公路的迅速發展,對勘測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於線路長,以知點少,因此,用常規測量手段不僅布網困難,而且難以滿足高精度的要求.目前,國內已逐步採用GPS技術建立線路首級高精度控制網,然後用常規方法布設導線加密.實踐證明,在幾十公里范圍內的點位誤差只有2厘米左右,達到了常規方法難以實現的精度,同時也大大提前了工期.GPS技術也同樣應用於特大橋梁的控制測量中.由於無需通視,可構成較強的網形,提高點位精度,同時對檢測常規測量的支點也非常有效.GPS技術在隧道測量中也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GPS測量無需通視,減少了常規方法的中間環節,因此,速度快、精度高,具有明顯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GPS在汽車導航和交通管理中的應用
三維導航是GPS的首要功能,飛機、輪船、地面車輛以及步行者都可以利用GPS導航器進行導航.汽車導航系統是在全球定位系統GPS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門新型技術.汽車導航系統由GPS導航、自律導航、微處理機、車速感測器、陀螺感測器、CD-ROM驅動器、LCD顯示器組成.GPS導航系統與電子地圖、無線電通信網路、計算機車輛管理信息系統相結合,可以實現車輛跟蹤和交通管理等許多功能.
(1)車輛跟蹤
利用GPS和電子地圖可以實時顯示出車輛的實際位置,並可任意放大、縮小、還原、換圖;可以隨目標移動,使目標始終保持在屏幕上;還可實現多窗口、多車輛、多屏幕同時跟蹤.利用該功能可對重要車輛和貨物進行跟蹤運輸.
(2)提供出行路線規劃和導航
提供出行路線規劃是汽車導航系統的一項重要的輔助功能,它包括自動線路規劃和人工線路設計.自動線路規劃是由駕駛者確定起點和目的地,由計算機軟體按要求自動設計最佳行駛路線,包括最快的路線、最簡單的路線、通過高速公路路段次數最少的路線的計算.人工線路設計是由駕駛員根據自己的目的地設計起點、終點和途經點等,自動建立路線庫.線路規劃完畢後,顯示器能夠在電子地圖上顯示設計路線,並同時顯示汽車運行路徑和運行方法.
(3)信息查詢
為用戶提供主要物標、如旅遊景點、賓館、醫院等資料庫,用戶能夠在電子地圖上顯示其位置.同時,監測中心可以利用監測控制台對區域內的任意目標所在位置進行查詢,車輛信息將以數字形式在控制中心的電子地圖上顯示出來.
(4)話務指揮
指揮中心可以監測區域內車輛運行狀況,對被監控車輛進行合理調度.指揮中心也可隨時與被跟蹤目標通話,實行管理.
(5)緊急援助
通過GPS定位和監控管理系統可以對遇有險情或發生事故的車輛進行緊急援助.監控台的電子地圖顯示求助信息和報警目標,規劃最優援助方案,並以報警聲光提醒值班人員進行應急處理.
GPS的其它應用
GPS除了用於導航、定位、測量外,由於GPS系統的空間衛星上載有的精確時鍾可以發布時間和頻率信息,因此,以空間衛星上的精確時鍾為基礎,在地面監測站的監控下,傳送精確時間和頻率是GPS的另一重要應用,應用該功能可進行精確時間或頻率的控制,可為許多工程實驗服務.此外,還可利用GPS獲得氣象數據,為某些實驗和工程應用.
㈡ 家庭分布式無線區域網布設有哪幾種方式
考慮大面積和復雜戶型的Wi-Fi組網,學名叫 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無線區域網),現在常用的主要有這么幾種方案:
- 單一大功率胖AP(Access Point,胖AP可以當做一般的家庭無線路由器)覆蓋,信號可能存在盲區
- 多個胖AP且不存在AC(Access Point Controller,無線接入點控制器)時,這種場景常見於家庭有多個無線路由器/或路由器+多個無線中繼器,無AC的後果是AP之間沒有協商,用戶移動時存在漫遊問題(註:某些型號的路由器+多個無線中繼器支持漫遊,這是軟體實現的AC功能):
- 多AP中繼(無AC):多個胖AP/或AP與中繼器之間通過WDS(Wireless Distributed System,無線分布式系統)中繼或橋接功能,擴展無線網路覆蓋范圍;
- 多AP組網(無AC):多個胖AP之間設定相同的SSID(Specific Service Set Identifier,無線熱點名稱,就是我們通常能搜索到的Wi-Fi名)和密碼/加密方式,配置不同的無線信道進行交叉覆蓋;
- AC+瘦AP結構(瘦AP一般是指終端控制和IP分配等管理功能,emmm 一般的家用路由器都不是瘦AP),這里AC可能是單獨的一台物理設備,也可能是通過軟體實現的虛擬AC。存在AC的網路都可以解決漫遊問題,但是性能會根據支持協議和終端廠家適配方案有所不同,常見組網方案有這幾種:
- 傳統拓撲結構:特點是網路結構固定,需要在部署時規劃布線,AP通常連接有線網路與AC(或虛擬AC)之間單跳直連,優點是延遲低,速度快,缺點是可能需要走線;
- Mesh拓撲結構(有線+無線等多種混合回傳方式):優勢是支持無線自組、與AC(或虛擬AC,雖然他們不叫AC)之間多跳連接,因此支持自適應負載均衡、回傳路徑選擇,網路規劃簡單,不需要考慮如何與AC直連,缺點是無線多跳之後延遲高,如果產品沒有單獨的mesh頻段,可能存在無線降速;
- AC+AP+分布式天線/或者中心AP+分布式天線結構,主要是考慮把射頻天線與數據處理模塊分離,這部分以華為敏捷分布式無線覆蓋方案為代表,優點是漫遊最穩定,但是性能與規劃和施工方案嚴重關聯。
這幾種方案(除了Mesh以外),基本上是按照部署難度越來越高來排序的。
㈢ 施工控制網布設原則
(一)施工控制網是在施工期間為測設工程建築物服務的,其布設應根據設計總圖和施工總圖,結合場區的條件統一考慮。(二)布設施工控制網時,既要考慮建築工地的整體要求(絕對精度),又要考慮建築物的局部要求(相對精度)。當建築區面積不大或具有局部精度要求的建築物較集中時,可考慮採用全面提高整個施工控制網精度的方案。這時控制網的精度,通常以要求最高的建築物的局部精度來設計,當建築區面積較大,或具有局部精建築物主要軸線精度(絕對精度)的餓首級網,用滿足局部精度(相對精度)要求的二級網(獨立網,局部精度高於首級網)來加密。(三)控制點位置要通視良好,使用方便,盡量避免施工干擾和便於長期保存。(四)設計總圖上建築物的位置,往往用施工坐標系(或稱建築坐標系)表示,或以某一主要建築物的軸線為施工坐標系的坐標軸,施工控制網的坐標系應與設計總圖的坐標系一致。當施工坐標系與其他坐標系放生關系時,應給出坐標換算關系式。
㈣ 怎樣安裝方形加密蚊帳
二開門方帳安裝說明:
二開門方帳一般有12根撐桿,4個三通,先檢查一下是否齊全再安裝。
1.先找好蚊帳的底和頂。有一面網眼較大的就是蚊帳的底,蚊帳頂部和四面都是細密的網布,而且頂部一般會有蕾絲花邊。
2.找准不同長度桿子的位置。1.8米規格的會有8根撐桿,五種規格,兩根最長的2米,是底部長,兩根1.8米的,是底部寬,四根1.5米的,是高,兩根比兩米稍短一點的,是頂長,兩根比1.8米稍短的,是頂寬。把各個長度的桿子安排好位置後,沿網布穿孔穿過去,再用三通把撐桿連起來就可以了。其實很簡單,就是頂部的長和寬分別比底部的長和寬短一點,這樣蚊帳安裝起來更牢固。掌握了這一點,自己看看就知道哪根桿在哪了。
3.用三通連接撐桿,如果有兩種三通,一種是帶螺絲的,一種是不帶螺絲的,帶螺絲的用在底部,不帶螺絲的用在頂部。
4.如果是1.5*2.0規格的,其餘都一樣,就是有六根1.5米的桿子兩門安裝說明方頂蚊帳底部少兩根長桿子的,門字型的撐竿就是門字型的穿法! 還有4根直桿子是寬度桿1-把桿子拉直2-安裝門字桿.門字桿有兩根的3-安裝底部的寬度桿(底部沒有長度桿的)4-安裝頂部的寬度桿5-拉上拉鏈 10根管安裝方法上面4根兩長兩短,中間四根一樣長,下面在寬的位置即前後各一根。
很高興回答樓主的問題 如有錯誤請見諒
㈤ 求高手幫忙家庭區域網布網
你的連接方法完全沒有問題,設置上面也沒什麼問題,橋接是在AP里相互填對方的LAN口MAC地址,DHCP只需要在根路由器上面開啟即可。從你的連接上看確實是看不出什麼問題,我只能提2種建議你嘗試下
1.2個無線路由的無線頻段不要相同,一般是1、6、11這樣分開
2.先將2個無線路由挨在一起,給615無線下面的筆記本都指定IP地址,網關指向192.168.1.1,然後分別ping 192.168.1.3、192.168.1.2、192.168.1.1看有什麼反應,這樣就知道那個地方不通了
㈥ 測量控制網布設問題
看這個沒法給出建議.要根據現場情況來定
1.如果現場很小,現有的點離得不遠的話,用邊上三角形的那三個點就足夠了.
2.如果很遠,用你能看到的最遠的2個點作為起始邊做一個導線.或閉合或附合另一點.
3.一定要做在施工區以外不容易被破壞的地方. 施工區按需要做若干加密點,被破壞時用隨時導線點恢復.
㈦ 全站儀如何進行平面控制測量
全站儀進行平面控制測量:
使用全站儀進行控制測量時,我們採用直返覘法進行觀測,既可消除拆光影響,又可檢驗測量精度。同時將全站儀氣象改正值設為用氣壓表和溫度計實測氣象條件值。
1.儀器測量前必須嚴格校驗盤讀數指標差,特別是豎盤讀數指標差的校驗。一周進行一次校驗,只要發現豎角盤左,盤右讀數指標差偏差過大,就要校儀器。
2. 嚴格控制安置儀器的位置:不宜在路上的非原生石板、石塊、雜草叢生的地方、膨脹土及繁忙公路,大樹下等位置建站。只要儀器安置在這些地方,人員走動、吹風等因素都會造成豎角3秒左右的抖動。即使無這些外界因素,操作人員的心跳也會造成儀器讀數2秒的跳動。使用中一旦發現儀器豎角有兩秒跳動,儀器三角架一定沒安實。同時要求讀數時,其餘人員遠離儀器,不得隨意走動.
3.視線對地滿足規范要求:《工程測量規范》要求視線對地不小於1.5m。以免出現視距誤差達0.09--0.05m的誤差。嚴禁視線上有障礙物。
4.雨後天晴不宜觀測。冬天山區雨後天晴的天氣,霧氣濃、空氣擾動大,不宜進行測量操作,因地熱輻射引起視線抖動等天氣條件不宜進行測量。並且清晨日出時,當測站與前視高差相差不大時,測站至前視方向不宜逆光,否則望遠鏡里根本找不到目標。
5.光學對中器使用注意事項:全站儀和棱鏡連接器都有光學對中器,很好使用。這里我不按:調平—對中—再調平—再對中的順序。快速建站的訣竅:而是對中--調平--再對中---再調平
(1)將全站儀固定在大致平的腳架上。
(2)調整腳架粗略對中後,使用腳螺旋精確對中,
(3)使用腳架居中圓氣泡後,使用腳螺旋精確居中長氣泡.
(4)稍稍松開儀器與腳架的固定螺栓,使用雙手輕微推動儀器基座精確對中,
(5)反復精平和對中完成建站.
6. 視距測回數:規范要求視距測量時測四測回,每測回讀數四次的平均度,再把三測回的數平均作為視距測量數。但在實踐中,由於全站儀測距精度較高,而測角因讀數記錄所須時間較少,只要只要視線上無干擾物,視距任意次讀數都不會變,一個測回數足夠,兩個測回反倒費時間.不知規范這樣要求的是不是該修改了.
7.視距直覘和反覘讀數比較可以發現錯誤和誤差來源:如視線障礙、對地距離過小、讀數錯誤、記錄錯誤、對測站中心不準等問題。可以減少人為誤差因素。
8. 利用豎盤讀數指標差提高測量成果精度。反復對中後讀數指標差仍不滿足求,就校豎角指標差。通過正反鏡指標差的驗證,查找誤差原因,使得測量成果的人為失誤因素降為零。提高測量成果准確率。
9.儀高、棱鏡高測量不易精確。按規范上要求:棱中心到基座用游標卡尺量下後,作固定值記錄,測量過程中用鋼捲尺量基座以下部分,兩者加起來作鏡高。但實際操作時,量儀高(鏡高)時,從測樁中心量到棱鏡(儀器中心),直線按曲線量,不準確。不知大家有什麼高招。
10.視線傾角不大於15°問題:《三角高程測量規范》中要求視線傾角不大於15°,我們在實際操作前認為不易達到這個標准。實際操作時,發現傾角多數在2°左右,所以不足為慮。
11.測量結果要求現場計算,以檢驗測量成果。由於計算復雜,我們採用提電腦,用電子表格編寫測量記錄薄現場進行計算。這樣方便、快捷、不易出錯,只是手提電腦在強光下不好用。
12.用CAD幾何作圖法計算各控制點坐標。平面控制測量中控制點坐標計算是最繁鎖的,我用CAD幾何作圖法先作各邊長度和轉角,在查詢端點坐標
㈧ 地籍基本平面控制網的等級有哪些
一、地籍控制網基本要求
地籍控制網是為開展地籍細部測量以及日常地籍測量而布設
的測量控制網。地籍控制網的布設,在精度上要滿足測定界址點
坐標精度的要求,在密度上要滿足轄區內地籍細部測量的要求,
在點位埋設上要顧及日常地籍管理的需要。
地籍控制測量坐標系統盡量採用國家統一坐標系統。地籍控
制測量坐標系最好選擇國家統一的3°帶平面直角坐標系,使城
鎮地籍控制網成為國家網的組成部分,使地籍測量能充分利用國
家控制點的成果。在條件不具備的地區,地籍控制網可採用地方
坐標系或任意坐標系。採用任意坐標系時,起算數據應在較大比
例尺的地形圖或土地利用現狀圖上圖解獲取。
在進行地籍控制測量時,應將實地觀測值統一投影到高斯正
射投影平面上,進行各項改正。為使不同高度海平面的觀測值在
統一的平面上計算,要求把各項觀測值歸化至參考橢球面上(或
平均海平面上),防止引起距離變形。在這一因素的影響下,換
算到參考橢球面上 (或平均海平面上) 的兩點坐標反算出的距
離,往往與實地上兩點間的水平距離不一致(未顧及測量誤差的
影響),這就是坐標系統的長度變形問題。地籍平面控制網的任
何兩點坐標的要求長度變形小於某個限值,例如,每 km 長度變
形小於 2.5cm(即相對變形小於 1/40 000)時,這有利於正確測
定界址點的坐標、計算面積等。因此,各地區應根據當地的具體
情況,選擇合適的坐標系統。
二、首級地籍控制網的布設
首級地籍控制網應能長期使用,因此布設首級地籍控制網的
范圍應覆蓋中長期的城市規劃區域。隨著全球定位系統( GPS )
技術的廣泛應用以及 GPS 定位技術具有精度高、速度快、費用
省、操作簡便、控制點間勿需通視等優勢,首級平面控制網應優
先以 GPS 網形式布設,採用 GPS 接收機測定控制點的坐標。特
殊情況下,也可以用導線網、邊角網、三角網等地面控制網布設
方法,採用全站儀等測定控制點的坐標。首級地籍控制網的精
度,要能保證四等網中最弱相鄰點的相對點位中誤差,以及四等
以下各等級控制點相對於上級控制點的點位中誤差不超過
± 5cm 。布設首級地籍控制網時,必須先制定技術設計方案,經
上級業務主管部門批准後方可實施。
三、加密控制網的布設
加密控制網應按地籍細部測量的要求安排計劃,可分期、
分片布設,也可以一次整體布設完成。加密控制網可以採用
GPS 網或導線網的形式布設。當調查區域范圍較大,並要求一
次整體布設加密控制網時,一般多採用 GPS 網形式布設,布設
導線網時,導線宜布設成直伸形狀,當復合導線長度超過《城
鎮地籍調查規程》規定時,應布設成結點網。結點與結點、結
點與高級點之間的導線長度 , 不應超過復合導線長度的 0.7
倍。由於目前全站儀和 GPS 接收機的廣泛應用, GPS 網和地
面控制網計算平差軟體的功能增強,因此,加密控制網的等級
一般不再分級,計算時應整體平差。與地形測量相比,地籍測
量要求平面控制點有較高的密度。一般說來,地籍平面控制點
的密度每 km 2 不少於 10 點。
㈨ 導線控制測量等級依次為三、四等和一、二、三級,它們是以什麼為依據劃分的工程中加密控制點時如何選用
水準測量的等級是根據國家水準網來定的,國家水準網布設成一等、二等、三等、四等4個等級。沒有級的區分,其布設原則採用從高級到低級,從整體到局部,分級布置,逐級加密的原則,等級劃分是根據環線周長、附和路線長、偶然中誤差、全中誤差來分的。一等水準測量精度最高,其他次級排列
㈩ 監測網布設
一、總體要求
(1)全面掌握監測區基礎資料。布設礦山地質環境監測網之前必須進行資料收集和調查工作,並要求了解掌握礦區的交通、通信、供電、氣象和大地測量基準點等情況。
(2)明確監控范圍。礦山地質環境監測網覆蓋礦產資源勘探、開采證確定的礦區范圍,以及礦產資源勘探、開采、礦山基本建設影響的區域。重點監控范圍包括露天采場、地下采空區、尾礦和廢渣堆放場、排土場、洗選礦廢水排放口,及其所影響的區域。
(3)了解監測網類型。礦山地質環境監測網包括采空塌陷監測網、崩塌滑坡地裂縫監測網、不穩定邊坡監測網、含水層破壞監測網、地下水污染監測網、土壤污染監測網、地形地貌景觀破壞監測網。
(4)礦山地質環境監測網由監測點組成。監測點包括基準點、工作基點、地表位移測量點、地下位移測量點、岩土體含水率監測點、地下水位(水溫)監測點、地下水質監測點、地下水量監測點、土壓力監測點、地應力監測點、孔隙水壓力監測點、降雨量監測點、地脈動監測點、土壤污染監測點、地形地貌景觀破壞監測點等。礦山地質環境監測點確定後,應及時建立檔案。
(5)地形變監測點布設要滿足國家水準測量要求。要求首先布設基準點,之後再布設工作基點。基準點和工作基點應按國家二等水準測量精度要求布設、施測,一級監測應按國家三等水準測量精度要求布設、施測,二級、三級監測應按國家四等水準測量精度要求布設、施測。
(6)布設之前,應編制礦山地質環境監測工作設計。礦山地質環境監測工作設計提綱參見《礦山地質環境監測規范(送審稿)》,工作設計應附礦山地質環境監測工作布置圖,應標明監測點種類、分布位置、監測手段、監測頻率等。
(7)及時優化調整監測網。礦山開采現狀和礦山主要地質環境問題有較大變動時,應優化和調整礦山地質環境監測網點,確保礦山地質環境監測數據採集准確、及時。動態變化不明顯的監測點應降低監測頻率,或及時更換,動態變化顯著的監測區域應適當提高監測密度,或者提高監測頻率。
二、采空(岩溶)塌陷監測
根據礦井上下對照圖、岩溶發育特徵及地表塌陷情況,確定采空(岩溶)塌陷監測網分布范圍。重點監測地表形變、地下形變、岩土體含水率、降雨量等要素,選擇性監測孔隙水壓力、土壓力、地下水水位、地聲等要素。
井下採用房柱式開采法,宜採用十字型布設監測線;井下採用機械化長臂綜采法,宜採用豐字型、井字型或田字型布設監測線。監測線長度應大於采動影響范圍,至少一端進入穩定的岩土體中。
生產礦山重點監測初始塌陷(從地表塌陷出現至活躍期開始的塌陷值)和累計塌陷(從活躍期開始至活躍期結束的塌陷值)。縱向監測線應延採掘進深方向布設,主縱向監測線要布設在縱向塌陷最大部位或者是推斷最大部位,縱向監測線間距宜10~20m,橫行監測線間距宜5~15m。閉坑礦山重點監測殘余塌陷(從活躍期結束至衰退期的塌陷值)。縱向監測線應延地表塌陷坑展布方向布設,間距宜20~40m。橫向監測線間距宜10~20m。
在采空(岩溶)塌陷周邊的拉張裂隙帶加密布設地表形變、地下形變、岩土體含水率監測點,在采空(岩溶)塌陷的塌陷量最大的區域加密布設孔隙水壓力、土壓力、地下水水位監測點。
三、不穩定邊坡監測
根據不穩定邊坡體組成岩土特徵、工程地質條件,以及其范圍、形狀、地形地貌類型、通視條件等合理布設監測網。重點監測地表形變、地下形變、地下水水位、降雨量等要素,選擇性監測地聲、岩土體含水率、孔隙水壓力、土壓力、地應力等要素。
形變測線應穿過不穩定邊坡的不同變形地段或塊體,測線兩端應進入穩定的岩土體中。
縱向監測線應沿不穩定邊坡垂向展布,由中部向兩側對稱布設。橫向監測線一般與縱向監測線相垂直,也是由中部向上、下方向對稱布設。
監測點布設在監測線上,以絕對位移監測點為主,並利用鑽孔、平硐、豎井等勘探工程布設深部不同地層接觸帶或軟弱地層等部位的深部位移監測點。
在不穩定邊坡的坡面鼓脹帶、坡頂拉張帶等部位加密布設地表形變、地下形變監測點,在坡底阻滑帶加密布設地下水水位監測點。
四、地下水水位監測
針對礦山開采對地下水含水層系統的破壞,在采空塌陷區、地下水疏干漏斗區,結合水文地質資料,合理布設地下水水位監測網。
通過布設水文地質鑽孔、淺井和採取岩心樣等勘探手段,探明地下水含水層厚度、孔隙率的分布情況。通過布設地下水水位、水量、水溫監測井,監測保障生態環境的地下潛水、開采目的層及疏干層的水位、水量、水溫、流速變化特徵。
地下水水位、水量、水溫、流速監測井應沿著地下水流向和垂直地下水流向布設,監測線間距為300~1000m。在地下水水位下降漏斗(疏干)區按十字形或放射狀布設穿過中心的監測線,下降漏斗(疏干)的邊緣和中心區域應加密布設監測點。
地下水水位、水量、水溫、流速監測井可專門開鑿,也可選用非開采井,但必須具有地層岩性和井管結構資料,並能保證進行常年連續監測。監測井應遠離地表水體,必須修築井台,防止地表水體倒灌。監測井監測目的層與其他含水層(組)之間應止水良好。修建保護裝置,避免監測井和監測儀器、設備遭受破壞,並應及時清淤。
五、地下水污染監測
地下水水質監測網主要布設在礦山尾礦庫、廢礦渣堆放地和廢水廢液排放口的地下水匯水區域,以及采空區老窯水儲集區域。重點監測地下水水質、水位、水量等要素,選擇性監測水溫等要素。
監測點布設以查明地下水污染物產生、運移、吸附、擴散為目的,在地下水滲透性較好,污染物按條帶狀擴散的區域,按照平行或垂直地下水補給、徑流方向布設地下水水質監測線,監測線間距為500~2500m;在地下水滲透性較差,污染物呈點狀擴散的區域,以污染源為中心,按照放射線狀布設。
監測井選用常年使用的礦區居民生活飲用水源井、農業灌溉水源井以及市政公共用水水源井。監測井必須具有地層岩性和井管結構資料,井管應由堅固、耐腐蝕、對地下水水質無污染的材料製成。地下水水質監測井必須修築井台,防止地表水體倒灌。必須安裝井蓋,防止井口污染物進入地下水。在污染源判斷困難的區域,或者污染物遷移較復雜的區域,可按照5%~10%增加監測點數量。
六、土壤污染監測
土壤污染監測網主要布設在礦區固體廢棄物、尾礦庫、露天采場等堆占、破壞和污染的地區,以及洗選礦污水污染到的地區。重點監測土壤微量元素、重金屬元素,選擇性監測土壤水溶性鹽。
根據污染物擴散特徵,采樣點沿平面和垂向布設。平面采樣點選在被采土壤類型特徵明顯的地方,地形相對平坦、穩定、植被良好的地點,坡腳、窪地等具有從屬景觀特徵的地點不設采樣點。剖面采樣點以剖面發育完整、層次較清楚、無侵入體為准。采樣點距離鐵路、公路至少300m以上。
應布設平面采樣點和剖面采樣點,采樣點間距500~2500m。平面采樣點採集深度0~20cm。剖面采樣點應採集A層(腐殖質淋溶層)、B層(沉積層)、C層(母質層)樣品。
要求採集混合樣,布點方法依據監測區面積。面積較小的監測區採用對角線布點法和梅花形布點法;面積中等的監測區採用棋盤式布點法;面積較大的監測區採用蛇形布點法。
七、地形地貌景觀破壞監測
地形地貌景觀破壞監測網主要布設在露天采場和采礦造成的地面塌陷、地裂縫、崩塌、滑坡和廢渣堆、排土場等分布區域。重點監測植被損毀面積、岩土剝離體積等要素,選擇性監測地表風化層厚度、降雨量等要素。
重點監控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生態環境脆弱區、主要交通干線和重要水系的可視范圍內的礦山地形地貌景觀破壞情況。地形地貌景觀監測以衛星遙感影像監測為主,攝像、攝影、人工測量方法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