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密碼藏在哪裡
㈠ 《文化密碼》最新txt全集下載
文化密碼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紅|袖|言|情|小|說
【內容簡介】
這是一部精心創制的勵志財經小說,記述了主人公劉振宇被炒魷魚後,通過機緣巧合發現「精神扳機」理論,並將之應用於職場實踐,使困頓企業得以重生,自己事業重啟、精神升華、愛情豐收的一個動人故事。
如果說《輸贏》是一部營銷商戰小說,《圈子圈套》是一部描述外企職場爾虞我詐的文藝作品,《文化密碼》則是一部闡釋企業文化落地的實用性與可讀性極強的財經勵志小說。
藉助主人公劉振宇的眼睛與大腦,作者帶領我們體驗了一次非同尋常的「企業文化」尋寶記。經歷波折的主人公,性格鮮明的配角,緊張起伏的情節——每一幕場景,都圍繞著兩條主線展開:
其一:桂畔小學足球隊從失敗走向勝利;
其二:主人公的先抑後揚的職場變遷;
兩條主線一明一暗,共同揭示了「企業文化落地」這一大命題的新主張。
作者首開以小說形式構建經管理論的先河,沒有死板的說教,都是鮮活的情節,讀起來輕松暢快,感同身受。
本書同時從主人公劉振……
㈡ 煎餅里的齊魯文化密碼
煎餅,朴實無華卻能包容萬物,猶如山東人的胸懷。節儉、實誠、勤勞的優良品質,也被山東人攤到層層疊疊的煎餅中——
煎餅里的齊魯文化密碼
河南登封高村宋墓出土的壁畫烙餅圖
長久以來,「煎餅卷大蔥」似乎是山東人飲食的標配。
大蔥再美,也需煎餅搭配。山東的大蔥與煎餅,在南北文化交流中,交替影響,彼此成就。在車馬慢的年代,山東人闖關東也好,走津京也罷,有很多人的行囊里裝著捲起的煎餅。煙火散去之後,一張張煎餅,到底蘊含著幾多齊魯文化的密碼?
「前火食並」即煎餅
其實,煎餅並非山東獨有,北方多地有各類煎餅;在山東,也只有部分地區的人們常吃煎餅。
在以煎餅為主食的地區,有很多關於它起源的傳說。比如煎餅源於遠古先民對太陽的崇拜,孟姜女哭長城時帶著煎餅,可能是諸葛亮行軍時發明,也可能與黃巢起義有關,還可能是明初山西移民帶來……
追溯煎餅的身世,有著漫長的進化之路。作為頗具 歷史 感的麵食,煎餅因難以保存,只能在考古出土的器物、壁畫或者傳世文字中,尋得蛛絲馬跡。
古時煎餅雖無實物,製作煎餅的工具——鏊子,卻可能存留下來,成為 歷史 的物證。藉助考古學資料,人們對煎餅的源流,有了相對清晰的認知。
1981年春,考古人員在河南滎陽青台仰韶文化遺址的發掘中,發現不少盤形陶器,難得的是其中一件完好無損。這件陶器呈覆盤狀,有三個瓦片形足,器表光滑,內壁粗糙且黏附一層厚厚的煙炱。其使用方式應為盤口朝下,三足著地,在盤下生火,於盤面上製作食物。專家考證認為它即沿襲了幾千年,現今仍然使用的烙制食物的工具——鏊子,因其質地為陶,稱之為陶鏊。
實際上,青台遺址陶鏊的形態已比較成熟,從物質文化的發展規律來看,顯然經過較長時間的演化,此前應還有一個漫長的起源發展過程。
之前,在很多研究者看來,先民在飲食上走的是一條「粒食」之路,即把糧食去殼後直接蒸煮食用,而把糧食搗壓成麵粉,再用其製作食物,是秦漢才較為普及的事。對此,中國 社會 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王仁湘認為,陶鏊的發現和確認,無疑表明「麵食」傳統非常久遠,「我們由煎餅的研究認定新石器時代就有烙煎餅的陶鏊,說中國古代沒有麵食傳統的觀點不攻自破。」
陶鏊上烙的食物,在食材、薄厚程度上,與當下的煎餅應有幾分基因上的重疊。
1500年前,煎餅逐漸在山東流傳開來。北齊高祖皇帝以「卒律葛答」為謎面,讓人猜謎。「卒律葛答」是突厥語,譯成漢語是「前火食並」,「前火」和「食並」正好組成「煎餅」二字。北齊據有今山東、山西、河北、河南等地,君臣都以煎餅相戲,足見山東已食用煎餅。
古時,山東頻遭戰亂。人們在遭遇變故之時,常將一些物品埋於地下。在窖藏中出土的鏊子,一般形體較大,是具備使用價值的實用器,有些窖藏中甚至發現多件鏊子。「在臨沂市沂水縣姚店子鎮苗家莊村,發現了遼金時期的窖藏,其中便有與當下形制大體相同的鐵鏊。這說明山東煎餅的形狀,在當時已初步定型。」臨沂文史學者苗延年分析。
「圓如望月,大如銅鉦,薄似剡溪之紙,色似黃鶴之翎。」淄川文史研究專家李祖炬介紹,清代文學家蒲松齡在《煎餅賦》中如是寫煎餅的形色香味,「蒲老先生還說,如果換成蕎麥麵糊,煎餅的顏色就會像潔白的絲絹光彩閃耀;要是摻入高粱面,就會像西山落日,余暉映照,晚霞升起。」
將生存智慧與技巧攤到最大化
在山東,如臨沂、日照、泰安、棗庄等地,煎餅是不少人的日常主食;濟南、濰坊、淄博因與核心食用區接壤,人們也偶爾食用;其他地級市則食用者較少。
煎餅,為何在山東得到發揚光大,成為飲食圈裡的「扛把子」?考究起來,除與山東的地理、氣候、經濟息息相關,這其中還貫穿著齊魯特有的人文氣息。
煎餅的原料來源廣,大豆、小米、高粱、玉米,甚至地瓜皆可,前提是得把它們用石磨磨成糊狀。如今,更興起香米煎餅、板栗煎餅、柿子煎餅、薺菜煎餅等等,色彩、口味各異。
綜觀山東煎餅食用區,有一共同點——山區。當然,並非所有有山的地方都吃煎餅,但以煎餅為主食的地區基本上都靠山,以現在的魯中山區和沂蒙山地區為主。
在古時,山區糧食作物產量較低,老百姓多一日兩餐,偶有三餐。試想,若當時的老百姓收獲的糧食多,在軟乎乎的白面饅頭和粗糧煎餅之間,或許更傾向於前者。
在相對惡劣的環境中,先民在年復一年的吃苦耐勞中,依靠一張張煎餅,將生存智慧與技巧攤到最大化。蒲松齡曾這樣寫民生之多艱,大意是:無奈山東地區的人民時運不好,連續遭遇重大災荒,南山中散落的豆子,像珍珠一樣珍貴。人們費盡心思,想出了在災荒時期製作煎餅的奇巧辦法:從花椒樹和榆樹上採摘綠葉,混合浸泡成濃郁的漿液,等到與藜煙一同在鏊子上出現,其顏色柔華蒼翠。
到宋元,尤其是明清時期,「五穀」的主食結構發生變化,玉米、甘薯、馬鈴薯、花生等作物在山東內陸大量栽種,改變著人們的主食結構,魯菜、孔府菜及山東風味名吃紛紛興起。此時,煎餅作為魯中、魯南飲食界的一股清流,在文化的推動下,迸發出強大的生命力。
在煎餅主食區,若蒸出一大鍋窩頭或饅頭,放上數日便干硬,或發霉變質;每次吃之前,還要費火蒸軟。在山區,柴火是飲食經濟學的重要因子,雖取材范圍廣,但得下大量功夫搜集。此時,煎餅便有了優越性,幹了灑點水就能變軟。
從製作角度上講,煎餅使用工具最少,流程最少、最省力。煎餅製作的技藝,主要有三——攤、刮、滾。
攤、刮煎餅的技藝,主要在於工具的區別。攤,是用丁字形的煎餅朳子在鏊子上一圈圈攤;刮,則是把糊子舀在熱鏊子上,用篪子左右攤開。刮煎餅的代表方陣是泰安,這種煎餅在磨好糊後,要經過一段時間發酵,攤出來的餅更薄,略帶酸味。
攤的做法,最為普及。蒲松齡老先生曾細致地記述此技藝,大意是:朳需要兩邊分開的樣子,鏊子呈三足鼎立的形狀,瓦盆中舀出一勺漿液倒在鏊子上,經火燙熨後,發出如流水擊打東西的聲音。然後,立刻持朳向左旋轉,漿液像螞蟻一樣在鏊盤上爬行,顏色變成黃白色,片刻間便做成煎餅。趁著這時的熱鏊,手一翻一覆,很快就能做出幾十甚至上百個煎餅來。
滾煎餅是沂蒙山的特色做法,一般用於質地比較粗糙的地瓜煎餅,不用糊子,而是用面團在鏊子上多次滾動而成,滾滿一層,攤熟的煎餅就可以揭下來。雖然模樣不怎麼平整,卻以原味取勝。
鏊子耐用,甚至可以當作傳家寶。1967年,泰安市省庄鎮東羊樓村發現了一份明萬曆年間的「分家契約」,其中便記有「鏊子一盤,煎餅二十三斤」。分家要分煎餅,可知煎餅可以儲存,鏊子也算一項重要財產。
煎餅是粗糧細做的最佳形式,口感細膩,老少咸宜。煎餅易於存放,既可現攤現吃,也可存放數日直接食用。有人戲謔地評價煎餅可卷萬物,確實,煎餅可夾餡、泡湯,還可靈活搭配各類菜餚。
「吃煎餅,一張張,孬好糧食都出香。省功夫,省柴糧,過家之道第一樁。又卷渣豆腐又抿醬,個個吃得白又胖。」一首泰安民謠,似乎總結了煎餅的各種妙處。
在濟南,煎餅的頭牌是糖酥煎餅,在煎餅糊子中創新地添加了糖。而鹽系代表菜煎餅是滕州特色,在攤好的煎餅里加菜、加調味品炒熟成為豪華餡料,一般的菜有白菜、韭菜、白蘿卜、胡蘿卜、豆腐、粉條、蝦皮,菜是生的,是放在餅里攤熟的,餡料之上再蓋一張煎餅交替攤制。
煎餅,朴實無華卻能包容萬物,猶如山東人的胸懷。節儉、實誠、勤勞的優良品質,也被山東人攤到層層疊疊的煎餅中。
兼容百味,撫慰人心
梁實秋在《憶青島》一文中,將山東大蔥比作甘蔗:「……再就是附近濰縣的大蔥,粗壯如甘蔗,細嫩多汁。一日,有客從遠道來,止於寒舍,惟索烙餅、大蔥,他非所欲,乃如命以大蔥進,切成段段,如甘蔗狀,堆滿大大一盤。客食之盡,謂乃平生未有之滿足。」
煎餅還常被古人用於一些特殊的節令中,如人日、天穿日、乞巧日。兩晉時代的煎餅,還被賦予特定的意義。東晉王嘉在《拾遺記》中說:「江東俗稱,正月二十日為天穿日,以紅絲縷系煎餅置屋頂,謂之補天漏。相傳女媧以是日補天地也。」這是煎餅補天風俗最早的記述,小小的煎餅與女媧補天的神話相聯系,古人的想像力真是奇絕。
關於如何吃煎餅,一生受窮的蒲松齡有獨特見解:在煎餅中卷上皮肉相間的豬肋肉,浸泡在肥膩的雞蛋羹中,早晨飽餐一頓,可一直撐到傍晚而不餓,肚子像雷鳴般低沉作響;如果放上一晚,煎餅變冷發脆,還需要烹調,則可以塗上鵝的脂肪,或豬油,將三五張煎餅折疊起來,用火烤焦,其味道松軟酥脆,入口清爽,香氣四溢;也可以將煎餅一層層捲起,用廚刀切開,橫豎雜亂,非常像涼面,湯中放入鹽和豆豉,將蘭椒切成粉末,待鍋中的水沸騰時,將煎餅下入鍋中,則又像金條一般。有時天氣寒冷,白天喝一小口煎餅湯,額頭上便濕涔涔地要流汗,勝過羊湯。
蒲松齡還寫下一個甚有意思的場景,大意是:一位無名的村野老人,左手拿著煎餅卷,右手撿起掉落的煎餅碎末,鼓動兩腮嚼著煎餅吃。此時,有衣著華麗的公子路過,羨慕地問老人:我願意用我鼎中所烹調的食物,換你手裡所剩下的煎餅,可以嗎?村野老人聽後連忙扭過頭去,不願意和他交換。
煎餅是山東的一張 美食 文化名片,就連落腳的外鄉人也迷戀煎餅。20世紀30年代,愛國將領馮玉祥曾兩度隱居泰山,他的伙房有鐵鏊,可自攤煎餅。有一天,他看見煎餅的焦痕像個文字,便靈機一動,派人去定做了一個鏊子,讓鐵匠在鏊子中間鑿上他寫的四個隸書字——抗日救國,用這個鏊子攤出的煎餅上可顯現「抗日救國」四個大字。馮玉祥每次招待客人都擺上這種帶字的煎餅,藉以宣揚抗日救國。後來,他寫了《煎餅——抗日與軍食》一書,詳細介紹製作泰山煎餅的方法和營養價值。盧溝橋事變後,馮玉祥還將這本書送給蔣介石,希望能解決抗日戰爭中軍隊的糧食補給問題。
「李清照生在章丘,山東大蔥素以章丘所產為最佳。那麼問題來了,李清照喜歡吃煎餅卷大蔥嗎?也許李清照的那些詩詞,便是她一邊喝著酒、一邊啃著煎餅卷大蔥寫出來的呢。想到這里,越發想來一份女神套餐——煎餅卷大蔥。」成都姑娘楊倩曾到山東旅行,滿心想念煎餅。
煎餅在為人果腹的同時,也見證著時代的變遷。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煎餅作為軍糧,隨山東籍子弟兵南征北戰,發揮了重要作用。20世紀70年代初,加工煎餅原料逐步改用電磨,石磨被遺棄在房前屋後;到了20世紀90年代左右,鏊子逐步變成了帶扶手、用電機作動力的「轉鏊子」;2000年之後,有人研發了加工煎餅的機器,產出的煎餅也由圓變方。
煎餅兼容百味,頗能撫慰人心。作為文化符號的煎餅,也漸在五湖四海紮根。如今,煎餅主食區的遊子遠行前,行李中、後備廂內,時常有煎餅的身影;而以平邑人為主的攤煎餅的大軍,也活躍在全國多地,有人甚至將煎餅攤到了異國他鄉。
㈢ 《易經》的文化密碼:自然規律和辯證思想
《易經》的文化密碼:自然規律與辯證思想
對於我,讀《易經》是一件偶然的事情,甚至可以說是神差鬼錯。又或許,與《易經》的相遇,是冥冥之中,自在天意。
去年有段時間在讀與心理學有關的書籍,讀《榮格自傳》,讀卡倫.霍尼的心理學著作,讀西方哲學史,讀《毛澤東詩詞》等等。在某個平常的日子,正在讀書的我,腦袋莫名其妙地想要了解一下中國的神話,畢竟人類哲學的源頭,就是神話,是遠古時代的占卜文化。我是中國人,當然應該先了解自己的民族歷史。
於是,我買回來了兩本書:《山海經》和《易經》。
應該說,一翻開《易經》,讀了幾頁,內心已經完全被震撼住了。畢竟在這之前,我的認知與大多數人一樣,《易經》是用來占卜算命的,是神學,是迷信。但是,當我真正翻開這本書時,才明白,這是自然哲學,是咱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是老祖宗給我們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
關於讀書,我向來是「不求甚解」,自然對於《易經》也是這么一種心態。所以,我沒有仔細地鑽研那六十四卦象的神秘,也沒有一個個字一句句話,去滲透其中的涵義。如果讓我去背誦其中的句子,我應該只會其中三五句:「一陰一陽之謂道」,「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元亨利貞,關於其他的,我幾乎就背誦不出來了。
即使如此,《易經》還是讓我感到無比地震撼與驚訝。
恰恰好,在我偶然與《易經》相遇的同時,也是很偶然地在網路上刷到曾仕強先生的易學講座視頻。也是在這時候,我了解到網路上早已掀起一場易學熱,早已掀起一場國學熱。像於丹易中天南懷謹曾仕強金佩榮等許多叫不上名字的國學大師們,早已火遍了網路好些年,不僅如此,網路上各種各樣的「末世預言」也是一片火熱。
不得不說,我被曾仕強先生的易學講座吸引住了,算是馬馬虎虎地聽過了一遍曾老先生的易學講座視頻,曾老先生的《道德經》講學視頻也馬馬虎虎地聽了一遍。從個人觀點上,我是極其認同曾老的國學文化觀,甚至認為曾老無愧於當代孔子的聖賢之名。至少在當代國學文化復興的道路上,曾老先生應該是其中一個領跑人。
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對於讀《易經》的感悟,亦是如此,一切皆在不言中,易學思想的內涵,無始無終,無窮遠大,飄緲不定,在過去現在,甚至是未來,也是無法用准確語言來表達。所以,當有朋友問我說,「你讀《易經》呀?讀懂了沒有?學會(占卜)了沒有」,我笑笑說,「沒有,要是以後會了,就外面路邊擺個算命攤子,掙個飯錢。」
正如《道德經》開篇所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咱們小百姓的日常生活,聚集於衣食住行家長里短之上,無須拿《易經》《道德經》等這些大道理擾亂他們平靜的日常。正如《系辭》曰:夫《易》,廣矣大矣。易之陰陽道,顯於乾,藏於坤,有形於器,無形於氣運中,天地之廣闊,宇宙之無邊,無不是《易》的「爻(變)」。
所以,關於《易》,我只能說,你的世界有多大,你的思想有多廣闊,你的格局有多大,那麼《易》正好對應你的思想與格局之大。也正應了那句,一千個人,一千種人生,一千本《易》。關於科學,我們所有人已經有一個共知,那就是科學文明起源於哲學思想,恰恰《易經》最正確的解讀,就是人類最樸素的自然哲學,就是天地宇宙間最原始的辯證思想。
是的,如果一定要讓我寫些什麼讀後感,那麼我只有這幾個字:辯證思想。《易經》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啟發,就是辯證思想,並不僅僅是一個哲學上的名詞,而是整個人類文明發展史上核心思維,是維系與貫穿整個人類社會發展的文化思維模式。對於科學界,辯證思想或是邏輯關系,已經是一個必不可少科學思維。的確,無論是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天文地理,從低級到高級的各種科學原理學說,哪個能脫離邏輯思維,哪個能不扯上辯證思維。
不僅如此,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成語,比如:七上八下、不三不四、前後左右、上天下地,前因後果、風調雨順、春夏秋冬、左鄰右舍.....,哪個成語沒有辯證上的邏輯關系?又比如說我們中國博大精深的中醫文化,不正是以「陰陽五行相生相剋」的辯證思想為核心?又比如老莊之道,不正是體現了辯證思想?又比如孔孟之儒,何處不體現了辯證思想?又比如我們百姓日常的飲食文化與結構,都是承前啟後的辯證關系的。我們的生理或是心理特性,無不存在辯證上的邏輯關系。有成語曰,以小見大,知微識著,從辯證邏輯關繫上,天地萬物間,皆有相通之處,皆在自然規律的運行軌道中。
說到自然規律,我們可能會問,什麼是自然規律?對於時間,自然規律就是:每天二十四小時,日出東方,日落西山,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二十四節氣等等時間和空間規律性;對於人類生存,自然規律就是:一日三餐,五穀雜糧,吃喝拉撒睡,生老病死等等,日常生理需求和精神需求的規律性。對於社會文化發展,自然規律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價值觀: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格物致知,知行合一。對於社會政治和經濟,自然規律就是:以民為本,民心所向,民以食為天,不患寡患不均,民富國強。
所以,不同的事物和關系裡,不同的時間地點,不同的人和事件,不同的利益需求,產生不一樣的因果規律。也就是說,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先有「前因」,才有「後果」,在這其中,「前因」又是必須有「前因」,「後果」又必須是下一個「前因」的前因。以此類推,事物發展的關系鏈,其實就是反反復復的「因果」關系網。
事物的因果關系鏈里,無論「因」,還是「果」,都具有不穩定性,隨時間地點人物的變化而「變化」。所以,「條件」的隨機變化,「結果」當然也是隨機變化的。但前後之間的「變化」存在相互依附的關聯性。
所以,事物的發展,隨時隨地都在「變化」,而這種「變化」一定是遵循某些固定的規律。而這個不變的「規律」可以對應事物發展關系鏈里任意一個「因果」關系點。
在中國古哲學觀里,易學和道家的思想觀,「道」是萬事萬物的自然規律,而「道」又是分為陰陽。所以,一陰一陽之謂道。又有眾聖賢曰:大道無形,大道無聲,大道至簡……。所以,「道」雖為自然規律的化身,卻是看不見摸不著的,無聲無色無形的,無處不在的。
關於社會科學的發展,人類都有一個共識,那就是科學發展應該遵循一定的自然規律。比如數理化的科學技術,必須符合一定的時間空間生理能量守恆等多方面的規律性。
今天的高科技文明社會,已經證明人類發展的「自然規律」有很強大的實操功能,並可用來服務與提升人類生存質量。所以,在人類科學方面,我們看不見摸不著的「自然規律」,已經被應用於人類服務上,已經變成肉眼可見的房子車子電視等等實物,也已經變成肉眼不可見的「互聯網+大數據」智能信息化時代。
由此可見,《易經》里的自然規律,從辨證思想上,是客觀存在的,並且被應用與服務於人類社會的發展中。同理,老子《道德經》里的「道」,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自然哲學思想,是客觀存在的,是科學性的。
然而,在當今中國人傳統的觀念里,《易經》六十四卦、河洛圖、陰陽五行、自然風水學,中醫辨證,太極文化,孔孟儒學,老莊之道等等這些傳統文化,一直被歸納於封建思想,歸納於「玄學」封建迷信。從意識形態和思想價值觀上,這些「封建思想」是被強烈反對和譴責的。
於是,很矛盾的問題出現了。從辨證思想上論證,這些落後的「幾千年封建文化思想」,卻又都是建立在樸素的自然哲學觀上,都是符合唯物主義的科學思想觀。
所以,幾千年的封建文化思想,這個歷史觀,正確與否?從社會意識形態上,應該是「正確」的歷史觀,但從唯物主義哲學觀上,應該是「錯誤」的歷史觀。那麼,我們應該以哪個為標准?以此來正確定義我們幾千年的中華文化。但無論以哪個歷史觀為標准,中國人都可以舉出一萬個理由實證其中一個歷史觀的正確性。比如,以辨證唯物觀上,孔孟儒學其實就是符合科學發展觀的社會人文思想,即使如此,能說會道的中國人,至少能舉出幾千個歷史事件,證明孔孟儒學的迂腐和迷信。
不過,十分有趣的是,中國人這頭七嘴八舌地批判孔孟儒學,另一頭又在狂熱高歌和嚮往「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美好願景。他們擁護與支持孫公的「天下為公,世界大同」民主思想,擁護與支持毛澤東思想。殊不知,無論「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發展思想,還是孫公的民主思想,還有毛澤東思想,追溯起來的文化源頭,正是自己批判的儒學思想。
所以,說到底,孔孟儒學,老莊之道,乃至由易學思想洐生出來的天文地理風水學中醫學,還是應該歸納於社會人文科學的唯物主義哲學觀里。一句話,中華文明的核心思想,具有科學性,具有自然哲學性,具有社會實用性,從整體性思維意識形態上,中華文明就是一部具有科學性的社會文明發展史。
也就是說,中國上下五千年的社會文明,遵循科學性的發展規律,是必然性的歷史進程,不是偶然性的。
所以,從辯證思想上,一部中華文明史的核心思想價值觀,並不符合「封建、迷信、落後」這三個特點。五千年落後的封建迷信思想,這個歷史觀,是錯誤思想,是真正的「愚昧」和「迷信」。
的確,如果我們五千年的中華文明,是不科學的,是封建思想,是落後的文化,那麼我們華夏兒女的民族尊嚴和自信從何而來?對於人類,個體生命的存在,必須建立在(父十母)這兩個生命體結合上,而(父十母)這兩個生命體的存在,又必須建立另外兩對(父十母)的生命結合上。人類生命通過繁洐這種方式,有規律性地一代代傳承、發展、壯大。在人類生命繁洐傳承發展壯大的進程中,本身就是一個「文化」的形成和發展,也是文明本身。
所以,文化還是文明這些意識形態思想,必須是產生並依附於人類發展進程中,彼此是共生共存且相生相剋的。哲學界一直有個爭議題:「先有雞?還是先有蛋?」其實,從唯物主義,還有物種特性而言,地球上一定是先有第一隻母雞,爾後才能實現母雞下蛋的客觀事實,爾後才是反復循環的繁殖:「蛋孵雞—雞生蛋-蛋孵雞。」
又說到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從定義上,唯心主義是形而下學,即意識決定物質;唯物主義是形而上學,存在決定意識。其實這個哲學辯論議題,是一個變相式的「先有蛋還是先有雞」。意識的產生與傳承發展,必須是依附於某些客觀物體上,比如人類文明史必須以人類生命繁洐史為承載體,意識形態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微觀世界,必須通過依附於宏觀世界的實物體,實現其能量的傳承和轉換。所以,從辨證思想上,在唯心主義出現之前,唯物主義一定先存在。「存在決定意識」一定是關系鏈的基石,而後才能洐生「意識決定存在」。
由此可知,從辯證思想上,關於人類哲學,自然哲學觀一定是先於其他任何哲學思想而存在於人類意識中。而對於科學本身,天文地理學必須先於其他科學,而後才能發展出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等更高層次更精細化的人類科學。同理,自然科學一定先於社會人文科學,為什麼?因為人類生命誕生之前,天地,山川河流,草木,宇宙運行等等構造成的人類適宜生存環境,必須在人類生命出現前已客觀存在。自然科學可脫離於人類社會而客觀存在,而社會人文科學,一定是通過各種各樣的社會活動和關系而存在與發展。
天地萬物,河流山川,日月星辰,宇宙運動等一切具有自然屬性的事物,都是不以人類社會活動和意志而客觀存在。人類可以發明各種各樣的生產工具,提高人類社會生產力和生活質量,但人類從來改變不了日月星辰的運動軌跡,改變不了春夏秋冬的時間輪回,改變世間萬物生死輪回的自然規律。不僅不能改變,人類社會的一切活動和意識必須依附於這些自然規律而存在。科技生產力無法改變時間空間這些大自然屬性,無法改變太陽月球地球相互之間的運動規律。人類的生存必須依賴地球資源,依賴天體運動。這種依賴,不受人類活動和意識而改變。
所以,人類社會的一切活動和意識,都是必須依附自然規律而存在,如果說自然規律是一種運動,那麼人類社會的活動和意識,都必須與這種運動同頻率。人類的基因數字密碼,恰好與《易經》六十四卦的數字密碼而吻合。當然,以現有的人類知識,我們無法解釋這個現象,只能視其為偶然事件。然而,從自然哲學觀,即唯物主義論觀點,宇宙萬物間所存在或是發生的一切活動和意識,都是有規律性的,都是有因果關系的。換句話說,這個世界上,偶然事件是不符合事物發展規律的。那麼,人類基因數字密碼與《易經》六十四卦的數字密碼相同,不應該被視為偶然事件。若不是偶然事件,那麼《易經》六十四卦這組數字密碼(0,1,2,4,16,64,384……),應該歸屬於自然規律的一部分。對於人類生命,無論是生理特徵,還是精神意識特徵,不過是大自然中的一個組成部分,自是應該在自然規律的范疇內。
也就是說,人類科學文明雖然是從低級走向高級,但最高級的科學文明始終無法突破自然規律,無法突破時間空間上的自然屬性,無法超越宇宙的運動規律。是的,對於咱中國人,《易經》幾乎就是一本網路全書,春夏秋冬,天乾地支,二十四節氣,陰陽五行,金木水火土,天文地理,自然風水,建築力學,中醫學,軍事等等都是應用於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應用於農耕活動中。不得不說,巜易經》的實用性太高,影響幾千年的中國歷史進程。哪怕是高科技文明的當代,《易經》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仍然發揮著強大的影響力,甚至是滲透進每個中國人的骨子裡,彰顯於每個中國人的言行舉止中。
確實是這樣的,哪怕我們很多人從主觀意識上否認《易經》的實用性,甚至是批判它是迷信,是玄學思想,是反科學精神的。但好像我們的日常生活,卻又處處有它的影子。不經意間就來一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閑聊間,脫口而出一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當代中國人總是很有趣,他們從主觀意識上竭力否定自己老祖宗的文化,但日常生活中其實還是按老祖宗那一套來。
是的,作為兒女,與父輩一代,幾十年如一日的相處,幾十年如一日的言傳身教里,你的身上又如何沒有父輩一代的影子?你的人生里,又如何完全擺脫來自於父輩那個時代的文化印記?而你的父輩,他們的身上,又怎能擺脫來自於他們上一代父輩們的文化印記?潛意識里,民族的文化基因,是一代代相傳下來的,雖然相隔幾千年,現代中國人的文化思維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在某些內在文化意識里,古老的文化模式,仍然存在。比如祭祀,宗族,孝道等這些傳統人文,仍然是當代中國人生活中的一部分。
所以,以主觀意識上的文化價值觀為准則,去批判與否定老祖宗的文化,從辯證唯物主義思想上,它本就是不合理的,因為你的人生,始終被父輩們所影響著,甚至一直被思想教化中,你如何用可能是來自於他們身上的文化價值觀,去否定他們身上的文化價值觀?從哲學辨證思想上,這是無法成立的哲學命題。
然而,在尋找人生意義的道路上,我們所有人又必須不斷去否定來自於父輩一代的文化,必須去否定他們身上的某些所謂的落後與迷信文化,我們才能繼續走在一條創新的發展道路上,才能從思想上,尋找到前進的新生力量,從而實現屬於自己的人生意義,完成屬於自己的人生歷程,並且繼續又把這種新的人生價值觀,以言傳身教的方式,繼續影響自己的後代,影響自己身邊的每個人。
所以,關於中華文明的文化屬性,關於易學思想,關於老莊孔儒之學說,關於墨家法家兵家思想,關於占卜算命等等,到底是不是封建思想,到底應不應該被遺棄與否定,這樣一個爭議題,始終一直存在著矛盾性的對立面,是一個無法有正確答案的爭議題,但我們一定會在激烈的爭議中,繼續前進並開啟一個新的時代思想潮流,開啟一個新的文明時代。或許,這才是我們討論歷史的真正意義,無論正確有多少,錯誤又有多少,但一切的討論與爭辯,終將會讓我們走進一個新的時代,走進一個新的生活願景。
㈣ 文化密碼的介紹
在《文化密碼》中,享譽全球文化人類學家、營銷專家克洛泰爾·拉帕耶首度公開了他在幫助《財富》100強企業制訂企業戰略時所使用的技巧。他對文化密碼的開創性揭露不僅對商業問題作了解讀,同時更對全世界人們的行為和生活方式作了闡釋。拉帕耶的突破之處在於點出了我們在成長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接受了一套文化密碼體系。這些密碼造就了我們究竟是美國人、德國人還是法國人,它們甚至在我們未能意識到自己的動機時,影響著我們的舉止言行。我們可以學著解開這些指導我們行為方式的文化密碼,從而對我們行為背後的更深層次原因產生新的理解。
㈤ 文化密碼的媒體推薦
從這《文化密碼》中,你不僅可以看到工作與財富的密碼、食物和酒的密碼、購物與奢侈品的密碼,還有美麗與肥胖的密碼。如果這些你都覺得無趣,那我建議你讀一讀《文化密碼》的第二章:關於愛、誘惑及性的密碼。
——《經濟觀察報》
㈥ 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開館在即,為何說它打開了神秘的夏朝文化密碼
因為它這里有夏朝的一些遺存遺跡以及相關的文物,可以通過這個博物館窺探到夏朝璀璨的文明。
㈦ 文化密碼
想到了文化密碼一詞,這個詞來自於電視劇《天道》,丁元英對芮小丹說的。文化密碼,顧名思義,是文化的密碼,打開這文化的鑰匙,啟迪人的覺悟震撼人的靈魂,亦可說是使用這個密碼打開文化的門鎖,窺探全境,如入無人之境。
文化密碼來自於對這一文化的完全了解,對人之本性的一探究竟,於是洞察人之所需,明白人之即將所做。甚至通過這道密碼,達成自己所要的效果。
丁元英在電視劇這樣說道,它的功效就是啟迪人的覺悟、震撼人的靈魂,這就是眾生所需,就是功德、市場、名利,精神拯救的暴利與毒品麻醉的暴利完全等值。
如此,文化密碼的威力可見一斑,掌握這一密碼的人畢竟在少數,而運用起來,威力巨大。深諳其間者,一心向善則引人入善,一心向惡則引入入惡。
當然,掌握文化密碼者,依然分上中下幾等,上者上之,下者以為上之。因為所掌握的程度不等,於是在具體行為方式上大有不同。下者以為掌握,不過是利用了人性貪嗔痴,而上者可入魂。
而文化密碼本身,其實如此輕易被掌握的,古往又有多少人可以達成,真正達成者,如丁元英這類,又會是怎樣的人物。
㈧ 詩經之桃夭,上古桃文化,蘊含著什麼文化密碼
詩經中說: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於歸,宜其室家。 在華夏歷史發展的進程中,桃樹都佔有重要的地位。李時珍曾經在本草綱目中也說過:桃樹辛氣惡、故能厭邪氣,所以桃樹有驅邪鎮妖的作用。桃樹又稱為降龍木、仙木。
中國的門神郁壘和神荼也跟桃樹也產生了不解之緣。在上古時期,郁壘和神荼居住的地方有一顆巨大無比的桃樹。據說這個桃樹有一個洞,這個洞口正對著東北方向,而這個洞口就是鬼門。
他們兩個人一邊一個守著鬼門,發現有鬼從門中私自逃跑的話,就會把他們抓起來,要受鞭茨之行。根據刑法的輕重,有的鬼怪會被他們打到殘疾,有的會直接打到魂飛魄散。
之所以選桃樹當做陽間跟陰曹地府連接的鬼門,就是因為桃木本身有鎮妖的作用,可以壓制住鬼怪不做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