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富密碼起源在哪裡
❶ 密碼起源的資料
密碼由來
公元前405年,雅典和斯巴達之間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已進入尾聲。斯巴達軍隊逐漸占據了優勢地位,准備對雅典發動最後一擊。這時,原來站在斯巴達一邊的波斯帝國突然改變態度,停止了對斯巴達的援助,意圖是使雅典和斯巴達在持續的戰爭中兩敗俱傷,以便從中漁利。在這種情況下,斯巴達急需摸清波斯帝國的具體行動計劃,以便採取新的戰略方針。正在這時,斯巴達軍隊捕獲了一名從波斯帝國回雅典送信的雅典信使。斯巴達士兵仔細搜查這名信使,可搜查了好大一陣,除了從他身上搜出一條布滿雜亂無章的希臘字母的普通腰帶外,別無他獲。情報究竟藏在什麼地方呢?斯巴達軍隊統帥萊桑德把注意力集中到了那條腰帶上,情報一定就在那些雜亂的字母之中。他反復琢磨研究這些天書似的文字,把腰帶上的字母用各種方法重新排列組合,怎麼也解不出來。最後,萊桑德失去了信心,他一邊擺弄著那條腰帶,一邊思考著弄到情報的其他途徑。當他無意中把腰帶呈螺旋形纏繞在手中的劍鞘上時,奇跡出現了。原來腰帶上那些雜亂無章的字母,竟組成了一段文字。這便是雅典間諜送回的一份情報,它告訴雅典,波斯軍隊准備在斯巴達軍隊發起最後攻擊時,突然對斯巴達軍隊進行襲擊。斯巴達軍隊根據這份情報馬上改變了作戰計劃,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攻擊毫無防備的波斯軍隊,並一舉將它擊潰,解除了後顧之憂。隨後,斯巴達軍隊回師征伐雅典,終於取得了戰爭的最後勝利。
雅典間諜送回的腰帶情報,就是世界上最早的密碼情報,具體運用方法是,通信雙方首先約定密碼解讀規則,然後通信—方將腰帶(或羊皮等其他東西)纏繞在約定長度和粗細的木棍上書寫。收信—方接到後,如不把腰帶纏繞在同樣長度和粗細的木棍上,就只能看到一些毫無規則的字母。後來,這種密碼通信方式在希臘廣為流傳。現代的密碼電報,據說就是受了它的啟發而發明的。
「密碼」一詞對人們來說並不陌生,人們可以舉出許多有關使用密碼的例子。如保密通信設備中使用「密碼」,個人在銀行取款使用「密碼」,在計算機登錄和屏幕保護中使用「密碼」,開啟保險箱使用「密碼」,兒童玩電子游戲中使用「密碼」等等。這里指的是一種特定的暗號或口令字。現代的密碼已經比古代有了長遠的發展,並逐漸形成一門科學,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們為之奮斗。
http://ke..com/view/7411.htm#5
❷ 財富的本質是什麼
財富的本質是物質。
自從人類原始社會後期,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質的種類逐漸豐富,產生了以物易物的交易,財富就誕生了。財富從原始的以物易物開始,慢慢演變,經歷了貝幣;仿製的古幣、銅幣等;銅制元寶、錢幣;金銀珠寶、銅錢;紙幣「交子」、紙幣;虛擬數字貨幣。
從財富的起源看,財富始終伴隨著人類物質文明的腳步和發展,順應時代的潮流,越來越方便人們的生產、生活和人際交往。財富誕生於物質文明,又更進一步地促進了物質文明的成長和發展。
財富的載體形式,經過了幾千年的變化,其外在的形式發生了天翻地覆的改變,財富的價值屬性,始終是沒有發生改變。雖然,財富的價值交換屬性沒有改變,但是,由於財富載體的改變,財富的本質發生了根本性改變。以前的人們,相信自己擁有的財富。比如:豬和陶瓷,這是人人都需要的,它的價值是被市場普遍認可的,不可能沒有價值。現在的人們,相信自己的國家,相信銀行,會讓財富的價值不貶值,能夠繼續進行財富的交換屬性。
❸ 財富的來源地球的各種資源
人類財富的來源是地球的這種資源和利用資源所創造的產品所產生的。
地球上最原始的生物實際上就是RNA,這比任何原核細胞拉,真核細胞拉都要早, 總而言之來之於地球當時環境中的化學反應.
地球生命的形成
在40億年前的地球水環境中,原子組合成分子,形成新的四力平衡體,而且地球在形成過程中,已聚合了極多的星際有機分子,這些分子組合成大分子,利用彼此的引力場和反引力場來尋找合適的組合對象。大分子、分子、原子三間也是依靠彼此形成的力場來尋找合適的組合對象,形成新的復雜四力平衡體,其中引力場起到遠距吸引作用(5-20個原子直徑),這也就限制了大分子在大范圍獲得所需的組合對象,因此大分子彼此組合成一種能移動的組織形式,即最原始的海洋微生物。能移動的大分子團主要採用定向釋放電磁力的方法,逐漸發展成能在水中游動的原始組織,因此它們能獲得大量所需的食物(四力平衡體),並在體內積存了一些分子,這些分子在原始微生物母體力場導引下,組合成與母體相似的新微生物,這些原始微生物實質上就是一些復雜大分子團形成的四力平衡體,這也是生物基因復制的雛形。
這些大分子團還不是現代意義上的蛋白質與核酸的聚合體,只是多種氨基酸、核苷、磷酸、碳水化合物及其它一些有機小分子的無序聚合體,當核苷和磷酸組成成核苷酸,並逐漸形成核苷酸鏈,這些核苷酸鏈形成的力場就對周邊的氨基酸形成力場束縛作用,進而組裝出肽鏈。或者先由多種氨基酸組合成肽鏈所形成的力場對周邊的核苷酸形成力場束縛作用,進而組裝出核苷酸鏈,隨著形成的肽鏈和核苷酸鏈越來越長,分子量越來越大,最終形成核酸和蛋白,核酸與蛋白的形成是彼此相互作用的產物,是同時產生的。
筆者認為,如果融合奧巴林的團聚體理論、福克斯的類蛋白微球理論和趙玉芬的「核酸與蛋白共同起源」理論,就能較清楚解釋地球有機生命的起源。
上述「大分子團」就相當於團聚體或類蛋白微球,只不過其中有機物成分更復雜一些,除了多種氨基酸外,還有構成核苷酸鏈的組件(核苷、磷酸)及一些如碳水化合物之類的有機分子。
有機生命的產生過程大致分為三步:先是原始地球簡單的無機化合物形成原始的有機物質(碳氫化合物及其最簡單的衍生物),二是在第一步基礎上,逐漸發展為復雜的有機化合物(糖、核苷酸、氨基酸)和它們的聚合物多糖、核酸和蛋白質,以及其它有機物質,三是隨著地球上自然條件的演變,上述物質進行復雜的相互作用,最後產生具有新陳代謝特徵、能生長、繁殖、遺傳、變異的原始的有機生物。
在各種「類太陽系」的類地行星上,其擁有的碳、氫、氧、氮、硫、磷等有機生物演化必需的化學元素都是相同的,地球有機生物的演化模式在其它類地行星上也適用,那些外星有機生物必然經歷從RNA到DNA,從單細胞到多細胞的演化過程。因為在36—40億年前的地球上,各種有機生物進化繁演模式之間進行著激烈地競爭,最終是最具適應力的RNA繁演模式勝出,這種模式從單一的源擴展到全球,其它有機生物繁演模式被淘汰。也就是說,地球上最初的有機生物繁演模式是最佳的,這種模式可以推廣到宇宙中其它類地行星上;當然,核苷酸和氨基酸的種類可能有所不同,而且由於類地行星環境各有不同,有機生物此後的演化之路是大相徑庭的,特別是在DNA的基因編碼與蛋白質種類上是豐富多彩、千奇百怪的。
各種生物DNA中都有很多不表達的、似乎無用的基因,但生物的進化是非常注意節約的,在生物體最重要的部位(DNA)卻有如此多的無用之物,這是不合常理的。筆者認為,這些「無用基因」實際上是「備用基因」- ,這些都是生物經過35億年進化的結晶,它伴隨著生物經歷了無數風雨(如生存環境、食物來源的變化),這是生物的最大財富,正是這些「備用基因」使生物具有極強的適應力,保留這些舊的基因編碼比重新建立要快速得多,使生物具有更強的適應力,也許當地球某些區域極度乾旱時,某些哺乳動物會重新演化出爬行動物的抗旱鱗片,也許在未來的水世界中,某些陸地動物會重新演化出鰓。在人類新生兒中,會出現一些反祖現象,如多毛、長尾巴,這是因為在胚胎的基因復制過程中出錯,將某段「備用基因」表達出來。
生物進化的原動力就是為了維持自身的復雜四力平衡,不斷地從外界獲取所需的四力平衡體(能量、營養)。在競爭中,大分子團比小分子團有競爭力,因為前者的力場強,單細胞生物又比大分子團有競爭力,多細胞生物比單細胞生物有競爭力;能先敵發現的生物更有競爭力,因此進化出眼睛,有鋒利牙齒或爪子的生物更有競爭力,體積大的生物更有競爭力,因為他們在搏鬥中產生的電磁力大。隨體積增大,它們發展出一種通訊機制,使體內的大小分子團能充分協同,因此進化出神經系統和原始的腦;能學會捕食技巧的生物更有競爭力,因此進化出更大容量的腦。復雜的競爭環境促成生物進化。
地球生物圈就是幾百億種四力平衡體互相競爭、互相協同的統一體。地球微生物之所以進化出植物和動物兩大類不同的四力平衡體,是因植物和動物奪取的是不同類型的小四力平衡體,兩者是互補的,即食草動物奪取的是植物的四力平衡體,食肉動物奪取的是食草動物的四力平衡體,而微生物奪取的是植物、動物的四力平衡體,植物則吸收經微生物分解後的四力平衡體,這就構成一種循環,三者都有生存的空間。動物、植物、微生物實質上就是一種聚合了幾萬――幾億億個大分子團的「集成四力平衡體」,這種聯合的目的就是為了更好地奪取外界的四力平衡體,這是生物進化的原動力。生物體就象一種聯合作戰的分子集團軍,各種分子各司其職,部分分子聚合成接收可見光的眼睛,用於尋找有用的四力平衡體(食物),部分分子聚合成能定向釋放電磁力的肌肉,用於捕獲食物,部分分子聚合成神經細胞,用於聯絡機體內各種協同作戰的分子兵團(組織、器官),部分分子聚合成消化系統,將捕獲的各種「集成四力平衡體」(動物、植物),分解成可供體內分子使用的小分子(氨基酸、糖等)。生物體獲得的各種四力平衡體也由各種分子合理分配。
在行星上只要有液態水存在,加上碳、氮、磷等元素,就能形成有機分子,並進一步聚合成最原始的生物,而宇宙大部分恆星的最終產物正是上述化學元素,星際中飛舞著極多的生命種子—「有機分子」,另外一小部分大質量恆星最終產生的是金屬類重元素,也是生物進化所必需,宇宙及生命的演化是經過設計的,這就是宇宙程序。
宇宙就是一種超級的信息處理交換系統,在運行奇子級、引力子級、粒子級、原子級、分子級、生物級程序的過程中,各種信息編碼(引力子、反引力子、粒子、原子、分子)進行著非常頻繁的交換和處理,在協同和自組織中演化出紛紜復雜的宇宙萬物,生物體可說是這種信息處理交換系統的一種小集成,它們頻繁地輸入宇宙中的各種粒子、原子、分子、引力子、反引力子,經復雜處理後,轉換成對自身有用的信息編碼(如各種生化反應),獲得有用能量,維持生物級程序的運行,並將無用的編碼通過各種渠道排泄出來(肺、皮膚、排泄口)。生物進化是生物基因程序通過與外界的粒子級、原子級、分子級、引力子級程序的信息交換來實現的,當自然環境發生變化,即上述宇宙程序的協同運行環境發生變化,生物基因程序通過接收上述程序的信息編碼(粒子、原子、分子、引力子、反引力子),使部分生物基因發生變異,修改生物基因程序,以適應新的自然環境,即新的宇宙程序協同運行環境,形成生物的進化。
自然界中的自組織、協同現象,本質上就是眾多四力平衡體從競爭(混沌)中逐漸建立秩序的過程。
自然界的有些混沌現象是因地球引力場使地球自轉,而使地球上的流體(如水、空氣)呈現螺旋形運動。分子、原子、粒子世界出現的混沌現象是因微觀物質中的各種引力場和反引力場的相互干擾造成的。
經濟學、社會學領域的混沌現象,是因地球上的每一種物質如動物(人)、植物、微生物、礦物、水、空氣都是四力平衡體,這種混沌現象與生物體內的混沌現象是類同的,將人比作生物體內的每種分子,將城鎮比作細胞、器官、組織,將道路比如血管,將政府比作中樞神經系統,將地球的自然資源比作生物體所需的能量和營養,差別在於每個人都擁有獨立思考的大腦,而生物體內的分子卻沒有,所以社會的運行不及生物體有序。
❹ 財富的起源
一直以來,在我們很多人的觀念里,經濟學屬於文科的范疇,在高中生和家長以及老師的談話內容中,經常會出現「我數學和物理都不太行,要不就考慮大學學經濟學吧」之類的討論。事實上,非但外人把經濟學視為文科範疇,很多經濟學家自己也把經濟學視為文科,這體現在經濟學家很尊重本專業前輩的研究成果,很少會對已被廣為接受的理念提出挑戰,而在數學和物理學領域,證明或者推翻前人的研究,都是非常常見的事情。不過,你不革自己的命,自有旁人來做這件事情。傳統經濟學家不敢對傳統經濟學說三道四,其他學科的專家可沒這種顧慮,由各行業專家一起研究出來的復雜經濟學,從根本上指出了傳統經濟學的不足,並給出了更好的經濟學演進路線。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接下來,我將從復雜經濟學對於傳統經濟學的顛覆性改變,以及從復雜經濟學的角度研究財富的起源這兩部分出發,帶領大家撥開傳統經濟學的迷霧,從一種全新的角度研究我們所處的經濟世界。
第一部分,讓我們先來看看復雜經濟學是如何顛覆傳統經濟學的。
說起傳統經濟學,即使沒有系統學習過經濟學,很多人也知道亞當·斯密提出的「看不見的手」,這只著名的「手」指代的是市場,亞當·斯密認為,市場在供求關系達到平衡的過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通過亞當·斯密的觀點,我們知道了市場的作用,但是具體的實現過程,他並沒有詳細描述。邊際效用遞減理論填補了這個空白,這一理論告訴我們,同一種東西,在不同情況下帶給人的滿足感是不一樣的。比如說,第一口甜甜圈的味道給我們喜悅感,第十個甜甜圈則不會。
在「看不見的手」和邊際效用遞減理論的引領下,經濟社會最終會呈現怎樣的一種狀態呢?帕累托最優理論給出了答案,這個理論認為,在市場經濟中,大家自由進行交易,最終可以實現資源的最優利用,屆時我們的社會就到達了一個自然的靜止點,在這個狀態下,供求相等,資源的利用效率最高,社會利益的總和實現最優解,這個最優解被稱為帕累托最優。
實現帕累托最優是傳統經濟學家夢寐以求的目標,可惜現實是骨感的,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的屢次受挫,引來了另外一隻「手」,那就是「看得見的手」,這只「手」提倡通過使用國家干預的手段,來糾正自由市場出現的各種問題。
傳統經濟學中的這兩只「手」爭論了很多年,始終沒有分出勝負,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呢?其實,問題在於傳統經濟學中包含很多錯誤的假設,比如說理性經濟人假設。在理性經濟人的假設之下,我們在便利店買一罐可樂的時候,需要考慮宏觀和微觀經濟走勢,考慮通脹、利息以及匯率的變化情況,在權衡所有因素之後,我們可以得到一個最優解,以判斷要不要買這罐可樂。顯然,大部分人在消費的時候,並不符合理性經濟人的假設,這也導致了傳統經濟學無法對於現實作出正確的預測。
綜合了物理學、生物學、數學以及計算機強大性能的復雜經濟學,給出了與傳統經濟學截然不同的答案。兩者對於系統屬性、主體特點、網路屬性、內在結構以及進化屬性有著不同的理解。
復雜經濟學認為經濟系統是一個開放和動態的復雜適應性系統,具有非線性的特點,這個系統無法實現均衡狀態。傳統經濟學則認為經濟學是一個封閉且靜止的線性系統,這個系統可以達到均衡狀態。
復雜經濟學認為人是非理性的,有很多偏見,不過有學習和適應的能力,傳統經濟學則認為人是理性且完美的,任何時候都能做出最優的選擇。
在網路屬性方面,復雜經濟學認為人類從事經濟的網路會隨著時間變化,傳統經濟學只承認人與人之間的直接互動,不承認存在人群的經濟網路。
內在結構方面,復雜經濟學認為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其實是一體的,兩者只是觀察的顆粒度不同,傳統經濟學則認為兩者完全是互不相乾的學科。
最後是關於進化,復雜經濟學認為經濟系統會持續進行自我進化,而傳統經濟學則沒有進化的概念。
第二部分,讓我們從復雜經濟學的角度出發,研究財富的起源。
說到財富的起源問題,復雜經濟學認為財富起源於進化,有三種力量對於這種進化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它們分別是:商業設計、物理技術和社會技術。
先來說商業設計,這種力量與人性息息相關,這個詞的具體含義是指,不同策略會導致不同的進化結果。傳統經濟學一直以來有兩派聲音,一派認為人性本善,一派則持相反觀點。復雜經濟學則提出,理論和計算機模擬結果都得出了相同的結論,那就是人性最大的特點是「以牙還牙」,也就是說,我們不主動去欺負別人,他人對我友善,我也以禮相待;對方惡語相向,我也絕不會放過他。這種特點會讓策略使用者,擁有最大的生存概率。軟弱的人因為不懂如何保護自己,最先被進化淘汰,總是惹是生非的人,很大概率會惹到不該惹的人,從而遭遇滅頂之災。因此「以牙還牙」的人最終存活了下來。我們看到,通過商業設計的手段,通過適當的策略,實現了進化上的優勢。我們知道,只有活下去,才有了累積財富的可能。
第二種力量是物理技術,這一點很容易理解,我們知道,物理技術方面的進步,是科學發明的源動力,而每一項科學發明都讓更多發明成為可能,繼而為財富的增長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比如說,內燃機的出現推動了汽車的發明,汽車產業又帶動了無數商業的發展,一項偉大物理技術的出現就能讓財富出現指數級的增長。
第三種力量是社會技術。這個詞指的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營商環境,一個國家如果經濟透明度和清廉程度高,法治健全,具有運行良好的銀行體系,在這種情況下,就會有非常明顯的財富效應,相反,如果這個國家的營商環境惡劣,那麼即使擁有非常豐富的自然資源,也很難有財富效應,因為那些具有先進技術的公司根本不敢到這種地方來開展商業活動。
在第一部分中,我們了解了復雜經濟學對於傳統經濟學的顛覆性改變,傳統經濟學的問題在於模型基於錯誤的假設,導致理論無法很好地還原現實。我們發現復雜經濟學與傳統經濟學有五大不同點,體現在兩者對於系統屬性、主體特點、網路屬性、內在結構以及進化屬性有著不同的理解;第二部分中,我們從復雜經濟學的角度研究了財富的起源,我們發現財富來源於進化,有三種力量在持續推動進化過程,它們分別是商業設計、物理技術和社會技術。
了解到復雜經濟學融合了多學科的真知灼見,對傳統經濟學做出了顛覆性的改變。事實上,在經濟學界意識到復雜經濟學的重要性之前,很多投資者已經通過這種認知獲得了投資上的巨大成功,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副主席查理·芒格就在多個場合的演講中,對傳統經濟學教授上課時傳授的理性經濟人假設提出了批評,他表示,在他和沃倫·巴菲特看來,普通人完全不符合理性經濟人的假設,相反普通人有很多心理傾向,這些傾向會讓人做出錯誤的選擇。一直以來,很多人認為律師出身的查理·芒格之所以能獲得投資上的成功,只是一種巧合,在了解了復雜經濟學之後,我們發現,作為一直提倡跨學科知識融合重要性的先驅,芒格的成功其實是情理之中的。
❺ 達芬奇密碼與達芬奇密碼的由來 一樣嗎
不一樣的
《達芬奇密碼的由來》英文名是The Da Vinci Code:Where it All Began
講的是不平凡的科學之謎
在鄉下充滿中世紀城堡遺址和所有演出的故事內容與雷恩-Le-Chateau,在法國南部小鎮迷人. 遠在傳說中的隱性財富和聖騎士Templar,這里幾百年一貫秘密. 駐老雷恩在羅馬教會Le-Chateau在1885年,法國神父 BérengerSaunière 發現了一種神秘,使他突然花百萬! 消息來源透露,他從來沒有橫財,什麼秘密Saunière發現導致演出行程,從目前的文物. 研究人員的指導下使用舊地圖編碼parchments,好奇繪畫、墓碑和密碼信息,我們發現之謎真實故事,充滿爭議的問題可能改變整個歷史,因為我們知道了!
達芬奇密碼/達文西密碼 The Da Vinci Code (2006)
講述了哈佛大學的符號學專家羅伯特·蘭登在法國巴黎出差期間的一個午夜接到一個緊急電話,得知盧浮宮博物館年邁的館長被人殺害在盧浮宮的博物館里,人們在他的屍體旁邊發現了一個難以捉摸的密碼。蘭登與法國一位頗有天分的密碼破譯專家索菲·奈芙,在對一大堆怪異的密碼進行整理的過程當中,發現一連串的線索就隱藏在達芬奇的藝術作品當中,深感震驚。這些線索,大家都清楚可見,然而卻被畫家巧妙地隱藏起來。
❻ 財富的起源是什麼
牛津大學新經濟思想研究所掌門人埃里克·拜因霍克寫了一本《財富的起源》,講的是如何從復雜經濟學的角度,來重新解釋財富的起源的。
在南美的某個原始部落,人們的生活水平還停留在1.5萬年前人類祖先的階段。而美國紐約人的平均收入水平是這個部族的400倍,差了兩個數量級,貌似我們還能理解。
但這兩個經濟體中商品數量的差距卻更為驚人:原始部落中僅有幾百種可供交換的商品,而紐約市則有幾百億種不同商品,差距達到了8個數量級!
可以說,人類的財富在過去200年間經歷了爆發式增長。如果把人類長達250萬年的進化史當作一個整體,那麼,這200年就是這段歷史的最後萬分之一時刻。在歷史的一瞬間,突然涌現了現存的絕大部分財富。
作者覺得原先的主流經濟學理論大廈已無法解釋這一切,他另起了一套新的理論框架,並把它叫做「復雜經濟學」。復雜經濟學是經濟學科一次重大的範式轉移,就像是量子力學給經典物理學帶來的沖擊,將從根本上改變我們理解經濟的方式。
主流經濟學認為,經濟是封閉的、靜止的線性系統;而復雜經濟學認為,經濟是開放的、動態的非線性系統。主流經濟學基於早期物理學的均衡視角,而復雜經濟學基於生物學的進化視角。
復雜經濟學可以解釋很多主流經濟學解釋不了的現象,比如經濟周期、股市崩盤,以及財富增長。以復雜經濟學的視角看,財富不是「創造」出來的,而是「進化」出來的。是進化演算法促成了現代社會的財富大爆發。
也就是說,從復雜經濟學的角度看,財富不是被「創造」出來的,而是「進化」出來的。復雜經濟學認為,經濟系統屬於復雜適應系統裡面一個更小的子集,這就是進化系統。經濟系統和生物系統一樣,它們共享了一套進化演算法。
晨星寫於2021年6月12日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