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程式控制制器原理
『壹』 我想問下可編程控制器的工作原理是什麼呢請簡要說明
感謝題主的邀請,我來說下我的看法:
簡單來說,可編程式控制制器的控制者通過一個上位機(通常是一個安裝有控制軟體的電腦)連接PLC主控部分,彼此靠的是各種類型的通訊匯流排(串口,乙太網或CAN),然後這個PLC主控上集成或組合的若干個IO介面分出無數條線分別連接到要進行控制的設備上,當操作者通過上位機給PLC發布運作命令後,指令數據通過通訊匯流排傳達到PLC主控乃至IO上,IO再將指令進行OUTPUT也就是輸出,生產設備得到輸出指令開始運作,同時將運作的數據反饋給PLC,通過的是input輸入介面,然後,輸入的數據經PLC轉換後經過總的通訊匯流排再回到上位機里,由此循環往復,實現自動化的操作。如果您覺得我說的不夠清楚或想要了解一些好用的PLC設備的話,請前往GCGD官網進行具體的咨詢,歡迎來訪。
『貳』 誰介紹簡述可編程式控制制器的工作原理,如何理解PLC的循環掃描工作過
可編程式控制制器的工作原理:
可編程式控制制器有兩種基本的工作狀態,即運行(RUN)狀態與停止(STOP)狀態,其中運行狀態是執行應用程序的狀態,停止狀態一般用於程序的編制與修改。
除了執行用戶程序之外,在每次循環過程中,可編程式控制制器還要完成內部處理、通信處理等工作,一次循環可分為5個階段。可編程式控制制器這種周而復始的循環工作方式稱為掃描工作方式。
1.內部處理階段:
PLC接通電源後,在進行循環掃描之前,首先確定自身的完好性,若發現故障,除了故障燈亮之外,還可判斷故障性質:一般性故障,只報警不停機,等待處理;嚴重故障,則停止運行用戶程序,此時PLC切斷一切輸出聯系。
2、通信服務階段:
PLC在通信服務階段檢查是否有與編程器和計算機的通信請求
3、處理階段
:
在PLC的存儲器中,有一個專門存放輸入輸出信號狀態的區域,稱為輸入映像寄存器和輸出映像寄存器,可編程式控制制器梯形圖中別的編程元件也有對應的映像存儲區,它們統稱為元件映像寄存器。
在輸入處理階段,可編程式控制制器把所有外部輸入電路的接通/斷開(ON/OFF)狀態讀入輸入映像寄存器。外接的輸入觸點電路接通時,對應的輸入映像寄存器為「1」,梯形圖中對應的輸入繼電器的常開觸點接通,常閉觸點斷開。外接的輸入觸點電路斷開時,對應的輸入映像寄存器為「0」,梯形圖中對應的輸入繼電器的常開觸點斷開,常閉觸點接通。
只有采樣時刻,輸入映像寄存器中的內容才與輸入信號一致,而其它時間范圍內輸入信號的變化是不會影響輸入映像寄存器中的內容的,輸入信號變化了的狀態只能在下一個掃描周期的輸入處理階段被讀入
4、程序執行階段:
在沒有跳轉指令時,CPU從第一條指令開始,逐條順序地執行用戶程序,直到用戶程序結束之處。並根據指令的要求執行相應的邏輯運算,運算的結果寫入對應的元件映像寄存器中,因此,各編程元件的映像寄存器(輸入映像寄存器除外)的內容隨著程序的執行而變化。
5、輸出處理階段:
在輸出處理階段,CPU將輸出映像寄存器的「0」/「1」狀態傳送到輸出鎖存器。梯形圖中某一輸出繼電器的線圈「通電」時,對應的輸出映像寄存器為「1」狀態。。某一編程元件對應的映像寄存器為「1」狀態時,稱該編程元件為ON,映像寄存器為「0」狀態時,稱該編程元件為OFF。
『叄』 可編程式控制制器原理及應用
可編程式控制制器(PLC)的工作有兩個要點:入出信息變換、可靠物理實現,入出信息變換主要由運行存儲於PLC內存中的程序實現。這程序既有系統的(這程序又稱監控程序,或操作系統),又有用戶的。系統程序為用戶程序提供編輯與運行平台,同時,還進行必要的公共處理,如自檢,I/O刷新,與外設、上位計算機或其它PLC通訊等處理。用戶程序由用戶按照控制的要求進行設計。什麼樣的控制,就有什麼樣的用戶程序。
可靠物理實現主要通過輸入(I, INPUT)及輸出(O, OUTPUT)電路。每一輸入點或輸出點就有一個I或O電路。而且,總是把若干個這樣電路集成在一個模塊(或箱體)中,然後再由若干個模塊(或箱體)集成為PLC完整的I/O系統(電路)。盡管這些模塊相當多,佔了PLC體積的大部分,但由於它們都是由高度集成化的,所以,PLC的體積還是不太大的。
輸入電路時刻監視著輸入點的(通、ON或斷、OFF)狀態,並將此狀態暫存於它的輸入暫存器(還可能有別的稱謂)中。每一輸入點都有一個與其對應的輸入暫存器。
輸出電路有輸出鎖存器(還可能有別的稱謂)。它也有兩個狀態,高、低電位狀態,並可鎖存。同時,它還有相應的物理電路,可把這個高、低電位的狀態傳送給輸出點。每一輸出點都有一個與其對應的輸出鎖存器。
這里的輸入暫存器及輸出鎖存器實際是PLC的I/O電路的寄存器。它們與PLC內存交換信息通過PLC I/O匯流排及運行PLC的系統程序實現。
把輸入暫存器的信息讀到PLC的內存中,稱輸入刷新。PLC內存有專門開辟的存放輸入信息的映射區。這個區的每一對應位(bit)稱為輸入繼電器,或稱軟觸點,或稱為過程映射輸入寄存器(the process-image input register)。這些位(bit)置成1,表示觸點通,置成0為觸點斷。由於它的狀態是由輸入刷新得到的,所以,它反映的就是輸入點的狀態。
輸出鎖存器與PLC內存中的輸出映射區也是對應的。一個輸出鎖存器也有一個內存位(bit)與其對應,這個位稱為輸出繼電器,或稱輸出線圈,或稱為過程映射輸出寄存器(the process-image output register)。通過PLC I/O匯流排及運行系統程序,輸出繼電器的狀態將映射給輸出鎖存器。這個映射的完成也稱輸出刷新。
PLC除了有可接收開關信號的輸入電路,有時,還有接收模擬信號的輸入電路(稱模擬量輸入單元或模塊)。只是後者先要進行模、數轉換,然後,再把轉換後的數據存入PLC相應的內存單元中。
如要產生模擬量輸出,則要配有模擬量輸出電路(稱模擬量輸出模塊或單元)。靠它對PLC相應的內存單元的內容進行數、模轉換,並產生輸出。
這樣,用戶所要編的程序只是,PLC輸入有關的內存區到輸出有關的內存區的變換。這是一個數據及邏輯處理問題。由於PLC有強大的指令系統,編寫出滿足這個要求的程序是完全可能的。
『肆』 plc原理是什麼
1. CPU運算和控制中心 起「心臟」作用。
縱:當從編程器輸入的程序存入到用戶程序存儲器中,然後CPU根據系統所賦予的功能(系統程序存儲器的解釋編譯程序),把用戶程序翻譯成PLC內部所認可的用戶編譯程序。
橫:輸入狀態和輸入信息從輸入介面輸進,CPU將之存入工作數據存儲器中或輸入映象寄存器。然後由CPU把數據和程序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把結果存入輸出映象寄存器或工作數據存儲器中,然後輸出到輸出介面、控制外部驅動器。
組成:CPU由控制器、運算器和寄存器組成。這些電路集成在一個晶元上。CPU通過地址匯流排、數據匯流排與I/O介面電路相連接。
2. 存儲器
具有記憶功能的半導體電路。
分為系統程序存儲器和用戶存儲器。
系統程序存儲器用以存放系統程序,包括管理程序,監控程序以及對用戶程序做編譯處理的解釋編譯程序。由只讀存儲器、ROM組成。廠家使用的,內容不可更改,斷電不消失。
用戶存儲器:分為用戶程序存儲區和工作數據存儲區。由隨機存取存儲器(RAM)組成。用戶使用的。斷電內容消失。常用高效的鋰電池作為後備電源,壽命一般為3~5年。
3.輸入/輸出介面
(1)輸入介面:
光電耦合器由兩個發光二極度管和光電三極體組成。
發光二級管:在光電耦合器的輸入端加上變化的電信號,發光二極體就產生與輸入信號變化規律相同的光信號。
光電三級管:在光信號的照射下導通,導通程度與光信號的強弱有關。在光電耦合器的線性工作區內,輸出信號與輸入信號有線性關系。
輸入介面電路工作過程:當開關合上,二極體發光,然後三極體在光的照射下導通,向內部電路輸入信號。當開關斷開,二極體不發光,三極體不導通。向內部電路輸入信號。也就是通過輸入介面電路把外部的開關信號轉化成PLC內部所能接受的數字信號。
(2)輸出介面
PLC的繼電器輸出介面電路
工作過程:當內部電路輸出數字信號1,有電流流過,繼電器線圈有電流,然後常開觸點閉合,提供負載導通的電流和電壓。當內部電路輸出數字信號0,則沒有電流流過,繼電器線圈沒有電流,然後常開觸點斷開,斷開負載的電流或電壓。也就是通過輸出介面電路把內部的數字電路化成一種信號使負載動作或不動作。
三種類型:
繼電器輸出:有觸點、壽命短、頻率低、交直流負載
晶體管輸出:無觸點、壽命長、直流負載
晶閘管輸出:無觸點、壽命長、交流負載
4.編程器
編程器分為兩種,一種是手持編程器,方便。我們實驗室使用的就是手持編程器。二種是通過PLC的RS232口。與計算機相連。然後敲擊鍵盤。通過NSTP-GR軟體(或WINDOWS下軟體)向PLC內部輸入程序。
第二節 PLC的基本工作原理
一).PLC採用「順序掃描,不斷循環」的工作方式
1.每次掃描過程。集中對輸入信號進行采樣。集中對輸出信號進行刷新。
2.輸入刷新過程。當輸入埠關閉時,程序在進行執行階段時,輸入端有新狀態,新狀態不能被讀入。只有程序進行下一次掃描時,新狀態才被讀入。
3.一個掃描周期分為輸入采樣,程序執行,輸出刷新。
4.元件映象寄存器的內容是隨著程序的執行變化而變化的。
5.掃描周期的長短由三條決定。(1)CPU執行指令的速度(2)指令本身佔有的時間(3)指令條數
6.由於採用集中采樣。集中輸出的方式。存在輸入/輸出滯後的現象,即輸入/輸出響應延遲。
二).PLC與繼電器控制系統、微機區別
1.PLC與繼電器控制系統區別
前者工作方式是「串列」,後者工作方式是「並行」。
前者用「軟體」,後者用「硬體」。
2.PLC與微機區別
前者工作方式是「循環掃描」。後者工作方式是「待命或中斷」
PLC 編程方式
PLC最突出的優點採用「軟繼電器」代替「硬繼電器」。用「軟體編程邏輯」代替「硬體布線邏輯」。
PLC編程語言有梯形圖、布爾助記符語言,等等。尤其前兩者為常用。
梯形圖語言特點:
1.每個梯形圖由多個梯級組成。
2.梯形圖中左右兩邊的豎線表示假想的邏輯電源。當某一梯級的邏輯運算結果為「1」時,有假想的電流通過。
3.繼電器線圈只能出現一次,而它的常開、常閉觸點可以出現無數次。
4.每一梯級的運算結果,立即被後面的梯級所利用。
5.輸入繼電器受外部信號控制。只出現觸點,不出現線圈。
第四節 主要技術性能
用戶程序存儲容量:是衡量可存儲用戶應用程序多少的指標。通常以字或K字為單位。16位二進制數為一個字,每1024個字為1K字。PLC以字為單位存儲指令和數據。一般的邏輯操作指令每條佔1個字。定時/計數,移位指令佔2個字。數據操作指令佔2~4個字。
每五節 PLC的分類
按結構分類:
1. 整體式:是把PLC各組成部分安裝在一起或少數幾塊印刷電路板上,並連同電源一起裝在機殼內形成一個單一的整體,稱之為主機或基本單元、小型、超小型PLC採用這種結構。
模塊式:是把PLC各基本組成做成獨立的模塊。中型、大型PLC採用這種方式。便於維修。
『伍』 可編程式控制制器的原理是什麼
中作原理:PLC是採取順序掃描,不斷循環,的方式進行工作的,即在PLC運行時,PLC根據用戶按控制要求編好並存放於用戶程序存儲器中的程序,按指令步序號或地址號作周期性循環掃描,如無跳轉指令,則從第一條指令開始逐條順序執行用戶程序,直至程序結束,然後重新返回第一條指令,開始下一輪掃描,在每一次掃描過程中,還要完成對輸入信號的采樣和對輸出狀態的刷新等工作。PLC的一個掃描周期必須經過輸入采樣,程序執行和輸出刷新三個階段及其他一些輔助階段,其中的輸入采樣和輸出刷新在有的場合也稱之為I/O刷新。
『陸』 plc可編程式控制制器工作原理
PLC主要是指數字運算操作電子系統的可編程邏輯控制器,用於控制機械的生產過程。也是公共有限公司、電源線車等的名稱縮寫。
PLC的工作原理
一. 掃描技術 當PLC投入運行後,其工作過程一般分為三個階段,即輸入采樣、用戶程序執行和輸出刷新三個階段。完成上述三個階段稱作一個掃描周期。在整個運行期間,PLC的CPU以一定的掃描速度重復執行上述三個階段。 (一) 輸入采樣階段 在輸入采樣階段,PLC以掃描方式依次地讀入所有輸入狀態和數據,並將它們存入I/O映象區中的相應得單元內。輸入采樣結束後,轉入用戶程序執行和輸出刷新階段。在這兩個階段中,即使輸入狀態和數據發生變化,I/O映象區中的相應單元的狀態和數據也不會改變。因此,如果輸入是脈沖信號,則該脈沖信號的寬度必須大於一個掃描周期,才能保證在任何情況下,該輸入均能被讀入。 (二) 用戶程序執行階段 在用戶程序執行階段,PLC總是按由上而下的順序依次地掃描用戶程序(梯形圖)。在掃描每一條梯形圖時,又總是先掃描梯形圖左邊的由各觸點構成的控制線路,並按先左後右、先上後下的順序對由觸點構成的控制線路進行邏輯運算,然後根據邏輯運算的結果,刷新該邏輯線圈在系統RAM存儲區中對應位的狀態;或者刷新該輸出線圈在I/O映象區中對應位的狀態;或者確定是否要執行該梯形圖所規定的特殊功能指令。 即,在用戶程序執行過程中,只有輸入點在I/O映象區內的狀態和數據不會發生變化,而其他輸出點和軟設備在I/O映象區或系統RAM存儲區內的狀態和數據都有可能發生變化,而且排在上面的梯形圖,其程序執行結果會對排在下面的凡是用到這些線圈或數據的梯形圖起作用;相反,排在下面的梯形圖,其被刷新的邏輯線圈的狀態或數據只能到下一個掃描周期才能對排在其上面的程序起作用。 在程序執行的過程中如果使用立即I/O指令則可以直接存取I/O點。即使用I/O指令的話,輸入過程影像寄存器的值不會被更新,程序直接從I/O模塊取值,輸出過程影像寄存器會被立即更新,這跟立即輸入有些區別。 (三) 輸出刷新階段 當掃描用戶程序結束後,PLC就進入輸出刷新階段。在此期間,CPU按照I/O映象區內對應的狀態和數據刷新所有的輸出鎖存電路,再經輸出電路驅動相應的外設。這時,才是PLC的真正輸還有什麼不明白的嗎?可以參考:http://ke..com/view/13561.htm
也可以問我,我今年剛學的這門課,很有用,個人覺得。
『柒』 簡要說明PLC的工作原理
PLC的一個掃描周期必經輸入采樣、程序執行和輸出刷新三個階段PLC在輸入采樣階段: 首先以掃描方式按順序將所有暫存在輸入鎖存器中的輸入端子的通斷狀態或輸入數據讀入,並將其寫入各對應的輸入狀態寄存器中,即刷新輸入。隨即關閉輸入埠,進入程序執行階段。
PLC在程序執行階段: 按用戶程序指令存放的先後順序掃描執行每條指令,經相應的運算和處理後,其結果再寫入輸出狀態寄存器中,輸出狀態寄存器中所有的內容隨著程序的執行而改變。
輸出刷新階段:當所有指令執行完畢,輸出狀態寄存器的通斷狀態在輸出刷新階段送至輸出鎖存器中,並通過一定的方式(繼電器、晶體管或晶閘管)輸出,驅動相應輸出設備工作。
(7)編程式控制制器原理擴展閱讀
PLC有兩種基本的工作模式,即運行(RUN)模式與停止(STOP)模式。在運行模式,PLC通過反復執行反映控制要求的用戶程序來實現控制功能。為了使PLC的輸出及時地響應隨時可能變化的輸入信號,用戶程序不是只執行一次,而是不斷地重復執行,直至PLC停機或切換到STOP工作模式。
除了執行用戶程序外,在每次循環過程中, PLC還要完成內部處理、通信處理等工作,一次循環可分為5個階段。PLC的這種周而復始的循環工作方式稱為掃描工作方式。由於計算機執行指令的速度極高,從外部輸入-輸出關系來看,處理過程似乎是同時完成的。
『捌』 簡述可編程式控制制器的工作原理
(一)PLC的基本機構:
從PLC的硬體結構形式上,PLC可以分為整體固定I/O型,基本單元加擴展型,模塊式,集成式,分布式5種基本結構形式。
(二)PLC的組成:
1. 中央處理單元(CPU)
中央處理單元(CPU)是PLC的控制中樞,是PLC的核心起神經中樞的作用,每套PLC至少有一個CPU。它按照PLC系統程序賦予的功能接收並存儲從編程器鍵入的用戶程序和數據;檢查電源、存儲器、I/O以及警戒定時器的狀態,並能診斷用戶程序中的語法錯誤。當PLC投入運行時,首先它以掃描的方式接收現場各輸入裝置的狀態和數據,並分別存入I/O映象區,然後從用戶程序存儲器中逐條讀取用戶程序,經過命令解釋後按指令的規定執行邏輯或算數運算的結果送入I/O映象區或數據寄存器內。等所有的用戶程序執行完畢之後,最後將I/O映象區的各輸出狀態或輸出寄存器內的數據傳送到相應的輸出裝置,如此循環運行,直到停止運行。
為了進一步提高PLC的可靠性,對大型PLC還採用雙CPU構成冗餘系統,或採用三CPU的表決式系統。這樣,即使某個CPU出現故障,整個系統仍能正常運行。
CPU速度和內存容量是PLC的重要參數,它們決定著PLC的工作速度,I/O數量及軟體容量等,因此限制著控制規模。
2.存儲器
系統程序存儲器是存放系統軟體的存儲器;用戶程序存儲器是存放PLC用戶程序應用;數據存儲器用來存儲PLC程序執行時的中間狀態與信息,它相當於PC的內存。
3.輸入輸出介面(I/O模塊)
PLC與電氣迴路的介面,是通過輸入輸出部分(I/O)完成的。I/O模塊集成了PLC的I/O電路,其輸入暫存器反映輸入信號狀態,輸出點反映輸出鎖存器狀態。輸入模塊將電信號變換成數字信號進入PLC系統,輸出模塊相反。I/O分為開關量輸入(DI),開關量輸出(DO),模擬量輸入(AI),模擬量輸出(AO)等模塊。
4.通信介面
通信介面的主要作用是實現PLC與外部設備之間的數據交換(通信)。通信介面的形式多樣,最基本的有UBS,RS-232,RS-422/RS-485等的標准串列介面。可以通過多芯電纜,雙絞線,同軸電纜,光纜等進行連接。
5.電源
PLC的電源為PLC電路提供工作電源,在整個系統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一個良好的、可靠的電源系統是PLC的最基本保障。一般交流電壓波動在+10%(+15%)范圍內,可以不採取其它措施而將PLC直接連接到交流電網上去。電源輸入類型有:交流電源(220VAC或110VAC),直流電源(常用的為24VDC)。
『玖』 控制器的工作原理是什麼
1、電磁吸盤控制器原理是交流電壓380V經變壓器降壓後,經過整流器整流變成110V直流後經控制裝置進入吸盤此時吸盤被充磁,退磁時通入反向電壓線路,控制器達到退磁功能。
2、門禁控制器原理是門禁控制器工作在兩種模式之下。一種是巡檢模式,另一種是識別模式。
在巡檢模式下,控制器不斷向讀卡器發送查詢代碼,並接收讀卡器的回復命令。這種模式會一直保持下去,直至讀卡器感應到卡片。當讀卡器感應到卡片後,讀卡器對控制器的巡檢命令產生不同的回復,在這個回復命令中,讀卡器將讀到的感應卡內碼數據傳送到門禁控制器,使門禁控制器進入到識別模式。
在門禁控制器的識別模式下,門禁控制器分析感應卡內碼,同設備內存儲的卡片數據進行比對,並實施後續動作。門禁控制器完成接收數據的動作後,會發送命令回復讀卡器,使讀卡器恢復狀態,同時,門禁控制器重新回到巡檢模式。
(9)編程式控制制器原理擴展閱讀:
基本功能
1、數據緩沖:由於I/O設備的速率較低而CPU和內存的速率卻很高,故在控制器中必須設置一緩沖器。在輸出時,用此緩沖器暫存由主機高速傳來的數據,然後才以I/O設備所具有的速率將緩沖器中的數據傳送給I/O設備;在輸入時,緩沖器則用於暫存從I/O設備送來的數據,待接收到一批數據後,再將緩沖器中的數據高速地傳送給主機。
2、差錯控制:設備控制器還兼管對由I/O設備傳送來的數據進行差錯檢測。若發現傳送中出現了錯誤,通常是將差錯檢測碼置位,並向 CPU報告,於是CPU將本次傳送來的數據作廢,並重新進行一次傳送。這樣便可保證數據輸入的正確性。
3、數據交換:這是指實現CPU與控制器之間、控制器與設備之間的數據交換。對於前者,是通過數據匯流排,由CPU並行地把數據寫入控制器,或從控制器中並行地讀出數據;對於後者,是設備將數據輸入到控制器,或從控制器傳送給設備。為此,在控制器中須設置數據寄存器。
4、狀態說明:標識和報告設備的狀態控制器應記下設備的狀態供CPU了解。例如,僅當該設備處於發送就緒狀態時,CPU才能啟動控制器從設備中讀出數據。為此,在控制器中應設置一狀態寄存器,用其中的每一位來反映設備的某一種狀態。當CPU將該寄存器的內容讀入後,便可了解該設備的狀態。
5、接收和識別命令:CPU可以向控制器發送多種不同的命令,設備控制器應能接收並識別這些命令。為此,在控制器中應具有相應的控制寄存器,用來存放接收的命令和參數,並對所接收的命令進行解碼。例如,磁碟控制器可以接收CPU發來的Read、Write、Format等15條不同的命令,而且有些命令還帶有參數;相應地,在磁碟控制器中有多個寄存器和命令解碼器等。
6、地址識別:就像內存中的每一個單元都有一個地址一樣,系統中的每一個設備也都有一個地址,而設備控制器又必須能夠識別它所控制的每個設備的地址。此外,為使CPU能向(或從)寄存器中寫入(或讀出)數據,這些寄存器都應具有唯一的地
『拾』 可編程式控制制器的工作原理是什麼
可編程式控制制器的基本工作原理:
可編程式控制制器(PLC)的工作有兩個要點:入出信息變換、可靠物理實現,入出信息變換主要由運行存儲於PLC內存中的程序實現。這程序既有系統的(這程序又稱監控程序,或操作系統),又有用戶的。系統程序為用戶程序提供編輯與運行平台,同時,還進行必要的公共處理,如自檢,I/O刷新,與外設、上位計算機或其它PLC通訊等處理。用戶程序由用戶按照控制的要求進行設計。什麼樣的控制,就有什麼樣的用戶程序。
可靠物理實現主要通過輸入(I,INPUT)及輸出(O,OUTPUT)電路。每一輸入點或輸出點就有一個I或O電路。而且,總是把若干個這樣電路集成在一個模塊(或箱體)中,然後再由若干個模塊(或箱體)集成為PLC完整的I/O系統(電路)。盡管這些模塊相當多,佔了PLC體積的大部分,但由於它們都是由高度集成化的,所以,PLC的體積還是不太大的。
輸入電路時刻監視著輸入點的(通、ON或斷、OFF)狀態,並將此狀態暫存於它的輸入暫存器(還可能有別的稱謂)中。每一輸入點都有一個與其對應的輸入暫存器。
輸出電路有輸出鎖存器(還可能有別的稱謂)。它也有兩個狀態,高、低電位狀態,並可鎖存。同時,它還有相應的物理電路,可把這個高、低電位的狀態傳送給輸出點。每一輸出點都有一個與其對應的輸出鎖存器。
這里的輸入暫存器及輸出鎖存器實際是PLC的I/O電路的寄存器。它們與PLC內存交換信息通過PLC I/O匯流排及運行PLC的系統程序實現。
把輸入暫存器的信息讀到PLC的內存中,稱輸入刷新。PLC內存有專門開辟的存放輸入信息的映射區。這個區的每一對應位(bit)稱為輸入繼電器,或稱軟觸點,或稱為過程映射輸入寄存器(the process-image input register)。這些位(bit)置成1,表示觸點通,置成0為觸點斷。由於它的狀態是由輸入刷新得到的,所以,它反映的就是輸入點的狀態。
輸出鎖存器與PLC內存中的輸出映射區也是對應的。一個輸出鎖存器也有一個內存位(bit)與其對應,這個位稱為輸出繼電器,或稱輸出線圈,或稱為過程映射輸出寄存器(the process-image output register)。通過PLC I/O匯流排及運行系統程序,輸出繼電器的狀態將映射給輸出鎖存器。這個映射的完成也稱輸出刷新。
PLC除了有可接收開關信號的輸入電路,有時,還有接收模擬信號的輸入電路(稱模擬量輸入單元或模塊)。只是後者先要進行模、數轉換,然後,再把轉換後的數據存入PLC相應的內存單元中。
如要產生模擬量輸出,則要配有模擬量輸出電路(稱模擬量輸出模塊或單元)。靠它對PLC相應的內存單元的內容進行數、模轉換,並產生輸出。
這樣,用戶所要編的程序只是,PLC輸入有關的內存區到輸出有關的內存區的變換。這是一個數據及邏輯處理問題。由於PLC有強大的指令系統,編寫出滿足這個要求的程序是完全可能的。
a-簡化工作流程圖 b–實際工作流程圖
圖2 PLC工作流程圖
有了上述過程,用PLC實現控制顯然是可能的。因為:有了輸入刷新,可把輸入電路監視得到的輸入信息存入PLC的輸入映射區;經運行用戶程序,輸出映射區將得到變換後的信息;再經輸出刷新,輸出鎖存器將反映輸出映射區的狀態,並通過輸出電路產生相應的輸出。又由於這個過程是永不停止地循環反復地進行著,所以,輸出總是反映輸入的變化。只是響應的時間上,略有滯後。但由於PLC的工作速度很快,所以,這個「略有滯後」的時間是很短的,一般也就是幾毫秒、幾十毫秒,最多也不會超過100到200毫秒。
圖2a所示的是簡化的過程,實際的PLC工作過程還要復雜些。除了I/O刷新及運行用戶程序,還要做些其它的公共處理工作。公共處理工作有:循環時間監視、外設服務及通訊處理等。
監視循環時間的目的是避免用戶程序「死循環」,保證PLC能正常工作。為避免用戶程序「死循環」的辦法是用「看門狗」(Watching dog),即設一個定時器,監測用戶程序的運行時間。只要循環超時,即報警,或作相應處理。
外設服務是讓PLC可接受編程器對它的操作,或向編程器輸出數據。
通訊處理是實現與計算機,或與其它PLC,或與智能操作器、感測器進行信息交換的。這也是增強PLC控制能力的需要。
也就是說,實際的PLC工作過程總是:公共處理——I/O刷新——運行用戶程序——再公共處理——⋯反復不停地重復著。圖2b所示的是實際的過程。
此外,PLC上電後,也要進行系統自檢及內存的初始化工作,為PLC的正常運行做好准備。
用這種不斷地重復運行程序以實現控制,稱掃描方式工作。是PLC基本的工作方式。
此外,為了應對緊急任務,PLC還有中斷工作方式。在中斷方式下,需處理的任務先申請中斷,被響應後停止正運行的程序,轉而去處理中斷工作(運行有關中斷的服務程序)。待處理完中斷,又返回運行原來程序。
PLC的中斷方式的任務,或稱事件,是分等級的。同時出現兩個或多個中斷事件,則優先順序高的先處理,繼而處理低的。直到全部處理完中斷任務,再轉為執行掃描程序。
PLC對大量控制都用掃描方式工作,而對個別急需的處理,則用中斷方式。這樣,既可做到所有的控制都能照顧到,而個別應急的任務也能及時進行處理。
當然,PLC的實際工作過程比這里講的還要復雜一些,分析其基本原理,也還有一些理論問題。但如果能弄清上面介紹的思路,也可知到PLC是怎麼工作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