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永穆編譯局
㈠ 古文翻譯
僧一行,姓張,之前的名字是「遂」,魏州昌樂人,襄州都督、郯國公張公謹的孫子。父親張擅,是武功縣縣令。(主史二字可能是衍文,應刪去)一行小時候很聰明,博覽經史,尤其精通歷象、陰陽、五行之學。當時道士尹崇是博學、德行高、學問深的知名先輩,向來有很多典籍。一行拜訪尹崇,借了揚雄《太玄經》,回去讀。數日後,再來拜訪尹崇,歸還他的書。尹崇說:「這本書意思較為深奧,我考慮了很多年,尚且不能通曉,您應該試著多加鑽研,如何這么快就還回來呢?」一行說:「我已明白它的義理了。」於是拿出撰寫的《大衍玄圖》和《義決》一卷給尹崇看。尹崇大驚,於是與一行談論其中精微的義蘊,十分嗟嘆佩服一行。對人說:「這個後生是顏淵啊(顏淵,孔子最傑出的弟子)。」一行由此大大地聞名於世。武三思欽慕他的學識品行行,來請求與他結交,一行逃跑藏起來,躲避了他。不久出家為僧,隱居於嵩山,向和尚普寂拜師學習。唐睿宗即位後,命令東都洛陽的留守(官職名)韋安石以禮儀徵召僧一行。一行堅決用生病為借口推辭,不遵從睿宗的命令。後來步行前往荊州當陽山,依傍悟真和尚學習梵律(印度傳來的音律學知識)。(主、癲坷三字是衍文,應刪除)
開元五年,唐玄宗命令他的族叔(堂叔之類),禮部郎中張洽齎,拿著皇帝的文書到荊州強行起用他。一行到長安,被安置在光太殿,(玄宗)數次來拜訪他,咨詢安定國家撫育人民的道理,(一行)的回答都很懇切率直,沒有隱瞞。開元十年,永穆公主出嫁,(玄宗)命令有關部門優厚送嫁,按照太平公主當年出嫁的規模。一行認為(太平公主時)是唐高宗晚年,又只有太平公主這一個女兒,所以特地增加禮節。並且太平公主驕橫僭越,後來因為這獲罪,不應該引以為例。玄宗採納了他的話,於是追加命令不按照太平公主的規模,只依照平常的禮數。一行的直言規勸,都像是這樣。(知卷二字是衍文,應刪除)
一行尤精通著述,撰寫了《大衍論》三卷,《攝調伏藏》十卷,《天一太一經》及《太一局遁甲經》、《釋氏系錄》各一卷。當時《麟德歷經》推算天象歷法漸漸出現偏差,於是命令一行考查前代諸家歷法,重新撰寫新歷法,又命令率府長史梁令瓚等與工人製作黃道游儀,用以考察七曜(太陽月亮和五大行星)運行的度數,互相證明。於是一行推算《周易》的「大衍之數」(一種推演陰陽天地之數的方法),確立衍(不太清楚什麼意思,大概也是一種推演方法),用來以順合它,重新撰寫《開元大衍歷經》。十五年後死去,時年四十五歲,玄宗賜給他謚號「大慧禪師」。(古、魏書三字是衍文,應刪除)
之前,一行的從祖(伯祖父或叔祖父)東台舍人張太素,撰寫了《後魏書》一百卷,他的《天文志》未完成,一行續寫而完成了。玄宗為一行製作碑文,親筆書寫在石頭上,拿出出皇宮的府庫的錢共五十萬,為一行在銅人原(在今在西安市東南10公里)立塔。第二年,臨幸(皇帝到某處去)溫泉,路過他的塔前,又駐馬徘徊,命令宦官到塔前表明玄宗准備秋日巡遊的意願;又賜絹五十匹,用以栽種塔前的松柏。
㈡ 推薦一些好看的書目
如果你即將上大學的話我建議你看看一些關於大學奮斗的講座,考慮在大學應該怎麼度過。推薦你看看新東方俞敏洪的走進大學系列講座。如果喜歡看書的話,看看下面這些有沒有感興趣的。
大學生閱讀推薦書目
一、文學作品(32)
1.《詩經直解》,陳子展,復旦大學出版社1983年版
2.《史記》,司馬遷撰,中華書局, 1982年版
3.《唐宋詞選》,夏承燾,中國青年出版社1959年版
4.《古文觀止》,[清]吳楚材;吳調侯選編; 吳兆基編譯,經濟日報出版社 1997年版
5.《儒林外史》,[清]吳敬梓著,人民文學出版社, 1975年版
6.《雷雨》,曹禺,人民文學出版社1994年版
7.《平凡的世界》,路遙,華夏出版社1998年版
8.《塵埃落定》,阿來,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版
9.《余秋雨簡要讀本》,余秋雨,文匯出版社2003年版
10.《奧德賽》,荷馬著, 陳中梅譯,花城出版社 1994版
11.《神曲》,但丁著,王維克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年版
12.《傲慢與偏見》,奧斯丁(Austen,J.)著 孫致禮譯,譯林出版社 1990年版
13.《悲慘世界》,雨果著林小菁,李付譯,中國文聯出版社1984版
14.《包法利夫人》,福樓拜,許淵沖譯,譯林出版社1992年版
15.《約翰 克利斯朵夫》,羅曼 羅蘭著,傅雷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年版
16.《追憶似水年華》,馬塞爾•普魯斯特著,李恆基,徐繼曾譯,譯林出版社1989年版
17.《懺悔錄》,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著 黎星譯,商務印書館1986年版
18.《蒙田散文》,蒙田著,黃建華,黃迅余譯,浙江文藝出版社2000年版
19.《德伯家的苔絲》,托馬斯•哈代著,人民文學出版社, 1957年版
20.《草葉集》,惠特曼著 李野光譯,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年版
21.《白鯨》,麥爾維爾著,曹庸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90年版
22.《喧嘩與騷動》,福克納著,李文俊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年版
23.《第二十二條軍規》,約瑟夫 海勒著,楊恝等譯,譯林出版社1997年版
24.《雪國》,川端康成著,葉渭渠,唐月梅譯,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年版
25.《安娜 卡列尼娜》,托爾斯泰著,草嬰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82版
26.《罪與罰》,陀思妥耶夫斯基著,岳麟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79年版
27.《百年孤獨》,加西亞•馬爾克斯著,高長榮譯,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84年版
28.《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米蘭 昆德拉著,許鈞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3年版
29.《傑克•韋爾奇自傳》,傑克•韋爾奇,約翰•拜恩,中信出版社
30.《邊城》,沈從文,人民文學出版社
31.《紅樓夢》,曹雪芹,人民文學出版社
32.《知識經濟》,達爾•尼夫 著 樊春良 冷民 譯,珠海出版
二、社科作品(48)
1.《中國哲學簡史》,馮友蘭著,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
2.《周易譯注》,周振甫譯注,江蘇教育出版社, 2006年版
3.《老子新譯》,任繼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4.《莊子今注今譯》,陳鼓應,中華書局1983年版
5.《孟子選譯》,劉聿鑫,劉曉東譯注,巴蜀書社1990年版
6.《荀子選》,荀況著,張覺撰方孝博選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年版
7.《韓非子選譯》,沈玉成,郭詠志選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8.《西方文明史》,羅伯特 E 勒納著,商務印書館1986年版
9.《理想國》,柏拉圖著,吉林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10.《形而上學》,亞里士多德著,吳壽彭譯,商務印書館1981年版
11.《實踐理性批判》,康德(Immanuel Kant)著 韓水法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2年版
12.《存在與時間》,海德格爾著,陳嘉映,王慶節合譯,三聯書店1987年版
13.《查拉斯圖拉如是說》,尼采著, 尹溟譯,文化藝術出版社 1987年版
14.《存在與虛無》,讓保爾 特著 陳宣良譯,三聯書店1987年版
15.《精神分析引論》,弗洛伊德著,高覺敷譯,商務印書館1984年版
16.《小邏輯》,黑格爾(G.W.F.Hegel)著 賀麟譯, 商務印書館2003年版
17.《倫理學》,斯賓諾莎, 商務印書館
18.《人性論》,休謨(David Hume)著 關文運譯,商務印書館 1980年版
19.《社會契約論》,盧梭(J.J.Rousseau)著 何兆武譯,商務印書館2003年版
20.《情愛論》,瓦西列夫著,趙永穆等譯,當代世界出版社1984版
21.《經濟學原理》,阿爾弗雷德•馬歇爾著 朱志泰譯,商務印書館2006年版
22.《科學與人類行為》,斯金納著,譚力海等譯,華夏出版社1989年版
23.《後工業社會的來臨》,丹尼爾o貝爾著 高銛,王宏周,魏章玲譯,新華出版社1997年版
24.《在市場里交談》,汪丁丁,世紀出版集團2003年版
25.《文明消失的現代啟悟》,蓋山林,蓋志毅,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26.《第二性》,西蒙娜 德 波伏娃著, 桑竹影,南珊譯,湖南文藝出版社1986年版
27.《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馬克斯•韋伯著 於曉, 陳維綱等譯,陝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28.《論法的精神》,孟德斯鳩著 孫立堅,孫丕強,樊瑞慶,陝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9.《歷史研究》,阿諾德•湯因比著 劉北成, 郭小凌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0.《人生五大問題》,莫羅阿著,傅雷譯,三聯書店1986年版
31.《人性的弱點》,戴爾•卡耐基著殷金生譯,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2.《西方美學史》,朱光潛,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版
33.《美的歷程》,李澤厚著,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1年版
34.《權力的轉移》,阿爾文•托夫勒著劉江等譯,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年版
35.《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塞繆爾•亨廷頓(Samuel P.Huntington)著 周琪等譯,新華出版社1998年版
36.《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選讀》,馬克思,恩格斯著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列部,教育部社會科學研究與思想政治工作司編,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7.《毛澤東選集》,毛澤東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8.《鄧小平文選》,鄧小平著, 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39.《守望的距離》,周國平,北嶽文藝出版社2003年版
40.《完全成長手冊》,愛德華 賴利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41.《鄉土中國》,費孝通, 三聯書店1985年版
42.《中國人》,林語堂,學林出版社
43.《曾國藩家書(上、中、下)》,曾國藩,中國華僑出版社1994年版
44.《與魯迅相遇》,錢理群, 三聯書店2003年版
45.《六大師》,斯蒂芬 茨威格著 黃明嘉譯,灕江出版社1998年版
46.《未來之路》,比爾 蓋茨,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
47.《大學人文讀本(3卷)》,夏中義主編,廣西師大出版社2002年版
48.《大學生與現代社會》,朱永新等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三、科技作品(20)
1.《科學史及其與哲學和宗教的關系》,丹皮爾著,李衍譯,商務印書館2001年版
2.《21世紀100個科學難題》,21世紀100個科學難題編寫組, 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3.《技術發展簡史》,喬治 巴薩拉著,復旦大學出版社
4.《科學革命的結構》,庫恩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版
5.《科學的社會功能》,J D貝爾納,商務印書館1982年版
6.《院士思維》,盧嘉錫等主編,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7.《再創未來--世界傑出科學家訪談錄》,托馬斯 A巴斯著,李堯,張志峰譯,三聯書店1997年版
8.《科學是美麗的》,沈致遠,上海科教出版社2002版
9.《科學研究的藝術》,貝弗里奇著 ,陳捷著,科學出版社1979年版
10.《現代科學技術基礎知識》,宋健主編,科學出版社1994年版
11.《高科技 高思維》,約翰o奈斯比特等著,尹萍譯,新華出版社2000年版
12.《卡文迪什實驗室:現代科學革命的聖地》,閻康年著,河北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13.《生機勃勃的塵埃:地球生命的起源和進化》,克里斯蒂安o德迪夫著,王玉山等譯,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4.《生命的線索》,約翰 蘇爾斯頓,喬治娜 費著,楊煥明等譯,中信出版社2004年版
15.《中國創造學概論》,劉仲林,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6.《激情澎湃--科學家的內心世界》,劉易斯o沃爾珀特,艾利森 理查茲著,柯欣瑞譯,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7.《世界的終極鏡像:反物質》,戈登o弗雷著,江向東等譯,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8.《野獸之美》,納塔莉 安吉爾著,李斯,胡冬霞譯,時事出版社1997年版
19.《宇宙波瀾--科學與人類前途的自省》,F J戴森著,邱顯正譯,三聯書店1998年版
20.《世界史上的科學技術》,詹姆斯 E 麥克萊倫第三,哈羅德 多恩著,王鳴陽譯,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㈢ 「永穆公主出降,敕有司優厚發遣,依太平公主故事」求翻譯
永穆公主出嫁,(玄宗)命令有關部門優厚送嫁,按照太平公主當年出嫁的規模。
㈣ 文言文翻譯
【什麼叫風水】
[編輯本段]
「風水」一詞來源於郭璞《葬經》中所雲「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即與地脈、地形有關的「生氣」。 風水最簡潔的表述可以叫「時空」,也即是所有建築的時間和空間、形勢和方位不同,其所秉之氣也不同,最終吉凶禍福也不同。
《現代漢語詞典》:"風水指住宅基地、墳地等的地理形勢,如山脈、山水的方向等。迷信的人認為風水好壞可以影響其家族、子孫的盛衰吉凶。"
《辭海》風水是舊中國的一種迷信,認為住宅基地或墳地周圍的風向水流等形勢,能招致住者或葬者一家的禍福。"
現代風水專家們指出歷代延沿襲風水一詞不再與封建迷信相提並論。現代風水學已經是一個包容環境學、地質學、建築學、健康學在內的綜合性學科,它的功能主要在環境保護、城市規劃、家居環境、辦公環境等方面達到人與環境、人與建築的完美相處,實現人的最終需要。
易經與風水學的區別:
風水是指住宅基地、墳地等的地理形勢,如山脈、山水的方向等的中國古代方術。風水學是研究人的住宅、辦公等生活場所布局及材料運用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的學問。易經是一門古代哲學。兩者不可混淆。以下內容為《中國易學史》的大致內容,非《風水史》。風水的最終目的是對一個生態環境作出合理評估,以達到環境生態中物質能量信息的集中體現,以達到《天人合一》的自然發展世界觀!
【上古及先秦時期】
[編輯本段]
伏羲 古代神話傳說中的部落酋長和人類的始祖,姓風,建都於陳(今河南開封東)。《周易系辭下》∶「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認為八卦乃伏羲所畫。
神農 亦稱連山氏、烈山氏。一說即炎帝,傳說中農業和醫葯的發明者。相傳為姜永(今湖北隨縣)人,相傳伏羲氏所作之易,經十九傳而至神農氏。神農氏擴大了易象的運用,運用陰陽升降消長之象和理數,奠定了中醫之基礎。相傳其復演八卦而為六十四卦,作《連山易》。
黃帝 古史中說他本姓公孫,因居姬水,故改姬姓,號軒轅氏,有熊氏,又號歸藏氏,傳說中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伏羲之易,至神農氏後又經八傳而至黃帝。其治易,用途甚廣,深致遠,制器尚象,發明了文字、音律、乾支、五行、天文、歷算、舟車、宮室、杵臼、方矢及棺槨衣衾,並據易而立禮制,興禮樂治百官,濟萬民,開拓中華之文化,還曾作兵家八陣法以破蚩尤。黃帝之易,以坤為首位,認為坤象地而屬土,而地面上的萬物,均由坤土之功而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所以作《歸藏易》。
周文王 商末周部落領袖,姬姓,名昌。商紂時為西伯,故亦稱伯昌。周武王之父,武王有天下,追尊為文王,故又稱文昌。相傳其被囚羑里時,曾取法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衣取象於乾,裳取象於坤),演易而窮究天人之理,演伏羲八卦而為六十四卦,並作卦辭和爻辭。
姜尚 姜尚,名望,又稱姜子牙。其祖原居東方、與禹一起治水有功,對於呂,遂以呂為氏。因周文王曾封尚為專管軍事的太師,故又稱「師尚父」。傳說,姜尚早年很窮,雖有才華,但懷才不遇,後聽說文王求賢,遂到渭水支流釣魚,果為文王所賞識。文王被囚羑里歸國後,重用姜尚,參與策劃伐商大計,後來扶佐武王滅商有功,封於齊。民間常稱他為姜太公。傳說古代兵書《六韜》為他所著。
周公 西周傑出政治家。姓姬,名旦,亦稱公旦,叔旦。因封地在周(今陝西岐山),史稱周公。文王之子,武工之弟。相傳他不僅精通易學,還曾作八卦爻辭。其言論見於《尚書》的《大誥》、《康誥》、《多士》、《無逸》、《立政》等篇。
老子 春秋末期著名思想家,道家學說創始人。姓老,名聃。一說姓李,名耳,字伯陽,聃為謚號。楚國苦邑(今河南鹿邑東)厲鄉曲仁里人。曾任周朝守藏室之史。老子之學,宗黃帝《歸藏易》之體系,首重坤柔。其守靜、貴柔、尊陰、無為的思想,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宇宙生成論和數字推測法,被認為是在《周易》的成卦程序以及易有兩儀、四象、八卦的啟示下衍生出來的。著有《老子》(又名《道德經》)五千餘言。
孔子 (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作為著名的學者和思想家,孔子對《周易》有很深的研究和獨到的見解。強調卦爻辭對道德修養的意義,同時又認為善學《易》的人,不去占筮,認為《周易》的用處在於提高人的道德境界,不是卜問吉凶禍福。這種對《周易》的理解,對後來儒家學者解易產生很大的影響。後來儒家解易,注重卦爻辭的教育意義,不注重筮法。如荀子之言∶「善為易者不佔。」(《荀子大略》)《易傳》更是充分反映了孔子重人道教育意義的治《易》傾向。使《周易》完成了由卜筮之書向哲學著作的過渡。至於傳統上認為《易傳》乃孔子所作,則自宋代歐陽修《易童子傳問》提出疑問以來就一直見仁見智、莫衷一是,迄今尚無定論。
卜商(前507-?) 春秋末儒學家、政治家。名商,字子夏,以字行。孔子得意門生,易學著作相傳有《子夏易傳》十一卷,今人多認為此書為後人偽托。
荀子(前313?-前238) 戰國後期傑出的思想家和儒學大師。受戰國時期陰陽學說或以陰陽說解易的影響,他以陰陽為哲學范疇,說明事物的發展。並曾引用《周易》卦爻辭論證自己的觀點。
鄒衍(前305-前240?) 戰國末期哲學家,陰陽家的代表人物,齊國臨淄(今山東淄博市東北)人。以陰陽觀念為核心,創立了陰陽五行學派。其學說對象數派易學有一定影響。「五德終始」說後來成為西漢讖緯學說的基石。
蔡澤 戰國時辯士。燕國人。精研《周易》,其易說受道家和陰陽家的影響,以陰陽消息說來解釋《周易》中的義理。
鬼穀子 相傳為戰國時楚人,縱橫家之祖。姓名傳說不一,因隱居於鬼谷而號稱鬼穀子,後人或稱鬼谷先生。長於養性持身和縱橫捭闔之術,《史記》載其為蘇秦、張儀之師。其學源自《易》,論因變無常,從黃老「心術」論世御事,講求內外損益之理,後來又演變為「反應」、「揣摩」之術,為縱橫家所宗。首創多種「方術」「秘術」留傳後世,今傳《鬼穀子》一書,系後人偽托。
【漢代】
[編輯本段]
司馬季主 西漢術數名家。楚國人。曾游學於長安(今陝西西安)。通經術,善占筮,通曉《周易》,認為筮之功德很大,不僅有利於國家,甚或可致臣忠子孝,病者以愈,死者復生。事具《史記日者列傳》。
董仲舒(前179-前104) 西漢今文經學大師,漢代新儒學的奠基者。其哲學思想可謂天命論與陰陽五行說結合的產物。
張良(?-前186) 字子房。傳為城父(今安徽亳州東南)人。漢朝建立封留侯,他與蕭何、韓信、陳平一起被譽為漢初四傑。他愛好《易經》,精通八卦,對奇門遁甲有所發展,也是被後人稱頌的能掐會算的大預言家之一。姜太公的《乾坤預知歌》,有說是他批註的。
東方朔(154-前93) 西漢文學家,術數家。傳說很多,被視為「神仙」。世傳其曾著術數書《靈棋經》二卷。
孔安國 西漢經學家。認為八卦為伏羲所作,曾雲∶「《河圖》者,伏羲氏王天下,龍馬出河,遂則其文以畫八卦。《洛書》者,禹治水時,神龜負文而列於背,有數至九,禹遂因而第之以成。」《尚書洪範傳》
司馬談∶(?-前100) 西漢史學家、思想家。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司馬遷之父。認為八卦為伏羲所作,重卦為文王所作,說《易》不以卜筮為非,亦不拘泥於卜筮。文有(論六家之要指)。
司馬遷∶(前145或前135-?) 西漢史學家、思想家、天文學家。元封三年(前108年),繼父職任太史令,始作《史記》,因在朝廷為投降匈奴的李陵辯護而獲罪下獄,受腐刑。出獄後任中書令。乃發憤著作《史記》,最後終於完成了我國第一部紀傳體史書。對《周易》亦有研究,主張「伏羲之純厚,作易八卦」(《史記太史公自序》),並認為文王拘於羑里時重卦而為六十四卦。
焦延壽 西漢易學家。專治易學,曾從孟喜學易,自言得孟喜之專,後曾授易學與京房。長於以災變說易,注重晚象,易於象數之中別有占候一派者,實自其始。撰成《易林》十六卷,然據近人余嘉錫考證,此書非焦延壽所撰,而為東漢易學家崔篆所作。
孟喜 西漢今文經學家,今文易學「孟氏學」的開創者。以陰陽說解說《周易》,以此推測氣候的變化,判斷人事的吉凶,為漢易中卦氣說的倡導者。其《易章句》已失傳,但其易說的一部分內容保存在唐僧一行的《卦議》中。其易學的特點是以《周易》卦象解說一年節氣的變化,即以六十四卦配四時、十二月、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此即所謂「卦氣」。
費直 西漢古文易學「費氏學」的開創者。其易學初在民間流傳,成為古文易學中民間易學的代表。
京房(前77-前37) 西漢今文易學「京氏學」的開創者,律學家。曾學易於孟喜門人焦延壽,以通變說易,好講災異。他把《周易》看作是占算吉凶的典籍,從而創造了許多佔算的體例,以講占候之術而聞名。在占算體例的解釋中,進一步發揮了孟喜的卦氣說,並吸收了當時的陰陽五行學說。著作今存《京氏易傳》三卷,其它皆已失傳。
揚雄(前53-18) 西漢著名學者、文學家。一作楊雄。由於受孟喜、京房易學的影響,曾模仿《周易》的結構而作《太玄》。視「玄」為宇宙萬物的根源,揉合儒、道、陰陽三家學說,運用當時的天文歷法知識,描繪了一個世界圖式,提出了「夫作者貴其有循而體自然也」、「質乾在乎自然,華藻在乎人事」等觀點。認為事物均按九個階段發展,甚至凡事均用九去硬套,認為天有「九天」地有「九地」,人有「九等」,家族有「九屬」。另仿《論語》作《法言》、續《蒼頡篇》為《訓纂篇》,收集各地方言作《方言》,仿司馬相如《子虛》、《上林》等賦作《長楊賦》等。
樊英 東漢易學家、術數名家。長期隱居,收徒講學。習京氏易學,兼明五經,又善風角,星算,河洛七緯,推步災異。著《易章句》,今不傳。又傳其曾為易學著作《易緯稽覽圖》、《易緯辨終備》作過傳注。
張衡(78-139) 東漢文學家、科學家。對易學有較深的研究,認為《易緯》形成於漢哀帝和平帝之間,此說現已得到肯定。又認為《易緯乾鑿度》、《乾坤鑿度》中提出的九宮和卦氣同為一類,為卦氣的一種形式,亦為占術之一。並以《周易》之象而作天文著作《靈憲》。首次正確解釋月食的成因,認識到行星運動速度的快慢與距離地球的遠近有關。畫出我國第一張有二千五百顆恆星的較完備的星圖,創制出世界上最早的利用水力轉動的渾天儀和測定地震的候風地動儀。
馬融(79-166) 東漢經學家,學者。曾遍注《周易》、《尚書》、《毛詩》、《三禮》、《論語》、《孝經》、《老子》、《淮南子》等。吸取孟、京卦氣說,解釋《周易》經傳文。在注太極時,以卦氣說解釋大衍之數五十,以其一不用的為太極,以北級星解釋太極,以一年四季的氣候變化解釋其用四十有九。
王符(85?-162) 東漢哲學家。憤世嫉俗,終生不仕,隱居著書,高評時政。曾將易、老結合,提出「道者氣之根」說,以《易緯》所說的太極元氣,來解釋《老子》所說的「道」,認為天地萬物的根本是元氣。還涉及卜筮、巫祝、看相、占夢等活動。
郎顗 東漢經學家、占候家,推陰陽言災異的重要人物之一。通曉京房易學,善風角星算,並精通群經。順帝征之,占災異,顗便引《周易》經傳文陳述便宜七事,授郎中,後為孫禮所殺。
鄭玄(27-200) 東漢末年經學大師,易學大家。其著述以古文經說為主,兼采今文經說,會貫通,成為漢代經學的集大成者,世稱「鄭學」。著有《易論》、《易贊》,並為《周易》、《周易乾鑿度》(又稱《易緯乾鑿度》、《乾鑿度》)、《周易乾坤鑿度》(又稱《乾坤鑿度》)、《乾象歷》等作注。
荀爽(128-190) 東漢經學家。與鄭玄、虞翻等本伏羲「十言之教」以立說,並稱《易》學三家。受孟、京派易學影響,以八宮、飛伏解易,雖主卦氣說,但不利用卦氣說講陰陽災變。其解易,屬於自己創見的是乾升坤降說。荀爽不僅以升降說解釋卦爻辭和《彖》、《象》二傳文,還用以解釋《周易》的基本原理。成為漢易中象數學的內容之一。
宋衷 東漢著名學者。精通《周易》,解易則取互體說。除解易外,還以注揚雄《太玄》聞名於當時。曾與劉表共定《五經章句》。著作有《易注》九卷。
劉表(142-208) 東漢末官吏。漢獻帝時,任荊州刺史,提倡經學,本人亦精通《周易》,其易學近於費氏易;注《易》時,義與鄭玄為近,偶爾也有從京氏者。著作有《易章句》五卷。
徐從事 《周易參同契》作者之一。東漢人,活動於公元二世紀中時。唐劉知古《日月玄樞篇》引∶「玄光先生曰∶徐從事擬龍虎天文而作《參同》上篇以傳魏君,魏君為作中篇傳於淳於叔通,叔通為制下篇以表三才之道。」容字型大小無名氏注本序雲∶「凌陽子於崆峒山傳與徐從事,徐從事傳與淳於君……第三卷淳於君撰,重解上下二卷,疑於始傳魏君。」託名陰長生注本序雲∶「蓋聞《參同契》者,昔是古《龍虎上經》,本徐真人。徐真人,青州從事,北海(今山東昌樂)人也。後因越土虞人魏伯陽,造《五相類》以解前篇,遂改為《參同契》。更有淳於叔通。補續其類……叔通親事徐君,習此經。」
淳於叔通 《周易參同契》作者之一。梁陶弘景《真浩稽神樞》雲∶「定錄府有典柄執法郎,是淳於斟,字叔顯,主試有道者。斟,會稽上虞人,漢桓帝(147-167年在位)時作徐州縣令……後入吳烏目山隱居,遇仙人慧車子,授以虹景丹經,修行得道。」(原注)∶《易參同契》)雲∶桓帝時,上虞淳於叔通受術於青州徐從事,仰觀乾象,以處災異,數有效驗。
【三國、兩晉、南北朝】
[編輯本段]
虞翻(146-233) 三國吳經學家,字仲翔,會稽餘姚(今浙江餘姚)人。精於易學,曾得家傳西漢今文孟氏《易》而將八卦與天乾五行、方位相配合,推論象數。虞翻易學,可說是漢易中以象數解易的代表,發揮了荀爽的剛柔升降說,將卦氣說引向卦變說,以卦變說解釋《周易》經傳,從而取代了京房易學和《易卦》中的陰陽災變說。虞翻易學將漢易引向了極其復雜的解易之路。後世將鄭玄、荀爽、虞翻並稱為《易》學三家。著有《易注》九卷,已佚。
諸葛亮(181-234) 三國時蜀漢政治家、軍事家。字孔明,謚日忠武,琅琊陽都(今山東濟南)人。足智多謀,通曉兵法,據傳其知曉黃帝所作之兵家八陣法,並根據伏羲八卦(六十四卦)和古代的兵法推演成八陣圖。其軍事思想、為將之道、用兵之計等,亦多與《易經》相通。著作有《諸葛亮集》。
陸績(187-219) 三國吳學者,天文學家,字公紀,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精通《周易》,曾為《京氏易傳》作注,注文不拘。眾家之說,從孟喜、荀爽、虞翻、鄭玄、子夏等易家中擇善而從,並將易學應用於星歷算數之學。著作有《周易注》、《太玄經注》、《渾天儀說》等,今多亡佚。
王肅(195-256) 三國魏經學大師,古文經學派的集大成者,義理派王弼易學的先導。字子雍,東海郯(今山東郯城西南)人。著作有《周易注》,宋時已佚。
管輅(208-256) 三國魏術數名家。字公明,平原(今山東平原縣西南)人。明曉《周易》,尤善卜筮。八九歲時便喜仰視星辰,及成人、風角、占相之道,無不精通,分蓍下卦,用思精妙。繼承了漢易中神秘主義傳統,以《周易》為占筮之術。認為陰陽之數乃神妙之物,只可心會,不能言傳。
荀融 三國魏學者,象數派易學家,字伯雅,潁川潁陰(今河南許昌)人,其易學繼承了荀爽易學的傳統,講互體、卦氣、卦變等,著有駁難王弼的《易大衍義》,已佚。
阮籍(210-263) 三國魏玄學家、文學家,竹林七賢之一。字嗣宗,陳留尉氏(今河南開封)人。認為《周易》是講變化的典籍,是所謂「往古之變經」,是聖王明君用來觀察事物的變化,從而立政施教的教科書。他對各卦的解釋,主要是採用取義說,有時也吸取了漢易中的八卦方位說和五行休王說。
王弼(226-249) 三國魏玄學家,以老莊玄學解易的創始人,魏晉易學義理學派代表。字輔嗣,魏國山陽(今河南焦作市東)人。其易學源自費直,主張注《易》時須注重闡明《周易》所包含的義理,摒棄漢儒實異說,讖緯說,恢復先秦儒家說《易》的本旨,從而開創後世以義理說《易》的先河。(1)取義說。(2)一爻為主說。(3)爻靈說。(4)適時說。(5)辯位說。
何晏(?-249) 三國時玄學家,魏晉玄學的主要創始者之一。字平叔,魏南陽宛(今河南南陽)人。曾著有《周易》註解,已佚,另著有《道德論》、《無名論》《無為論》和《論語集解》,今傳著作唯有《論語集解》。
郭璞(276-324) 西晉末東晉初著名學者、文學家、術數名家。字景純,喜好經術,博學多才,好古文奇字,研易理,並精通天文歷算,五行卜筮之術。著作有記載筮驗事的《洞林》,另有《新林》、《卜韻》、《玉管定真經》及《爾雅注》、《方言注》、《山海經》、《穆天子傳注》、《楚辭注》、《江賦》等數十萬言,舊題郭璞所撰《葬書》,疑為他人偽托。著作原有之集已佚。
乾寶(286-336?) 東晉史學家、經學家、象數學派易學家。字令升,新蔡(今屬河南新蔡)人。好陰陽術數、精通《周易》。易學著作頗豐,有《周易問難》二卷,《周易元品論》二卷,今皆散佚。
韓康伯(332-380) 東晉玄學家、易學家。名伯,字康伯,以字行。潁川長社(今河南長葛東)人。精研《周易》。王弼注《周易》時只注了《易經》和《易傳》中的《文言》、《彖辭》、《象辭》,其餘的《系辭》、《說卦》、《序卦》、《雜卦》等部分則由韓康伯作注。發展了王弼易學,進一步排斥漢易中的象數之學,將《周易》的體例抽象化,追求象數背後的東西,以無形之理不僅是形而上學的,而且是超經驗的。認為八卦和六十四卦以及卦爻辭具備天下之理。
蕭衍(464-549) 即梁武帝。南朝梁的建立者,玄學派易學的代表人物。其易學特點為揉合易佛,以虛無解釋《周易》的最高原理,以《周易》解說佛教的教義。其解易著作有《周易大義》二十一卷,《周易系辭義疏》一卷,《周易講疏》三十五卷等,均已佚。唐陸德明《經典釋文》引用其易解四條。明人輯有《梁武帝御制集》。
【隋、唐、五代】
[編輯本段]
孔潁達(574-648) 唐代經學家。字沖達(亦作仲達、沖遠),謚號憲,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西)人。對《周易》有精深研究,易學觀主要有∶(1)義象兼采。(2)易理備包有無。(3)乾坤二元論。認為六十四卦皆來自乾坤兩卦。(4)太極說。圍繞大衍義的問題解釋了太極,以太極元氣說否定了虛無實體說,拋棄了《易緯》中的太易說和大一神說。易學著作有《周易正義》、《周易正義序》。
一行(683?-727) 唐朝高僧,天文學家。俗姓張,名遂,卒謚大慧禪師。巨鹿(今屬河北)人為我國佛教密宗之祖。精通天文歷法,並善於吸收漢易中的合理成分,引用卦氣說來解說歷法。曾推《周易》大衍之數,改撰《開元大衍歷經》。開元十五年(727年),製成唐朝最好、亦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歷法——《大衍歷》,其著作有《一行易纂》,另有易學著作《卦議》及《大日經疏》、《大衍歷》、《開元大衍歷經》、《七政長歷》、《心機算術》、《攝調伏藏》、《七曜星辰別行法》、《北斗星護摩法》等。
李淳風(602-670) 唐代天文學家、數學家。665年(唐高宗麟德二年)改訂歷法,後世稱為「麟德歷」。編寫了《晉書》、《隋書》中的《天文志》和《律歷志》,又為《九章算術》、《海島算經》等作過注釋。李淳風又是當時出名的術士,與袁天罡齊名,深為唐太宗李世民所重用,傳說《推背圖》就是他和袁天罡合著的一本預測「天書」。
袁天罡 據歷代相傳,袁天罡與李淳風乃是同窗好友,時常聚首論易,談天說地。並在一起背靠背席地而卧、一個寫一個畫,為後人留下一部神奇的預測天書《推背圖》。袁天罡亦是唐代易學數術高人。只可惜具體生平事跡及生卒年月,實在無從查考。正史不見,野史亦無,確系易界一大憾事。
李鼎祚 唐代經學家。資州盤石縣(今屬四川)人。以經述稱名於當時,為唐代提倡漢易象數文學的代表。撰成繼孔潁達《周易正義》後所出現的又一部總結兩漢以來易學,意在糾正孔疏之偏的。著作-《周易集解》。另著有《連珠明鏡式經》又名《連珠集》、《平湖論》等。
李通玄(633-730) 唐朝佛學家。世稱李長者,太原(今屬山西)人。以《周易》解說佛教華嚴宗的教義。年九十六坐化。著作有《華嚴論》四十卷,《決疑論》四卷,《略釋》一卷,《解迷顯智成悲十明論》一卷及諸偈贊等,並傳於世。
孫思邈(581-682) 唐代醫學家。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注重醫易關系,提出「不知易不足以言太醫」的著名論點,善用《周易》盈虛消息理論來闡述修身防病治病的道理。他的醫學思想充滿了易具醫理、醫為易用的觀點。對後世醫易學影響很大。所著《備急千金要方》及《千金翼方》為中醫重要著作。
崔憬 唐代易學家。生活年代在孔潁達之後。崔憬易學可說是從漢易轉向宋易之先驅。著作有《易控玄》,已佚。
彭曉 五代時人,字秀川,號真一子。永康(今屬浙江)人。撰注今存《周易參同契通真義》、《周易參同契鼎器歌明鏡圖》、《還丹內象金鑰匙》(又稱《黑鉛水虎論》或《紅鉛火龍訣》),依據當時內外丹結合的傳統,在此三書中解釋了《周易》、黃老與內外丹三者一致的原理和功法細節。
李虛中(762-813) 唐代易學家,宮到殿中侍御史,據傳他總結了自西漢以來巫蠱、擇日、禁忌、符應、雜祀等以物興象借象應氣卜筮方法,以陰陽五行及天乾地支為依據。配合人的出生年月日時,來推測人的吉凶貴賤奠定了命理學的基礎。
【宋 代】
[編輯本段]
陳摶(約871-989) 五代宋初道士和道教學者,字圖南,自號扶搖子。亳州(今安徽人亳州)人。早年讀諸子百家之言,有展翅青雲之志。著《指玄篇》八十一章。其易學特徵為以圖式解易。所提出的易學圖式,包括象和數兩方面的內容,為宋代象數之學和圖書學派的創始人。
徐子平 五代宋初人,在唐代李虛中推命術的基礎上,系統地完善了推命術的理論,發明了「四柱」預測術。即「子平術」。由於其中蘊含著豐富的哲學人生觀以及樸素的辯證真理。浸透了華夏文化的基因,因此而世代相傳長盛不衰。
種放(956-1016) 北宋易學家。字明逸(一作名逸),自號雲溪醉候。洛陽(今河南洛陽東)人。《宋史朱震傳》李之才的卦變說,劉牧的河洛之學,邵雍的先天學,均與種放有淵源關系,著有《退士傳》。
穆修(979-1032) 北宋文學家,易學家,字白長,蔡州汶陽(今山東汶上)人。徙居蔡州(今河南汝南)。據傳,邵雍、周敦頤,與二程易學,均與穆修有師承關系。著有《穆參軍集》。
許堅 北宋江左(指長江以東地區,即今江蘇等地)人。有異術,精易學。陳摶以先天圖傳種放,放傳穆修,穆修傳李之才,之才傳邵雍。放以河圖洛書傳李溉,溉傳許堅,許堅傳范諤昌,諤昌傳劉牧。
李之才(?-1045年) 宋初易學家。字挺之,宋史作青社人,屬陳摶圖書學派。其易學主卦變說,有變卦反對圖、六十四卦相生圖傳後世。
歐陽修(1007-1072) 北宋文學家、史學家、易學家。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其易學觀點以評論人事為主,認為其易學具有重人事而輕天道的傾向。對《周》經文個別文字的解釋,對物極必反的論述,對《系辭》等傳的質疑,在易學史上有其歷史地位,對南宋功利學派和清代漢學家的易學都起了重要的影響。
劉牧 北宋中期著名易學家。字先之。衢州(今浙江衢縣)人。舉進士第,調州軍事推官,及范仲淹撫河東,舉牧可治劇,為兗州觀察推官,累官荊湖北路轉運判官。治易以講河圖、洛書聞名。提出圖九書十說,並對這兩個圖式作了理論的解說,是對陳摶龍圖易的進一步發展,在宋易哲學史上影響頗大。其易學著作有《易數隱圖》。
周敦頤(1017-1073) 宋代著名易學家,理學家的奠基者。字茂叔,原名敦實,因避宋英宗舊諱,改名敦頤。他愛廬山風景,購地築室以居,取故鄉「濂溪」命名,後人稱為濂溪先生。謚元公。道州營道(今湖南省道縣)人。歷任洪州分寧縣主簿、南安軍司理參軍、郴州桂陽與南昌縣令、合州判官、虔州通判、永州通判、廣南東路轉運官、提點本路刑獄等,均有治績。從政之餘,「汲汲於傳道授業」,程顥、程頤均為其弟子。善談名理,深於易學。其太極圖原圖大半是以道教的先天太極圖為藍本,參照陳摶的無極圖,並受禪宗虛無說的影響,將道家和道教的無極觀念引入儒家的解易系統。其《太極圖說》認為「無極」和「太極」是宇宙萬物的本源,「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陰陽生出金木水火土五行,五行生成萬物,萬物變化無窮,但都是陰陽二氣和五行相互作用的結果,以陰陽動靜解釋太極和兩儀的關系是其《太極圖說》為儒家宇宙論提供了一個完整的體系。論天地萬物的形成演變過程為「無極→太極→陰陽二氣→五行之氣→萬物和人類。此說是對漢唐易學的宇宙論和李觀的太極元氣說的發展。《太極圖說》有圖有說,說是用來解釋圖的,屬於象學系統。認為只有卦象才能表達義理,「聖人之精,畫卦以示;聖人之蘊,因卦以發。卦不畫,聖人之精不可得而見。微卦,聖人之蘊,殆不可悉而得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