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克腳本繪畫
⑴ 《狄仁傑四大天王》的彩蛋有什麼寓意
片尾的彩蛋,武則天跪在一尊菩薩像前,對狄仁傑說:「我以後要一心參佛,不問世事。」而狄仁傑抬頭看菩薩和武則天的樣貌一模一樣——於是狄仁傑出門對小夥伴尉遲真金說:封魔族未亡,武後心魔仍在。要做好准備應對接下來的挑戰。
在狄仁傑和尉遲真金走出鏡頭之後,電影有一個上搖的鏡頭,顯露出一尊巨大的千仞觀音像,旁邊配文字:二十年後,洛陽城豎立千仞觀音。翌年,武後稱帝,改國號唐為周。
這個畫面,與《狄仁傑之通天帝國》里建造的觀音像是一樣的,承上啟下說明下來發生的故事,已經在之前的《狄仁傑之通天帝國》里展現過了,這部電影是《狄仁傑之通天帝國》的前傳。
(1)徐克腳本繪畫擴展閱讀:
劇情簡介
狄仁傑(趙又廷飾)大破神都龍王案,獲御賜亢龍鐧,並掌管大理寺,使他成為武則天(劉嘉玲飾)走向權力之路最大的威脅。武則天為了消滅眼中釘,命令尉遲真金(馮紹峰飾)集結實力強勁的「異人組」,妄圖奪取亢龍鐧。
在醫官沙陀忠(林更新飾)的協助下,狄仁傑既要守護亢龍鐧,又要破獲神秘奇案,還要面對武則天的步步緊逼,大唐江山陷入了空前的危機之中。
⑵ 為什麼徐克的作品拍攝都是灰黑的
從徐克早年的經歷來看從事過漫畫工作,看龍門飛甲記錄片就知道他分鏡和應用分鏡有多厲害,另外,他的藝術修養可以說是導演中比較高的了,所以他追求的鏡頭除了惟美,更注重藝術表達,而這與美術繪畫的畫面有相通性,只是前者是活動的,後者是靜止的。有些藝術家觀察事物或作品,可以幾小時或不吃飯,追求的是一種我們很難理解的情懷,比如俠,估計可以給你講三天。簡言之,用電影表達漫畫,繪畫的內涵。
⑶ 分鏡頭劇本和 剪輯的 關系
一般是先有文學劇本,只是寫出場景,比如說《大明劫》,第一場戲如下:
第1場開封城樓日外
呼吸急促的聲音,來自一名中箭後靠著城樓上的垛子垂死掙扎的士兵。
他的身邊凌亂不堪的景象,城垛口趴著持火槍的向外瞄準的士兵,從官軍骯臟破爛的衣服和疲憊不堪的狀態就知道防守十分吃力。這些奮力要活下去的人,已經顧不上垂死士兵了。
垂死士兵最後的氣息被其他聲音淹沒了。
隨著號令兵的喊聲和旗語,士兵們將城樓上的炮口抬起,向城外發射。
【字幕】明崇禎十五年,公元1642年,李自成率軍圍困開封。
明軍士兵:闖軍退了!
一個著甲胄的明軍將領,正從箭跺用單筒望遠鏡向外看去。
這就是劇本,如果是電視劇,那麼就夠了,一般導演就會直接拍了,具體的每一個鏡頭該怎麼拍就靠導演跟副導演商量了。因為電視劇鏡頭太多,寫分鏡太麻煩。
如果是電影的話,一般都會寫出分鏡劇本。
但是電影的情況又各有不同。希區考克在拍電影之前就會把每一個鏡頭都畫好,到時候攝影師直接按照腳本去拍,沒有任何發揮的餘地。所以剪輯的時候往往就根據腳本剪輯,如果有些鏡頭是不必要的,那麼就可以不用。小小的修改。
而徐克也會畫腳本,但是他的腳本是邊拍邊畫,這也是很多電影的工作方式,就是在現場臨時畫分鏡腳本,不過,徐克喜歡臨時改戲,所以剪輯師看劇本是要理出個脈絡,這里的劇本指文學劇本,分場的劇本,之後扔下劇本,看整個素材,再根據素材進行剪輯。
⑷ 徐克的電影有很多,其中他的拍攝特色是什麼
徐克拍攝了很多電影,是一名擅長拍攝武俠片的導演,他的拍攝具有創造力和想像力。在他的作品裡,你能感受到幽默的感覺,給無數人帶來了驚喜和震撼。
他的電影最讓人難忘並且令好萊塢大導演科波拉都要刮目相看的東西,有濃郁的個人風格,是那種東方人特有的「潑墨大寫意」的風格。在徐克拍攝的武俠片中,總是能夠讓人眼前一亮,把中國古典文化的俠義精神天馬行空的元素剖析得淋漓盡致。
⑸ 《笑傲江湖》胡金銓 徐克 意見不合
全球最大中文網路由全球1,001,340位網民共同編寫而成。共計3,005,127詞條,32.4億文字。 |
胡金銓 相關圖片 編輯詞條專家發言消歧義 參與討論 所屬分類: 內地明星 導演 演員 電影 編劇
胡金銓
中國香港電影導演、編劇、製片人,美術師。出生於北京,原藉河北邯鄲。受母親工筆國畫師劉慶雲的影響,從小喜愛繪畫,曾就讀北平國立藝術專科學校繪畫專業。
1949年移居香港。曾任永華影業公司廣告師、長城影業公司美工、美國廣播公司製片人、編劇。1958年進邵氏公司當演員、編劇和助理導演。1963年與李翰祥合導金馬獎作品《梁山伯與祝英台》,此後自編自導武俠片。1964年獨立執導《大地兒女》成名。他還在自己編導的影片中多次兼任美術設計,他在台灣還舉辦過個人畫展。
目錄
• 基本資料
• 職業生涯
• 成長經歷
• 電影藝術生涯
• 登峰造極
• 基本資料
• 職業生涯
• 成長經歷
• 電影藝術生涯
• 登峰造極
• 一代名導的思想
• 相關評價
• 演員作品
• 導演作品畫
• 編劇作品
• 相關詞條
• 資料參考
[顯示全部]
胡金銓-基本資料
年輕時期的胡金銓
姓名:胡金銓
英文名:KingHu
性別:男
生日:1931年04月29日
逝世:1997年1月14日
籍貫:北京
猝逝:台北
職業:編劇,導演,演員
胡金銓-職業生涯
胡金銓獨立編導的《大地女兒》
1949年移居香港。
1952年進入長城電影公司任美工,
1954年出演第一部影片,
1958年進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任演員,
1959年開始任李翰祥的副導演。
1964年獨立編導影片《大地兒女》,此後執導了《大醉俠》1964年
《龍門客棧》DragonInn年,
《俠女》ATouchofZen年等新派武俠片,在港台和東南亞掀起了新派武俠片熱潮。
1972年執導的《俠女》在情節與傳奇中加上了特務式的追打暗訪增加了懸念;在武打上仿效京劇武打,帶有濃厚舞蹈格式,他還試圖在中國的「禪道」中揉進「劍道」表達自己發揮的「禪學」思想。被外國影評人稱為醉人的東方神秘色彩,是一部揉和動作、懸念與文藝氣質的電影。獲1975年戛納電影節最佳綜合技術獎。
胡金銓
1978年他被英國《國際電影指南》評為當年世界五大導演之一。
1965年因《大地兒女》獲第四屆台灣金馬獎最佳編劇獎。
1967年《龍門客棧》獲第六屆台灣金馬獎最佳作品獎最佳編劇獎。
1979年執導《山中傳奇》LegendoftheMountain,獲第十六屆台灣金馬獎最佳導演獎及最佳美術設計獎。
1983年因《天下第一》AlltheKing'sMan獲第二十屆台灣金馬獎最佳服務設計獎。
80年代作品風格多樣,有現代喜劇片《終身大事》TheJuvenizer。
古裝歷史片《天下第一》AlltheKing'sMan。
胡金銓工作照
1983年執導的《大輪回》TheWheelofLife獲義大利科幻電影節最佳導演獎。20屆台灣金馬獎優秀作品獎。
1990年執導《笑傲江湖》Swordsman被選送第三屆香港電影博覽會展映。同年,被台灣《世界電影雜志》評為十大華語片之一及該年度台灣十大賣座片之一,還送往日本福岡亞洲電影節展映。
1992年執導《畫皮之陰陽法王》PaintedSkin,送第五屆東京國際電影節展映。1993年他的70年代名作《龍門客棧》被選入金馬獎30周年精選名片回顧。作為國際知名導演他曾出任過希臘、馬尼拉、台灣金馬獎等電影節的評委。他的電影美學在《俠女》一片中形成,因而被譽為港台電影史上最早的聞名世界的電影巨匠。
胡金銓-成長經歷
1975年胡金銓站在嘎納獎台上
1931年,胡金銓出生於北平,他的祖父胡景桂曾出任清朝監察院御史,而父親胡源深早年則留學於日本京都大學,回國後在河北井阱煤礦當技師,民國時期則轉行經營起了麵粉廠;胡金銓的母親擅長工筆國畫,小時候胡金銓則在母親的指導下,開始從師練習國畫藝術。童年的胡金銓就已經非常喜歡戲劇藝術,尤其沉迷京劇中的武戲,少年時代的他經常偷偷溜到湖廣道或廣德樓去蹭兩場大戲看,甚至還被家裡人發覺,挨了一通板子。
少年時代的胡金銓,就讀於北平匯文中學,學校的教育傾向於傳統的古典文學,而自小就在父母督促中研習古文的他,自然也就對所學所識駕輕就熟。然而除了自身學業之外,胡金銓的玩心似乎也更甚一些,平日里對文史書籍、古典文學涉獵得太多,就尋機到戲園子里找找樂子,不光是與大多紈絝子弟一樣談花論鳥、揣摩崑曲、雜說兩句文武場,甚至還溜到八大胡同去聽外省藝人唱的河南戲、陝西梆子。而最甚者當數聽書,一有機會不光要與三兩好友結伴溜到湖廣道去聽說書藝人評夕講古,聽不過癮就再跑到天橋滾地場去聽江湖藝人「圍棚子」、「撂地」。有一次,因為說書藝人口誤連連,總是將漢光武帝劉秀的名號說成劉皇叔劉玄德,胡金銓就帶起頭來給人家哄場,結果被幾個地班子里收買的流氓揪了出去挨了一通修理,不光敲詐去了身上的銀圓,鼻樑、眼眶也被打得又紅又腫,回到家裡還沒等訴苦,又讓家裡人狠狠地教訓了一頓,可謂是倒霉倒到了家。
胡金銓
在到茶館里與書友相互切磋的過程里,胡金銓得知了還珠樓主的武俠小說在民間的深遠影響。事實上胡金銓的父親就有還珠樓主神怪武俠的很多手抄本,甚至他家還與還珠樓主有著前輩的世交,胡源深自己也曾親自拜會過這個擅寫神怪的奇人,而且也多次在家裡設宴款待還株,沒曾想,自己的兒子居然也私下裡也開始去拜會這個老怪物。還珠樓主的性格很是古怪,一般很少開口給人講神怪武俠故事,尤其是有小孩子時,更是不輕易造次。惟獨他自己常年吸食鴉片,養就了一身「阿芙蓉」癮,所以破例開聲往往也都是犯了煙癮,一邊雲山舞繞地吸煙,一邊海闊天空地信口由韁。少年時代的胡金銓在家裡明裡不敢見還珠,也不敢輕易走進客廳公然去聽他閑扯,只是偷偷站在門外聽上一兩句而已。後來,入了迷,就背著家人跑到還珠家裡,央求還珠講上幾段。結果還珠並不搭理他,只是隨聲敷衍幾聲客套話,就打發了他。結果胡金銓回家就動了腦筋,居然想到了還珠的有吸鴉片的癮,每次還珠被請到家裡時,家裡人總是給他預備上一小包作為籌禮,結果胡金銓也效仿起來,偷了家裡的鴉片,帶到了還珠家。
這樣一來,胡金銓才真正在還珠的熏陶下開始狂熱迷戀起了武俠文學,當年或許只為了一時興趣,貪戀故事中的聲色犬馬,誰曾想幾十年以後,他自己開始以武俠電影宗師為名、為業,以武俠文化的造詣開創中國電影的一個時代。
胡金銓-電影藝術生涯
胡金銓與把兄李翰祥
1949年,內戰結束後,胡金銓隻身赴港,剛開始時由於人地生疏,為了謀求生計,他自己也只能挑揀薪水低廉的兼職工作,同時為電影公司畫廣告招貼和給人補習英文的,其間也到過印刷廠當助理會計兼校對。在給電影公司畫廣告海報的過程中,他的創意與畫風受到了一些電影從業者的賞識,1951年,21歲的胡金銓在蔣光超的引薦下跨進了電影的門檻,進了大片場,進入費穆主持的龍馬電影公司畫廣告,隨後轉入長城電影公司美工科,在萬籟鳴兄弟領導下從事電影美工,為《一板之隔》(1952)和《一家春》(1952)等影片充當任道具、繪圖與設計美工職務。結果他嚴謹而細膩的美術天分,以及豪爽的個性得到了業內的一致認同,很多電影人都對其青睞有加,並私下裡邀其講一些鮮為人知的野史段子,以及那些在香港難得聽到的神怪武俠志異。
胡金銓
1954年,人緣極好的胡金銓在一些電影人的大力推薦下,開始了他的演員之路,初次亮相是在嚴俊導演的《笑聲淚痕》中,有個戲分不大的客串演出,其後又在大導演李翰祥的電影中頻頻飾演角色,以致被人戲稱作「最佳男配角」。胡金銓與李翰祥都有著北京的生活經歷,也有著相同的文學愛好與欣賞意趣,既是同鄉、趣味相投、又是同僚,當然就成了無話不談的知己好友。在香港影壇已經頗有聲望的李翰祥開始大力幫助胡金銓,令其在短短數年裡在業內走俏,並一手提攜胡金銓編導了戲曲片《玉堂春》,從此開始了他的導演生涯。
笑傲江湖
在1956年進入邵氏影業公司之前的短短幾年光景里,胡金銓曾先後出演影片《雪裡紅》、《長巷》、《三姊妹》、《小情人》、《全家福》、《江山美人》、《後門》、《燕子盜》、《武則天》、《花團錦簇》、《萬花迎春》等多部;還主演了影片《馬路小天使》、《妹妹我愛你》、《兩傻大鬧攝影場》、《安琪兒》、《妙手回春》、《擦鞋童》、《畸人艷婦》、《一樹桃花千朵紅》、《隔牆艷史》、《福星高照》等10部;與此同時,在《有口難言》、《金鳳》、《倩女幽魂》、《梁山伯與祝英台》等影片中擔任助理導演或兼演出;另外,除了編寫《花田錯》、《山賊》等電影劇本外,還編劇兼執行導演影片《玉堂春》。
天下第一
這一時期,胡金銓輾轉於龍馬、長城、永華、軒轅、亞東、亞洲、新天、東方、清華、電懋、海燕、四維等多家影業公司,先後得到費穆、萬籟鳴兄弟、朱石麟、李萍倩、陶秦、嚴俊、李翰祥、卜萬蒼、羅維、岳楓等著名導演的影響、指點和引導,並與李清、韓非、夏夢、林黛、王引、陳燕燕、李麗華、樂蒂等著名演員合作,廣泛地接觸和學習各種電影技巧;為了充實自己,胡金銓還涉獵顧仲彝、張駿祥和黃佐臨等戲劇、電影家的理論書籍,通過俄譯英的文本一遍一遍地閱讀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普多夫金、愛森斯坦等電影大師的著作。可以說,1951年到1964年間,是胡金銓作為一個刻苦、勤奮而又頗具才情的電影青年,全面掌握電影技藝、深入感受電影文化並醞釀自身突破的重要時期。
1965年,胡金銓執導了自己首部電影《大地兒女》,因為是有關抗日的敏感題材而在新馬地區遭電檢刪剪,但卻在台灣地區取得了良好的口碑與商業收益,並在當局的推薦下成為第一批受到政府鼓勵發行的外埠政宣電影。次年,胡金銓拍成了經典武俠片《大醉俠》,他真正的電影風格開始顯露崢嶸。《大醉俠》借鑒日本武士電影以及西部片的精華,融會了中國山水畫意境,形成了胡金銓獨特的電影美學,開啟了新派武俠片潮流,影片一經上映,就在港台地區賣了個滿堂紅,引起了不小的轟動,不光是捧紅了武俠名旦鄭佩佩,也使得自己的地位迅速標升,成為邵氏電影的一代宗師,並將從前流行於香港電影界的神怪武俠潮流成功轉行,為新派武俠電影開創了一個新的紀元。
胡金銓-登峰造極
大醉俠
影片《大醉俠》有著成熟的美術造詣以及中國傳統戲劇的諸多風格引借,無論是人物的亮相、裝束、動作都受中國傳統戲劇「文武場」的影響。胡金銓自述說「許多人以為我拍了很多武俠片,其實不然,我對武術一點都不懂。我拍的動作完全是從國劇中借來的,我的武打動作是將舞蹈、音樂、戲劇合而為一,我把戲劇動作分解,並且想盡辦法讓它在電影中達到最驚人、最突出的效果。」
1967年,胡金銓拍完《大醉俠》掀起邵氏的「彩色武俠世紀」之後,隨即就在自己的電影製作成本以及製作習慣等環節上與邵老闆鬧開了矛盾,後來不可開交之時,就假借受台灣電影人沙榮峰的邀請,而離開了邵氏電影機構,去往台灣國聯電影公司尋求發展。到了台灣後,由於先前的《大地兒女》曾為胡金銓在台灣電影界樹立過良好的口碑,所以沒有存在信任危機與發展桎梏的問題。當時台灣媒介還對胡金銓的到來表現出極高的熱情,期望他能夠為台灣電影界帶來一些更為成熟的藝術創意與商業經驗。
1967年,胡金銓在短期之內就拍成《龍門客棧》,上映之後掀起武俠狂潮,不但在台灣創造了新的上映、票房的奇跡紀錄,更打破了整個東南亞地區的票房記錄,在港台、韓國和菲律賓等地引發觀看熱潮。這種現象是台灣電影一直以來都不曾有過的輝煌,尤其是在武俠電影題材上能擊敗香港邵氏電影機構,則更讓人感到無法想像。
《俠女》
此後,胡金銓花費3年時間拍攝了中國武俠電影史上鴻篇巨制——《俠女》,拍攝周期之長,耗費之巨大,都在當時令人無法企及。影片1972年才公映,但商業狀況並沒有達到想像中那麼火爆,自此胡金銓武俠電影開始受到質疑,評論界也在台灣電影新一輪的文藝片浪潮中很快講其遺忘。但一直到1975年,影片《俠女》時隔三年之後才不得已參加海外影展,以求外埠商機,不想卻獲得第28屆戛納影展「最高技術委員會大獎」,自此胡金銓也成為首位獲得國際承認的中國電影人。獲獎之後,《俠女》引發台灣媒體的大范圍評論,開始不斷研究電影的藝術成就,稱其為中國電影開先河、爭光榮的歷史巨作。在這樣的輿論熱度下,影片得以被重新上畫,結果重新上映後的票房收益立即激增起來,為胡金銓贏得了難得而意外的發展契機,並在同年裡,重新找到了機遇拍攝了武俠電影《忠烈圖》。
1978年,胡金銓當選為英國出版的《國際電影年鑒》當年世界五大導演之一。成為中國電影史上第一位獲得國際學術界承認的電影人,並開始自成一家,以自己獨特的風格與嚴謹的作風進一步影響世界電影的美學發展,成為名副其實的一代宗師。
胡金銓-一代名導的思想
胡金銓
在胡金銓的的武俠電影里,背景年代多半都是五代十國、明朝中後期以及元代末年等中國歷史上外敵入侵、內亂加劇的特定時期,大漠塞外的「客棧」或深山裡的「寺廟」,則是胡金銓武俠電影恆常不變的故事場景。反派角色,多半都是倭寇以及太監等等,他們不僅僅是一個個「惡」的化身,而且是威脅「國」之完存的罪魁禍首。這樣的情節結構,不由得讓我們想到了胡金銓思想中的俠,他們都是什麼人?還是韓非子筆下那些「以武犯緊」的強人嗎?還類同於夜半飛去「贓官」之頭顱的劍客嗎?想來都不是,胡金銓思想里的俠,尚只是一些忠臣烈士之後,盡是些精忠報國之義士。仰或是為了經書、法理而降魔衛道的高人,他們身負著家國的責任,背負著民族的榮辱興衰,俠,只是他們的一個外衣而已,他們更等同於「五四運動」後滿腔熱血夢想報效祖國的青年知識分子,他們在一個時代的更迭里尋找著理想,再在理想的破滅中宣洩言志。
胡金銓和晚輩徐克交談
胡金銓的心理結,是種在了離鄉去國的憂郁之間,這等同於那個時代的一些漂流在外的知識分子一貫的心意結。《俠女》故事發生的地域是「靖虜屯堡」,而《龍門客棧》和《迎春閣之風波》也是在邊境客棧發生,這無外都是在闡述自身的文化遭遇,以及身不由己的漂泊宿命。像《俠女》中的顧省齋、《山中傳奇》的何去青一樣,胡金銓也是陷於亂世隨波逐流的渾沌書生,原本自覺性很低,但他為了生活,卻也曾在香港為出版業翻譯過佛經,這一點遭遇,事實上與影片《俠女》、《山中傳奇》中替伽耶山海印寺抄寫《大手印》經書的何去青很像,事實上這也更接近於他自己的身世影射。當何去青到達鎮北屯堡的鬼域之後,誤墮色慾羅網,無心抄經,亦差點性命不保。這更加說明了這個「鎮北屯堡」的事實背景,影片中的這片地帶是個無人地帶,只是一些孤魂野鬼的棲息地,這是不是就是暗指被稱為「收容地」的香港,也或就是那因失德、失信而丟掉疆域的台灣「臨時」當局?一個「臨時」的口號,更像是一個給鬼聽的頌經一般,而仍舊沉迷於舊有時代醉生夢死,幻想反攻回歸的一群政客,以及那些夢想破碎被禁錮了思想的文化移民,是不是更等同於那些不得超升的鬼魅?《山中傳奇》和《俠女》,都是胡金銓的自我思想宣洩,他對「鎮北屯堡」的失望,事實上也就是他對自身漂流寄居的某棲息地的失望,傳達的是一種決絕而黑色的悲觀心態。
胡金銓-相關評價
俠女劇照
雖說藝術上獲得了空前的成功,但在商業價值上,胡金銓卻一直呈現高開底走的頹勢,慢慢在市場經濟的洪流中淹沒。20世紀70年代胡金銓執導了一系列票房失敗的作品,然而他不甘囿於武俠片窠臼,仍努力拍攝東方寫意色彩的空靈作品。在韓國拍攝的《空山靈雨》及《山中傳奇》是他後期的代表作品,在意境上都酣暢淋漓,但似乎格調過高,導致了無人觀賞的尷尬局面。
20世紀80年代他在台灣拍攝通俗時裝喜劇《終身大事》,以及古裝戲《天下第一》、《大輪回》,可惜都不合時宜,遭到了市場的冷遇,自此無法再現當年之輝煌。1989年應徐克之邀復出籌拍《笑傲江湖》,他由人物造型、布景、服裝設計開始參與工作,這位武俠片大師頗有重整旗鼓之勢,但隨後因與徐克意見不合而黯然退出。最後這部作品由徐克、李惠民執導完成,為示尊重將胡金銓掛名為總導演,雖是如此,在造型布景等諸多細節,以及場面氣氛上仍都沾染上胡氏開闊寫意的風格。
大師遺作《畫皮之陰陽法王》
胡金銓是開近代新派武俠電影先河者,他的作品是典型的重質不重量,35年的導演生涯居然只有15部電影傳世,這其中大多已成為傳世經典,愈久愈見其醇。他的影片呈現出一種毫無學究氣、舉重若輕而又無比精煉的專業精神。
武俠電影在台灣的發展雖說並沒有香港那般火爆雋永,卻在有限的時間與空間里塑造了一個讓人驚嘆而折服的歷史豐碑,這其間,胡金銓的個人影響是無人能望其項背的。正是他的作品,給台灣電影帶來了這一寶貴的財富,正是他的電影,才得以讓中國電影這個大家庭里,開始正式以武俠電影作為科目,吸引無數專家學者以及電影愛好者的藝術討論。
胡金銓一生讀書甚勤,酷愛鑽研《明史》,故此他的影片大都以明代為背景。1991年拍攝最後一部作品《畫皮之陰陽法王》之後,胡金銓收羅材料,研究史實,歷經數年籌拍《華工血淚史》,原定在1997年夏天開機,誰想在年初的心導管氣球擴張手術中不幸離開人世。享年六十六歲。
胡金銓-演員作品
萬花迎春DancingMillionairess,The(1964)
武則天Wuzetian(1963)
花團錦簇Huatuanjincu(1963)
買瘟雞Maiwenji(1961)
神仙老虎Shenxianlaohu(1961)
Geqiangyanshi(1961)
燕子到Yanzi(1961)
一束桃花千朵紅Yishutaohuaqianohong(1960)
檫鞋童Chaxietong(1958)
LittleDarling(1958)
妙手回春Miaoshouhuichun(1958)
笑聲淚影LaughterandTears(1958)
全家福Quanjiafu(1958)
窈窕淑女Yaotiaoshunu(1957)
FrostyNight(1957)
馬路小天使Maluxiaotianshi(1957)
金鳳Jinfeng(1956)
胡金銓-導演作品畫
皮之陰陽法王PaintedSkin(1993)
天下第一Tianxiadiyi(1991)
笑傲江湖Swordsman(1990)
龍門客棧DragonGateInn(1989)
山中傳奇Shan-chungch'uan-ch'i(1979)
俠女Hsianu(1971)
喜怒哀樂Hsinouailueh(1970)
大地兒女SonsofGoodEarth(1967)
大醉俠BigDrunkHero(1966)
胡金銓-編劇作品
畫皮之陰陽法王PaintedSkin(1993)
龍門客棧DragonGateInn(1989)
山中傳奇Shan-chungch'uan-ch'i(1979)
俠女Hsianu(1971)
大地兒女SonsofGoodEarth(1967)
大醉俠BigDrunkHero(1966)
胡金銓-相關詞條
導演、編劇、製片人,美術師 , 《笑傲江湖》 《俠女》
胡金銓-資料參考
http://yule.sohu.com/20071223/n254249711.shtml
《新龍門客棧》
《大醉俠》
《英雄》
楊德昌
《獨臂刀》
李翰祥
《俠女》
《卧虎藏龍》
鄭佩佩
《笑傲江湖》
⑹ 電影開始介紹提到的腳本一職是幹嘛的
電影中的腳本,一般說的就是導演的分鏡頭腳本,這個不是一個職位,而是導演的一項工作,這個是在電影的前期籌備階段需要完成的工作,在編劇的分場景劇本出來了以後,導演根據編劇的分場景劇本來構思和編寫分鏡頭腳本,而這個腳本就是之後拍攝期各個部門工作的參照標准。
導演的分鏡頭腳本可以是畫出來的,也可以是寫出來了,像徐克的腳本一般是畫出來的,一部電影可能要畫到幾千張的腳本,網上之前也爆出過各大導演的分鏡頭腳本。
分鏡頭腳本是導演構思會之後了才出的,也就是說是導演和他的二度創作團隊已經就這個電影的整個創作思路、基調開了會討論達成一致之後,然後來編寫的,其實分鏡頭腳本還是很難的,因為它很細,包含的內容很多也很廣,不過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有時會在拍攝過程中做一些調整。
⑺ 《狄仁傑四大天王》的片尾中出現了彩蛋,這有什麼寓意
謝邀,歡迎大家對答主:@浮生南 進行點贊和留言。
⑻ 導演徐克分鏡手稿曝光,原來他畫畫這么棒,你想到姜文了沒有
近日,網上曝光了一組徐克導演手繪的分鏡鏡頭圖片,這些手繪稿子畫的非常細節,每一張手稿都很有畫面感,人物、場景、動作細節都畫的十分精緻。
徐克能夠成功並不是偶然,從小小的手稿就足以窺見他個人在藝術方面有著過人的天賦和能力,能夠做到畫分鏡還畫的如此細致的導演,真的不多見了。
⑼ 她是聶小倩第一人選,劇中畫像以她為原型,卻拒演意外成就王祖賢,她是誰
王祖賢所扮演的聶小倩真的太美了,打破了人們對女鬼的固有印象,直到現在由王祖賢所演的聶小倩還被人津津樂道。誰料到當時王祖賢並不是扮演聶小倩的第一人選,最初導演徐克是想讓日本的中森明菜出演這個角色,被中森明菜拒演後意外的成就了王祖賢。
有時命運就是這么的神奇,當初王祖賢沒有力爭聶小倩這個角色,也沒有這么經典的形象。如果當初中森明菜出演這個有色,也不能保證可以演出的這么精彩。王祖賢所演的聶小倩實在太經典,以至於多年之後,人們提到王祖賢都會想到聶小倩這個角色,可見這個角色太深入人心。
⑽ 為什麼日本動畫片比國產動畫片好看多了
、動漫畫的起源:
(1)動畫的起源
動畫的發展歷史很長,從人類有文明以來,透過各種形式圖像的記錄,已顯示出人類潛意識中表現物體動作和時間過程的慾望。法國考古學家普度歐馬在1962年的研究報告指出,兩萬五千年前的石器時代洞穴畫上就有系列的野牛奔跑分析圖,是人類試圖用筆(或石塊)捕捉凝結動作的濫觴。《滑稽臉的幽默相》—— 世上第一部動畫影片 《汽船威利》—— 第一部音畫同步的有音效卡通
《花與樹》—— 第一部獲得奧斯卡動畫短片獎的影片《白雪公主》—— 第一部彩色卡通長篇劇情片外
(2)漫畫的起源
漫畫,乃繪事中簡筆而注重意義之繪畫,其「漫」字,與漫筆、漫談這「漫」字用意相似。漫筆、漫談在文體中是隨筆、小品文,而漫畫是 畫中之隨筆、之小品,一般亦隨意取材、篇幅短小,通過寫實、比喻、象 征、假借、誇張、點睛諸法表現精粹內容。 「漫畫」二字起源於日本。最初用「漫畫」二字的,叫做葛飾北齋,其人於德川時代,約合我國的清初,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北齋漫畫」為漫畫的開山老祖。豐之愷先生說:漫畫是介於文學與繪畫之間的一種藝術。一語道破漫畫的真諦。
二、現今中國動漫畫概況
90年代初,隨著世界上的各種精品動畫引進,中國動畫界開始了反思,這直接導致了之後的探索與嘗試。國外動畫的不斷引進,中國動畫界終於知道了自己的不足,於是開始了各種探索與嘗試。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與台灣中央電影公司合作製作的《梁山伯與祝英台》結合了中國傳統繪畫、迪斯尼動畫和日本動畫風格,是繼《小倩》之後,華語動畫又一次大膽的嘗試。由此可見中國動畫界終於開始了自己的探索與嘗試,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們能夠欣賞到中國自己的精彩動畫作品。
三、現今日本動漫畫概況
自1993年到現在。在畫技、製作手法、構思設計方面都日趨成熟的日本動畫,開始追求風格上的創新,試圖突破原有的模式,以完善的技巧,加上超越時空的構思,帶給觀眾全新的感官沖擊。由庵野秀明監制的電視《新世紀福音戰士》通過主人公感受到一份渴望被需要,夢想被愛又害怕背叛而在自己與他人之間築起屏障這種種矛盾與孤寂的心情,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現代人心理的折射。自此日本的動畫也開始越來越關注貼近現實與心理方面的剖析,由原本普遍愛與友情的主題轉為更加人性的刻畫。
四、中、日動漫畫發展史對照
時期
中國
日本
結論
較
早
期
n 早期探索期
中國的動畫事業發展很早,20年代中國的動畫先驅萬氏兄弟就開始研究動畫製作,第一部中國自製的人畫合演的《大鬧畫室》就是他們製作,1935年,中國第一部有聲動畫《駱駝獻舞》問世。1941年,製作了中國第一部大型動畫《鐵扇公主》,標志中國當時的動畫水平接近世界的領先水平。
n 戰前草創期
由1917年日本開始有動畫到1945年日本戰敗為止。這段時期日本的動畫製作水平還比較低,而且由於軍國主義影響,使得其戰斗場面的製作得到一定發展。前期主要是以世界名著為題材,而後期則由於日本軍國主義猖獗,因此動畫題材不離宣傳、誇耀日本軍國主義的路線。但是這也造成了戰斗、爆炸畫技的進步,這也是今日日本動畫最引以為傲的技術。
此時,中國的動漫畫製作水準有了一個相當大的發展,因此也就遠遠高於日本的製作水準。並且由於戰敗和軍國主義的影響使得日本的動漫發展相對緩慢。由此可見中國動漫畫的開端還是相當不錯的。
早
期
v 蓬勃發展期
建國後,中國的動畫事業得到了快速發展,作品多,精品多。其中的《大鬧天宮》,從人物、動作、畫面、聲效等等都達到當時世界的最高水平。這段時期,我國大膽使用中國的傳統藝術形式。新的動畫形式加入,中國動畫事業也到達了一個高峰。
v 戰後探索期
由日本戰敗到1947年為止。日本戰敗後,有些人鑒於戰爭的教訓,開始將反戰題材用在動畫上。另外也有些人嘗試不同的動畫題材。所以這個時期的動畫題材從很有意義到很低級的題材,應有盡有。像1968年《太陽王子大冒險》就是一個成功的例子。像1970年《無敵鐵金剛》就是一個失敗的例子。
這段時期的中國動漫畫可謂是進入了一個鼎盛期,而日本的動漫業也開始發展起來。但總體上來說依然是中國領先於日本。
中
期
¡ 中國文化大革命時期
說到中國歷史,一個無法迴避的問題就是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時期,中國動畫業明顯的受到了影響。1966-1971這六年中,竟然沒有一部動畫片製作出來!之後的幾年,形勢似乎有了一點好轉,但是1972-1977年間也只有每年2-4部動畫出爐。悲哀呀,中國動畫業的大好形勢沒有了,這一段時期,中國的動畫事業幾乎是在原地停滯了十多年!
¡ 題材確定期
自1974年《宇宙戰艦》上演至1982年為止。這個時期日本動畫界經過探索期,確定了動畫和卡通的分野。卡通不在我們的討論范圍內,所以我們不予置評。《宇宙戰艦》是日本動畫史上第一部超級劇情片,由松本零士負責腳本及人物。繼松本零士後,由富野由悠季原作小說改編成《機動戰士》在1979年開始上演,由於劇情結構復雜而嚴密,受到動畫迷熱烈的支持。但自此以後,動畫熱逐漸消退,動畫界進入間歇期。
中國動畫業的大好形勢沒有了,中國的動畫事業幾乎是在原地停滯了十多年!反觀日本動畫業,在手冢治蟲帶動下,形勢一片大好。而此時的中國動漫開始大幅度地落後於日本動漫。
晚
期
n 緩慢發展期
改革開放,中國動畫終於又邁開了沉重的步伐,但是,文化大革命帶來的滯後卻是無法改變。這一段時期,中國動畫的發展不再有了建國初的強勁氣魄,雖然動畫產量又開始回復,每年還是有許多動畫製作出來,但是,當年的開創精神已經不復。這個時期的中國動畫都有一個共同的缺點,就是太過幼稚化了。中國人心中動畫片就是「小孩子看的東西」的觀念始終沒有拋開,造成這些動畫即使是初中生來看,都會覺得不太適合。
n 畫技突破期
自1982年《超時空要塞》上演至1987年為止,該時期日本動畫畫技力求突破。此時期之畫技突破有《超時空要塞》創新的視點快速移動效果,造成極佳的動感;《風之谷》和《天空之城》。精細寫實的背景:《機動戰士Z》和《機動戰士ZZ》的強調反光,明暗對比等,皆對後來的動畫貢獻很大。由於題材已確定,由於題材已確定,加上畫技的突破,使得佳作迭現。日本動畫發展至本時期結束時,劇情、內容、畫技皆已達到極高的水準。於是動畫進入了成熟期。
此時中國動漫已經徹徹底底地落後於日本動漫,似乎這一切已經成了定局。
現
在
l 探索嘗試期
國外動畫的不斷引進,中國動畫界終於知道了自己的不足,於是開始了各種探索與嘗試。其中《我為歌狂》仿照日本動畫《籃球飛人》製作中國自己的動畫作品,雖然作品本身似乎不太受好評,但是嘗試的形式還是非常好的。中國動畫界終於開始了自己的探索與嘗試。
l 路線分化期
日本動畫進入成熟期後,便出現數部佳片。日本電視史上第一部以高中生以上為主要對象的文藝動畫連續劇《相聚一刻》。當日本動畫發展到此後,有人認為幼年觀眾群已被忽略了四、五年,也該考慮製作年齡路線。於是自1987年後半年以來,電視上的高年齡層動畫逐漸減少,而轉向動畫電影。
中國動漫界終於了解到自己的不足,開始了其奮起直追的辛路里程。可這如此大的差距,究竟能否追得上呢?答案也許就在「明天」。
五、中國動漫的不足
上述的日本動漫從面向的年齡層到各種動漫周邊產品都一應巨全,從中我們不難看出現今的中國動漫還存在著許多不足。而且根據我們的調查發現有98.75%的人認為日本動漫比中國好,僅有1.25%的人認為不是。那麼中國動漫究竟還有哪些不足呢?從上述日本發展的經驗中我們總結出了以下幾點:
1. 動畫片的概念的錯誤認識以及對觀眾年齡層的狹隘定位:
前面提到了,很多人認為動畫片是小孩子看的,因此從編劇到配音都極盡幼稚童趣(所謂)"之能事。因此把觀眾年齡層次定位在了一個想當然的低谷中,效益不好也是理所當然的了。可在日本,動畫片分為了3個等級,分別面對3-12歲;12-18歲和18歲以上的年齡層。美國更是把動畫片做得老少兼宜,如《獅子王》。
解決方法:盡快改變對動畫片的認識。
2. 題材過於陳舊且無聊:
國產動畫片的題材似乎除了"葫蘆娃斗妖怪"、"琴島和海爾"就是"大灰狼和小白兔"、"頭兒子和小頭爸爸",這些東西,小學2年級以上就沒人看了。說得再不客氣點,日本的三流科幻片《鹹蛋超人(奧特曼)》(按某些人的習慣把它歸入動畫片)都比它們來得好看。
解決方法:考慮採用受歡迎的劇本(如金庸小說)或年輕人寫的劇本(接近青少年喜好)。
3. 技術落後或盲目使用「新」技術:
既沒美國的數字化技術流暢,動感強,也沒有日本的「賽璐璐+噴筆」柔和,美觀。偶爾有趕趕時髦,用電腦著色的作品也是用"畫筆"一類的簡單軟體"填空"。色彩方面已不是缺乏過渡感,而是乾脆完全沒有。不要說與美、日的優秀CG(電腦繪圖)相比,就連傳統的手繪也不如,充其量也就是比小兒塗鴉略高一籌。
解決方法:採用真正的新技術或更美觀的傳統技術(比如水墨畫)。
4.聲優(配音演員)質量低劣 :
中國播放的動畫片,無論是國產的還是國外的,配音不但毫無感情,而且跟角色的年齡,個性不符合。普遍配音的年齡小於角色的實際年齡,經常可以看見我國配音的外國動畫片中的高中生尚未變聲(例如月野兔)之類的情況。而無論是"酷哥"還是搞笑專家,在國內都是"千人一聲"。港台的聲優雖然有些"嗲",但配音的效果與角色本來的年齡,性格到沒什麼大的出入。
解決方法:提高配音演員的素質,可以學習日本,將聲優當作明星宣傳,既促進了他們的上進心,又使動畫片更加正規化。
5. 計劃經濟時代的荼毒:
我國的動畫片大多出自"XX電視台動畫部"或"XX美術製片廠",這些都是國家資金在支持,經濟效益當然要排在社會效益的後面。
解決方法:動畫製作商業化、市場化。
6.外行指揮內行或外行指揮外行加上缺乏敬業精神:
現在什麼樣的人都在搞動畫,內行也搞,外行也搞,只是因為它賺錢。"因為現在一般是決策者、策劃者是製作人,而不是具體搞動畫的。這好比一個不會開車的人教別人開車,由比而出的毛病,車也肯定搞不好了。"(徐克語)而國外"加工片"的泛濫,更導致了我國本來就少有的有能力的專業動畫人員的思路匱乏,不思進取,夜郎自大。既然"動畫片是給小孩子看的東西,小孩本來就沒有欣賞的能力,也就用不著花大力氣製作",因而也就有很多人可以以此為借口偷工減料。
解決方法:培養專業的動畫製作隊伍,並合理使用;強化工作人員的職業道德。
六、中國龐大的動漫市場
調查情況:
1. 你關注動漫嗎?
A.經常(31.25%) B.有時(47.5%)C.很少(20%)D.從不(1.25%)
2. 父母對於你觀看動漫的態度:
A.嚴厲禁止(3.75%) B.對此處罰(1.25%) C.進行遠離動漫的教育(6.25%)
D.不提倡也不幹涉(70%)E.贊成適度觀看(10%) F.一起看(8.75%)
3. 你觀看的動漫作品的來源:
A.借的(30%)B.買的(24%)C.租的(11%)D.網路(13%)E.其他(22%)
4. 你一周畫在動漫的時間:
A.低於3小時(65%)B.3-5小時(21.25%) C.5-10小時(5%)
5. 你覺得動漫會影響學習嗎?
A.會(33.75%)B.不會(35%) C.不一定(31.25%)
從上面的調查情況來看,中國動漫雖然還存在許多不足,但中國動漫市場的龐大卻不容小視。中國動漫市場還是有其巨大潛力的,有市場就代表其有著不容忽視的商機。而現今的當務之急便是如何與外國動漫作品搶占這塊大蛋糕。
七、中國動漫的展望
在我們的調查中還有一道關於中國動漫缺少些什麼的問題,根據調查顯示中國動漫最缺少的是製作水準,占總人數的33%、市場規范和引入資金各佔22%、國家重視佔23%。由此可見中國動漫的很多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問題。和日本、美國這樣的卡通「老大哥」相比,中國卡通的確只能算是個剛剛呀呀學語的「小弟」,但是,中國卡通畢竟已經起步,並涌現出了胡蓉、柴美華、姚非拉等眾多的充滿希望的卡通畫家。中國卡通作品雖然還很稚嫩,市場也不成熟,但這畢竟是個前景無限的朝陽產業,只要我們大膽地拋棄那些陳腐的偏見和陳舊的思維方式,以博大的胸懷吸收別人優秀的創作思想和經驗,就一定會擁有一個燦爛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