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爭霸腳本
㈠ 春秋爭霸與戰國爭霸的異同
相同點:都有擴大地盤、掠奪人口的目的。春秋爭霸和戰國兼並在影響上,都是大吞小、強凌弱,減少了諸侯國數目,加速了奴隸制瓦解和促進了封建制形成。同時不可避免給人民生活、生產造成巨大破壞。
不同點:
戰爭的目的不同,春秋是為了爭霸,打著天子名義攻打某些諸侯國和抵禦外敵及蠻邦侵擾,戰國是為了兼並,實力強的諸侯不斷兼並實力弱的以擴大自己的領土、增加人口、獲得財富。
春秋時諸侯多為周天子親封的氏族,而戰國時許多國家成了士大夫的天下。
春秋時,作戰的主力以國人為主,戰國時好多野人也需要服兵役。
地域擴大,春秋戰爭中以中原諸侯國為主要強勢力量,戰國時秦國等變得強大起來了,成為了戰爭的另一方重要的力量。
㈡ 戰國時期爭霸的成語
1邯鄲學步:
河北邯鄲 戰國時期 燕國有幾個青年 羨慕趙國人走路
去邯鄲學 結果非但沒學成 `連自己怎麼走路也忘記了 只好爬回國2退避三舍:春秋時期,晉國內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收留並款待他,他許諾如晉楚發生戰爭晉軍將退避三舍(一舍為三十里)。後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政。晉國支持宋國與楚國發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 一鳴驚人:相傳楚莊王(另一說為齊威王)臨政三年終日作樂,不理朝政。一臣下對庄王說:「聽說國中有一隻大鳥,三年不飛,三年不鳴,是怎麼回事?」庄王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然後整頓朝政,富國強兵,短短數年形成大治局面4卧薪嘗膽:春秋時期,吳王夫差打敗並俘虜了越王勾踐。勾踐給夫差餵了三年的馬,受盡折磨,回國後立志報仇復國,請范蠡幫助訓練軍隊,任用有賢能的人,
5三令五申——孫 武
6竊符救趙7圖窮匕見8朝秦暮楚9葉公好龍10杞人憂天太多太多了 以前看成語故事大全 80%都來自這個時期
㈢ 春秋戰國紛爭給中國歷史帶來了哪些影響
東周開始,周王室開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義,而無實際的控制能力。同時,一些被稱為蠻夷戎狄的民族在中原文化的影響或民族融合的基礎上很快趕了上來。中原各國也因社會經濟條件不同,大國間爭奪霸主的局面出現了,各國的兼並與爭霸促成了各個地區的統一。
影響:1、戰國爭霸統一了全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以中央集權為特徵的統一的帝制專制的秦暢。2、春秋戰國是中華思想的大變革大進步,在文化、法律、軍事等方面都有所突破,這為後世幾千年的歷史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㈣ 春秋戰國爭霸裡面有沒有使用什麼陣法獲勝的,孫子兵法裡面有沒有什麼陣法,這些和易經有什麼關系
陣戰法在西周和春秋的時代極為盛行,中國的陣法是在春秋和戰國發展成熟的,這一成果的代表有《六韜》、《吳子》和《孫臏兵法》。
目前《易經》在圖書館的分類中歸為哲學類。它的卦辭基本上是一些很有哲理的話。開篇第一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令人讀了很爽,激奮人心。
《孫子兵法》里是沒有講述陣法的。
《易經》與《孫子兵法》根本就沒有直接的聯系。
㈤ QQ七雄戰國爭霸怎麼快速提高聯盟榮譽度 怎麼快速升級聯盟等級
1.資源,招收點捐獻大戶,貢獻夠了聯盟才能升級
2戰士,爭霸天下就靠這些人了,還有抗匈奴,也是增加聯盟榮譽的
㈥ 魏國是戰國首霸,若魏一意滅秦能否成功,能否取代秦國統一天下
春秋與戰國的分界線是韓、趙、魏三家分晉,從此華夏進入了戰國時期,而作為從晉國大夫轉變為諸侯的魏國來說,他卻是戰國初期最強大的諸侯國,為什麼是魏國,而不是像齊國與楚國這樣的傳統大國呢?
魏國強大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李悝變法。
春秋晚期,傳統諸侯大國,比如晉國、齊國、楚國都因為在連續數百年的爭霸中消耗了實力,導致吳國和越國這樣中小諸侯國的崛起,但由於國力有限,吳國與越國只是曇花一現,隨即就滅亡了,到了戰國時期,各個諸侯國通過各種途徑想讓自己國家強大起來,於是戰國初期的變法就迅速成為各個諸侯國的首選。
第一個變法的國家就是魏國,第一個變法的人就是魏文侯重用李悝開始變法,變法的主要內容就是:廢除世襲制和井田制,實行法治,獎勵耕種,創建魏武卒。李悝變法的很多內容成為後來商鞅變法參考的依據,作為第一個變法並且成功的魏國,其國力迅速強大起來,成為戰國時期的第一個強國。
魏國如果選擇滅亡秦國,受到中原諸侯的干涉會比較少,因為秦國地處邊陲,一直被中原諸侯國看不起,認為是荒蠻之地,所以秦國與中原諸侯國在初期的戰爭很少,主要就是與韓國和魏國交界,而且魏國拿下秦國可以坐擁關中之地,同時其國土又延伸到中原地區,具備統一天下的實力。
想想看,如果秦國的地盤和魏國加在一起,不僅占據關中,河套,渭水平原,而且占據了天下之中的國土,再依靠關中為後方,統一天下真的有可能,但是魏國放棄秦國,去中原爭奪天下,就失去了強盛的基礎,因為中原國家很多,很難滅亡或者佔領其他諸侯國的土地,因為這會引發其他諸侯國的干涉。
戰國的早期和中期就一部合縱連橫史,比如魏國攻打趙國都城邯鄲,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國來了個圍魏救趙,在桂陵之戰中大敗魏國,再比如魏國攻打韓國,韓國也向齊國求救,齊國隨後在馬陵之戰中又大敗魏國,所以魏國實力雖強,也敵不過諸侯國之間的合縱連橫,最好的辦法就是休養生息,提升國力,看著其他諸侯國爭霸,然後尋找合適的機會再開戰,但是最合適的機會就是滅亡秦國,可惜魏國錯過了。
㈦ 魏武卒到底有多厲害,為何後期不能重建一支魏武卒呢
在戰國中前期群雄爭霸的戰場上,魏國的「魏武卒」,是一支令列國震撼的力量。
魏武卒,魏文侯時代由戰國軍事家吳起親手創建的軍事力量。以《荀子》與《漢書》的記載,這支部隊的每一個步兵,必須具備穿重甲背重弩,半天內奔跑一百里的強大實力。外加軍事家吳起極度嚴格的訓練,終於令這支部隊百煉成鋼。早在吳起鎮守西河的時候,魏武卒就迸發出強大的戰力,多次以少勝多,將驍勇善戰的秦軍一步步「碾」出西河要地,精彩撐起魏國的霸業。
馬陵之戰後,徹底喪失強國地位的魏國,絕大多數的時候,都是破罐子破摔。面對強秦的威脅,基本都靠割地來應對。土地越割越少,國力越來越弱。圖強?那是很遙遠的事情。
而且,以魏國國王的格局,如果魏國真有人重建了魏武卒,他們恐怕更不安心。不信就看魏安釐王,他在位時期,魏國擁有信陵君這樣的頂級人才,能夠上演竊符救趙的經典妙筆。可這樣一個卓越人物,也依然在魏安釐王的猜忌下鬱郁而終。可以想像,倘若信陵君能夠訓練一支魏武卒,此時的魏國國王,又怎麼會安心,又怎麼會容得下?
於是,無力重建魏武卒的魏國,其衰落和亡國的命運,自然也不可避免——乍一看,是因為魏國缺少了那樣精銳的軍隊。但即使戰國時代,這個軍事問題,也不止是軍事問題。
㈧ 春秋戰國爭霸的實質或影響
春秋戰國爭霸的實質及影響
性質:奴隸主集團之間的兼並戰爭
影響:影響:
①積極影響:
A、客觀上起到了瓦解奴隸制的作用(最大意義)
B、 破壞了原有的分封制(諸侯爭霸反映的實質問題)
C、使奴隸制周王室名存實亡
D、 各國的改革促進了社會進步
E、 奴隸主貴族 機開墾私田據為已有,並侵佔公田
F、 大國兼並小國,諸侯國數目減少,華夏族和其它各族接觸頻繁,促進了民族融合
②消極影響:爭霸戰爭,造成社會動盪,生產受到破壞,人民生活困苦
㈨ 戰國時期分為幾個朝代,領導者是誰
戰國時期是周朝(東周)的後期,屬於周朝,名義上的「領導者」當然是周天子。而戰國七雄秦、魏、韓、趙、楚、燕、齊,都是周朝的諸侯。由於周朝領導能力逐漸下降,造成各路諸侯混戰,最終被秦統一。
看一下時間:
東周: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56;戰國: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它們的大部分時間重合。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聯手滅智氏家族後,三家分晉,各諸侯相互征伐,從此稱為戰國時代。到公元前256年,周朝的剩餘政權被秦國所滅,周朝結束。從公元前256年到公元前221年的一段時間,正是戰國爭霸天下的激烈時期,公元前221年,秦國實現統一,建立了秦朝。
所以,戰國時期不存在分為幾個朝代的問題,也不存在真正的領導者。
㈩ 關於春秋戰國爭霸戰爭的研究
春秋和戰國是2個不同時期 戰爭方式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