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秦淮分鏡頭腳本
① 語文課外古詩詞賞析及中心思想
《過故人庄》
孟浩然是唐代詩壇上負有盛名的詩人。「五言詩天下稱其盡美。」(王士源《孟浩然集序》)其中,五律的成就更高一些,此篇又恰是五律中的佳作。不過,他的作品乍一看去,好處往往不太顯眼。如果說詩應該是醇酒的話,孟浩然的作品或許可以說像清泉,要品嘗它的色和香,還需要多用一些吟詠的功夫。其所以這樣,跟孟浩然風格上的特點「淡」有密切關系。
《過故人庄》在孟詩中不一定是最淡的,但它用省凈的語言,平平地敘述,幾乎沒有一個誇張的句子,沒有一個使人興奮的詞語,也已經可算是「淡到看不見詩」(聞一多《孟浩然》)的程度了。那麼,它的詩味究竟表現在哪裡呢?
「語淡而味終不薄。」(沈德潛《唐詩別裁》)讀孟浩然的詩,應該透過它淡淡的外表,去體會內在的韻味。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這一開頭似乎就像是日記本上的一則記事。故人「邀」而我「至」,文字上毫無渲染,招之即來,簡單而隨意。這正是不用客套的至交之間所可能有的形式。而以「雞黍」相邀,既顯出田家特有風味,又見待客之簡朴。這種「雞黍」宴,直至今天,仍然是中國農村中一種最親切的招待。正是這種不講虛禮和排場的招待,朋友的心扉才往往更能為對方敞開。這個開頭,不甚著力,平靜而自然,但對於將要展開的生活內容來說,卻是極好的導入 ,顯示了氣氛特徵,又有待下文進一步豐富、發展。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走進村裡,顧盼之間竟是這樣一種清新愉悅的感受。這兩句,上句漫收近境,綠樹環抱,顯得自成一統,別有天地;下句輕宕筆鋒,郭外的青山依依相伴,則又讓村莊不顯得孤獨,並展示了一片開闊的遠景。這個村莊坐落平疇而又遙接青山,使人感到清淡幽靜而絕不冷奧孤僻。元人馬致遠也許是從這里翻出了一段散曲:「紅塵不向門前惹,綠樹偏宜屋角遮,青山正補牆頭缺,更那堪竹籬茅舍。」曲子貴露,往往把它的內容挑在竹竿尖上讓人看,但我們卻可以藉助於這種露,去進一步挖掘孟浩然這兩句詩的內涵,因為它有點像是用電影「分鏡頭」的辦法,來展現孟詩那種渾括的意境。不過,孟浩然和馬致遠所處的時代畢竟不一樣,馬致遠是處在「鬧嚷嚷蟻爭血」的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空前尖銳的元代,他通過所描繪的境界,表現了對外間的「紅塵」的厭煩和逃避的態度;而孟詩並不把「不惹紅塵」看得重要,反倒把城郭引來作為「故人庄」的陪襯。這是由於處在盛唐那樣一個昇平時代,周圍的事物在人們心目中顯得親切美好的緣故。
正是由於「故人庄」出現在這樣的自然和社會環境中,所以賓主臨窗舉杯:「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才顯得格外暢快。對於這兩句,人們比較注意「話桑麻」,認為是「相顧無雜言」,忘情在農事上了,誠然不錯。但有了軒窗前的一片打穀場和菜圃,在綠陰環抱之中,又給人以寬敞、舒展的感覺。話桑麻,就更讓你感到是田園,從而引起對農作的關懷,分享收獲的愉快。於是,我們不僅能領略到更強烈的農村風味、勞動生產的氣息,甚至彷彿可以嗅到場圃上的泥土味,看到莊稼的成長和收獲,乃至地區、季節的特徵。有了這兩句和前兩句的結合,綠樹、青山、村舍、場圃、桑麻和諧地打成一片,構成一幅優美寧靜的田園風景畫,而賓主的歡笑和關於桑麻的話語,都彷彿縈繞在我們耳邊。它不同於近乎幻想的桃花源,而是更富有盛唐社會的現實色彩。他所描繪的這種境界,所創造的藝術美,似乎和生活距離更近,聯系更緊,能夠引起人們許多關於農村的美好的回憶。正是在這樣一個天地里,這位曾經慨嘆過「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的詩人,不僅把政治追求中所遇到的挫折,把名利得失忘卻了,就連隱居中孤獨抑鬱的情緒也丟開了。從他對青山綠樹的顧盼,從他與朋友對酒而共話桑麻,似乎不難想見,他的思緒舒展了,甚至連他的舉措都靈活自在了。農庄的環境和氣氛,在這里顯示了它的征服力。「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孟浩然是因為求仕失望才不得已歸隱的。雖然置身於「岩扉松徑長寂寥」的環境,但仕與隱的矛盾一直在思想中糾纏著,現在「故人庄」的這種農家生活似乎使他暫時得到了解脫,並且有幾分皈依了。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孟浩然皈依的表現,就是這樣在臨走時直截了當、毫不掩飾地宣告他不久還要再來。這種直率的表示,是從一個受到健康生活的洗禮,幾乎恢復了童真的靈魂中迸發出來的動人的語言。詩人之來是出於故人的邀請,去時卻不顧慮主人將要賠上雞黍飯而預約重來。前後對照,這個天地對他的吸引,故人相待的熱情,做客的愉快,主客之間的親切融洽,都躍然紙上了。這不禁又使人聯想起杜甫的《遭田父泥飲美嚴中丞》「月出遮我留,仍嗔問升斗」。杜詩田父留人,情切語急;孟詩與故人再約,意舒詞緩。杜之郁結與孟之恬淡之別,從這里或許可以得到一些消息吧。
一個普通的農庄,一回雞黍飯的普通款待,被表現得這樣富有詩意。描寫的是眼前景,使用的是口頭語,描述的層次也是完全任其自然,筆筆都顯得很輕松;連律詩的形式也似乎變得自由和靈便了。你只覺得這種淡淡的平易近人的風格,與他描寫的對象朴實的農家田園和諧一致,表現了形式對內容的高度適應,恬淡親切卻又不是平淺枯燥。它是在平淡中蘊藏著深厚的情味。一方面固然是每個句子都幾乎不見費力錘煉的痕跡,另一方面每個句子又都不曾顯得薄弱。比如詩的頭兩句只寫友人邀請,卻能顯出朴實的農家氣氛;三、四句只寫綠樹青山卻能見出一片清新的天地;五、六句只寫把酒閑話,卻能表現心情與環境的愜意的契合;七、八句只說重陽再來,卻自然流露對這個村莊和故人的依戀。這些句子平衡均勻,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意境,把恬靜秀美的農村風光和淳樸誠摯的情誼融成一片。這是所謂「篇法之妙,不見句法」。(沈德潛《唐詩別裁》)「不鉤奇抉異……若公輸氏當巧而不巧者」。(皮日休《郢州孟亭記》)他把藝術美深深地融入整個詩作的血肉之中,顯得自然天成。這種不炫奇獵異,不賣弄技巧,也不光靠一兩個精心製作的句子去支撐門面,是藝術水平高超純熟的表現。王士禎把它說玄了,認為是「色相俱空,正如羚羊掛角,無跡可求」。(《帶經堂詩話》)其實就是孟浩然不在形式和字句上過分刻意雕琢所取得的藝術效果,還是有它的「跡」可求的。他的與此篇相類似的一些詩,能領著你進入一種詩境,讓你看到形象,感受到韻味,但要把它的詩境、形象、韻味歸結為某一兩個句子寫得好,或者說是由於某種單一技巧的表現,是遠遠不夠的。譬如一位美人,她的美是通體上下、整個兒的,不是由於某一部位特別動人。她並不靠搔首弄姿,而是由於一種天然的顏色和氣韻使人驚嘆。正是因為有真彩內映,所以出語灑落,渾然省凈,使全詩從「淡抹」中顯示了它的魅力,而不再需要「濃飾盛妝」了。
孟浩然的作品標志著唐詩經過四傑、沈宋和陳子昂等人的努力,達到了成熟的境地。已經形成了盛唐詩歌渾融完整的藝術風格。再往前發展,就是李白、王維、杜甫那種在渾融完整的前提下,既有文采,又有深刻的意境乃至宏偉氣魄的詩篇了。李杜等人並不照搬孟浩然形式上的「淡」,但孟詩在「淡」中所包含的深厚、雋永、朴實、自然等素質,卻被他們汲取並且向前發展了。
.《題破山寺後禪院》
常建的《題破山寺後禪院》,構思獨具特色,它緊緊圍繞破山寺後禪房來寫,描繪出了這特定境界中所獨有的靜趣。
首聯"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落筆勾勒出清晨時分後禪房四周的環境。早晨,初升的紅日將金色的陽光灑向寺院,灑向虞山之中的林木,使寺院變得更加絢麗明亮,高聳入空的山林也變得更加翠綠蔥蘢,令人心曠神怡。這里,一個"入"字,寫出了古寺美景之幽遠,一個"照"字又將旭日東升時的勃勃生機給刻寫得出神入化,透露出詩人欣喜昂揚的情緒。首聯是寫後禪院的遠景,為下文的近景刻劃打下了基礎。
頷聯"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點出題中"後禪院"三字,描寫出通向後禪院曲幽深的小路和後禪院景色的幽靜迷人。僧房深藏在花木叢中,香氣馥郁,宋歐陽修曾感慨地稱贊道:"我常喜誦常建詩雲:『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故仿其語作一聯,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唯難工也。"這一聯的美,不僅體現在寫景的准確傳神上,而且表現在其思想內涵的深邃上。佛教提倡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清凈,無欲無求,苦修苦行,而後禪院卻花木繁茂,清香撲鼻,由此含蓄曲折地表現僧侶們內心對美的熱烈嚮往和執著追求。
詩文賞析
晨游山寺,看到幽靜的竹林、清澈的水潭,青山煥發、鳥兒歡唱,裊裊的鍾磬聲時隱時現。如此清幽的環境使詩人頓去雜念,心中豁然開朗。全詩雖詠禪房寺院,實抒寄情山水及隱逸之情。
語言古樸,意象深微;構思工於造意,妙在言外,引人在平易中進入勝境。
一、 賞:
清晨詩人信步來到破山寺,此時旭日東升,金光如箭,燦燦地照在一方參天古木上。沿著那彎曲而幽深的林蔭小徑,一路輕歌曼吟,實屬快哉。篁竹婀娜,青翠修拔,令人賞心悅目、流連忘返。不覺之中,已轉到後禪院。那一爿整齊而素雅的禪房,明窗凈幾,古樸肅穆,禪意深遠。又見此地佳木蔥蘢,花團錦簇,交相輝映,蔚然可觀;而馨香濃溢,沁人肺腑,神清氣爽。環顧四周,山光秀麗,靈光浮動,萬物競榮,羽鳥自由歡唱;佇立一泓清潭上,碧水涓涓,漣漪盪漾,可見天地和自己的身影盡在水中湛然空明。一切的一切使得鳥兒與人心皆怡然自得,彷彿塵世之中的種種庸俗之雜念全被洗滌凈盡。自然界是如此之靜謐,恍惚之中,只有那鳴鍾敲磬之音在整個山寺之中抑揚頓挫地響著,餘音裊繞,散逸千里,給人以空明沉靜之脫俗境界。
此詩為唐代詩人常建所作。它描寫了破山寺後禪院特有的清幽景色與詩人在這種景色之中的特殊感受。它看似寫景之類的山水游記,其實之中更主要的是流露出頗為濃厚的禪隱傾向。詩歌摒棄傳統的白描手法,層層推進,於平易之中漸進勝境,直至心靈得到凈化,靈魂得到皈依。首聯「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直接破題,點出時間、地點,並描摹出一幅常見的自然景色,雖無驚奇之處,概為信手拈來,但別有一番用意:垂吊讀者攬奇探勝之情愫,並為下文作鋪墊。頷聯「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對仗工整,巧奪天工,緊扣題眼,聯想翩翩,實屬流唱千古的名句。而全詩主旨之句該為頸聯「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此句自然之趣與人心愉悅融為一體,奏出了一曲和諧而完美的交響樂。王安石的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歷來為人們所稱譽,是緣於「綠」字用得好。而這兩句詩中的「悅」、「空」二字的用法與「綠」字相同,皆為形容詞當作使動來用,且「悅」、「空」二字著有佛教思想,所以此二句的妙處更在王安石之上。至於尾聯「萬籟此都寂,但余鍾磬音」,貌似有矛盾,因為既然自然界的一切聲響都消寂無聲了,又何來的鍾磬之音呢?雖是如此,但當我們領會前面幾句詩,便可知詩人在山光潭影之中,早已俗塵洗凈,心空性悅,完全遁入於自然與禪宗那完美統一的靜美世界的懷抱里,自然而然會產生「萬籟此都寂」的幻覺。況且鍾磬之音反襯出闃寂的禪院更為空寂,它使得這肅穆的世界更為庄嚴,它使一剎那成為永恆。有詩雲:「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二者可謂有同工異曲之妙哉!總之,此詩,渾然一體,無堆砌詞藻之嫌,娓娓敘來,令人掩卷遐思。
主題思想
《題破山寺後禪院》是一首題壁詩,這首詩描寫了了清晨寺後禪院的清幽脫俗的美好景緻,抒發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隱逸情懷。
思路結構
《題破山寺後禪院》以由外入內的游寺的路線貫穿全詩。首聯從「入古寺」「見高林」寫起,點明游寺的時間,烘托幽深的氣氛,頷聯寫踏竹徑,到進禪房,抓住山寺獨特的景物,描繪了山寺幽深寂靜的景色;頸聯點明全詩主旨,種種景物的描寫,都是圍繞「潭影空人心」層層鋪墊;尾聯以鍾磬音響輕輕回盪,烘托萬籟俱寂的寧靜氣氛。全是井然有序地塑造了一個幽靜、高遠的境界。
《泊秦淮》
秦淮河自古為金陵(今南京)勝地:歌樓舞榭,鱗次櫛比;畫船遊艇,南來北往。詩人夜泊於此,眼見燈紅酒綠,耳聞淫歌艷曲,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流傳千古的七絕。
詩的首句「煙籠寒水月籠沙」,寫輕輕的煙霧和淡淡的月光籠罩著寒水細沙。兩個「籠」字將煙、月、水、沙四種景物融為一體,貼切傳神地勾畫出秦淮河兩岸朦朧淡雅的景象,創設出一種冷清愁寂的氛圍。
次句「夜泊秦淮近酒家」,寫詩人的小船停泊在秦淮河邊靠近酒家的地方。「夜泊秦淮」為上一句的景色點出時間、地點,同時也照應了詩題;「近酒家」開啟下文,由於「近酒家」,才引出「商女」、「亡國恨」、「後庭花」,也由此才觸動了詩人的情懷。可見,這七個字承上起下,結構全篇。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後庭花》據說是南朝陳後主所作的樂曲,被後人稱為「亡國之音」。「隔江」承上一句「亡國恨」故事而來,指當年隋兵陳師江北,一江之隔的南朝小朝廷危在旦夕,而陳後主依然沉湎在歌聲女色之中,終於被俘亡國。這兩句詩從字面上看似乎是批評歌女,而實際上是詩人有感於晚唐國事衰微、世風頹靡的現狀,批評那些沉溺於歌舞昇平而「不知」國之將亡的統治者。「猶唱」二字意味深長,巧妙地將歷史、現實和想像中的未來聯系起來,表現出詩人對國家命運的關切和憂慮。
這首詩寫詩人所見所聞所感,語言清新自然,構思精巧縝密。全詩景、事、情、意融於一爐,景為情設,情隨景至。借陳後主的荒淫亡國諷喻晚唐統治者,含蓄地表達了詩人對歷史的深刻思考,對現實的深切憂思。感情深沉,意蘊深邃,被譽為唐人絕句中的精品。
有人說作詩「發句好尤難得」(嚴羽《滄浪詩話》)。這首詩中的第一句就是不同凡響的,那兩個「籠」字就很引人注目。煙、水、月、沙四者,被兩個「籠」字和諧地溶合在一起,繪成一幅極其淡雅的水邊夜色。它是那麼柔和幽靜,而又隱含著微微浮動流走的意態,筆墨是那樣輕淡,可那迷濛冷寂的氣氛又是那麼濃。首句中的「月、水」,和第二句的「夜泊秦淮」是相關聯的,所以讀完第一句,再讀「夜泊秦淮近酒家」,就顯得很自然。但如果就詩人的活動來講,該是先有「夜泊秦淮」,方能見到「煙籠寒水月籠沙」的景色,不過要真的掉過來一讀,反而會覺得平板無味了。現在這種寫法的好處是:首先它創造出一個很具有特色的環境氣氛,給人以強烈的吸引力,造成先聲奪人的藝術效果,這是很符合藝術表現的要求的。其次,一、二句這么處理,就很象一幅畫的畫面和題字的關系。平常人們欣賞一幅畫,往往是先注目於那精彩的畫面(這就猶如「煙籠寒水月籠沙」),然後再去看那邊角的題字(這便是「夜泊秦淮」)。所以詩人這樣寫也是頗合人們藝術欣賞的習慣。
「夜泊秦淮近酒家」,看似平平,卻很值得玩味。這句詩內里的邏輯關系是很強的。由於「夜泊秦淮」才「近酒家」。然而,前四個字又為上一句的景色點出時間、地點,使之更具有個性,更具有典型意義,同時也照應了詩題;後三個字又為下文打開了道路,由於「近酒家」,才引出「商女」、「亡國恨」、「後庭花」,也由此才觸動了詩人的情懷。因此,從詩的發展和情感的抒發來看,這「近酒家」三個字,就象啟動了閘門,那江河之水便汩汩而出,滔滔不絕。這七個字承上啟下,網路全篇,詩人構思的細密、精巧,於此可見。
商女,是侍候他人的歌女。她們唱什麼是由聽者的趣味而定,可見詩說「商女不知亡國恨」,乃是一種曲筆,真正「不知亡國恨」的是那座中的欣賞者—封建貴族、官僚、豪紳。《後庭花》,即《玉樹後庭花》,據說是南朝荒淫誤國的陳後主所制的樂曲,這靡靡之音,早已使陳朝壽終正寢了。可是,如今又有人在這衰世之年,不以國事為懷,反用這種亡國之音來尋歡作樂,這怎能不使詩人產生歷史又將重演的隱憂呢!「隔江」二字,承上「亡國恨」故事而來,指當年隋兵陳師江北,一江之隔的南朝小朝廷危在旦夕,而陳後主依然沉湎聲色。「猶唱」二字,微妙而自然地把歷史、現實和想像中的未來串成一線,意味深長。「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於婉曲輕利的風調之中,表現出辛辣的諷刺,深沉的悲痛,無限的感慨,堪稱「絕唱」。這兩句表達了較為清醒的封建知識分子對國事懷抱隱憂的心境,又反映了官僚貴族正以聲色歌舞、紙醉金迷的生活來填補他們腐朽而空虛的靈魂,而這正是衰敗的晚唐現實生活中兩個不同側面的寫照。(趙其鈞)
詩的首句寫景,煙水朦朧、月沙凄迷,畫面極其優美而清麗。為表達主題渲染了幽渺凄清的意境和傷感哀涼的氛圍。第二句為承上啟下句。「夜泊秦淮」承上,為上一句的景色點明時間、地點,使之更具有個性,更具有典型意義,同時也照應了詩題。「近酒家」啟下,具體點明夜泊的處所。這一句,在表意上點睛式的點明了秦淮河與「酒「相聯系的特點,使人自然聯想到秦淮河畔依然存在著輕歌曼舞、紙醉金迷的生活;在結構上又是這首詩的樞紐,因為「商女」所唱的「後庭花」這曲亡國之音是「近酒家」才得以耳聞,才引得詩人發表感慨和議論,從而使全詩的重心移向三四句,轉入主題的開掘與表達。三四句就「近酒家」所聞所見來議論抒情,是全詩的主題所在。「商女」不知亡國之恨,從字面上看是在指責歌女,實質上是用南朝陳後主縱情聲色,終至亡國的史實,影射當時的封建統治者,諷刺他們沉湎酒色、醉生夢死的腐敗行徑,表達了詩人對國事的殷憂和憤慨。結句的「猶唱」兩字,微妙而自然地把歷史、現實和想像中的未來連成一線,寄寓著無限的悲憤和辛辣的諷刺。
全詩構思細密,用語含蓄、精當傳神。首句的「籠」字、次句的「近「字、三句的」不知「、結句的」猶「字等詞語,都用得非常貼切而寓意深遠,使詩意得以高度濃縮,可以說是杜牧絕句中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② 福建有哪些學校有動漫設計或動畫設計專業
學動漫設計還是王氏教育更好一些。
選擇教育機構的時候,首先要看他的培訓主業是不是你要學的專業,你想讓一個主營會計的培訓機構教好你動漫設計那是扯淡的。其次要看歷年來這個培訓機構的老師教學案例和學生作品,風格豐不豐富,實力夠不夠專業,學習保障模式夠不夠全面。有些沒實力的小機構為了拉學生,靠忽悠和虛假宣傳,很容易讓初學者上當受騙,一定要切記:不要看文字宣傳!!重點要看:多年培訓過程中沉澱下來的教學案例、課堂視頻、學生作品和教輔服務的內容累積。
一二線城市培訓機構很多很雜,但是出於對自己負責的態度,還是要選擇更專業,更資深,而且更適合自己的動漫設計培訓機構。王氏教育是一所有著19年歷史的行業知名動漫設計教育品牌,至今在全國13個一二線城市都擁有直營校區。想知道王氏教育實體培訓有多強,去校區現場考察下就知道了,如果暫時抽不出時間,也可以先進官網跟在線老師詳細了解,點擊:【王氏教育全國實體校區課程-在線試聽】
王氏教育較同類培訓機構的優勢:無論是創始人還是管理層都是動漫設計專業的專家,了解整個產業,需求,就業,無縫深入到市場,做到投資型教育機構所不能企及的細致入微。王氏教育的課程研發也一直是行業爭相模仿的對象,每個專業都由一線公司的項目總監參與研發和用人對接,學員無縫輸送對應企業。學員遍布全國各大動漫設計公司。
而在教學輔助研發上一直也是無出其右的存在,多年來擁有著巨大口碑的教學輔助產品包括:繪學霸APP:蘋果商店應用市場均可搜索【繪學霸】下載,裡面的動漫設計視頻教程多達8000多套,涵蓋了所有的動漫設計類型【點擊進入】
「繪學霸」電腦端免費動漫設計視頻教程【點擊進入】-完整入門到精通視頻教程
③ 詩詞泊秦淮的鏡頭腳本分別是什麼(導演方向)
腳本如下:
《泊秦淮》 杜牧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註: 秦淮:即秦淮河。相傳秦時鑿鍾山以疏淮水,所以稱秦淮河。 煙籠寒水月籠沙:為互文見義的句法,即「煙」、「月」都籠罩著「水」和「沙」。 商女:賣唱的歌女。
詩人夜泊的視角,秦淮河富商貪官的紙醉金迷,天下的戰亂,秦淮河的月夜,歌姬們的生活,百姓的生活,二者可以做對比。
描寫青的煙霧和慘淡的月光籠罩著寒冷的水和細沙,描繪了一幅朦朧淡雅而又冷清愁寂的水邊夜色圖。首句運用互文手法,「籠」是籠罩的意思,兩個「籠」字將煙、月、水、沙四種景物和諧地融為一體,貼切傳神地勾勒出秦淮河兩岸朦朧淡雅的景象,創造出一種冷清愁寂的氛圍。
使讀詩的我們感覺到一種冷清愁寂的氣氛,這也是此時詩人心情的寫照。《泊秦淮》是唐代文學家杜牧的詩作。此詩是詩人夜泊秦淮時觸景感懷之作。《泊秦淮》從體裁上看是一首(七絕)詩,從內容上看是一首(詠史)詩。
④ 《泊秦淮》分鏡頭寫作六個鏡頭怎麼寫
詩人夜泊的視角,秦淮河富商貪官的紙醉金迷,天下的戰亂,秦淮河的月夜,歌姬們的生活,百姓的生活,二者可以做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