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技術國內立項
『壹』 英特爾在微處理器發展中有哪些貢獻
摘要 從2000年開始,英特爾就和中科院計算所展開了64位微處理器編譯技術的合作。2002年2月4日,中國最權威的計算機技術研發中心中科院計算所和英特爾公司宣布:他們聯合開發的一種計算機編譯器將用於英特爾公司未來一二十年推廣的主流晶元中。這是中國人參與研發的產品將首次用於世界一流的計算機晶元。(晶元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編譯器的質量和效率。編譯器負責將人對CPU發出的指令「翻譯」成CPU能夠理解的語言,不然,CPU就無法理解並執行人向它發出的操作指令,人們就無法使用電腦。)
『貳』 為什麼要學習編譯原理(轉)
大學課程為什麼要開設編譯原理呢?這門課程關注的是編譯器方面的產生原理和技術問題,似乎和計算機的基礎領域不沾邊,可是編譯原理卻一直作為大學本科的必修課程,同時也成為了研究生入學考試的必考內容。編譯原理及技術從本質上來講就是一個演算法問題而已,當然由於這個問題十分復雜,其解決演算法也相對復雜。我們學的數據結構與演算法分析也是講演算法的,不過講的基礎演算法,換句話說講的是演算法導論,而編譯原理這門課程講的就是比較專註解決一種的演算法了。在20世紀50年代,編譯器的編寫一直被認為是十分困難的事情,第一Fortran的編譯器據說花了18年的時間才完成。在人們嘗試編寫編譯器的同時,誕生了許多跟編譯相關的理論和技術,而這些理論和技術比一個實際的編譯器本身價值更大。就猶如數學家們在解決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一樣,雖然沒有最終解決問題,但是其間誕生不少名著的相關數論。 推薦參考書 雖然編譯理論發展到今天,已經有了比較成熟的部分,但是作為一個大學生來說,要自己寫出一個像TurbocC,Java那樣的編譯器來說還是太難了。不僅寫編譯器困難,學習編譯原理這門課程也比較困難。 第一本書的原名叫《CompilersPrinciples,Techniques,andTools》,另外一個響亮的名字就是龍書。原因是這本書的封面上有條紅色的龍,也因為獗臼樵詒嘁朐?砘?嘴域確實?忻?所以很多國外的學者都直接取名為龍書。最近機械工業出版社已經出版了此書的中文版,名字就叫《編譯原理》。該書出的比較早,大概是在85或86年編寫完成的,作者之一還是著名的貝爾實驗室的科學家。裡面講解的核心編譯原理至今都沒有變過,所以一直到今天,它的價值都非凡。這本書最大的特點就是一開始就通過一個實際的小例子,把編譯原理的大致內容羅列出來,讓很多編譯原理的初學者很快心裡有了個底,也知道為什麼會有這些理論,怎麼運用這些理論。而這一點是我感覺國內的教材缺乏的東西,所以國內的教材都不是寫給願意自學的讀者,總之讓人看了半天,卻不知道裡面的東西有什麼用。 第二本書的原名叫《ModernCompilerDesign》,中文名字叫做《現代編譯程序設計》。該書由人民郵電出版社所出。此書比較關注的是編譯原理的實踐,書中給出了不少的實際程序代碼,還有很多實際的編譯技術問題等等。此書另外一個特點就是其現代而字。在傳統的編譯原理教材中,你是不可能看到如同Java中的垃圾回收等演算法的。因為Java這樣的解釋執行語言是在近幾年才流行起來的東西。如果你想深入學習編譯原理的理論知識,那麼你肯定得看前面那本龍書,如果你想自己動手做一個先進的編譯器,那麼你得看這本《現代編譯程序設計》。 第三本書就是很多國內的編譯原理學者都推薦的那本《編譯原理及實踐》。或許是這本書引入國內比較早吧,我記得我是在高中就買了這本書,不過也是在前段時間才把整本書看完。此書作為入門教程也的確是個不錯的選擇。書中給出的編譯原理講解也相當細致,雖然不如前面的龍書那麼深入,但是很多地方都是點到為止,作為大學本科教學已經是十分深入了。該書的特點就是注重實踐,不過感覺還不如前面那本《現代編譯程序設計》的實踐味道更重。此書的重點還是在原理上的實踐,而非前面那本那樣的技術實踐。《編譯原理及實踐》在講解編譯原理的各個部分的同時,也在逐步實踐一個現代的編譯器TinyC.等你把整本書看完,差不多自己也可以寫一個TinyC了。作者還對Lex和Yacc這兩個常用的編譯相關的工具進行了很詳細的說明,這一點也是很難在國內的教材中看到的。 推薦了這三本教材,都有英文版和中文版的。很多英文好的同學只喜歡看原版的書,不我的感覺是這三本書的翻譯都很不錯,沒有必要特別去買英文版的。理解理論的實質比理解表面的文字更為重要。 編譯原理的實質 幾乎每本編譯原理的教材都是分成詞法分析,語法分析(LL演算法,遞歸下降演算法,LR演算法),語義分析,運行時環境,中間代碼,代碼生成,代碼優化這些部分。其實現在很多編譯原理的教材都是按照85,86出版的那本龍書來安排教學內容的,所以那本龍書的內容格式幾乎成了現在編譯原理教材的定式,包括國內的教材也是如此。一般來說,大學裡面的本科教學是不可能把上面的所有部分都認真講完的,而是比較偏重於前面幾個部分。像代碼優化那部分東西,就像個無底洞一樣,如果要認真講,就是單獨開一個學期的課也不可能講得清楚。所以,一般對於本科生,對詞法分析和語法分析掌握要求就相對要高一點了。 詞法分析相對來說比較簡單。可能是詞法分析程序本身實現起來很簡單吧,很多沒有學過編譯原理的人也同樣可以寫出各種各樣的詞法分析程序。不過編譯原理在講解詞法分析的時候,重點把正則表達式和自動機原理加了進來,然後以一種十分標準的方式來講解詞法分析程序的產生。這樣的做法道理很明顯,就是要讓詞法分析從程序上升到理論的地步。 語法分析部分就比較麻煩一點了。現在一般有兩種語法分析演算法,LL自頂向下演算法和LR自底向上演算法。LL演算法還好說,到了LR演算法的時候,困難就來了。很多自學編譯原理的都是遇到LR演算法的理解成問題後就放棄了自學。其實這些東西都是只要大家理解就可以了,又不是像詞法分析那樣非得自己寫出來才算真正的會。像LR演算法的語法分析器,一般都是用工具Yacc來生成,實踐中完全沒有比較自己來實現。對於LL演算法中特殊的遞歸下降演算法,因為其實踐十分簡單,那麼就應該要求每個學生都能自己寫。當然,現在也有不少好的LL演算法的語法分析器,不過要是換在非C平台,比如Java,Delphi,你不能運用YACC工具了,那麼你就只有自己來寫語法分析器。 等學到詞法分析和語法分析時候,你可能會出現這樣的疑問:詞法分析和語法分析到底有什麼?就從編譯器的角度來講,編譯器需要把程序員寫的源程序轉換成一種方便處理的數據結構(抽象語法樹或語法樹),那麼這個轉換的過程就是通過詞法分析和語法分析的。其實詞法分析並非一開始就被列入編譯器的必備部分,只是我們為了簡化語法分析的過程,就把詞法分析這種繁瑣的工作單獨提取出來,就成了現在的詞法分析部分。除了編譯器部分,在其它地方,詞法分析和語法分析也是有用的。比如我們在DOS,Unix,Linux下輸入命令的時候,程序如何分析你輸入的命令形式,這也是簡單的應用。總之,這兩部分的工作就是把不規則的文本信息轉換成一種比較好分析好處理的數據結構。那麼為什麼編譯原理的教程都最終把要分析的源分析轉換成樹這種數據結構呢?數據結構中有Stack,Line,List這么多數據結構,各自都有各自的特點。但是Tree這種結構有很強的遞歸性,也就是說我們可以把Tree的任何結點Node提取出來後,它依舊是一顆完整的Tree。這一點符合我們現在編譯原理分析的形式語言,比如我們在函數裡面使用函樹,循環中使用循環,條件中使用條件等等,那麼就可以很直觀地表示在Tree這種數據結構上。同樣,我們在執行形式語言的程序的時候也是如此的遞歸性。在編譯原理後面的代碼生成的部分,就會介紹一種堆棧式的中間代碼,我們可以根據分析出來的抽象語法樹,很容易,很機械地運用遞歸遍歷抽象語法樹就可以生成這種指令代碼。而這種代碼其實也被廣泛運用在其它的解釋型語言中。像現在流行的Java,.NET,其底層的位元組碼bytecode,可以說就是這中基於堆棧的指令代碼的。 關於語義分析,語法制導翻譯,類型檢查等等部分,其實都是一種完善前面得到的抽象語法樹的過程。比如說,我們寫C語言程序的時候,都知道,如果把一個浮點數直接賦值給一個整數,就會出現類型不匹配,那麼C語言的編譯器是怎麼知道的呢?就是通過這一步的類型檢查。像C++語言這中支持多態函數的語言,這部分要處理的問題就更多更復雜了。大部編譯原理的教材在這部分都是講解一些比較好的處理策略而已。因為新的問題總是在發生,舊的辦法不見得足夠解決。 本來說,作為一個編譯器,起作用的部分就是用戶輸入的源程序到最終的代碼生成。但是在講解最終代碼生成的時候,又不得不講解機器運行環境等內容。因為如果你不知道機器是怎麼執行最終代碼的,那麼你當然無法知道如何生成合適的最終代碼。這部分內容我自我感覺其意義甚至超過了編譯原理本身。因為它會把一個計算機的程序的運行過程都通通排在你面前,你將來可能不會從事編譯器的開發工作,但是只要是和計算機軟體開發相關的領域,都會涉及到程序的執行過程。運行時環境的講解會讓你更清楚一個計算機程序是怎麼存儲,怎麼裝載,怎麼執行的。關於部分的內容,我強烈建議大家看看龍書上的講解,作者從最基本的存儲組織,存儲分配策略,非局部名字的訪問,參數傳遞,符號表到動態存儲分配(malloc,new)都作了十分詳細的說明。這些東西都是我們編寫平常程序的時候經常要做的事情,但是我們卻少去探求其內部是如何完成。 關於中間代碼生成,代碼生成,代碼優化部分的內容就實在不好說了。國內很多教材到了這部分都會很簡單地走馬觀花講過去,學生聽了也只是作為了解,不知道如何運用。不過這部分內容的東西如果要認真講,單獨開一學期的課程都講不完。在《編譯原理及實踐》的書上,對於這部分的講解就恰到好處。作者主要講解的還是一種以堆棧為基礎的指令代碼,十分通俗易懂,讓人看了後,很容易模仿,自己下來後就可以寫自己的代碼生成。當然,對於其它代碼生成技術,代碼優化技術的講解就十分簡單了。如果要仔細研究代碼生成技術,其實另外還有本叫做《》,那本書現在由機械工業出版社引進的,十分厚重,而且是英文原版。不過這本書我沒有把它列為推薦書給大家,畢竟能把龍書的內容搞清楚,在中國已經就算很不錯的高手了,到那個時候再看這本《》也不遲。代碼優化部分在大學本科教學中還是一個不太重要的部分,就是算是實踐過程中,相信大家也不太運用得到。畢竟,自己做的編譯器能正確生成執行代碼已經很不錯了,還談什麼優化呢? 編譯原理的課程畢竟還只是講解原理的課程,不是專門的編譯技術課程。這兩門課程是有很大的區別的。編譯技術更關注實際的編寫編譯器過程中運用到的技術,而原理的課
『叄』 哪個軟體開發公司的開發技術更強
這個軟體開發公司的開發技術共享,我認為360的軟體開發技術是非常強悍的。
『肆』 《編譯原理》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編譯原理》(陳意雲)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
書名:編譯原理
作者:陳意雲
豆瓣評分:6.2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3-1
頁數:381
內容簡介:
《編譯原理》介紹編譯器構造的一般原理和基本實現方法,主要內容包括詞法分析、語法分析、語義分析、中間代碼生成、代碼優化和目標代碼生成等。除了介紹命令式編程語言的編譯技術外,《編譯原理》還介紹面向對象語言和函數式編程語言的實現技術。《編譯原理》還強調一些相關的理論知識,如形式語言和自動機理論、語法制導的定義和屬性文法、類型論和類型系統等。
《編譯原理》取材廣泛新穎、圖文並茂,注意理論聯系實際。為滿足教師教學和學生自學及考研需求,《編譯原理》作者編寫了配套教學參考書《編譯原理習題精選與解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8月出版),同時提供本課程的電子教案,可從高等教育出版社高等理工教學資源網免費下載。《編譯原理》可作為高等學校計算機科學及相關專業的教材,也可供計算機軟體工程技術人員參考使用。
『伍』 鄭大中澳
新鄭州大學由原鄭州大學、鄭州工業大學、河南醫科大學於2000年7月10日合並組建而成,是一所涵蓋理學、工學、醫學、文學、歷史學、哲學、法學、經濟學、管理學、教育學、農學、藝術學12大學科門類的綜合性大學,是河南省唯一的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是河南省人民政府與國家教育部共建高校。
鄭州大學辦學資源充足。校本部包括新校區、南校區、工學院、醫學院4個校區,總佔地面積6493畝,其中坐落在鄭州高新技術開發區的新校區佔地面積4845畝,計劃建設總投資19.7億元,總規劃建築面積165萬平方米。
鄭州大學辦學規模宏大,師資力量雄厚。校本部現有全日制普通本科生4.6萬餘人,各類研究生1.4萬餘人,外國留學生1100餘人;在崗教職工6000餘人,其中院士29人(專職5人,雙聘24人),教授630餘人,副教授1600餘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1700餘人。
鄭州大學人才培養體系完備。設有46個院(系),9個附屬醫院,99個本科專業,55個一級學科碩士點,237個二級學科碩士點;21個一級學科博士點,124個二級學科博士點。另有1個專業博士學位點,19種專業碩士學位點,17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有國家級精品課程14門,國家級特色專業14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2個,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2個,大學生創新性試驗計劃項目166項,國家級教學團隊4個,國家級教學名師4人,國家級雙語教學示範課程2門。學校現有1個國家理科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1個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1個教育部高校輔導員培訓和研修基地,6個國家級重點(培育)學科,16個國家臨床重點專科,140個省級重點學科。
鄭州大學科研基礎堅實。有各級、各類科研機構270多個。其中,1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1個國家技術研究推廣中心,1個國家化工安全工程技術中心,1個國家葯物安全性評價研究中心,2個國家**臨床研究基地,3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個省部共建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1個國家體育總局體育文化發展研究中心體育文化研究基地;省級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際聯合實驗室、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省高校重點學科開放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等73個,省部級以上重點科研機構達到85個,具有較強的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科技開發能力。
學校圖書館建築面積8.4萬平方米,館藏圖書778.3萬余冊。擁有1個出版社;公開出版發行學術期刊13種。學校還合作興辦有西亞斯國際學院、體育學院。
鄭州大學學術氣氛活躍,對外交流廣泛。先後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20餘所國內高校建立了合作關系,與美國、英國、法國、日本、俄羅斯、加拿大、澳大利亞、韓國、哈薩克、白俄羅斯、芬蘭、烏克蘭等國家和我國的香港、台灣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近160所知名高校建立了校際合作關系。學校堅持以人為本,注重學生素質全面發展,為社會培養了一大批合格人才,在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教學、科研、醫療、管理、學生工作和後勤服務等方面獲得多項省級以上榮譽稱號。
鄭州大學信息工程學院是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的院系之一,學院擁有信息與通信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兩個博士後流動站,擁有通信與信息系統、計算機軟體與理論2個博士點,碩士點11個,雙聘院士2人,教授27人,其中博士生導師8人。近些年學院先後承擔並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60餘項,獲省、部級科技獎勵20餘項。學院擁有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和工程中心3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3個學科為河南省一級重點學科。鄭州大學軟體學院(本科層次)附設在我院。我院現有本科在校生4817人,碩士研究生417人,博士研究生22人。有電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體工程4個本科專業。學院以培養創新型學生為目標,以各種科技創新、學科競賽活動為載體,組建了智能機器人、網路開發、程序設計等多個大學生創新實驗室,為學生開展科技創新搭建平台,營造環境。五年來,累計獲得ACM/ICPC國際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等省級以上榮譽300餘項,學生發表論文20餘篇,大學生創新實驗項目立項24項,國家級立項4項。學院連續多年被學校評為科技創新先進單位。同時,學院十分注重大學生就業,廣開就業渠道,本科各專業多年來年底就業率均達到95%以上,考研率達到30%以上。
學院有通信工程、電子信息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和軟體工程4個本科專業。培養基礎知識扎實,適應性強,善於自主學習,有一定自然科學基礎和工程科學技術知識背景,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強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學院針對本科教學構建了四個系列的課程平台。
電子技術系列
電路分析—模擬電子線路—數字電子線路—高頻電子線路—電磁場與微波技術—電子設計自動化—工程設計(有線電視網)--電子設計大賽
信號與信息處理系列
信號與系統—數字信號處理—隨機信號分析—通信原理—信號檢測—DSP原理與應用—神經網路原理與應用—工程設計(程式控制交換網)--DSP設計大賽
計算機硬體系列
計算機組成原理—微機原理與介面技術—單片機原理—ARM系統—計算機網路—工程設計(網路集成)--嵌入式系統設計大賽
計算機軟體系列
高級語言程序設計—數據結構—操作系統—資料庫—軟體工程—工程設計(軟體系統)--ACM程序設計大賽
學院的實驗教學由綜合實驗中心實施,做到「設備統一使用,場地統一管理,教學任務統一安排」,以創新意識培養為先導,能力培養為主線,重點在於設計能力培養和工程訓練,並構建了層次化實驗體系,分級分層、循序漸進,從基礎到綜合,再到設計與創新。層次化實驗體系為:
l 基礎型:應知應會等原理性試驗。
l 應用型:單元電路或單個演算法實驗。
l 綜合型:單元電路組合、多種演算法組合和系統實驗。
l 設計型:與實際工程應用相結合,給定設計要求,主要由學生完成的設計課題。創新型:開放式教學方式,學生自主完成具有創新意義的設計課題或項目。
招生專業介紹
1、通信工程
培養目標:本專業主要學習通信系統和通信網方面的基礎理論、組成原理和設計方法,使學生受到通信工程實踐的基本訓練,具備從事現代通信系統的設計、開發、調試和工程應用的基本能力。培養具有通信技術、通信系統和通信網等方面知識、能在通信領域中從事研究、設計、製造、運營及在國民經濟和國防事業中從事開發、應用通信技術及設備的高等工程技術人才。
主要課程:電路理論系列課程、電子技術系列課程、計算機技術系列課程、信號與系統系列課程、微波技術與天線、通信原理、通信系統等。
修業年限:學制四年;授予工學學士學位。
2、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培養目標:本專業主要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科學素養,系統地掌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包括計算機硬體、軟體與應用的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與方法。培養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能適應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發展需要的高層次研究型和應用型人才。
主要課程:離散數學、高級語言程序設計、數據結構、資料庫基礎、操作系統、編譯原理、 軟體工程、模擬電路、數字電路與邏輯設計、計算機組成原理、計算機網路、微機原理與介面技術等。
修業年限:學制四年;授予工學學士學位。
3、電子信息工程
培養目標:本專業主要學習信號的獲取與處理,電子設備與信息系統等方面的知識,使學生受到電子與信息工程實踐的基本訓練,具備設計、開發、應用電子設備和信息系統的基本能力。培養具有電子技術和信息系統的研究、設計、製造、應用和開發的高等工程技術人才。
主要課程:電路理論系列課程、電子技術系列課程、計算機技術系列課程、電視原理、信號與系統、微波技術、感測技術等系列課程。
修業年限:學制四年;授予工學學士學位。
4、軟體工程
培養目標:培養具有良好的科學和文化修養、良好的職業道德和綜合素質,扎實的計算機軟體及軟體工程基礎理論與專業知識,良好的軟體設計與編程、項目規范管理、交流與組織協調能力,較強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能適應計算機軟體產業發展需要的復合型、實用型的高層次工程管理與應用型人才。學生畢業後,能夠從事計算機系統軟體和應用軟體的科學研究、技術開發、項目管理、測試維護及相關工作等。
主要課程:離散數學、高級語言程序設計、演算法與數據結構、資料庫基礎、操作系統、編譯技術、計算機網路、軟體工程、軟體項目管理、軟體體系結構、軟體需求工程、軟體文檔規范與標准、軟體測試技術、軟體成熟度模型、系統分析與設計、軟體方法與過程等。
修業年限:學制四年;授予工學學士學位。
招生專業介紹
1、通信工程
培養目標:本專業主要學習通信系統和通信網方面的基礎理論、組成原理和設計方法,使學生受到通信工程實踐的基本訓練,具備從事現代通信系統的設計、開發、調試和工程應用的基本能力。培養具有通信技術、通信系統和通信網等方面知識、能在通信領域中從事研究、設計、製造、運營及在國民經濟和國防事業中從事開發、應用通信技術及設備的高等工程技術人才。
主要課程:電路理論系列課程、電子技術系列課程、計算機技術系列課程、信號與系統系列課程、微波技術與天線、通信原理、通信系統等。
修業年限:學制四年;授予工學學士學位。
2、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培養目標:本專業主要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科學素養,系統地掌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包括計算機硬體、軟體與應用的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與方法。培養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能適應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發展需要的高層次研究型和應用型人才。
主要課程:離散數學、高級語言程序設計、數據結構、資料庫基礎、操作系統、編譯原理、 軟體工程、模擬電路、數字電路與邏輯設計、計算機組成原理、計算機網路、微機原理與介面技術等。
修業年限:學制四年;授予工學學士學位。
3、電子信息工程
培養目標:本專業主要學習信號的獲取與處理,電子設備與信息系統等方面的知識,使學生受到電子與信息工程實踐的基本訓練,具備設計、開發、應用電子設備和信息系統的基本能力。培養具有電子技術和信息系統的研究、設計、製造、應用和開發的高等工程技術人才。
主要課程:電路理論系列課程、電子技術系列課程、計算機技術系列課程、電視原理、信號與系統、微波技術、感測技術等系列課程。
修業年限:學制四年;授予工學學士學位。
4、軟體工程
培養目標:培養具有良好的科學和文化修養、良好的職業道德和綜合素質,扎實的計算機軟體及軟體工程基礎理論與專業知識,良好的軟體設計與編程、項目規范管理、交流與組織協調能力,較強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能適應計算機軟體產業發展需要的復合型、實用型的高層次工程管理與應用型人才。學生畢業後,能夠從事計算機系統軟體和應用軟體的科學研究、技術開發、項目管理、測試維護及相關工作等。
主要課程:離散數學、高級語言程序設計、演算法與數據結構、資料庫基礎、操作系統、編譯技術、計算機網路、軟體工程、軟體項目管理、軟體體系結構、軟體需求工程、軟體文檔規范與標准、軟體測試技術、軟體成熟度模型、系統分析與設計、軟體方法與過程等。
修業年限:學制四年;授予工學學士學位。
『陸』 編譯原理及實踐的內容簡介
本書系統介紹了經典的編譯理論和技術,同時也包含了面向對象語言等當前較新語言的編譯技術。本書更可貴之處在於提供了較完整的適用於教學實踐的樣例語言,是一本理論和實踐內容相結合的、不可多得的好書。本書可用作大專院校教材、教師參考書以及編譯器研究人員的參考資料。
作者簡介
Kenneth C.Louden,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獲得博士學位之後,曾在多所大學任教。他的主要研究領域是統和統譯器,涉及范疇論及其編程、形式語義、編譯器優化與自動化技術等。1985年在美國聖何塞州立大學任教至今。所撰寫的教材還有Programming Languages、Programming Languages Text和 Compiler Constuction Text等。
『柒』 編譯技術可以應用在哪些領域
摘要
『捌』 編譯技術的發展歷程
1954年至1957年間,IBM的John Backus帶領一個小組開發FORTRAN語言及其編譯器,使得上面的擔憂不必要了。
但由於當時處理中所涉及到的大多數程序設計語言的翻譯並不為人所掌握,所以這個項目的成功也伴隨著巨大的辛勞。
幾乎與此同時,人們也在開發著第一個編譯器,Noam Chomsky開始自然語言結構的研究。使得編譯器結構異常簡單,甚至還帶有了一些自動化。
Chomsky的研究導致了根據語言文法(grammar,結構規則)的難易程度以及識別它們所需的演算法來為語言分類。文法有4個層次:0型、1型、2型和3型文法,且其中的每一個都是其前者的專門化。2型(或上下文無關文法context-free grammar)是程序設計語言中最有用的,代表著程序設計語言結構的標准方式。
人們接著又深化了生成有效的目標代碼的方法,這就是最初的編譯器,它們被一直使用至今。人們通常將其誤稱為優化技術(optimization technique),但因其從未真正地得到過被優化了的目標代碼而僅僅改進了它的有效性,因此實際上應稱作代碼改進技術(code improvement technique)。
在70年代後期和80年代早期,大量的項目都關注於編譯器其他部分的生成自動化,這其中就包括了代碼生成。這些嘗試並未取得多少成功,這大概是因為操作太復雜而人們又對其不甚了解。
『玖』 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怎麼樣
很牛逼。
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Institute of Computing Techn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簡稱ICT)創建於1956年,總部坐落於北京海淀區,中關村科學院南路六號。是中國第一個專門從事計算機科學技術綜合性研究的學術機構。計算所研製成功了中國第一台通用數字電子計算機,並形成了中國高性能計算機的研發基地,中國首枚通用CPU晶元也誕生在這里。
計算所是中國計算機事業的搖籃。隨著學科與技術發展,從計算所陸續分離出中科院微電子研究所、計算中心、軟體研究所和計算機網路信息中心等多個研究機構,及聯想、曙光等高技術企業。計算所是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首批試點單位。
計算所擁有計算機體系結構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智能信息處理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網路數據科學與技術重點實驗室、移動計算與新型終端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國家並行計算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高性能計算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 依託科研基地,計算所加強了原始創新研究、重大關鍵技術研究和產業化共性技術研究,以解決計算機學科中的重大科學和技術問題,為計算所的長遠發展提供長期的、戰略性的技術儲備和基礎,並培養一批高水平、高素質的學科帶頭人與學術團隊。計算所正在發展成為由本部核心所和建在上海、洛陽、蘇州、寧波、東莞等地的若干個分部組成的網路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
計算技術研究所是中國第一個專門從事計算機科學技術綜合性研究的學術機構,致力於計算機科學技術領域的科學發現和技術創新,為中國經濟建設、國家安全和社會可持續發展不斷做出基礎性、戰略性、前瞻性的重大創新貢獻,努力成為社會公認的引領我國信息產業和信息化的計算技術主要源頭。目前設立了計算機系統研究部、網路研究部、智能信息處理研究部,三個研究部下設十三個研究中心或實驗室。[2]
計算機系統研究部研究方向包括:高端計算體系結構、微體系結構、編譯和編程、VLSI與容錯計算、非傳統體系結構、高性能計算機系統、高性能計算機系統應用環境、高性能計算應用、高性能處理器體系結構、IP及系統晶元(SoC)設計技術、低功耗處理器設計技術、處理器驗證與測試技術、納米級集成電路設計技術、高速信號傳輸技術、存儲技術、計算機應用技術;網路研究部研究方向包括:雲計算系統與基礎設施、網路搜索與挖掘、輿情計算與內容安全服務、網路模擬與安全應用、網路科學與社會計算基礎理論、移動互聯網、可信互聯網、感測器網路、低耗能無線通信基帶晶元、協同無線通信與軟體無線電技術、高速寬頻移動通信技術、復雜異構移動通信網路控制、無線資源管理技術和新一代低功耗無線網路系統架構等;智能信息處理研究部研究方向包括:知識網格、智能科學、大規模知識處理、自然語言理解和翻譯、基於圖像的人機交互、多媒體信息的編碼與理解、大規模高維數據可視化、智能感知與交互技術、情境計算、嵌入式與先進終端技術、高速數字信號處理技術、無線傳輸技術、數字內容處理技術、基於「龍芯」的低成本信息化應用集成技術、生物信息處理、跨媒體計算、虛擬現實、網格操作系統等。[1]
截至2013年底,計算所獲得國家、院、市、部級科技獎勵206項,其中,國家級科技獎勵43項(含非第一完成單位7項),院、部級科技獎勵163項(含非第一完成單位7項)。[1]
現任領導編輯
孫凝暉
男,博士,研究員。1968年3月出生,籍貫安徽壽縣,1989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計算機系,隨後進入中科院計算所攻讀碩士學位,1992年碩士畢業後留所工作,1995年攻讀在職博士,1999年獲工學博士學位。1997年至2000年先後擔任計算所智能中心研發部副主任、主任,2000年至2005年任國家智能計算機研究開發中心主任, 2005年至2009年先後擔任計算所系統結構研究部主任、計算機系統結構重點實驗室主任,計算所副總工程師(兼),所長助理(兼)等職務,2009年7月起任中科院計算所常務副所長,2011年7月起任中科院計算所所長。
孫凝暉研究員先後參加並領導了曙光一號並行計算機,曙光1000大規模並行機、曙光2000-I、曙光2000-II超級伺服器、曙光3000超級伺服器、曙光4000超級伺服器、曙光5000A高效能計算機、曙光6000高性能計算機的研製,其中提出了一系列高性能計算機體系結構和系統設計方法,並行演算法和應用的優化方法,多次獲得國家和科學院科技進步獎,1999年獲中國科學院青年科學家獎一等獎,2001、2003、2006年三次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05年獲中國科學院傑出科技成就獎,2006年獲得「中國青年科技獎」和「中國十大傑出青年」榮譽稱號。
孫凝暉研究員主要從事計算機體系結構方面研究,發表論文100多篇,現擔任中國計算機學會理事、高性能計算機專委會副主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客座教授,計算機學報主編,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領域編委,計算機研究與發展編委。
李錦濤
男,博士,研究員,
李錦濤
1962年出生,現任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黨委書記、副所長(兼)、前瞻研究實驗室主任(兼),計算所職代會和工會主席。李錦濤研究員於1986年考入計算技術研究所攻讀博士學位,於1989年獲得計算機應用專業博士學位後留所工作,並於1989-1990年在捷克斯洛伐克科學院做訪問學者。李錦濤研究員在工作期間,先後被聘為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會長等。李錦濤研究員主要從事數字媒體處理技術、虛擬現實技術和普適計算技術領域的研究,先後承擔了國家863計劃、科技部國際科技合作、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北京市科技計劃等項目,已申請40餘項專利,出版著作2部,發表學術論文80餘篇。他主持的智能化網路訪問終端系統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並在全國10多個行業取得了良好的應用,獲得了北京市科學技術一等獎,是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隋雪青
男,研究員級高工,1964年出生,
隋雪青
現任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副所長。1990年在國家智能計算機研究開發中心工作,參加曙光1號的應用開發,1995年進入曙光信息產業有限公司,從事國產曙光伺服器的產業化推廣工作。2001年調回計算所工作,歷任技術發展處處長、所長助理,主要從事技術轉移工作。先後以成立合資企業、建立孵化器進行技術入資,以成立計算所分部進行技術輻射,以技術拆分專利許可進行技術轉讓等多種方式進行技術轉移與輻射。
陳熙霖
男,博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1965年出生,現任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副所長。1988年、91年和94年分別於哈爾濱工業大學計算機系獲得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畢業後留校任教,先後任講師(1994)、副教授(1996)、教授(1999)。2001年5月至2004年5月在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計算機學院訪問。回國後入選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先後任中科院計算所研究員、中科院智能信息處理重點實驗室主任、副總工兼智能信息處理研究部主任、所長助理職務。主要研究領域為計算機視覺、模式識別、多媒體技術以及多模式人機介面。先後主持過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863計劃等項目的研究工作。先後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三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7項,獲得國家發明專利四項,合作出版專著1本,在包括IEEE Transactions在內的國內外刊物和會議上發表論文100多篇。擔任過十多個國際學術會議的程序委員會委員。
張光輝
男,博士,高級工程師。1964年出生,現任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紀委書記兼黨委副書記。1985年8月至2007年12月,在總參某部從事通信系統的國防科研與管理工作。多次參與國家和軍隊大型通信系統科研項目,涉及數字信號處理系統的DSP軟硬體實現、通信裝備的嵌入式系統設計、信源的編解碼演算法、信道糾錯的軟硬體實現、各類多址信號的調制與解調、寬頻模擬信號與高數據率數字信號的實時採集與存貯、電子設備在線測試診斷技術等。作為主要貢獻者,取得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以第一完成人的身份,取得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
學術委員會編輯
學術委員會是計算所的最高學術管理組織。[3]
名譽主任:夏培肅汪成為
主任委員:徐志偉
副主任委員:孫凝暉
委 員: (按姓氏音序排序)
陳熙霖 程學旗 方濱興 高慶獅 胡偉武 李德毅 李國傑
李錦濤 李凱 李曉明 李忠誠 陸汝鈐 孟丹 倪光南
倪明選 孫凝暉 王兆其 徐志偉 許魯 趙偉 諸葛海
秘 書
研究實體編輯
計算機系統研究部
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
計算機系統研究部成立於2005年11月,主要從事計算機系統相關領域的研究。
計算機系統研究部下設:
計算機體系結構國家重點實驗室
微處理器研究中心
高性能計算機研究中心(國家智能計算機研究開發中心)
先進計算機系統研究中心(中科院計算所-華為聯合實驗室)
數據存儲技術研究中心
計算機應用研究中心[4]
研究方向:
●計算機體系結構
●計算機系統
●高性能計算機
●伺服器技術
●處理器技術
●編譯技術
●並行演算法和應用
●存儲技術
●
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
操作系統
●高性能嵌入式計算機系統
●地理信息系統與空間信息服務支撐技術
網路科學與技術研究部
網路科學與技術研究部下設:
網路數據科學與技術重點實驗室
網路技術研究中心
無線通信技術研究中心(移動計算與新型終端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專項技術研究中心[2]
信息科學技術正面臨著系統化、跨越式發展新的臨界點。網路科學所關注基本問題正是信息技術發展的趨勢之一。網路科學與技術研究部針對新型網路基礎設施平台、網路服務和網路信息安全保障等多層次實際需求,研究網路科學的基礎理論體系、新一代網路通信互連標准與關鍵技術、網路體系結構與系統軟體平台、惠及大眾的低成本網路服務軟體以及網路與信息安全關鍵技術與系統。 研究部下設科研實體包括:下一代互聯網研究中心、信息智能與信息安全研究中心、網格與服務計算研究中心、感測器網路實驗室與網路管理技術課題組。
研究部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面向下一代網路通信、接入、互聯研究。包括核心關鍵技術與標準的研究以及相應的實驗網建設;2、面向服務和計算共享的新型網路體系結構研究。包括網路環境下的協作共享基礎理論、系統軟體平台與行業應用軟體;3、新型網路環境下的網路與信息安全研究。包括網路信息內容安全、網路安全管理、可控可管的新型網路體系結構與信息安全保障體系的研究;4、網路科學基礎理論及新一代網路服務基礎理論與系統研究。
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
研究部的主要目標包括:1、面向科學問題,形成網路科學與技術研究領域國際著名團隊,在網路科學的基礎理論、網路系統的專利標准等方面有一定的國際話語權;2、面向國家需求,承擔國家網路信息安全保障、新一代網路基礎設施平台以及國家級網格平台等方面的重要任務,建設完成一系列重大系統;3、面向廣大的社會信息網路終端用戶需求,研製惠及億萬網路群體的網路服務軟體,提供低成本、社會化、智能化的網路信息服務。
智能信息處理研究部
智能信息處理研究部下設:
智能信息處理重點實驗室
普適計算研究中心
前瞻研究實驗室[2]
為我國信息技術的長期發展積累知識、創新技術和培養人才。智能信息處理研究部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知識網格,涉及Internet上實現分布知識的共享、集成、運用和知識管理的模型、理論、方法體系以及平台和機制;海量知識庫,涉及大規模知識獲取與組織、基於知識的計算機藝術和自然語言處理、並行地理圖象知識處理系統、NKI支撐下的應用研究;圖像理解與識別,涉及人臉識別等生物特徵識別技術以及人體行為分析技術;可視化與復雜數據展示,涉及大規模虛擬人與環境的建模與合成技術;多媒體分析與處理,涉及音視頻數據的編碼、分析理論與應用;多語言與多模態人機交互,涉及自然語言處理、評測與交互技術以及手語識別與合成等技術。
前瞻研究實驗室創立於2005年11月,其目標聚焦在基礎性、前瞻性和交叉學科研究,與國內外研究團隊的合作研究,推動計算所在信息技術領域和交叉學科研究的持續發展;為計算所的長遠發展奠定人才基礎。 前瞻研究中心實行「機構開放、人員流動、公平競爭、擇優支持、鼓勵創新」的運行機制,旨在營造一個「創新、求實、高效、和諧」的研究氛圍,倡導敢為天下先、勇於開拓、容忍失敗的創新理念,努力把中心建成知識創新骨幹人才的培養基地和基礎性、前瞻性計算技術研究的樂園。
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
首批進入前瞻研究實驗室的研究實體包括信息檢索課題組和影視動漫關鍵技術課題組等。
普適計算研究中心創立於2007年3月,其目標聚焦在面向低成本信息化重大需求的相關先進技術研發上。
普適計算研究中心為所直屬研究中心,由普適研究中心所級領導小組具體指導中心的工作。中心堅持「團結進取、務實創新」的原則,協調並集中網路終端方面的資源和力量,緊密結合應用需求,努力承擔國家重大專項,爭取成為國家級先進普適終端方向的工程技術中心。
首批進入普適計算研究中心的科研實體包括媒體計算課題組、網路終端課題組以及實時信號處理課題組。
管理部門編輯
綜合處
綜合處是計算所的中心樞紐,它對外代表計算所的形象,對內是聯系工作的窗口,肩負著綜合、協調、管理、服務等多方面的職能。
行政工作:主要負責代表法人單位的印章管理、公文管理、辦公用房的管理、職工宿舍的管理、房產管理、住房補貼的發放、職工體檢安全保衛、科研環後勤境的支撐保障等工作。
黨務工作:主要負責黨務、紀檢監察、統戰和群眾等工作。
基建園區建設:主要負責計算所新園區的建設。
宣傳工作:主要負責代表法人單位的政務信息、宣傳、科普、網站等工作,同時承擔所刊《創新·求實》編制、所中文網站的內容建設和系統管理等工作。
所務工作:所務會、所長辦公會相關工作;所內外重要聯絡工作。[5]
人力資源處
本著「用好現有人才,穩定關鍵人才,引進急需人才,培養未來人才」的原則,為計算所發展戰略目標的實施及加強科技創新隊伍建設,提供有力的人才和組織保證。主要工作有:人員的招聘與配置工作;崗位聘任、專業技術職務評聘工作;員工培訓和繼續教育工作;薪酬管理;員工福利和社會保險的管理;員工的績效考核的管理;人力資源信息系統的管理;人事檔案的管理;各類專業人才培養計劃(「百星計劃」、「定向培養制度」「人力資源基金」、「出國留學基金」等);「百人計劃」的招聘工作;科技副職的選派和管理;「西部之光」人才項目的引進與管理;外國專家的引進工作;王寬誠項目的申請與管理;各類公派留學的申請與管理;人事印章管理等。[6]
科研處
科研處是所務會領導下的一個執行機構,是所務會有關科研工作決議的執行者和推動者,代表所務會對計算所與科研相關的重大活動進行必要的策劃、組織、協調和管理,為科研人員工作的開展提供所需的服務和支撐,規范計算所的科研工作。
科研處下設機構包括:學術規劃辦公室、科研項目(軍工)辦公室、科研管理辦公室(含保密辦公室、綜合檔案室、質量管理辦公室)
學術規劃辦公室職責:負責全所科研與學術戰略與規劃的研究、制定與調整,組織全所春秋兩季戰略規劃會的舉辦;承擔所學術委員會日常工作事務,負責全所所級學術報告的發布、組織與管理;承擔全所科技論文和專著的統計、優秀學術論文的評選;負責國際合作和外事管理,包括辦理因公出國的手續、國際會議的舉辦以及其他與國際合作有關的事宜;與科研管理辦共同負責每年科學院組織的研究所評估工作等。
科研項目(軍工)辦公室職責: 圍繞計算所的科學發展戰略及科研規劃,負責全所科研項目(含軍工)的策劃、爭取以及軍工產品生產的組織管理、產品交付及交付後的跟蹤等;負責裝備承製單位資格、武器裝備科研生產許可證的申請、自查、整改等。
科研管理辦公室職責:負責科研項目立項到結題的全過程管理;負責全所縱向課題(國家基金委、科技部(含863計劃、973計劃、科技支撐計劃)、科學院、國家其它部委、地方政府等)的申報組織工作;負責課題的合同評審工作;負責除知識產權外的科技成果的管理(包括成果的驗收、鑒定、登記、獎勵申報等);負責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實驗室與國家工程中心的管理;與學術規劃辦共同負責研究所評估;負責科技部和科學院的綜合統計等。
保密辦公室職責:負責組織宣傳貫徹上級有關保密工作的方針、政策和法律法規;制定和組織落實保密委員會工作計劃;開展全所保密日常管理;監督、指導和檢查各單位(部門)保密管理工作情況;提出年度保密培訓計劃和協同人力資源處開展保密教育;監督全所實施各項保密審查審批;完成全所保密檔案。
綜合檔案室職責:負責全所綜合檔案管理,監督、指導實體(部門)各類檔案預立卷工作,督促全所各類檔案材料歸檔,完成全所各類檔案分類、整理、裝訂、立卷和數據錄入、編目、上架等工作,實現對全所各類檔案的規范管理,為全所各項工作提供檔案查詢、利用服務。
質量管理辦公室職責:歸口管理計算所質量和標准化相關工作。組織質量管理體系的建立、運行和持續改進,組織質量管理相關文件的制定與修改,組織質量管理體系的內外部審核,監督質量管理體系的運行狀況;負責重點項目的質量監控與跟蹤,組織質量問題的歸零處理;負責出所檢驗、合格證簽發及質量證明文件提供;負責重點項目的標准化審查、組織企業標准制定及國家、行業標準的推廣應用工作;負責全所質量相關工作的宣傳與培訓;計算所質量相關工作的外部聯絡。[7]
技術發展處
技術發展處是計算所為實現技術轉移和孵化所設立的專門機構,是技術轉移工作的規劃者、監督者、協調者和服務者。技術發展處下設知識產權辦、技術轉移辦,分別擔負計算所技術轉移工作中涉及到的不同職責。
技術發展處通過產業關鍵技術、技術入股、專利許可、技術孵化和院地合作等不同方式與社會各界進行了泛合作。在技術發展處的推動下,計算所在科研成果孵化方面取得了較大成績,例如:通過大力開展院地合作,從2002年開始,先後與地方政府合作成立了蘇州分部、上海分部、肇慶分部、寧波分部、台州分部和東莞等分部,共計吸引當地政府與企業資金2.2億元,這些分部不僅推動了計算所的成果輻射面,也成為當地科技建設的中堅力量;通過科研成果轉化參股創立北京神州龍芯集成電路設計有限公司、北京神州天脈網路計算機有限公司等多家高科技公司,為科研成果的產業化貢獻力量;同時,在對外合作中還承擔了Intel、Nokia、聯想等知名企業委託的許多高科技研究開發課題。
技術發展處各辦公室主要職能設置介紹如下:
技術轉移辦:技術轉移辦主要負責計算所在技術轉移過程中執行層面的工作,兼有管理和拓展業務兩方面的職能,負責包括融資與企業孵化、技術許可與轉讓、分部管理、參股公司管理和企業聯合實驗室管理、企業合作的橫向實驗室管理等科研成果產業化的各項工作。計算所分部的管理和計算所科研成果在分部所在區域的成果輻射與轉化。
知識產權辦:主要負責工作包括專利分析與專利策略、知識產權管理、專利技術許可政策、標准策略與推進及與知識產權密切相關的合同審查和法律事務等工作,其職能貫穿科研選題立項-研發中期-形成科研成果-技術轉移全過程。[8]
研究生部
研究生部是所務會和所黨委領導下的、執行所學位評定委員會和教育工作指導小組有關研究生教育工作決議的教育管理職能部門。本部門的主要職責是:
1.貫徹落實中科院研究生院關於研究生教育與培養的方針、政策;
2.緊密配合本所發展戰略,堅持「以人為本」,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原則,以培養具有「科研為國分憂,創新與民造福」精神的IT領域領軍型人才和創業者為特色,開展計算所教育品牌建設;
3.規范教育管理工作,內容包括:制定教育發展規劃、招生工作、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學生住宿、學籍及檔案管理、課程建設、助學金/獎學金、論文答辯、導師遴選與培訓上崗、學生社團、就業指導、博士後進出站、受理同等學力人員申請學位、客座學生、同學會、教育基金會管理等;
4.開展對研究生教育工作的研究。[9]
財務資產處
財務資產處是按照國家財經政策,負責做好全所經濟事項的會計核算、執行財務、資產管理制度,提高財務管理水平,合理用好用活各項資金、實現資產保值、增值的職能部門。
其工作職責為: [10] (1)根據計算所戰略發展規劃制定財務工作規劃,根據研究所年度計劃,在所長授權范圍內,匯總並調整各部門預算,編制年、季度財務預、決算並監督執行;
(2)合理配置財務機構和人員,確保高效率的管理和服務;
(3)根據國家法律法規,制定並完善全處的管理制度和工作程序並監督執行;
(4)負責研究所資金的運籌、調配、核算等工作;
(5)定期進行研究所財務狀況分析,及時、准確地報告重大財務風險並提出解決方案;
(6)負責研究所各類項目的預算評估、成本核算和控制,並且對項目的財務風險實施監控;
(7)建立規范的核算體系,及時、准確、完整地提供財務、資產信息;
(8)負責國有資產年報、年檢、產權變動登記;
(9)負責對分部和下屬企業以及基建項目有關財務的監督管理。
(10)負責全所屬固定資產(儀器、設備、傢具)的管理。
(11)組織和配合科研項目等各類審計工作;
支撐部門編輯
科研支撐中心
科研支撐中心是在所務會領導下的執行機構,於2009年11月成立,是進一步加強我所科技創新基礎平台建設的一個重大改革舉措,負責全所科研支撐體系的建設。
科研支撐中心的主要職責包括:全所公共科研支撐平台建設、運維服務和管理工作;全所網路環境建設規劃、實施與日常維護、技術支持;全所信息化工作規劃與實施推進管理(包括網路信息安全日常管理與定期檢查);圖書期刊的購入管理與借閱服務;圖書、資料數字資源建設與管理維護;文獻檢索與全文傳遞服務;公共EDA設計平台建設與運行管理;集成電路相關公共資源庫的建立、使用服務與管理;EDA 相關渠道管理;集成電路設計服務等;負責《計算機研究與發展》、《計算機學報》、《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圖形學學報》四個學術期刊的出版工作等。
中心擁有一套13萬億次計算能力、270TB共享存儲空間的共享計算平台和20多台高速信號傳輸、集成電路驗證加速、硬體調試測試實驗室設備和防靜電實驗環境,提供基於虛擬化和雲技術的統一IT支撐服務、同構千核實驗環境和全流程EDA設計技術服務。圖書情報方面能夠提供多元化的圖書情報服務,包括圖書資料查閱、項目查新、影響力分析等知識化服務,定期出版的《信息技術快報》為計算機界同行及企業和政府的決策者了解計算所科研工作的窗口。四個學術刊物多年來一直排名國內計算機專業前列,多次獲得國家科技期刊獎項和基金資助。
成果介紹編輯
到2006年底,全所共取得科技成果593項,共獲國家、院、市、部級科技獎勵:203項,其中:國家級科技獎勵33項,院、部級科技獎勵145項。
農村科技遠程教育和信息主動推送的集成系統
基於龍芯CPU的大規模並行計算機系統的關鍵技術研究
基於龍芯的SMP晶元組及其相關系統的研究
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
虛擬計算環境的關鍵技術研究
動態容災模型及其關鍵技術研究
語義與知識網格的理論及應用研究
蛋白質質譜鑒定中的優化問題
支持移動、漫遊的多媒體會晤業務系統
基於三維人體運動模擬與視頻分析的計算機輔助運動系統及示範應用
基於IPv6移動話音業務關鍵技術試驗
新一代機群關鍵技術研究
中科SoC晶元系列化關鍵技術研究
可互操作空間數據引擎的高速通道研究
能力伺服器——低成本信息化技術
網路化內存關鍵技術及原型系統研究
無線感測器網路系統級關鍵技術研究及兩個典型示範應用
新型結構龍芯CPU研究
藍鯨網路存儲技術成果轉化
生物運行機制的形式化描述探索
車載綜合信息處理與紅外安全系統的研製和智能交通信息交互的研究
『拾』 學習編譯原理哪本書好
我們學校用的是《編譯原理》與《編譯原理與實踐》這兩本書,這兩本書都是國外的教材。我覺得《編譯原理與實踐》這本書不錯,自學應該能看懂,而且代碼比較多,書最後還有整個小型編譯器的源代碼。
編譯不好學,你就慢慢學吧。
下面的資料請作參考:
當代編譯技術三大聖經級別的教材
1.龍書(Dragon book)
書名是Compilers: Principles,Techniques,and Tools
作者是:Alfred V.Aho,Ravi Sethi,Jeffrey D.Ullman
內容簡介
《編譯原理》作者Alfred V.Aho、Ravi Sethi和Jeffrey D.Ullman是世界著名的計算機 科學家,他們在計算機科學理論、資料庫等很多領域都做出了傑出貢獻。《編譯原理》 是編譯領域無可替代的經典著作,被廣大計算機專業人士譽為「龍書」。《編譯原理》一 直被世界各地的著名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如貝爾實驗室、哥倫比亞大學、普 林斯頓大學和斯坦福大學等)廣泛用作本科生和研究生編譯原理與技術課程的 教材,《編譯原理》對我國計算機教育界也具有重大影響。 書中深入討論了編譯器設計的重要主題,包括詞法分析、語法分析、語法制 導分析、類型檢查、運行環境、中間代碼生成、代碼生成、代碼優化等,並在 最後兩章中討論了實現編譯器的一些編程問題和幾個編譯器實例,而且每章都 提供了大量的練習和參考文獻。
與上一版相比,《編譯原理》第二版進行了全面的修訂,涵蓋了編譯器開發方面的最新進展。每章中都提供了大量的系統及參考文獻。《編譯原理》是編譯原理課程方面的經典教材,內容豐富,適合作為高等院校計算機及相關專業本科生及研究生的編譯原理課程的教材,也是廣大技術人員的極佳參考讀物。
作者簡介
Alfred V.Aho,美國歌倫比亞大學教授,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ACM和IEEE會士,曾獲得IEEE的馮·諾伊曼獎。著有多部演算法、數據結構、編譯器、資料庫系統及計算機科學基礎方面的著作。
Monica S.Lam,斯坦福大學計算機科學系教授,曾任Tensilica的首席科學家,也是Moka5的首任CEO。曾經主持SUIF項目,該項目產生了最流行的研究用編譯器之一。
Ravi Sethi,Avaya實驗室總裁,曾任貝爾實驗室高級副總裁TLucent Technologies通信軟體的CTO。他曾在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任教,是ACM會士。
Jeffrey D.Ullman斯坦福大學計算機科學系教授和Gradiance CEO,他的研究興趣包括資料庫理論、資料庫集成、數據挖掘和利用信息基礎設施教學等。他是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IEEE會士,獲得過ACM的KarIstrom傑出教育家獎和Knuth獎。
第一版中文版
第二版中文版
2.鯨書(Whale book)
書名是:Advanced Compiler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作者是:Steven S.Muchnick
內容簡介
本書迎接現代語言和體系結構的挑戰,幫助讀者作好准備,去應對將來要遇到的編譯器設計的問題。
本書涵蓋現代微處理器編譯器的設計和實現方面的所有高級主題。本書從編譯設計基礎領域中的高級問題開始,廣泛而深入地闡述各種重要的代碼優化技術,分析各種優化之間的相對重要關系,以及實現這些優化的最有效方法。
本書特點
●為理解高級編譯器設計的主要問題奠定了基礎
●深入闡述優化問題
●用Sun的SPARC、IBM的POWER和PowerPC、DEC的Alpha以及Intel的Pentium和相關商業編譯 器作為案例,說明編譯器結構、中間代碼設計和各種優化方法
●給出大量定義清晰的關於代碼生成、優化和其他問題的演算法
●介紹由作者設計的以清晰、簡潔的方式描述演算法的語言ICAN (非形式編譯演算法表示)。
本書是經典的編譯器著作,與「龍書」齊名,稱為鯨書。書中針對現代語言和體系結構全面介紹了編譯器設計與實現的高級論題,從編譯器的基礎領域中的高級問題開始,然後深入討論了各種重要的代碼優化。本書專為編譯器專業人士和計算機專業本科生,研究生編寫,在設計和實現高度優化的編譯器以及確定優化的重要性和實現優化的最有效的方法等方面,為讀者提供了非常有價值的指導。
作者簡介
Steven S.Muchnick,曾是計算機科學教授,後作為惠普的PA-RISC和SUN的SPARC兩種計算機體系結構的核心開發成員,將自己的知識和經驗應用於編譯器設計,並擔任這些系統的高級編譯器設計與實現小組的領導人。他在研究和開發方面的雙重經驗,對於指導讀者作出編譯器設計決策極具價值。
3.虎書(Tiger book)
書名是:Modern Compiler Implementation in C /Java /ML,Second Edition
作者是:Andrew W.Appel,with Jens Palsberg
內容簡介
《現代編譯原理——C語言描述(英文版)/圖靈原版計算機科學系列》全面講述了現代編譯器的各個組成部分,包括:詞法分析、語法分析、抽象語法、語義檢查、中間代碼表示、指令選擇、數據流分析、寄存器分配以及運行時系統等。與大多數編譯原理的教材不同,《現代編譯原理——C語言描述(英文版)/圖靈原版計算機科學系列》採用了函數語言和面向對象語言來描述代碼生成和寄存器分配,對於編譯器中各個模塊之間的介面都給出了實際的 C 語言頭文件。 全書分成兩部分,第一部分是編譯的基礎知識,適用於第一門編譯原理課程(一個學期);第二部分是高級主題,包括面向對象語言和函數語言、垃圾收集、循環優化、 SSA(靜態單賦值)形式、循環調度、存儲結構優化等。
本書是一本著名的編譯原理課程的教材。國際上眾多名校均採用本書作為編譯原理課程的教材,包括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普林斯頓大學和英國劍橋大學等。本書在國外享有「虎書」的稱號,與有「龍書」之稱的《編譯原理》(Alfred Aho 等編著)齊名。與編譯原理方面的其他名著相比,本書出版時間晚,內容新。 書中專門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用 C 語言編寫的實習項目,包括前端和後端設計,學生可以在一學期內創建一個功能完整的編譯器。
作者簡介
Andrew W.Appel,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計算機科學系教授,第26屆ACM SIGPLAN-SIGACT程序設計原理年會大會執行主席,1998-1999年在貝爾實驗室做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是計算機安全、編譯器設計、程序設計語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