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可編程
1. 關於煙花升到天空中的的成語
璀璨奪目、絢麗繽紛、五顏六色、渲染夜空、璀璨綻放
2. 煙花有著什麼值得人敬佩的精神
犧牲自己,為世界贏得一份短暫的美麗。一生都在為這個時刻做准備。人也有這種精神,長時間做准備,完成一項成就。
3. 永磁電機的優點有哪些
永磁體在電機中既是磁源,又是磁路的組成部分。永磁發電機具有以下優點:
1、結構簡單、可靠性高
永磁發電機省去了勵磁繞組、電刷、集電環結構,因此整機結構簡單,避免了勵磁式發電機勵磁繞組易燒毀、斷線,電刷、集電環易磨損等故障,使用性能可靠。
2、體積小、比功率大
永磁發電機採用簡化的轉子結構,有並聯磁場結構和串聯磁場結構兩種:並聯磁場結構的轉子採用鑄造壓制而成,永磁體嵌放在裡面,轉速高。串聯磁場結構的轉子採用鋼結構,永磁體嵌放在表面,轉子表面磁感應強度強、整體結構牢固可靠。由於轉子結構的簡化,使得發電機內部結構緊湊,轉子轉動慣量小,實用轉速增加,因此,提高了比功率(功率與體積的比值)。
3、低速發電性能好
永磁式發電機的低速發電性能好,輸出功率高。在怠速運行時,永磁發電機的輸出功率比勵磁式發電機的輸出功率要高一倍。
4、效率高且節能
一般勵磁式發電機在1500—6000r/min之間的轉速范圍內平均效率只有50%左右;而永磁式發電機的平均效率可達75%~80%。因此,永磁式發電機更加節能。
5、穩壓精度高,能延長蓄電池的使用壽命
永磁式發電機採用開關式整流穩壓方式,採用小電流脈沖充電,避免了過電流充電而對蓄電池造成損壞的可能性,可以延長蓄電池的使用壽命。
6、無無線干擾
永磁式發電機無電刷、無集電環、在運行中無電火花產生,因此,無無線干擾,大大提高了使用性能。
但由於稀土永磁材料目前的價格比較高,所以永磁式發電機的製造成本一般比勵磁式發電機的製造成本會高一些,相對來說,其整機的價格也就要略高一些。
4. 煙花爆竹對大氣的污染
燃放煙花爆竹會產生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等氣體,這些有毒有害氣體是無形的「殺手」。當硝煙彌漫時,這些氣體對呼吸系統、神經系統有一定的損害作用,對眼睛也有刺激作用,有的則會對一些慢性疾病的發生或發展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 當空氣中二氧化硫等有害物的濃度超過允許值時,會刺激呼吸道黏膜,傷害肺組織,引起或誘發支氣管炎、氣管炎、肺炎、肺氣腫等疾病。另外,有毒物與人體內血紅蛋白結合,易造成人體缺氧,發生中毒症狀。
煙花爆竹燃燒生成的氮氧化合物,經陽光紫外線照射,會發生光化學反應,產生一種光化學煙霧,它是一種有毒性的二次污染物,會刺激人的眼、鼻黏膜,從而引起病變,還會引起頭痛。
一、懸浮顆粒物污染
空氣中可自然沉降的顆粒物稱降塵,而懸浮在空氣中的粒徑小於100微米的顆粒物通稱總懸浮顆粒物(TSP),其中粒徑小於10微米的稱可吸入顆粒物(PM10)。可吸入顆粒物因粒小體輕,能在大氣中長期飄浮,飄浮范圍從幾公里到幾十公里,可在大氣中造成不斷蓄積,使污染程度逐漸加重。可吸入顆粒物成份很復雜,並具有較強的吸附能力。例如可吸附各種金屬粉塵和強致癌物苯並(a)芘、吸附病原微生物等。
可吸入顆粒物隨人們呼吸空氣而進入肺部,以碰撞、擴散、沉積等方式滯留在呼吸道不同的部位,粒徑小於5微米的多滯留在上呼吸道。滯留在鼻咽部和氣管的顆粒物,與進入人體的二氧化硫(SO2)等有害氣體產生刺激和腐蝕粘膜的聯合作用,損傷粘膜、纖毛,引起炎症和增加氣道阻力。持續不斷的作用會導致慢性鼻咽炎、慢性氣管炎。滯留在細支氣管與肺泡的顆粒物也會與二氧化氮等產生聯合作用,損傷肺泡和粘膜,引起支氣管和肺部產生炎症。長期持續作用,還會誘發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並出現繼發感染,最終導致肺心病死亡率增高。
二、二氧化硫污染與人體健康
二氧化硫是一種常見的和重要的大氣污染物,是一種無色有刺激性的氣體。二氧化硫主要來源於含硫燃料(如煤和石油)的燃燒;含硫礦石(特別是含硫較多的有色金屬礦石)的冶煉;化工、煉油和硫酸廠等的生產過程。
二氧化硫對人體的危害是:
1、刺激呼吸道。二氧化硫易溶於水,當其通過鼻腔、氣管、支氣管時,多被管腔內膜水分吸收阻留,變成亞硫酸、硫酸和硫酸鹽,使刺激作用增強。
2、二氧化硫和懸浮顆粒物的聯合毒性作用。二氧化硫和懸浮顆粒物一起進入人體,氣溶膠微粒能把二氧化硫帶到肺深部,使毒性增加3-4倍。此外,當懸浮顆粒物中含有三氧化二鐵等金屬成分時,可以催化二氧化硫氧化成酸霧,吸附在微粒的表面,被代入呼吸道深部。硫酸霧的刺激作用比二氧化硫約強10倍。
3、二氧化硫的促癌作用。動物實驗證明10毫克/米3的二氧化硫可加強致癌物苯並(a)芘的致癌作用。在二氧化硫和苯並(a)芘的聯合作用下,動物肺癌的發病率高於單個致癌因子的發病率。 此外,二氧化硫進入人體時,血中的維生素便會與之結合,使體內維生素C的平衡失調,從而影響新陳代謝。二氧化硫還能抑制和破壞或激活某些酶的活性,使糖和蛋白質的代謝發生紊亂,從而影響機體生長發育。
三、氮氧化物污染與人體健康
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等氮氧化物是常見的大氣污染物質,能刺激呼吸器官,引起急性和慢性中毒,影響和危害人體健康。 氮氧化物中的二氧化氮毒性最大,它比一氧化氮毒性高4-5倍。大氣中氮氧化物主要來自汽車廢氣以及煤和石油燃燒的廢氣。 氮氧化物主要是對呼吸器官有刺激作用。由於氮氧化物較難溶於水,因而能侵入呼吸道深部細支氣管及肺泡,並緩慢地溶於肺泡表面的水分中,形成亞硝酸、硝酸,對肺組織產生強烈的刺激及腐蝕作用,引起肺水腫。亞硝酸鹽進入血液後,與血紅蛋白結合生成高鐵血紅蛋白,引起組織缺氧。在一般情況,當污染物以二氧化氮為主時,對肺的損害比較明顯,二氧化氮與支氣管哮喘的發病也有一定的關系;當污染物以一氧化氮為主時,高鐵血紅蛋白症和中樞神經系統損害比較明顯。 汽車排出的氮氧化物(NOX)有95%以上是一氧化氮,一氧化氮進入大氣後逐漸氧化成二氧化氮。二氧化氮是一種毒性很強的棕色氣體,有刺激性。當二氧化氮的量達到一定程度時,在遇上靜風、逆溫和強烈陽光等條件,便參與光化學煙霧的形成。 空氣中二氧化氮濃度與人體健康密切相關,曾發生過因短時期暴露在高濃度二氧化氮中引起疾病和死亡的情況。如1929年5月15日,在克里夫蘭的克里爾醫院發生的一次火災中,有124人死亡,死亡的直接原因就是由於含有硝化纖維的感光膠片著火而產生大量的二氧化氮所致。
四、光化學煙霧污染
光化學煙霧是排入大氣的氮氧化物和碳氫化物受太陽紫外線作用產生的一種具有刺激性的淺藍色的煙霧。它包含有臭氧(O3)、醛類、硝酸酯類(PAN)等多種復雜化合物。這些化合物都是光化學反應生成的二次污染物,主要是光化學氧化劑。當遇逆溫或不利於擴散的氣象條件時,煙霧會積聚不散,造成大氣污染事件,使人眼和呼吸道受刺激或誘發各種呼吸道炎症,危機人體健康。這種污染事件最早出現在美國洛杉磯,所以又稱洛杉磯光化學煙霧。近年來,光化學煙霧不僅在美國出現,而且在日本的東京、大板、川崎市,澳大利亞的悉尼、義大利的熱那亞和印度的孟買等許多汽車眾多的城市都先後出現過。 煙花爆竹燃燒生成的氮氧化合物,經陽光紫外線照射,會發生光化學反應,產生一種光化學煙霧,是一種有毒性的二次污染物光化學煙霧對人體最突出的危害是刺激眼睛和上呼吸道粘膜,引起眼睛紅腫和喉炎,這可能與產生的醛類等二次污染物的刺激有關。光化學煙霧對人體的另一些危害則與臭氧濃度有關。當大氣中臭氧的濃度達到200-1000微克/米3時,會引起哮喘發作,導致上呼吸道疾患惡化,同時也刺激眼睛,使視覺敏感度和視力降低;濃度在400--1600微克/米3時,只要接觸兩小時就會出現氣管刺激症狀,引起胸骨下疼 痛和肺通透性降低,使機體缺氧;濃度再高,就會出現頭痛,並使肺部氣道變窄,出現肺氣腫。接觸時間過長,還會損害中樞神經,導致思維紊亂或引起肺水腫等。臭氧還可引起潛在性的全身影響,如誘發淋巴細胞染色體畸變、損害酶的活性和溶血反應,影響甲狀腺功能、使骨骼早期鈣化等。長期吸入氧化劑會影響體內細胞的新陳代謝,加速衰老。
記者了解到,春節期間產生炮皮最多的時間是除夕夜和大年初一凌晨,在不到12小時的時間里,遼寧省鐵嶺市共清運煙花爆竹垃圾60噸。據了解,去年開始鐵嶺市雖然頒發了禁放高空煙花的規定,但是今年鐵嶺市市場銷售的煙花爆竹中仍有一些大型煙花,像油漆桶或水果包裝箱一樣大,最大的煙花重達50斤,因此產生的紙屑體積也很大,有的大型煙花有半人多高,導致清掃車輛沒有用武之地,只能採取人工手抱,再集中清運的方法清理。
http://wenku..com/view/494cb3ddad51f01dc281f12a.html
5. 焰火還有什麼形狀
個人認為煙火中星星圖案的最好看,除外有菊花,牡丹,滿天星之類的,還有蛇啊,流星,非常多!
6. 現如今學什麼專業好呢
一、設計專業
設計分為平面設計、UI世界、室內設計這三大類別,設計的本質是掌握PS等設計軟體,通過自我的交互,創意服務大眾。所以初中畢業也是可以學習的,重點是可以不斷學習探索,因為信息化時代,社會的需求不斷變化,設計可以說無處不在,鏈接者各行各業。所以初中畢業學設計,熱門專業,難度低,就業好。
二、動漫/電競 高端行業
現在的00後屬於互聯網原住民,從小接觸電腦手機互聯網,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對於文娛行業接受能力強,參與感強,很多電競游戲,動漫產品耳濡目染,可以說,電競動漫是他們的主要娛樂方式。而動漫電競屬於高端就業專業,結合自己的興趣愛好,可以深度學習,對於初中畢業的學生,家庭條件好一點的,這個專業是非常不錯的選擇。
三、電商專業
電商專業是緊俏的就業專業,互聯網的便捷,電商的高速發展,適合每個人,農村地區可以從事農村電商,有企業的從事跨境電商,包括電商平台很多,可以從事的就業崗位也多。電商專業對於初中畢業的,頭腦靈活的學生來講,非常值得選擇。
7. 20世紀的科技發展,簡略回答
20世紀最耀眼的12組科技成果
王渝生
20世紀是科學技術發展突飛猛進的世紀,人類在本世紀所取得的科技成就和創造的物質財富超過了以往任何一個時代。它們是推動經濟和社會持續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改變了並將繼續改變世界的面貌。它們中有一些為科技界公認的重大成就,將在人類歷史上永遠閃耀著奪目的光輝。
20世紀初科學革命兩大成就
20世紀的科學是在19世紀的重大理論成果如熱力學與電磁學理論、化學原子論、生物進化論與細胞學說等基礎上發展起來的。19世紀的三大發現(X射線、放射性、電子)導致了20世紀前30年的物理學革命,誕生了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成為20世紀科學發展的先導和基礎。
1、相對論
1905年,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天才愛因斯坦在他26歲時創立了狹義相對論,提出了不同於經典物理學的嶄新的時空觀和質(m)能(E)相當關系式E=mc2(此處光速C=3×108米/秒),在理論上為原子能的應用開辟了道路。
關於E=mc2,即物體貯藏的能量等於該物體的質量乘以光速的平方,這個數量大到令人難以想像的程度。我們不妨打個比方說,1克物質全部轉化成的能量,相當於常規狀態下燃燒36000噸煤所釋放的全部熱能;或者說,1克質量相當於2500萬度的電能。
1915年,愛因斯坦又創立了廣義相對論,深刻揭示了時間、空間和物質、運動之間的內在聯系——空間和時間是隨著物質分布和運動速度的變化而變化的。它成為了現代物理學的基礎理論之一。
從1923年開始,愛因斯坦用他的後半生致力於統一場論的探索,企圖建立一個既包括引力場又包括電磁場的統一場理論,雖然他沒有取得成功,但是楊振寧和米爾斯於50年代創立了「楊—米爾斯場方程」,發展了所謂「規范場」的理論,使愛因斯坦夢寐以求的統一場論可望在規范場的基礎上得以實現。
2、量子力學
1900年,普朗克創立了量子論,提出能量並非無限可分、能量的變化是不連續的新觀念。1905年,愛因斯坦提出了光量子論,揭示了光的「波粒二象性」。1913年,玻爾把量子化概念引進原子結構理論。1923年,德布羅意提出物質波理論。1925年,海森伯和薛定諤分別建立矩陣力學和波動力學。1928年,26歲的狄拉克提出電磁場中相對論性電子運動方程和最初形式的量子場論,使包括矩陣力和波動力學在內的量子力學取得了重大的進展。
20代末量子力學的建立,是繼1905-1915年相對論建立之後對經典物理學的又一次革命性的突破,它成功地揭示了微觀物質世界的基本規律,加速了原子物理學和固態物理學的發展,為核物理學和粒子物理學准備了理論基礎,同時也促進了化學鍵理論和分子生物學等的產生。因此,量子力學可以說是20世紀最多產的科學理論,迄今仍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20世紀中後期5大科學成就
30年代以來,物質基本結構、規范場、宇宙大爆炸、遺傳物質分子雙螺旋結構、大地構造板塊學說以及資訊理論、控制論、系統論等理論的創建,使人類的視野進一步拓展到更為宇觀、宏觀和微觀的領域,成為人類文明進步的巨大推動力。
1、物質的基本結構
從遠古時代開始,人們就在探討物質是由什麼組成的,有沒有公共的基本單元。直到19世紀末,人們都認為這種共同的基元就是原子。1911年,盧瑟福發現原子內部有一個核;1913年,玻爾指出放射性變化發生在原子核內部,於是研究原子核的組成、變化規律以及內部結合力的核物理學應運而生。
1932年,查德威克發現了中子。從此,人們認識到各種原子都是由電子、質子和中子組成的,於是把這三種粒子和光子稱為基本粒子。
但是,基本粒子並不「基本」。一方面,正電子、中微子、介子等新的基本粒子相繼發現;另一方面,基本粒子還有其內部結構。60年代以來,出現了基本粒子結構的「誇克模型」、「層子模型」等,使40年代末誕生的一門新的獨立學科——基本粒子物理學(又稱高能物理學)至今方興未艾,成果累累。
2、宇宙大爆炸理論
現代宇宙學的研究發端於愛因斯坦。他在1915年創立廣義相對論後,用它來考察宇宙的結構問題,於1917年提出有限無邊的宇宙模型。1922年,弗里德曼提出的非靜態宇宙模型,認為宇宙是可能膨脹的。1929年,哈勃確定了星系紅移(即退行速度)和距離之間的線性關系,證實了宇宙膨脹理論。1932年,勒梅特提出了宇宙爆炸說。
1948年,伽莫夫把核物理學的知識同宇宙膨脹理論結合起來,發展了大爆炸理論,並用它來說明化學元素的起源。這一宇宙大爆炸理論在1965年發現的宇宙背景輻射現象和1998年哈勃望遠鏡探測到距地球120億光年之遙的星系中得到了有力的支持。
3、DNA分子雙螺旋模型
1953年4月25日,英國《自然》雜志刊登了25歲的沃森和37歲的克里克合作研究的成果——DNA雙螺旋結構的分子模型,這一成就後來被譽為20世紀生物學方面最偉大的發現,也被認為是分子生物學誕生的標志。
DNA是遺傳基因的物質載體——脫氧核糖核酸的英文簡稱。1915至1928年間,摩爾根通過果蠅實驗,證明了坐落在細胞核內染色體上的基因決定著生物性狀,從而創立了基因理論。染色體是由蛋白質和DNA組成的。過去生物學界一直認為蛋白質是遺傳信息的載體,直到1944年埃弗里等人通過實驗才證明了遺傳載體不是蛋白質,而是DNA。1953年DNA分子結構雙螺旋模型的建立是打開遺傳之謎的關鍵。60年代尼倫柏格等人破譯了遺傳密碼,證明地球上所有生物的遺傳密碼都是相同的——DNA的4種核苷酸鹼基的序列代表了基因的遺傳信息,決定著蛋白質的20種氨基酸的組成和排列順序。作為基因載體的DNA是生命的後台指揮者,生命的一切性狀通過受DNA決定的蛋白質來表現。
4、大地板塊構造學說
1912年,魏格納提出大陸漂移說,認為在地質歷史上的古生代,全球只有一塊巨大陸地,周圍是一片大洋;中生代以來,這塊古陸開始分裂、漂移,逐漸成為現在的幾個大陸和無數島嶼,原來的大洋則分割成幾個大洋和若干小海。
大陸漂移說經半個多世紀的發展,由地幔對流說(1928年)、海底擴張說(1961年)等階段,到1968年勒比雄等提出了全球大地板塊構造學說,建造了全球被分為歐亞、美洲、非洲、太平洋、澳洲、南極六大板塊和若干小板塊的結構模型,得到了越來越多的科學驗證,特別是海洋地質學的有力支持。
5、資訊理論、控制論、系統論
1948年,申農《通訊的數學理論》、維納《控制論:關於動物和機器中控制和通信的科學》、貝塔朗菲《生命問題》的出版,標志著交叉科學資訊理論、控制論、一般系統論的誕生;1957年,古德等《系統工程學》的出版為系統工程論奠定了基礎。60年代以來,又出現了新的交叉科學——突變論、協同論和耗散結構理論。
交叉科學不僅溝通了為數眾多的自然科學學科,而且在方法論上也溝通了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它向人們提供了定量、精確和最優的認識世界的方法,對人類社會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20世紀的5大尖端技術成果
在科學的先導和生產的促進下,20世紀發展起來五大尖端技術:核技術、航天技術、信息技術、激光技術和生物技術,在能源、材料、自動化、海洋和環境等高新技術方面也有了長足的進步。
1、核能與核技術
原子核的裂變和聚變反應將產生和釋放出遠大於機械能、化學能等產生的能量。核能的和平利用,為人類提供了一個既安全又清潔、取之不盡而用之不竭的能源寶庫。
1942年,美國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原子反應堆,首次實現了人工控制的鏈式核裂變反應。1945年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52年第一顆輕核聚變的氫彈爆炸成功。1954年,蘇聯建成世界上第一座原子能發電站。60年代以後,核電站進入實用階段,發展至今已成為一種重要能源,約佔全球發電總量的1/5。
核技術還廣泛應用於農業、醫療、材料、考古和環保等領域。40年代放射性同位素開始大量生產,1947年比利發明了C14測定年代的方法,1951年開始使用Co60等放射性元素治療癌症,70年代以來計算機x射線斷層掃描技術(CT)廣泛應用於臨床,80年代初發展到核磁共振掃描技術(MRI)。
2、航天和空間技術
1903-1914年,齊奧爾科夫斯基提出以火箭為動力的航行理論,奠定了航天學的基礎。1919年,戈達德提出火箭飛行的數學原理,並於1926年成功地發射了世界上第一枚液體燃料的火箭。1942年,布勞恩主持設計發射的液體軍用飛箭成為二戰後各國火箭發展的藍本。
1957年,蘇聯用洲際導彈的火箭裝置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空間時代」從此開始。1961年,蘇聯發射載人宇宙飛船,人類首次飛向太空。1969年,美國「阿波羅」11號飛船登月,人類在月球上留下了第一個腳印。1971年,蘇聯建造空間站,人類首次在太空中有了活動基地。1981年,美國發射太空梭成功,從此人類可以自由進出太空。
自50年代後期起,人類開始對月球和太陽系各大行星,以及遙遠的行星際空間進行探測,至今已發射了100多顆空間探測器,去揭示宇宙的形成與演化,探索生命的起源以及空間環境對人類生存環境的影響。
3、信息技術
信息技術是20世紀發展最快的技術領域。它對人類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產生了全方位的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1906年,三極電子管的發明使電信號放大,從而使遠程無線電通信成為可能。1947年,第一隻晶體管的誕生為電子電路集成化和數字化提供了重要的基礎。1945年問世的電子計算機,已經歷了第一代(電子管,40年代中至50年代末)、第二代(晶體管,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第三代(集成電路,60年代中至70年代初)和第四代(大規模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70年代初開始)等發展階段,80年代開始對新一代的智能計算機、光學計算機和量子計算機的探索已取得初步成果。
隨著大規模集成電路的出現,計算機向巨型化和微型化兩極發展。70年代中,巨型機的向量運算速度超過了每秒億次;微機則進入了千家萬戶,標志著個人電腦時代的來臨。當今,巨型機的運算速度已達每秒3.9萬億次,而計算機互聯網路則在2億多網民的學習、研究、交流、貿易甚至娛樂等方面創造了嶄新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4、激光技術
1917年,愛因斯坦在研究光的輻射的過程中,提出了「受激輻射」的概念,奠定了激光的理論基礎。1958年激光被發現。1960年美國製成了世界上第一台激光器,它用紅寶石晶體做發光材料,用發光強度很高的脈沖氙燈做激發光源,在這種受激輻射作用下產生的一種超強光束就是激光。
繼紅寶石激光器之後,半導體激光器(1963年)、氣體激光器(1964年)、自由電子激光器(1977年)乃至原子激光器(1977年)等相繼問世。
5、生物技術
基因重組技術(又稱基因工程)是20世紀下半葉蓬勃興起和發展的現代生物技術的最前沿領域。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阿爾伯和史密斯發現細胞中有兩種「工具酶」,能對DNA進行「剪切」和「連接」;內森斯則使用工具酶首次實現了DNA切割和組合。DNA的重組能創造性地利用生物資源,實現人類改造生物的遺傳特徵、產生人類所需要的生物類型的意願。80年代以來,已獲得上百種轉基因動植物,對農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轉基因葯物的研製和生產則將為人類的健康帶來新的福音。
除基因工程外,生物技術(即生物工程)還包括細胞工程、酶工程、發酵工程和蛋白質工程等領域。1978年首例試管嬰兒路易斯誕生、1996年克隆羊多莉的出現都是細胞工程的傑作;加酶洗衣粉和嫩肉粉等則是酶工程的產品;現代發酵工業始於青黴素的生產,現已大規模利用發酵工程生產抗生素等。至於根據需要對天然蛋白質的基因進行改造,生產出新的、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優質蛋白質,更是日益受到重視,被譽為第二代基因工程。
20世紀科技發展帶給21世紀的遺產將包括科學的全球化、社會化,社會的科學化,科學的交叉性、復雜性和綜合性,科學、技術與社會的密切結合並相互作用,科學技術促進世界和平和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等等。有了這些基礎,人類可以滿懷信心地去迎接全球化知識經濟的新時代!
8. 永磁電機有哪些優點
永磁體在電機中既是磁源,又是磁路的組成部分。永磁發電機具有以下優點:
1、結構簡單、可靠性高
永磁發電機省去了勵磁繞組、電刷、集電環結構,因此整機結構簡單,避免了勵磁式發電機勵磁繞組易燒毀、斷線,電刷、集電環易磨損等故障,使用性能可靠。
2、體積小、比功率大
永磁發電機採用簡化的轉子結構,有並聯磁場結構和串聯磁場結構兩種:並聯磁場結構的轉子採用鑄造壓制而成,永磁體嵌放在裡面,轉速高。串聯磁場結構的轉子採用鋼結構,永磁體嵌放在表面,轉子表面磁感應強度強、整體結構牢固可靠。由於轉子結構的簡化,使得發電機內部結構緊湊,轉子轉動慣量小,實用轉速增加,因此,提高了比功率(功率與體積的比值)。
3、低速發電性能好
永磁式發電機的低速發電性能好,輸出功率高。在怠速運行時,永磁發電機的輸出功率比勵磁式發電機的輸出功率要高一倍。
4、效率高且節能
一般勵磁式發電機在1500—6000r/min之間的轉速范圍內平均效率只有50%左右;而永磁式發電機的平均效率可達75%~80%。因此,永磁式發電機更加節能。
5、穩壓精度高,能延長蓄電池的使用壽命
永磁式發電機採用開關式整流穩壓方式,採用小電流脈沖充電,避免了過電流充電而對蓄電池造成損壞的可能性,可以延長蓄電池的使用壽命。
6、無無線干擾
永磁式發電機無電刷、無集電環、在運行中無電火花產生,因此,無無線干擾,大大提高了使用性能。
但由於稀土永磁材料目前的價格比較高,所以永磁式發電機的製造成本一般比勵磁式發電機的製造成本會高一些,相對來說,其整機的價格也就要略高一些。
9. nanotechnology是什麼意思
Nanotechnology是經營在nanoscale的捉住所有片語為材料和設備。 在公尺單位制, 「Nano」合計十億分之一並且一毫微米是一十億分之一米。 在nano材料、nanoelectronics、nano設備和nanopowders的參考簡單地意味材料或活動可以用毫微米被測量。 要贊賞大小,人的紅血球長2,000毫微米,實際上在nanoscale范圍之外!
盡管看法nanotechnology是一個牽強附會的想法沒有近期應用, nanotechnology在幾產業已經建立了一個登陸場。 今天商業半新的多數nanotechnologies根據nano大小的微粒。 例如, nanoscale ZnO為它的紫外引人入勝的物產用於創造遮光劑。 微粒的小型牌子他們無形對肉眼,因此化妝水是清楚的。 在美國元素,我們生產nanoscale氧化物為各種各樣的應用。 例如,我們的Z-MITE?氧化鋅nanoparticles小微粒大小和固有抗菌物產在細菌抗性織品和表面被運用。
,政府和最近私有機關致力了堅固研究入發現潛在的可貴的用途在這個標度,如下所述。
Nanoparticles也做了在服裝工業的突破在卡其布。 小頰須象微粒使用塗上織品的表面纖維,創造污點排斥的表面。 醫療保健公司現在是用銀色nanocrystals塗的營銷抗菌綳帶。 同時,銀色nanoparticles在許多新的冰箱、空調和洗衣店機器表面作為抗菌和抗真菌劑。
半導體微粒或者量子加點,當前是製作的。 生物學家用於這些螢光nanoparticles弄臟和標記多孔的組分。 通過改變數子的大小加點散發的顏色可以是受控的。 以一個唯一光源,你能看可看見的顏色的整個范圍,好處傳統有機染料。
Nanocomposites也看商業用途。 塑料nanocomposites為強,更輕和不銹的汽車組分使用。 使他們60%輕和兩次一樣抗性對凹痕和抓的豐田最近開始使用nanocomposites在防撞器。 生物醫學的領域製造人為骨頭綜合從nanocrystalline磷酸鈣。 這些綜合被做礦物和自然骨頭一樣,有力量在壓縮相等與不銹鋼。
我們長期導致了nanoscale材料為某些獨特的應用,例如那些被談論以上。 為特定相當數量材料,作為微粒大小減少,表面增加。 我們的nanoscale粉末在應用有極端高表面和發現了另外的用途例如催化劑為汽車催化轉化器,表面在我們的材料可能到達100 m2 /gram。
科學界在他著名1959一般歸因於第一承認nanoscale范圍的重要精采諾貝爾獎得獎人物理學家理查Feynman演講「那裡是大量室在底部」在哪些他首先提議材料和設備物產在毫微米范圍將提出未來機會。 1986年期限到達了更加巨大的民眾意識與「創作引擎的出版物: Nanotechnology以後的時代」由埃里克?Drexler。
What是未來Nanotechnology ?
Nanotechnology預計有對幾乎每產業的沖擊。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預言全球性市場為nanotechnologies將到達$1兆或更多在20年之內。 研究團體在nanomaterials、nanoelectronics和bionanotechnology活躍地追求數百應用。 多數nanotechnology的近期間(1-5年)應用是以nanomaterials的形式。 這些包括材料例如更輕和更強的nanocomposites,抗菌nanoparticles,並且nanostructured催化劑。 Nanodevices和nanoelectronics是更遠的,或許5-15年和有應用在葯物治療和診斷,更加快速的計算機和在感測器。
我們在追求活躍地介入有為的研究開發設備,並且操作唯一原子或分子的規程打算建立人造原子結構新的類每次修建了一個分子。 另外,我們支持工業和學術研究努力通過提供要求的超純凈,先進的材料進行nanotechnology研究。
納米是一種長度單位,一納米為十億分之一米。通常當物質加工以100納米以下尺寸時,往往產生既不同於微觀原子、分子,也不同於宏觀物質的常規特性。國內外科技界普遍認為,納米技術像信息和基因技術一樣是21世紀最主要的技術之一,2003年納米產品的銷售額由2001年後的500億美元增長到1000億美元,到2010年納米技術將成為僅次於晶元製造的世界第二大產業,所創造的年產值將達到14400億美元,相當於法國一年的GDP。目前世界各大企業紛紛打入納米領域,如美國的IBM、RAYTHEN、INTEL。日本的日立、索尼、東芝、富士通、德國的西門子等。在美國,商業生產納米材料的新型中小企業每天都在誕生。納米技術實質上是新舊經濟的紐帶,與互聯網的虛擬性不同,納米技術更注重的是實效,在某種意見上講就是「點石成金」的結果,所以具有更大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
根據目前納米外延技術就是指利用物質的納米尺寸,直接改變產品的物理或化學性能,從而生產新產品的技術;所謂核心技術是指利用原子、分子在0.14納米至100納米上表現出的多種物化性創造出特定的產品。就目前來看,納米外延技術是成熟的,主要集中在各種材料納米級顆粒的應用上,使原材料的性能發生根本變化,更節能、更有強度、更耐腐蝕等,這樣的開發涉及面不算廣,開發成本核算低,並且隨著功能的不斷改進,成本不可降低,然而市場的卻很大,投資這樣的納米技術風險相對較少 ,也最具投資前景。 而納米核心技術目前開發的納米電子學、機械學 、生物學、醫葯學等領域,雖然在研究上已經起到很大成就,但離實現產業化還有段距離,能作為長期投資儲備項目。
稀土納米自潤滑處理項目是納米外延技術應用的成果之一。大家知道稀土是具有高活性,極易氧化的一種物質,要研磨成納米級顆粒不被氧化是極其困難的,使用純物理方法「高球研磨」不但成本高,不易貯存,而且性能極不穩定,我公司組織聯合各方面有效資源開發、研究稀土納米自潤滑處理項目既充分利用稀土特有的高活性以及納米材料所獨具的吸附、改質、催化、自凈功能,又確保其性能的穩定和提高,根據不同用途,進行科學配伍調制,而形成不同的產品。全面掌握了配方,生產工藝和設備設計製造,完全具備了形成產業化的三個條件。
此外,經國家權威部門檢測,其生產的"兆能1號"產品可使汽車排放降低近2/3,由原歐I提高到歐III水平,節能,提高動力效果顯著,對車輛和機械還有極好的養護作用,還可廣泛使用於發電廠、鍋爐、火車、船舶等其他領域,具有非常廣闊的市場前景,2001年我國共生產燃油(汽、柴)近1.37億噸,2003年達到1.6億噸,以節油10%計可每噸節約165元,如果採用將每年節約近187.5億元,大氣污染也將得到極大改善,還可大量減少石油資源浪費,減少進口,節約外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