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編程軟體 » 編程電腦病毒

編程電腦病毒

發布時間: 2022-11-03 16:14:13

① 什麼是計算機的病毒

計算機病毒(Computer Virus)是指編制或者在計算機程序中插入的破壞計算機功能或者毀壞數據,影響計算機使用,並能自我復制的一組計算機指令或者程序代碼。

計算機病毒的起源:

計算機病毒的產生通常是出於以下幾種目的:

(1)惡作劇者或自以為有才能的製造者。

(2)心懷不滿的報復者。

(3)軟體開發者為了追蹤非法拷貝軟體的行為,故意在軟體中加入病毒,只要他人非法拷貝,便會帶上病毒。

(1)編程電腦病毒擴展閱讀:

計算機病毒具有傳播性、隱蔽性、感染性、潛伏性、可激發性、表現性或破壞性。計算機病毒的生命周期:開發期傳染期潛伏期發作期發現期消化期消亡期。

計算機病毒按存在的媒體分類可分為引導型病毒、文件型病毒和混合型病毒3種;按鏈接方式分類可分為源碼型病毒、嵌入型病毒和操作系統型病毒等3種;按計算機病毒攻擊的系統分類分為攻擊DOS系統病毒,攻擊Windows系統病毒,攻擊UNIX系統的病毒。如今的計算機病毒正在不斷的推陳出新,其中包括一些獨特的新型病毒暫時無法按照常規的的類型進行分類,如互聯網病毒(通過網路進行傳播,一些攜帶病毒的數據越來越多)、電子郵件病毒等。

② 電腦病毒是怎麼編寫出來的

計算機病毒(Computer Virus)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保護條例》中被明確定義,病毒指「編制者在計算機程序中插入的破壞計算機功能或者破壞數據,影響計算機使用並且能夠自我復制的一組計算機指令或者程序代碼」。
病毒是由攻擊者使用計算機語言(比如C、VBS等)編制而成的。

③ 計算機病毒特點有哪些

1.計算機病毒的程序性(可執行性)

計算機病毒與其他合法程序一樣,是一段可執行程序,但它不是一個完整的程序,而是寄生在其他可執行程序上,

因此它享有一切程序所能得到的權力。在病毒運行時,與合法程序爭奪系統的控制權。計算機病毒只有當它在計算機

內得以運行時,才具有傳染性和破壞性等活性。也就是說計算機CPU的控制權是關鍵問題。 若計算機在正常程序控制

下運行,而不運行帶病毒的程序,則這台計算機總是可靠的。在這台計算機上可以查看病毒文件的名字,查看計算機

病毒的代碼,列印病毒的代碼,甚至拷貝病毒程序,卻都不會感染上病毒。反病毒技術人員整天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

工作。他們的計算機雖也存有各種計算機病毒的代碼,但己置這些病毒於控制之下,計算機不會運行病毒程序,整個

系統是安全的。相反,計算機病毒一經在計算機上運行,在同一台計算機內病毒程序與正常系統程序,或某種病毒與

其他病毒程序爭奪系統控制權時往往會造成系統崩潰,導致計算機癱瘓。反病毒技術就是要提前取得計算機系統的控

制權,識別出計算機病毒的代碼和行為,阻止其取得系統控制權。反病毒技術的優劣就是體現在這一點上。一個好的

抗病毒系統應該不僅能可靠地識別出已知計算機病毒的代碼,阻止其運行或旁路掉其對系統的控制權(實現安全帶毒

運行被感染程序),還應該識別出未知計算機病毒在系統內的行為,阻止其傳染和破壞系統的行動。

2.計算機病毒的傳染性

傳染性是病毒的基本特徵。在生物界,病毒通過傳染從一個生物體擴散到另一個生物體。在適當的條件下,它可

得到大量繁殖,井使被感染的生物體表現出病症甚至死亡。同樣,計算機病毒也會通過各種渠道從已被感染的計算機

擴散到未被感染的計算機,在某些情況下造成被感染的計算機工作失常甚至癱瘓。與生物病毒不同的是,計算機病毒

是一段人為編制的計算機程序代碼,這段程序代碼一旦進入計算機井得以執行,它就會搜尋其他符合其傳染條件的程

序或存儲介質,確定目標後再將自身代碼插入其中,達到自我繁殖的目的。只要一台計算機染毒,如不及時處理,那

么病毒會在這台機子上迅速擴散,其中的大量文件(一般是可執行文件)會被感染。而被感染的文件又成了新的傳染

源,再與其他機器進行數據交換或通過網路接觸,病毒會繼續進行傳染。

正常的計算機程序一般是不會將自身的代碼強行連接到其他程序之上的。而病毒卻能使自身的代碼強行傳染到一

切符合其傳染條件的未受到傳染的程序之上。計算機病毒可通過各種可能的渠道,如軟盤、計算機網路去傳染其他的

計算機。當您在一台機器上發現了病毒時,往往曾在這台計算機上用過的軟盤已感染上了病毒,而與這台機器相聯網

的其他計算機也許也被該病毒染上了。是否具有傳染性是判別一個程序是否為計算機病毒的最重要條件。

病毒程序通過修改磁碟扇區信息或文件內容並把自身嵌入到其中的方法達到病毒的傳染和擴散。被嵌入的程序叫

做宿主程序。

3.計算機病毒的潛伏性

一個編制精巧的計算機病毒程序,進入系統之後一般不會馬上發作,可以在幾周或者幾個月內甚至幾年內隱藏在

合法文件中,對其他系統進行傳染,而不被人發現,潛伏性愈好,其在系統中的存在時間就會愈長,病毒的傳染范圍

就會愈大。

潛伏性的第一種表現是指,病毒程序不用專用檢測程序是檢查不出來的,因此病毒可以靜靜地躲在磁碟或磁帶里

呆上幾天,甚至幾年,一旦時機成熟,得到運行機會,就又要四處繁殖、擴散,繼續為害。潛伏性的第二種表現是指,

計算機病毒的內部往往有一種觸發機制,不滿足觸發條件時,計算機病毒除了傳染外不做什麼破壞。觸發條件一旦得

到滿足,有的在屏幕上顯示信息、圖形或特殊標識,有的則執行破壞系統的操作,如格式化磁碟、刪除磁碟文件、對

數據文件做加密、封鎖鍵盤以及使系統死鎖等。

4.計算機病毒的可觸發性

病毒因某個事件或數值的出現,誘使病毒實施感染或進行攻擊的特性稱為可觸發性。為了隱蔽自己,病毒必須潛

伏,少做動作。如果完全不動,一直潛伏的話,病毒既不能感染也不能進行破壞,便失去了殺傷力。病毒既要隱蔽又

要維持殺傷力,它必須具有可觸發性。病毒的觸發機制就是用來控制感染和破壞動作的頻率的。病毒具有預定的觸發

條件,這些條件可能是時間、日期、文件類型或某些特定數據等。病毒運行時,觸發機制檢查預定條件是否滿足,如

果滿足,啟動感染或破壞動作,使病毒進行感染或攻擊;如果不滿足,使病毒繼續潛伏。

5.計算機病毒的破壞性

所有的計算機病毒都是一種可執行程序,而這一可執行程序又必然要運行,所以對系統來講,所有的計算機病毒

都存在一個共同的危害,即降低計算機系統的工作效率,佔用系統資源,其具體情況取決於入侵系統的病毒程序。

同時計算機病毒的破壞性主要取決於計算機病毒設計者的目的,如果病毒設計者的目的在於徹底破壞系統的正常

運行的話,那麼這種病毒對於計算機系統進行攻擊造成的後果是難以設想的,它可以毀掉系統的部分數據,也可以破

壞全部數據並使之無法恢復。

但並非所有的病毒都對系統產生極其惡劣的破壞作用。有時幾種本沒有多大破壞作用的病毒交叉感染,也會導致系統

崩潰等重大惡果。

6.攻擊的主動性

病毒對系統的攻擊是主動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也就是說,從一定的程度上講,計算機系統無論採取多

么嚴密的保護措施都不可能徹底地排除病毒對系統的攻擊,而保護措施充其量是一種預防的手段而已。

7.病毒的針對性

計算機病毒是針對特定的計算機和特定的操作系統的。例如,有針對1BM PC機及其兼容機的,有針對App1e公司

的Macintosh的,還有針對UNIX操作系統的。例如小球病毒是針對IBM PC機及其兼容機上的DOS操作系統的。

8.病毒的非授權性

病毒未經授權而執行。一般正常的程序是由用戶調用,再由系統分配資源,完成用戶交給的任務。其目的對用戶

是可見的、透明的。而病毒具有正常程序的一切特性,它隱藏在正常程序中,當用戶調用正常程序時竊取到系統的控

制權,先於正常程序執行,病毒的動作、目的對用戶是未知的,是未經用戶允許的。

9.病毒的隱蔽性

病毒一般是具有很高編程技巧,短小精悍的程序。通常附在正常程序中或磁碟較隱蔽的地方,也有個別的以隱含

文件形式出現。目的是不讓用戶發現它的存在。如果不經過代碼分析,病毒程序與正常程序是不容易區別開來的。一

般在沒有防護措施的情況下,計算機病毒程序取得系統控制權後,可以在很短的時間里傳染大量程序。而且受到傳染

後,計算機系統通常仍能正常運行,使用戶不會感到任何異常,好像不曾在計算機內發生過什麼。試想,如果病毒在

傳染到計算機上之後,機器馬上無法正常運行,那麼它本身便無法繼續進行傳染了。正是由於隱蔽性,計算機病毒得

以在用戶沒有察覺的情況下擴散並游盪於世界上百萬台計算機中。

大部分的病毒的代碼之所以設計得非常短小,也是為了隱藏。病毒一般只有幾百或1K位元組,而 PC機對DOS文件的

存取速度可達每秒幾百KB以上,所以病毒轉瞬之間便可將這短短的幾百位元組附著到正常程序之中,使人非常不易察覺。

計算機病毒的隱蔽性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傳染的隱蔽性,大多數病毒在進行傳染時速度是極快的,一般不具有外部表現,不易被人發現。讓我們設想,

如果計算機病毒每當感染一個新的程序時都在屏幕上顯示一條信息“我是病毒程序,我要干壞事了”,那麼計算機病

毒早就被控制住了。確實有些病毒非常“勇於暴露自己”,時不時在屏幕上顯示一些圖案或信息,或演奏一段樂曲。

往往此時那台計算機內已有許多病毒的拷貝了。許多計算機用戶對計算機病毒沒有任何概念,更不用說心理上的警惕

了。他們見到這些新奇的屏幕顯示和音響效果,還以為是來自計算機系統,而沒有意識到這些病毒正在損害計算機系

統,正在製造災難。

二是病毒程序存在的隱蔽性,一般的病毒程序都夾在正常程序之中,很難被發現,而一旦病毒發作出來,往往已

經給計算機系統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壞。被病毒感染的計算機在多數情況下仍能維持其部分功能,不會由於一感染上

病毒,整台計算機就不能啟動了,或者某個程序一旦被病毒所感染,就被損壞得不能運行了,如果出現這種情況,病

毒也就不能流傳於世了。計算機病毒設計的精巧之處也在這里。正常程序被計算機病毒感染後,其原有功能基本上不

④ 電腦病毒有哪些特性

電腦病毒輕則影響機器運行速度,使機器不能正常運行;重則使機器處於癱瘓,會給用戶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接下來由我為大家推薦電腦病毒的定義及其特性,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電腦病毒的定義:

電腦病毒是一種人為製造的、在電腦運行中對電腦信息或系統起破壞作用的程序。這種程序不是獨立存在的,它隱蔽在其他可執行的程序之中,既有破壞性,又有傳染性和潛伏性。輕則影響機器運行速度,使機器不能正常運行;重則使機器處於癱瘓,會給用戶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通常就把這種具有破壞作用的程序稱為電腦病毒。

電腦病毒的基本特性:

(一)非授權可執行性

用戶通常調用執行一個程序時,把系統控制交給這個程序,並分配給他相應系統資源,如內存,從而使之能夠運行完成用戶的需求。因此程序執行的過程對用戶是透明的。而電腦病毒是非法程序,正常用戶是不會明知是病毒程序,而故意調用執行。但由於電腦病毒具有正常程序的一切特性:可存儲性、可執行性。它隱藏在合法的程序或數據中,當用戶運行正常程序時,病毒伺機竊取到系統的控制權,得以搶先運行,然而此時用戶還認為在執行正常程序。

(二)隱蔽性

電腦病毒是一種具有很高編程技巧、短小精悍的可執行程序。它通常粘附在正常程序之中或磁碟引導扇區中,或者磁碟上標為壞簇的扇區中,以及一些空閑概率較大的扇區中,這是它的非法可存儲性。病毒想方設法隱藏自身,就是為了防止用戶察覺。

(三)傳染性

傳染性是電腦病毒最重要的特徵,是判斷一段程序代碼是否為電腦病毒的依據。病毒程序一旦侵入電腦系統就開始搜索可以傳染的程序或者磁介質,然後通過自我復制迅速傳播。由於目前電腦網路日益發達,電腦病毒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通過像Internet這樣的網路傳遍世界。

(四)潛伏性

電腦病毒具有依附於其他媒體而寄生的能力,這種媒體我們稱之為電腦病毒的宿主。依靠病毒的寄生能力,病毒傳染合法的程序和系統後,不立即發作,而是悄悄隱藏起來,然後在用戶不察覺的情況下進行傳染。這樣,病毒的潛伏性越好,它在系統中存在的時間也就越長,病毒傳染的范圍也越廣,其危害性也越大。

(五)表現性或破壞性

無論何種病毒程序一旦侵入系統都會對 操作系統 的運行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即使不直接產生破壞作用的病毒程序也要佔用系統資源(如佔用內存空間,佔用磁碟存儲空間以及系統運行時間等)。而絕大多數病毒程序要顯示一些文字或圖像,影響系統的正常運行,還有一些病毒程序刪除文件,加密磁碟中的數據,甚至摧毀整個系統和數據,使之無法恢復,造成無可挽回的損失。因此,病毒程序的副作用輕者降低系統工作效率,重者導致系統崩潰、數據丟失。病毒程序的表現性或破壞性體現了病毒設計者的真正意圖。

(六)可觸發性

電腦病毒一般都有一個或者幾個觸發條件。滿足其觸發條件或者激活病毒的傳染機制,使之進行傳染;或者激活病毒的表現部分或破壞部分。觸發的實質是一種條件的控制,病毒程序可以依據設計者的要求,在一定條件下實施攻擊。這個條件可以是敲入特定字元,使用特定文件,某個特定日期或特定時刻,或者是病毒內置的計數器達到一定次數等。

⑤ 怎樣在文本文件里編程電腦病毒

一般用TEXT文檔
在txt文檔裡面輸入:
Starts virus
virus
virus
然後選擇另存為,在文件名里裡面輸入:
Virus.bat(一定要寫.bat,否則病毒無效)
然後選擇保存,當你打開那個的時候。。。建議不要打開,電腦會死機

⑥ 什麼叫計算機病毒,計算機病毒的主要特徵有哪些

電腦病毒是一段非常小的(通常只有幾KB)會不斷自我復制、隱藏和感染其他程序的程序碼
計算機病毒作為一種特殊的程序具有以下特徵: (一)非授權可執行性,計算機病毒隱藏在合法的程序或數據中,當用戶運行正常程序時,病毒伺
機竊取到系統的控制權,得以搶先運行,然而此時用戶還認為在執行正常程序;
(二)隱蔽性,計算機病毒是一種具有很高編程技巧、短小精悍的可執行程序,它通常總是想方設法隱藏自身,防止用戶察覺;
(三)傳染性,傳染性是計算機病毒最重要的一個特徵,病毒程序一旦侵入計算機系統就通過自我復制迅速傳播。
(四)潛伏性,計算機病毒具有依附於其它媒體而寄生的能力,這種媒體我們稱之為計算機病毒的宿主。依靠病毒的寄生能力,病毒可以悄悄隱藏起來,然後在用戶不察覺的情況下進行傳染。 (五)表現性或破壞性。無論何種病毒程序一旦侵入系統都會對操作系統的運行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即使不直接產生破壞作用的病毒程序也要佔用系統資源。而絕大多數病毒程序要顯示一些文字或圖象,影響系統的正常運行,還有一些病毒程序刪除文件,甚至摧毀整個系統和數據,使之無法恢復,造成無可挽回的損失。
(六)可觸發性,計算機病毒一般都有一個或者幾個觸發條件。一旦滿足觸發條件或者激活病毒的傳染機制,使之進行傳染;或者激活病毒的表現部分或破壞部分。觸發的實質是一種條件的控制,病毒程序可以依據設計者的要求,在一定條件下實施攻擊。這個條件可以是敲入特定字元,某個特定日期或特定時刻,或者是病毒內置的計數器達到一定次數等。

⑦ 計算機病毒的定義是什麼

一般來講,凡是能夠引起計算機故障,能夠破壞計算機中的資源(包括軟體和硬體)的代碼,統稱為計算機病毒。它通常隱藏在一些看起來無害的程序中,能生成自身的拷貝並將其插入其他的程序中,執行惡意的行動,其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傳染性。計算機病毒會通過各種渠道從被感染的計算機擴散到未被感染的計算機,在某些情況下造成被感染計算機工作失常甚至癱瘓。

2、潛伏性。有些計算機病毒並不是一侵入機器就對機器造成破壞,它可能隱藏在合法的文件中,靜靜的呆幾周或者幾個月甚至幾年,具有很強的潛伏性,一旦時機成熟就會迅速繁殖、擴散。

3、隱蔽性。計算機病毒是一種具有很高編程技巧、短小精悍的可執行程序,如不經過程序代碼分析或計算機病毒代碼掃描,病毒程序與正常程序很難區分開來。

4、破壞性。任何計算機病毒侵入到機器中,都會對系統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輕者佔有系統資源,降低工作效率,重者數據丟失,機器癱瘓。

⑧ 計算機病毒的特性

電腦中出現病毒的情況是很多的,當這種情況出現後,我們就需要對電腦做出相關的處理,否則就會影響我們的電腦使用。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計算機病毒的特性,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計算機病毒的特性

計算機病毒一般具有以下特性:

1.計算機病毒的程序性(可執行性)

計算機病毒與其他合法程序一樣,是一段可執行程序,但它不是一個完整的程序,而是寄生在其他可執行程序上,

因此它享有一切程序所能得到的權力。在病毒運行時,與合法程序爭奪系統的控制權。計算機病毒只有當它在計算機

內得以運行時,才具有傳染性和破壞性等活性。也就是說計算機CPU的控制權是關鍵問題。 若計算機在正常程序控制

下運行,而不運行帶病毒的程序,則這台計算機總是可靠的。在這台計算機上可以查看病毒文件的名字,查看計算機

病毒的代碼,列印病毒的代碼,甚至拷貝病毒程序,卻都不會感染上病毒。反病毒技術人員整天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

工作。他們的計算機雖也存有各種計算機病毒的代碼,但己置這些病毒於控制之下,計算機不會運行病毒程序,整個

系統是安全的。相反,計算機病毒一經在計算機上運行,在同一台計算機內病毒程序與正常系統程序,或某種病毒與

其他病毒程序爭奪系統控制權時往往會造成系統崩潰,導致計算機癱瘓。反病毒技術就是要提前取得計算機系統的控

制權,識別出計算機病毒的代碼和行為,阻止其取得系統控制權。反病毒技術的優劣就是體現在這一點上。一個好的

抗病毒系統應該不僅能可靠地識別出已知計算機病毒的代碼,阻止其運行或旁路掉其對系統的控制權(實現安全帶毒

運行被感染程序),還應該識別出未知計算機病毒在系統內的行為,阻止其傳染和破壞系統的行動。

2.計算機病毒的傳染性

傳染性是病毒的基本特徵。在生物界,病毒通過傳染從一個生物體擴散到另一個生物體。在適當的條件下,它可

得到大量繁殖,井使被感染的生物體表現出病症甚至死亡。同樣,計算機病毒也會通過各種 渠道 從已被感染的計算機

擴散到未被感染的計算機,在某些情況下造成被感染的計算機工作失常甚至癱瘓。與生物病毒不同的是,計算機病毒

是一段人為編制的計算機程序代碼,這段程序代碼一旦進入計算機井得以執行,它就會搜尋其他符合其傳染條件的程

序或存儲介質,確定目標後再將自身代碼插入其中,達到自我繁殖的目的。只要一台計算機染毒,如不及時處理,那

么病毒會在這台機子上迅速擴散,其中的大量文件(一般是可執行文件)會被感染。而被感染的文件又成了新的傳染

源,再與其他機器進行數據交換或通過網路接觸,病毒會繼續進行傳染。

正常的計算機程序一般是不會將自身的代碼強行連接到其他程序之上的。而病毒卻能使自身的代碼強行傳染到一

切符合其傳染條件的未受到傳染的程序之上。計算機病毒可通過各種可能的渠道,如軟盤、計算機網路去傳染其他的

計算機。當您在一台機器上發現了病毒時,往往曾在這台計算機上用過的軟盤已感染上了病毒,而與這台機器相聯網

的其他計算機也許也被該病毒染上了。是否具有傳染性是判別一個程序是否為計算機病毒的最重要條件。

病毒程序通過修改磁碟扇區信息或文件內容並把自身嵌入到其中的 方法 達到病毒的傳染和擴散。被嵌入的程序叫

做宿主程序。

3.計算機病毒的潛伏性

一個編制精巧的計算機病毒程序,進入系統之後一般不會馬上發作,可以在幾周或者幾個月內甚至幾年內隱藏在

合法文件中,對其他系統進行傳染,而不被人發現,潛伏性愈好,其在系統中的存在時間就會愈長,病毒的傳染范圍

就會愈大。

潛伏性的第一種表現是指,病毒程序不用專用檢測程序是檢查不出來的,因此病毒可以靜靜地躲在磁碟或磁帶里

呆上幾天,甚至幾年,一旦時機成熟,得到運行機會,就又要四處繁殖、擴散,繼續為害。潛伏性的第二種表現是指,

計算機病毒的內部往往有一種觸發機制,不滿足觸發條件時,計算機病毒除了傳染外不做什麼破壞。觸發條件一旦得

到滿足,有的在屏幕上顯示信息、圖形或特殊標識,有的則執行破壞系統的操作,如格式化磁碟、刪除磁碟文件、對

數據文件做加密、封鎖鍵盤以及使系統死鎖等。

4.計算機病毒的可觸發性

病毒因某個事件或數值的出現,誘使病毒實施感染或進行攻擊的特性稱為可觸發性。為了隱蔽自己,病毒必須潛

伏,少做動作。如果完全不動,一直潛伏的話,病毒既不能感染也不能進行破壞,便失去了殺傷力。病毒既要隱蔽又

要維持殺傷力,它必須具有可觸發性。病毒的觸發機制就是用來控制感染和破壞動作的頻率的。病毒具有預定的觸發

條件,這些條件可能是時間、日期、文件類型或某些特定數據等。病毒運行時,觸發機制檢查預定條件是否滿足,如

果滿足,啟動感染或破壞動作,使病毒進行感染或攻擊;如果不滿足,使病毒繼續潛伏。

5.計算機病毒的破壞性

所有的計算機病毒都是一種可執行程序,而這一可執行程序又必然要運行,所以對系統來講,所有的計算機病毒

都存在一個共同的危害,即降低計算機系統的工作效率,佔用系統資源,其具體情況取決於入侵系統的病毒程序。

同時計算機病毒的破壞性主要取決於計算機病毒設計者的目的,如果病毒設計者的目的在於徹底破壞系統的正常

運行的話,那麼這種病毒對於計算機系統進行攻擊造成的後果是難以設想的,它可以毀掉系統的部分數據,也可以破

壞全部數據並使之無法恢復。

但並非所有的病毒都對系統產生極其惡劣的破壞作用。有時幾種本沒有多大破壞作用的病毒交叉感染,也會導致系統

崩潰等重大惡果。

6.攻擊的主動性

病毒對系統的攻擊是主動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也就是說,從一定的程度上講,計算機系統無論採取多

么嚴密的保護 措施 都不可能徹底地排除病毒對系統的攻擊,而保護措施充其量是一種預防的手段而已。

7.病毒的針對性

計算機病毒是針對特定的計算機和特定的 操作系統 的。例如,有針對1BM PC機及其兼容機的,有針對App1e公司

的Macintosh的,還有針對UNIX操作系統的。例如小球病毒是針對IBM PC機及其兼容機上的DOS操作系統的。

8.病毒的非授權性

病毒未經授權而執行。一般正常的程序是由用戶調用,再由系統分配資源,完成用戶交給的任務。其目的對用戶

是可見的、透明的。而病毒具有正常程序的一切特性,它隱藏在正常程序中,當用戶調用正常程序時竊取到系統的控

制權,先於正常程序執行,病毒的動作、目的對用戶是未知的,是未經用戶允許的。

9.病毒的隱蔽性

病毒一般是具有很高編程技巧,短小精悍的程序。通常附在正常程序中或磁碟較隱蔽的地方,也有個別的以隱含

文件形式出現。目的是不讓用戶發現它的存在。如果不經過代碼分析,病毒程序與正常程序是不容易區別開來的。一

般在沒有防護措施的情況下,計算機病毒程序取得系統控制權後,可以在很短的時間里傳染大量程序。而且受到傳染

後,計算機系統通常仍能正常運行,使用戶不會感到任何異常,好像不曾在計算機內發生過什麼。試想,如果病毒在

傳染到計算機上之後,機器馬上無法正常運行,那麼它本身便無法繼續進行傳染了。正是由於隱蔽性,計算機病毒得

以在用戶沒有察覺的情況下擴散並游盪於世界上百萬台計算機中。

大部分的病毒的代碼之所以設計得非常短小,也是為了隱藏。病毒一般只有幾百或1K位元組,而 PC機對DOS文件的

存取速度可達每秒幾百KB以上,所以病毒轉瞬之間便可將這短短的幾百位元組附著到正常程序之中,使人非常不易察覺。

計算機病毒的隱蔽性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傳染的隱蔽性,大多數病毒在進行傳染時速度是極快的,一般不具有外部表現,不易被人發現。讓我們設想,

如果計算機病毒每當感染一個新的程序時都在屏幕上顯示一條信息“我是病毒程序,我要干壞事了”,那麼計算機病

毒早就被控制住了。確實有些病毒非常“勇於暴露自己”,時不時在屏幕上顯示一些圖案或信息,或演奏一段樂曲。

往往此時那台計算機內已有許多病毒的拷貝了。許多計算機用戶對計算機病毒沒有任何概念,更不用說心理上的警惕

了。他們見到這些新奇的屏幕顯示和音響效果,還以為是來自計算機系統,而沒有意識到這些病毒正在損害計算機系

統,正在製造災難。

二是病毒程序存在的隱蔽性,一般的病毒程序都夾在正常程序之中,很難被發現,而一旦病毒發作出來,往往已

經給計算機系統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壞。被病毒感染的計算機在多數情況下仍能維持其部分功能,不會由於一感染上

病毒,整台計算機就 不能啟動 了,或者某個程序一旦被病毒所感染,就被損壞得不能運行了,如果出現這種情況,病

毒也就不能流傳於世了。計算機病毒設計的精巧之處也在這里。正常程序被計算機病毒感染後,其原有功能基本上不

受影響,病毒代碼附於其上而得以存活,得以不斷地得到運行的機會,去傳染出更多的復制體,與正常程序爭奪系統

的控制權和磁碟空間,不斷地破壞系統,導致整個系統的癱瘓。病毒的代碼設計得非常精巧而又短小。

10.病毒的衍生性

這種特性為一些好事者提供了一種創造新病毒的捷徑。

分析計算機病毒的結構可知,傳染的破壞部分反映了設計者的設計思想和設計目的。但是,這可以被其他掌握原

理的人以其個人的企圖進行任意改動,從而又衍生出一種不同於原版本的新的計算機病毒(又稱為變種)。這就是計

算機病毒的衍生性。這種變種病毒造成的後果可能比原版病毒嚴重得多。

11.病毒的寄生性(依附性)

病毒程序嵌入到宿主程序中,依賴於宿主程序的執行而生存,這就是計算機病毒的寄生性。病毒程序在侵入到宿

主程序中後,一般對宿主程序進行一定的修改,宿主程序一旦執行,病毒程序就被激活,從而可以進行自我復制和繁衍。

12.病毒的不可預見性

從對病毒的檢測方面來看,病毒還有不可預見性。不同種類的病毒,它們的代碼千差萬別,但有些操作是共有的

(如駐內存,改中斷)。有些人利用病毒的這種共性,製作了聲稱可查所有病毒的程序。這種程序的確可查出一些新

病毒,但由於目前的軟體種類極其豐富,且某些正常程序也使用了類似病毒的操作甚至借鑒了某些病毒的技術。使用

這種方法對病毒進行檢測勢必會造成較多的誤報情況。而且病毒的製作技術也在不斷的提高,病毒對反病毒軟體永遠

是超前的。新一代計算機病毒甚至連一些基本的特徵都隱藏了,有時可通過觀察文件長度的變化來判別。然而,更新

的病毒也可以在這個問題上蒙蔽用戶,它們利用文件中的空隙來存放自身代碼,使文件長度不變。許多新病毒則採用

變形來逃避檢查,這也成為新一代計算機病毒的基本特徵。

13.計算機病毒的欺騙性

計算機病毒行動詭秘,計算機對其反應遲鈍,往往把病毒造成的錯誤當成事實接受下來,故它很容易獲得成功。

14.計算機病毒的持久性

即使在病毒程序被發現以後,數據和程序以至操作系統的恢復都非常困難。特別是在網路操作情況下,由於病毒

程序由一個受感染的拷貝通過網路系統反復傳播,使得病毒程序的清除非常復雜。

⑨ 計算機病毒由來

計算機病毒是怎麼樣由來的呢?我帶你去看看!下面由我給你做出詳細的計算機病毒由來介紹!希望對你有幫助!

計算機病毒由來介紹一:

病毒不是來源於突發的原因。電腦病毒的製造卻來自於一次偶然的事件,具體可以參考網路 網路 。

木馬等病毒是指通過入侵計算機,能夠伺機盜取帳號密碼的惡意程序,它是計算機病毒中的一種特定類型。

木馬通常會自動運行,在用戶登錄游戲帳號或 其它 (如網銀、聊天)帳號的過程中記錄用戶輸入的帳號和密碼,並自動將竊取到的信息發送到黑客預先指定的信箱中。這將直接導致用戶帳號被盜用,帳戶中的虛擬財產被轉移。

電腦管家應用了騰訊自研第二代反病毒引擎,資源佔用少,基於CPU虛擬執行技術能夠根除頑固病毒,大幅度提升深度查殺能力。可以很好防護電腦。

計算機病毒由來介紹二:

那麼究竟它是如何產生的呢?其過程可分為:程序設計--傳播--潛伏--觸發、運行--實行攻擊。究其產生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幾種:

開個玩笑,一個惡作劇。某些 愛好 計算機並對計算機技術精通的人士為了炫耀自己的高超技術和智慧,憑借對軟硬體的深入了解,編制這些特殊的程序。這些程序通過載體傳播出去後,在一定條件下被觸發。如顯示一些動畫,播放一段音樂,或提一些智力問答題目等,其目的無非是自我表現一下。這類病毒一般都是良性的,不會有破壞操作。

產生於個別人的報復心理。每個人都處於社會環境中,但總有人對社會不滿或受到不公證的待遇。如果這種情況發生在一個編程高手身上,那麼他有可能會編制一些危險的程序。在國外有這樣的事例:某公司職員在職期間編制了一段代碼隱藏在其公司的系統中,一旦檢測到他的名字在工資報表中刪除,該程序立即發作,破壞整個系統。類似案例在國內亦出現過。

用於版權保護。計算機發展初期,由於在法律上對於軟體版權保護還沒有象今天這樣完善。很多商業軟體被非法復制,有些開發商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製作了一些特殊程序,附在產品中。如:巴基斯坦病毒,其製作者是為了追蹤那些非法拷貝他們產品的用戶。用於這種目的的病毒目前已不多見。

用於特殊目的。某組織或個人為達到特殊目的,對政府機構、單位的特殊系統進行宣傳或破壞。或用於軍事目的。

計算機病毒由來介紹三:

游戲程序起源說:十幾年前,計算機在社會上還沒有得到廣泛的普及應用,美國貝爾實驗室的程序員,為了娛樂,而在自己實驗室的計算機上編制了吃掉對方程序的程序,看誰先把對方的程序吃光。

有人認為這是世界上第一個計算機病毒,但這只是一個猜想而以。 世界上第一例被證實的計算機病霉 製造計算機病毒的罪魁禍首到底是誰,到目前為止,依然眾說紛壇。 1983年l1月3日美國計算機專家弗萊德·科恩(Fred Cohen)在美國國家計算機安全會議上,演示了他研製的一種在運行過程中可以復制自身的破壞性程序,淪.艾德勒曼(Len Adlemn)將它命名為計算機病毒,並在每周召開一次的計算機安全討論會上正式提出來,8小時後專家們在VAXII/750計算機系統上運行,第一個病毒實驗成功。

一周後獲准進行實驗演示,從而在實驗上證實了計算機病毒的存在,這就是世界上第一例被證實的計算機病毒。 可以相信,計算機病毒的產生並廣泛傳染至全世界的根本原因在於那些對於計算機語言及 操作系統 有深入了解的一些惡作劇者。不過,正像病毒的種類多種多樣一樣,計算機病毒的產生原因也並非一種。

熱點內容
手機優酷緩存視頻格式 發布:2025-05-15 04:13:45 瀏覽:209
公益電影分鏡頭腳本插畫 發布:2025-05-15 04:08:37 瀏覽:960
數據壓縮編碼 發布:2025-05-15 03:58:44 瀏覽:725
java字元為空 發布:2025-05-15 03:57:11 瀏覽:546
速訊安卓哪裡下載 發布:2025-05-15 03:55:02 瀏覽:48
緩存區數據讀寫原理 發布:2025-05-15 03:39:57 瀏覽:585
編譯器生成的是二進制文件嗎 發布:2025-05-15 03:38:42 瀏覽:955
運營為什麼區分ios和安卓 發布:2025-05-15 03:30:02 瀏覽:630
主播網站源碼 發布:2025-05-15 02:50:56 瀏覽:168
中文編程語言有哪些 發布:2025-05-15 02:48:59 瀏覽: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