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編程軟體 » 投壺之禮腳本

投壺之禮腳本

發布時間: 2022-11-14 03:06:54

『壹』 上到帝王,下到百姓都愛玩的投壺,是怎樣一種游戲

古時諸侯宴請賓客時的禮儀之一就是請客人射箭。那時成年男子不會射箭被視為恥辱,主人請客人射箭,客人是不能推辭的,可有的客人確實不會射箭,就用箭投酒壺代替。久而久之,投壺就代替了射箭。《左傳·昭公十二年》載:「晉侯以齊侯宴,中行穆子相,投壺。」就是說,春秋時,兩國諸侯宴飲中就舉行了投壺之禮。

投壺,即投壺人站在離壺一定距離的地方,把矢投向壺中,中多者為勝。它是一種古代宴飲禮儀,又是一種娛樂游戲。最早出現於西周,戰國、漢唐時期盛行,宋代以後逐漸衰落,一直延續至清代晚期。

『貳』 投壺之禮是什麼

投壺之禮,需將箭矢的端首擲入壺內才算投中;要依次投矢,搶先連投者投入亦不予計分;投中獲勝者罰不勝者飲酒

投壺之禮的程序

①賓主就位

賓主於各自席位上。投壺之禮開始。

②三請三讓

主人奉矢到賓面前。主人請曰:「某有枉矢哨壺,請樂賓。」賓曰:「子有旨酒嘉餚,又重以樂,敢辭。」主人曰:「枉矢哨壺,不足辭也,敢以請。」賓曰:「某賜旨酒嘉餚,又重以樂,敢固辭。」

主人曰:「枉矢哨壺,不足辭也,敢固以請。」賓對曰:「某固辭不得命,敢不敬從?」

賓向主人行拜禮,接受主人奉上的四隻矢。主人答拜。

賓主相互行揖禮,於賓主席上正坐,面對壺所在的席之方位,做好投壺准備。

③進壺

司射把兩尊壺放到賓主席對面的席子上(壺離主賓席位的距離為二矢半),分別正對賓與主人。返回司射席位。向賓主宣布比賽規則:「投壺之禮,需將箭矢的端首擲入壺內才算投中;要依次投矢,搶先連投者投入亦不予計分;投中獲勝者罰不勝者飲酒」

再令樂工奏《狸首》。比賽開始。《狸首》,詩經名篇,瑟曲,已失傳。今可用琴曲《鹿鳴》替代。投壺動作應與節奏相和。

④投壺

賓主依次投壺,將八隻矢投完。為一局。

『叄』 古人在玩投壺的時候有哪些講究游戲規則是怎樣的

古人在玩投壺的時候有哪些講究?游戲規則是怎樣的?

扔得最多的一方獲勝。游戲規則很簡單,就是參加游戲的雙方各扔八支箭,直到八支箭都扔到自己手裡,然後看誰最後扔的箭多,誰就勝利。水壺這個游戲有些口子可以有三個,中間的口子直徑比較小,兩邊的口子稍大。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你打中了中間,分數就會比較高,而兩邊的分數就會比較低。這就需要競爭者之間進行智慧的較量。

我們來拿起游戲物品--水壺和箭。 將水壺放在適當的距離,可以根據參賽者的年齡來調整。 每方拿八支箭,可以先試一下,最後根據壺的距離調整。可以通過猜硬幣等方式進行。決定哪一隊先開始一方對著壺口投箭四次,然後另一方在前半部分投箭四次。然後第一隊投擲四次,另一隊再投擲四次,為下半場。投入壺中較多的一隊獲勝。



顧廷燁是投壺的高手,接連精準投壺讓長楓退無可退,而明蘭從小聰慧,對於投壺游戲也頗為懂行,在長楓被父親恐嚇之後,即將放棄的時候,她挺身而出,模仿顧廷燁,採用貫耳投壺,讓全場賓客熱議紛紛。

『肆』 投壺是古代士大夫宴飲是什麼演變

投壺是古代士大夫宴飲時做的一種投擲游戲,也是一種禮儀,是從禮儀中演變而來的。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宴請賓客時的禮儀之一就是請客人射箭。那時,成年男子不會射箭被視為恥辱,主人請客人射箭,客人是不能推辭的。後來,有的客人確實不會射箭,就用箭投酒壺代替。久而久之,投壺就代替了射箭,成為宴飲時的一種游戲。

(4)投壺之禮腳本擴展閱讀:

魏晉投壺

魏晉時也流行投壺,晉代在廣泛開展投壺活動中,對投壺的壺也有所改進,即在壺口兩旁增添兩耳。因此在投壺的花式上就多了許多名目,如「依耳」、「貫耳」、「倒耳」、「連中」、「全壺」等。

投壺和我國古代的足球、圍棋,都東傳到朝鮮。據《新唐書·高麗傳》記載,「高麗其君居平壤城,俗喜弈、投壺、蹴鞠」。

由於投壺是由射禮演變而來的,漢代投壺成為儒士的高雅活動。魏晉以後,投壺翻出了不少花樣,一些正宗儒派於是大為不滿。

『伍』 《禮記》禮記·投壺

投壺之禮,主人奉矢,司射奉中,使人執壺。主人請曰:“某有枉矢哨壺,請以樂賓。”賓曰:“子有旨酒嘉餚,某既賜矣,又重以樂,敢辭?”主人曰:“枉矢哨壺,不足辭也,敢固以請?”賓曰:“某既賜矣,又重以樂,敢固辭?”主人曰:“枉矢哨壺,不足辭也,敢固以請?”賓曰:“某固辭不得命,敢不敬從?”

賓再拜受,主人般還曰辟。主人阼階上拜送,賓盤還曰辟。

已拜受矢,進即兩楹間,退反位,揖賓就筵。

司射進度壺,間以二矢半,反位,設中東面,執八筭興。

請賓曰:“順投為入,比投不釋,勝飲不勝者。正爵既行,請為勝者立馬,一馬從二馬,三馬既立,請慶多馬。”請主人亦如之。

命弦者曰:“請奏狸首,間若一。”大師曰諾。

左右告矢具,請拾投。有入者,則司射坐而釋一筭焉。賓黨於右,主黨於左。

卒投,司射執筭曰:“左右卒投,請數。”二筭為純,一純以取,一筭為奇,遂以奇筭告,曰:“某賢於某若干純。”奇則曰奇,均則曰左右鈞。

命酌曰:“請行觴。”酌者曰諾。當飲者皆跪奉觴曰:“賜灌。”勝者跪曰:“敬養。”

正爵既行,請立馬,馬各直其筭,一馬從二馬,以慶。慶禮曰:“三馬既備,請慶多馬。”賓主皆曰諾。正爵既行,請徹馬。

筭多少視其坐。籌,室中五扶,堂上七扶庭中九扶。筭長尺二寸,壺頸修七寸,腹修五寸,口徑二寸半,容斗五升。壺中實小豆焉,為其矢之躍而出也。壺去席二矢半。矢,以柘若棘,毋去其皮。

魯令弟子辭曰:“毋幠,毋敖,毋偝立,毋逾言,偝立逾言有常爵。”薛令弟子辭曰:“毋幠,毋敖,毋偝立,毋逾言,若是者浮。”司射、庭長及冠士立者皆屬賓黨,樂人及使者、童子皆屬主黨。

鼓○□○○□□○□○○□半○□○□○○○□□○□○魯鼓○□○○○□□○□○○□□○□○○□□○半○□○○○□□○薛鼓,取半以下為投壺禮,盡用之為射禮。魯鼓○□○○□□○○半○□○○□○○○○□○□○薛鼓○□○○○○□○□○□○○○□○□○○□○半○□○□○○○○□。

『陸』 "投壺"是什麼意思

投壺是一種投擲游戲,把箭向壺里投,投中多的為勝,負者照規定的杯數喝酒。投壺是從先秦延續至清末的中國傳統禮儀和宴飲游戲,是古代士大夫宴飲時做的一種游戲,也是一種禮儀。在戰國時期較為盛行,在唐朝得到了發揚光大。

《禮記》、《大戴禮記》都有《投壺》篇專門記述。投壺禮舉行時,賓主雙方輪流以無鏃之矢投於壺中,每人四矢,多中者為勝,負方飲酒作罰。

《左傳·昭公十二年》載:「晉侯以齊侯宴,中行穆子相,投壺。(意思是晉昭公宴請齊景公,由中行穆子擔任儐相,飲宴中以投壺來游戲。)」在兩國諸侯宴飲中也舉行投壺,可見,投壺在春秋時代已成為一種正規禮儀。

(6)投壺之禮腳本擴展閱讀:

投壺的程序:

1、投壺之前,先擺酒席。酒席要擺到客廳里,如果客廳太小,就擺到院子里。千萬不要在卧室里擺酒席,因為地方太小,沒辦法投壺。

2、酒席擺好,大家分東西兩排站立,主人站在東邊,客人站在西邊,雙方鞠躬行禮。然後主人發出邀請:「我准備了一隻破壺、一捆壞箭,咱們玩投壺好不好?」按照規矩,客人得推辭一番:「您已經備好那麼一大桌酒菜了,怎麼好意思再讓您受累陪我們投壺呢?」

主人說:「不受累,不受累,大夥就別推辭了。」客人還得繼續推辭:「還是算了吧,我們心裡真過意不去。」主人堅持邀請,這時候客人得裝出一副恭敬不如從命的樣子,接受主人的邀請。

3、客套完了,主人捧出一捆箭和一隻壺,把箭發給客人,把壺安放到酒席南邊,距離酒席大約兩支箭或者三支箭連起來那麼遠。

4、開始投壺,每人各扔五次,誰把箭投進了壺里,主人就發給他一根或者幾根小棍子。大家都投完了,最後查查籌碼的數量,誰的籌碼比較少,就罰誰喝酒。

『柒』 如何投准「投壺」動作要領是什麼

投壺的准確率不僅需要靠技術,還需要靠運氣,因為有時候就算投中了還有可能從壺中蹦出來,所以要想投准,只能靠日積月累的練習。

投壺的動作要領:第一是需要主要注意投壺的弧度,這是能否投中的關鍵,不能有絲毫偏差;第二點是專注度,只有注意力足夠專注才能更容易投中。

(7)投壺之禮腳本擴展閱讀

投壺的程序

1.賓主就位。賓主於各自席位上。投壺之禮開始。

2.三請三讓。主人奉矢到賓面前。主賓之間相互問候,主人答拜。賓主相互行揖禮,於賓主席上正坐,面對壺所在的席之方位,做好投壺准備。

3.進壺。司射把兩尊壺放到賓主席對面的席子上(壺離主賓席位的距離為二矢半),分別正對賓與主人。返回司射席位。向賓主宣布比賽規則,即投壺之禮,再令樂工奏《狸首》。比賽開始。《狸首》,詩經名篇,瑟曲,已失傳。今可用琴曲《鹿鳴》替代。投壺動作應與節奏相和。

4.投壺賓主依次投壺,將八隻矢投完。為一局。

『捌』 投壺的禮儀

投壺既是一種禮儀,又是一種游戲。《禮記》、《大戴禮記》都有《投壺》篇專門記述。投壺禮舉行時,賓主雙方輪流以無鏃之矢投於壺中,每人四矢,多中者為勝,負方飲酒作罰。《左傳·昭
公十二年》載:「晉侯以齊侯宴,中行穆子相,投壺。」在兩國諸侯宴飲中也舉行投壺,可見,投壺在春秋時代已成為一種正規禮儀。
投壺源自於射禮,鄭注《禮記》雲:「投壺,射之細也。」又司馬光《投壺新格》雲:「其始必於燕飲之間,謀以樂賓,或病於不能射也,舉席間之器以寄射節焉。」由此可知,投壺是由於場地因素或個人因素的限制不能舉行射禮而採取的權宜之計。因此投壺與射禮在儀節上有許多相似之處,如二者都以司射為儀式的主持者,二者都用《狸首》為節等等。作為禮儀的一種,投壺不僅繼承了射禮的儀節,還繼承了射禮正己修身的禮義,正如清徐士愷《投壺儀節》雲:「投壺乃射禮之變也。
投壺之禮,需將箭矢的端首擲入壺內才算投中;要依次投矢,搶先連投者投入亦不予計分;投中獲勝者罰不勝者飲酒。

『玖』 戰國盛行的投壺禮法有哪些

傳說在仙界的大荒山中,有一座巨大的石室。這個石室中,住著一位神仙名叫東王公。他的身形像人,但他的臉像鳥,屁股上又長著一根老虎尾巴。他經常騎著一隻黑熊在大荒山中賓士,十分威風。而在神仙之中,玉帝是主宰一切的,而東王公也接受玉帝的分派,他主管人間萬物的生長。當東王公心情好的時候,天下便風調雨順,世間的萬物都茁壯成長,五穀豐登,百姓都能安居樂業。但若是東王公發起怒來,人世間不是連年乾旱,便是洪水泛濫,到處災禍不斷,百姓流離失所,苦不堪言。東王公除了定期到天宮去朝拜玉帝以外,平日都在大荒山的石室中修煉。他十分寂寞,好在他有一個名叫玉女的侍妾,玉女長得十分漂亮,東王公也很喜歡她。為了消遣,他經常同玉女一起玩一個叫投壺的游戲。

這種投壺的游戲,在戰國時期的人間也十分流行。一般貴族在酒宴上請賓客玩的一種游戲,他們通常都會設一把特別的壺,主人和客人輪流拿著箭投向壺中,看誰投中的箭多,誰就是勝利者,而誰投中的箭少,他就要被罰酒認輸了。

但是,東王公的投壺游戲,要比人間這種壯麗得多。

他在石室中安放著一把巨大的酒壺,他和玉女手中各拿著1200支箭,每擲一次箭,1200支箭同時向壺口飛去。如果這些箭全部投中,上天就保持沉默,如果有一支箭沒有投中酒壺,天就會發出嗤笑,這時,人們在下界看到的便是電閃雷鳴。

這是古代戰國時期的一個傳說,這傳說中的投壺是我國戰國時期盛行的禮儀游戲。也叫作「射壺」,投壺是我國古代酒宴中經常使用的娛樂器具,是古代傳統禮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一種既可以登大雅之堂,又能在平常人家玩的傳統游戲。

投壺游戲是戰國時期宴會上的一種助酒興的娛樂活動,也是戰國時期的重要禮樂活動,是從上至天子下至士大夫在宴飲中常用以娛樂賓客的活動。

在投壺游戲開始之前,人們要首先指定一個司射,也就是裁判。然後,由主人向客人提出邀請,而參加游戲的客人,他們每人手中都拿著4支用樹枝做成的箭桿。之後,這些客人站在規定的距離之外,他們依次向壺內投擲。

有時主人為了增加難度,他常在壺內裝上了又小又滑的豆子,如果用力過猛,即使客人將箭投入了壺內,也會被反彈出來。4支箭全部投完為一局,每次比賽進行3局,以投中多者為勝,敗者則要被罰喝酒。

戰國時期的投壺活動富於情趣,又講究極多。賓客按照順序持箭投壺,他們決出勝負後,負者便責無旁貸地按規定飲酒,而且不能耍賴。

在飲酒時,一旁助陣的樂工還要興致高昂地齊奏古樂《狸首》,那場景極為熱烈。飲酒的人要恭恭敬敬,他們跪著端起酒杯,然後一飲而盡,稱為「賜灌」。

投壺贏的人也要鄭重其事地跪在一邊,稱為「敬養」。當然,這些都是戰國時投壺的規定。而投壺進入普通百姓家成為他們平時的游戲後,禮的作用便削弱了,僅僅是出於娛樂助興,也就沒有了這樣的繁文縟節了。

昀後,主人要為賓客演奏樂曲。在儒家那裡,禮和樂總是合在一起說的,事不成,那麼禮樂不興,禮樂不興,那麼刑罰也就不能推行,只有做完了這一切後,整個投壺過程才算完成。

接著可以進行下一輪了,投壺一次接一次地進行,即便嗜酒如命的酒徒也擋不住一次次的罰飲,昀後便會爛醉如泥。當然,任何有身份的人都不願在這樣的場合出乖露醜,所以他們都想在投壺中爭勝,因此平時古人就對投壺活動進行訓練。

其實,投壺是為了追求人與人的相互禮讓與虔敬,提倡以君子之風相處相爭,同時起到愉悅身心、豐富禮宴娛樂的作用。

據人們推測,戰國時期的投壺游戲可以簡單的分為3種,標准型、簡易型和表演型。三者之間是有一定區別的。

標准型投壺,以《禮記》等禮儀經典的記載為依據,結合現實條件,適當調整,使其成為日常可習可行的民族禮儀與娛樂活動。

簡易型投壺,要求盡量簡化,使投壺簡便易行,相應地使用一些代用品為投壺工具。簡易型投壺主要是一種宴飲娛樂活動。

表演型投壺活動,它忠實地復原了經典禮儀和典籍中的記載,對禮器使用、禮儀程序都是非常嚴謹和規范的。

當古人進行投壺活動時,他們首先得有一定的依據,不能隨意。這種游戲在古代有固定的規則,所以可以根據這些規則,進行適當的調整。

首先是要進行事前的准備工作。投壺是在宴飲時進行的禮儀,行禮者都應該穿漢服禮服,這是基本的規定。參加的人員主要有主人、賓客、司射和樂工等。

主人也就是投壺禮的主持者,賓客便是投壺禮的參與者,司射是投壺禮時具體的指揮者,樂工便是在一旁演奏音樂的人。

除了這4種人員,還有有進行投壺游戲的器具,也就是禮器的准備。首先,主人要准備投壺數尊,金屬制、陶瓷製的投壺等都可以。

一般准備的投壺都在壺中盛以小豆,這樣使箭矢投入後不至於彈出來。投壺的標准尺寸是壺頸長0.2米,口徑8.3厘米,壺高0.4米,容量5升,壺腹直徑16.6厘米。尺寸都是周代規定的,後來戰國的投壺直接沿襲了周代的規格。其次,主人還需要准備若干支箭,至少要有8支以上。

古禮上要求必須是以柘木製的箭,但古人可以不必拘泥這些,他們用竹、木等都可以,將竹、木削成箭矢的形狀。箭矢長0.2米,首端銳,尾端鈍。

壺與矢是投壺昀重要的禮器,它們的製作應該盡量精美。另外還要有若干個「算」。「算」就是進行計數用的工具,一般用竹木的小片就行。

當然,投壺一定要准備美酒和酒杯,以供賓主在投壺游戲中飲酒時用的。等一切器具都准備就緒後,投壺游戲才正式開始。首先是賓主就位,賓主來到各自席位上,標志著投壺活動的開始。在開始游戲前,主人和賓客要進行三請三讓。一般是這樣的,主人捧著箭來到賓客面前為了體現古韻,主客問答都需要用古語對答。主人先說:「某有枉矢哨壺,請樂賓。」賓客回答說:「子有旨酒佳餚,又重以樂,敢辭。」主人又說:「枉矢哨壺,不足辭也,敢以請。」賓客說:「某賜旨酒佳餚,又重以樂,敢固辭。」主人說:「枉矢哨壺,不足辭也,敢固以請。」賓客說:「某固辭不得命,敢不敬從?」等三請三讓之後,賓客向主人行拜禮,他們接受主人奉上的4支矢,然後主人答拜,賓主相互行揖禮。當這樣禮儀性的活動進行完畢之後,主客回到賓主席上正坐,他面對投壺所在的方位,做好投壺的准備。

這時候,司射把兩尊壺放到賓主席對面的席子上,投壺距離主賓席位的距離為兩尺左右,分別正對著賓客與主人。然後主人返回自己的席位。

接下來司射向主人和賓客宣布比賽規則,一般規則如下:投壺之禮,需要將箭矢的前端投擲入壺內才算投中,人們要依次投矢,搶先連投者即便投入也不予計分,投中獲勝者有權利處罰不勝者飲酒。

當規則宣布完畢後,司射開始命令樂工演奏《狸首》,他宣布比賽正式開始。《狸首》是《詩經》名篇,不過後來已經失傳了,所以可以用琴曲《鹿鳴》來替代,投壺的動作要與音樂節奏要相和。賓主依次投壺,他們將所有的箭矢投完,也就是一局,然後開始計算成績。

司射在賓主投壺過程中同時計算成績,當有投入的人,司射就將一枚算籌放到一側的地上。賓客投中就放在右邊,主人投中則放在左邊。

當賓主投完後,司射說:「左右都已投完,下面開始宣布成績。」這時司射才開始宣布,比如哪個人比另一個人多幾純或者幾奇,平局就說結局為均。當司射宣布完比賽結果,就該到飲酒的環節了。這時司射說:「請勝者為不勝者酌酒。」此時,勝者開始罰敗者飲酒。勝者為敗者在酒爵中斟滿好酒,然後他們雙手奉上,敗者接過後必須說:「賜灌。」勝者也要回答:「敬養。」這時,敗者才將罰酒飲下。當主人和賓客喝完酒後,第二輪投壺才開始,方法同上,直至賓主盡歡為止。由於標准型投壺相對還是很復雜的,需要相應的器具,所以還有一種簡易型投壺方案,便於隨時操作。

投壺起源於儒家射禮,因為射禮不易操作,而且諸侯射藝通常不精,於是就採用一種較為簡單的方式來代替。因為如果按照《禮記》的規定進行投壺,這顯然是特別繁瑣的。

作為一種日常宴飲的娛樂活動,投壺簡便易行就可以了,仍然不失為一種高雅的宴飲娛樂。其實,即便在投壺比較盛行的戰國時期,人們真正按照《禮記》上的規定,進行投壺的次數也為數不多。

而簡易型投壺是在標准型投壺的基礎上進行簡化,很多古法必需的器具都可以使用一些代用品。首先,投壺可以換做瓷瓶或者水瓶來代替,而有兩支箭矢輪流使用就行了。

箭也可以用竹子製成,長度在0.2米左右,頭端裹上棉布以提高命中率。其中昀簡單的辦法則是用筷子做箭矢,畢竟筷子每家每戶都有的。

「算」可以用竹簽代替,還可以用石子或其他器物代替,甚至演奏樂曲的環節可以省去。只需要開始時主人和賓客相揖後就位,投壺時客人於席上依次投壺,然後用竹簽計算成績,等罰酒時勝者再向敗者罰酒,這樣過程就簡便多了。

其實,這個投壺游戲的簡化過程方案,基本上也與古法中大致相似,這種簡單的投壺游戲對於我國投壺文化的繼承是非常有意義的。

投壺之禮這種古代禮樂文化具有很強的生命力,這種生命力體現了一種演變和延續。投壺這種禮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禮的成分逐漸減少,游戲娛樂的成分逐漸增加。從有關的文獻和出土的實物等方面,我們可以看到投壺游戲的不斷變化。

而歷史上的文人騷客也有記載投壺游戲的文章。如《禮記》中的《投壺》篇、北宋著名史學家司馬光的《投壺儀節》等。

特別是三國時期一個叫邯鄲淳的人寫的《投壺賦》,他將投壺者們身手不凡的投技和妙趣橫生的場景描寫得惟妙惟肖,淋漓盡致。

戰國時代投壺之風盛行,戰國時著名思想家淳於髡說:「在男女雜坐、六博投壺之時,人們可以飲下八斗之酒卻只有兩分醉意。」可見投壺之戲,竟然可以為古人助酒興。

其實,他說此話的目的是向齊威王褒揚自己的能力。當時,齊國遭到楚國的攻擊,淳於髡臨危受命,他被派遣去趙國請來了10萬救兵,楚軍知道後,連夜引兵回去了。

淳於髡回國後,齊威公為他慶功。在宴會之上,齊威公問淳於髡喝多少能醉時,淳於髡就說了此話。

這些說法雖然都說得頭頭是道,其實都沒有能夠脫離注經釋義的范圍,這大概由於投壺已經載入經典,所以大家只能認定它是「禮」的一種。

投壺本來是產自民間的一種游藝或競技活動,然後才被納入禮的范圍並加以規范。

後來的晚清學者章太炎在他所著的《經學略說》中說:「漢代《禮記》中有投壺的記載,《禮記》的作者西漢戴德和戴聖兩個人都是從西漢經學家後蒼那裡得到的真傳。他們知道17篇是不夠的,所以他們都在自己的書里加入《投壺》、《奔喪》兩篇文章。」

大戴戴德有84篇,小戴戴聖有49篇。戴德、戴聖所傳同門,為什麼《禮記》的篇目會不一樣呢?對此,人們的看法不一。

因此有人懷疑,《禮記》是後人偽作的。《偽書通考》、《古今偽書考補正》中都有《禮記》是偽書的記載,只不過斷言它們是偽作的理由並不充分。

在戰國時期,古文獻中還對投壺的時間和地點有明確要求,說投壺要隨著光線的明暗有所不同的。在後來清代張沐所編寫的《禮記疏略》中有這樣的記載:投壺有三處,在正午時分要在室內投壺,傍晚時就要在大堂內投壺,天黑的時候就必須在庭院內投壺。

而這段文獻中還規定,用作投壺的箭,因在所處的場所不同,規格也不一樣。文中說:籌,室中五抉,堂上七抉,庭中九抉。

其中的籌就是指箭,一抉就是指四指那麼長。投壺的壺離投箭的席約7尺。做箭的材料也極為考究,一般箭要用柘木、棘木製成。除此以外,史書中還詳細地記述了投壺的術語和規則。

戰國時期魏國文學家邯鄲淳在他所著的《藝經》中說:「投壺以12籌為限,象徵一年中的12個月。在投壺娛樂中還要講究聲勢,投壺以擊鼓為節。」

在關於戰國時期投壺的專業考古中,也有很多已經出土的投壺器具值得參考和借鑒。後來,在河北平山三汲鄉戰國時期的中山王墓中,又出土發現了一件我國昀早的銅投壺。這件投壺是造型別致的三犀足筒形器,它的底部基座是3隻雄姿威猛的矮足獨角犀,壺的形狀呈圓筒形,兩側附有一幅首銜環。這件投壺遍體飾有生動流暢的細線變形山字花紋,平口深腹。

此壺高0.59米,口徑0.20米,筒形腹上有「左使車工本」5個字的銘文。在這件器物剛剛出土的時候,人們並不知道它到底有什麼功用,後來經過專家學者們的考證,他們斷定這件三犀足筒形器銅器,應該就是古代的投壺。

而《禮記》中所記載的關於青銅投壺的外形,與這件出土的銅器剛好完全吻合。

另外,在三國時期魏國文學家邯鄲淳的《投壺賦》中也有「厥高二尺」的記載,記載中的高度和這個銅投壺是一樣的,也佐證了這件銅壺就是戰國時期的投壺。

而且同在中山王墓中,還出土了一件較小的銅筒形器,高約0.4米,口徑約0.1米,器物上下各有一道斜格雲紋,兩側也各有一鋪道銜環,半口深腹,中空,這與三犀足銅投壺形制相同,只是沒有三犀足。

人們認為,這也是一件小型的銅投壺,這兩件器物距今已有2000多年

其實在戰國時期,投壺所用的壺跟酒壺是通用的,一般多是銅質或陶質的。

在河北燕下都遺址中,還出土了一個硬陶壺,它屬於仿青銅器式樣,它的足部有一約0.02米高的足圈,總高0.31米,這便是一個戰國時期陶瓷的投壺。

而在諸城臧家莊戰國古墓中出土的一件青銅投壺,被專家鑒定為國家一級珍貴文物。

通過這個已經出土的投壺,可以得知,古代投壺的外形如同日常生活的酒壺和水壺,它口闊,肚大,脖子細長。而諸城出土的這件投壺無論造型設計,還是鑄造工藝,都別具一格。

該壺高0.35米,口徑0.34米,它採用了直筒式的外形,口、頸、腹連為一體,這打破了壺的傳統形式,給人以面目一新、超凡脫俗的感覺。

這件投壺的壺身奇特,花紋裝飾都採用鏤孔透雕、平面底紋、素麵寬頻3種方式相間組成。它的瓶身層次分明,繁而不亂。它的腹壁外側裝著兩個對稱的鋪首銜環,底部採用二層台式的高圈足,猶如給壺裝上了一個穩定的底座。

這件投壺圈足採用鏤孔透雕裝飾,與壺身上的紋飾上下呼應,相得益彰。這件投壺在制模鑄造時使用了先進的內外合范工藝,一次澆鑄成功,壺壁厚薄均勻,造型規整,紋飾清晰,自然流暢,是古代青銅器中難得的精品,充分表現出了工匠們高超的鑄銅技藝。

『拾』 投壺的流程

投壺是在宴飲時所行禮儀,行禮者皆著漢服禮服。
參禮者
主人1人:投壺禮的主持者
賓1人:投壺禮的參與者
司射1人:投壺禮的具體指揮者
樂工1人:演奏音樂
禮器
投壺兩尊:金屬制、陶瓷製等均可。先秦投壺無耳,壺中盛以紅小豆,使箭矢投入後不至於彈出。標准尺寸為壺頸長七寸,口徑二寸半,壺高一尺二寸,容斗五升,壺腹五寸。(皆周代度制,一寸合2.31厘米)
矢:若干。古禮要求以柘木製,此處不拘泥,以竹、木等均可,削成矢狀,矢長二十厘米,首端銳尾端鈍。製作時可參考:
矢需准備至少八支以上。
壺與矢是投壺最重要的禮器,製作時宜盡量精美。
算:若干。竹木製,計算成績之用。以竹木片。
酒爵1對:賓主飲酒用 1.賓主就位。賓主於各自席位上。投壺之禮開始。
2.三請三讓。主人奉矢到賓面前。主人請曰:「某有枉矢哨壺,請樂賓。」賓曰:「子有旨酒嘉餚,又重以樂,敢辭。」主人曰:「枉矢哨壺,不足辭也,敢以請。」賓曰:「某賜旨酒嘉餚,又重以樂,敢固辭。」主人曰:「枉矢哨壺,不足辭也,敢固以請。」賓對曰:「某固辭不得命,敢不敬從?」賓向主人行拜禮,接受主人奉上的四隻矢。主人答拜。賓主相互行揖禮,於賓主席上正坐,面對壺所在的席之方位,做好投壺准備。
3.進壺。司射把兩尊壺放到賓主席對面的席子上(壺離主賓席位的距離為二矢半),分別正對賓與主人。返回司射席位。向賓主宣布比賽規則,即投壺之禮,再令樂工奏《狸首》。比賽開始。《狸首》,詩經名篇,瑟曲,已失傳。今可用琴曲《鹿鳴》替代。投壺動作應與節奏相和。
4.投壺賓主依次投壺,將八隻矢投完。為一局。

熱點內容
python位元組轉字元串 發布:2025-05-14 07:06:35 瀏覽:420
subplotpython 發布:2025-05-14 06:53:51 瀏覽:661
豎屏大屏導航工廠密碼一般是多少 發布:2025-05-14 06:49:29 瀏覽:806
如何在手機里設置無線網密碼 發布:2025-05-14 06:47:54 瀏覽:120
動態ip文件伺服器 發布:2025-05-14 06:44:22 瀏覽:891
文字分行的腳本有什麼 發布:2025-05-14 06:33:10 瀏覽:288
svn小烏龜怎麼配置 發布:2025-05-14 06:31:43 瀏覽:393
視頻播放器android 發布:2025-05-14 06:31:43 瀏覽:720
android工作室 發布:2025-05-14 06:26:00 瀏覽:658
汽車官方配置表如何下載 發布:2025-05-14 06:21:41 瀏覽: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