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滄海詩句的朗讀腳本
❶ 觀滄海教案
觀滄海教案(14篇)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時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觀滄海教案,歡迎大家分享。
觀滄海教案1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積累語言詞彙,揣摩其語言魅力;理解詩的內容,領會詩人在詩中所寄寓的情感。
能力目標掌握鑒賞古詩的方法,學習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提高對古詩的審美鑒賞力。
情感目標領會詩歌的語言美、意境美,感受美的熏陶,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並背誦詩歌,掌握鑒賞古詩的基本方法,鑒賞意象意境,領會作者的思想情感
難點理解詩歌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的寫作特色
三、教學課時:(一課時)
四、教學方法
誦讀法提問法點撥法討論法探究法多媒體教學法
五、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情導入
1、導入語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一起學習了何其芳先生筆下所描繪的清新自然的秋景圖,今天我將帶領大家一起來學習另外一首描摹秋天景色的詩歌,看看詩人筆下描繪了一幅怎樣的圖景?下面我們就一同走進曹操的《觀滄海》。
2、作者簡介及寫作背景
首先,請同學們談談「你心目中的曹操是一個怎樣的人,你是如何看待他的?」。
{作者簡介}曹操(155―220)
字孟德,小字阿瞞,一名吉利,漢族,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中國東漢末年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和詩人。精於兵法,著有《孫子略解》、《兵書接要》、《孟德新書》等書。善詩歌,創有《蒿里行》、《觀滄海》等詩篇。其詩具有「慷慨悲涼,氣韻沉雄」的風格。
{寫作背景}
東漢建安年間,曹操借許悠之計,以少勝多,擊退他在北方的主要對手――袁紹。袁紹殘部逃至烏桓(遼東半島上的一個少數民族政權),欲借烏桓之力,以求東山再起。曹操乘勝追擊,征討烏桓。東漢建安12年曹操揮鞭北指,所向披靡,大敗烏桓。歸途中,曹操登臨碣石山,觀看滄海壯麗景色。此刻,曹操躊躇滿志,意氣昂揚,揮筆即書「《觀滄海》」。
(二)夯實基礎,整體感知
{簡要介紹詩歌體裁}
樂府――兩漢官署名稱,即音樂機關。其主要職責是製作國家典禮音樂,主要收集文人詩、民間歌謠入樂。
樂府詩一般無標題,尤其是漢代樂府。《觀滄海》的題目是後人所加的。樂府詩可譜樂歌唱,詩最後兩句「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是合樂時加上去的,亦可稱之為「詩的附文」,與詩歌表現的內容無關。
{聽讀結合,初讀感知}
請同學們聽我泛讀,注意把握這首詩歌的情感基調。泛讀完之後,再請同學們齊讀,在讀的過程中請同學們找出「這首詩描繪了哪些景象?」
明確:詩中描繪了水、山島、樹木、百草、秋風、洪波、日月、星漢等景象{深入詩歌,品讀文本}
帶領學生進入詩歌,梳理詩歌的內容:1、細致分析詩歌所描繪的景象構成了一個怎樣的意境,與詩人的心境有何聯系?
解析:「觀滄海」以一個「觀」字為線索,總攬全詩。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旨在交代觀海地點及方位,登高臨海,視野開闊,將滄海壯麗的景色盡收眼底;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登高遠眺,描摹大海、山島的情狀,使眼前之景顯得遼闊、壯觀,寫出了滄海之景的壯麗之勢;
「樹木從生,百草豐茂」一反宋玉《九辯》中「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的悲秋情懷。寫出在秋風蕭瑟、草木搖落的季節,島上樹木繁茂,百草豐茂,給人生機盎然之感。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此句雖言秋風蕭瑟(秋天的典型環境),卻無半點悲秋意緒。眼前見到的卻是大海的洶涌澎湃,氣象宏闊、生命不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詩人將眼前實景,融進自己的想像和誇張,呈現出吞吐宇宙的氣象。詩人以滄海自比,隱含自己有吞吐日月、包蘊星漢的宏偉氣魄和博大胸懷,抒發了詩人統一天下、建功立業的壯志雄心。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為合樂而作,與詩歌正文的內容無關。
2、品析這首詩運用了那些藝術表現手法?並說明這些表現手法在詩中是如何得以體現的。
明確:A、景物的描寫手法:
由近及遠(由眼前實景到想像、聯想之景的描寫――空間關系的遷移,顯得層次分明)
虛實相生(水、山島、樹木、百草、秋風、洪波等景象為實寫,日月、星漢為虛寫。採用虛實相生的描寫手法,使詩內涵豐富,意韻無窮)
動靜姐合(水、秋風、洪波、日月、星漢等景象的描寫為動景,山島、樹木、百草等景象的描寫為靜景。動靜結合,使詩歌顯得鮮活生動,富於感染力)
B、情感的表現技巧:
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景生情,情生景」:一切景語皆情語)
托物言志(借寫大海吞吐宇宙的雄偉壯闊之景,隱喻自己統一天下、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
{誦讀全詞,升華感情}
請學生富有情感的誦讀全詞,以感受文氣,曹丕在《典論?論文》曾說:「文以氣為主」,詩詞亦是如此。在《觀滄海》這首詞中需要我們在誦讀中去獲得一種陶冶,以便使自己融入詩中,並達到與詩的一種交流與溝通。
小結:
本節課所學的《觀滄海》,重點是讓大家掌握鑒賞古詩的方法,學習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體會詩人在詩中所寄寓的情懷。通過對這首詩的學習,我希望大家都能像曹操那樣「胸懷闊大、志存高遠」。
(三)課後作業
請同學們下來完成課後作業,並背誦這首詩歌。
板書設計:
水山島(壯麗氣勢)
樹木百草(向榮姿態)實景(借景抒情)觀滄海秋風洪波(氣象闊大)
(樂府詩)日月:運行-出其中(奇特想像)虛景(詩言志) 星漢:燦爛-出其里(宏偉意境)
觀滄海教案2
一、導入(3分鍾)
1、當冰山帶著眩目的榮耀,漸漸融化,/你開闊的前額便從無邊的浩淼中升起。/在這個漂泊的世界裡,心像鐵錨一樣下沉,思考卻升上浪巔,額際的皺紋,與海平線震顫,起伏。/我看見曾經雕塑過你風暴和巨浪的指紋,讀海的語言,風的語言,水鳥的語言。/大海以幽深和苦澀日夜洗滌,搖撼。/生命逐漸冷卻,旋渦陡然轉動,雄鷹守侯崖岸,/聽,大海的呢喃!(音樂:海浪聲音起)
2、1800年前,一位53的老人站在了渤海岸邊,凝神靜想,回憶往事如煙;心潮澎湃,敢問前程坦然。1800年後的今天,我們用文字和他交談,一起走進他的密語心田。
3、今天我們一起學習曹操的《觀滄海》。
4、誰能說說你所知道的曹操?
二、通讀(11分鍾)
5、通讀:
(1) 讀讀詩題,讀讀詩。(齊讀、自讀)
(2) 背背詩。(自背、查背、背給同桌聽、查背3~4人、齊備)
(3) 看看字怎樣寫。寫詩。(黑板上8個豎線,7個人一人一句)(訂正)
(4) 吟誦。
一起讀,帶著感情。(在背景音樂下朗讀,3~5個人)
說說讀詩後的感受:印象,感覺,評價,體會,感悟都可以。(3~4個人)
6、小結:敘事、寫景、感慨。
在作者的筆下,海水是多麼的美呀!它搖曳不定,波浪滔天,蒼蒼茫茫,一片渾然。
三、解疑(20分鍾)
7、學生們有不會或不懂的嗎?(在前面作好標記)
(重點解決的問題:生詞。翻譯。)
8、連起來讀,自己說說意思。(同桌互動)
9、小結:魯迅稱曹操是改造文章的祖師。在中國古典文學發展歷史上,這是第一首山水詩。大海是沒有生命、沒有感情的,但作者卻把它寫得有聲有色,有形有情。全篇從大處著墨,通過秋風、洪波、日月、星辰等雄偉恢弘的景象,著力渲染大海蒼茫雄渾的氣勢,賦予大海孕大含深、動盪不安的性格,寄予著作者很深的感慨。(穿插背景)
提問:誰能說說作者的感慨?或者感受?
總結:作者宏觀縱覽,所見者大。海水、川島、樹木、百草、日月、星漢。(板書)
視野寬闊、粗線勾勒。
真可謂:巨眼睥睨萬物,胸中自有天下。
總結:「澹澹」蘊涵了動盪不息的力。
「聳峙」蘊涵了挺立不搖的力。
「叢生」蘊涵了競爭不伏的力。
「豐茂」蘊涵了旺盛不息的力。
「日月之行,星漢燦爛」更蘊涵著宇宙造化的熱烈奮發的偉力。
這一切,都彷彿躍動迸發於浩淼無涯的滄海之中。不,是躍動迸發於作者廣闊的胸懷之中。
四、體悟(10分鍾)
10、請同學們用自己最喜歡、最擅長的方式來談談感受、收獲。比如:可以畫簡筆畫、寫解說詞、翻譯、說說作者的觀察角度和順序、或者是怎樣展開描寫的、改寫成散文、朗讀、寫一段評價的文字、給曹操寫一封信、給渤海風光影片寫文字腳本、表演、等等。(畫──翻譯──朗誦──信等等)
五、結論(1分鍾)
作者是一位優秀的詩人,也是一位傑出的軍事家,更是一位了不起的政治家。大海寄託了一種胸懷,高山也許是一種象徵吧!
真可謂:
水天一色,登高景現心亦遠;風月無邊,望海神明氣不凡。(板書)
同學們可以可後思考:作者是在一天中什麼具體的時間來觀滄海的呢?(下課)
觀滄海教案3
【教材簡析】
《觀滄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北征烏桓時所作。本詩的前六句寫的是實景,後四句寫的是虛景。這首詩借景抒情,將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壯志融合在一起,詩人以滄海自比,開闊的意境,雄渾的氣勢,也是詩人寬廣的胸懷和豪邁的氣魄的表現,詩里洋溢著飽滿的激情,思想又很含蓄。
【教學設想】
本節課將安排一課時,以「一詩四讀法」貫穿學詩的全過程,創造濃郁的學詩的氣氛,同時針對七年級學生文化底蘊薄弱,詩詞形象思維能力差等特點,利用多媒體教學的直觀性、形象性等優點,採用視頻、音樂、圖片等營造詩歌氣氛,調動學生的情感,加深學生對詩的內容的理解。本課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通過教師的引導、啟發、小結和學生的朗讀、討論等互動形式活躍課堂氣氛,以期達到提高學生的詩詞鑒賞能力和得分率等目標。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作者簡介──背景介紹──學習新課──拓展研討──小結作業。
教學進程 教師活動及目標 學生活動及目標 導入新課
(7分鍾) 播放視頻《曹操煮酒論英雄》片段,以曹操對「英雄」的看法導入課文。 觀看視頻,然後齊讀曹操的「大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也。」從中了解曹操的雄心壯志。 作者簡介
(1分鍾) 課件展示有關曹操的資料,引導學生記重點。 記錄曹操的身份及作品。 背景介紹
(1分鍾)
課件展示曹操登碣石山前的兩次作戰線路,引導學生了解由於曹操接連取勝,因此在等山觀海,棉隊洪波湧起的大海時,才會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 了解曹操寫這首詩的背景,為理解整首詩做鋪墊。
學習課文(一詩四讀法)
一、朗讀
(5分鍾) 1、播放課文朗誦錄音及相關圖片,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並體會朗誦時的感情。 欣賞課文朗誦並體會讀詩的感情。 2、展示全詩內容,指導學生朗讀的節奏及語調、情感。 把握全詩的節奏及語調、情感,然後配樂齊讀課文。 二、譯讀
(7分鍾) 明確譯讀要求,點撥學生譯讀中的疑難點。 按座位順序,同桌之間一人讀句子,一人翻譯。(可提疑問) 三、背讀
(8分鍾) 以板書的形式與學生共同探討作者的寫作思路,從而加強背誦的效果。(板書見後) 明確作者思路後各自大聲朗讀背誦,看誰背得最快,分男女同學比賽。 三、背讀
(8分鍾)
明確說讀要求,即要把詩意擴展開來。舉例子示範: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可以說成是「秋風吹來,林呼山喚,草木共鳴,海中的波濤呼嘯翻騰,上欲接天,風助浪勢,浪壯風色。」 以小組為單位,每個同學選擇最欣賞的一句話來說,然後每組派代表上台比賽,看哪組說得最好。 拓展研討 一、比較閱讀
(6分鍾) 播放曹操的另外一首詩《龜雖壽》的視頻,請學生體會出與本課的相同點,加深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欣賞《龜雖壽》的視頻,男同學讀《龜》一詩,女同學讀《觀》一詩,然後分組探討兩詩的相同點。 二、形象探討
(2分鍾)
提出歷史上的曹操與電視上的形象有異同。 發表自己對曹操的看法。(可選擇任一觀點發言)
小結作業
(2分鍾) 小結本詩的內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布置學生回家以本詩內容畫一幅畫,要表達出詩的意境。 明確本詩的內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全班有感情地齊讀課文。
❷ 七年級上冊《觀滄海》公開課教
《觀滄海》這篇課文是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的一篇古體詩。這首詩描寫了詩人登山望海所看到和想到的景象,大海吞吐日月,其氣勢雄偉,尤為壯觀。下面是其公開課教案,歡迎參考。
教學目標
1、朗讀,背誦全詩。
2、體會詩中有畫,畫中含情,理解曹操的抱負。
3、體會、學習詩人寬廣的胸懷和豪邁的氣概。
教學重點
1、朗讀、背誦此詩。
2、了解詩的內容,理解作者的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抱負。
教學難點
1、賞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體會詩人博大的胸懷。
2、培養學生感悟古代詩歌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蘇軾在他的《赤壁賦》中寫道:「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古一世之雄也。」大家知道蘇軾在文中稱贊的是誰嗎?(由此引出曹操及其詩作《觀滄海》)
二、了解作者及作品
分別請幾位同學介紹作者及作品,其他同學補充、糾正。
明確: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國譙郡人,東漢末年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善詩歌,代表作有《蒿里行》《觀滄海》《龜雖壽》等,以慷慨悲壯見稱。
漢獻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寨,臨碣石山。他躍馬揚鞭,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又當秋風蕭瑟之際,心潮像滄海一樣難以平靜,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詩作融會了自己昂揚奮發的精神,具有一種雄渾蒼勁的風格。
三、朗讀《觀滄海》,整體感知
1、老師范讀。
2、指導詩歌朗讀方法:停頓、重讀、語調、延緩。
3、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4、請幾名學生朗讀,其他同學評價。
四、合作探究,理解詩歌
1、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思考、探究下列問題:
(1)全詩以哪個字展開來寫的?
(2)這首詩寫了幾層意思?哪些詩句是寫現實的,哪些詩句是寫想像的.?
(3)這首詩描寫了哪些景物?體現了詩人怎樣的胸懷?
(4)詩中哪些句子最能體現作者博大的胸懷?
2、小組在全班展示,其他同學評價。
(1)學生回答,其他同學補充、糾正並評價。
(2)明確:以「觀」統領此詩。
三層。第一層(開頭兩句):交代觀海的地點,以「觀」統領此詩。第二層(「水何澹澹」至「洪波湧起」)描寫海水和山島。第三層(「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藉助奇特的想像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最後兩句詩附文,是為和樂而加,與詩的內容無關。實景:樹木叢林,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虛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明確: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這首詩描寫了海水、山島、樹木、百草、秋風、洪波、日月、星漢。尤其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四句,以豐富的想像表現了大海浩瀚壯闊、包容天地的宏大氣概與形象,顯示出詩人博大的胸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最能體現作者博大的胸懷。
五 品讀賞析
賞析名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學生在小組內展示,然後在班上交流。
理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全是寫虛景,即作者的主觀感受,可從兩個「若」 看出。主要描寫了太陽、月亮、星辰銀河都好像從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這些運行都離不開大海的懷抱,都包蘊在這滄海之中。作者藉助奇特的想像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狀觀景象。是一種極其開闊博大的意境。
日月的起落,好像是在滄海中運行;夜空中燦爛的銀河,好像是滄海映上去的。很明顯,這不是作者眼前所見的實景,而是他看到波濤洶涌丁大海所產生的奇特想像。詩人將自己這種昂揚奮發的精神融匯到詩里,表現了詩人博大的胸懷。
六、小結
師問:實景是一幅美麗的山水圖畫,虛景能把我們帶進一個極其開闊,博大胸懷的境界,你能悟出詩人寫實虛景的感情嗎?
理解:詩人描寫實景實際上在謳歌祖國壯麗的河山,流露出作者熱愛祖國的感情。詩人目睹祖國山河壯麗景色後,更加激起要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強烈願望。虛景描寫是詩人實際藉助豐富奇特想像,來充分表達這種願望,以滄海自比,勾畫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景象來表現詩人博大胸懷和豪邁氣魄。
這是一首以寫景為主題的名作,通過對登山觀海的描寫,抒發了詩人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抱負。
七、拓展延伸
師問:這是一首寫景抒情詩,但全詩卻沒有哪一句是寫情的詩句,情寓於景中。你能說出古代即寫景又寫情的詩句嗎?
理解:李白《贈汪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張繼《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等等即寫景又寫情的詩句。
八、作業
1、背誦全詩。
2、課外閱讀有關曹操詩句。
板書設計
觀 觀——水 島 樹 草
滄 博大胸懷
海 感——日月 星漢
❸ 《觀滄海》備課
孫秋備老師《觀滄海》1加X閱讀教學
活動一:朗讀詩歌
一讀,讀准字音,讀准二二節奏
二讀,每行詩歌的最後一個字讀得飽滿,響亮,學生讀,讀得鏗鏘有力,因為每一行的最後一個字大多都是仄聲,自由朗讀,再體會
三讀,改寫比讀,把《觀滄海》改成七言詩(東臨碣石觀滄海,水波盪漾山島聳,草木叢生洪波涌,日月星辰出其中),比較七言詩和四言詩在音韻上有什麼不同?
總結,四言詩特點,音節短促,富有節奏感和平衡感,這首詩剛勁有力,音調鏗鏘。
活動二:想像畫面
1、曹操觀滄海,觀……(學法:結合注釋,疏通詩意,想像畫面,用自己的話說給自己聽)
(學生回答的過程中,注意寫景方法的總結,動靜結合,遠近結合,虛實結合)
2、曹操眼中的滄海,……
(曹操眼中的滄海生機盎然,秋天往往是蕭瑟、肅殺、凄苦的,馬致遠筆下就有「枯藤老樹昏鴉,古道西風瘦馬」,而曹操筆下的秋天則「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小結:詩歌中的景物是帶著作者情感的景物,是有意味,有情感的形象,即意象,品讀意象,是讀懂詩歌的重要方法,所以我們之後在賞讀詩歌的時候,一個重要的方法就是堅守「一切景語皆情語」的原則,心中有什麼,詩人筆下就有什麼。那麼曹操是在什麼情形下寫出這首詩歌的呢?知人論世,補充背景資料。
(1)曹操取得官渡之戰的勝利後,逐漸統一北方但東北方的烏等少數民族經常騷擾邊境。建安十二年,曹操毅然北征烏,並取得勝利,鞏固了後方,為實現統一中國的宏願奠定了基礎。歸途中,他登上當年秦始皇、漢武帝也曾登過的碣石山,寫下了這首詩。
(2)曹操率大軍北征烏桓途中,遭遇連日陰雨加上洪水頻發,道路泥濘,根本無法行軍,將士疲憊不堪。後來一個叫田疇的人獻計走一條荒棄的小路,當時天寒地凍,荒無人煙,曹軍連續行軍二百里不見滴水,軍糧也所剩無幾,曹操「殺馬數千匹以為糧,鑿地入三十餘丈乃得水」。烏恆兵力遠勝於曹軍,大將張遼主動請纓,勇戰烏桓,取得勝利。戰後回到鄴城,曹操下令徹查並重賞當初勸諫他不要征討烏桓的人。(《三國志武帝紀》)(重點信息,紅色重點標記)
學生讀完,讓學生討論,曹操經歷了艱苦卓絕的斗爭,險勝,又統一了北方,在觀滄海的時候。僅僅是滄海嗎?
活動三、體會情感
曹操觀滄海,觀的不僅是滄海,也是……
(雄心壯志,統一天下)
小結:身經百戰,歷盡萬險,不失英雄志向,我想,曹操是海,他如大海一樣「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
設計意圖:朗讀詩歌,描繪畫面,品析詩歌意象,為之後的詩歌教學奠定基礎。
活動四、聯讀探究,品意象
1、曹操《短歌行》,先朗讀,出示譯文,核心意象「青青子衿」,改用《詩經》里的句子,也出示翻譯,在《短歌行》里,曹操思念的是自己的心上人嗎?當然不是,設計活動,讓學生說話。賢能的人啊,……(賢能的人啊,我不能一個一個登門拜訪,你們主動來投奔我吧,賢能的人啊,因為你們的緣故,我心心念念,夜不能寐呀,賢能的人啊,我思念你們,就像女子思念心愛的男子一樣啊)
小結:曹操引用詩經子衿當中的表現女子對情人深情思念的名句,表達對賢才的渴望。那麼這種渴望賢才的胸襟,在《觀滄海》當中,有沒有體現呢?讓學生用這樣的句式來說「我想曹操是海,他……」
英雄王者,最終也逃不過歲月的魔掌,寫《觀滄海》《短歌行》的時候,曹操已經五十多歲了,面對時不待我的壓力,曹操是怎麼說的呢?請大家共讀《龜雖壽》。
2、略讀龜雖壽,析意象
在這首詩中,曹操用到了「神龜」「騰蛇」「老驥」「烈士」四個意象,你覺得哪一個是表達他思想的核心意象呢?學生很容易找出來是「老驥」和「烈士」
兩個意象,曹操以老驥自比,以烈士自稱,曹操寫這首詩是說,誰不逃不過時間的魔咒,最終都要消亡,人生有限,那如何對待有限的人呢,曹操這樣回答,引導學生反復讀「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四句。讀完之後,還是用剛才的句子,我想,曹操是海,他……,來說,曹操是海,他有大海一樣的生命激情,這種激情。觀滄海當中是不是也有句子是這樣的意味呢?讓學生找,寫景的句子,哪一句都可以。
活動總結:品讀意象,讀懂詩歌,讀懂詩人情懷。
我想曹操是海,他有吞吐日月的政治抱負,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我想曹操是海,他有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我想曹操是海,他有招賢納士的廣博胸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曹操《短歌行》)
我想曹操是海,他有心憂天下的王者之風
君子多苦心,所愁不但一。(曹操《善哉行》)
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曹操《蒿里行》)
課堂總結
今天,我們通過詩歌走進了詩人曹操的精神世界,我們生活在許昌,生長在曹操的許昌,生長在曹魏因許而昌的土地上,我們身上,最應該繼承曹操海一樣的大氣象,大格局,大情懷,同學們,如果選擇一句詩作為座右銘,你會選擇其中哪一句呢,請大家用這樣的句式來說話,我想我是海,我想要……,讓學生選擇剛才朗讀的詩句來說,只讀詩句,不做具體闡釋。
❹ 觀滄海朗讀設計理由
朗讀設計的理由:讓學生更容易記住這首詩,和更代入意境。
朗讀設計如下:
1、齊讀,掃清文字障礙,教師正音。
碣石ji澹澹dan辣峙song 蕭瑟xiao sa哉zai
2、朗讀三注意:一要注意讀准字音二注意讀准節奏三要注意讀出感情。下面聽錄音朗讀,鞏固字音,劃分節奏
3、劃分好節奏之後學生隨樂朗讀,讀出節奏以及感情。
教材分析:
《觀滄海》這篇課文是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的一篇古體詩。這首詩描寫了詩人登山望海所看到和想到的景象,大海吞吐日月,其氣勢雄偉,尤為壯觀。詩人以此來展示自己闊大的胸襟和豪邁樂觀地進取精神,抒發自己渴望統一天下、建功立業的思想感情。
學情分析:
2班的學生相對來說學習積極性較高,理解力相對較好,但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都比較弱,在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做淺入深出的引導和分析。
教學目標:
1、了解曹操,積累有關的文學常識。
2、理解詩歌內容,體會寫景抒情的表現手法。
3、有感情地反復誦讀並熟練地背誦。
4、品味語言,體味詩詞的意境,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整體把握課文,體會詩詞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2、品味語言,體會意境(難點)。
❺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怎樣劃分朗讀
《觀滄海》
兩漢: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譯文:
東行登上高高的碣石山,來觀賞蒼茫的大海。海水多麼寬闊浩盪,海中山島羅列,高聳挺立。
周圍樹木蔥蘢,花草豐茂。
蕭瑟的風聲傳來,草木動搖,海中翻湧著巨大的海浪。太陽和月亮升起降落,好像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發出的。
銀河裡的燦爛群星,也好像是從大海的懷抱里涌現出來的。啊,慶幸得很!就用詩歌來表達內心的志向吧。
(5)觀滄海詩句的朗讀腳本擴展閱讀:
寫作背景:
曹操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烏桓得勝回師途中。身為主帥的曹操,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他的心情像滄海一樣難以平靜。所以就寫下此詩,將自己宏偉的抱負、闊大的胸襟融匯到詩歌里,借著大海的形象表現出來。
《觀滄海》這首詩,前六句寫的是實景,而後四句則是曹操的想像,最後兩句跟本詩原文沒有直接關系。這首詩不但通篇寫景,且獨具一格,堪稱中國山水詩的最早佳作,特別受到文學史家的厚愛。這首詩寫秋天的大海,能夠一洗悲秋的感傷情調,寫得沉雄健爽。
氣象壯闊,這與曹操的氣度、品格乃至美學情趣都是緊密相關的。 在這首詩中,情景緊密相連。作者通過寫滄海,表達了他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抱負。這種感情在詩中並沒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蘊藏在對景物的描寫當中來抒發情感,寓情於景中,句句寫景,又是句句抒情。
《觀滄海》是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壯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觀滄海》的高潮放在詩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卻很含蓄。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結合、寓情於景。
❻ 觀滄海教學教案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就難以避免地要准備教案,通過教案准備可以更好地根據具體情況對教學進程做適當的必要的調整。教案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以下是我幫大家整理的觀滄海教學教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觀滄海教學教案1
1、積累:
依據原文或提示默寫。
2、古詩詞賞析:
⑴解釋字詞:
①廣州花都區:解釋下面句子中加點詞的意思。(2分) A、明月別枝驚鵲 B、路轉溪頭忽見
②南京:曹操《觀滄海》後兩行詩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請你說說好在哪裡。(2分)
⑵把握律詩和詞的上下片的內容。
⑶領會詩詞的意境及語言特點。
⑷詩詞表現的思想感情:
①河南:《次北固山下》這首詩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是哪兩句詩集中表達了這種感情?(2分)
②廣州花都:《西江月》詞中上、下片分別表現了詞人怎樣的心情?請聯繫上、下片內容作分析。(5分)
⑸名句賞析:
①河南:「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一聯,歷來被人稱道,作簡要賞析。(2分)
②成都:「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句蘊涵了什麼哲理?請聯系你的生活實際談談。(3 分)
③黃岡:展開想像和聯想,用簡明形象的語言描繪出「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現的畫面。(2分)
⑹寫作手法:
①遵義:《漁家敖·秋思》上下闋分別以什麼表達方式為主?(2分)
②南京:《觀滄海》前三行詩句描寫滄海景象,有動有靜,如「 」寫的是動景,「 」寫的是靜景。
⑺作批註:
揚州:批註是我國傳統的讀書方法和文學鑒賞、批評的重要形式,它直入文本,用簡潔的語言記錄閱讀者的感悟、品味、欣賞,體現閱讀者的眼光和情懷。
請運用下面提供的符號作標記,在《飲酒》詩旁寫出2至3個批註。(語言要簡明流暢.能讓讀者知道你已經讀懂了這首詩,並能欣賞它。)
⑻劃分誦讀節奏。(成都)
⑼古詩文比較閱讀:
山西《飲酒》《愛蓮說》
3、文言文閱讀:
⑴解釋字詞:①通假字 ②古今異義詞 ③詞類活用 ④重點實詞 ⑤重要虛詞
⑵多義詞的意義或用法辨析。
⑶用《古代漢語字詞典》選義項。
⑷給句子斷句。
⑸翻譯。
⑹內容把握:
①內容概括;②對課文內容的理解;③問答題。
⑺評價人物行為、古人做法對今人的啟示、談收獲。
⑻寫法研究。
⑼比較閱讀:
①河南:《鄒忌諷齊王納諫》與《新序》。
②南京:《孫權勸學》與《北史·傅永列傳》。
③湖北江漢:《曹劌論戰》與《文公伐原》。
④河北:鄒忌與諸葛亮的進諫方式有何不同?
觀滄海教學教案2
一、導入(3分鍾)
1、當冰山帶著眩目的榮耀,漸漸融化,/你開闊的前額便從無邊的浩淼中升起。/在這個漂泊的世界裡,心像鐵錨一樣下沉,思考卻升上浪巔,額際的皺紋,與海平線震顫,起伏。/我看見曾經雕塑過你風暴和巨浪的指紋,讀海的語言,風的語言,水鳥的語言。/大海以幽深和苦澀日夜洗滌,搖撼。/生命逐漸冷卻,旋渦陡然轉動,雄鷹守侯崖岸,/聽,大海的呢喃!(音樂:海浪聲音起)
2、1800年前,一位53的老人站在了渤海岸邊,凝神靜想,回憶往事如煙;心潮澎湃,敢問前程坦然。1800年後的今天,我們用文字和他交談,一起走進他的密語心田。
3、今天我們一起學習曹操的《觀滄海》。
4、誰能說說你所知道的曹操?
二、通讀(11分鍾)
5、通讀:
⑴ 讀讀詩題,讀讀詩。(齊讀、自讀)
⑵ 背背詩。(自背、查背、背給同桌聽、查背3~4人、齊備)
⑶ 看看字怎樣寫。寫詩。(黑板上8個豎線,7個人一人一句)(訂正)
⑷ 吟誦。
一起讀,帶著感情。(在背景音樂下朗讀,3~5個人)
說說讀詩後的感受:印象,感覺,評價,體會,感悟都可以。(3~4個人)
6、小結:敘事、寫景、感慨。
在作者的筆下,海水是多麼的美呀!它搖曳不定,波浪滔天,蒼蒼茫茫,一片渾然。
三、解疑(20分鍾)
7、學生們有不會或不懂的嗎?(在前面作好標記)
(重點解決的問題:生詞。翻譯。)
8、連起來讀,自己說說意思。(同桌互動)
9、小結:魯迅稱曹操是改造文章的祖師。在中國古典文學發展歷史上,這是第一首山水詩。大海是沒有生命、沒有感情的,但作者卻把它寫得有聲有色,有形有情。全篇從大處著墨,通過秋風、洪波、日月、星辰等雄偉恢弘的景象,著力渲染大海蒼茫雄渾的氣勢,賦予大海孕大含深、動盪不安的性格,寄予著作者很深的感慨。(穿插背景)
提問:誰能說說作者的感慨?或者感受?
總結:作者宏觀縱覽,所見者大。海水、川島、樹木、百草、日月、星漢。(板書)
視野寬闊、粗線勾勒。
真可謂:巨眼睥睨萬物,胸中自有天下。
總結:「澹澹」蘊涵了動盪不息的力。
「聳峙」蘊涵了挺立不搖的力。
「叢生」蘊涵了競爭不伏的力。
「豐茂」蘊涵了旺盛不息的力。
「日月之行,星漢燦爛」更蘊涵著宇宙造化的熱烈奮發的偉力。
這一切,都彷彿躍動迸發於浩淼無涯的滄海之中。不,是躍動迸發於作者廣闊的胸懷之中。
四、體悟(10分鍾)
10、請同學們用自己最喜歡、最擅長的方式來談談感受、收獲。比如:可以畫簡筆畫、寫解說詞、翻譯、說說作者的觀察角度和順序、或者是怎樣展開描寫的、改寫成散文、朗讀、寫一段評價的文字、給曹操寫一封信、給渤海風光影片寫文字腳本、表演、等等。(畫──翻譯──朗誦──信……等等)
五、結論(1分鍾)
作者是一位優秀的詩人,也是一位傑出的軍事家,更是一位了不起的政治家。大海寄託了一種胸懷,高山也許是一種象徵吧!
真可謂:
水天一色,登高景現心亦遠;風月無邊,望海神明氣不凡。(板書)
同學們可以可後思考:作者是在一天中什麼具體的時間來觀滄海的呢?(下課)
觀滄海教學教案3
教學要求
(一)教學目標
1.准確把握本詩的意義,體會詩歌的意境。
2.學習通過朗讀、想像閱讀詩歌的方法。
(二)教學重點
1.准確把握本詩的意義,體會詩歌的意境。
2.學習閱讀詩歌的方法—朗讀、想像。
(三)教學難點
通過想像體會詩歌意境的具體方法。
教學過程
[錄音機播放:海潮聲,洶涌澎湃的音樂聲]
同學們:聽,這是什麼聲音?……
[板書:海]
你們喜歡大海嗎?……我也喜歡。從小,海就是我的夢。於是,讀了很多描繪海的詩文。
「看那閃閃的白沙閃閃地明亮/是珠貝的搖籃/是星星的憩園/是珊瑚的夢鄉/太陽的夢是紅的/月亮的夢是白的/也曾有美人魚在曬月光……」
邊讀邊想著那些優美文字所描繪的情景,突然發現,原來,我與海貼得那麼近。
今天,我們就用這種朗讀方法一起來神遊大海。
[板書:觀滄海]
[板書:學習目標:給朗讀插上想像的翅膀以馳騁於詩的意境]
首先,聽老師把這首詩朗讀一遍,大家熟悉一下。(老師范讀)
請同學們自由輕聲誦讀,要求讀准確。
請同學們一齊朗讀,並展開你的想像,在眼前展現詩所描繪的圖景,感受意境。(配樂朗讀)
我不知道你是否像我小時候一樣,體會到了詩的畫面和意境。如果是,那麼將你最喜歡的詩句展開充分的想像,並把它描繪出來,喜歡圖畫的同學,畫幅畫;喜歡寫作的同學,有三五個句子進行描繪。
四位同學一組,互相交流。然後各組推舉1至2篇較好的作品。(教師巡視,預選。)
我們一起來欣賞和評點同學的作品,看看是否描繪出了詩所描繪的圖景,表現出詩所表現的意境。
(老師選出第一種類型的作品一份---圖畫類,是否扣住詩歌文辭的描述。由本作品作者解說。)
XX同學,你為什麼要畫這些景物呢?……
是的,我們想像詩的意境,要能准確體現詩歌文辭本身的描述。
[板書:以文辭為本]
(老師選出第二類作品一份---文字類,是否有拓展性想像。)
請同學們說說,這段文字在「以文辭為本」這一點上做得怎樣?……
那麼,你們喜歡他哪些語句的描述呢?請說說理由。(老師引導同學著重賞評修辭的運用、描寫的角度等,體會語句的生動形象性。)
……
這些句子詩中有沒有寫到?……
XX同學,你怎麼會想出這個情景來的?
……
我們還可以通過哪些方法去豐富我們的想像世界?……
是的,我們想像詩的.意境,要會調動自己的經驗積累去拓展想像。這種經驗積累,可以是自己親身經歷的,也可以是以電視、書籍、網路等其他渠道獲得的。如果我們把這些積累寫進你的想像,這段文字、這幅畫面會不會更豐富呢?……拓展想像,才能使詩的畫面成為立體感強、色彩鮮明、動靜結合的活的景。
[板書:借積累延展]
(老師選出第三類作品---圖畫或文字類,是否能表現出詩的意境。)
請同學們思考討論一下:①這幅作品的想像是否豐富?②這段文字(或畫面)的描述、想像,是否能夠准確表現這首詩的意境?詩表現的是怎樣的意境?請舉例說明。
……
為什麼詩人能寫出如此氣勢磅礴、意境宏麗的詩?……
不錯,是融入了詩人的豪情。官渡之戰,他平了袁紹之亂。寫此詩時,他正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平定少數民族之亂。注釋中的烏桓就是其中之一。他正逐漸實現統一北方的大略,胸中涌動著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豪情和宏偉抱負。大家想想,放眼面對如此浩瀚的大海,怎能不觸景生情,意氣風發?以情入景,才能寫下如此大氣的詩篇。
我們想像意境,要領會詩人的情感,並設身處地,與之產生共鳴,才能正確體會意境。
[板書:與詩情共鳴]
下面,請一位同學為我們朗讀一下詩歌,大家根據閱讀詩歌的方法---以文辭為本,借積累延展,與詩情共鳴,再作一次想像。
現在,大家是不是能住詩中的景物拓展,是不是能回憶起自己面對大海的感觸,如果將自己當做曹操,是不是能體會他當時的豪情?下面,請大家在樂曲的伴奏樂聲中修改你剛才的描述。時間3分鍾。(音樂伴奏)
請同學們課堂交流……
同學們都能比較准確地把握詩的意境。請大家自由輕聲誦讀詩歌兩遍,要求:①讀出感情;②盡量記憶。
現在,請大家站起來。
③盡情體會。
現在,你就是一代梟雄曹操。站在高高的碣石山上,秋風吹動你的戰袍,衣袂飄飛,放眼觀望蒼茫無際的大海,不覺豪情滿懷,一起放聲吟誦《觀滄海》。
這堂課,大家藉助反復的朗讀、充分的想像,成功地體會了《觀滄海》這首詩的意境。這是閱讀詩歌的方法之一。中國詩歌寶庫中群星璀璨。你們可以用這種方法去馳騁於更廣闊的詩歌天地,領略中國古曲詩歌美妙的韻致。
作業
賞讀《夜上受降城聞笛》,寫下對這首詩的想像和理解。文體不限,300字左右。
夜上受降城聞笛
唐·李益
回樂峰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
一夜徵人盡望鄉。
作業提示:
本詩抒寫戍邊將士鄉情。前兩句寫色。丘陵下的一片沙地,在月光的映照下,沙子像積雪一樣潔白而帶有寒意;高城外的月色,皎潔寒冷,有如秋霜般令人生寒。第三句寫聲,在萬籟俱寂的靜夜裡,夜風送來凄涼幽怨的蘆笛聲。末句寫情,此景此音,喚起徵人的不盡鄉愁。學生在把握詩的基本意義和詩的情感的基礎上,可展開合理而充分的想像。
附:板書設計
觀滄海
曹操
學習目標:給朗讀插上想像的翅膀
以馳騁於詩的意境
以文辭為本
滄海
借積累延展
與詩情共鳴氣勢磅礴,意境宏麗
教後記:
古典詩詞大量引入教材,使學生更多地體會到中國古典文字的韻致,但相比於浩瀚的古詩來說,這些也只是滄海之一粟。因此,突出學法指導,是變「學會」為「會學」,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要著。本堂課在這方面作出了嘗試,學生將《觀滄海》一詩作為範例,通過探索掌握一種欣賞、領悟詩歌的方法,並藉助這種一般方法,獨立地進行更廣泛的詩歌欣賞。使用範例講授一種學習內容就像一個物體發出聲音使另一個同步頻率的物體也發出聲音那樣,能讓那些在課堂上沒有教過的同類內容或課外大量的內容為學生所認識,或者引起學生自發學習的興趣,激發他們自主閱讀的熱情。
傳統教學追求知識的系統性,盡力讓學生掌握一大堆所謂具有系統性的材料,其結果,學生根本不可能在這樣的教學中獲得系統的認識,反而在頭腦中充塞了一大堆雜亂無章的材料。本堂課的教學追求深而不是廣,教學突出重點,抓住難點,讓某些枝節一帶而過,使重點知識能在同學頭腦中紮根,達到一課一得的效果。
在教學中,學生依靠本首詩歌對閱讀方法的尋找,一開始以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試探,通過老師的啟發,經過思考、討論、明確,一直追蹤到問題的實質,並進一步來糾正自己的「誤」,實踐「正」。這樣的「試誤學習」,使學生能主動積極地學習,並獲得成功體驗。
課堂情境的精心渲染,把學習帶入詩境,多次誦讀、背影音樂的烘托、畫面的沖擊、寬松愉悅的交流氛圍,營造了優化的教學情感氛圍,學生的認知效率得以提高。
本人認為這是一堂自我感到滿意的一節課,但由於教學手段限制,有些內容沒能展示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