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編譯最為關鍵的准則
『壹』 《教育綜合》第七章課程
2020年02月02日
正月初九
第一節課程概述
1.課程及課程方案、課程標准、教科書等概念
課程的定義:
兩種說法
(1)課程即教學科目。
(2)課程即學習經驗。
課程是一個發展的概念,它是由一定的育人目標、特定知識經驗和預期的學習活動方式構成的,蘊含著豐富、基本而又有創造性與潛質的一套計劃與設定。
課程的實施文本
(1)課程方案,課程設置的整體規劃。
(2)課程標准,在一定的課程理論的指導下,依據培養目標和課程方案,每門學科以綱要形式編定的、有關課程性質與價值、目標與內容、教學實施建議、課程資源開發等方面的指導性文件。它反映某一門學科的性質、特點、任務、內容以及特殊方法論要求。課程標準是教材編寫、教師教學、考試評估的依據,是國家管理與評價課程的基礎。編寫課程標準是課程開發的重要步驟。
課程標準的結構:說明部分、課程目標部分、內容標准部分、課程實施建議部分。
(3)教科書,是課程標準的具體化。
2.課程理論的發展
斯賓塞的知識價值論
(1)什麼知識最有價值。
(2)為未來完滿生活做准備。
(3)科學知識是課程的中心。
杜威的經驗課程
1902年,《兒童與課程》影響較為深遠的現代課程理論的開創性著作。
(1)杜威反對傳統教育學習固定的知識體系。
(2)課程設置應以學生的直接經驗為中心。
(3)課程是改造經驗的過程。
博比特的活動分析法
1918年,《課程》,教育史上第一本課程論專著。
(1)人類經驗的分析。
(2)具體活動分析。
(3)課程目標的獲得。
(4)課程目標的選擇。
(5)教育計劃的制定。
泰勒的目標模式
1949年,《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該書被視為現代課程理論的基石。
(1)確定教育目標。
(2)選擇教育經驗。
(3)組織教育經驗。
(4)評價教育結果。
3.課程發展上論爭的幾個主要問題
學科課程與活動課程
(1)學科課程
含義:指根據各級各類學校培養目標和學生的發展水平,分門別類地從各學科中選擇知識,並按照學科的邏輯組織學科內容的課程。
(2)活動課程
含義:也叫經驗課程,或兒童中心課程,打破學科邏輯系統的界限,以學生的興趣、需要和心理邏輯為基礎,通過引導學生自己組織的、有目的的活動而編制的課程。
課程的一元化與多樣化
一元化:反映國家的根本利益。
多樣化:反映各個方面的多樣化需求。也不能盲目追求多樣化。
綜合課程和分科課程
含義:所謂綜合課程,也叫廣域課程或者統合課程,是打破傳統的學科課程的知識領域,組合相鄰領域的學科構成一門學科,其根本目的是克服學科課程分科過細的特點。
第二節課程設計
1、課程目標的設計
課程目標的概念本身要實現的具體目標和意圖,它和規定了某一教育階段的學生通過課程學習以後,在發展德智體等方面期望實現的程度,他是確定課程內容、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的基礎。課程目標是指導整個課程編制過程中最為關鍵的准則。
課程目標的設計基本方式:
(1)結果性目標的陳述方式
(2)體驗性目標的陳述方式
(3)表現性目標的陳述方式
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學
認知目標、情感目標、動作技能目標
2.課程內容的設計
課程內容的組織
(1)直線式和螺旋式
(2)縱向組織和橫向組織
(3)邏輯順序和心理順利
第三節課程改革
我國的基礎教育的課程改革
1.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背景
國內背景:基礎教育總體水平不高,不能完全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特別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背景下,現行基礎教育樂橙弊端日益顯現。
國際背景
2.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理念
(1)核心理念:以人為本和以學生發展為本
(2)基本理念:倡導個性化的知識生成方式,增強課程內容的生活化和綜合性。
3.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目標
總體目標: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
具體目標
(1)在課程目標方面,樹立三維目標觀。
(2)在課程結構方面樹立綜合課程觀。
(3)在課程內容方面,樹立內容生活觀。
(4)在課程實施方面,樹立自主學習觀。
(5)在課程評價方面。樹立發展評價觀。
(6)在課程管理方面,樹立校本發展觀。
4.圍繞新課程的具體目標來看課程改革的具體內容
(1)在課程目標上,將課程目標設為三大維度: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2)在課程結構上。整體設置九年一貫的義務教育課程。
(3)在課程內容上,制定國家標准,積極開發新教材,加強教師培訓,樹立新課程的教學理念。
(4)實施上倡導三大有效的學習方式,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自主學習,研究性學習,合作學習)
5. 核心素養
含義: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主要是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總體框架:
以「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人文積淀、人文情懷、審美情趣)、科學精神(理性思維、批判質疑、勇於探究)、學會學習(樂學善學、勤於反思、信息意識)、健康生活(珍愛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責任擔當(社會責任、國家認同、國際理解)、實踐創新(勞動意識、問題解決、技術應用)六大素養。
『貳』 什麼是課程與教學目標它與教育目的、教育目標是什麼
對教育目的、教育目標、課程目標、教學目標等概念的辨析
對這些概念的內涵外延的模糊不清,導致了我們在撰寫教案,設計教學目標時往往張冠李戴、大而化之甚至無所適從,給課堂教學帶來了許多不良後果,造成教學任務不能更好的完成,教學效率低下,教學無序。所以有必要對它們的進行解釋和辨析,以助於教育教學行為。
(1)對教育目的、教育目標、培養目標、課程目標、教學目標等概念的辨析。
教育目的是一定社會培養人的總要求。是根據不同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科學、技術發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健康發展的狀況確定的。它反映了一定社會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發點和最終目標,也是制定教育目標,確定教學內容,選擇教育方法,評價教學效果的依據。教育目的帶有方向的含義,表現普遍的、總體的、終極的價值。
教育目標是表明教育內容的結構、組成、階段及具體的價值,是教育實踐和評價活動的直接目標。教育目標帶有里程碑的含義,表現個別的、部分的、階段的價值。
培養目標是指各級各類學校或各個學段具體應該達到的目標,是根據國家的教育目的和自己學校的性質和任務,對培養對象提出的特殊要求,是總的教育目標的具體化,培養目標必須通過課程目標和教學目標才能實現。
課程目標是學校培養目標在教學過程中的具體化,是指導整個課程編制過程最為關鍵的准則,它從課程的角度規定了人才培養的具體規格和質量要求,是課程設置的直接目標,是課程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確定了課程目標才能確定課程方案,才能確定教學目標。
什麼是教學目標?克拉克認為,教學目標是「目前達不到的事物,是努力爭取的、向前的、將要產生的事物」。[6]教學目標是課程目標的進一步具體化,是指導和評價教學的基本依據,它是具體的教學過程和學生行為的准則,也是學科課程目標與具體教學內容的結合與具體化。教學目標在每個單元或每節課的教學過程中得到體現。
綜上可知,教育目的是培養人的總目標,是一個國家教育工作的長期目標,而教育目標是教育目的的具體化,是可操作的。培養目標是教育目標的具體化,它的實現要通過各級各類學校的具體操作才能完成。要實現培養目標,必須靠課程目標的制定和教學目標的制定才能完成,因此,課程目標與教學目標是實現培養目標的核心,教學目標是實現課程目標的具體手段。
在以上諸多目標中,教學目標與課程目標是最易混淆的兩個概念,有必要重點加以區分。
(2)教學目標與課程目標的關系
教學目標與課程目標兩者之間既有聯系又有區別。首先,目標內容方面有許多相通的地方,相對於培養目標來說,二者都是培養目標的具體化,只有通過課程目標和教學目標的實施,培養目標才得以實現。其次,二者都要以教育目的為總目標,以培養目標為具體指導,在各自的范圍內提出適應社會、適應學科、適應學生的具體教育教學要求。再次,課程目標和教學目標應當是明確而又清晰的,它們都是菜單式的,在對學生的培養要求上又是具體的,體現面向全體學生,使之全面發展,引導學生具有創新意識。最後,課程目標和教學目標都有「內容」和「行為」兩個方面,都可以通過評價學生實際掌握事實、技能、知識的程度進行評價,也為課程教學的展開和教學效果的評定提供了依據。
總之,不論是課程目標還是教學目標,在知識體繫上,都要體現循序漸進的原則,體現出邏輯性、序列性、階段性、整體性特點,使受教育者在「熟悉」的情境中獲取知識,並在新的「情境」中選擇適合的知識。
課程目標和教學目標雖然都是教育目的、教育目標及培養目標的具體化,但兩者之間的區別又是明顯的。首先,目標的制定人不同。課程目標是課程工作者制定的,是課程工作者所要明確的目標,也是教育工作者及受教育者所要完成的目標,而教學目標是教學工作者制定的,是教學工作者和受教育者所要明確和完成的教學目標不僅是課程目標的具體化,而且是在對學生、社會及學科等方面進行深入研究之後作出的一種明智選擇。其次,適應范圍不同。課程目標的首要作用是為課程編制提供依據和參考,其次是為教師教和學生學提供參考,如果課程目標在內容和表現形式上與教學目標雷同,那就失去了自身的意義。課程目標是管某一科類或某一學科的全局,對該學科產生影響和制約作用。教學目標是為教師教和學生學提供依據,它是對局部的教與學產生導向、激勵和制約作用。再次,教學目標雖然處於教育目標的最低層次,卻是最具實踐性和實效性的教育目標,教育目的、培養目標、課程目標的主要意圖和方針都要通過教學目標來體現,它是教學活動的起點和終點,也是教學評價的重要依據。課程目標雖在教學活動的實踐指導方面弱於教學目標,但它的銜接作用和指導意義卻是其他教育目標不可代替的,它是培養目標和教學目標的橋梁。
『叄』 課程目標就是回答學生關鍵的學習結果是什麼
課程目標就是回答學生關鍵的學習結果是指導整個課程編制過程的最為關鍵的准則。
課程目標明確了教學活動的方向,而教學目標就是課程目標的具體化、精細化。課程目標非常重要,特點:時效性、具體性、預測性、操作性。
課程目標是一個階段課程結束後學生應該形成的素養,這些素養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漸形成的,通常要經歷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肆』 指導整個課程編制過程的最為關鍵的准則是確定課程標准嗎
是好的
『伍』 如何區分課程目標,課程計劃,課程設計,教學計劃,培養目標這些概念,要通俗易懂
課程目標:學校課程在特定階段的預期結果是指導整個課程開發過程的最關鍵的標准。
課程計劃:對課程進行總體規劃,它綜合安排學校的教學、生產勞動、課外活動,具體規定學校應設置學科,學科設置順序和時間分配,以及學期、年限。休假部。
課程設計:是一個實踐教學環節,是學生在學習完課程後,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設計實踐,一般由教師、指導、學生設計。
教學計劃是課程計劃,課程計劃是教學計劃的別稱。
培養目標:指各級學校和各學術階段應達到的具體目標。它是根據國家教育目標、學校性質和任務對培養對象的特殊要求。它是整體教育目標的具體化。培養目標必須通過課程目標和教學目標來實現。
(5)課程編譯最為關鍵的准則擴展閱讀:
課程是指學校主體的總和、過程和安排。課程是教育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的規劃與設計,是教學計劃、教學大綱等諸多方面實施過程的總結。
廣義課程是指學校為實現培養目標而選擇的全部教育內容和教育過程。它包括學校教師教授的所有課程和有計劃的教育活動。狹義的課程觀是指某一學科。
課程目標從課程的角度規定了人才培養的具體規格和質量要求,是課程設計的直接目標,是課程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確定課程目標,才能確定課程計劃和教學目標。
課程計劃是教育主管部門制定的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指導性文件。它反映了國家對學校的統一要求,是組織學校活動的基本綱領和重要依據。
課程設計有利於基本知識的理解、邏輯思維的鍛煉、與其他學科的整合、學術態度的培養。
參考資料:課程目標 網路課程計劃 網路
『陸』 課程目標體系包括哪些
課程目標
課程目標是指課程本身要實現的具體目標和意圖。它規定了某一教育階段的學生通過課程學習以後,在發展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期望實現的程度,它是確定課程內容、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的基礎。從某種意義上說,所有教育目的都要以課程為中介才能實現。事實上,課程本身就可以被理解為是使學生達到教育目的的手段。所以說,課程目標是指導整個課程編制過程最為關鍵的准則。確定課程目標,首先要明確課程與教育目的和培養目標的銜接關系,以便確保這些要求在課程中得到體現;其次要在對學生的特點、社會的需求、學科的發展等各個方面進行深入研究的基礎上,才有可能確定行之有效的課程目標。課程目標有助於澄清課程編制者的意圖,使各門課程不僅注意到學科的邏輯體系,而且還關注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以及課程內容與社會需求的關系。
廣義的課程目標
在廣義上的課程目標的涵義定位於教育與社會的關系,是一個比較大的視角,涵蓋面是全層次的。它即是教育意圖,包含了「教育方針」、「教育目的」、「培養目標」、「課程教學目的」和「教學目標」,而教學目標又包含年級教學目標、單元教學目標和課時教學目標。
狹義的課程目標
在狹義上的課程目標的涵義定位於教育內部的教育與學生的關系,是一個相對狹窄而具體化的視角,它的涵蓋面是特定的,主要指「教育目標」。在狹義上,課程目標不包含「教育方針」,只包含「教育目的」、「培養目標」、「課程教學目的」和「教學目標」。
分類
行為取向性目標
行為取向的課程目標是期待的學生的學習結果,它具有導向功能、控制功能、激勵功能與評價功能。
行為目標具體、明確,便於操作、評價,對於學習以訓練知識、技能為主的課程內容較為適合。行為目標取向的課程目標理論主要有泰勒的課程目標理論和布魯姆的教育目標分類學。
生成性課程目標
生成性目標不是由外部事先規定的目標,而是在教育情境之中隨著教育過程的展開而自然生成的目標,它關注的是學習活動的過程,而不是像行為目標那樣重視結果。考慮學生的興趣、能力差異,強調目標的適應性、生成性。
表現性課程目標
表現性目標,指在教育情境的種種遭遇中每一個學生個性化的創造性表現。關注學生的創造精神、批判思維,適合以學生活動為主的課程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