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編程事件
❶ 如何用真理和價值的辯證關系原理分析基因編輯嬰兒事件
基因編輯嬰兒事件及思考修改的部分
雖然,人類在面臨一些目前仍然難以攻克的疾病時,我們可以通過基因編輯技術有效的進行治療,這是有利於人類發展的。
(一)基因編輯技術的發展及其應用
在此之後,基因編輯技術的理論與應用不斷向前發展並逐步完善,效率和打靶准確率都不斷提升,由此,基因編輯技術在諸多領域都發揮了極大的作用,如在生物基礎研究領域、遺傳改造領域、基因治療領域等,都能看到基因編輯技術產生出的巨大作用。
各方面實驗數據表明,CRISPR/Cas9技術擁有超越其他基因編輯技術的優勢,最主要的一點就是CRISPR/Cas9技術能夠在活細胞中「編輯」任何基因,並且這種「編輯」效果顯著,方法便捷,這使得基因定位與基因精準修改變成可簡單實現的事情。
也會帶來因其應用的不確定性的問題,而導致的各方面的諸多風險,其中最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就包括在基因編輯技術應用的過程中出現的侵權損害的問題應當如何追究責任,誰該承擔主要責任等在法律里都沒有明確針對該技術作出應對。
基因編輯技術的發展是十分迅速的,新的實驗結論、新的技術方法不斷出現,、新的應用場景也在不斷擴展與深化。這就使得原有的轉基因生物安全領域的相關法律規制無法解決很多先出現的問題,無法適應新的實際情況,雖然該項技術在世界范圍內得到採用,但是人體和胚胎等領域還是面臨許多技術倫理問題。當然,除去技術本身所面臨的技術倫理問題以外,基因編輯技術的發展在我國現有法律對這項領域的法律規制的環境下的合法性問題是我們更應該看到和關注的。
與此同時,也有一部分專家認為:運用基因技術進行人類基因編輯人在扮演上帝的角色。如果基因編輯技術廣泛的在人類生活領域應用將會給很多家庭、甚至全社會帶來的倫理挑戰與社會問題。然而,在胚胎基因編輯領域運用基因編輯技術,就會改變父母與子女間原本自然存在的代際生命基因傳遞的關系。
科學技術的進步與發展才能對人類社會發展的進程起到積極的推進作用,進而達到增進人類社會福祉的目的,以達成真正的促進人類文明的演進的道德目標。,
現代社會是科學技術大爆炸的時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人類的生活方式也隨之發生著巨大的變化,可以說科學技術是衡量現代社會進步的一個顯著標志。也正因如此,現代社會也應該比以往任何時代都應該受到約束與控制,對於生命科學技術來說更是如此,就會對人類賴以生存的的基礎造成不可想像的毀滅性破壞。由於法律的制定與頒布是有滯後性的,我國現有的關於基因科技方面的法律是無法適用於目前基因編輯技術的發展的,雖然《基因工程安全管理辦法》、《人類輔助生殖技術管理辦法》等辦法條例的頒布讓基因領域的部分問題有法可依,但是當我們深入挖掘基因編輯技術背後的問題,比如人權保護等問題時,我國現有的法律就顯得的還十分不夠
❷ 「基因編輯嬰兒」案賀建奎已釋放,曾獲刑三年,他未來的路將何去何從
基因工程,是人類對基因的又一大認識,小羊多利就是通過基因工程創造出來的。在現在科學界,基因工程並不被允許在人類身上使用。但是有人就鋌而走險,例如賀建奎就妄圖想要通過編輯基因嬰兒,從而創造出一對能天然抵抗艾滋病的雙胞胎。面對這樣的情形,他被法院判處3年有期徒刑。如今3年的時間已過,他已然出獄,今後的人生應該何去何從呢?面對這樣的問題,賀建奎並沒有做出任何回應,所以未來他個人的規劃我們是不得而知的。具體情況跟著我一起來看看吧。
一、基因編輯嬰兒事件的發生
這個事件發生在2018年11月,當時還在南方科技大學任副教授的賀建奎突然在社交平台上宣布自己通過基因編輯技術,成功讓一對天然抵抗艾滋病的雙胞胎降生。這個消息一出現,很快在全世界引起軒然大波。很多人對賀建奎這樣的做法嚴厲譴責,同時還要求其所在的大學對其嚴厲處罰。面對這樣的譴責,賀建奎在香港大學的講台上承認自己的錯誤。

看了這么多,你對這個事件有什麼看法 呢?不妨在評論區進行留言評論哦。
❸ 科學家稱人類dna被外星人設計!編寫DNA的程序員是誰
科學最大的奧秘之一莫過於DNA序列,這是一個非常復雜的代碼。它具有獨特的雙螺旋形狀,就像扭曲的階梯一樣,在地球上任何生物體內都可以發現它的存在,並攜帶獨特的遺傳密碼。
在地球上,人類基因組含有大約32億個DNA鹼基對,其他生物則具有不同的基因組大小。DNA可以說是組合成地球上任何生物的藍圖或者說配方。
但是問題來了,DNA是一個程序,是一個非常精確的數字程序,這就引發了一個問題,編寫這個程序的人是誰?有科學家稱人類dna被 外星人 設計,並將遺傳信息存儲到NDA當中。
dna的發現
1869年,年輕的瑞士醫生弗雷德里希·米歇爾首先從白血球的細胞核中,分離出一種被他稱為“核素”(nuclein,現稱核酸)的化學物質,他注意到這種物質具有非常奇特的特性,他也是最早注意到DNA存在的人。
但人類科學家們真正開始了解DNA還得從1953年開始說起,當時的有著美國分子生物學家、遺傳學家和動物學家稱號的詹姆斯·杜威·沃森和英國分子生物學家弗朗西斯·克里克一同向世界宣布了他們發現了DNA,並揭示了DNA的結構和特性,並稱DNA是攜帶我們遺傳信息的分子。
他們發現人類的藍圖被封裝在一串長長的核酸中,排列成雙螺旋結構。因為這一發現,他們連同莫里斯·威爾金斯,在1962年被授予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
不過,雖然此項發現意義重大,但仍然無法解答,DNA是如何將信息轉化為蛋白質的。而且研究至今,科學家們對DNA的了解仍然一知半解,許多答案更是得不到解答。
到底,DNA到底是誰設計的,於是有科學家將猜想放大到了 宇宙 中的其他生命,也就是外星人。
人類dna被外星人設計
在《生命本身:起源和本質》一書中,作者弗朗西斯·克里克說過,DNA分子絕對不可能就這么在地球上產生,它必定來自其他地方。
這也讓許多人更加肯定了人類DNA來自外星生命的可能性,而一個耗時13年,致力於研究人類基因的組織費先科夫天文物理研究中心也發現了新的證據。
他們稱人類是被更高等的生命或者說力量設計出來的,在人類的DNA當中有一套計算模式以及編程預言。並且在人類DNA中,有97%的非編碼序列,它們其實是來自宇宙中高等外星生命體創造的。
不僅是他們,連發現DNA分子結構的人都說過,人類的DNA是其他行星上的高等智慧生命刻意送到地球的,地球上的生命有很大可能性這樣產生,但目前沒有足夠的科學證據。
神秘的DNA垃圾
另外,根據遠古外星人理論,在很久以前,外星人造訪了地球,並給地球上的生命“編程”,而我們就稱為了程序設定的“人類”。很可能我們的DNA中就隱藏了被操控進化的答案,但我們無法解答。
根據遺傳學家的證實,只需要5%的人類DNA就能克隆出一個人,所以也有專家稱我們體內95%的遺傳物質是DNA垃圾。因為它們現在已經沒有作用,或者說是以前被用過,現在被遺棄了,我們的闌尾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DNA垃圾是否包含了人類進化的秘密?這需要人類完全解碼DNA才能揭開。這是不是外星人在人類進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證據呢?
科學家們發現DNA的存儲能力是世界上任何一台電腦和硬碟都比不上的,假設你是外星人,你想存放一些智慧信息,將它們永遠的留存下來,你會在硬碟上存儲,還是會在人類的dna上呢?答案毋庸置疑。
縱觀人類發展史,短短的不到萬年的時間就從原始時代邁進了太空時代,人類智慧和文明的快速發展,好像都很合理,但是當你看到猩猩會用電腦時你是什麼感覺?
無論事實如何,毫無疑問,我們的DNA是驚人的,我們獨特的遺傳密碼引發了許多關於我們在宇宙中的存在和角色的問題。
❹ 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基因編輯嬰兒是否屬於科研失信
是的,2018年11月26日,賀建奎「基因編輯嬰兒」事件引發巨大爭議。2019年1月21日,從廣東省調查組獲悉,已初步查明,該事件系賀建奎為追逐個人名利,自籌資金,蓄意逃避監管,私自組織有關人員,實施國家明令禁止的以生殖為目的的人類胚胎基因編輯活動;南方科技大學解除了與賀建奎的勞動合同關系,賀建奎相關的的一篇研究論文被撤稿。12月30日,「基因編輯嬰兒」案在深圳市南山區人民法院一審公開宣判,賀建奎被依法判處有期徒刑三年,並處罰金人民幣三百萬元。現如今仍然在監獄內服刑?
❺ 衰老研究成果頻現:細胞2條老化路徑被發現 對基因編程可延壽
繼稀釋血漿、注入基因後,加州大學科學家團隊發現了衰老背後更加根本的機制。他們分離出了細胞在衰老過程中的2條截然不同的路徑,並設計了一種新的方法來對這些過程進行基因編程以延長壽命。這項研究發表在7月17日的《科學》雜志上。
人類的壽命是由每個細胞老化決定的。為了了解不同的細胞是否以相同的速率和原因老化,研究人員使用釀酒酵母作為研究對象進行研究。這是學界研究衰老機制的常用模型,包括皮膚和幹細胞的老化路徑都是用的這種酵母。
科學家們發現,同一遺傳物質和同一環境中的細胞衰老的方式截然不同,它們的命運通過不同的分子和細胞軌跡展開。
利用微流控、計算機建模和其他技術,他們發現,大約一半的細胞衰老是由於核仁的穩定性逐漸下降而老化的——這是核DNA中合成蛋白質「工廠」的關鍵組成部分。相比之下,另一半的衰老是由於細胞的能量生產單位——線粒體的功能失調導致的。
細胞在其生命早期就走上了不同的衰老道路,並沿著這條路線走完整個生命周期,直至衰退和死亡。在控制的核心,研究人員發現存在一個主迴路,負責引導這些老化過程。
在衰老的觀察模型中,研究人員發現他們可以操縱並最終優化老化過程。計算機模擬幫助研究人員通過修改主分子電路的DNA來重新編程,使他們能夠從基因上創造出一種新的衰老途徑,顯著延長壽命。
在此之前,加州大學曾提出過用稀釋血漿的方式逆轉衰老。他們在研究中用鹽水和白蛋白的混合物代替小鼠的一半血漿(其中白蛋白簡單地替代了去除原始血漿後丟失的蛋白質)後,觀察其效果。
結果顯示,這一作法使得小鼠的大腦、肝和肌肉都出現了某種逆轉衰老的現象,更重要的是,它在成年小鼠身上的效應,比年幼小鼠更強。
這或許驗證了研究人員的假設,即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的血液中某種含量越來越高的蛋白質是有害的,而在血液置換後,這種蛋白質的含量下降了。
這不是什麼新鮮東西,在此之前,美國FDA已經批准了一種稱為治療性血漿置換(或血漿取出法)的臨床療法,用於治療多種自身免疫性疾病。
除此之外,波恩大學研究者還發現了一種共同存在於小鼠和人類體內的信號通路,可以用於逆轉腹圍增大、肌肉萎縮這2種衰老典型現象。
他們通過刺激年老小鼠細胞內一種叫A2B的受體,刺激其脂肪燃燒,同時肌肉增長。在實驗過程中,年老小鼠的耗氧量(能量消耗的指標)顯著增加了近乎一半;而且在4周後,其肌肉也恢復到了年輕水平。
編譯/前瞻經濟學人APP資訊組
參考資料:
[1]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20/07/200716144732.htm
[2]https://dx.doi.org/10.1126/science.aax9552
❻ 悄悄告訴你一個秘密,基因編輯,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對自己做
你打開了認知系列的第二篇文章
戴小巫希望與你一起實現進化~
2018年11月26日,南方科技大學的生物學家賀建奎宣稱,有一對被修改了CCR5基因的雙胞胎嬰兒已在11月出生。
我一開始還以為這只是一則單純的,關於科學技術有所突破的新聞,但是接踵而至的批評聲音,使我發現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
可惜的是,受限於自己的知識水平,我對於這些批評、這起事件的嚴重程度沒有特別強烈的感受。我只能如釋重負地,淡淡地感嘆一句:
喲,人類終於對自己身上的基因動手了啊。
1. 進化心理學的登場
之所以會發出這樣的感嘆,是因為人類在很長的一段歷史時期里,都一直被自己的基因引導、指使、甚至支配著。
你也許覺得,自己想做出怎樣的行為是自己的意志,但在一定程度上,你的行為體現的,其實是你基因的意志。
在心理學中,為了描述、解釋人的行為,有好幾種觀點。其中一種是進化論觀點, 它把心理學與生命科學中的一個核心思想——達爾文關於自然選擇的進化論——聯系起來。
自然選擇的思想是,能更好地適應環境的有機體,傾向於比那些適應性較差的有機體更能成功地產生後代,把它們的基因傳遞下來。
進化心理學就把這極為漫長的進化過程,作為解釋人類行為的原則。在原始時代,只有具備某些特定基因的、從而對環境適應能力強的祖先,才有可能存活下來,然後將自己的基因流傳到我們的身上。
我們雖然是現代人,但幾乎都具有這些特定的基因,也就會體現出相應的行為模式。
2. 進化心理學如何解釋人類行為
在原始時期,人類為了獲得食物,生存下來,形成了男性負責狩獵野獸,女性負責採集果蔬的分工模式。僅僅這種分工就足以解釋不少現在人們的行為。
比如,為什麼大多數男生喜歡打游戲?因為打游戲的過程與男性祖先狩獵的過程非常像。
原始時期的狩獵,一般過程就是在野外與動物比拼速度、力量,最後殺死動物,獲得勝利,這樣便可以飽餐一頓,維持生存。
這種對於搏鬥的興奮與渴望、對勝利的滿足感,就這樣刻在了男性的基因里,或者說如果一個男性的基因里沒有這種感覺,那他很可能會餓死,在進化過程中被淘汰。
再看游戲的基本模式,就可以發現,真的是太像狩獵了。男生會喜歡的游戲,大多都是雙方或多方互相比拼、搏鬥,運用一些技能、武器,擊敗對手。而且有些游戲的設計場景就是在野外。
另外,狩獵因為難度較大,一般是較多男性互相配合才能成功,這對應到當代的場景就是玩游戲時一起開黑。
分析完男生的行為,再看看女生的。為什麼大多數女生喜歡買買買?也許你已經猜到了,因為購物就是現代的採集活動。
採集的一般過程就是幾位女性祖先一起出發,到各種地方逛逛,發現有可以採摘的東西就進行挑選,互相交流哪些東西會更好吃,哪些不能吃。
最後把挑出來的放到能夠裝食物的口袋裡(對應到今天就是女生喜歡的包包),滿載而歸,與男性祖先分享、交換各自帶回的戰利品。
所以也就很好理解男性與女性在購物行為上的不同。因為男性把自己狩獵時的行為模式用在了購物上——直接尋找自己要買的東西(也就是獵物),一般也不太會挑挑揀揀(能抓到獵物就不錯了,管它好不好吃)。
所以也就可以明白,批判女生愛錢、太物質的言論其實很沒有必要。因為錢就是現代社會採集時必須的工具,而她們的基因里就帶有著對採集的熱情。如果一位女性祖先沒有這種熱情,她也很可能會被淘汰。
當然,進化心理學能解釋的行為還有許多。與狩獵類似的還有運動等各類包含競爭的行為,與採集類似的還有逛街、旅遊等行為。另外,除了狩獵與採集,還有很多行為、活動能維持祖先的生存,它們都會相應地塑造我們今天的行為。
總之,幫助我們的祖先在原始時代生存下來的基因,留在了我們的身體中,促使現代的我們進行著類似的行為。
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並不自由,雖然已經生活在21世紀,但仍然受著這些古老基因的控制。
3. 關於進化心理學的延伸思考
進化心理學雖然很有道理,但它也有不足之處。
第一, 它只能解釋比較普遍的行為 。不是所有男生都喜歡打游戲,不是所有女生都喜歡買買買,只能說多數人有這種行為模式。
因為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環境對基因的包容性增加了。即使你不具有某些基因,或者某次基因突變使你具有了在原始時代,容易被淘汰的基因,現在的你也基本能很好地生存下去。(不過能不能脫單又是另一回事了)
第二, 它無法通過實驗來驗證 ,畢竟沒有人能回到過去,考察人類進化的過程。進化心理學家必須特別具有創造性以提供證據支持他們的理論。
最大的一個不足,就是 它無法有助於改變人的行為 。它的解釋確實很有道理,然後呢?
一個女生仍然不太可能阻止男朋友打游戲,一個男生也仍然不太可能阻止女朋友逛某寶。因為基因就那樣安靜地躺在人們的身體里,你拿它沒辦法。
不過,這最大的一點不足,由於此次的基因編輯事件,彷彿出現了一絲轉機。如果可以編輯基因了,那把男朋友編輯得更溫柔,把女朋友編輯得更節儉,那真是皆大歡喜,豈不美哉?
當然,這種美好的事情還是不太可能的。根據目前事件的發展情況,一方面技術水平恐怕還不夠,另一方面,編輯基因這種事還涉及很多領域的問題,沒那麼簡單。
但是,我們真的就只能放任我們的基因,永遠讓它來支配我們的行為嗎?
不一定。
個人認為,我們可以用下述方式來處理基因對於我們的限制:
首先,承認這些基因存在的合理性,無需批評指責由這些基因引發的行為。 這些基因畢竟曾經幫助祖先生存下來,對於我們今天的生活也沒有特別大的破壞性影響,像男生打游戲、女生買東西,都是很自然的行為。
然後,我們在決定是否做某個行為的時候,可以考慮一下,是自己的基因想做這件事的成分多一些,還是自己的內心想做這件事的成分多一些。
如果很可能只是自己的基因想這么做,那麼建議不要輕易去做;如果自己的內心確實也想做這件事,那就去做。
基因想做的事情,一般具有這些特點:這件事多數男生或女生都會做;能對生存、生活帶來很直接的好處;能讓人感到舒服、很爽、有快感。
比如,你喜歡一個異性,你可以想想是你的基因喜歡ta多一些(ta漂亮,有錢),還是你的內心喜歡ta多一些(ta人品好,價值觀與自己接近)。
你想買一樣東西,你可以想想是你的基因想買它多一些(它打折了,它很好看),還是你的內心想買它多一些(我需要它,這個東西對我有價值)。
當然,我在這里只是提供一種認識、處理自身行為的一種方式,沒必要所有事都這么考慮,各位讀者認不認同,接不接納這種方式,主動權也都在自己手裡。
我也覺得,要掌握這種方式,真的很難,基因的力量實在是太強大了。何必老想著擺脫基因的控制,跟自己的基因較勁呢?
但我還是認為,如果一個人,終其一生,都在順從著自己的基因,那也有些遺憾與可悲。這樣的人與其它動物相比,也高級不了多少。
其實, 所謂的成長、成熟,就是在與自己的基因作斗爭 。即使斗爭不成功,也可以與基因達成一種和解,把握好它對自己的束縛程度,不要造成太大的影響(憑自己本事賺錢,有底氣痛快地買買買)。
如果斗爭能成功(養成理性的消費觀念),那自然最好,這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實現了對自己的基因編輯,消除了這種基因對自己的約束。但這確實很難,對於有些強大的基因,基本是不太可能克服的,但也不是完全不可能。
總之, 成長,就是每個人都可以對自己做的基因編輯 。我們每一步的成長,都是在掙脫陳舊基因的束縛,都是在更好地適應著現代社會,甚至,都是在為人類的進化作著似乎微小、實則偉大的貢獻。
PS:本文討論進化心理學,所以主要強調了基因的作用,還會有其他影響人行為的因素。文中括弧內的文字起補充說明,幫助理解的作用。
參考書籍:
1. 格里格,津巴多. 《心理學與生活》.
·end·
來這里編輯基因,共同進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