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的編譯器
㈠ 按計算機的分類國產曙光三千型計算機屬於什麼
曙光3000是一種通用的超級並行計算機系統,目前性能最高的國產超級伺服器,系國內高端高性能計算機的主流產品。
曙光3000具有豐富而完善的軟體系統,包括機群管理系統:通信系統、系統管理、資源管理、文件系統和伺服器聚集系統);系統配置有標準的C、C++、Fortran等主流編譯器,支持串列程序、消息傳遞程序、SMP多線程程序、分布式共享虛存等多種編程模型;系統同時提供了PVM和MPI並行程序設計環境,串列程序自動並行化工具,並行程序監測工具和並行數學庫函數。可支持大量現有的並行程序。
它兼顧大規模科學計算、事務處理和網路信息服務,具有先進的機群體系結構。該系統實際運算速度高,內存容量大,功能強,實現了高性能和通用性的和諧統一。系統提供三套連接網路,用做高速並行計算、文件傳輸、系統管理、接待用戶請求。另外,還有兩套串列網路,用於監控系統的各種狀態。
㈡ 體驗國產統一操作系統UOS,感覺不錯,但仍需努力
從美國罰款中興,再到2019年嚴厲打擊華為等中國企業,讓中國人感覺到了,中國國產操作系統發展迫在眉睫、刻不容緩,只有中國人自己掌握了核心 科技 ,才有出頭之日。軟體操作系統和晶元製造等都重要,可以說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體現,堪稱大國重器。面對以美國為首的"圍剿",國產操作系統廠商們審時度勢,開始聯合起來,共同謀劃,研發中國人自己的操作系統——統一操作系統UOS。
統一操作系統UOS(unity operating system),由多家國內操作系統核心企業自願發起,成員包括中國電子集團(CEC)、武漢深之度 科技 有限公司、南京誠邁 科技 、中興新支點。各方在2019年5月簽署了《合作協議》並建立了籌備組。
統一操作系統UOS採用開源協作模式進行研發,並將支持龍芯、申威、飛騰、海思、兆芯和海光等國產處理器。操作系統界面與 Windows的操作界面相似,在流暢性方面表現相當出色。該系統因剛上線不久,所以適配軟體還不多,以後會有更多支持 UOS 系統的應用上線。
統一操作系統UOS龍芯版的特點有:穩定可靠,自主知識產權程度高;美觀易用,自帶統一深度商店,統一倉庫;更高性能,自帶更多原生AI智能應用。目前已適用龍芯3A3000系列、龍芯3B3000系列、3A4000系列、龍芯3B4000系列。龍芯中科電腦基於64位龍芯3號CPU,能夠滿足日常辦公、文字處理、上網、影音播放、三維應用的性能要求。已經有大量整機廠商生產龍芯電腦並推向市場。
統一操作系統UOS龍芯版,匯集了操作系統企業和CPU企業的共同成果。近半年時間里,UOS開發團隊與龍芯中科的系統軟體研發團隊針對Linux內核、BIOS固件、編譯器、瀏覽器悶帶、圖形驅動等多項基礎軟體共同解決了幾十項問題,確保UOS在龍芯平台上功能完善、體驗流暢、質量穩定。
下面就來初步體驗一下中國國產統一操作系統UOS。
登錄界面
統一操作系統UOS的登錄界面和Windows的登錄界面相似,簡潔美觀。創建用戶、登錄、記住密碼和忘記密碼,在一個界面上就可以搞定。
UOS操作系統桌面
UOS操作系統的桌面非常簡潔,條理分明。任務欄依次是,左邊:啟動器、顯示桌面多任務視圖、文件管理器、UOS瀏覽器、應用商店、音樂影院、日歷、控制中心,右邊:語言、磁碟、音量、無線網、網線、電池、屏幕鍵盤、時間、電源、回收站。
桌面樣式
桌面樣式分為" 時尚 模式"和"高效模式",可根據自己的喜好設置。" 時尚 模式"類似於macOS的Dock欄,而"高效模式"則類似於Windows的狀態欄。App展示方式可在類Launchpad或類開始菜單兩者間切換,可根據自身使用習慣選擇,後期可右擊狀態欄更改模式。
運行模式
運行模式有"特效模式"和"普通模式",可根據自己的喜好設置。"特效模式"在系統UI中存在更多的毛玻璃等特效,可在"控制沖罩和中心—個性化"中更改特效。
選擇圖標主題
選擇一款心儀的圖標,就可以正式體驗UOS了。圖標主題可在"控制中心–個性化"中修改,並且有一款名為"歡迎"的應用,可重設以上所有設置。
下方狀態欄
下方狀態欄分為三部分。左側第一個按鈕是啟動器,點擊後可以看到默認樣式與macOS的launchpad相似,但macOS的launchpad為橫向分頁,而UOS啟動器則為縱向滑動。頂部中央有搜索欄,可方便搜索。系統本身也內置了足夠多好用的工具。左側第二個按鈕是"顯示桌面",第三個為"多任務視圖",UOS最多可同時開啟四個虛擬桌面。這兩個按鈕可自定義排序以及是否駐留狀態欄。
體驗統一操作系統UOS後,總體感覺是不錯的。界面美觀大方,操作簡單易學,不需要太高的使用門檻,也不需要記住過多的命令;用戶體驗感強,個性化支持較好,可根據個性化進行配置;與Windows的操作界面相似,熟悉Windows的可以比較輕松過渡到UOS的操作,不需要太多的學習散盯時間,因此,易用性強。總之,總體 感覺不錯,但仍需努力。
㈢ 為什麼沒有國產的C/C++的編譯器
首先:國產有編譯器,比如龍芯就用
其次:開發編譯器難度非常大,編譯器、操作系統、資料庫這三樣是程序界的三座大山,不是 所有牛奶都叫愚公。國產即使有編譯器我認為也不是完全從零開發的。龍芯雖然有了自己的編譯器也只是針對自己的平台編譯,不具備通用性。一句話,中國目前缺少大企業的眼光和決心以及實力
㈣ 低調的國產RISC-V晶元玩家
在這個巨大市場潛力的推動下,IP廠商、工具廠商、晶元廠商和系統廠商都爭先恐後地湧入這個賽道,其中不乏一些擁有深厚行業積累的廠商。如以ASIC晶元起家的嘉楠 科技 (以下簡稱「嘉楠」),就是當中一個重要的低調參與者。
從ASIC到RISC-V
眾所周知,納斯達克上市的嘉楠 科技 在ASIC晶元設計方面有深厚的積累,公司在晶元的前後端設計以及流片方面也有豐富的量產經驗。早在2016年,嘉楠就成為了國內前十實現10nm晶元量產的公司。也就是從這一年開始,嘉楠開始了在邊緣端AI晶元的 探索 。
據嘉楠 科技 董事長兼CEO張楠賡先生介紹,因為ASIC晶元對於計算效率的要求趨近極致,這就需要嘉楠一直在ASIC晶元設計中尋求算力與功耗之間的最佳平衡。因為這個研發過程對技術要求衫卜比較高,這無疑間就磨煉了公司的研發團隊。與此同時,公司還發現,ASIC在計算效率上相比傳統架構有了數量級的提升,這就為嘉楠後續進軍RISC-V市場埋下了伏筆。同屬計算密集型應用場景的邊緣AI晶元就成為了嘉楠的目標。
經歷了一番綜合考量,嘉楠把目光投向了基於RISC-V的邊緣端AI晶元。
嘉楠 科技 董事長兼CEO張楠賡先生
首先,從成本角度看,RISC-V開源免費的特性對於晶元創業公司而言非常友好。選擇這一架構,意味著嘉楠可以在AI晶元研發過程中節省大量的IP授權成本,將資源投入到最核心的技術研發,幫助公司加快晶元的迭代速度,靈活應對市場環境的變化。
其次,從技術趨勢角度看,RISC-V架構開源、精簡和模塊化的理念符合未來的技術發展趨勢。計算體系結構宗師David Patterson(RISC-V的創始人之一)在ACM通訊上發表的論文中就指出了計算機體系結構的兩個機遇,其中一個就是開源的指令集ISA,創建一個「面向處理器的Linux」。從目前來看,RISC-V無疑是開源指令集架構中最成功的一個。
第三,從開發角度看,RISC-V不需要像ARM一樣考慮向後兼容,沒有 歷史 包袱,基礎指令只有幾十條,學習門檻相對較低;另一方面,RISC-V支持開發者按需拓展指令,這為晶元研發提供了更高的自由度。
第四,從性能角度看,RISC-V架構內核的性能可與ARM內核性能抗衡。
第五,從IP開發角度看,嘉楠從一開始就堅持IP核心自主研發的技術路線,RISC-V架構則提供了這一可能。嘉楠還能以SoC的形式將RISC-V CPU與自主研發的加速器組合在一起,為客戶提供邊緣側的晶元解決方案。在這一過程中,公司可以把更多精力放在IP核的迭代,而不用考慮可能面臨的授權風險。
從市場發展現狀看來,嘉楠打造端側RISC-V AI晶元的做法也是一個明智的決定。
熟悉行業的讀者應該知道,根據應用場景的不同,AI晶元的可以粗略劃分為模型訓練和推理計算。其中模型訓練市場已出現巨頭壟斷的態勢,GPU巨頭英偉達不僅在硬體方面建立起技術領先優勢,而且結合圖形計算平台構建了強大的軟體生態壁壘,那就意味著這個市場給新晉者的機會並不多。反觀推理晶元組市場,則還處於發展早期,特別是邊緣側市場,不同場景對晶元的要求存在稿肢差異化,給AI晶元公司留下了更多空間,因此嘉楠一開始就專注於邊緣推理晶元的研發。
同時,在邊緣側市場,可穿戴設備、攝像頭和感測器等聯網設備越來越多。不同物聯設備對功耗和算力的要求不同,這就決定很難用單一架構適配所有場景。架構的競爭歸根結底是生態之間的競爭。雖然ARM仍然是移動端市場的主流,但RISC-V開源和模塊化的特點允許像嘉楠這樣的晶元公司基於RISC-V進行定製化的設計,擁有更大的自由度。
此外,從目前的市場環境看,Arm正成為巨頭公司爭相收購的目標,這對於IP授或敬穗權的獨立性造成了很大威脅。而如果很多組織使用RISC-V設計處理器,就可以在更大層面上推動晶元的創新。所以長期來看,RISC-V的價值在未來會更加凸顯,從而為嘉楠帶來更多的市場機遇。
奔跑在這條全新的賽道上,自主研發的IP成為了嘉楠最重要的底氣之一。
從K210到K510
在拍板進軍RISC-V之後,嘉楠就一直堅持依託RISC-V架構,自主研發IP核心的技術路線。
張楠賡表示,公司這樣做有三方面板的優勢:一方面是為了把核心技術握在自己手裡,避免可能面臨的授權風險;另一方面,自主開發核心從長期來看可以降低研發成本,並加快晶元的迭代速度;第三,自研可以形成嘉楠自身的晶元設計方法體系,確保核心技術和研發理念的傳承。
本著這樣的研發思路,嘉楠迄今已經推出了兩代自主研發的IP核心,分別為KPU(Knowledge Process Unit)和KPU2.0。這是專門為機器視覺任務設計的神經網路加速器。因為異構計算是目前針對深度學習的主流硬體方案,為此在結合CPU與KPU加速器後,嘉楠能更好地提升晶元在視覺演算法模型上的性能表現。
落實到晶元方面,嘉楠在2018年就推出了公司的第一代產品勘智K210。這款產品在過去幾年裡也在包括智能園區、智能家居、智能能耗和智能農業在內的多個場景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公司也與一些行業頭部公司開發了智能產品。今年,嘉楠就作為全國大學生OS設計大賽唯一的技術支持方,也為大賽提供勘智K210和開發板作為評估工具。與勘智K210甚至還在美國和日本等國際市場上率先打開局面。
但張楠賡指出,即使K210在不少領域表現搶眼,但由於該晶元的研發時間較早,在算力規劃上沒有考慮到後來才出現的演算法模型,導致產品在應用場景的拓展上受到限制。為此,嘉楠在日前又順勢推出了新一代的中端晶元K510。
據介紹,在全新的勘智K510晶元,繼續沿用了雙核RISC-V CPU架構中,但嘉楠圍繞RISC-V CPU子系統進行了優化。例如該CPU集成了64位的數字信號處理器DSP,配合自主研發的KPU2.0核心為AI應用加速。
此外,DSP內部還設計了專用的本地存儲,進一步提升DSP的實際運算性能。研發團隊還在雙核CPU和DSP之間設計了專用的mailbox模塊用於通信,方便軟體靈活掌控整個系統。
K510同時還在匯流排架構、IP核心與視頻子系統等多個方面也推出了全新設計。這使其算力相比一代晶元提升了3倍,經典視覺演算法mobilenetv1幀率大幅提升,自研高速PHY介面理論帶寬也做到了10GB/s,8位數據壓縮率更是高達50%以上,極大優化了勘智AI系列在機器視覺場景的應用性能。
為了進一步解決大功耗和大面積的問題,嘉楠在K510晶元上更是採用了NoC匯流排架構,讓每個IP工作在特定的時鍾域,解決龐大時鍾樹的困擾。
在K510的視覺硬體配置上,嘉楠也進行了大幅優化,使其能夠支持MIPI CSI2 和DVP介面,可同時支持最多3個攝像頭輸入。晶元內部還集成了3個圖像處理單元ISP, 其中一個ISP支持3D 功能,無需軟體參與,硬體完成深度數據的提取和加工,相比軟體處理深度信息方式不但節省了巨大的CPU開銷,性能上也會有很大提升。
嘉楠同時還提高了K510在攝像頭輸入介面設計的靈活性,讓其既可以硬體流水線方式將攝像頭輸入送至ISP硬體,也可以把輸入圖像寫入DDR,ISP再通過線下方式讀取DDR內的圖像完成後續處理。滿足用戶可以在中間加入定製化的處理需求,或者對定製化的數據進行ISP處理。
值得一提的是,通過融合公司在演算法、軟硬體和編譯器的最新設計,嘉楠推出全新的KPU2.0,集中突破AI晶元設計中廣泛存在的「存儲牆」和「性能牆」的問題。為了提升計算效率,KPU2.0採用了動態3D PE陣列,第三個維度支持多種方式共享傳遞數據,並實現多個維度上的計算映射,提高PE陣列的利用率。同時也可以動態開啟或關閉每一個2D陣列,並根據不同層級對帶寬和計算資源的需求進行調整。
據了解,通過動態3D PE陣列,K510支持多種方式共享傳遞數據,靈活支持多個維度的計算映射,提高PE陣列利用率。採用GLB(Global Local Buffer)設計,通過可配置的SRAM陣列實現,靈活配置以滿足不同數據類型在不同層上的帶寬和存儲需求,並提升內部RAM的利用率。結合動態3D PE陣列和GLB設計,嘉楠還獨創了計算數據流技術,在計算卷積時不需要進行數據重排;通過多級存儲設計提升卷積計算的數據復用率。
此外,KPU2.0還搭載了可重構的SIMD加速單元,通過創新的meshnet網路可以靈活配置支持各種激活函數、pooling和resize等運算元。
作為一款定位於中高端邊緣推理晶元市場,K510無論在核心架構還是外部設備介面方面,都對晶元的視覺處理能力進行了大幅優化。這就使得這個晶元能夠在高清航拍、高清視頻會議、智能家居、各類機器人以及車載後裝智能終端等市場發揮其功用,並佔領一席之地。根據公司的規劃,未來幾年會有多款勘智晶元亮相,助力多個不同的應用和市場。
與全球開發者共同推進RISC-V
雖然在包括嘉楠在內的多個廠商的推動下,RISC-V取得了長足發展。但從過往的 歷史 看來,任何一款架構的普及都需要時間。如PC時代的x86架構統治了指令集架構市場幾十年,後PC時代才迎來Arm架構的崛起,Arm也用了幾十年,才走上了巔峰。換而言之,計算負載的變遷需要經過一個長時間的生命周期。也就是說我們現在雖然已經進入了萬物互聯時代,給RISC-V創造了機會,但這個新興指令集來說,也只是邁出了第一步。
再者,現在的指令的發展趨勢是開放度越來越高。如Arm崛起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引入了更多的市場參與者。同樣地,我們也將看到RISC-V作為開源架構標桿對於新一代晶元設計廠商的吸引力,也許未來的英偉達、英特爾就會從這個生態中誕生。為此嘉楠也會持之以恆地投入其中。
張楠賡同時還強調,RISC-V生態還在持續壯大,特別在邊緣側場景中,因為很多業內通行的設計標准和協議標准尚未統一,所以在百家爭鳴的現階段中, 探索 自己獨特的技術路線更有意義,這也是作為RISC-V的堅定支持者嘉楠所踐行的。
「但我們也應該認識到,將晶元轉化為智能產品需要一個過程。與軟體不一樣,硬體是一段漫長的旅程、很花時間。需要先完成原型,然後客戶進行測試,可能還要進行一些反復開發,所有這些事情都會比在Linux上debug花更久時間,也需要在生態上花費更多心思」,張楠賡補充說。
基於以上考慮,嘉楠會堅持依託RISC-V架構進行自主IP核研發的技術路線,為市場帶來性能表現更優的晶元。同時,公司也會在軟體方面發力,給客戶帶來更方面的研發體驗。
據介紹,通過公司採用統一的AI編譯器,勘智系列KPU能支持 TensorFlow、PyTorch和ONNX 模型導入。支持運算元融合、稀疏壓縮和量化等優化手段,對模型的延遲和帶寬進行深度優化。K510同時還支持豐富的網路模型運算元,當中包括常見的 CNN、RNN 運算元和各類向量計算和數據處理操作。
「嘉楠的成長受惠於開源,公司也將全面擁抱軟硬體開源戰略。嘉楠已經決定把公司在硬體模塊、軟體演算法的積累,以及晶元手冊等基本資料去阿奴共享出來給開發者使用,與全球的開發者共同推進RISC-V生態的繁榮。」張楠賡說。在他看來,推動RISC-V產業的發展,除了有利於公司本身以外。這於中國晶元產業來說,也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
過去,晶元設計有時需要上億研發費用,投入上百人,但這是中小企業不易承擔,而且也不一定能掌握發展的主動權。但開源的RISC-V晶元設計能將晶元設計門檻大大降低,讓3到5人的小團隊在3到4個月內,只需花幾萬元便能研製出一款有市場競爭力的晶元,從而將促進晶元產業的繁榮,能更好地支持人工智慧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和數字經濟的發展。
張楠賡認為,晶元產業最關鍵的是人才。在晶元設計門檻降低之後,將會吸引到更多的人才投入這個行業,這有助於奠定本土晶元產業長遠發展的人才基礎;另一方面,因為x86和Arm架構自身比較封閉,不容易進行創新。
「有了RISC-V之後,本土的一些架構創新的成果也容易以開源的形式進行推廣,有助於打造中國在開源晶元領域的話語權。」張楠賡強調。
晶圓 集成電路 設備 汽車 晶元 存儲 MLCC 英偉達 模擬晶元
㈤ 什麼編譯器是首個中國公司開發出來的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編譯器
是化為公司開發出來的方舟編譯器
㈥ windows的pc端編譯器有哪些
Windows的pc端編譯器有:
1) Visual Studio
Windows 下首先推薦大家使用微軟開發的 Visual Studio(簡稱 VS),它是 Windows 下的標准 IDE,實際開發中大家也都在使用。為了適應最新的 Windows 操作系統,微軟每隔一段時間(一般是一兩年)就會對 VS 進行升級。VS 的不同版本以發布年份命名,例如 VS2010 是微軟於 2010 年發布的,VS2017 是微軟於 2017 年發布的。
不過 VS 有點龐大,安裝包有 2~3G,下載不方便,而且會安裝很多暫時用不到的工具,安裝時間在半個小時左右。
對於初學者,我推薦使用 VS2015。最好不用使用 VS2017,有點坑初學者。
2) DevC++
如果你討厭 VS 的復雜性,那麼可以使用 Dev C++。Dev C++ 是一款免費開源的 C/C++ IDE,內嵌GCC編譯器(Linux GCC 編譯器的 Windows 移植版),是 NOI、NOIP等比賽的指定工具。Dev C++ 的優點是體積小(只有幾十兆)、安裝卸載方便、學習成本低,缺點是調試功能弱。
NOI 是National Olympiad in Informatics的縮寫,譯為「全國青少年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NOIP 是National Olympiad in informatics in Provinces的縮寫,譯為「全國青少年信息學奧林匹克聯賽」。NOI、NOIP 都是奧林匹克競賽的一種,參加者多為高中生,獲獎者將被保送到名牌大學或者得到高考加分資格。
3) Visual C++ 6.0
Visual C++ 6.0(簡稱VC 6.0)是微軟開發的一款經典的 IDE,很多高校都以 VC 6.0 為教學工具來講解C和C++。但VC 6.0是1998年的產品,很古老了,在 Win7、Win8、Win10 下會有各種各樣的兼容性問題,甚至根本不能運行,所以不推薦使用。
VC 6.0 早就該扔進垃圾桶了,可是依然有很多大學把它作為教學工具,並且選用的教材也以 VC 6.0 為基礎來講解c語言和 C++,可見教學體制的極端落後,課程體系的更新遠遠跟不上技術的進步。
4) 其它 IDE
除了上面提到的三款 IDE,Windows 平台下還有很多其他的 IDE,它們各有特點,例如:
Code::Blocks 是一款開源、跨平台、免費的 C/C++ IDE,它和 Dev C++ 非常類似,小巧靈活,易於安裝和卸載,不過它的界面要比 Dev C++ 復雜一些,不如 Dev C++ 來得清爽。
Turbo C 是一款古老的、DOS 年代的C語言開發工具,程序員只能使用鍵盤來操作 Turbo C,不能使用滑鼠,所以非常不方便。但是 Turbo C 集成了一套圖形庫,可以在控制台程序中畫圖,看起來非常炫酷,所以至今仍然有人在使用。
C-Free 是一款國產的 Windows 下的C/C++ IDE,最新版本是 5.0,整個軟體才 14M,非常輕巧,安裝也簡單,界面也比 Dev C++ 漂亮。C-Free 的缺點也是調試功能弱。可惜的是,C-Free 已經多年不更新了,組件都老了,只能在 XP、Win7 下運行,在 Win8、Win10 下可能會存在兼容性問題。
㈦ 目前主流的C++編譯器有哪些
我用Cfree,也推薦你用這個,這個編譯器是自帶提示的,就是你只要輸入關鍵字或者之前設定函數的前幾個字母,該編譯器就會自動給你「聯想」出你需要的關鍵字或者相關的函數、成員等,這時只需要按下會車就實現自動輸入,這樣不會因為你輸入錯誤而照成不必要的修改……
㈧ 常見的C語言編譯器是什麼
目前最流行的C語言編譯器有以下幾種:
1、GNU Compiler Collection 或稱GCC
GCC(GNU Compiler Collection,GNU編譯器套件),是由 GNU 開發的編程語言編譯器。它是以GPL許可證所發行的自由軟體,也是 GNU計劃的關鍵部分。
GCC原本作為GNU操作系統的官方編譯器,現已被大多數類Unix操作系統(如Linux、BSD、Mac OS X等)採納為標準的編譯器,GCC同樣適用於微軟的Windows。GCC是自由軟體過程發展中的著名例子,由自由軟體基金會以GPL協議發布。
2、Microsoft C 或稱 MS C
Microsoft C 是c語言的一種IDE(集成開發環境),常見的還有Microsoft Visual C++,Borland C++,Watcom C++ ,Borland C++ ,Borland C++ Builder,Borland C++ 3.1 for DOS,Watcom C++ 11.0 for DOS,GNU DJGPP C++ ,Lccwin32 C Compiler 3.1,High C,Turbo C等等......
3、Borland Turbo C 或稱 Turbo C
Turbo C是美國Borland公司的產品,Borland公司是一家專門從事軟體開發、研製的大公司。該公司相繼推出了一套 Turbo系列軟體, 如Turbo BASIC, Turbo Pascal, Turbo Prolog, 這些軟體很受用戶歡迎。
(8)國產的編譯器擴展閱讀:
C編譯的整個過程很復雜,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1、預處理階段在該階段主要完成對源代碼的預處理工作,主要包括對宏定義指令,頭文件包含指令,預定義指令和特殊字元的處理,如對宏定義的替換以及文件頭中所包含的文件中預定義代碼的替換等,總之這步主要完成一些替換工作,輸出是同源文件含義相同但內容不同的文件。
2、編譯、優化階段編譯就是將第一階段處理得到的文件通過詞法語法分析等轉換為匯編語言。優化包括對中間代碼的優化,如刪除公共表達式,循環優化等;和對目標代碼的生成進行的優化,如如何充分利用機器的寄存器存放有關變數的值,以減少內存訪問次數。
3、匯編階段將匯編語言翻譯成機器指令。
4、鏈接階段鏈接階段的主要工作是將有關的目標文件連接起來,即將在一個文件中引用的符號同該符號在另外一個文件中的定義連接起來,使得所有的目標文件成為一個能夠被操作系統裝入執行的統一整體。
㈨ 習語言作為國產編譯器,能直接編譯c代碼,完全兼容c,為啥很多會點c的人要排斥它呢
ANSIC一般都可以支持,但也涉及到不同版本的C標準的兼容性問題,比如VC6不支持C99,VS2003,2005,2008,20120等就可以部分支持C99標准;而且很多標准並沒有規定實現,不同的編譯器實現可能不同,比如C標准只規定了short<=int<=long,但並沒有規定位元組數,導致不同的編譯器數據類型的大小各不相同。非ANSIC標準的話,不同的編譯器一般都有不同的實現,需要分別實現。在移植到不同編譯器的時候這些都要注意處理,比較常規的做法是數據類型和函數等自己根據不同編譯器封裝成一個統一的格式,在程序中使用封裝後的數據類型或函數,而不要使用原生類型,這樣在移植時只需要在封裝的地方根據編譯器的不同進行修改就可以了,不需要再修改源代碼。
㈩ 國產公式編輯器AxMath
最近由於撰寫學位論文,需要編輯很多數學公式,而由於不可知的原因,word竟然安裝不上mathtype,再加之對mathtype的輸入體驗不是很好,所以一直在尋找mathtype的替代品,於是就找到了AxMath這款公式編輯器。用了一段時間,對這款編輯器的好感驟升,加之國人開發,所以決定分享給大家,希望能夠幫到科研路上塵隱幸苦的科研狗們。
接下來我將主要從美觀度亂兄備,輸入體驗以及性價比這三個方面對這款軟體進行說明。
之所以不使用word自帶的公式編輯器,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word自帶的公式編輯器得到的公式美觀度真心不敢恭維,而mathtype和AxMath這兩款軟體得到的公式基本符合美觀要求。下圖為我在word中使用AxMath插件編排的公式,是不是相當美觀呢!由於沒有安裝mathtype,這里就不對兩款軟體編排的公式進行對比了。
在輸入體驗上,AxMath更是一款值得推薦的公式編輯器了。總所周知,無論是word還是mathtype,採用的都是面板輸入。這種輸入方法對於簡單的公式編排來說還可以接受,但是對於復雜的公式來說,其編排難度是相當大的。另外,對於經常需要編排公式的人來說,對latex語法編排公式一定不會陌生。而AxMath則包含了latex語法編輯公式。
Axmath的公式輸入方法一共有三種方式:面板輸入、latex語法輸入和面板、latex語法混合輸入三種方式。極大地滿足的對於公式編排的需求。
個人感覺但從輸入體驗上來說,AxMath相較於mathtype來說更加人性化,且更加使用方便,能夠提高編輯效率。
另外,在word軟體中,AxMath還支持通過在word環境中輸入latex語法直接編譯生成公式,是不是很方便!!!由於嘩毀本人電腦預裝word許可權的原因,這種方法就不在這里演示了。感興趣的朋友們可以自己去體驗一下,真的非常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