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啟參與編譯的書籍
① 由徐光啟李之藻等人編譯的一部中國比較早全面介紹歐洲天文學�
你指的應該是 《崇禎歷書》吧? 《崇禎歷書》是一部中國比較全面的介紹歐洲天文學知識的著作,由徐光啟、李之藻、李天經、湯若望等人編譯,從明代(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崇禎二年(公元1629年)到崇禎七年(公元1634年)裂爛野,歷時5年。
中國明代崇禎年間為改革歷法而編的一部叢書。它從多方面引進了歐洲的古典天文學知識。全書共46種﹑137 卷(內有星圖一折和恆星屏障一架)。編撰工作由專設的歷局負責。全書主編是徐光啟(徐光啟死後由李天經主持)。崇禎二年(公元1629年)九月成立歷局﹐開始編撰。到崇禎七年十一肆喊月全書完成。參加翻譯歐洲天文學知識的有耶穌會士湯若望(日耳曼人)﹑羅雅谷(葡萄牙人)。在他們之前還有鄧玉函(瑞士人)﹑龍華民(義大利人)等參加歷漏過短期編制。
② 徐光啟發明了什麼
徐光啟沒有具體的發明,但在天文歷法、數學、農書著作、火器方面都有貢獻。
1、徐光啟在天文歷法方面的成就,主要集中於《崇禎歷書》的編譯和為改革歷法所寫的各種疏奏之中。在歷書中,他引進了圓形地球的概念,明晰地介紹了地球經度和緯度的概念。
2、徐光啟在修改歷法的疏奏中,詳細論述了數學應用的廣泛性。他一共提出了十個方面(「度數旁通十事」),即:天文歷法、水利工程、音律、兵器兵法及軍事工程、會計理財、各種建築工程、機械製造、輿地測量、醫葯、製造鍾漏等計時器。說把數學應用的廣泛性,講述得十分完備。
3、徐光啟在數學方面的最大貢獻當推《幾何原本》(前6卷)翻譯。
4、農學方面的著作計有《農政全書》《甘薯疏》《農遺雜疏》《農書草稿》《泰西水法》等。
5、把番薯引進家鄉種植,進行了多次試種,終於獲得成功。在上海推廣後,他又將甘薯的種植擴大到全國。
6、編纂《農政全書》。
7、徐光啟還對火器在實踐中的運用,對火器與城市防禦,火器與攻城,火器與步、騎兵種的配合等各個方面部有所探求。
(2)徐光啟參與編譯的書籍擴展閱讀
徐光啟:積極影響海派文化形成
在與西士的交往上,徐光啟的態度頗為真誠、意識更為超前。握游利瑪竇入華,帶來了三棱鏡、地球儀等各種西洋奇器,一時間引得文人士大夫爭相交往。然而,這樣的交往多基於好奇心理。在許多中國人看來,這些西洋人不過是「西夷」而已。
徐光啟卻不同,他秉持陸九淵「東海西海,心同理同」的理念,突破狹隘的民族觀,真心敬服西士的學識,將其視猜攔為良師益友。
與徐光啟有過直接交往的傳教士,有明確史料記載的多達20多位,來自義大利、葡萄牙、法國、西班牙等多個國家。通過與這些西洋人的交往,徐光啟不僅學到了西方科學知識,還對西方的文學、哲學、邏輯學以及風土人情有了一定的認識,既開闊了思維,也拓寬了眼界。
除自身廣交西士之外,徐光啟也積極鼓勵門人弟子與之交往。例如,他在天啟元年給門人鹿善繼的一封信中,囑咐其向西士請教,學習西術、製造西器。信中還稱贊西士「皆棄家學道,勸人為善者,兼之博涉通綜,深明度數」,並稱「若得訪求到來……深於守御進取有所裨益矣」。
徐光啟的這種國際胸懷,對故鄉的海派文化形成也產生了積極影響。明末時期的上海,只是富饒江南地區中一個不怎麼起眼的小縣。然而,因為這里是徐光啟的家鄉,自萬曆晚期至康熙前期,有多達34名西洋傳教士來到上海,為這個縣城增添了國際化的氣息。
至晚清,一度被禁的耶穌會重返中國。為紀念徐光啟並傳承當時的偉業,耶穌會將上海的徐家匯設為江南傳教區的中心。他們在此建造了許多西式的機構和建築,推動了上海的近代化進程。
徐光啟無疑是一位擁穗皮胡有世界眼光的先行者。面對全球化帶來的沖擊,他懂得「相資為用,互助以成」,以實現東西方文化上的互補。願意正視異質文化,努力去理解並融會貫通,或許是這位先驅帶給我們最鮮活的啟示。
③ 徐光啟發明了什麼
徐光啟在天文學上的成就主要是主持歷法的修訂和《崇禎歷書》的編譯 徐光啟(1562年4月 「幾何」名稱的由來——科學家徐光啟 24日-1633年11月8日),字子先,號玄扈,教名保祿,漢族,明朝南直隸松江府上海縣人,中國明末數學家和科學家、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官至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 徐光啟是萬曆三十二年(1604)進士。通天文、歷算,習火器。入天主教,與義大利人利瑪竇研討學問。四十年,充歷書纂修官,與傳教士熊三拔共制天、地盤等觀象儀。次年遭訐,稱病去職,屯耕於天津。 四十七年,明軍敗於薩爾滸,疏請自效,擢河南道御史,練兵通州。熹宗即位,以志不得展,藉病歸。天啟元年(1621)復職,力請鑄紅夷炮御敵,後忤魏忠賢革職。崇禎元年(1628)召還,奉敕督領歷清軍。三年,疏陳墾田、水利、救荒、鹽法等拯時急務,擢禮部尚書,奉旨與傳教士龍華民、鄧玉函、羅雅各等修正歷法。五年,以禮部尚書兼殿閣大學士入參機務。崇禎六年(1633年)卒於北京。贈少保,謚文定。 著有《徐氏庖言》、《詩經六帖》、《勾股義》等,編著《農政全書》、《崇禎歷書》,譯《幾何原本》、《泰西水法》等。 徐光啟封聖啟動 中國明朝著名政治家和科學家徐光啟將在上海被封聖,梵蒂岡周五(4月15 日)對這個消息做出了積極回應。 梵蒂岡發言人把徐光啟將被封聖描述為北京官方教會和梵蒂岡緊張關系中出現的「一線希望」,並稱這對中國的現在和未來都是個好兆頭。 徐光啟是明朝直隸松江府上海縣人,是明末的數學家,科學家,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曾經作過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 梵蒂岡發言人說,徐光啟的事跡應該給中國的天主教徒帶來信心,讓他們更忠於梵蒂岡。 發言人說,「無論是否是天主教徒,中國人都會更好地了解,作中國人和作天主教徒之間並沒有沖突。」 上海大主教金魯賢主張將徐光啟封聖。他在梵蒂岡同中國的愛國教會之間實現和解發揮了重要作用。 金魯賢1985年被中國國家控制的愛國教會任命為主教,2005年又獲得教宗的承認。 早年歲月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生於南直隸松江府上海縣法華匯(今上海市,為了紀念徐光啟而改名為徐家匯)一個小商人的家裡。當時的法華匯還不是城市而是鄉村,四周都是種滿莊稼的農田。徐光啟小時候進學堂讀書,就很留心觀察周圍的農事,對農業生產有著濃厚的興趣。 青少年時代的徐光啟,聰敏好學,活潑矯健,當時人們說他「章句、帖括、聲律、書法均臻佳妙」,喜歡雪天登城,在龍華寺讀書時喜登塔頂,「與鵲爭處,俯而喜」。萬曆九年(1581)中秀才,「便以天下為己任。為文鉤深抉奇,意義自暢」,他曾說道「文宜得氣之先,造理之極,方足炳輝千古」。這是由神童到才子的形象。 二十歲考中秀才以後,他在家鄉和廣東、廣西教書,白天給學生上課,晚上廣泛閱讀古代的農書,鑽研農業生產技術。由於農業生產同天文歷法、水利工程的關系非常密切,而天文歷法、水利工程又離不開數學,他又進一步博覽古代的天文歷法、水利和數學著作。 萬曆九年中秀才後,因家境關系,徐光啟開始在家鄉教書。加之連年自然災害,他參加舉人考試又屢試不中,這期間,他備受辛苦。 接觸近代科學 大約是在萬曆二十一年(1593),徐光啟受聘去韶州任教,wwwyoucom二年後又轉移至潯州。徐光啟在韶州見到了傳教士郭居靜(L.Cattaneo)。這是徐光啟與傳教士的第一次接觸。 在郭居靜那兒,他第一次見到一幅世界地圖,知道在中國之外竟有那麼大的一個世界;又第一次聽說地球是圓的,有個叫麥哲倫的西洋人乘船繞地球環行了一周;還第一次聽說義大利科學家伽利略製造了天文望遠鏡,能清楚地觀測天上星體的運行。所有這些,對他來說,都是聞所未聞的新鮮事。從此,他又開始接觸西方近代的自然科學,知識更加豐富了。 明朝末年,後金政權不時對明朝發動進攻,整個社會處在動盪不安的狀態。徐光啟富於愛國的熱忱,他希望能夠利用科學技術幫助國家富強起來,使天下的黎民過上「豐衣食,絕飢寒」的安定富裕的生活。 萬曆二十五年(1597),徐光啟由廣西入京應試,本已落選,但卻被主考官焦竑(1540—1620)於落第卷中檢出並拔置為第一名。現在看來,徐、焦二人都主張文章學問應該「益於德,利於行,濟於事」,或許在經世致用思想上的一致,徐光啟才被焦竑賞識並被拔置第一的。但不久焦竑被劾丟官,轉年徐光啟參加會試也未能考中進士。他便又回到家鄉課館教書。 在同郭居靜交往的時候,徐光啟聽說到中國來傳教的耶穌會會長利瑪竇精通西洋的自然科學,就到處打聽他的下落,想當面向他請教。1600年,他得到了利瑪竇正在南京傳教的消息,即專程前往南京拜訪。 利瑪竇是義大利人,原名叫瑪太奧·利奇(Matteo Ricci, 1552-1610)。他從小勤奮好學,對數學、物理學、天文學、醫學都很有造詣,而且擅長製作鍾表、日晷(gui鬼,日晷是古代一種測定時間的儀器),善於繪制地圖和雕刻。三十歲從神學院畢業,利瑪竇被耶穌會派到中國來傳教。他為了便於同中國人交往,刻苦學習中國的語言、文字和古代文化,換上中國的服裝,按照中國的禮節和風俗習慣進行活動,還為自己取了利瑪竇這樣一個中國名字。 徐光啟見到利瑪竇,對他表示了仰慕之情,希望向他學習西方的自然科學。利瑪竇看他是個讀書人,也想向他學習中國古代的文化典籍,並熱衷發展他為天主教徒,就同他交談起來。他們從天文談到地理,又談到中國和西方的數學。臨別的時候,利瑪竇對徐光啟學習西方自然科學的請求未置可否,卻送給他兩本宣傳天主教的小冊子。一本是《馬爾谷福音》,講的是耶穌的故事,另一本是《天主實義》,是利瑪竇用中文寫的解釋天主教義的書。(1603)萬曆三十一年。 經過三年的考慮,徐光啟在南京接受洗禮,全家加入了天主教。後來徐光啟一直是教會中最為得力的干將。 仕途之路 萬曆三十二年(1604)徐光啟考中進士,開始步入仕途。徐光啟20歲時中秀才,36歲中舉人,考中進士時已是43歲,為科舉功名共用去了23年時間。 徐光啟在未中進士之前,曾長期輾轉苦讀,在破萬卷書、行萬里路之後,深知流行於明中葉以後的程朱理學,主張禪靜頓悟、反對經世致用,實為誤國害民。有人記述徐光啟當時的變化說:「(他)嘗學聲律、工楷隸,及是悉棄去,(專)習天文、兵法、屯、鹽、水利諸策,旁及工藝數學,務可施用於世者。」還有人記述說「公初筮仕入館職,即身任天下,講求治道,博極群書,要諸體用。詩賦書法,素所善也,既謂雕蟲不足學,悉屏不為,專以神明治歷律兵農,窮天人指趣。」(鄒漪《啟禎野乘·徐文定傳》、張溥為徐光啟《農政全書》所寫序言)徐光啟思想上的如此轉變,使他的後半生走上了積極主張經世致用、崇尚實學的道路。徐光啟是明學術界、思想界興起的實學思潮中的一位有力的鼓吹者、推動者。 徐光啟考中進士,後擔任翰林院庶吉士的官職,在北京住了下來。在館所撰課藝,如《擬上安邊御敵疏》、《擬緩舉三殿及朝門工程疏》、《處置宗祿邊餉議》、《漕河議》等,表現了徐光啟憂國憂民的思慮和淵博的治國安邦的謀略。 利瑪竇在同徐光啟見面的第二年,也來到了北京。他向明神宗貢獻禮品,得到明神宗的批准,在宣武門外置了一處住宅,長期留居下來,進行傳教活動。徐光啟在公餘之暇,常常去拜訪利瑪竇,彼此慢慢熟悉了,開始建立起較深的友誼。 1606年,徐光啟再次請求利瑪竇傳授西方的科學知識,利瑪竇爽快地答應了。他用公元前三世紀左右希臘數學家歐幾里得的著作《原本》做教材,對徐光啟講授西方的數學理論。利瑪竇每兩天講授一次,徐光啟總是准時到達。 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徐光啟完全弄懂了歐幾里得這部著作的內容,深深地為它的基本理論和邏輯推理所折服,認為這些正是我國古代數學的不足之處。於是,徐光啟建議利瑪竇同他合作,一起把它譯成中文。開始,利瑪竇對這個建議頗感猶豫,因為歐幾里得的這部著作是用拉丁文寫的,拉丁文和中文語法不同,詞彙也很不一樣,書里的許多數學專業名詞在中文裡都沒有相應的現成詞彙。要譯得准確、流暢而又通俗易懂,是很不容易的。早先曾有一個姓蔣的舉人同利瑪竇合作試譯過,就因為這個緣故而不得不半途而廢。但徐光啟認為只要肯下工夫,總是可以譯成的。在他的一再勸說下,利瑪竇也就同意了。 從1606年的冬天開始,開始了緊張的翻譯工作。先由利瑪竇用中文逐字逐句地口頭翻譯,再由徐光啟草錄下來。譯完一段,徐光啟再字斟句酌地作一番推敲修改,然後由利瑪竇對照原著進行核對。遇有譯得不妥當的地方,利瑪竇就把原著再仔細地講述一遍,讓徐光啟重新修改,如此反復。徐光啟對翻譯非常認真,常常是到了深夜,利瑪竇休息了,他還獨自坐在燈下加工、修改譯稿。有時為了確定一個譯名,他不斷地琢磨、推敲,不知不覺地就忙到天亮。譯文里的「平行線」、「三角形」、「對角」、「直角」、「銳角」、「鈍角」、「相似」等等中文的名詞術語,都是經過他嘔心瀝血的反復推敲而確定下來的。 1607年的春天,徐光啟和利瑪竇譯出了這部著作的前六卷。徐光啟想一鼓作氣,接著往下譯,爭取在年內譯完後九卷,但利瑪竇卻主張先將前六卷刻印出版,聽聽反映再說。付印之前,徐光啟又獨自一人將譯稿加工、潤色了三遍,盡可能把譯文改得准確。然後他又同利瑪竇一起,共同敲定書名的翻譯問題。這部著作的拉丁文原名叫《歐幾里得原本》,如果直譯成中文,不大象是一部數學著作。如果按照它的內容,譯成《形學原本》,又顯得太陳舊了。利瑪竇說,中文裡的「形學」,英文叫作「Geo」,它的原意是希臘的土地測量的意思,能不能在中文的詞彙里找個同它發音相似、意思也相近的詞。徐光啟查考了十幾個片語,都不理想。後來他想起了「幾何」一詞,覺得它與「Geo」音近意切,建議把書名譯成《幾何原本》,利瑪竇感到很滿意。1607年,《幾何原本》前六卷正式出版,馬上引起巨大的反響,成了明末從事數學工作的人的一部必讀書,對發展我國的近代數學起了很大的作用。 後來,徐光啟雖然沒有能夠再和利瑪竇一起譯出《幾何原本》的後九卷,但他又陸續寫了許多其他的科學著作。 萬曆三十五年(1607)散館,授翰林院檢討,不久喪父,返鄉守制。 萬曆三十八年(16l0)徐光啟守制期滿,回京復職,此後除幾次臨時性差事之外,一直擔任較為閑散的翰林院檢討。和當時一般文人官吏熱衷於筆墨應酬不同,徐光啟用較多的時間進行天文、演算法、農學、水利等科學技術研究,從事了不少這方面的翻譯和寫作。在寫給親戚的信中徐光啟自述道:「昨歲偶以多言之故,謬用歷法見推……惟欲遂以此畢力,並應酬文墨一切迸除矣。何者?今世作文集至千百萬言者非乏,而為我所為者無一有。歷雖無切於用,未必更無用於今之詩文也。況弟輩所為之歷算之學,漸次推廣,更有百千有用之學出焉。如今歲偶爾講求數種用水之法,試一為之,頗覺於民事為便……弟年來百端俱廢者,大半為此事所奪。」(《徐光啟集·致老親家書》)其中的「用水之法」,指的是萬曆四十年(1612)與傳教士熊三拔(S.de Ursis)合譯的《泰西水法》,書中介紹了西洋的水利工程作法和各種水利機械。 在此期間,徐光啟還與傳教士合作再次校訂了《幾何原本》並出版了第二版。同時他還為李之藻與利瑪竇合譯的《同文算指》(此書介紹了西方的筆算數學)、熊三拔編著的介紹天文儀器的《簡平儀說》等書寫了序言。 這些序言表達了徐光啟對傳人的西方科技知識的看法。 向傳教士學習科技知識的同時,徐光啟對他們的傳教活動也進行了協助,幫他們刊刻宗教書籍,對傳教士的活動也有所庇護。徐光啟的這許多行為,多被朝臣誤解,加上與其他官員的一些意見不合,因此他辭去工作,在天津購置土地,種植水稻、花卉、葯材等。萬曆四十一年至四十六年(16l3—1618)間,他在天津從事農事試驗,其餘時間則多是往來於京津之間。這期間,徐光啟寫成「糞壅規則」(施肥方法),並寫成他後來的農學方面巨著《農政全書》的編寫提綱。 萬曆四十六年(1618)北方後金叛亂軍隊襲擊邊關,經人介紹推薦,明廷召徐光啟於病中。徐光啟在寫給焦竑的信中寫道:「國無武備,為日久矣,一朝釁起,遂不可文。啟才職事皆不宜兵戎之役,而義無坐視,以負國恩與師門之教」。他不但自己力疾赴命,同時還感召別人放棄安適生活,共赴國難。至天啟三年(1621)的三年多時間里,徐光啟從事選兵、練兵的工作。這期間,焦竑把徐光啟推薦給自己的同年登萊巡撫袁可立,徐光啟在兵器方面的才幹得到袁可立的充分賞識,後來二人在戰略思想上都主張加強對朝鮮的控制,只可惜在天啟四年二人受到閹黨的排擠而先後離職。這時他雖已年近60,而保國守土的愛國忠心,昭昭可鑒,不讓壯年。 萬曆四十七年(16l9),徐光啟以詹事府少詹事兼河南道監察御史的新官銜督練新軍。他主張「用兵之道,全在選練」,「選需實選,練需實練」。這期間他寫了各種軍事方面的奏疏、條令、陣法等等,後來大都由他自選編入《徐氏庖言》一書之中。但是由於財政拮據、議臣掣肘等原因,練兵計劃並不順利,徐光啟也因操勞過度,於天啟元年(1621)三月上疏回天津「養病」,六月遼東兵敗,又奉召入京,但終因製造兵器和練兵計劃不能如願,十二月再次辭歸天津。 魏忠賢閹黨擅權時,為籠絡人心,曾擬委任徐光啟為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讀學士協理詹事府事的官職,但徐光啟不肯就任,引起閹黨不滿,被劾,皇帝命他「冠帶閑住」,於是他回到上海(1624)。在上海「閑住」期間,他進行《農政全書》的寫作(1625一1628)。徐光啟自編的軍事論集《徐氏庖言》,也是此時刊刻出版的。天啟五年(1625)閹黨彈劾徐光啟練兵為「孟浪無對」、「騙官盜餉」、「誤國欺君」等等,《徐氏庖言》的出版正是對這些不實之詞的回答。 崇禎帝即位,殺魏忠賢,閹黨事敗。崇禎元年(1628),徐光啟官復原職,八月,充日講官,經筵講官,為天子師。崇禎二年,他又升為禮部左侍郎,三年升禮部尚書,已是朝廷重臣。 這期間,徐光啟對墾荒、練兵、鹽政等方面都多所建白,但其主要精力則是用於修改歷法。前此自從與傳教士接觸之後徐光啟即留心天文歷法。 萬曆四十年(16l2)就有入推薦由徐光啟督修改歷,未成。至此崇禎二年(1629)五月朔日食,徐光啟恢西法推算,其結果較欽天監為密,九月,朝廷決心改歷,令徐光啟主持。徐光啟從編譯西方天文歷法書籍人手,同時製造儀器,精心觀測,自崇禎四年(1631)起,分五次進呈所編譯的圖書著作。這就是著名的《崇禎歷書》,全書共46種,137卷。別人親見並記述了他的這段生活,說他「掃室端坐,下筆不休,一榻無椎……冬不爐,夏不扇……推算緯度,昧爽細書,迄夜半乃罷。」(張溥為《農政全書》所寫的序)這時,徐光啟已70歲了,但其研究熱情不減,親自實踐,目測筆書,融匯中西,不愧為一代科學家的風范。 崇禎五年(1632)六月,徐光啟以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入閣,參予機要。「每日入值,手不停揮,百爾焦勞」,「歸寓夜中,篝燈詳繹,理其大綱,訂其細節」,這正是他宰相兼科學家繁忙生活的寫照。如此繁忙,不久,他就病倒了。這年十一月,加徐光啟為太子少保。 崇禎六年(1633)八月,再加徐光啟太子太保、文淵閣大學士兼禮部尚書,至此,他已是位極人臣了。十一月病危,仍奮力寫作「力疾依榻,猶矻矻捉管了歷書」,並囑家屬「速繕成《農書》進呈,以畢吾志」。 崇禎六年(1633)十一月七日,一代哲人逝世,終年72歲,謚文定,墓地現存於上海徐家匯光啟公園。是年十月十一日,與徐光啟同年生的兵部尚書太子少保袁可立卒於河南睢州。 編輯本段家庭情況 明中葉以來,長江中下游地區,以農業和手工業為主的商品經濟得到較明顯的發展。在這種社會環境下,個人和家庭在社會中的地位,升降起伏。變化比較大。徐光啟的家,從其曾祖父時起,在六七十年間。曾有三次較大的起伏。而徐光啟則剛好是誕生在家道第三次中落後的谷底,家境不能算好。但這個家庭對農業和手工業、商業的生產活動是熟悉的。 徐光啟的父親棄商歸農,為人「博識強記,於陰陽、醫術、星相、占候、二氏之書,多所通綜,每為人陳說講解,亦娓娓終日」。而徐光啟的母親「性勤事,早暮紡績,寒暑不輟」。「每語喪亂事(指使寇入侵),極詳委,當日吏將所措置,以何故成敗,應當若何,多中機要」(見徐光啟所寫「先考事略」,「先妣事略」)。如此的家庭和父母,對徐光啟後來鑽研科學技術、重農兵、尚實踐、畢生唯勤唯儉、安貧若素等等都有良好的影響。 徐光啟的第十六代孫是個軍人,他有一個外孫女叫倪桂珍,便是名震中國現代史的宋氏三姐妹的母親。倪桂珍遠遠地繼承了先祖的風格,是一個虔誠的基督教徒,而且仍然擅長數學。她所哺育的幾個女兒對中國現代社會的巨大影響,可看作徐光啟發端的上海文明的一次重大呈示。
希望採納
④ 徐光啟是怎麼修《農政全書》的
徐光啟,字子先,號玄扈。嘉靖四十一年(1562)出生於南直隸松江府上海縣(今上海市)一個商人兼小地主的家庭。他家祖上經商,到父親時歸田務農。他出生時,家道中衰,所以自幼對農業、手工業及商業活動都不陌生。
徐光啟少年穎悟,「章句、帖括、聲律、書法均臻佳妙」。萬曆九年(1581)中秀才,便以天下為己任。但因家境關系,他中秀才後,便開始在鄉間私塾課徒。多次應試不中,又到韶卅、潯州等地任教。
萬曆二十五年(1597),三十五歲的徐光啟由廣西入京應試。本已落選,卻被主考官焦竑從落第卷中撿出擢至第一名。又過了七年,即萬曆三十二年(1604),中進士,由此步入仕途。這一年,他已經四十三歲。
中進士後,徐光啟被點為翰林院庶吉士,其間於國家軍事經濟大政多有建白。北方的後金(即後來的清)進攻明朝,徐光啟奉詔選兵練兵。閹黨魏忠賢擅權,曾援引徐光啟,他不為所惑,引起閹黨不滿,被劾置閑住,回到老家上海。崇禎元年(1628),閹黨被除,徐光啟官復原職,旋即充經筵講官。次年,升任禮部左侍郎;三年,升禮部尚書;五年(1632)六月,以禮部尚液銀尺書兼東閣大學士入閣,參與機要;十一月,加太子太保。崇禎六年(1633)八月,加太子太保、文淵閣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同年十一月七日辭世。
作為明末最著名的科學家,徐光啟在天文歷法、數學、農業、水利、軍事諸方面都有建樹,尤其是他的《農鬧高政全書》,更是廣為人知,對我國乃至世界農業科學技術的發展產生過很大的影響。
由於生活在積貧積弱的晚明之世,水旱蟲災連年不斷,使得一直做著「富國強兵」夢的徐光啟對國家大事和農業生產非常關注。他痛心於「唐宋以來,國不設農官,官不庀農政,士不言農學,民不專農業」的狀況,極力鼓吹發展農業生產。他贊揚戰國李悝、商鞅等人的「農本」思想,主張「富國必以本業(農業),強國必以正兵」。他不僅多次上疏建議墾荒屯田,興修水利,更在萬曆四十一年至四十六年(1613~1618)間在天津買荒地數百畝,開墾為農場,從事農事試驗,研究如何在北方地區種植水稻。閹黨專權,他回老家上海「閑住」,則致力於《農政全書》的寫作。這項工作開始於天啟五年(1625),但沒有最後定稿。徐光啟逝世後,《農政全書》初稿經由江南名士陳子龍會同謝廷楨、張密等人整理,「大約刪者十之三,增者十之二」,於崇禎十二年(1639)完工,定名為《農政全書》刻印出來。
《農政全書》共分60卷,約70萬字。從篇幅上說,這本書是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的7倍,是元王禎《王禎農書》的6倍。全書分12門:農本(介紹經史典故、諸家重農雜說)、四制(介紹井田、區田及土地利用等)、農事(研究營治、開墾、授時、占候及預測天氣之變化和年成豐歉)、水利(介紹我國西北及東南地區的水利、灌溉、水力利用和泰西水法)、農器(介紹作物栽培及糧品加工等用具)、樹藝(介紹谷類、蔬果的栽培)、蠶桑(介紹栽桑、養蠶)、蠶桑廣類(介紹棉、麻、葛的栽培與加工)、種植(介紹竹木及葯用植物的栽培技術)、牧養(談禽、畜、魚、蜂等的飼養方法)、製造(介紹食品加工和日常生活中的某些常識)及荒政(談如何防荒、救荒)。書中絕大部分材料是從220餘種古代及當代文獻中輯錄來的,自己撰寫的文字大約只有6萬余字。所以,陳子龍稱徐氏《農政全書》是「雜采眾家,兼出獨見」,而時人對徐氏的自著文字則極其推崇,以為「人問或一引先生獨特之言,則皆令人拍案叫絕」。由此可見,《農政全書》是一部融前人經驗與個人研究、實踐的成果於一體的農業科學巨著。
從內容上看,《農政全書》包括農政思想和農業技術兩大方面。他主張用墾荒和開發水利的辦法來發展北方的農業生產,力圖從根本上改變南糧北運的局面,從根本上革除漕運弊政。另外,他提出對災荒「預弭為上,有備為中,賑濟為下」,應以預防為主。在農業技術方面,他破除了中國古代農學中的「唯風土論」思想,說明通過試驗可以使過去在某地被看作是不適宜的作物得到推廣種植。另外,他提高了南方的旱作技術,推廣甘薯種植,總結栽培經驗,總結蝗蟲災害的發生規律和治理蝗災的辦法。
徐光啟的農學著作除了《農政全書》以外,還有《吉貝疏》、《甘薯疏》、《農遺雜疏》等專業性論著。萬曆三十六年(1608),搏模長江下游大水,農業歉收。徐光啟聽說東南沿海有新引進的甘薯可充飢,於是決定在上海試種,但難以藏種越冬。在《甘薯疏》中,他提出了好幾種在長江流域甘薯藏種越冬的方法,並記述了用甘薯釀酒的方法。《吉貝疏》專門談棉花在我國的傳播和栽培。他寫這些書,都是為了在中國推廣這些作物。可惜這幾種專著都已失傳,所幸書中的基本要點都收集在《農政全書》中了。
徐光啟除了是一位出色的農學家,還是一位重要的天文歷法學家、數學家和軍事家。萬曆二十一年(1593),在韶州任教的徐光啟認識了郭居靜,這是他第一次和傳教士接觸。萬曆三十一年(1603),徐光啟在南京接受洗禮,加入天主教。時值西方耶穌會人士紛紛來華,經過長期試探,西方傳教士們認為通過傳播科學知識,可以達到更好宣傳宗教的目的。徐光啟則認為傳教士的學問「略有三種,大者修身事天,小者格物窮理,……而余乃巫傳其小者」,又認為「其教必可以補儒易佛,而其緒余更有一種格物窮理之學」,值得中國人借鑒。徐光啟向傳教士們學習科技知識,其中包括天文、歷法、數學等。萬曆三十四年,徐光啟與傳教士利馬竇合作翻譯古希臘數學家歐幾里德的數學名著《幾何原本》的前六卷,又譯《測量法義》,開翻譯西方科學著作之先河。萬曆四十年(1612),又與傳教士熊三拔合譯《泰西水法》,介紹西洋各種水利機械及各種水利工程作法。除了翻譯《幾何原本》外,他在數學方面的成就還包括對中國數學在明代落後的原因的研究以及對數學應用的廣泛性的論述。作為天文歷法學家,徐光啟的主要成就是主持歷法的修訂和編譯《崇禎歷書》。古代歷法是用來「授民以時」的,計算精確與否關系重大。明代先是實行《大統歷》,實際上是元代《授時歷》的繼續。天長日久,已有嚴重誤差。崇禎二年(1629),禮部奏請開設歷局,以徐光啟督修歷法,當時協助的既有中國人如李之藻,也有傳教士,如熊三拔、湯若望等。改歷工作雖然因明王朝的很快覆亡而沒有完成,但徐光啟在天文歷法方面的成就仍可於《崇禎歷書》的編譯及他為改革歷法所寫的各種奏疏中窺見一二。
晚明積貧積弱,頗受倭寇及後金的侵擾,一貫視天下為己任的徐光啟自然也會把部分精力放在軍事科學技術的研究上。在「安邊御虜」的思想指導下,他為國選兵、練兵,撰寫了諸如《選練百字訣》、《選練條格》、《練藝條格》、《束伍條格》、《形名條格》、《火攻要略》、《制火葯法》一系列條令和法典,供軍隊急用。
⑤ 共同翻譯了幾何原理一書的明代科學家是
明代科學家徐光啟和西方傳教士利瑪竇共同翻譯了《幾何原理》一書。徐光啟是明代科學畝大家、政治家,畢生致力於科學技術的研究,其主要著作有《勾股義》《測量異同》《甘薯疏》《農遺雜疏》《農書草稿》等。
徐光啟的介紹
徐光啟在數學方面的最大貢獻當推和利瑪竇共同翻譯了《幾何原本》。徐光啟提出了實用的「度數之學」的思想,同時還撰寫了《勾股義》和《測量異同》兩書。徐光啟首先把「幾何」一詞作為數學的專業名詞迅則豎來使用。徐光啟精曉農學,著作甚多,計有《農政全書》《甘薯疏》《農遺雜疏》《農書草稿》《泰西水法》等。
徐光啟參加了《盯御測天約說》《大測》《日纏歷指》《測量全義》《日纏表》等書的具體編譯工作。徐光啟在天文歷法方面的成就,主要集中於《崇禎歷書》的編譯和為改革歷法所寫的各種疏奏之中。
⑥ 徐光啟翻譯《幾何原本》之後,對於當時翻譯西方科學書籍有著怎樣的帶動作用和影響
以徐光啟翻譯《幾何原本》、李之藻編譯《渾憲指陵通蓋圖說》為發端,在晚明的學術界,翻譯西方科學書籍成為一時盛事,較有代表性的還有焦勖譯《火攻挈要》、王征譯《遠西奇器圖說》等書。此外,當時還譯介了一批歐洲宗教、哲學、邏輯學、語言學等方面的書籍。自唐代大規模翻譯雹昌佛經以來,這是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第二次譯書高潮,而此次譯書涉及的領域之廣,科學意義之大,又是第一次譯書高潮無法比擬的。它在較高的層次上實現了中國和歐洲兩大文化體系的融匯與交流,使中國文化初步納入了世界文化發展的體系,為中國科學文化的發唯肆戚展注入新的活力與生機。
⑦ 編著《農政全書》的明代科學家是誰
編著《農政全書》的明代科學家是徐光啟。
徐光啟精曉農學,著作甚多,計有《農政全書》《甘薯疏》《農遺雜疏》《農書草稿》《泰西水法》等。
《農政全書》初稿完成後,徐光啟忙於負責修訂歷書,無暇顧及,去世後由他的門人陳子龍等人負責修訂,於1639年刻板付印。全書由於分為12目,共60卷,50餘萬字。
徐光啟主要成就
徐光啟在天文歷法方面的成就,主搜拿哪要集中於《崇禎歷書》的編譯和為改革歷法所寫的各種疏奏之中。在歷書中,他引進了圓形地球的概念,介紹了經度和緯度的概念。他根據第谷星表和中國傳統星表,提供了第一個全天性星圖,成為清代星表的基礎。
在計算方法上,引進了球面和平面三角學的准確公式,並首先敏冊作了視差、蒙氣差和時差的訂正。除《崇禎歷書》全書的總編工作外,徐光啟還參加了《測天約說》《大測》《日纏歷指》《測量全義》《日纏表》等書的具體編譯工作。
以上世碼內容參考:網路-徐光啟
⑧ 徐光啟與傳教士利瑪竇合作翻譯的數學巨著叫什麼
親 那是《幾何原理》,也叫《幾何原本》,歐幾里德著,由徐光啟與傳教士利瑪竇合作翻譯
從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的冬天開始,開始了緊張的翻譯工作.先由利瑪竇用中文逐字逐句地口頭翻譯,再由徐光啟草錄下來.譯完一段,徐光啟再字斟句酌地作一番推敲修改,然後由利瑪竇對照原著進行核對.遇有譯得不妥當的地方,利瑪竇就把原著再仔細地講述一遍,讓徐光啟重新修改,如此反復.徐光啟對翻譯非常認真,常常是到了深夜,利瑪竇休息了,他還獨自坐在燈下加工、修改譯稿.有時為了確定一個譯名,他不斷地琢磨、推敲,不知不覺地就忙到天亮.譯文里的「平行線」、「三角形」、「對角」、「直角」、「銳角」、「鈍角」、「相似」等等中文的名詞術語,都是經過他嘔心瀝血的反復推敲而確定下來的.
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的春天,徐光啟和利瑪竇譯出了這部著作的前六卷.徐光啟想一鼓作氣,接著往下譯,爭取在年內譯完後九卷,但利瑪竇卻主張先將前六卷刻印出版,聽聽反映再說.付印之前,徐光啟又獨自一人將譯稿加工、潤色了棚虛三遍,盡可能把譯文改得准確.然後他又同利瑪竇一起,共同敲定書名的翻譯問題.這部著作的拉丁文原
徐光啟與利瑪竇談道圖
名叫《歐幾里得原本》,如果直譯成中文,不大象是一部數學著作.如果按照它的內容,譯成《形學原本》,又顯得太陳舊了.利瑪竇說,中文裡的「形學」,英文叫虧滾作「Geo」,它的原意是希臘的土地測量的意思,能不能在中文的詞彙里找個同它發音相似、意思也相近的詞.徐光啟查考了十幾個片語,都不理想.後來他想起了「幾何」一詞,覺得它與「Geo」音近意切,建議把書名譯成《幾何原本》,利瑪竇感到很滿意.1607年,《幾何原本》前六卷正式出版,馬上引起巨大的反響,成了明末從事數學工作的人的一部必讀書,對發展我國的近代數學起了很大的作用.後來,徐光啟雖然沒有能夠再和利瑪竇一起譯出《幾何原本》的後九卷,但他又陸續寫了許多其他的科學著作.
萬曆三十五年(1607)散館,授翰林院檢討,不久喪父,返鄉守制.
萬曆三十八年(1610)徐光啟守制期滿,回京復職,此後除幾次臨時性差事之外,一直擔任較為閑散的翰林院檢討.和當時一般文人官吏熱衷於筆墨應酬不同,徐光啟用較多的時間進行天文、演算法、農學、水利等科學技術研究,從事了不少這方面的翻譯和寫作.在寫給親戚的信中徐光啟自述道:「昨歲偶以多言之故,謬用歷法見推……惟欲遂以此畢力,並應酬文墨一切迸除矣.何者?今世作文集至千百萬言者非乏,而為我所為者無一有.歷雖無切於用,未必更無用於今之詩文也.況弟輩所為之歷算之學,漸次推廣,更有百千有用之學出焉.如今歲偶爾講求數種用水之法,試一為之,頗覺銷和余於民事為便……弟年來百端俱廢者,大半為此事所奪.」(《徐光啟集·致老親家書》)其中的「用水之法」,指的是萬曆四十年(1612)與傳教士熊三拔(S.de Ursis)合譯的《泰西水法》,書中介紹了西洋的水利工程作法和各種水利機械.
在此期間,徐光啟還與傳教士合作再次校訂了《幾何原本》並出版了第二版.同時他還為
幾何原本(1573年)
李之藻與利瑪竇合譯的《同文算指》(此書介紹了西方的筆算數學)、熊三拔編著的介紹天文儀器的《簡平儀說》等書寫了序言.這些序言表達了徐光啟對傳人的西方科技知識的看法.向傳教士學習科技知識的同時,徐光啟對他們的傳教活動也進行了協助,幫他們刊刻宗教書籍,對傳教士的活動也有所庇護.徐光啟的這許多行為,多被朝臣誤解,加上與其他官員的一些意見不合,因此他辭去工作,在天津購置土地,種植水稻、花卉、葯材等.萬曆四十一年至四十六年(16l3—1618)間,他在天津從事農事試驗,其餘時間則多是往來於京津之間.這期間,徐光啟寫成「糞壅規則」(施肥方法),並寫成他後來的農學方面巨著《農政全書》的編寫提綱.
⑨ 徐光啟翻譯了哪些西方科學著作
徐光啟(1562-1633),字子光,號元扈,謚文定,上海徐家匯(今屬上海市)人,他是明末著名的科學家,第一個把歐洲先進的科學知識,特別是天文學知識介紹到中國,可謂我國近代科學的先驅者。
徐光啟在數學、天文、歷法、軍事、測量、農業和水利等方面都有重要貢獻。
在州做天文歷法上,徐光啟介紹了古代托勒玫舊地心說和以當代第谷的新地心說為代表的歐洲天文知識,會通當時的中西歷法,主持編譯了《崇禎歷書》。在歷書中,他引冊辯衡進了圓形地球的概念,明晰地介紹了地球經度和緯度的概念。他為中國天文界引進了星等的概念;根據第谷星表和中國傳統星表,提供了第一個全天性星圖,成為灶旦清代星表的基礎;在計算方法上,徐光啟引進了球面和平面三角學的准確公式,並首先作了視差、蒙氣差和時差的訂正。
《崇禎歷書》的編纂對於我國古代歷法的改革是一次飛躍性的突破,它奠定了我國近三百年歷法的基礎。徐光啟的編歷工作為中國天文學由古代向現代發展奠定了一定的思想理論和技術基礎。
⑩ 徐光啟寫了什麼書
徐光啟寫了《測天約說》、《大測》、《日纏歷指》、《測量全義》、《日纏表》、《農政全書》、《幾何原本》、《勾股義》、《測量異同》、《甘薯疏》、《農遺雜疏》、《農書草稿》、《泰西水法》、《選練百字訣》、《選練條格》、《練藝條格》、《束伍條格》、《形名條格》、《火攻要略》、《制火葯法》等。
相關說明
徐光啟在天文歷法方面的成就,主要集中於《崇禎歷書》的編譯和為改革歷法所寫的各種疏奏之中。在歷書中,他引進了圓形地球的概念,介紹了經度和緯度的概念。他根或拆族據第谷星表和中國傳統星表,提供了第一個全天性星圖,成為清代星表的基礎。在計算方法上,引進了球面和平面三角學的准確公式,並首先作了視差、蒙氣差和時差的訂正。
徐光啟特別注重火炮的製造,曾多方建議,不斷上疏,希望能引進火炮製造技術。徐光啟還對火器在實踐中的運用,對火器與城市防禦,火器與攻城,火器與步、騎兵種的配合等各個方面部有所探求。
徐光啟在數學方面的最大貢獻當推和利瑪竇共同翻譯了《幾何原本》(前6卷)。徐光啟提出了實用的「度數之學」的思想,同時還撰寫了衫弊《勾股義》御陸和《測量異同》兩書。徐光啟首先把「幾何」一詞作為數學的專業名詞來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