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編程軟體 » 編譯過程分析的論文

編譯過程分析的論文

發布時間: 2023-04-04 07:40:19

❶ 軟體開發畢業論文怎麼寫

軟體開發的畢業論文主要局團寫的是你開發軟體的整個過程。

可行性分析,需求分析,總體設計,詳細設計,編碼,文檔,測試等都要寫的。

主要寫的還是前五項是很重要的。文檔也很重要,文檔也是驗證是不是一個全面的完整的,好的軟體開發的標准之一,不可忽略。

❷ 英輯編譯總結:SCI論文潤色過程中常見問題

英輯編譯分析整理了對英語進行加工和潤色過程中的常見問題,給大家提供參考。英輯編譯的SCI論文潤色團隊全部由以來自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的科研工作者組成。他們曾在世界知名院校擔任教授,副教授,在國際著名SCI期刊發表論文上百篇,並長期擔任世界知名SCI期刊評審專家,了解知名SCI期刊專業語言風格。他們不僅擅長從英文科學論文的角度出發,修改字詞、語法和句式結構,還能更為細致地對稿件的語言邏輯、表達風格、行文結構等方面提出建議和指導,使稿件母語化的同時,豐富論文的專業性,提升稿件錄用幾率。

對大多數中國作者而言,由於語言功底不夠,或者缺乏英文學術論文翻譯經驗等原因,在英文論文的寫作過程中普遍存在升型寬語法句法、詞語搭配租如等文字表達方面問題。因此,必須重視英文語言加工及潤色工作。這篇文章中,易智編譯主要整理了冠詞使用問題、一致性問題、美式英語與英式英語混用問題。

一 、 冠詞使用問題

英語與漢語屬不同語系,在語言思維方式和行文方式、詞類系統和構詞結構、用詞傾向和詞序乃至句法結構等方面均存在差異。漢語無冠詞、多量詞,英文有冠詞、少量詞,這是英語與漢語在詞類系統上的典型差異,很多國內作者及母語非英語的國外作者易在冠詞使用方面出錯。

英語中冠詞分為不定冠詞和定冠詞,不定冠詞有a和an兩種形式,定冠詞即the。

一般而言,不定冠詞表述泛指,與「one」同源,用於單數可數名詞,定冠詞則表述特指;第一次出現時通常用不定冠詞,再次出現時加定冠詞;抽象名詞和不可數名詞前不用不定冠詞,一般也不用定冠詞。

需注意下列幾種易出錯情況:

其一,抽象名詞一般為不可數名詞,但當某些抽象名詞表示「分析一下、計算一下、了解一下;作一下研究、作一下考查、作一下比較」等含義時,通常前面用不定冠詞;

其二,為避免重復,兩個並列名詞前若使用相同冠詞,可保留第一個冠詞而省去後面的冠詞;

其三,定冠詞the可置於姓氏前表示歸屬,表達「由……提出的……」「由……發現的……」等意思。此外,不加the而在姓氏後加』s,也可表達同樣意思。但同時使用the和』s則是錯誤的;

其四,不定冠詞用a還是an取決於後一名詞讀音的第一個音素是否為母音,而非該名詞首字母;

其五,冠詞一般位於名詞及該名詞前置修飾語前,但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冠詞會出現在名詞的前置修飾語後。

二 、 主謂一致問題

主謂一致,即謂語動詞和主語人稱和數量一致。主謂不一致問題易導致誤解和閱讀不順暢。經常出現問題的是並列詞語作主語的情形,即復合主語主謂一致問題。

其一,由and連接的兩個及兩個以上的詞或片語構成的復合主語,謂語動詞一般採用復數,但當復合主語的實際意義為單數時,謂語用單數。當並列單數名詞前有every、each或no時,謂語動詞通常用單數。

其二,由or、either …or、neither… nor、not only…but(also)、not…but連接的復合主語,通常謂語動詞和相鄰詞語一致。

其三,存在句「there be」「there exist」句型中,主語為復合主語時,謂語動詞一般與靠近的主語一致(遵循就近原則)。

其四,帶有as well as、rather than、more than、together with 等插入語時,插入語不影響主謂關系。

三 、 美式英語與英式英語混用問題

在向世界性語言演變過程中,美式英語與英式英語的差別正快速消失。在使用正式文體的學術期刊中,美式英語與英式英語間差別不大,但仍存在差異,特別是在拼寫方面。同一篇文章中應保持一種風格,避免將英式、美式英語混用。如center、color、focused、specilize是美式英吵亮語拼法,centre、colour、focussed、specialise是英式英語拼法。很多作者在寫作中沒有注意到美式與英式英語的區別,用詞較隨意,造成一定拼寫混亂,應予以糾正統一。

目前,要做到論文的正確翻譯,對國內的作者來說是一個難題。一方面,作者可以藉助詞典、翻譯軟體等工具,選取使用頻率較高的表達並在全文中保持一致,盡量做到准確翻譯論文。另一方面,也要不斷學習相關專業知識,注重專業術語的積累,做到既懂專業,又懂語言,從而減少上述問題的出現。

當然,如果您有SCI論文潤色相關的問題,也可以到易智編譯官網進行咨詢,易智編譯可以根據您稿件的研究領域選擇對應編輯進行英語母語化潤色和校對;經過易智編譯論文潤色的稿件均能達到SCI/SSCI/EI等國際期刊發表的語言水平。易智編譯鄭重承諾,您的稿件經過論文潤色後不會由於語言問題而遭到期刊拒稿。否則,我們將無理由為您重修或退款。

鏈接:https://www.jianshu.com/p/f509de138585

❸ SCI醫學論文寫作的格式和技巧--Editideas(輯思編譯)

SCI醫學英文寫作的格式和技巧,對於是否能不能論文發表成功起到很大的作用;因此,怎樣寫出高水平的SCI醫學論文,是擺在每個醫務工作者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要寫好SCI醫學英語論文,總體分兩步走:充分准備和論文結構。

充分准備就是指收集資料,看文獻,從中找出靈感和方向,需比較全面地閱讀本領域文章,總結其觀點,密切關注國際研究動態,有關領域學術動態,對領域外的東西或交叉學科也可以借鑒、從而產生新的觀點,多參加座談會,研討會,和同行探討,從中獲得啟示,找出切入點,完善自己的觀點。

論文結構是重點,醫學英語論文寫作有著自己的一套規則和格式,在文章結構和文字表達上都有其特點,只有嚴格遵循國際標准和相應刊物的規定,才能提高所投稿件的錄用率。

整體規劃論文,有一個方法值得借鑒,即劍橋大學愛席比教授提出的概念圖:先把文章大框寫好,從整體考慮文章結構,分類整理,隨時記錄出現的新想法,採用這個方法,不論正式下筆時是從哪一部分寫起,都能夠做到大局不亂。

醫學英語論文的基本格式包括

Title-論文題目Author(s)-作者姓名Affiliation(s)andaddress(es)-聯系方式Abstract-摘要Keywords-關鍵詞Body-正文Acknowledgement-致謝References-參考文獻Appendix-附錄,可空缺Resume-作者簡介視刊物而定Coveringletter投稿信其中正文為論文的主體部分,包括以下五部分:

Introction-引言/概述,MaterialsandMethods-材料和方法,Results-結果,Discussion-討論,Conclusion-結論/總結。醫學英語論文寫作格式分析,Title-論文題目應該恰當、光鮮、醒目,簡明扼要地概括論文的基本思想,突出新的觀點,有新見解,重點突出,一目瞭然,必須吸引讀者。

由名詞片語或名詞短語構成,也可用陳述句。在必須使用動詞的情況下,一般用分詞或動名詞形式,介詞、冠詞小寫。

國際尺度化組織(ISO/215號文件)規定除各國通用的縮寫詞和特殊符號外,標題內不得使用縮寫詞和特殊符號,10-20個詞。

Author(s)-作者姓名按照歐美國家的習慣,名字(firstname)在前,姓氏(surname/familyname/lastname)在後,逐一寫出各自的姓名,以下幾種寫法都可以。

LuxinYang/YangLuxin/ZHANGhong-jun論文的署名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署名一則是分享成果的榮譽,二則是一種責任。

實驗的實施者和執筆者為第一作者。實驗的設計者(指導者)等(如導師或科研團隊的領隊)可為通訊作者,列在排名的最後一位。

Affiliation(s)andaddress(es)-聯系方式在作者姓名的下方還應註明作者的工作單位,郵政編碼,電子郵件地址或聯系電話等。

Abstract-摘要是對論文內容的簡短陳述,為讀者閱讀、信息檢索提供方便,不宜太詳盡,也不宜太簡短,100~250個英文單詞。

摘要主要有兩大類

說明性摘要只向讀者指出論文的主要議題是什麼,不涉及具體的研究方法和結果。一般適用於綜述性文章,也用於討論、評論性文章,以介紹某學科近期發展動態的論文居多。

資料性摘要多用於專題研究論文和實驗報告型論文,盡量完整和准確地體現原文的具體內容,強調指出研究的目的,材料,方法和結果、結論等四要素。

隨著信息科學和電子出版物的發展,近年來又出現了一種新的摘要形式即結構性摘要。先用短語歸納要點,再用句子加以簡明扼要的說明。

Keywords-關鍵詞

關鍵詞是論文主題的濃縮,3-8個關鍵詞。讀者從中可以判斷論文的主題、研究方向、方法等。是為了滿足文獻標引或檢索工作的需要,可從論文中選出的詞或片語,以名詞或名詞短語居多,如果使用縮略詞,則應為公認和普遍使用的縮略語。

Introction引言

用簡短的文字介紹寫作背景和目的,主要內容包括:介紹相關研究的歷史、現狀、進展,目前研究的熱點和存在的問題,說明自己對已有成果的看法,以往工作的不足之處,以及自己所做研究的創新性或重要價值,意義和前景。

要保持鮮明的層次感和極強的邏輯性,這兩點緊密結合,在符合邏輯性的基礎上建立層層遞進的關系。

在前言的結尾必須明確提出本文研究的范圍:時間尺度,研究區域等,明確提出你所關心的某一特定區域。

引言的篇幅大小,兩三百字左右為宜。

MaterialsandMethods材料與方法

這個部分如果是介紹實驗為主,需要文字配合圖表介紹實驗流程,按實驗步驟寫出實驗過程和方法,實驗所用的材料和其特性、一些工藝條件也需簡單或重點介紹。

還要敘述測量設備和測量方法,包括設備名稱、型號、測試什麼參數、測量量程或范圍等。

方法部分可按實驗對象、實驗設備、實驗材料、實驗記錄、實驗分析方法等來組織行文。

實驗對象一般是人、動物或一些組織等,他們的基本信息要描述明白。

實驗設備,要對儀器型號、生產廠家、實驗過程中的用途等作詳細說明。

實驗材料,不同學科有不同要求。對為什麼要選擇這種材料以及材料選擇的必要性,最好有一定的說明。

實驗過程,清楚描述實驗的整個操作流程,一般要附以實驗流程圖進行說明。

Results結果有人把結果和討論放在一起寫,但是大多數論文都是分開的。這兩種做法取決於文章的類型。

結果要求真實准確,不能偽造和篡改,不要故意隱瞞或遺漏某些重要結果,有迷惑或出現了什麼問題都要說明。

結果部分一般要求提供表和圖。文字,圖,表相對獨立,但避免重復。

建議大家在提供圖時,盡量用最少的圖提供最多的信息,最多不超過8個,圖片格式的要求每個雜志各不相同。

Discussion討論

討論是最難寫的部分,因為這裡面最能夠顯示一個作者研究問題的深度和廣度,突出本研究的創新及重要性。從深度和廣度兩個方面進行論述,深度就是論文對於提出問題的研究達到了什麼樣的程度,廣度指是否能夠從多個角度來分析解釋實驗結果。

要突出自己研究的創新性,實驗的獨特性,並體現出顯著區別於他人的特點,區別無論大和小,有區別就是創新。其他研究中沒有得到的,那麼這個結果就是重點討論的對象,探討它有什麼實際意義,參考價值和使用前景,從深度方面探討。

其次要系統闡述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結果,從廣度的角度論述:從實驗設計角度,從理論原理角度,從分析方法角度,或借鑒別人分析方法等。

Conclusion結論

對全文進行總結,對研究的主要發現和成果及其普遍性進行概括總結,有什麼理論與實踐上的意義,讓讀者對全文的重點有一個深刻的印象,行文要保持簡潔。

在本部分也可提出當前研究的不足之處,本論文尚難以解決的問題,對研究的前景,後續工作和進一步研究進行展望,提出建議。

如果此文章只是某項目的一部分,稍做說明。

Acknowledgement-致謝

致謝主要分為兩部分 :

表明研究的基金來源,寫基金時一般要標注清楚基金號碼(GrantNumber)。

對參與人員(沒有列在作者中的研究人員)和單位表示感謝,如果通過一審和最終接受發表,還要加上對editor和anonymousreviewers的感謝。

References-參考文獻

不同雜志對參考文獻格式要求不一樣,參考文獻和引用一定要規范,格式要統一,人名的拼寫一定不能出現錯誤,一般要求必須引用閱讀過的重要的、近年的文獻。

參考文獻的選擇是一項極為嚴肅的事醫學。它關繫到論文的可信度和作者的聲譽,文獻發表的刊物、年代、卷號、標題、頁碼同樣應核實無誤。

參閱所投刊物的投稿須知中對參考文獻的要求,注錄格式,使論文的文獻列舉和標注方法與所投刊物相一致。

其餘部分

Appendix-附錄,可空缺。Resume/CV-作者簡介,視刊物而定。Coveringletter附信,投稿信,也是必備。

結語論文被SCI收錄,學術水平是基礎,編排格式是條件,投稿途徑是關鍵。

由於篇幅有限,文章的結構,邏輯關系就變得非常重要。就象其他任何出版物一樣,被SCI收錄的期刊也在不停地開發自己的市場,作為國際性的科學刊物,在歐美有很大的影響,這與歷史、語言和經濟發展程度等因素有關。隨著中國和亞洲各國經濟、科學的不斷發展,一些刊物也希望開拓這一巨大的市場,這給中國科技人員帶來了更好的機遇。可以預見中國科技研究的結果將會更多的出現在國際科學刊物上。

Editideas(輯思編譯)--源自美國華盛頓的母語編輯品牌,上千名母語專家為您服務。

Editideas(輯思編譯)為科研學者提供SCI/SSCI/EI論文潤色、學術翻譯、投稿預審、目標期刊選擇和學術推廣等科研服務。

❹ 寫學術論文是什麼的過程

很多寫作論文的人都知道,要完成一篇較大的論文,准備時間少則數月,多則數年,一旦真正准備好了,動手寫作的時間不過數天到數周。以下是達晉編譯簡單總結出來的,撰寫一篇論文的大致步驟。

第一步,確定論文的選題。從廣義上說,只要有新觀點、新發現、新角度、新研究方法、新材料等,選任何本專業范圍內的題目都能夠寫出東西來。但有些作者是第一次寫學術論文,缺乏經驗,也缺乏深厚的知識積累,對選題難以把握。如果選題過大,可能無法在這個相對狹小的范圍內展開。所以,選題是否得當,對於論文寫作有很大的影響。以達晉編譯對論文的選題經驗來看,選題可從本專業的研究空白、發生爭議的話題、對比性的話題、以其他專業角度研究本專業的話題、有新角度插入的老話題、剛冒出來的本專業新問題等方面來考慮。

第二步,圍繞已經確定的論文選題,回顧相關的理論和研究,或者叫文獻檢索。這一步的工作是較為艱苦的,需要有思想准備。因為有些中文學術資料在網上沒有,需要手工查找,花費的時間和精力可能很大。拉丁文資料,特別是英文資料正擾雖然由於網路傳播的方便條件,相對好查詢,但是不少資料即使找到了目錄,真正能夠閱讀到,仍需要作者不懈的努力。全面搜集資料既可以避免重復了別人已經做過的工作,也可以從中啟發思路、產生觀點,為下一步做觀點、角度、材料上的准備。

第三步,提出自己關於選題的理論假設,或要研究的具體問題。選題是指准備寫的論文的大體方向和范圍,在動手寫作時,通常會遇到兩種情況,一是具體觀點是什麼,可以先設想出一個或幾個觀點,再通過許多證據、材料來論證這些假設是否是成立的,從而形成論文的主體;二是具體論證什麼問題,可以提出許多原因、各種環境條件的影響,它們是不是與所論證的問題相關,相關到什麼程度,這需要通過科學的調查和分析。無論是哪一種情況,都涉及論文的核心思想或論證主題,應當明確,且貫穿論文的始終。

第四步,決定採用哪些研究方法。科學研究方法大體可以歸為兩大范疇,即思辨研究和實證研究,後者又可分為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兩種具體的研究方法。雖然不同的研究取向有不同的研究方法,不同的研究假設、收集資料的方式和對結果的判斷標准,但是各種研究方法在如今的論文寫作中,已經越來越多地呈現相容和內在的連接,作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選題和討論的具體問題,以一種研究方法為主,輔以其他舉悉旦的方法。例如,以邏輯分析為主的論文,適當採用一些定量分析的數據,有時會給文章增添一些分量。

第五步,設計論文的框架結構。一般情況下,一篇論文要有緒章、入題的第一章、主體章節,以及結束語。章節的設置在寫前要有個大體的布局邏輯,使之結構合理;章和章之間有一種邏輯聯系,防止盲目寫下去,淹沒主題,不知所雲。這一步很少有一次完成的,往往會根據收集材料的情況、調查訪問中遇到的新情況,經常變動。但到了寫論文這個層次上,大體的文章框架不能僅僅存於腦子中,一般要形成文字,相對細致一些,具體到「節」更好,便於寫作時心中有數。

第六步,對已陸滲經取得的文獻資料、調查材料和各種論據進行分析、歸類,分別充實到各章節中,再進行解釋、論證。各種材料和論據,不是天生就可以證明論點或說明具體問題的,需要通過作者對材料的組織和論證,才能使其變得富有生命力,極其自然、有力地為自己所論的題目服務。往往需要溫習一下學過的邏輯學或社會調查統計的知識,用正確的邏輯思維和嚴謹的數據組織方式,緊緊圍繞已經確定的理論假設或具體問題,調動自己所學的各種知識,通過正論、反論、設論、駁論、喻論等手法,論證觀點或問題,得出結論,完成論文。

第七步,對論文從技術上進行規范化的檢查和調整。章節設計的技術問題、文中的引證標示、注釋及編號、文後的參考文獻編排,以及不屬於論文本身的內容提要、關鍵詞等,都要按照規范化的要求進行檢查和調整。這些雖然屬於技術性問題,但也反映出作者的治學態度。特別是引證,凡是使用了別人觀點的地方,都應當註明材料來源,不能含糊不清,更不能將別人的研究成果變成自己的。標明的材料來源也要十分清楚,論著名稱、作者或編者、出版社或發表的刊物名稱、出版或發表時間等。

❺ 計算機組成原理相關論文

計算機組成原理是計算機專業人員必須掌握的基礎知識。顯而易見《計算機組成原理》是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一門核心的專業必修課程。下面是我給大家推薦的計算機組成原理相關論文,希望大家喜歡!

計算機組成原理相關論文篇一

《淺談計算機組成原理》

摘要:計算機組成原理是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主幹硬體專業基礎課,本書突出介紹計算機組成的一般原理,不結合任何具體機型,在體系結構上改變了過去自底向上的編寫習慣,採用從外部大框架入手,層層細化的敘述方法,即採用自頂向下的分析方法,詳述了計算機組成原理,使讀者更容易形成計算機的整體概念。此外,為了適應計算機科學發展的需要,除了敘述基本原理外,本書還增加了不少新的內容,書中舉例力求與當代計算機技術相結合,考慮到不好學校不設外部設備課程,故本書適當地增加了外存和外部設備的內容。通過本書的學習,可以對計算機的原理有個整體的概念,能有個大概的了解,對待不同的機型以後也會好掌握的。

關鍵字:計算機組成原理;課程;作用

在計算機普及的今天,現代信息技術飛速發展,計算機的應用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方面面產生了巨大影響。而計算機的知識更新的速度非常的快,這就使得我們這些學計算雹乎機的面臨著要不斷的更新自己關於計算機的知識,以適應市場的需要。其實在大學四年裡,我們並不能學到很多的知識,我們學習的只不過是如何學習的能力,大學就是培養學生各種能力的地方。在大學里學到的知識很多是你以後走上社會用不到的。這就要求我們在學習課本上的理論知識的同時,還應從中學習到學習的能力。

計算機組成原理是硬體系列課程中的核心課程,是計算機專業重要的專業基礎課,它對其它課程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它的先修課程為“匯編語言”、“數字邏輯”,它又與“計算機系統結構”、“操作系統”、“計算機介面技術”等課程密切相關。它的主要教學任務是要求學生能系統地理解計算機硬體系統的邏輯組成和工作原理,培養學生對計算機硬體結構的分析、應用、設計及開發能力。它既有自身的完整理論體系,又有很強的實踐性。該課程具有知識面、內容多、抽象枯燥、難理解、更新快等特點。

課程主要內容和基本原理

(一)本書的主要內容

該課程主要講解簡單、單台計算機的完整組成原理和內部運行機制,包括運算器部件、控制器部件、存儲器子系統、輸入/輸出子系統(匯流排與介面等)與輸入/輸出系統設備,圍繞各自的功能、組成、設計、實現、使用等知識進行介紹。

(二)本課程的特點

這本書擺脫了傳統,死板的編寫方法,採用從整體框架入手,自頂向下,由表及裡源唯悉,層層細化的敘述方法,通過對計算機系統概述,匯流排系統等的深入剖析和詳細講解,使我們能形象的理解計算機的基本組成和工作原理。而且為了適應計算機科學發展的需要,除了敘述基本原理外,書中還增加了新的內容,書中舉例力求與當代計算機技術相結合。

而且該課程的工程性、實踐性、技術性比較強,還強調培養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開創與創新意識、實驗技能,這些要求更多的是通過作業、教學實驗等環節完成,要求學生有意識地主動加強這些方面的山隱練習與鍛煉。

(三)本課程的作用

計算機組成原理課,對於許多必須學習這門課的學生來說都會感到困難和不理解,為什麼要學習這門課,本人在這里可以打個比喻。在過去每個人都會造人,但是都不清楚他的詳細過程,現在由於科學家的工作,使得我們都清楚了他的過程,就使得我們能夠創造出來比較優良的人來了。用計算機的過程和這個差不多,當我們明白了計算機的組成和工作原理以後,我們就可以更好的使用好計算機,讓它為我們服務。

1、實際應用

首先我認為在《計算機組成原理》這本書中學到的有關計算機原理方面的知識,對我們以後了解計算機以及和計算機打交道,甚至在以後應用計算機時,都可能會有很大的益處,計算機原理的基本知識是不會變的,變也只是會在此基礎上,且不會偏離這些最基本的原理,尤其是這本計算機組成原理介紹的計算機原理是一種一般的計算機原理,不是針對某一個特定的機型而介紹的,下面我們來談談系統匯流排的發展和應用。

2、定義

匯流排,英文叫作“BUS”,即我們中文的“公共車”,這是非常形象的比如,公共車走的路線是一定的,我們任何人都可以坐公共車去該條公共車路線的任意一個站點。如果把我們人比作是電子信號,這就是為什麼英文叫它為“BUS”而不是“CAR”的真正用意。當然,從專業上來說,匯流排是一種描述電子信號傳輸線路的結構形式,是一類信號線的集合,是子系統間傳輸信息的公共通道[1]。通過匯流排能使整個系統內各部件之間的信息進行傳輸、交換、共享和邏輯控制等功能。如在計算機系統中,它是CPU、內存、輸入、輸出設備傳遞信息的公用通道,主機的各個部件通過主機相連接,外部設備通過相應的介面電路再於匯流排相連接。

3、工作原理

系統匯流排在微型計算機中的地位,如同人的神經中樞系統,CPU通過系統匯流排對存儲器的內容進行讀寫,同樣通過匯流排,實現將CPU內數據寫入外設,或由外設讀入CPU。微型計算機都採用匯流排結構。匯流排就是用來信息的一組通信線。微型計算機通過系統匯流排將各部件連接到一起,實現了微型計算機內部各部件間的信息交換。一般情況下,CPU提供的信號需經過匯流排形成電路形成系統匯流排。系統匯流排按照傳遞信息的功能來分,分為地址匯流排、數據匯流排和控制匯流排。這些匯流排提供了微處理器(CPU)與存儲器、輸入輸出介面部件的連接線。可以認為,一台微型計算機就是以CPU為核心,其它部件全“掛接”在與CPU相連接的系統匯流排上。這種匯流排結構形式,為組成微型計算機提供了方便。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將規模不一的內存和介面接到系統匯流排上,很容易形成各種規模的微型計算機。

4、分類:

匯流排分類的方式有很多,如被分為外部和內部匯流排、系統匯流排和非系統匯流排等等,下面是幾種最常用的分類方法。

(1)按功能分

最常見的是從功能上來對數據匯流排進行劃分,可以分為地址匯流排、數據匯流排、和控制匯流排。在有的系統中,數據匯流排和地址匯流排可以在地址鎖存器控制下被共享,也即復用。

地址匯流排是專門用來傳送地址的。在設計過程中,見得最多的應該是從CPU地址匯流排來選用外部存儲器的存儲地址。地址匯流排的位數往往決定了存儲器存儲空間的大小,比如地址匯流排為16位,則其最大可存儲空間為216(64KB)。

數據匯流排是用於傳送數據信息,它又有單向傳輸和雙向傳輸數據匯流排之分,雙向傳輸數據匯流排通常採用雙向三態形式的匯流排。數據匯流排的位數通常與微處理的字長相一致。例如Intel8086微處理器字長16位,其數據匯流排寬度也是16位。在實際工作中,數據匯流排上傳送的並不一定是完全意義上的數據。

控制匯流排是用於傳送控制信號和時序信號。如有時微處理器對外部存儲器進行操作時要先通過控制匯流排發出讀/寫信號、片選信號和讀入中斷響應信號等。控制匯流排一般是雙向的,其傳送方向由具體控制信號而定,其位數也要根據系統的實際控制需要而定。

(2)按傳輸方式分

按照數據傳輸的方式劃分,匯流排可以被分為串列匯流排和並行匯流排。從原理來看,並行傳輸方式其實優於串列傳輸方式,但其成本上會有所增加。通俗地講,並行傳輸的通路猶如一條多車道公路,而串列傳輸則是只允許一輛汽車通過單線公路。目前常見的串列匯流排有SPI、I2C、USB、IEEE1394、RS232、CAN等;而並行匯流排相對來說種類要少,常見的如IEEE1284、ISA、PCI等。

(3)按時鍾信號方式分

按照時鍾信號是否獨立,可以分為同步匯流排和非同步匯流排。同步匯流排的時鍾信號獨立於數據,也就是說要用一根單獨的線來作為時鍾信號線;而非同步匯流排的時鍾信號是從數據中提取出來的,通常利用數據信號的邊沿來作為時鍾同步信號。

5、發展簡史

計算機系統匯流排的詳細發展歷程,包括早期的PC匯流排和ISA匯流排、PCI/AGP匯流排、PCI-X匯流排以及主流的PCIExpress、HyperTransport高速串列匯流排。從PC匯流排到ISA、PCI匯流排,再由PCI進入PCIExpress和HyperTransport體系,計算機在這三次大轉折中也完成三次飛躍式的提升。

與這個過程相對應,計算機的處理速度、實現的功能和軟體平台都在進行同樣的進化,顯然,沒有匯流排技術的進步作為基礎,計算機的快速發展就無從談起。業界站在一個嶄新的起點:PCIExpress和HyperTransport開創了一個近乎完美的匯流排架構。而業界對高速匯流排的渴求也是無休無止,PCIExpress2.0和HyperTransport3.0都將提上日程,它們將會再次帶來效能提升。在計算機系統中,各個功能部件都是通過系統匯流排交換數據,匯流排的速度對系統性能有著極大的影響。而也正因為如此,匯流排被譽為是計算機系統的神經中樞。但相比CPU、顯卡、內存、硬碟等功能部件,匯流排技術的提升步伐要緩慢得多。在PC發展的二十餘年歷史中,匯流排只進行三次更新換代,但它的每次變革都令計算機的面貌煥然一新。

6、心得體會

自從上了大學後,進入這個專業後才能這么經常的接觸到電腦,才能學到有關電腦方面的知識。正因為接觸這類知識比較的晚,所以學習這方面的知識感覺到吃力。學習了這門課後覺得,計算機組成原理確實很難,隨著計算機技術和電子技術的飛速發展。計算機內部結構日趨復雜和龐大而且高度集成化。這使的我們普遍感到計算機組成原理這門課難學、難懂、概念抽象、感性認識差。在計算機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新技術、新理論從提出到實際應用的周期大大縮短。我們很難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在理解掌握基本知識技能的基礎上。學習新知識、新技術,很難增強我們的學習興趣。也就更談不上能夠利用基本原理解決在學習過程中所遇到的新問題。

當進入第四章,存儲器的學習時,各種問題就不斷的出現,尤其在進行存儲器容量擴展時,很多的問題都是似懂非懂的,在做題目時,也是犯各種各樣的錯誤。在第五章的學習中,對於I/O設備與主機交換信息的控制方式中的程序查詢方式,程序中斷方式和DMA方式有了點了解。最難的就要數中央處理器和控制單元了。對於計算機運算方法,這個沒太搞懂,像定點運算中的乘法運算和除法運算,又是用的什麼原碼一位乘、原碼兩位乘、補碼一位乘、補碼兩位乘。總之,我是被繞暈了。還有就是控制單元的設計方法微程序設計,這個知識點也是不太懂,總的來說這門課程,學得不是很好。可是通過這門課的學習,我也學習到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知識:計算機都有些什麼硬體,都有哪幾類匯流排,匯流排在計算機中又扮演著什麼角色。計算機中的存儲器有哪些等等。讓我對計算機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至少我不再像以前那樣對計算機什麼也都不懂。

結語:

通過學習這門課程,我們能夠從中得到有關計算機方面的知識,但是更多的是這門課程可以培養我們以下能力:

1、系統級的認識能力。建立整機概念,掌握自項向下的問題分析能力,既能理解系統各層次的細節,又能站在系統總體的角度從宏觀上認識系統,然後將系統很好的分解為功能模塊。這種理解必須超越各組成部分的實現細節,而認識到計算機的軟體系統和硬體系統的結構以及它們建立和分析的過程,這一過程是應該以深入理解計算機組成原理為基礎的。

2、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計算機實踐教學是計算機課程的重要環節,學好計算機僅靠理論知識是不夠的,課堂講授是使學生掌握計算機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而計算機實踐教學的目的是要通過實際操作將所學到的知識付諸實際,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計算機設計與實踐就是從理論、抽象、設計三個方面將計算機系統內部處理器、存儲器、控制器、運算器、外設等各個部分聯系起來,達到互相支撐、互相促進進。

參考文獻

[1]唐碩飛主編計算機組成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

[2]陳金兒,王讓定,林雪明,等.基於CC2005的“計算機組成原理與結構”課程改革[J].計算機教育,2006(11):33-37.

[3]鄭玉彤.《計算機組成原理》課程實現的比較研究[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03,12(1):79-82.

[4]劉旭東,熊桂喜.“計算機組成原理”的課程改革與實踐[J].計算機教育,2009(7):74-76.

[5]趙秋雲,何嘉,魏樂.對《計算機組成原理》課程教學模式的探討[J].電腦知識與技術,2008,4(3):693-694.

[6]姚愛紅,張國印,武俊鵬.計算機專業硬體課程實踐教學研究[J].計算機教育,2007(12):29-31.

計算機組成原理相關論文篇二

《計算機組成及其控制單元》

摘要:本論文主要論述了馮-諾依曼型計算機的基本組成與其控制單元的構建方法,一台計算機的核心是cpu,cpu的核心就是他的控制單元,控制單元好比人的大腦,不同的大腦有不同的想法,不同的控制單元也有不同的控制思路。所以,控制單元直接影響著指令系統,它的格式不僅直接影響到機器的硬體結構,而且也直接影響到系統軟體,影響機器的適用范圍。而馮諾依曼型計算機是計算機構建的經典結構,正是現代計算機的代表。

關鍵字:馮諾依曼型計算機,計算機的組成,指令系統,微指令

一.計算機組成原理課程綜述:

本課程採用從外部大框架入手,層層細化的敘述方法,先是介紹計算機的基本組成,發展和展望。後詳述了存儲器,輸入輸出系統,通信匯流排,cpu的特性結構和功能,包括計算機的基本運算,指令系統和中斷系統,並專門介紹了控制單元的功能和設計思路和實現措施。

二.課程主要內容和基本原理:

A.計算機的組成:

馮諾依曼型計算機主要有五大部件組成:運算器,存儲器,控制器,輸入輸出設備。

1.匯流排:

匯流排是計算機各種功能部件之間傳送信息的公共通信干線,它是由導線組成的傳輸線束,按照計算機所傳輸的信息種類,計算機的匯流排可以劃分為數據匯流排、地址匯流排和控制匯流排,分別用來傳輸數據、數據地址和控制信號。匯流排是一種內部結構,它是cpu、內存、輸入、輸出設備傳遞信息的公用通道,主機的各個部件通過匯流排相連接,外部設備通過相應的介面電路再與匯流排相連接,從而形成了計算機硬體系統。在計算機系統中,各個部件之間傳送信息的公共通路叫匯流排,微型計算機是以匯流排結構來連接各個功能部件的。匯流排按功能和規范可分為三大類型:

(1)片匯流排(ChipBus,C-Bus)

又稱元件級匯流排,是把各種不同的晶元連接在一起構成特定功能模塊(如CPU模塊)的信息傳輸通路。

(2)內匯流排

又稱系統匯流排或板級匯流排,是微機系統中各插件(模塊)之間的信息傳輸通路。例如CPU模塊和存儲器模塊或I/O介面模塊之間的傳輸通路。(3)外匯流排又稱通信匯流排,是微機系統之間或微機系統與其他系統(儀器、儀表、控制裝置等)之間信息傳輸的通路,如EIARS-232C、IEEE-488等。其中的系統匯流排,即通常意義上所說的匯流排,一般又含有三種不同功能的匯流排,即數據匯流排DB、地址匯流排AB和控制匯流排CB。

2.存儲器:

存儲器是計算機系統中的記憶設備,用來存放程序和數據。計算機中全部信息,包括輸入的原始數據、計算機程序、中間運行結果和最終運行結果都保存在存儲器中。它根據控制器指定的位置存入和取出信息。有了存儲器,計算機才有記憶功能,才能保證正常工作。按用途存儲器可分為主存儲器(內存)和輔助存儲器(外存),也有分為外部存儲器和內部存儲器的分類方法。外存通常是磁性介質或光碟等,能長期保存信息。內存指主板上的存儲部件,用來存放當前正在執行的數據和程序,但僅用於暫時存放程序和數據,關閉電源或斷電,數據會丟失。

存儲器的主要功能是存儲程序和各種數據,並能在計算機運行過程中高速、自動地完成程序或數據的存取。

存儲器是具有“記憶”功能的設備,它採用具有兩種穩定狀態的物理器件來存儲信息。這些器件也稱為記憶元件。在計算機中採用只有兩個數碼“0”和“1”的二進制來表示數據。記憶元件的兩種穩定狀態分別表示為“0”和“1”。日常使用的十進制數必須轉換成等值的二進制數才能存入存儲器中。計算機中處理的各種字元,例如英文字母、運算符號等,也要轉換成二進制代碼才能存儲和操作。

按照與CPU的接近程度,存儲器分為內存儲器與外存儲器,簡稱內存與外存。內存儲器又常稱為主存儲器(簡稱主存),屬於主機的組成部分;外存儲器又常稱為輔助存儲器(簡稱輔存),屬於外部設備。CPU不能像訪問內存那樣,直接訪問外存,外存要與CPU或I/O設備進行數據傳輸,必須通過內存進行。在80386以上的高檔微機中,還配置了高速緩沖存儲器(cache),這時內存包括主存與高速緩存兩部分。對於低檔微機,主存即為內存。

3.I/O系統:

I/O系統是操作系統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負責管理系統中所有的外部設備。

計算機外部設備。在計算機系統中除CPU和內存儲外所有的設備和裝置稱為計算機外部設備(外圍設備、I/O設備)。I/O設備:用來向計算機輸入和輸出信息的設備,如鍵盤、滑鼠、顯示器、列印機等。

I/O設備與主機交換信息有三種控制方式:程序查詢方式,程序中斷方式,DMA方式。程序查詢方式是由cpu通過程序不斷的查詢I/O設備是否做好准備,從而控制其與主機交換信息。

程序中斷方式不查詢設備是否准備就緒,繼續執行自身程序,只是當I/o設備准備就緒並向cpu發出中斷請求後才給予響應,這大大提高了cpu的工作效率。

在DMA方式中,主存與I/O設備之間有一條數據通路,主存與其交換信息時,無需調用中斷服務程序。

4.運算器:

計算機中執行各種算術和邏輯運算操作的部件。運算器的基本操作包括加、減、乘、除四則運算,與、或、非、異或等邏輯操作,以及移位、比較和傳送等操作,亦稱算術邏輯部件(ALU)。

運算器由:算術邏輯單元(ALU)、累加器、狀態寄存器、通用寄存器組等組成。算術邏輯運算單元(ALU)的基本功能為加、減、乘、除四則運算,與、或、非、異或等邏輯操作,以及移位、求補等操作。計算機運行時,運算器的操作和操作種類由控制器決定。運算器處理的數據來自存儲器;處理後的結果數據通常送回存儲器,或暫時寄存在運算器中。與運算器共同組成了CPU的核心部分。

實現運算器的操作,特別是四則運算,必須選擇合理的運算方法。它直接影響運算器的性能,也關繫到運算器的結構和成本。另外,在進行數值計算時,結果的有效數位可能較長,必須截取一定的有效數位,由此而產生最低有效數位的舍入問題。選用的舍入規則也影響到計算結果的精確度。在選擇計算機的數的表示方式時,應當全面考慮以下幾個因素:要表示的數的類型(小數、整數、實數和復數):決定表示方式,可能遇到的數值范圍:確定存儲、處理能力。數值精確度:處理能力相關;數據存儲和處理所需要的硬體代價:造價高低。運算器包括寄存器、執行部件和控制電路3個部分。在典型的運算器中有3個寄存器:接收並保存一個操作數的接收寄存器;保存另一個操作數和運算結果的累加寄存器;在運算器進行乘、除運算時保存乘數或商數的乘商寄存器。執行部件包括一個加法器和各種類型的輸入輸出門電路。控制電路按照一定的時間順序發出不同的控制信號,使數據經過相應的門電路進入寄存器或加法器,完成規定的操作。為了減少對存儲器的訪問,很多計算機的運算器設有較多的寄存器,存放中間計算結果,以便在後面的運算中直接用作操作數。

B.控制單元:

控制單元負責程序的流程管理。正如工廠的物流分配部門,控制單元是整個CPU的指揮控制中心,由指令寄存器IR、指令解碼器ID和操作控制器0C三個部件組成,對協調整個電腦有序工作極為重要。它根據用戶預先編好的程序,依次從存儲器中取出各條指令,放在指令寄存器IR中,通過指令解碼(分析)確定應該進行什麼操作,然後通過操作控制器OC,按確定的時序,向相應的部件發出微操作控制信號。操作控制器OC中主要包括節拍脈沖發生器、控制矩陣、時鍾脈沖發生器、復位電路和啟停電路等控制邏輯。

1.指令系統

指令系統是計算機硬體的語言系統,也叫機器語言,它是軟體和硬體的主要界面,從系統結構的角度看,它是系統程序員看到的計算機的主要屬性。因此指令系統表徵了計算機的基本功能決定了機器所要求的能力,也決定了指令的格式和機器的結構。對不同的計算機在設計指令系統時,應對指令格式、類型及操作功能給予應有的重視。

計算機所能執行的全部指令的集合,它描述了計算機內全部的控制信息和“邏輯判斷”能力。不同計算機的指令系統包含的指令種類和數目也不同。一般均包含算術運算型、邏輯運算型、數據傳送型、判定和控制型、輸入和輸出型等指令。指令系統是表徵一台計算機性能的重要因素,它的格式與功能不僅直接影響到機器的硬體結構,而且也直接影響到系統軟體,影響到機器的適用范圍。

根據指令內容確定操作數地址的過程稱為定址。一般的定址方式有立即定址,直接定址,間接定址,寄存器定址,相對定址等。

一條指令實際上包括兩種信息即操作碼和地址碼。操作碼用來表示該指令所要完成的操作(如加、減、乘、除、數據傳送等),其長度取決於指令系統中的指令條數。地址碼用來描述該指令的操作對象,它或者直接給出操作數,或者指出操作數的存儲器地址或寄存器地址(即寄存器名)。

2.微指令

在微程序控制的計算機中,將由同時發出的控制信號所執行的一組微操作稱為微指令。所以微指令就是把同時發出的控制信號的有關信息匯集起來形成的。將一條指令分成若干條微指令,按次序執行就可以實現指令的功能。若干條微指令可以構成一個微程序,而一個微程序就對應了一條機器指令。因此,一條機器指令的功能是若干條微指令組成的序列來實現的。簡言之,一條機器指令所完成的操作分成若干條微指令來完成,由微指令進行解釋和執行。微指令的編譯方法是決定微指令格式的主要因素。微指令格式大體分成兩類:水平型微指令和垂直型微指令。

從指令與微指令,程序與微程序,地址與微地址的一一對應關繫上看,前者與內存儲器有關,而後者與控制存儲器(它是微程序控制器的一部分。微程序控制器主要由控制存儲器、微指令寄存器和地址轉移邏輯三部分組成。其中,微指令寄存器又分為微地址寄存器和微命令寄存器兩部分)有關。同時從一般指令的微程序執行流程圖可以看出。每個CPU周期基本上就對應於一條微指令。

三.心得體會;

在做完這次課程論文後,讓我再次加深了對計算機的組成原理的理解,對計算機的構建也有更深層次的體會。計算機的每一次發展,都凝聚著人類的智慧和辛勤勞動,每一次創新都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進步。計算機從早期的簡單功能,到現在的復雜操作,都是一點一滴發展起來的。這種層次化的讓我體會到了,凡事要從小做起,無數的‘小’便成就了‘大’。

現在計算機仍以驚人的速度發展,期待未來的計算機帶給人們更大的驚喜和進步。

四.結語:

自從1945年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誕生以來,計算機技術迅猛發展,CPU的速度越來越快,體積越來越小,價格越來越低。計算機界據此總結出了“摩爾法則”,該法則認為每18個月左右計算機性能就會提高一倍。

越來越多的專家認識到,在傳統計算機的基礎上大幅度提高計算機的性能必將遇到難以逾越的障礙,從基本原理上尋找計算機發展的突破口才是正確的道路。很多專家探討利用生物晶元、神經網路晶元等來實現計算機發展的突破,但也有很多專家把目光投向了最基本的物理原理上,因為過去幾百年,物理學原理的應用導致了一系列應用技術的革命,他們認為未來光子、量子和分子計算機為代表的新技術將推動新一輪超級計算技術革命。

五.參考文獻:

【1】計算機組成原理,唐朔飛

【2】計算機組成原理,白中英

❻ 英文翻譯畢業論文題目、摘要、關鍵詞

LR(0)analyzer analysis and structural realized

Abstract:grammar analysis is the core of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part of grammar analysis method study, have quite practical value. This paper introces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grammar analyzer. This paper first briefly compiler work generally divided into five stages: lexical analysis, grammatical analysis, semantic analysis and code generation, optimization, among target code generation, and describe the grammar analyzer function and it throughout the compiler's role in the work. Second, focused on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constructing grammar analyzer. Finally, in c + + language implement a small language (here is to point to Pascal language a subset of the) grammar analysis of structure.

Keywords: grammar analyzer, context-free grammar, top-down analysis, bottom-up analysis, forecast analysis form

❼ plc論文範文

plc是一種數字運算操作的電子系統,專為在工業環境下應用而設計。下面是我為大家精心推薦的plc論文範文,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plc論文範文篇一

PLC概述及維護

摘要:針對在信號系統與外部介面設計中廣泛使用的PLC,本文介紹了PLC的概況和使用中的常見問題處理。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signaling system with exterior connection design in widespread used PLC, this article introced PLC’s survey and frequently malfunctions.

關鍵詞:PLC, 介面,故障,維修,地鐵,信號

Key words: PLC, Interface, Malfunction,Maintenance, Subway,Signaling

中圖分類號: U231+.7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一、背景及基本概念

1.1 背景

在信號系統悔悄寬中的設計中,越來越多的使用PLC作為內部及外部介面的元器件,而介面的問題一直是設備調試、維護中比較難於掌握的。所以作為工程人員就需要對PLC的工作原理,及常見的問題有一定的了解。

1.2 基本概念

1.2.1 定義

PLC即可編程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 的簡稱。國際電工委員會(IEC)頒布了對PLC的規定:可編程式控制制器是一種數字運算操作的電子系統,專為在工業環境下應用而設計。它採用可編程序的存貯器,用來在其內部存貯執行邏輯運算、順序控制、定時、計數和算術運算等操作的指令,並通過數字的、模擬的輸入和輸出,控制各種類型的機械或生產過程。可編程式控制器及其有關設備,都應按易於與工業控制系統形成一個整體,易於擴充其功能的原則設計。

PLC具有通用性強、使用方便、適應面廣、可靠性高、抗干擾能力強、編程簡單等特點。

1.2.2 PLC的結構及基本配置

一般講,PLC分為箱體式和模塊式兩種。但它們的組成是相同的,對箱體式PLC,有一塊CPU板、I/O板、顯示面板、內存塊、電源等,當然按CPU性能分成若干型號,並按I/O點數又有若干規格。對模塊式PLC,有CPU模塊、I/O模塊、內存、電源模塊、底板或機架。無任哪種結構類型的PLC,都屬於匯流排式開放型結構,其I/O能力可按用戶需要進行擴展與組合。PLC的基本結構框圖如下:

圖1

一、CPU:

PLC中的CPU是PLC的核心,起神經中樞的作用,每台PLC至少有一個CPU,它按PLC的系統程序賦予的功能接收並存貯用戶程序和數據,用掃描的方式採集由現場輸入裝置送來的狀態或數據,並存入規定的寄存器中,同時,診斷電源和PLC內部電路的工作狀態和編程過程中的語法錯誤等。進入運行後,從用戶程序存貯器中逐條讀取指令,經分析後再按指令規定的任務產生相應的控制信號,去指揮有關的控制電路,

與通用計算機一樣,主要由運算器、控制器、寄存器及實現它們之間聯系的數據、控制及狀態匯流排構成,還有外圍晶元、匯流排介面及有關電路。它確定了進行控制的規模、工作速度、內存容量等。內存主要用於存儲程序及數據,是PLC不可缺少的組成單元。

CPU模塊的外部表現就是它的工作狀態的種種顯示、種種介面及設定或控制開關。一般講,CPU模塊總要有相應的狀態指示燈,如電源顯示、運行顯示、故障顯示等。箱體式PLC的主箱體也有這些顯示。它的匯流排介面,用於接I/O範本或底板,有內存介面,用於安裝內存,有外設口,用於接外部設備,有的還有通訊口,用於進行通訊。CPU模塊上還有許多設定開碧亮關,用以對PLC作設定,如設定起始工作方式、內存運森區等。

二、I/O模塊:

PLC的對外功能,主要是通過各種I/O介面模塊與外界聯系的,按I/O點數確定模塊規格及數量,I/O模塊可多可少,但其最大數受CPU所能管理的基本配置的能力,即受最大的底板或機架槽數限制。I/O模塊集成了PLC的I/O電路,其輸入緩存器反映輸入信號狀態,輸出點反映輸出鎖存器狀態。

三、電源模塊:

有些PLC中的電源,是與CPU模塊合二為一的,有些是分開的,其主要用途是為PLC各模塊的集成電路提供工作電源。同時,有的還為輸入電路提供24V的工作電源。電源以其輸入類型有:交流電源,加的為交流220VAC或110VAC,直流電源,加的為直流電壓,常用的為24V。

四、底板或機架:

大多數模塊式PLC使用底板或機架,其作用是:電氣上,實現各模塊間的聯系,使CPU能訪問底板上的所有模塊,機械上,實現各模塊間的連接,使各模塊構成一個整體。

1.2.3 PLC的通信及編程

PLC具有通信聯網的功能,它使PLC與PLC 之間、PLC與上位計算機以及其它智能設備之間能夠交換信息,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實現分散集中控制。現在幾乎所有的PLC新產品都有通信聯網功能,它和計算機一樣具有RS-232介面,通過雙絞線、同軸電纜或光纜,可以在幾公里甚至幾十公里的范圍內交換信息。

當然,PLC之間的通訊網路是各廠家專用的,PLC與計算機之間的通訊,一些生產廠家採用工業標准匯流排,並向標准通訊協議靠近,這將使不同機型的PLC之間、PLC與計算機之間可以方便地進行通訊與聯網。

1.2.4 PLC編程

PLC的編程語言與一般計算機語言相比,具有明顯的特點,它既不同於高級語言,也不同與一般的匯編語言,它既要滿足易於編寫,又要滿足易於調試的要求。目前,還沒有一種對各廠家產品都能兼容的編程語言。如三菱公司的產品有它自己的編程語言,OMRON公司的產品也有它自己的語言。但不管什麼型號的PLC,其編程語言都具有以下特點:

1. 圖形式指令結構:程序由圖形方式表達,指令由不同的圖形符號組成,易於理解和記憶。系統的軟體開發者已把工業控制中所需的獨立運算功能編製成象徵性圖形,用戶根據自己的需要把這些圖形進行組合,並填入適當的參數。在邏輯運算部分,幾乎所有的廠家都採用類似於繼電器控制電路的梯形圖,很容易接受。如西門子公司還採用控制系統流程圖來表示,它沿用二進制邏輯組件圖形符號來表達控制關系,很直觀易懂。較復雜的算術運算、定時計數等,一般也參照梯形圖或邏輯組件圖給予表示,雖然象徵性不如邏輯運算部分,也受用戶歡迎

2. 明確的變數常數:圖形符相當於操作碼,規定了運算功能,操作數由用戶填人,如:K400,T120等。PLC中的變數和常數以及其取值范圍有明確規定,由產品型號決定,可查閱產品目錄手冊。

3. 簡化的程序結構:PLC的程序結構通常很簡單,典型的為塊式結構,不同塊完成不同的功能,使程序的調試者對整個程序的控制功能和控制順序有清晰的概念。

4. 簡化應用軟體生成過程:使用匯編語言和高級語言編寫程序,要完成編輯、編譯和連接三個過程,而使用編程語言,只需要編輯一個過程,其餘由系統軟體自動完成,整個編輯過程都在人機對話下進行的,不要求用戶有高深的軟體設計能力。

5. 強化調試手段:無論是匯編程序,還是高級語言程序調試,都是令編輯人員頭疼的事,而PLC的程序調試提供了完備的條件,使用編程器,利用PLC和編程器上的按鍵、顯示和內部編輯、調試、監控等,並在軟體支持下,診斷和調試操作都很簡單。

二、PLC維護

2.1 維護概述

一般各型PLC均設計成長期不間斷的工作制。對於地鐵維護人員來講,是不需要更改PLC內部程序的。但是在調試期間就需要對相應動作進行修改。

2.2 查找故障的設備

PLC的指示燈及機內設備,有益於對PLC整個控制系統查找故障。編程器是主要的診斷工具,他能方便地連到PLC上面可以觀察整個控制系統的狀態。根據PLC廠家的不同編程器也有區別,有的是運行在PC上的軟體,有的是一個專用的設備。

2.3 查找故障順序

根據下列問題,並根據發現的合理動作逐個否定。一步一步地更換PLC中的各種模塊,直到故障全部排除。所有主要的修正動作能通過更換模塊來完成, 除了一把螺絲刀和一個萬用電表外,並不需要特殊的工具。

1、PWR(電源)燈亮否?如果不亮,在採用交流電源的框架的電壓輸入端(98-162VAC或195-252VAC)檢查電源電壓;對於需要直流電壓的 框架,測量+24VDC和0VDC端之間的直流電壓,如果不是合適的AC或DC電源,則問題發生在PLC之外。如AC或DC電源電壓正常,但PWR燈不亮,檢查保險絲,如必要的話,就更換CPU框架。

2、PWR(電源)燈亮否?如果亮,檢查顯示出錯的代碼,對照出錯代碼表的代碼定義,做相應的修正。

3、RUN(運行)燈亮否?如果不亮,檢查編程器是不是處於PRG或LOAD位置,或者是不是程序出錯。如RUN燈不亮,而編程器並沒插上,或者編程器處於RUN方式 且沒有顯示出錯的代碼,則需要更換CPU模塊。

4、BATT(電池)燈亮否?如果亮,則需要更換鋰電池。由於BATT燈只是報警信號,即使電池電壓過低,程序也可能尚沒改變。更換電池以後, 檢查程序或讓PLC試運行。如果程序已有錯,在完成系統編程初始化後,將錄在磁帶上的程序重新裝入PLC。

在日常的維修活動中,可以根據故障統計來准備備品備件,並不需要准備整個PLC。掌握了故障判斷方法後,可以進行針對性地更換,這樣可以減少維修成本,增加維修效率。

三、總結

了解PLC的組成部分及工作原理,可以更加准確的對PLC進行故障判斷,在系統設計和生產使用中要對該系統的設備消耗、元器件設備故障發生點有清楚的估計,可以減少安裝調試、維修成本,延長PLC控制系統的壽命。

在信號設計過程中有過把系統改復雜的現象,如採用復雜的控制方式和設備來實現,本可以用簡單裝置來實現的控制,違背了經濟、簡單、實用的原則,並可能會增加故障率。另外我們在信號系統中大多使用PLC處理介面信息,所以在設計過程中要盡量將介面信息容易識別,這樣在出現故障時,能夠盡快判斷故障的歸屬方,便於地鐵的運營管理。

分析故障或處理故障時也要注意系統性,要綜合的考慮系統的各個輸入輸出才能能准確地判斷故障點。

plc論文範文篇二

淺析PLC控制技術

[摘要]PLC是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的縮寫,即可編程邏輯控制器。IEC對PLC的定義是:PLC是一種數字運算操作的電子系統,專為在工業環境下應用而設計。它採用可編程序的存貯器,用來在其內部存貯執行邏輯運算、順序控制、定時、計數和算術運算等操作的指令,並通過數字的、模擬的輸入和輸出,控制各種類型的機械或生產過程。

[關鍵詞]PLC技術發展現狀發展趨勢

中圖分類號:TP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7597(2009)1210064-01

一、PLC技術的概念

PLC即可編程式控制制器(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是指以計算機技術為基礎的新型工業控制裝置。在1987年國際電工委員會(International

Electrical Committee)頒布的PLC標准草案中對PLC做了如下定義:“PLC是一種專門為在工業環境下應用而設計的數字運算操作的電子裝置。它採用可以編製程序的存儲器,用來在其內部存儲執行邏輯運算、順序運算、計時、計數和算術運算等操作的指令,並能通過數字式或模擬式的輸入和輸出,控制各種類型的機械或生產過程。PLC及其有關的外圍設備都應該按易於與工業控制系統形成一個整體,易於擴展其功能的原則而設計。”

二、PLC技術的發展歷史

1968年,通用汽車對外公開招標,尋求新的電氣控制裝置,1969年,美國數字設備公司製成的首台plc,1971年日本從美國引進了PLC技術加以消化,由日本公司研製成功了日本的第一台PLC。從70年代初開始,不到三十年時間里,PLC生產發展成了一個巨大的產業,據不完全統計,現在世界上生產PLC及其網路的廠家有二百多家,生產大約有400多個品種的PLC產品。其中在美國注冊的廠超過100家,生產大約二百個品種;日本有60~70家PLC廠商,也生產200多個品種的PLC產品;在歐洲注冊的也有幾十家,生產幾十個品種的PLC產品PLC產品的產量、銷量及用量在所有工業控制裝置中居首位,市場對其需求仍在穩步上升。進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全世界PLC年銷售額以達百億美元而且一直保持15%的年增長的勢頭。

三、我國PLC技術的發展現狀

我國研究PLC技術起步較晚,但發展速度較快。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自1997年開始研究PLC技術,主要考慮PLC技術用於低壓抄表系統,傳輸速率較低。1998年開發出樣機,並通過了試驗室功能測試,1999年在現場進行試運行,獲得了產品登記許可。1999年5月開始進行PLC系統的研究開發工作。主要對我國低壓配電網路的傳輸特性進行了測試,並對測試結果進行了數據處理和分析,基本取得了我國低壓配電網傳輸特性和參數,為進行深入研究和系統開發提供依據。2000年開始引進國外的PLC晶元,研製了2Mbps的樣機,2001年下半年在沈陽供電公司進行了小規模現場試驗,實驗效果良好,並於6月20日在沈陽通過驗收。驗收委員會通過現場檢測認為,該實驗從中國配電網的實際傳播特性出發,對電力線通信技術的理論、實際應用和工程技術進行了開創性研究,在國內率先研製成功2Mbps和14Mbps高速電力線通信系統,建立了我國第一個電力線寬頻接入實驗網路;實現了自家庭至配電開關櫃的高速電力線數據通信,並將辦公自動化系統延伸至家庭。該實驗的成功標志著我國已經全面掌握了高速電力線通信的核心技術,具備了研製生產這種技術實用化設備的能力。據悉,今年年底以前將建成200戶的試驗網路。

我國工業控制自動化的發展道路,大多是在引進成套設備的同時進行消化吸收,然後進行二次開發和應用。目前我國工業控制自動化技術、產業和應用都有了很大的發展,我國工業計算機系統行業已經形成。工業控制自動化技術正在向智能化、網路化和集成化方向發展。

四、PLC的未來發展趨勢

1.功能向增強化和專業化地方向發展,針對不同行業的應用特點,開發出專業化的PLC產品,以此來提高產品的性能和降低產品的成本,提高產品的易用性和專業化水平。

2.規模向小型化和大型化的方向發展,小型化是指提高系統可靠性基礎上,產品的體積越來越小,功能越來越強;大型化是指應用在工業過程式控制制領域較大的應用市場,應用的規模從幾十點擴展到上千點,應用功能從單一的邏輯運算擴展幾乎能滿足所有的用戶要求。

3.系統向標准化和開放化方向發展,以個人計算機為基礎,在Windows平台上開發符合全新一體化開放體系結構的PLC。通過提供標准化和開放化的介面,可以很方便地將PLC接入其它系統。

五、PLC技術的特點

1.配套齊全,功能完善,適用性強:PLC發展到今天,可以用於各種規模的工業控制場合。除了邏輯處理功能以外,現代PLC多具有完善的數據運算能力,可用於各種數字控制領域。近年來PLC的功能單元大量涌現,使PLC滲透到了位置控制、溫度控制,CNC等各種工業控制中。加上PLC通信能力的增強及人機界面技術的發展,使用PLC組成各種控制系統變得非常容易。

2.系統的設計、建造工作量小,維護方便,容易改造:PLC用存儲邏輯代替接線邏輯,大大減少了控制設備外部的接線,使控制系統設計及建造周期大為縮短,同時維護變得容易起來。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同一設備經過改變程序改變生產過程。

3.體積小,重量輕,能耗低:以超小型PLC為例,新近出產的品種底部尺寸小於100mm,重量小於150g,功耗僅數瓦。由於體積小很容易裝入機械內部,是實現機電一體化的理想控制設備。

六、PLC應用中應注意的問題

PLC是專門為工業生產服務的控制裝置,通常不需要採取什麼措施,就可以直接在工業環境中使用。但是,當生產環境過於惡劣時,就不能保證plc的正常運行,因此在使用中應注意以下環境問題。

1.溫度:PLC要求環境溫度在0-55℃,安裝時不能放在發熱量大的元件下面,四周通風散熱的空間應足夠大,基本單元和擴展單元之間要有30mm以上間隔;開關櫃上、下部應有通風的百葉窗,防止太陽光直接照射;如果周圍環境超過55℃,要安裝電風扇強迫通風。

2.濕度:為了保證PLC的絕緣性能,空氣的相對濕度應小於85%(無凝露)。

3.震動:應使PLC遠離強烈的震動源,防止振動頻率為10-55hz的頻繁或連續振動。當使用環境不可避免震動時,必須採取減震措施,如採用減震膠等。

4.空氣:避免有腐蝕和易燃的氣體,例如氯化氫、硫化氫等。對於空氣中有較多粉塵或腐蝕性氣體的環境,可將PLC安裝在封閉性較好的控制室或控制櫃中,並安裝空氣凈化裝置。

參考文獻:

[1]鍾肇新,可編程式控制制器原理與應用[M].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00.

[2]儲雲峰,施耐德電氣可編程序控制器原理及應用[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6.

[3]高勤,電器及PLC控制技術[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❽ 論文信息編譯是什麼意思

論文信息編譯就是把論文中高級語言變成計算機可以識別的2進制語言,計算機只認識1和0,編譯程序把人們熟悉的語言換成2進制的。編譯程序把一個源程序翻譯成目標程序的工作過程分為五個階段:詞法分析;語法分析;語義檢查和中間代碼生成;代碼優化;目標代碼生成。主要是進行詞法分析和語法分析,又稱為源程序分析,分析過程中發現有語法錯誤,給出提示信息。它不像直譯語言一樣,由解釋器將代碼一句一句運行,而是以編譯器,先將代碼編譯為機器碼,再加以運行。理論上,任何編程語言都可以是編譯式,或直譯式的。它們之間的區別,僅與程序的應用有關。

❾ 程序的編譯過程是怎樣的程序的解釋過程是怎樣的

編譯器首先用掃描程序掃描源代碼,然後用語法分析程序分析得到語法樹,然後經過語義分析、優化處理,最後通過代碼生成程序得到目標代碼的文件。
整個編譯過程就是(掃描-語法分析-語義分析-優化-目標代碼生成)。通常生成的是匯編代碼,機器代碼,可以直接執行,不需要解釋。
而解釋的過程只使用與解釋型語言,這種語言只編譯成一種中間文件,在運行時通過虛擬機讀取中間文件進行解釋運行。這種語言天生速度比較慢,但可以達到所謂的跨平台效果。
如果想深入了解,推薦看一看《編譯原理》,如果只是想大概了解,推薦看一看《編譯原理》的目錄~呵呵

❿ 如何寫好一篇畢業論文

鏈接: https://zhuanlan.hu.com/p/25712406

摘 要: 畢業論文 ,一般是本科畢業論文、碩士研究生畢業論文,博士研究生畢業論文,對於每個學校畢業論文要求可能不一樣,但是對於寫作的標准格式,這個是不會改變的,一份格式標準的論文不僅僅美觀,並且也看出了同學們對於學術的態度。

對於畢業論文來說,主要的目的就是培養同學們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將理論知識與實際結合,鍛煉獨立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畢業論文在進行編寫的過程中,需要經過開題報告、論文編寫、論文上交評定、論文答辯以及論文評分五個過程,其中開題報告是論文進行的最重要的團悔一個過程,也是論文能否進行的一個重要指標。

對於論文的整體格式

1.題目: 題目應簡潔、明確、有概括性,字數不宜超過20個字(不同院校可能要求不同)。本專科畢業論文一般無需單獨的題目頁,碩博士畢業論文一般需要單獨的題目頁,展示院校、指導教師、答辯時間等信息。英文部分一般需要使用Times New Roman字體。塌拿正

2.版權聲明: 一般而言,碩士與博士研究生畢業論文內均需在正文前附版權聲明,獨立成頁。個別本科畢業論文也有此項。

3.摘要: 要有高度的概括力,語言精練、明確,中文摘要約100—200字(不同院校可能要求不同)。

4.關鍵詞: 從論文標題或正文中挑選3~5個(不同院校可能要求不同)最能表達主要內容的詞作為關鍵詞。關鍵詞之間需要用分號或逗號分開。

5.目錄: 寫出目錄,標明頁碼。正文各一級二級標題(根據實際情況,也可以標注更低級標題)、參考文獻、附錄、致謝等。

6.正文: 專科畢業論文正文字數一般應在5000字以上,本科文學學士畢業論文通常要求8000字以上,碩士論文可能要求在3萬字以上(不同院校可能要求不同敏雀)。

畢業論文正文:包括前言、本論、結論三個部分。

①前言(引言)是論文的開頭部分,主要說明論文寫作的目的、現實意義、對所研究問題的認識,並提出論文的中心論點等。前言要寫得簡明扼要,篇幅不要太長。

②本論是畢業論文的主體,包括研究內容與方法、實驗材料、實驗結果與分析(討論)等。在本部分要運用各方面的研究方法和實驗結果,分析問題,論證觀點,盡量反映出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學術水平。

③結論是畢業論文的收尾部分,是圍繞本論所作的結束語。其基本的要點就是總結全文,加深題意。

7.致謝: 簡述自己通過做畢業論文的體會,並應對指導教師和協助完成論文的有關人員表示謝意。

8.參考文獻: 在畢業論文末尾要列出在論文中參考過的所有專著、論文及其他資料,所列參考文獻可以按文中參考或引證的先後順序排列,也可以按照音序排列(正文中則採用相應的哈佛式參考文獻標注而不出現序號)。

9.注釋: 在論文寫作過程中,有些問題需要在正文之外加以闡述和說明。

10.附錄: 對於一些不宜放在正文中,但有參考價值的內容,可編入附錄中。有時也常將個人簡介附於文後。

畢業論文格式具體展示

封面

使用學校統一格式,題目居中,學號等內容靠左側對齊,後面的下畫線要整齊。。題目要對論文(設計)的內容有高度的概括性,簡明、易讀,字數應在20以內。

中文論文題目

論文題目 黑體三號,居中。下面空一行。

中文摘要

「摘要:「頂頭,黑體四號,後面內容採用宋體小四號,摘要應簡要說明畢業論文(設計)所研究的內容、目的、實驗方法、主要成果和特色,一般為150-300字。下面空一行

中文關鍵詞

「關鍵詞:「頂頭,黑體四號,後面內容採用宋體小四號,關鍵詞一般3-5個,以」,「號隔開,最後一個關鍵詞尾不加標點符號,下面空兩行。

英文論文題目

所有英文採用「Times New roman」字體,黑體三號,加粗,居中。下面空一行。

英文摘要和關鍵詞

英文摘要和關鍵詞除字體外同中文摘要和關鍵詞的格式要求,但「Abstract:」和「Key words:」要加粗。內容翻譯要准確,英文摘要的詞彙和語法必須准確。

注意:如果內容教多,可以將英文題目、摘要、關鍵詞放到下頁。

目錄

「目錄」兩字為黑體3號,居中,下面空一行。

第一層次標題「一、」頂頭,黑體、小四號,第二層次縮進一字,宋體,小四號,第三層次再縮進一字,宋體,小四號……,頁碼加小括弧,頁碼前為連續的點,垂直居中。如果採用「1」、「1、1」、「1、1、1」的形式,則每層縮進半字。參考文獻按第一層次標題的格式。

正文

正文採用宋體,小四號,每段開頭空兩字,要符合一般學術論文的寫作規范,文理科畢業論文字數一般不少於6000字,工科、藝術類專業畢業設計字數視專業情況而定。

論文應文字流暢,語言准確,層次清晰,論點清楚,論據准確,論證完整、嚴密,有獨立的觀點和見解,應具備學術性、科學性和一定的創新性。

畢業論文內容要實事求是,尊重知識產權,凡引用他人的觀點、統計數據或計算公式的要有出處(引注),計算的數據要求真實、客觀、准確。

標題

所有標題左側空兩字,數字標題從大到小的順序寫法應為:「一、」,「(一)」,「1、」,「(1)」,「」 的形式,黑體,小四號,左側空兩字,或者採用「1」、「1、1」、「1、1、1」……的形式,黑體,小四號,左側頂格。

注釋

採用本學科學術規范,提倡實用腳注,論文所有引用的中外文資料都要註明出處。中外文注釋要註明所用資料的原文版作者、書名、出版商、出版年月、頁碼。

圖表

正文中出現圖表時,調整行距至所需大小,返回正文再將行距調整為22磅。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按在正文中出現的先後次序列表於文後;文後以「參考文獻:」(左頂格)為標識;參考文獻的序號左頂格,並用數字加方括弧表示,如[1]、[2]、…,以與正文中的指示序號格式一致。參照ISO690及ISO690-2,每一參考文獻條目的最後均以「、」結束。各類參考文獻條目的編排格式及示例如下:

專著、論文集、學位論文、報告

[序號]主要責任者、文獻題名[文獻類型標識]、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頁碼(任選)、(中譯本前要加國別)

[1] [英]M奧康諾爾著,王耀先譯.科技書刊的編譯工作[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56-57、

[2] 辛希孟、信息技術與信息服務國際研討會論文集:A集[C]、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

列印及紙張

本科生畢業論文(設計)應一律採用列印的形式,使用A4規格的紙張,左邊距2、75cm,右邊距及上下邊距2、5cm,頁眉頁腳1、5cm,全文行距22磅,裝訂線在左側。按以下介紹的次序依次編排,頁號打在頁下方,宋體五號,居中。

裝訂次序

學生答辯後各院系要將有關資料和論文按照封面、中英文內容摘要及關鍵詞、目錄、正文、注釋、參考文獻、選題審批表、開題報告、中期檢查表、指導教師評語、答辯記錄表的順序統一裝訂成冊,存入院系教學檔案。

提交論文電子稿

學生上交的畢業論文(設計)軟盤一定要經過殺毒處理!

畢業論文(設計)應用Microsoft Word編輯,存成以學號為名的、doc文件,例如一個學生的學號為0137023,則文件名應該為0137023、doc。每個學生交上來的磁碟中只能有一個名為學號、doc的文件,對於雙修的學生,應上交兩篇論文,其中一篇名為學號、doc,另一篇名為學號sh、doc,如 0137023sh、doc(雙修專業)。

原則上,每個學生應將自己的論文單獨存檔(存為一個文件名),並在軟盤封面寫明自己的學號、姓名、所屬院系,然後上交。不提倡為了將多個學生的論文擠在一張軟盤上而將各個文件壓縮的做法。如果軟盤的空間足夠大,也可以集中多個學生的論文文件,但決不能是壓縮文件。如果某個學生的論文過大,不得不進行壓縮,那麼必須將自己所用的壓縮、解壓軟體及解壓方法詳細記錄在一個名為decompress的、doc或、txt文件中;如果所用的解壓軟體不常見,應該在軟盤中附帶自己的解壓軟體。

最後,還是要科普下幾大檢測系統,希望大家不要瞎抓

(1).知網(不支持個人檢測,可以藉助早檢測: www.zaojiance.com 平台進行檢測),這是大哥,比較貴,有多貴就不說了,大家都知道,當然土豪請隨意啦;第二90%學校會用這個免費給檢測一次,時間在送外審前夕。某寶檢測不靠譜,論文有泄露風險。

(2). paperpass ( www.paperpass.com )現在不少重點大學在用,如果學校用這系統,建議就選這個檢測,不要在去亂折騰,注冊個帳號,自助檢測,安全可靠方便。且這個比較便宜,學校用知網的話,這個作為前期中期檢測都是OK的,1.5元/1000字元,首次用送3000字。

(3). paperrater ( www.paperrater.net )本系統檢測結果不如paperpass嚴格,不建議碩博生使用。不過,首次使用送的字數還挺多的,基本夠本科生檢測一次的。

(4).去年剛出的格子論文檢測,打著免費的招牌,最後還是要收錢,據說就和gocheck是一家,結果怎樣不太清楚,沒用過,不過據說是每天有一次免費檢測的結果,但是看報告就要掏錢錢啦!

(5).其他各種亂七八糟的就不太建議去了,但是如果學校用,肯定就以那個系統為准了。

熱點內容
我的世界挖鑽石賺錢的伺服器 發布:2025-07-16 08:15:18 瀏覽:720
python進程獲取 發布:2025-07-16 08:15:10 瀏覽:403
安卓系統優盤打不開怎麼回事 發布:2025-07-16 08:14:34 瀏覽:758
貓耳fm上傳 發布:2025-07-16 08:13:42 瀏覽:467
php培訓學費多少 發布:2025-07-16 07:56:15 瀏覽:519
輸入url或伺服器地址 發布:2025-07-16 07:47:46 瀏覽:293
iphone便捷訪問有什麼用 發布:2025-07-16 07:46:59 瀏覽:841
16進制的字元串java 發布:2025-07-16 07:39:54 瀏覽:437
一加手機安卓11怎麼分屏 發布:2025-07-16 07:32:35 瀏覽:85
vivo方舟編譯器app 發布:2025-07-16 07:31:56 瀏覽: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