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局哪年撤銷
1. 中共中央有幾個部門
中共中央有以下直屬機構:
1、直屬事業單位
(1)中央黨校
(2)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
(3)中央編譯局
(4)人民日報社
(5)求是雜志社
(6)光明日報社
(7)中國浦東幹部學院
(8)中國井岡山幹部學院
(9)中國延安幹部學院
2、直屬部門
(1)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機關
(2)中共中央辦公廳
(3)中共中央組織部
(4)中共中央宣傳部
(5)中共中央統戰部
(6)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
(7)中共中央政法委員會機關
(8)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
(9)中共中央台灣工作辦公室
(10)中共中央對外宣傳辦公室
(11)中共中央財經委員會辦公室
(12)中共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
(13)中共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
(14)中央和國家機關工作委員會
3、決策議事協調機構
(1)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
(2)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
(3)中央網路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
(4)中央財經委員會
(5)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
(6)中央審計委員會
(7)中央教育工作領導小組
(1)編譯局哪年撤銷擴展閱讀:
中共中央的職能:
1、召集全國代表大會
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大會每五年舉行一次,由中央委員會召集。
中央委員會認為有必要,或者有三分之一以上的省一級組織提出要求,全國代表大會可以提前舉行;如無非常情況,不得延期舉行。
全國代表大會代表的名額和選舉辦法,由中央委員會決定。
2、人事任免
(1)通過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選舉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中央委員會總書記。
(2)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提名,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通過中共中央書記處成員。
(3)決定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組成人員。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共中央直屬機構
2. 黨和國家機構的改革方案涉及的范圍有哪些
近日,中共中央印發了《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並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執行。
根據該方案,這次機構改革包括黨、政府、人大、政協、司法、群團、社會組織、事業單位、跨軍地,中央和地方各層級機構。具體調整情況如下:
一、深化黨中央機構改革
1、組建國家監察委員會。
同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合署辦公,實行一套工作機構、兩個機關名稱。
不再保留監察部、國家預防腐敗局。
2、組建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
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辦公室設在司法部。
3、組建中央審計委員會。
中央審計委員會辦公室設在審計署。
4、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中央網路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中央外事工作領導小組改為委員會。
5、組建中央教育工作領導小組。
中央教育工作領導小組秘書組設在教育部。
6、組建中央和國家機關工作委員會。
不再保留中央直屬機關工作委員會、中央國家機關工作委員會。
7、組建新的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
將中央黨校和國家行政學院的職責整合,組建新的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
8、組建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
不再保留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編譯局。
9、中央組織部統一管理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
10、中央組織部統一管理公務員工作。
不再保留單設的國家公務員局。
11、中央宣傳部統一管理新聞出版工作。
12、中央宣傳部統一管理電影工作。
13、中央統戰部統一領導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
14、中央統戰部統一管理宗教工作。
不再保留單設的國家宗教事務局。
15、中央統戰部統一管理僑務工作。
不再保留單設的國務院僑務辦公室。
16、優化中央網路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辦公室職責。
17、不再設立中央維護海洋權益工作領導小組。
有關職責交由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及其辦公室承擔。
18、不再設立中央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委員會及其辦公室。
有關職責交由中央政法委員會承擔。
19、不再設立中央維護穩定工作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
有關職責交由中央政法委員會承擔。
20、將中央防範和處理邪教問題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職責劃歸中央政法委員會、公安部。
二、深化全國人大機構改革
21、組建全國人大社會建設委員會。
22、全國人大內務司法委員會更名為全國人大監察和司法委員會。
23、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更名為全國人大憲法和法律委員會。
三、深化國務院機構改革
24、組建自然資源部。
不再保留國土資源部、國家海洋局、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
25、組建生態環境部。
不再保留環境保護部。
26、組建農業農村部。
不再保留農業部。
27、組建文化和旅遊部。
不再保留文化部、國家旅遊局。
28、組建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
不再保留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不再設立國務院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
29、組建退役軍人事務部。
30、組建應急管理部。
不再保留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
31、重新組建科學技術部。
不再保留單設的國家外國專家局。
32、重新組建司法部。
不再保留國務院法制辦公室。
33、優化審計署職責。
不再設立國有重點大型企業監事會。
34、組建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
不再保留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總局。
35、組建國家廣播電視總局。
不再保留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
36、組建中央廣播電視總台。
撤銷中央電視台(中國國際電視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建制。對內保留原呼號,對外統一呼號為「中國之聲」。
37、組建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
不再保留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
38、組建國家國際發展合作署。
39、組建國家醫療保障局。
40、組建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
不再保留國家糧食局。
41、組建國家移民管理局。
42、組建國家林業和草原局。
不再保留國家林業局。
43、重新組建國家知識產權局。
44、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及其辦公室、國務院南水北調工程建設委員會及其辦公室並入水利部。
不再保留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及其辦公室、國務院南水北調工程建設委員會及其辦公室。
45、調整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隸屬關系。
將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由國務院管理調整為由財政部管理。
46、改革國稅地稅征管體制。
將省級和省級以下國稅地稅機構合並。
四、深化全國政協機構改革
47、組建全國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
48、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更名為全國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
49、全國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更名為全國政協教科衛體委員會。
五、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
50、整合組建市場監管綜合執法隊伍。
51、整合組建生態環境保護綜合執法隊伍。
52、整合組建文化市場綜合執法隊伍。
53、整合組建交通運輸綜合執法隊伍。
54、整合組建農業綜合執法隊伍。
六、深化跨軍地改革
55、公安邊防部隊改制。
公安邊防部隊不再列武警部隊序列,全部退出現役。
56、公安消防部隊改制。
公安消防部隊不再列武警部隊序列,全部退出現役。
57、公安警衛部隊改制。
公安警衛部隊不再列武警部隊序列,全部退出現役。
58、海警隊伍轉隸武警部隊。
59、武警部隊不再領導管理武警黃金、森林、水電部隊。
60、武警部隊不再承擔海關執勤任務。
七、深化群團組織改革
健全黨委統一領導群團工作的制度,緊緊圍繞保持和增強政治性、先進性、群眾性這條主線,強化問題意識,以更大力度、更實舉措推進改革,著力解決「機關化、行政化、貴族化、娛樂化」等問題,把群團組織建設得更加充滿活力、更加堅強有力。
八、深化地方機構改革
堅持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堅持省市縣統籌、黨政群統籌,根據各層級黨委和政府的主要職責,合理調整和設置機構,理順權責關系,改革方案按程序報批後組織實施。
中央和國家機關機構改革要在2018年年底前落實到位。省級黨政機構改革方案要在2018年9月底前報黨中央審批,在2018年年底前機構調整基本到位。省以下黨政機構改革,由省級黨委統一領導,在2018年年底前報黨中央備案。所有地方機構改革任務在2019年3月底前基本完成。
來源:人民日報
大家都在看
首贊
+1
平台聲明
3. 中科院是哪個大學的簡稱
中科院不是大學的簡稱,是中國科學院的簡稱。
中國科學院(英文名稱: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簡稱中科院)成立於1949年11月,耐睜為中國自然科學最高學術機構、科學早備技術最高咨詢機構、自然科學與高技術綜合研究發展中心。
中國科學院提出了建設國家創新體系的構想,先後實施知識創新工程、「創新2020」、《「率先行動」計劃暨全面深化改革綱要》,提出了《迎接知識經濟時代,建設國家創新體系》。。
《創新促進發展,科技引領未來》、《創新2050:科學技術與陸畝毀中國的未來》、《科技發展新態勢與面向2020年的戰略選擇》等戰略研究報告。
1956年1月1日中科院院部機構調整:(1)原「辦公廳學術行政工作」與原秘書處合並成學術秘書處,原辦公廳撤銷。(2)成立管理局。(3)成立聯絡局。(4)成立科學幹部培養部。
(5)原人事局改稱幹部局。(6)撤銷原編譯局,將其部分工作並入科學出版社。(7)成立綜合考察委員會。(8)原四個學部名稱及職責均不變。
4. 歷史事件
明朝時期
徐達攻克大都城
徐達攻克大都城 明洪武元年八月二日(1368),明大 將徐達攻大都,首至齊化門,填壕登城而入;封府庫圖籍,元亡。徐達至通州時,元順帝同後紀、太子、大臣,逃至上 都。洪武二年,常遇春攻上都,順帝再北逃。次年四月,元順帝病死應昌。
靖難之役
靖難之役 明太祖朱元璋分封諸子為王。北方諸王擁兵勢大。洪武三十一年(1398),朱元璋死,長孫朱允炆即位,為惠帝。惠帝用兵部尚書齊泰、太常寺卿黃子澄之策,決定削藩。將五個藩王廢為庶人,並派張昺為北平布政使,謝貴為都指揮使,監視燕王朱棣。燕王於建文元年(1399)以"清君側"為名,號稱"靖難",在北平舉兵南下。建文四年(1402),燕王攻佔南京。朱允炆下落不明。朱棣即位,為明成祖,改元永樂。
鄭和下西洋
鄭和下西洋 鄭和,雲南昆陽(今屬晉寧)回族人,明初入宮為太監,後隨朱棣起兵有功,賜姓鄭,任內官監太監,歷事永樂、洪熙、宣德、三朝。永樂三年(1405),鄭和受明成祖派遣,率官兵、水兵、翻譯、工匠、醫生等2780餘人,攜帶金銀、絲綢、瓷器、布匹和銅鐵器等物,從蘇州劉家港(今江蘇太倉瀏河鎮),分乘62艘巨型海船出海,先後抵達占城(今越南南部)、爪哇、蘇門答臘、錫蘭(今斯里蘭卡),1407年回國。此後,又於永樂五年(1407)至宣德七年(1433),前後6次航海出使,歷時28年,經亞非30餘國進行訪問和貿易,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此舉比義大利航海家哥倫布的遠洋航行早87年。
《永樂大典》
《永樂大典》 明永樂年間編纂的大型類書。明永樂元年(1403),明成祖棣委派翰林學士解縉主持纂修,太子少師姚廣孝等2000餘人參加編輯,永樂二年(1404)編成,賜名《文獻大成》。後再次擴充增收重修,至永樂六年(1408)輯成22788卷,凡例、目錄60卷,計11095冊,定名《永樂大典》。全書以韻為綱、按字、句、篇名、書名分韻收錄,未刻板付印。嘉靖、隆慶年間,繕寫兩部副本,分藏於南京、皇史宬、文淵閣。南京原本、皇史宬副本明亡時散失。文淵閣副本殘缺2422卷,1900年八國聯軍入京,大部分被掠走。1960年中華書局以歷代徵集的卷冊影印出版。
明成祖遷都北京
明成祖遷都北京 建文四年(1402)六月十七日,明成祖朱棣在南京即位。明永樂元年(1403)正月,改北平為北京。明永樂四年(1406)七月,議遷都北京。派大臣宋禮等到四川、湖廣、江西、浙江、山西等地采木備料。次年征調23萬工匠,上百萬民俠及大量兵士營建北京宮殿。到永樂十八年基本竣工。明永樂七年(1409),明成祖在奉天殿接受朝賀。明永樂十五年(1417),北京皇宮建成。明永樂十九年(1421)正月,遷都北京。
於謙保衛北京城
於謙保衛北京城 土木之變明英宗朱祁鎮被俘,朝廷分為兩派,一派主張議和,放棄北京南遷。另一派以於謙為首,主張保衛京城,並提出:"社稷為重,君為輕"的口號,於謙的主張得歷激到英宗弟朱祁鈺的同意。不久,群臣擁護朱祁鈺為帝。於謙任兵部尚書後,積極備戰保衛北京。1449年10月也先部隊挾持英宗,攻打北京。在於謙的指揮下,兵分幾路,把也先部隊擊退。也先敗後,1450年把英鎮爛耐宗送回北京。
奪門之變
奪門之變 在"土木之變"中被俘的英宗朱祁鎮返京 後,景帝朱祁鈺尊他為太上皇。1457年元月景帝朱祁鈺重病,英宗朱祁鎮與徐有貞、曹占祥等在正月十七日凌 晨,調兵幹人,宣布太上皇復位,改元天順。徐有貞受命入閣。朱祁鎮即位後,逮捕於謙、范廣等人,即明史上的奪門 之變。英宗朱祁鎮登位後,以莫須有的罪名將於謙處死。於謙被害後,屍體被市民收殮,由於謙的女婿運回杭州, 葬於西湖邊上的三台山。北京市民在東城裱褙胡同於謙生前任過的地方,建立於忠肅公祠。
土木之變
土木之變 明正統十四年(1499)蒙古瓦刺部首領也先率兵南下攻打山西。宦官王振挾持明英宗率50萬人馬親征,至大同,聞前方失利,倉皇後撤。繞道蔚州(今河北蔚縣),退至土木堡(今河北懷來縣境內),被瓦刺軍追及包圍,明軍潰敗,英宗被俘。史稱土木之變。
劉瑾專權
劉瑾專權 明正德元年(1506)十月,武宗任劉瑾掌司禮監。與另7名得寵宦官,號稱八虎。以丘聚、谷大用分管東廠、西廠。御春劉瑾掌權期間,引焦茅,劉宇等入閣結成閹黨,把持朝政,濫設皇莊達300餘處。正德三年劉瑾又加設內行廠,直接掌管。朝中趨附者多呼其"千歲"。正德五年,宦官張永告發劉瑾謀反,劉被捕"入獄"。炒其家得金銀幾百萬兩,珠玉珍寶無數。被處死。
宮女案
宮女案 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十月,宮女楊金英等人乘世宗在曹紀宮醉睡之機,以黃絨帶勒其頸部,已至氣息奄奄,皇後馳至方被解救。楊金英等人均被處死,史稱"宮女案"。
庚戌之變
庚戌之變 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韃靼軍俺答率軍入古北口,兵臨城下。首輔嚴嵩,不準諸將出戰。韃靼軍在京郊掠奪8日後撤兵。事後,嚴嵩包庇總兵仇鸞,殺兵部尚書以推卸責任。史稱"庚戌之變"。
疏劾魏忠賢
疏劾魏忠賢 明末,宦官魏忠賢得寵,任司禮秉筆太監,自掌東廠,殘害臣民。天啟四年(1624)六月,左副都御史楊漣抗疏劾魏忠賢,列罪狀24"條。南北各省官卿貴族同奏章數十條。國子祭酒蔡毅中領監師生干餘人,請求追究魏忠賢罪。天啟七年崇禎即位,諭告天下以魏忠賢罪,並令錦衣衛逮治。魏畏罪自縊而死。
李自成攻佔北京
李自成攻佔北京 明崇禎十七年(1644)正月,李自成在陝西建立大順政權(年號永昌)。二月進兵山西,三月十六日,包圍北京城。三月十八日,攻彰義門、西直門、平則門、德勝門。傍晚,彰義門攻克。崇幀逼周皇後自殺,又殺擯紀公主等人,在煤山(景山)壽皇亭槐樹下自縊身亡。十九日晨,李自成入北京城。李自成(1606一1645),陝西米脂人,本名鴻基。崇禎二年起義,初為闖王高迎祥部將,後繼為闖王。山海關一戰敗於吳三桂和滿族貴族的聯軍。1645年被害。
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 唐天寶十四年(755)冬,平盧、范陽、河東 三鎮節度使安祿山以誅楊國忠為名,在范陽起兵反唐。次年稱帝,進入長安。其部將史思明占據河北十三郡地。 肅宗至德二年(757),安祿山在洛陽被其子安慶緒所殺。長安、洛陽為唐將郭子儀等收復。乾元二年(759),史思 明殺安慶緒,回范陽自稱燕帝,並再度攻下洛陽。兩年後史思明為其子史朝義所殺。代宗廣德元年(763),史朝義 兵敗自殺,安史之亂平定。唐朝自此衰落。
石敬瑭割燕雲十六州
石敬瑭割燕雲十六州 公元936年,後唐河東節度使石敬瑭,稱契丹主耶律德光為義父,割讓燕雲十六州給契丹,聯合契丹攻打後唐。契丹出兵大敗太原守將張敬達。同年十一月,石敬瑭稱帝,為大晉皇帝。公元938年,後晉石敬瑭向契丹正式割讓燕雲十六州,即:幽、薊、瀛、莫、涿、檀、順、新、媯、儒、武、雲、應、寰、朔、蔚。耶律德光佔十六州後,建立遼朝。
召公封燕
春秋戰國時期
召公封燕 公元前11世紀,周滅商,建立西周。採用分封制,將子弟、親戚、功臣、貴族分封各地為諸侯。召公爽,姬姓,為周之支族,活動於今陝西岐山西南,因食采於召,故稱召公。周初,召公為周王室太保,位居三公。曾輔佐周王滅紂克商及夷、奄、薄姑等方國的叛亂。
燕王噲讓子之
燕王噲讓子之 燕王噲元年(公元前320),以子之為相。子之權勢漸重,覬覦燕國君主地位。還通過蘇代、鹿一毛游說燕王噲讓位。燕王噲五年(公元前316),燕王噲讓君位於子之。周赧王元年(公元前314),太子平和將軍市被起兵攻子之,齊宣王派兵增援。混亂中,殺太子平和將軍市被,平定了叛亂。齊軍進入燕都,殺燕王哈和子之。公元前312年,趙國派公子職入燕,立以為王,是為燕昭王。
燕昭王修築黃金台
燕昭王修築黃金台 公元前311年,燕昭王即位。在郭隗的協助下,於易水旁修築黃金台,廣招天下人才,樂毅、鄒衍、劇辛等前來投奔。燕昭王採納樂毅論功授爵授祿的政治制度,並改革吏制,設相國和將軍,分掌政治、軍事大權;全國分五郡,郡下設縣;郡守和縣令由燕王任命;制定嚴酷的刑法,燕國日益強盛。
樂毅伐齊
樂毅伐齊 燕昭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84),拜樂毅為上將軍,聯合秦、楚、韓、趙、魏五國共同伐齊。激戰於濟西,大敗齊軍。樂毅率燕軍乘勝攻克齊72城,直入都城臨淄。並燒齊都宮廟宗室,掠珍寶巨財一空,盡歸燕國。燕昭王封樂毅為昌國君。燕國至此達到鼎盛時期。樂毅墓位於房山區官道鄉富庄村東。整體呈圓形,土寶頂高約10米,佔地面積約2400平方米。墓兩側現存民國4年(1915)碑記一座。碑上刻有館閣體「望諸君墓」4字。
田單破燕
田單破燕 燕昭王死,齊國田單利用燕惠王與樂毅不 和,施反間計,惠王撤換樂毅。田又用重金收買燕將,公元前278年,用"火牛陣"大敗燕軍。將燕軍趕出齊國。公元前279年,田單去莒迎齊襄王主政。
荊軻刺秦王
荊軻刺秦王 燕王喜二十八年(公元前227),秦攻燕,兵臨易水。燕太子丹派荊軻等人以獻督亢之地圖和秦將樊於期首級之名,圖謀刺殺秦王。荊軻至秦獻圖時,圖窮而匕首見,刺秦王不中,被殺。司馬遷曾以"風蕭蕭今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描述這一悲壯之舉。燕王喜二十九年(公元前226),秦王派王翦率軍伐燕,同年十月拔燕都薊城。公元前222年,燕亡。
洋務運動
洋務運動 舊稱"同光新政"或"自強新政"。清同治、光緒年間,以恭親王奕欣、文祥、崇厚、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以及後來的張之洞為代表的洋務派舉辦洋務事業的活動。主要是興辦實業和建立新式武器裝備的陸海軍。先後創辦江南製造局、金陵機器局、福建船政局、天津機器局、輪船招商局、開平礦務局、上海機器織布局等。1885年建立北洋海軍。在教育上提倡"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先後設立方言學堂、水師學堂、武備學堂等洋務學堂。義和團運動後,洋務派作為一種政治勢力逐漸解體。
首批留學生出國
首批留學生出國 洋務運動開始後,1871年9月曾國藩、李鴻章奏請清廷派留學生出國。1872年8月11日,陳蘭彬、容閎率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批留學生,12歲至14歲的少年30人前往美國,其中有梁敦彥、詹天佑、唐紹儀等人。以後每年30人,共派出4批。
中法戰爭
中法戰爭 1883年12月,法軍不宣而戰,進攻越南北 部和紅河三角洲的中國軍隊。清軍失利。1884年5月清 政府派李鴻章在天津與法國簽訂《中法會議簡明條款》。6 月,法軍進攻諒山。8月,法國艦隊襲擊福建水師,中國損 失戰艦、商船30艘,馬尾造船廠遭破壞,傷亡700餘人。 同時,法軍侵犯台灣基隆。淡水一戰,法軍敗逃海上。1885 年初,法軍攻佔諒山、鎮南關(今友誼關)。3月,幫辦廣西 軍務馮子材率軍民收復鎮南關、諒山,殲敵干余、重傷法軍統帥尼格里。劉永福率黑旗軍取得臨洮勝利。法國茹 費理內閣因此垮台。清政府派英國人與法國在巴黎秘密 言和,訂立《停戰協定》。6月,李鴻章與法國在天津簽訂《中法會訂越南條約》(即《中法新約》)。戰事結束。
《中英續訂藏印條約》
《中英續訂藏印條約》 1888年3月20日,英國發動 第一次侵藏戰爭,清政府與英國締結了《中英會議藏印條約》,承認哲孟雄(錫金)歸英國保護。1903年12月lO 日,英國借口通商和邊界問題,發動第二次侵藏戰爭。8月3日攻陷拉薩。1906年4月,中英政府在北京簽訂《中 英續訂藏印條約》,承認中國對西藏的領土主權。
甲午戰爭
甲午戰爭 日本為奪占朝鮮與中國發生的戰爭,因發生在甲午年得名。1894年5月日本出兵朝鮮。7月,日軍偷襲牙山口外豐島的北洋水師,擊沉清租用運兵的英船"高升"號,死700名士兵,俘獲清護航艦一艘,重傷一艘。同時,日軍進攻牙山附近的中國守軍。清政府8月1日下詔宣戰。9月,日軍四路圍攻平壤。守城清軍奮力抗擊。總兵左寶貴陣亡。統帥葉志超棄城逃回國內。日軍繼而進佔九連城、安東(今丹東)。在黃海海面,中日海軍交戰,雙方參戰艦只各12艘。日艦懸掛美國國旗作掩擴,攻擊北洋艦隊。總兵兼旗艦"定遠"號管帶劉步蟾下令還擊,傷日艦多艘。"致遠"號管帶鄧世昌率艦拼撞日艦,被魚雷擊中,250名官兵殉國。"經遠"號管帶林東升中彈陣亡,戰艦被魚雷擊沉。11月,日軍攻陷大連、旅順。1895年1月,日軍派艦船25艘,陸軍2萬人,在山東成山頭登陸,攻佔榮城,水陸夾擊困守威海衛的北洋艦隊。北洋艦隊顧問副管帶英國人馬格祿和美國人浩威及部分將領主張投降。提督丁汝昌服毒自盡。劉步蟾奮勇抵抗,彈盡後炸毀軍艦,自殺殉國。北洋艦隊全部覆滅。1895年4月,清政府派李鴻章赴日,與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馬關簽訂了屈辱的《馬關條約》。
《馬關條約》
《馬關條約》 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北洋海軍覆沒後, 清廷派李鴻章赴日談判。4月17日李鴻章與日本首相伊滕博文在日木馬關(今下關)春帆樓簽訂了共11款的《馬 關條約》。
主要內容是清政府割讓遼東半島、台灣全島和 澎湖列島給日本;承認日本對朝鮮的控制;賠償日本軍費2億兩庫平銀;允許日本人在中國通商口岸投資設廠,免 征一切雜稅;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通商口岸,日船可駛入以上各口。
公車上書
公車上書 光緒二十一年(1895),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戰爭中失敗後,4月派李鴻章赴日,與日本首相伊滕博文簽訂《馬關條約》,國內各階層人士反對割地講和。5月2日(四月初八),康有為聯合各省在北京會試的舉人1300多人,於宣武門外達智橋松筠庵舉行會議,由康有為起草萬言書,聯名上書光緒皇帝,力主拒簽中日和約、遷都抗戰和變法圖強3項主張。漢代以公家車馬送應舉之人赴京,後世遂以"公車"為舉人赴京應試的代稱,故史稱此舉為"公車上書"。
強學會
強學會 康有為、梁啟超在北京發起成立的宣傳維新變法的政治團體,又名譯書局。光緒二十一年(1895)八月成立。該會兼具學校和政黨性質,主張變法圖強。得到軍機大臣翁同龢和工部尚書孫家鼐等人支持。有會員數十人,每10日集會一次。8月17日創辦《萬國公報》(3個月後改名為《中外紀聞》),隨《京報》附送達官貴人,在琉璃廠創辦圖書館。在上海設分會,發行《強學報》。1898年1月,慈禧太後以"私立會黨"之名,查禁強學會,封閉所辦圖書館。翁同龢(1830-1904),江蘇常熟人,字叔平。咸豐狀元。光緒帝師傅。支持維新變法。1897年被慈禧太後革職。
百日維新
百日維新 光緒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1898年6月 11日),光緒皇帝採納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的主張,下詔定國是,頒布維新法令,推行新政。主要內容有:經濟方面 提倡實業,設立農工商總局和礦務鐵路總局,興辦農會和商會,修築鐵路,開采礦產;設立全國郵政局,裁撤驛站; 創辦國家銀行,編制國家預算;取消滿人特權,准其自謀生計。軍事方面裁減綠營,精練陸海軍,籌辦兵工廠,培養 海軍人才;文教方面,開辦京師大學堂,各地設立兼學中學西學的學校;設立譯書局、編譯局,獎勵著作,允准自由 開設報館、學會;派人出國留學、游歷。政治方面刪改則例,裁減冗員;撤銷無事可辦的衙門;廣開言論,提倡官兵 上書言事等。至9月21日(八月初六)慈禧發動政變,廢除新政。變法歷時103天,史稱"百日維新"。
戊戌變法
戊戌變法 又稱戊戌維新。由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發起並得到光緒皇帝支持的一次政治運動,因發生在戊戌年(1898),故名。甲午戰爭(1895)中國戰敗後,日本強迫中國簽訂馬關條約。康有為等人發動公車上書,創立強學會,推進維新變法運動。1897年冬,德國強占膠州灣,康有為秦請光緒帝及時變法救亡。1898年1月29日,康有為奉旨上統籌全局折,詳論變法主張。4月12日,康有為在北京粵東會館組織"保國會",以"保國、保種、保教"為宗旨。6月11日,光緒帝接受康、梁等維新派主張,下明定國是詔書,起用維新派人士(如戊戌六君子等),並從6月至9月陸續頒發維新法令,推行新政(見百日維新)。
戊戌政變
戊戌政變 慈禧太後為首的守舊派發動的推翻戊戌新政的宮廷政變。1898年6月11日(光緒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光緒帝頒布明定國是詔書,開始推行新政。6 月15日慈禧迫使光緒帝任命榮祿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9月初,榮祿調兵聚集天津、長辛店。9月16日,光緒帝在頤和園召見袁世凱,命其專辦練兵事務,9月18日,譚嗣同夜訪袁世凱,擬靠袁世凱助行新政。袁世凱表面許諾殺榮祿,誅戮後黨。但9月20日,袁世凱向榮祿告密, 榮祿當即赴京部署。夜半,慈禧囚禁光緒帝,矯旨稱皇帝"再三懇請訓政"。從21日起坐殿辦事,重掌政權。同時, 關閉北京各城門,封鎖交通,出動3000軍誓在全城搜捕維新派人士。康有為、梁啟超逃亡海外,譚嗣同等戊戌六 君子被捕遇害。清政府隨即罷免數十名支持維新派的官員,除京師大學堂外,全部新政均被廢除,戊戌變法失敗。 榮祿(1836-1903),滿洲正白旗人,瓜爾佳氏,字仲華。1902年封太子太保、文華殿大學士。
戊戌六君子
戊戌六君子 在戊戊政變中被害的6位維新派志士。譚嗣同、林旭、楊銳、劉光第、楊深秀、康廣仁。譚嗣同(1865-1898),字復生,號壯飛。湖南瀏陽人,生於北京。1896年為候補知府。1897年在湖南協助巡撫陳寶箴等辦時務學堂,次年辦《湘報》。1898年9月初任四品卿銜軍機章京,參與戊戌變法。與楊銳、林旭、劉光第一起,稱軍機四卿。9月18日夜訪袁世凱,勸其助行新政。政變後,友人大刀王五願保其出逃,譚以"二百年來未有為民變法流血者,流血請自嗣同始"婉拒。28日於菜市口遇害。著作編入《譚嗣同全集》。林旭(1875-1898),字暾谷,福建 侯官(今閩侯)人。1895年任內閣中書。1898年3月倡立閩學會。9月初授四品卿銜軍機章京。楊銳(1857- 1898),字叔嶠,四川綿竹人。張之洞的弟子。1895年參加強學會,1898年春倡立蜀學會並參加保國會。戊戌變法 中任四品卿銜軍機章京。著有《說經堂詩草》。劉光第(1859-1898),字裴村,四川富順人。1883年任刑部主 事,1898年參加保國會。9月初升任四品卿銜軍機章京。著有《介白堂詩集》、《衷聖齋文集》。楊深秀(1849- 1898),字漪村,山西聞喜人。光緒進士,曾任刑部主事、郎中。1898年3月創立關學會,4月參加保國會。戊戌政變 時慈禧宣布重新訓政,他上流訪問光緒被廢之故並堅請歸政。著《楊漪村侍御奏稿》等。康廣仁(1867-1898),名 有博,號幼博。廣東南海人,康有為胞弟。1897年在澳門辦《知新報》,後在上海辦大同譯書局。1898年在北京參與維新運動。
克林德事件
克林德事件 1900年6月14日,德國駐華公使克林德,下令槍殺義和團團民約20人。20日,克林德乘轎赴總理各國事務衙門,途經東單牌樓時,又開槍尋釁,被清軍虎神營士兵擊斃。1901年,根據《辛丑條約》,清政府派醇親王赴德賠禮道歉,並在東單牌樓建克林德牌坊。1918年11月,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敗,北京人將牌坊拆除,遷至中央公園(今中山公園),改為《公理戰勝》牌坊。1949年後,又改為《保衛和平》牌坊。
義和團運動
義和團運動 義和團前身是義和拳等反清民間秘密組織,最初流行於山東、直隸(河北)等地。以設廠練拳等方式組織民眾,參加者主要是農民、手工業者和平民。1898年改稱義和團,戊戊變法失敗後,清廷改變對義和團的策略,調義和團進京,1900年6月在"扶清滅洋"的口號下,義和團陸續進京,在城內設壇800餘所,圍困攻打東交民巷使館區,並在天津、廊坊和北京抵抗入侵的八國聯軍,由於清政府和八國聯軍的鎮壓而失敗。
八國聯軍
八國聯軍 光緒二十六年(1900),英、德、俄、法、美、日、意、奧8國組織的侵華聯軍。19世紀末,中國北方爆發了義和團運動,義和團提出"扶清滅洋"口號,並陸續入京。1900年5月31日,英、美、日、法、俄、意等國以保護使館為名,派兵300餘名,強行入京。6月10日,西摩爾率軍2000餘人進攻北京,被義和團擊退。6月13日,義和團與教民武裝發生沖突,德國公使克林德等在京殺害義和團民。6月16日,義和團開始攻打西什庫教堂。6月17日,八國聯軍攻陷大沽口炮台,6月19日慈禧在御前會議上決定對各國宣戰,21日下宣戰詔,並派庄親王載勛、協辦大學士剛毅任義和團統帥。7月14日八國聯軍攻佔天津,8月14日進攻北京。8月15日晨,慈禧挾光緒帝西逃。侵略軍入城後,火燒庄王府,屠殺在王府的義和團民約1700餘人,並在北京搶掠3天,後又繼之以私人搶劫。8月27日,清廷派奕劻和李鴻章為全權大臣向八國求和,10月聯軍首領瓦德西到北京,設管理北京委員會,由各國分區佔領北京城並提出議和大綱。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與各國政府訂立《辛丑條約》。
庚子賠款
庚子賠款 清政府根據《辛丑條約》向英、法、美、德、意、日、俄、奧8個列強償付的陪款。這項賠款因系針對1900年(庚子年)的義和團運動而起,通稱庚子賠款,簡稱庚款。美國於1909年將其所得賠款的大部分,改充中國留美學生的費用。英、法等國也相繼仿效。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中國停止對德、奧兩國賠款的支付。蘇聯政府於1920年正式宣布放棄對俄庚子賠款。至1938年止,各帝國主義國家從庚子賠款中實際掠奪白銀65237萬兩,摺合銀元近10億元。
《辛丑條約》
《辛丑條約》 即《辛丑議定書》,或《辛丑各國和約》。八 國聯軍攻佔北京後強迫清政府訂立的喪權辱國條約。光緒二十七年(辛丑年,1901)九月七日,清政府全權代表奕劻、李鴻章與英、美、法、德、日、俄、意、奧、西、荷、比等11國的代表在北京簽訂該約。主要內容有:①中國賠款銀4億5千萬兩,分39年邁清.年息4厘,本利總數在10億兩以上。以海關稅、鹽稅和常關稅作抵押;②在北京東交 民巷劃出一個外國使館區(實際上成為"國中之國");③大沽炮台和大沾至北京沿線的炮台全部拆除;④外國軍隊駐在北京和從北京到山海關沿線的12個重要地區;⑤ 由清政府下令,永遠禁止今國人民成立或參加與諸國為敵的組織,違者處死;⑧懲辦"得罪"帝國主義的官員;⑦改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為外務部,列六部之首。
樓主自己挑吧。
5. 既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又是中國工程院院士的目前有多少
如下圖。1994年中國工程學院此氏談聘任了30名中科院院士擔任工程院院士,1995年聘任了4名,此後沒再繼續,這34名「雙院士」也成了「絕版」。
目前34名雙院士已經有一部分人去世了,目前還有健在兩院院士15位,其中一直在一所高校的有清華大學的吳良鏞院士、西南交通大學的沈志雲院士。
北京理工大學的王越院士、北京郵電大學的陳核源俊亮院士、中南大學的王淀佐院士、武漢大學的李德仁院士、哈爾濱工業大學的劉永旭院士等人。健在的這些雙院士都是這些學校的「瑰寶」,許多基本上曾經都森碰當過學校或者合並前學校的校長、副校長。
進軍科學:
1956年1月1日中科院院部機構調整:原「辦公廳學術行政工作」與原秘書處合並成學術秘書處,原辦公廳撤銷。成立管理局。成立聯絡局。成立科學幹部培養部。原人事局改稱幹部局。撤銷原編譯局,將其部分工作並入科學出版社。成立綜合考察委員會。原四個學部名稱及職責均不變。
6. 歷史上與京師大學堂有關的兩例重大歷史事件是什麼
成就
一百年來,北京師范大學始終同中華民族爭取獨立、自由、民主、富強的進步事業同呼吸,共命運,師范學堂及其後的師大師生在「五·四」 、「一二·九」等愛國運動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以李大釗、魯迅、梁啟超、錢玄同、吳承仕、黎錦熙、陳垣、範文瀾、侯外廬、白壽彝、鍾敬文、啟功等為代表的一大批名師先後在這里弘文勵教。百餘年來,北京師范大學培養了20餘萬優秀師資和各類專門人才,為中華民族的教育文化事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經過百餘年的發展,北京師范大學形成了以對祖國未來和民族命運的高度責任感為核心的「愛國進步、誠信質朴、求真創新、為人師表」的優良傳統和「學為人師,行為世范」的校訓,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在中國現代教育史上書寫了光輝篇章。[2]
歷史事件
京師大學堂師范館的成立
1908年5月,清政府決定京師大學堂優級師范科改為京師優級師范學堂,就廠甸五城學堂地方改建校舍,奏派陳問咸為監督。這是我國高等師范學校獨立設置的開始。其校址,也就是北京師范大學1952年前在和平門外的校址。而五城學堂則在原校址的東面另建校舍,校名改稱五城中學,則是現在北京師范大學第一附屬中學的前身。11月14日京師優級師范學堂舉行隆重開學典禮,學部大臣張之洞及左侍郎嚴修、右隱派侍郎寶熙等均出席。張之洞發示訓辭:師范教育,是為一切教育發源處,而京師優級師范,為全國教育之標准。故京師師范,若眾星之拱北斗,而北斗光細,則眾星帶不辨其為北斗矣。是以京師師范關系重大,惟望諸君子善體此義,勉學勿怠。膺此重寄,期為他日之一師表雲。張之洞不僅強調了師范教育的重要性,而且以眾星拱北斗,比喻京師優級師范是全國高等師范教育的帶頭雁,強調於國家「關系重大」,「膺此重寄」,希望不負重託,興旺發達,光芒萬丈。京師大學堂師范館的建制是撤銷了,但它與京師優級師范學堂一北京高等師范學校一北京師范大學,薪火相傳,一脈相承。今天,北京師范大學不僅是我國高師院校的領頭雁,而且是國內外知名的重要學府。北京師范大學正准備迎接百年校慶,同時為與時俱進,在新的世紀再創輝煌,她新近復提出了建設綜合性、有特色、國內一流、世界知名的研究型大學新的辦學目標。梁啟超、張百熙、張之洞諸先賢,地下有知,當含笑衫檔日:吾道不孤。
京師大學堂師范館作用
師范館雖然前後只存在了7年時間,但它在中國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師范教育史上卻是開篇之作,佔有重要的地位。綜而言之,可以引出以下的認識:
其一,師范館辦學嚴謹,成效卓著。王道元說:「師范館前後有兩期畢業生,在清末與民初,有不少風雲人物,自然功過亦不相掩。自余作終身教育職務的,亦所在多有。」[6](『前京師大學堂師范館優級師范概況》)是平實之論。以第1期學生為例,足見其人才輩出,燦若群星。例如,第1名畢業生廖道傳,畢業當年赴日本考察學務,同年歸國後即出任廣西優級師范學堂監督(校長)。1913—1917年任國立廣東高等師范學校(中山大學前身)校長。胡仁源,辛亥革命後曾一度出任北京大學校長。1903年奉派出國留學的學生中,人才尤多。何育傑,1909年歸國,先後任北京大學、北京高師教授,為我國著名物理學家。1940年中央研究院曾專門
設立「何育傑物理學紀念獎金」。王桐齡,1912年歸國後一直在北京高師任教授,為我國著名的歷史學家。馮祖苟,歸國後同樣在北京高師任教授,為我國著名的物理學家與教育家。俞同奎,歸國任為北京大學教授,是我國著名的化學家。如果說,以上諸人是教育界的翹楚;那末,谷鍾秀等人則多為政界名流。谷曾任南京臨時政府參議會議員、眾議院議員。張耀曾,曾任參議院議員、北京大學法科教授、司法總長。吳景濂,同盟會員,曾任參議院議員、議長等職。一期畢業生中能涌現出如此多的英才,實屬難能可貴。當然,師范館兩期畢業生中,更多的人是從事教職,他們對中國現代師范教育的形成與發展,貢獻良多。與此同時,如前所述,師范館學生政治熱情高漲,他們是京師大學堂學生愛國活動的主力軍。這固然與其時全國民族主義高漲的大背景有關,但是,也要看到,大學堂的主持人與教師,多是具愛國之思的志士仁人,其對學生的潛移默化,不容忽視。管學大臣張百熙,重建京師大或攜亂學堂,慘談經營,意在教育救國。他於學生的愛國行動十分同情,實予默認和袒護。學生對此十分了解,故張在學生中聲望素著。大學堂師生舉行拒俄集會,首先登台演講並令學生痛哭流涕,感奮不已的,正是教習范源廉。而林紓對師范館學生的臨別贈言,也正是以愛國敬業,諄諄善誘。北京大學與北京師范大學同是富有革命傳統的兩所名校,她們顯然都繼承了以師范館學生為中堅的京師大學堂學生的愛國傳統。
其二,師范館作為中國高等師范教育的起點,影響深遠。
首先,從教育理念看,師范館的設立標志著國人已形成了愈加明確的師范教育的觀念。京師大學堂是近代中國第一所現代意義的國立大學,師范館不僅是她的核心與基礎,而且師范館第一期畢業生,同時即是她的首屆畢業生,這是耐人尋味釩「辦理學堂,首重師范」它說明,師范教育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視,故張之洞說「師范教育,是為一切教育發源處」。百年來,「師范教育是整個教育工作的母機」,久已浸成了國人的共識。在確立了科教興國國策的今天,如何繼承和弘揚這一優良的教育傳統,顯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其次,從教育體制上看,師范館的設立意味著高初等師范教育構成了垂直完整的系統。而其後師范館脫離大學堂,另立京師優級師范學堂,則標志著近代中國獨立設置的高等師范院校系統的確立。其後一百年來,盡管爭論時起,但這相對獨立的高師院校不僅沒有被取消,相反,卻獲得了蓬勃發展。這說明,此一體制符合國情,它支撐了世界上規模最為龐大的基礎教育的大廈,對於中國百年來教育發展與社會進步所作出的巨大貢獻,是怎樣估計都不會過分的;
最後,師范館所設計的專業課程與教育課程混編的課程結構與教師養成範式,也從根本上奠定了百年來中國高師辦學的基礎與模式。
京師大學堂師范館的局限
固然,師范館的局限也是明顯的。由於學生年齡偏大,程度偏低(主要指現代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知識),許多人且未擺脫功名利祿封建思想的羈絆,師資隊伍也不足,這些自然制約了師范館的辦學層次與質量。更主要的是,京師大學堂終究是由腐朽的清政府舉辦的,它堅持忠君衛道的辦學方針,從根本上束縛了包括師范館在內整個京師大學堂的發展。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一些論者認為,「其實質仍是一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學校。距離近代大學的要求還很遠。」但是,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看,重要的問題在於,師范館終究是歷史性的舉,發凡起例,功不可沒。俞同奎說:「這塊園地,是戊戌京師大學堂孫家鼐開墾的,播佳良種子,卻是張百熙先生。我寫到這里,不能不追念他老人家。當時計劃遠到和宏大,排除百般困難,培養這個嬌嫩的幼苗,實在不是件容易的事。京師大學堂對於中國教育史,佔有重要的一頁。我們這個張百熙先生,在這一頁教育史上亦實在佔有重要的位置。」[8](四十六前我考進母校的經驗,對張百熙先生應作如是觀,對由張先生手創的師范館,同樣也應作如是觀。此外,雖然經百年發展,今天我國的高等師范教育正面臨著深刻的轉型,北京師范大學提出了建設綜合性、有特色、國際知名的研究型大學新的目標,也意味著她已不是原來意義上的高師院校了。但是,由師范館設立本身所彰顯的教師教育的基礎性、全局性作用和教師專業化的歷史大趨
勢,卻具有恆久的意義,值得我們在貫徹科教興國戰略過程中,深長思之和自覺把握。研究京師大學堂師范館的現實性意義,也正在於此。
歷史地位
中國高等師范教育的開端
縱觀世界教育發展史,師范作為專門培養教師的教育機構,最早起源於十七、十八世紀的法國和德國。在中國,師范教育產生於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1897年盛宣懷在上海首創南洋公學,特設的「師范院」為中國師范教育之始。1902年,京師大學堂設立師范館,為我國高等師范教育之始。因此,北京師大不僅是我國設立最早的高等師范學校,而且其建設的過程也真實地記載了我國高等師范教育發展的歷程。
十九世紀末,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戰爭中失敗,被迫簽訂了屈辱的《馬關條約》。之後,帝國主義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民族危機日益嚴重。中國的有識之士痛感時局之危急,急起救亡圖存。許多愛國志士提出,救國之本在於開辦新學、培養人才。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清政府制定《京師大學堂章程》,規定京師大學堂分普通學與專門學兩類,同時,設師范齋和編譯局等部門。以後,歷經「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侵佔北京等變故,京師大學堂以致停辦。1901年清政府派張百熙為管學大臣,主持重建京師大學堂。因考慮「國家需材孔亟」,先設速成科,下分「仕學館」和「師范館」。師范館首先招生,於1902年12月17日正式開學。京師大學堂的師范館,不僅是北京師范大學的開端,也成為中國現代師范教育的源頭。
1904年清政府頒布的《奏定學堂章程》把師范教育單列系統,把師范學校分為初級(各省設立的師范學堂)和優級(京師大學堂的師范館)兩類,專門制定了師范學堂章程,詳細規定了辦學宗旨、學科分類、課程設置、入學要求、畢業效力義務等。1908年5月,京師大學堂優級師范科改名為京師優級師范學堂,這是我國高等師范學校獨立設校的開始。京師優級師范學堂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編制課程,引進國外現代課程,編撰教材,初步奠定了我國師范教育的基礎。從此,我國有了比較完善正規的師范教育體系。
中華民國成立之初,軍閥混戰,民不聊生。但國內的有識之士仍不忘發展現代教育。1912年,京師優級師范學堂改為北京高等師范學校。1923年,在社會各界的支持下,經當時的教育部批准,北京高等師范學校改為國立北京師范大學。1925年,始建於1908年的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亦改為北京女子師范大學。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所師范大學,是中國教育史上的重大事件,它預示著中國教育將步入一個嶄新的時期。
一部北京師大的校史,就是一部中國高等師范教育的歷史,也是一部濃縮了的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歷史。北師大師生不但致力於鑽研學問,而且時刻關心祖國的命運。1919年5月,北洋政府代表准備在出賣主權的巴黎和約上簽字的消息傳到了國內,3日晚,北京高師工學會星夜與北大等學校聯絡,4日,北京高師的隊伍最先到達天安門廣場,與相繼趕來的北大等學校學生一起,憤怒聲討北洋政府的賣國行徑。在這一震驚中外的歷史壯舉中,高師學生為「五四」運動的發生和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使北京高師成為「五四」運動的策源地之一。
1937年7月,盧溝橋事件發生,日本侵佔了北平,北平師范大學被迫遷往西安,與國立北平大學、國立北洋工學院組成西安臨時大學。1938年春,西安臨時大學遷至漢中,並改名為國立西北聯合大學。北平師大為西北聯大教育學院,後改為師范學院。1940年,西北師院奉命遷往甘肅蘭州,在黃河岸邊的荒灘上再次平地起家。從而使其成為除陝西以外的大西北第一所國立高等學校,為西北地區的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發展均作出了卓越貢獻。
1949年,一輪紅日照亮了中國大地。沐浴著新中國的曙光,中國的教育事業從此獲得了新生。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對高等師范教育的發展非常重視。進北京不久,毛澤東主席就親臨北師大探望老師黎錦熙等教授,聽取他們對建國、辦學的意見。不久,毛主席又為北師大題寫校名。毛主席還親自召見師大校長,指示各行政機關應為辦好師大提供方便,使師大在全國師范院校中起到「示範」的作用。在黨和政府的關心和扶持下,「七五」、「八五」期間,學校被確定為國家首批重點建設的十所大學之一;「九五」期間,學校被首批列入國家「211工程」建設計劃。[2]
中國師范教育的旗手
中國高等教育,包括中國高等師范教育,從誕生之日起,就同近代中國革命一樣,經歷了艱難而曲折的歷程。自京師大學堂師范館建立至今,既是中國現代教育曲折發展的100年,也是中國現代史曲折發展的100年。
戊戌變法前夕,梁啟超在其起草的《京師大學堂章程》中提出設立「師范齋」的設想,並疾呼:「欲革舊習,興智學,必以立師范學堂為第一義。」戊戌變法失敗後,圍繞京師大學堂,清政府內部新舊勢力斗爭非常激烈。清廷任命的管學大臣孫家鼐提出的有關設立仕學院等8大事宜中,對於師范齋,諱莫如深,不贊一詞。在這種情況下,梁啟超等維新派所構想的高等師范教育,無從談起。1902年,張百熙受命籌建京師大學堂後,他勇敢地繼承和發展了梁啟超的師范教育思想,強調「辦理學堂首重師范」,創設了京師大學堂師范館,從而推動中國高等師范教育最終邁出了歷史性的第一步。
辛亥革命後,民國政府在全國劃定了6個高等師范區,北京為首區。1928年,國民政府一度把北平九所大學合並為北平大學,在師生們的極力反對下,1929年北平師大恢復獨立,1931年與北平女師大合並,形成新的國立北平師范大學。新校形成後,北師大整合學科設置,正待重振雄風之時,1931年至1932年國內又出現了取消師范大學的激烈爭論。其實,自1921年學制改革後,原來全國6所高師中,除北師大之外,或相繼與普通大學合並,或停辦,只有北師大仍獨樹一幟,堅持師范教育辦學方向,積極探索高等師范教育的發展道路。這場爭論雖未通過,但卻使學校的建設受到了很大的影響。
在我國高等師范教育的歷史上,再一次有關高師的爭論,發生在1966年「文革」以前,當時在高等師范教育中出現了兩個口號的爭論:一種口號是高師教育要「面向中學」,另一種口號是要「向綜合大學看齊」。有人甚至提出要取消師范院校。1961年,在全國師范教育會議上,大家就高等師范教育辦學中的有關問題進行了討論,一致認為,高等師范不是辦不辦的問題,而是如何辦好的問題。實際上這場爭論並沒有結束,這一問題到二十世紀在80年代又一次被提了出來。在這次爭論中,實質上就是對師范教育本質的認識。許多專家提出師范教育應強調師范性與學術性的一致。在爭論中,北京師大始終站在爭論的最前哨,從理論和教師教育的價值上提出了許多真知灼見,同時,學校在教師教育的實踐中不斷探索,注意拓寬專業,加強科研,不斷提高學校的辦學水平,為學校未來的大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歷史是最好的鏡子。100年來,盡管人們關於師范教育的爭論一直沒有停止過,不時的有人主張取消高師院校的設置,但是我國相對獨立的高師院校不僅沒有被取消,相反中國高等師范教育自成體系,卻獲得了蓬勃發展。從京師大學堂師范館設立,到京師優級師范學堂,到北京師范高等學校,再到北京師范大學,百年學府薪火相傳、一脈相承。今天北京師大不僅成為我國高等師范教育的領頭雁,而且成為國內外知名的高等學府。這說明,百年高師的發展符合我們窮國辦大教育的中國的基本國情。我國是個教育大國,百年來,各級師范教育,不僅支撐著目前世界上規模最為龐大的基礎教育巨廈,也對中國社會和教育事業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作出了巨大貢獻。今天,站在新世紀新的起點上,回眸歷史,我們如何評價師范教育的作用都不為過。
正在載入
7. 消防全部退出現役什麼時候開始
2018年10月9日上午10時舉行「公安消防部隊移交應急管理部交接儀式」。這也就意味著,武警消防部隊從今起將成為一段載入史冊的歷史。
另從2018年10月10日零時起,至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制式服裝配發前,原公安消防部隊、武警森林部隊和警種學院人員停止使用武警部隊制式服裝和標識服飾,統一穿著無武警標識的作訓服,並在作訓服左兜蓋上方佩戴消防救援隊伍身份標識牌。
應急管理部同時發布了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人員標識牌式樣及佩戴規則。標識牌由應急管理部統一製作,配發對象為在編在職幹部、隊員和消防專業院校學員。凡不在配發范圍內的人員,一律不得佩戴消防救援隊伍人員標識牌。消防救援隊伍管理指揮幹部、專業技術幹部、高等專科學校學員佩戴幹部標識牌,消防救援隊伍隊員、消防員學校學員佩戴隊員標識牌。
(7)編譯局哪年撤銷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消防救援銜條例》
第七條 管理指揮幹部消防救援銜設下列三等十一級:
(一)總監、副總監、助理總監;
(二)指揮長:高級指揮長、一級指揮長、二級指揮長、三級指揮長;
(三)指揮員:一級指揮員、二級指揮員、三級指揮員、四級指揮員。
第八條 專業技術幹部消防救援銜設下列兩等八悔啟級,在消防救援銜前冠以「專業技術」:
(一)指揮長:高級指揮長、一級指揮長、二級指揮長、三級指揮長;
(二)指揮員:一級指揮員、二級指揮員、三級指揮員、四級指揮員。
第九條 消防員消防救援銜設下列三等八級:
(一)高級消防員:一級消防長、二級消防長、三級消防長;
(二)中級消防員:一級消防士、二級消防士;
(三)初級消防員:三級消防士、四級消防士、預備消防士。
第三章 消防救援人員職務等級編制消防救援銜
第十條 消防救援人員實行職務等級編制消防救援銜。
第十一條 管理指揮幹部實行下列職務等級編制消防救援銜:
(一)國務院應急困前爛管理部門正職:總監;
(二)國務院應急管理部門消防救援隊伍領導指揮機構、森林消防隊伍領導指揮機構正職:副總監;
(三)國務院應急管理部門消防救援隊伍領導指揮機構、森林消防隊伍領導指揮機構副職:助理總監;
(四)總隊級正職:汪漏高級指揮長;
(五)總隊級副職:一級指揮長;
(六)支隊級正職:二級指揮長;
(七)支隊級副職:三級指揮長;
(八)大隊級正職:一級指揮員;
(九)大隊級副職:二級指揮員;
(十)站(中隊)級正職:三級指揮員;
(十一)站(中隊)級副職:四級指揮員。
8. 中國各代的一件歷史事件的經過和結果
商:後羿代夏,結果後羿被寒促所殺。周:燕王噲讓子之
燕王噲讓子之燕王噲元年(公元前320),以子之為相。子之權勢漸重,覬覦燕國君主地位。還通過蘇代、鹿一毛游說燕王噲讓位。燕王噲五年(公元前316),燕王噲讓君位於子之。周赧王元年(公元前314),太子平和將軍市被起兵攻子之,齊宣王派兵增援。混亂中,殺太子平和將軍市被,平定了叛亂。齊軍進入燕都,殺燕王哈和子之。公元前312年,趙國派公子職入燕,立以為王,是為燕昭王。 秦:荊軻刺秦王
荊軻刺秦王燕王喜二十八年(公元前227),秦攻燕,兵臨易水。燕太子丹派荊軻等人以獻督亢之地圖和秦將樊於期首級之名,圖謀刺殺秦王。荊軻至秦獻圖時,圖窮而匕首見,刺秦王不中,被殺。司馬遷曾以"風蕭蕭今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描述這一悲壯之舉。燕王喜二十九年(公元前226),秦王派王翦率軍伐燕,同臘雀年十月拔燕都薊城。公元前222年,燕亡。。 漢:燕王劉旦反
燕王劉旦反漢元狩六年(公元前117),漢武帝封王 子劉旦為燕王,仍都薊。劉旦博學多才,廣招天下賢士。武帝覺察其有篡位的野心,將劉旦下獄。漢昭帝即位後,赦 劉旦。元鳳元年(公元前80),劉旦勾結長公主、左將軍上官桀、御史大夫桑弘羊,陰謀廢昭帝自立,事敗自殺。 魏晉:晉統一天下,玄學興起。 隋前:杜洛周起義
杜洛周起義北魏孝昌元年(525),柔玄鎮人杜洛周於 上谷聚眾起義,號年真王。北魏令幽州刺史常景和都督元譚率軍討伐。杜洛周舉兵攻薊城。孝昌二年,安州等地戍 兵2萬倒戈策應。杜洛周聯合起義戊兵,攻克軍都關,元譚敗逃。北魏武泰元年(528),杜洛周被殺。
唐:劉守光占據幽州
劉守光占據幽州唐亡,北方各地相繼獨立。劉守光在幽州稱王。劉守光先囚其父,自領幽州,其兄義昌節度使劉守文舉兵來攻,未分勝負,劉守文降梁。公元909年,劉守文招契丹等族人4萬,攻打劉守光於薊州。經激戰劉守文又敗,以其子劉延祿為帥再攻。劉守光懼怕後梁援兵,要挾李存昂封其為燕王。劉守光殺劉守文後,又囚其父。911年,劉守光稱大燕皇帝,國號燕。913年,後梁派周德威圍攻幽州,劉守光困守孤城,父子被擒,皆殺。劉守光父子統治幽州19年至此結束。 遼金元:忽必烈建大都
忽必烈建大都1260年3月,忽必烈在開平即大汗位,建元中統。建立中書省,十路宣撫司及燕京行中書省。中統四年(1263),定開平為上都。至元元年(1264)升燕京為中都。至元四年,在原金中都舊城東北建造新城。至元八年(1267),建國號元。至元九年,升中都為大都,從上都遷都於燕京。從此,北京正式成為全國的政治中心。 明:靖難之役
靖難之役明太祖朱元璋分封諸子為王。北方諸王擁兵勢大。洪武三十一年(1398),朱元璋死,長孫朱允?即位,為惠帝。惠帝用兵部尚書齊泰、太常寺卿黃子澄之策,決定削藩。將五個藩王廢為庶人,並派張?為北平布政使,謝貴為都指揮使,監視燕王朱棣。燕王於建文元年(1399)以"清君側"為名,號稱"靖難",在北平舉兵南下。建文四年(1402),燕王攻佔南京。朱允?下落不明。朱棣即位,為明成祖,改元永樂。 清:百日維新
百日維新光緒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1898年6月 11日),光緒皇帝採納康輪鎮早有為、梁啟超等人的主張,下詔定國是,頒布維新法令,推行新政。主要內容有:經濟方面 提倡實業,設立農工商總局和礦務鐵路總局,興辦農會和商會,修築鐵路,開采礦產;設立全國郵政局,裁撤驛站; 創辦國家銀行,編制國家預算;取消滿人特權,准其自謀生計。軍事方面裁減綠營,精練陸海軍,籌辦兵工廠,旅喚培養 海軍人才;文教方面,開辦京師大學堂,各地設立兼學中學西學的學校;設立譯書局、編譯局,獎勵著作,允准自由 開設報館、學會;派人出國留學、游歷。政治方面刪改則例,裁減冗員;撤銷無事可辦的衙門;廣開言論,提倡官兵 上書言事等。至9月21日(八月初六)慈禧發動政變,廢除新政。變法歷時103天,史稱"百日維新"。
民國: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1911年9月,清政府調湖北新軍入川鎮壓保路運動。由同盟會會員在新軍士兵和下級軍官中組織的秘密團體"文學社"和"共進社"決定在武漢發動起義,並於9月24日起義總指揮部,推蔣翊武為總指揮,孫武為參謀長。因事泄,10月10日晚7時熊秉坤率眾攻佔楚望台軍械庫。11日晨佔領武昌城,成立中華民國湖北軍政府,強推黎元洪為都督。武昌起義後,14個省先後宣告獨立或光復。辛亥革命從此開始。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臨時大總統,2月12日清帝被迫宣告退位,清朝的統治結束。
9. 國家一級出版社都有哪些
1、高等教育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成立於1954年5月,是新中國最早設立的專業教育出版機構之一。在教育部的直接領導下,經過50多年的奮斗,高等教育出版社已經發展成為以出版高等教育、職業教育、成人及社會教育等教育類、專業類、科技類出版物為主的綜合性大型出版社。
1983年,鄧小平同志為高等教育出版社題寫社名。2010年12月,中國教育出版傳媒集團有限公司成立,高等教育出版社成為其核心成員單位之一。
2、科學出版社
科學出版社是中國最大的綜合性科技出版機構,由前中國科學院編譯局與30年代創建的有較大影響的龍門聯合書局合並,於1954年8月成立。1993年8月,恢復使用「龍門書局」副牌。
科學出版社比鄰皇城根遺址公園,是一個歷史悠久、力量雄厚,以出版學術書刊為主的開放式出版社。1993年,科學出版社榮獲國家首批「全國優秀出版社」稱號。
3、新華出版社
新華出版社始建於1979年,是新華社主管的以出版社科圖書為主的綜合性大型中央級出版社,主要編輯出版新聞、時政、國際、經濟、文教類圖書,畫冊、圖片、掛歷等藝術類圖書和內部參考圖書。
受國務院辦公廳的委託,還編輯出版國家級的中英文版《中華人民共和國年鑒》;出版發行《人居》期刊,編印具有權威性的政府機構名錄和國內外工商企業名錄。
4、人民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是中國共產黨在1921年9月創辦的第一個出版機構。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成立後,為加強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宣傳,以適應革命發展的需要,中央局於1921年9月1日,在上海創辦人民出版社,由中央局宣傳主任李達主持工作。
5、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
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的前身是中國審計出版社,成立於1988年,2001年10月更現名,直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署,是新聞出版總署評定的良好出版社。
是中央級出版社、國家一級出版社和全國百佳出版社之一,是我國經濟學、經濟管理、財務管理與審計學方面的權威出版社。
10. 衣俊卿的人物履歷
1990年6月,原中央編譯局長衣俊卿曾因怕影響仕途與妻離婚。
2007年3月起任黑龍江省委宣傳部部長、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黨組書記,
2007年4月起擔任黑龍江省委常委、省委宣傳部部長、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黨組書記。
2010年2月起擔任中央編譯局局長。
2013年1月17日,衣俊卿因為生活作風問題,免去其中央編譯局局長職務。
2014年的「第九屆國外馬克思主義論壇」被免職22個月後的中央編譯局原局長衣俊卿首次出席公開學術活動並作主題報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