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論小說編譯者
⑴ 《資本論》看哪個版本的好誰翻譯的好
最權威的版本是人民出版社的《資本論》,共三卷,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著。三卷總定價120元左右。屬於極為專業的版本,綠色硬皮封面一般書店看不到的。我不知道你的年齡,不過這樣的書讀起來是很費勁。
還有專業的, 三聯書店上海分店,1938年版影印本共3冊。總定價398元。
還是那句話,如果你是專業人員,研究經濟的,一定要買人民出版社的。要收藏,買三聯的。或者買最早的版本,價格不菲。
如果你是業余的,買一些通俗的。可以說,其餘版本基本都是縮寫或改寫的。
推薦幾個版本。
南海出版公司,北京出版社,人民日報出版社,復旦大學出版社……
推薦你買北京出版社的,要是買不到就買人民日報出版社的,日報社的插圖多,比較通俗。
我研究馬克思一段時間了。不要買近期出版的資本論,有些出版社聽說資本論暢銷,拚命的出資本論,質量太差,純粹為賺錢。
另外再向你推薦馬克思的《歷史學筆記》
⑵ 資本論是誰寫的
人民出版社的《資本論》,共三卷,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著。
《資本論》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或者馬克思恩格斯文集、全集的資本論卷,都是中央編譯局的最新譯本,以德文原版為基礎並參考了《馬克思恩格斯全集》歷史考證版進行校訂,殲尺因此比較可靠。
以前的老版本基本上是從而俄文版轉譯過來的,蘇聯方面當時出於自己的考慮對《資本論》有一些修改,也就意味著有些論斷不是馬克思本人提出的。

核心思想
政治經濟學是研究生產關系的,而生產關系是生產、交換、分配、消費四個環節的關系的總和。《資本論》正是系統地分析資本主義的全部生氏枝高產關系,而且這種分析是辯證的,由簡單到復雜,由局部到整體,由本質到現象。
《資本論》第一卷重點研究資本主義直接生產過程中的關系,揭示資本主義剝削關系的一般本質。《資本論》第二卷分析作為生產和交換的統一的廣義的資本流通過程,進一步揭示資本主義剝削關系在流通中的表現。
《資本論》第三卷分析了搭族作為生產、流通、分配的統一的資本主義生產的總過程,進一步重點揭示了接近社會表面的分配領域的資本主義剝削關系。至於資本主義的消費關系,一、二、三卷都作了有關的分析。
⑶ 資本論的中譯本
1930年3月,上海昆侖書店出版馬克思的主要經典著作《資本論》的第1卷,第1分冊(即第1卷的第1篇),由陳啟修(陳豹隱)根據德文版參照日文版翻譯。
1932年8月、1933年1月,在北平東亞書店出版《資本論》的第2、3、4分冊,包括第1卷的全部,由潘冬舟翻譯。1932年9月,北平國際學社出版《資本論》的上冊,由王慎明(思華)、侯外廬譯。
1934年5月,商務印書館出版《資本論》第1卷第1分冊(即第1卷第1、2篇),吳半農譯,千家駒校。
1936年6月,北平世界名著譯社出版《資本論》第1卷中冊(即第3篇第8章至第4篇第13章)。世界名著譯社出版《資本論》第1卷下冊(即第5篇第14章至第7篇第25章),右銘、玉樞譯。
七年間,經過平、滬兩地的進步學者和出版者的努力,但仍然只翻譯出版了《資本論》的第1卷或第1卷的一部分。
郭大力計劃和王亞南合作翻譯三大卷的《資本論》,可是沒有一家書店敢於承擔。他找到艾思奇,艾思奇和上海讀書生活出版社的黃洛峰、鄭易里商量,盡管該社財力有限,仍決定接受出版,於是和郭大力簽訂了約稿合同,每月分別支付兩位譯者預支版稅80元。第1卷譯好後,抗日戰爭爆發,讀書生活出版社大部職工遷去漢口、重慶,鄭易里、鄭效洵少數人留在上海。郭大力只好回到江西贛州老家繼續從事翻譯。譯就一部分便寄往漢口黃洛峰,黃洛峰再寄給上海的鄭易里。第1卷還請了章漢夫校閱認可,再由鄭易里核校、編輯、整理。讀書生活社從漢口遷重慶後,郭大力便將譯稿直接寄給上海的鄭易里。不到兩年,3卷全部譯完。讀書生活出版社黃洛峰學習胡愈之在「孤島」的上海創造三個月出版《魯迅全集》20大卷的奇跡的經驗,決定利用上海「租界」的特殊條件在上海出版《資本論》,專門派了萬國鈞等從武漢來上海,安排《資本論》的出版事宜,第1版出版3000套。請郭大力從贛州來上海,與鄭易里共同主持《資本論》的編輯出版工作。由鄭易里、郭大力看校樣。也是用了3個月時間,突擊完成《資本論》三大卷的出版工作。8月31日出版第1卷;9月15日,出版第2卷;9月30日出齊了第3卷。從此,《資本論》全譯本問世了。
出書後,讀書生活出版社用20大箱運往廣州,不幸隨著廣州淪陷,全部遭受損失。只好一小包一小包分散運往內地、延安、蘇北解放區。1939年讀書生活出版社決定請鄭易里帶了特大皮箱裝著《資本論》的全部紙型,繞道越南海防去內地,不料途中被扣。幸有在越南的留學法國老友喬丕成說項才得以放行。經過昆明,長途跋涉到了重慶,受到讀書生活出版社經理黃洛峰的歡迎。重慶沒有白報紙,只好用土紙印了一版。新中國成立後,譯者對該書再次作了校訂,由三聯書店出版。
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根據恩格斯校訂的德文版翻譯,並參照了蘇共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研究院校訂的俄文譯文,在翻譯過程中參考了郭大力、王亞南的譯本,後來收入1972~1974年出版的《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25卷內。

⑷ 資本論哪個版本最好
《資本論》的版本選擇因人而異,不同版本有不同的特點和適用人群。以下是我對幾個版本的個人看法:
人民出版社版《資本論》:這是國內最權威的《資本論》版本,由中央編譯局編譯,經過多方考證,具有較高的准確性和權威性。該版本適合學術研究、理論探討等領域。
郭大力、王亞南版《資本論》:這是較早的《資本論》中譯本,對於國內讀者影響較大。該版本翻譯較為流暢,易於理解,但某些術語和表述與現代漢語有所差異。該版本適合初學者和一般讀者。
其他版本:市面上還有一些其他版本的《資本論》,如中央編譯出版社版、上海三聯書店版等。這些版本在編譯、校訂、注釋等方面各有特色,讀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和興趣選擇。
總之,選擇哪個版本的《資本論》取決於個人需求和目的。對於學術研究和理論探討,建議選擇人民出版社版;對於初學者和一般讀者,可以選擇郭大力、王亞南版或其他易讀性較強的版本。當然,在閱讀過程中,可以結合不同版本的注釋和解讀,加深對《資本論》的理解。
《資本論》(全稱《資本論:政治經濟學批判》)是德國思想家卡爾·馬克思創作的政治經濟學著作,1867—1894年分為三卷出版。
《資本論》全書共三卷,以剩餘價值為中心,對資本主義進行了徹底的批判。第一卷研究了資本的生產過程,分析了剩餘價值的生產問題。第二卷在資本生產過程的基礎上研究了資本的流通過程,分析了剩餘價值的實現問題。第三卷講述了資本主義生產的總過程,分別研究了資本和剩餘價值的具體形式。這一卷講述的內容達到了資本的生產過程、流通過程和分配過程的高度統一,分析了剩餘價值的分配問題。
《資本論》是馬克思畢生精力耗費40年時間撰寫的有關政治經濟學理論的偉大成果,是一部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理論巨著。19世紀中葉歐洲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為馬克思創作資本論提供了客觀條件。當時,資本主義社會固有的基本矛盾日益暴露,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斗爭日益尖銳和復雜化。尤其是歐洲三大工人運動的失敗,更加表明無產階級運動需要有科學的理論來指導,這促使馬克思恩格斯責無旁貸地擔負起創立工人階級政治經濟學的歷史使命。
《資本論》跨越了經濟、政治、哲學等多個領域,是全世界無產階級運動的思想指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