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內核的安裝編譯裁剪
『壹』 linux文件系統製作與裁剪
操作系統是一種關鍵的計算機程序,它負責管理和配置硬體與軟體資源,如內存管理、優先順序設定、輸入輸出設備控制、網路管理以及文件系統操作,並提供用戶界面。然而,通常的Linux操作系統內核包含了廣泛硬體支持的多個功能模塊和全面的軟體服務,這可能導致系統資源佔用過高和性能下降。因此,針對特定應用和硬體環境,需要對操作系統進行裁剪,尤其是內核和文件系統。
內核裁剪通常採用三種方法:一是利用內核配置工具,如make menuconfig,根據系統平台和應用需求定製化內核,刪除不必要的模塊;二是直接修改內核源碼,通過條件編譯語句實現更精細的裁剪;三是基於系統調用關系,精準地裁剪不需要的內核函數。文件系統裁剪則著重於刪除無用的文件和配置,以構建最精簡的運行環境。
構建文件系統有兩種常見方式:一是使用生成工具如Busybox或官方最小文件系統;二是基於Ubuntu base鏡像。以Busybox為例,製作rootfs時需補充配置文件,如Inittab和fstab,以確保系統啟動和文件系統掛載。選擇文件系統類型時,需考慮硬體特性、內核支持以及系統性能需求。
對於嵌入式系統,由於硬體和應用需求明確,內核和文件系統裁剪尤為重要,能夠定製出最適合的運行環境。例如,使用官方的base鏡像製作文件系統時,需對用戶創建、網路設置等進行配置,以構建滿足特定需求的最小化文件系統。
『貳』 詳解Debian系統中安裝Linux新內核的流程
在Debian系統中安裝Linux新內核的流程如下:
1. 下載並解壓內核源碼
- 從官方網站下載所需版本的內核源碼,例如linux-2.6.28.tar.bz2。
- 將下載的源碼包解壓到任意目錄。注意,雖然傳統上源碼會被放在/usr/src目錄下,但這並不是必須的。
2. 生成配置文件
- 使用make oldconfig命令生成配置文件。此命令會基於已有的配置文件進行增量提示,建議一路採用系統默認值(即一路回車),以避免因模塊依賴關系導致的編譯失敗。
3. 生成內核壓縮鏡像
- 執行make bzImage命令,這將在對應平台的boot目錄下生成bzImage文件,例如linux-2.6.28/arch/x86/boot/bzImage。
4. 編譯內核模塊
- 執行make moles命令編譯內核模塊。這一步可能需要花費較長時間,請耐心等待。
5. 安裝內核模塊
- 執行make moles_install命令安裝內核模塊。這將在/lib/moles/目錄下創建對應的內核版本模塊。
6. 安裝內核
- 執行make install命令將編譯的內核安裝到/boot目錄下。
7. 創建initramfs文件
- 執行update-initramfs -c -k 2.6.28命令創建新的initramfs文件。其中,c代表創建一個新的initramfs,k指定內核版本。
8. 更新GRUB引導載入器
- 執行update-grub命令更新GRUB配置。如果更新失敗,可以手動編輯/boot/grub/menu.lst文件,增加新內核的啟動項,包括title、root、kernel和initrd欄位。注意,新加的內核版本將出現在老版本的前面。
9. 重啟系統
- 執行reboot命令重啟系統,即可享受新內核帶來的性能提升或新功能。
在整個過程中,請確保你有足夠的許可權來執行這些命令(通常需要root許可權),並且注意備份重要數據以防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