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錢鏢腳本
㈠ 黃飛鴻是幹啥的具體資料
黃飛鴻(1847-1924),南海西樵祿舟村人,他是嶺南武術界的一代宗師,也是一位濟世為懷、救死扶傷的名醫。其父黃麒英乃晚清「廣東十虎」之一,飛鴻五歲從父習武,12歲隨父鬻技街衢,盡得家傳功夫。後遇鐵橋三之愛徒林福成授其鐵線拳、飛砣絕技,並在宋輝鏜處學得無影腳,武藝日臻精進,稍後,飛鴻隨父於廣州樂善山房設館授徒。麒英謝世,飛鴻子承父業成為一代宗師,是當時南派武林中最年輕的武術教練。一生中,曾先後被提督吳全美、黑旗軍首領劉永福等聘為軍中技擊教練。相傳其平生絕技有雙飛砣、子母刀、羅漢袍、無影腳、鐵線拳、單雙虎爪、工字伏虎拳、羅漢金錢鏢、四象標龍棍和瑤家大耙等。因其尤精虎形諸勢,故在武林中享有「虎痴」之雅號。 1924年8月,廣州商團總長陳廉伯在英帝國主義支持下,乘孫中山北伐,在廣州發動武裝暴亂,縱火劫掠。黃飛鴻與其繼室莫桂蘭苦心經營數十年的寶芝林連同劉永福寫給他的牌匾和他唯一的照片亦毀於戰火。黃飛鴻經不起沉重打擊,因而憂郁成疾,是年冬天不治去世,終年77歲。黃飛鴻身後蕭條,貧無以殮,幸弟子鄧秀瓊為他料理後事,葬於白雲山麓。莫桂蘭在林世榮、鄧秀瓊的幫助下,偕黃的兩名兒子移居香港設館授徒,傳授黃飛鴻遺技。1983年在香港去世。 參考資料:http://sports.163.com/06/0123/12/285BP8U200051P5H.html
求採納
㈡ 冒險島金錢鏢和楓葉拳套是刷什麼暴的
出的有很多``
所有怪中相對比較弱的是赤龍```才60級
迷宮寺院通道的2種:月牛和長槍牛也出``不過他們攻擊高```不建議``而且暴率低```以前我藍書1個月才出勒2組金錢
綠帽海賊``這個是普遍公認暴得最多的``不過就是現在沒掛``掛起來有點犯``耗血``如果是以前``有個好腳本```開雙暴能穩定一天在4組以上`!
柔道貓熊偶掛勒3天``一組未出``怪等級很蠻低```就是不知道暴率如何``估計不高~!
㈢ 冒險島90級到哪裡好升級
BS樓上的人誤導新手。
90攻擊型。所謂為何?
先說命中吧。88級的人馬需要102以上的命中,90的近戰能做到嗎?
再說怪血。人馬少說也有35000的血。90的近戰一次攻擊能打多少?
冒險島現在流行的不是自己手動練級,而要在最快最短的時間里達到最大等級,OK,請找主教或者全屏刷鳥能秒的打手帶你吧。升到105-110就可以去刷龍蛋後者可以刷骨頭龍了。
如果沒有錢找帶,也行,有全屏技能者,白天刷草人晚上去刷海盜。(晚上有防掛BOSS。)
再然後95了,有腳本能掛機就去刷柔道熊貓。(有可能會爆到金錢鏢)
裝備什麼的都不要去考慮,等級在游戲里才是硬道理!
㈣ 求夢幻西遊好用的跑商押鏢腳本!
會封號的, 淘寶上有賣腳本的 , 你去看看,。
㈤ 求經典評書!!!!!
[編輯本段]詞語解釋
評書 píngshū說書俑
[storytelling] 曲藝的一種。一人演說,通過敘述情節、描寫景象、模擬人物、評議事理等藝術手段,敷演歷史及現代故事。北方語系通稱評書,南方多稱「評話」,也有稱「評詞」的
(1).評論書法。 元 王惲 《<顏魯公書譜>序》:「 東坡 雲:評書兼論其平生,苟非其人,雖工不貴。」 元 黃溍 《跋荊公帖》:「今觀此帖,風神閑逸,韻度清美,臨學之家,宜有取焉,評書者未可以彼而廢此也。」
(2).曲藝的一種。多講說長篇故事。 清 富察敦崇 《燕京歲時記·封台》:「戲劇之外,又有托偶(讀作吼)、影戲、八角鼓、什不閑、子弟書、雜耍把式、像聲、大鼓、評書之類……評書抵掌而談,別無幫襯。」《兒女英雄傳》第十八回:「你要知這話的原故,竟抵得一回評書。」 老舍 《茶館》人物表:「 鄒福遠 --男。四十多歲。說評書的名手。」
[編輯本段]評書簡介
流行於中國北方地區的評書藝術,作為一種獨立的說書品種,大約形成於清代初期。許多渠道的資料證明,評書雖然是口頭講說的表演形式,但其藝人來源卻多為「唱曲」的轉行。相傳形成於北京的評書藝術,其第一代藝人王鴻興,原來就是表演一種叫做「弦子書」的「說唱」藝人;至20世紀初葉,又有許多北方鄉村表演「西河大鼓」和「東北大鼓」的「說唱」藝人進入城市後,紛紛改說評書。這是中國曲藝藝術在流變過程中出現的一個十分有趣的現象。
評書,也叫評詞,流行於華北、東北、西北一帶。在江南則稱為評話。它歷史悠久,早在春秋時代就有人說書。它是我國勞動人民創造的一種口頭文學。戰國時,諸子百家游說諸侯,經常旁徵博引,用故事做比喻,後來形成許多膾炙人口的成語,象「怒發沖冠」、「刻舟求劍」、「濫竽充數」等,實際上這就是早期的評書。在北京流行的評書,相傳是明末清初江南說書藝人柳敬亭(1587~1668)來北京時傳下來的。也有人說是清代北京鼓曲藝人王鴻興去江南獻藝時,拜柳敬亭為師,回京後改說評書,並於雍正十三年(1735)在掌儀司立案授徒,流傳到現在的。
[編輯本段]評書歷史
以說書者的說法:評書起源於東周時期,周庄公是評書的祖師爺。但這只是一個傳說。
評書形式唐代出現了一種曲藝藝術和評書的表演方式相似,這種曲藝形式稱為:「說話」。到宋代中興時期。最初是說評佛教典集。在中國古典文學認為,「說話」這種表演的形式對明清小說的影響是非常大的。「說話」發展到俗說後表演方式與「評書」是非常類似的。比如評書中的開場詩,說話稱為「押座文」。也有「且聽下回分解」一類用句。當然,這些都影響了明清的小說。
事實上如《三國演義》、《水滸傳》最初都是說話的話本。《三國演義》話本為《全相平話三國志》;《水滸傳》則為《醉翁談錄》。晚唐詩人李商隱有《驕兒》一詩寫到:「或謔張飛胡,或笑鄧艾吃。」說明當時喜歡說話這門曲藝的百姓是非常多的。 說書人又叫搏君人,目的是為了搏君一笑,最喜歡講述古代故事,百說不厭 研究「說話」,多數是從話本對明清的小說的影響加以研究。也有一些曲藝藝人寫過專門的資料。很多證據表明「說話」類似於「評書」。但兩者似乎沒有任何確實的傳承關系。
實際評書的創始人為明末清初的柳敬亭,最初只是說唱藝術的一部分,稱為「弦子書」,他的老師莫後光提到說話理論是:「夫演義雖小技,其以辨性情,考方俗,形容萬類,不與儒者異道。故取之欲其肆,中之欲其微,促而赴之欲其迅,舒而繹之欲其安,進而止之欲其留,整而歸之欲其潔。非天下之精者,其孰與於斯矣!」。
北宋汴京人霍四究以「說三分」著名,「不以風雨寒暑,諸棚看人,日日如是」,說三分即講三國故事。晚清光緒年間,評書傳入皇宮中,因皇宮唱歌多有不便,於是改說唱為「評說」,於是評書的藝術形式便固定下來。
民國是評書中興的時期,據記載:當時「撂地」說書人說《三國》,便萬人空巷,把街道圍得滿滿的。另外,評書與相聲也有很大的淵源。尤其是單口相聲和評書的「片子活」技巧幾乎相同。有些相聲的「段子」也來源於評書章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評書也得到了發展。尤其是廣播和收音機的普及,給評書極大的生存空間。評書藝人又創作了許多新的段子,比如《林海雪原》、《平原槍聲》,文革結束,評書藝人又創作了不少段子,甚至也說幾段外國書,比如《珍珠港》(書名《太平洋大海戰》),還製作了Flash評書《白眉大俠》,但並不特別受書迷歡迎。年輕人少之又少
現在,幾乎每個廣播電台都有評書專欄,部分電台更有專門的評書或故事頻率。主要聽眾是老年人或計程車司機,評書仍很受聽眾的歡迎,其中原因除了本身評書喜聞樂見,還由於廣播的局限。但一些評書演員擔心評書會漸漸的消失,現在很難再看到年青的說書人了。
[編輯本段]行話術語
使短傢伙的——說評書。
串花——《濟公傳》(評書書目)。
丘山——《精忠傳》(評書書目)。
渾水子——《於公案》(評書書目)。
丑官兒——《施公案》(評書書目)。
神冊子——《封神榜》(評書書目)。
大黑臉——《包公案》(評書書目)。
小黑臉——《小五義》(評書書目)。
黃臉兒——《隋唐》(評書書目)。
鑽天兒——《西遊記》(評書書目)。
大瓦刀——《永慶昇平》(評書書目)。
黃楊兒——《三俠劍》(評書書目)。
明冊子——《明英烈》(評書書目)。
漢冊子——《東漢》、《西漢》(評書書目)。
汪冊子——《三國》(評書書目)。
彭冊子——《彭公案》(評書書目)。
滾綱——說書人將書中人名說錯。
黏箔——開書館的人。
詢家——聽書的人。
提摟把子——書館伙計。
擇毛兒——觀眾為說書人指正。
渾碟子——外省人用鄉音說書。
抽簽兒——演出中,陸續走掉一些觀眾。
起堂——演出中,一大批觀眾離去。
梁子——評書及鼓書故事的梗概。
柁子——評書及鼓書故事中的大關節和高潮處。
扣子——評書及鼓書故事中的懸念。
書道兒——評書或鼓書的內容大綱。
蔓子活——長篇大書。
擰蔓兒——說完一部書又換另一部書。
蹚蔓兒——按提綱口頭加工編說新書。
蔓子海(hāi)——書越說越長。
纂弄蔓子——藝人自己編書。
駁了口兒——說評書散了,書不說了。
貼身靠兒——說書藝人與觀眾套交情。
挖點——說書藝人設法騙聽書人的錢。
鼓了夯兒——嗓子壞了。
海青腿兒——沒拜過師的藝人。
墨刻兒——書局出售的話本。
道兒活——按所繼承的前輩藝人的說書提綱敷衍而成的評書。
八大棍兒——中篇評書或中篇單口相聲的俗稱。
片子活——短篇評書。
駁口——說書中小段落截止處。通常用幾句話打住。
開臉兒——對書中人物的外形描繪。
詩賦贊——說書中寫人、狀物、繪景、形聲的韻文。
扦關兒——說書中的接榫處。
筆法——說書中結構故事的方法。
拉典——說書中引入典故講述。
使掛子——說書中用扇子等模擬開打動作。
放湯——說書中使扣子失當,未能使聽眾入扣。
袍帶書——講史和英雄傳奇類書目。
短打書——武俠、公案類書目。
書膽——評書中主人公。
書筋——評書中正面詼諧人物。
滾綱——說書人將書中人名說錯。
黏箔——開書館的人。
詢家——聽書的人。
提摟把子——書館伙計。
擇毛兒——觀眾為說書人指正。
渾碟子——外省人用鄉音說書。
抽簽兒——演出中,陸續走掉一些觀眾。
起堂——演出中,一大批觀眾離去。
梁子——評書及鼓書故事的梗概。
擺砌末----講述故事場景所用
[編輯本段]表演形式
摺扇
評書的表演形式,早期為一人坐於桌子後面,以摺扇和醒木(一種方寸大小,可敲擊桌面的木塊。常在開始表演或中間停歇的當口使用,作為提醒聽眾安靜或警示聽眾注意力,以加強表演效果,故名)為道具,身著傳統長衫,說演講評故事。發展至20世紀中葉,多為不用桌椅及摺扇、醒木等道具,而是站立說演,衣著也不固定為專穿長衫。 評書用北方語音為基礎,以北京語音為標准音調的普通話語說演。中國華北和東北的大部分地區均見流行。因使用口頭語言說演,所以在語言運用上,以第三人稱的敘述和介紹為主。並在藝術上形成了一套自身獨有的程式與規范。比如傳統的表演程序一般是:先念一段「定場詩」,或說段小故事,然後進入正式表演。正式表演時,以敘述故事並講評故事中的人情事理為主,如果介紹新出現的人物,就要說「開臉兒」,即將人物的來歷、身份、相貌、性格等等特徵作一描述或交代;講述故事的場景,稱作「擺砌末」;而如果贊美故事中人物的品德、相貌或風景名勝,又往往會念誦大段落對偶句式的駢體韻文,稱作「賦贊」,富有音樂性和語言的美感;說演到緊要處或精彩處,常常又會使用「垛句」或曰「串口」,即使用排比重迭的句式以強化說演效果。在故事的說演上,為了吸引聽眾,把製造懸念,以及使用「關子」和「扣子」作為根本的結構手法。從而使其表演滔滔不絕、頭頭是道而又環環相扣,引人入勝。表演者要做到這些很不容易,須具備多方面的素養,好比一首《西江月》詞所說的那樣:「世間生意甚多,惟有說書難習。評敘說表非容易,千言萬語須記。一要聲音洪亮,二要頓挫遲疾。裝文裝武我自己,好似一台大戲。
單田芳大師
評書的節目以長篇大書為主,所說演的內容多為歷史朝代更迭及英雄征戰和俠義故事。後來到了20世紀中葉也有篇幅較小的中篇書和適於晚會組台演出的短篇書,但長篇大書仍為其主流。
[編輯本段]評書特色
評書用北方語音為基礎,以北京語音為標准音調的普通話語說演。中國華北和東北的大部分地區均見流行。因使用口頭語言說演,所以在語言運用上,以第三人稱的敘述和介紹為主。並在藝術上形成了一套自身獨有的程式與規范。比如傳統的表演程序一般是:先念一段「定場詩」,或說段小故事,然後進入正式表演。正式表演時,以敘述故事並講評故事中的人情事理為主,如果介紹新出現的人物,就要說「開臉兒」,即將人物的來歷、身份、相貌、性格等等特徵作一描述或交代;講述故事的場景,稱作「擺砌末」;而如果贊美故事中人物的品德、相貌或風景名勝,又往往會念誦大段落對偶句式的駢體韻文,稱作「賦贊」,富有音樂性和語言的美感;說演到緊要處或精彩處,常常又會使用「垛句」或曰「串口」,即使用排比重迭的句式以強化說演效果。在故事的說演上,為了吸引聽眾,把製造懸念,以及使用「關子」和「扣子」作為根本的結構手法。從而使其表演滔滔不絕、頭頭是道而又環環相扣,引人入勝。
表演者要做到這些很不容易,須具備多方面的素養,好比一首《西江月》詞所說的那樣:「世間生意甚多,惟有說書難習。評敘說表非容易,千言萬語須記。一要聲音洪亮,二要頓挫遲疾。裝文裝武我自己,好似一台大戲。」 評書的節目以長篇大書為主,所說演的內容多為歷史朝代更迭及英雄征戰和俠義故事。後來到了20世紀中葉也有篇幅較小的中篇書和適於晚會組台演出的短篇書,但長篇大書仍為其主流。
現在流傳下來的傳統評書,都具有民間口頭文學的特徵。它匯集了人民群眾的智慧,既是歷代評書藝人的心血結晶,也是群眾性的藝術創作成果。它通過"冊子"(一部書的詳細提綱,也稱"梁子")和口傳心授方法流傳下來。 不同流派、不同演員對一部書的人物塑造、情節安排等,有不同的處理方法,尤其在"評議"方面,因人而異,具有很大的可變性。評書藝人既是演員又是作者,他們的表演過程,往往就是精心構思和不斷創作的過程。這正是口頭文學的特點。
[編輯本段]評書種類(北京傳統評書)
北京傳統評書書目共分四類,三十二部書。
(1)長槍袍帶書(十二部): 西漢演義 東漢演義 三國演義 列國演義 隋唐傳 薛家將 五代殘唐 楊家將 十粒金丹 精忠說岳 明英烈 明清演義
(2)短打公案書(十六部): 粉妝樓 大宋八義 宏碧緣 明清八義 永慶昇平 三俠劍 彭公案 施公案 於公案 包公案 小五義 續小五義 水滸傳 兒女英雄傳 雍正劍俠圖 龍潭鮑駱
(3)神怪書(三部): 濟公傳 西遊記 大周興隆傳
(4)狐鬼書(一部): 聊齋
這二十九部書大多是金戈鐵馬,英雄俠士的戰斗故事。除《聊齋》外,很少有講愛情故事的。無"淑女才子之相逢,春花秋月之柔情",也是傳統評書的一大特色。
[編輯本段]評書語言
評書的腳本必須案頭能閱讀,場上能表演,語言口語化,既生動又形象。這樣,說起來才能娓娓動聽,引人入勝。語言上要避免訛音、錯覺或含混不清。 例如,小說中常稱貪吃的饞人是"饕餮客",評書中也照這樣說,很多人會聽不懂。如果說這個人是"饞鬼",又不夠形象。其實傳統評書里早已有了示範。象《野豬林》中描寫兩個公差貪吃的丑態是這樣的: 他倆舉起了迎風的膀子,旋風的筷子,托住了大牙,墊住了底氣,抽開了肚子頭兒,甩開了腮幫子,吃的雞犬傷心,貓狗落淚。這段描寫形象生動,使人發笑。用演員們的話說,這是"立起來的語言"。
[編輯本段]評書人物
評書刻畫人物講究"開臉兒"。在編寫新書時,得根據不同人物的性格和思想面貌,勾畫出他們的相貌特徵和氣質風度,再給他們配上符合身份的服飾。這樣,聽眾聽了就會在頭腦中樹立起有聲有色的人物形象。 評書演員袁闊成編演的《許雲峰赴宴》,對許雲峰這個正面人物是這樣"開臉兒"的: 只見他揚起頭……重眉大眼,連鬢胡須,藍布大褂,樸素大方,從從容容走進大廳。 按照這個"開臉兒"的設計,表演者又採用了電影中特寫鏡頭的表現手法,思想集中,心氣沉著。摹擬人物時,臉上嚴肅而自然,不單單是摹仿外形動作。《許雲峰赴宴》反映了敵我之間復雜的斗爭。評書一開頭三言兩語交代了時代背景和環境特點,埋下敵特設宴的陰謀企圖。待許雲峰一出現,一場泰山矗立頑石間的尖銳斗爭正式展開。這段書通過徐鵬飛伸出手來假意逢迎,許雲峰沒予理睬,記者瑪麗沒有拍成碰杯鏡頭,許雲峰義正辭嚴斥責敵人,馬處長嚇得變顏變色,許雲峰掀倒餐桌,毛人鳳講話時,電廠工人罷工,屋裡一片漆黑等情節,從正面和側面,形象地表現了無產階級戰士許雲峰的英雄氣概和敵人黔驢技窮的狼狽丑態。
評書要創造正面人物的英雄形象,使正面人物思想達到一定高度,形象栩栩如生,只靠"開臉兒"還完不成任務。編演者要認識到人物本身的思想深度,採取多種藝術手法才能反映出來。評書的情景 編演評書要向聽眾交待清楚書中人物活動的環境。象門窗位置的高低,室內擺設的多少,以及山、水、河流、城池、要道等,使聽眾在聽人物之間活動的同時,自然聯想到人物所處環境的特色,感到情景交融。
對主要情節要精心設計"擺砌末子",巧妙地把書中需要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形象地擺在觀眾眼前(當然不是什麼都羅列上來),使觀眾感到身臨其境,引起欣賞的興趣。例如四川評書《奪印》寫到爛菜瓜聽說何書記就要到了,心情緊張起來的一段: 爛菜瓜把衣服穿好,下床把鞋子穿起,擦洋火把燈點燃,拿起燈就趕到灶屋頭去煮早飯。忽然聽見有人在拍門: "咚!咚!"爛菜瓜驚驚慌慌地問:"哪……哪個?""大嬸,是我--廣西。""是廣西啥,嘖,嘖,把大嬸嚇你媽一大跳。"爛菜瓜一邊說,一邊把燈擱在桌子上:"廣西,你緊倒站在外頭做啥子?進來嘛!""大嬸,你門撇的梆緊,我咋個進來嘛!""嘿嘿,你這個娃兒才滑稽哩! 門撇的梆緊,你開了就是嘛!""大嬸,你門閂在外頭?""哼!我門閂在外頭,豈不是成了牢門!門閂在里頭嘛!""大嬸,我在外頭,咋個開得到你里頭的門閂呢?""呵,弄了半天,你才是在外頭!" 通過門里門外兩個人對話的細節,真實地寫出爛菜瓜做賊心虛,嚇得連屋門都忘記開的情景。人們聽到這里會產生如聞其聲、如見其人的真實感。接著又寫陳景宜去開門: 陳景宜口裡罵道:"格老子姓何的還沒有來就把你弄的暈頭轉向了。"一邊罵一邊把門打開:"進來嘛,廣西……人呢?"爛菜瓜說:"你還不是跟我一樣,人家廣西在後檐拍門,你去把前門打開,喊小鬼。" 這就進一步把陳景宜表面鎮靜、心裡驚慌的神情表露無遺。在生活中,屋子有前門和後門,本來是不足為奇的。但在藝術創作中,"門"卻成為真實地描寫兩個反面人物心理活動必不可缺的重要道具了。這就是藝術的真實。
[編輯本段]評書筆法
(1)明筆
清清楚楚地敘述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場面、情節。如前面所舉《奪印》開頭的例子,就是明筆。
(2)暗筆
對瑣碎的無關緊要的過程,一筆帶過,避免羅嗦拖沓。例如《夜闖珊瑚潭》有一段:"夏良銀書記根據上級指示,把搞近洋生產的幾個後生組織起來巡邏查夜。"至於怎樣巡邏,出動哪些人,守住哪些路口,都是用暗筆處理的。
(3)伏筆
前面先埋伏一根線,後面就不用贅述了。例如《雙槍老太婆》中,前邊先將老太婆化妝成貴婦人的穿著打扮交代清楚,就給後面偽軍在她面前聲言要抓住老太婆去領重賞,打了伏線。這樣處理有強烈的藝術效果。
(4)驚人筆
把情節安排得很緊張,以增加聽眾欣賞興趣。例如,《赤膽忠心》中,楊作霖深夜藏在唐山市偽商會會長的衣櫃里,敵人幾次搜查來到屋內,都因一些其他原因而始終沒有發現他。
(5)倒插筆
正面敘述的故事中,又倒敘一段另外的故事。例如,《平原槍聲》中剛說到馬英自棗強縣回到蕭家鎮,緊接著就倒敘起馬英的出身、經歷、全家六年前受地主蘇金榮迫害的經過。
(6)補筆
引出一個人物,三言兩語簡單地交代清楚人物的來龍去脈。
(7)掩筆
也叫"扣子"。為了故事緊湊動人,往往將觀眾急於要知道的結果先造成懸念,一直到一個段落結束時,才道出真相。"扣子"應該是隨著故事情節發展到一定階段自然形成。例如歌頌燒瓷工匠盧純為保護國寶瓷瓶,和反動勢力斗爭終生的中篇評書《寶光》,全書共十六回,寫得跌宕起伏,疏密錯落,藝術感染力較強。在每回結尾都有一個"扣子"。象第四回的結尾是:"……盧純近前一看大吃一驚:啊!王福怎麼死啦?"第十一回的結尾是:"郭老蔫一見盧純不由大叫一聲:'你,你怎麼出來啦?'大總管一聽顏色更變,轉回身來兩隻眼睛死死盯住了盧純。"這種"扣子"通稱"書中扣"。
為了緩沖書中情節的緊張氣氛,有時使用一種綳緊不放、故做輕松的手法,把故事支出去。象《楊家將》中,說到:"皇帝大怒要殺楊六郎,滿朝文武紛紛保本,皇帝就是不準。"這本來是很緊張的情節,但說書人卻有意把這件事擱置不提,反而很風趣的轉到另外一件事上去: 皇帝不準本,滿朝文武面面相覷,突然丞相王袍跪倒丹墀以下:"啟奏萬歲,臣已年過古稀,耳聾眼花,竊位素餐,不能為國效勞,實感寢食不安,請萬歲恩准為臣回鄉務農。" 皇帝心說;我沒准本你就用辭官來將我的軍哪!"好,三日交印,五日騰府,准奏。" "謝萬歲!"王袍下去了。他剛走,"噗通"又跪倒一個人,誰呀?雙天宮寇準:"啟奏萬歲,臣年過五旬,耳聾眼花,竊位素餐,不能為國效勞,實感寢食不安,請萬歲恩准為臣回鄉務農。"皇帝心說,嗯!還是這套:"好,三日交印,五日騰府,准奏。""謝萬歲!"寇準剛走,"噗通"又跪倒一位顏查散:"啟奏萬歲,臣年已三十,耳聾眼花……"
接二連三,聽眾越聽越可笑。但聽眾在歡笑中並未忘記楊六郎到底被殺了沒有。這種手法就叫"綁上蔓兒的扣子"。還有一種層層設置懸念,解完舊扣系新扣的手法叫"連環扣",也是評書中常用的手法。
曲種名家: 袁闊成先生 袁闊成 陳青遠 單田芳 雙厚坪 王傑魁 陳士和 王少堂 丁正洪 劉傑謙 連闊如 馬增錕 田連元 連麗如 劉蘭芳 張少佐 田戰義 趙維莉 孫一 孫剛
曲種新人:
王玥波 青雪 任海寶
代表作品:
《戊戌變法》、《東漢演義》、《薛家將》、《薛剛反唐》、《封神演義》、《水泊梁山》、《長坂雄風》、《金錢鏢》、《三國演義》、《紅岩魂》、《赤膽忠心》、《烈火金剛》、《西楚霸王》、《林海雪原》、《暴風驟雨》 、《人鬼奇緣》
《債精老祖》、《鹿鼎記》、《笑傲江湖》
[編輯本段]古代評書文章:
頃浙中一士人,刻《皇明書苑十大家》,首祝京兆,而終董太史,乃以杭人湯煥、許光祚,居董之前。此士亦錚錚有書家名,自負良不淺。予規之曰:「此二人不但難與董雁行,並不可列大家,盍更訂之?」其人艴然怒,似謂予本無所知,安得輕置雌黃?予亦乾笑聽之而已。又一浙紳謂予曰:「頃與學使者周斗垣(延光)晤於西湖,忽問曰:'近日書家,如黃貞甫、董玄宰二公俱巨手不必言,但不知誰當左次?'其言怪甚,因不置對。」予曰:「曷不明語之?」浙紳曰:「此等囈語,只可付罔聞,若欲與辨詰,惟有痛批其頰可耳。」貞甫以時藝名世,本不工書,而酷好濡染,精綾名繭,布滿都下,即園亭中扁對亦多出其手,故周有此問。世間冤枉事極不少,但董無端屢遭折辱,亦高明鬼瞰之一驗也。
[編輯本段]翻譯
最近浙江有一位讀書人,刻印了《皇明書苑十大家》,把祝允明列為第一,董其昌最末,竟然把杭州人湯煥、許光祚放在董其昌之前。這位讀書人也響當當地有書法家的名聲,自我評價很不低。我勸他說:「這兩個人不僅難與董其昌相比,更不可列為大書法家,為何不重新審訂一下呢?」那人生氣了,好像說我根本就不了解,怎能隨口胡說?我也乾笑一下姑妄聽之而已。
又有一位浙江的士大夫對我說:「最近跟學使者周延光在西湖上會面,他忽然問我說:『近來的書法家,像黃貞甫、董其昌兩位都是大家自然不用說了,但不知誰在其次?』他的話很奇怪,我就不作回答。」我說:「為何不明確告訴他呢?」那位士大夫說:「這種傻話,只當沒聽說,想跟他辯駁,只有狠抽他嘴巴子了。」黃貞甫的八股文有名氣,本來不擅長書法,卻特別喜歡刷兩下子,他污染的紙張遍布城裡,連園亭中的扁額對聯也多是他題寫,所以周延光就有那樣的問題。世上冤枉事很多,但董其昌多次遭受辱沒,也算是高明之家,鬼瞰其室的一個例證了。
㈥ 評書或網址也行
評書
流行於中國北方地區的評書藝術,作為一種獨立的說書品種,大約形成於清代初期。許多渠道的資料證明,評書雖然是口頭講說的表演形式,但其藝人來源卻多為「唱曲」的轉行。相傳形成於北京的評書藝術,其第一代藝人王鴻興,原來就是表演一種叫做「弦子書」的「說唱」藝人;至20世紀初葉,又有許多北方鄉村表演「西河大鼓」和「東北大鼓」的「說唱」藝人進入城市後,紛紛改說評書。這是中國曲藝藝術在流變過程中出現的一個十分有趣的現象。
評書的表演形式,早期為一人坐於桌子後面,以摺扇和醒木(一種方寸大小,可敲擊桌面的木塊。常在開始表演或中間停歇的當口使用,作為提醒聽眾安靜或警示聽眾注意力,以加強表演效果,故名)為道具,身著傳統長衫,說演講評故事。發展至20世紀中葉,多為不用桌椅及摺扇、醒木等道具,而是站立說演,衣著也不固定為專穿長衫。 評書用北方語音為基礎,以北京語音為標准音調的普通話語說演。中國華北和東北的大部分地區均見流行。因使用口頭語言說演,所以在語言運用上,以第三人稱的敘述和介紹為主。並在藝術上形成了一套自身獨有的程式與規范。比如傳統的表演程序一般是:先念一段「定場詩」,或說段小故事,然後進入正式表演。正式表演時,以敘述故事並講評故事中的人情事理為主,如果介紹新出現的人物,就要說「開臉兒」,即將人物的來歷、身份、相貌、性格等等特徵作一描述或交代;講述故事的場景,稱作「擺砌末」;而如果贊美故事中人物的品德、相貌或風景名勝,又往往會念誦大段落對偶句式的駢體韻文,稱作「賦贊」,富有音樂性和語言的美感;說演到緊要處或精彩處,常常又會使用「垛句」或曰「串口」,即使用排比重迭的句式以強化說演效果。在故事的說演上,為了吸引聽眾,把製造懸念,以及使用「關子」和「扣子」作為根本的結構手法。從而使其表演滔滔不絕、頭頭是道而又環環相扣,引人入勝。表演者要做到這些很不容易,須具備多方面的素養,好比一首《西江月》詞所說的那樣:「世間生意甚多,惟有說書難習。評敘說表非容易,千言萬語須記。一要聲音洪亮,二要頓挫遲疾。裝文裝武我自己,好似一台大戲
評書的節目以長篇大書為主,所說演的內容多為歷史朝代更迭及英雄征戰和俠義故事。後來到了20世紀中葉也有篇幅較小的中篇書和適於晚會組台演出的短篇書,但長篇大書仍為其主流。
評書,也叫評詞,流行於華北、東北、西北一帶。在江南則稱為評話。它歷史悠久,早在春秋時代就有人說書。它是我國勞動人民創造的一種口頭文學。戰國時,諸子百家游說諸侯,經常旁徵博引,用故事做比喻,後來形成許多膾炙人口的成語,象"怒發沖冠"、"刻舟求劍"、"濫竽充數"等,實際上這就是早期的評書。在北京流行的評書,相傳是明末清初江南說書藝人柳敬亭(1587~1668)來北京時傳下來的。也有人說是清代北京鼓曲藝人王鴻興去江南獻藝時,拜柳敬亭為師,回京後改說評書,並於雍正十三年(1735)在掌儀司立案授徒,流傳到現在的。
流行於中國北方地區的評書藝術,作為一種獨立的說書品種,大約形成於清代初期。許多渠道的資料證明,評書雖然是口頭講說的表演形式,但其藝人來源卻多為「唱曲」的轉行。相傳形成於北京的評書藝術,其第一代藝人王鴻興,原來就是表演一種叫做「弦子書」的「說唱」藝人;至20世紀初葉,又有許多北方鄉村表演「西河大鼓」和「東北大鼓」的「說唱」藝人進入城市後,紛紛改說評書。這是中國曲藝藝術在流變過程中出現的一個十分有趣的現象。
評書已有十代演員。其中最負盛名的有:"評書大王"雙厚坪(第六代),"凈街王"王傑魁(第八代),評書藝術家連闊如(第九代),評書演員劉蘭芳(第十代)。他們都擅說冠笏袍服、金戈鐵馬的歷史演義。解放以來,在編演新書方面有成就的演員有袁闊成、田連元、李慶良、田占義等。
評書的特色
評書用北方語音為基礎,以北京語音為標准音調的普通話語說演。中國華北和東北的大部分地區均見流行。因使用口頭語言說演,所以在語言運用上,以第三人稱的敘述和介紹為主。並在藝術上形成了一套自身獨有的程式與規范。比如傳統的表演程序一般是:先念一段「定場詩」,或說段小故事,然後進入正式表演。正式表演時,以敘述故事並講評故事中的人情事理為主,如果介紹新出現的人物,就要說「開臉兒」,即將人物的來歷、身份、相貌、性格等等特徵作一描述或交代;講述故事的場景,稱作「擺砌末」;而如果贊美故事中人物的品德、相貌或風景名勝,又往往會念誦大段落對偶句式的駢體韻文,稱作「賦贊」,富有音樂性和語言的美感;說演到緊要處或精彩處,常常又會使用「垛句」或曰「串口」,即使用排比重迭的句式以強化說演效果。在故事的說演上,為了吸引聽眾,把製造懸念,以及使用「關子」和「扣子」作為根本的結構手法。從而使其表演滔滔不絕、頭頭是道而又環環相扣,引人入勝。
表演者要做到這些很不容易,須具備多方面的素養,好比一首《西江月》詞所說的那樣:「世間生意甚多,惟有說書難習。評敘說表非容易,千言萬語須記。一要聲音洪亮,二要頓挫遲疾。裝文裝武我自己,好似一台大戲。」 評書的節目以長篇大書為主,所說演的內容多為歷史朝代更迭及英雄征戰和俠義故事。後來到了20世紀中葉也有篇幅較小的中篇書和適於晚會組台演出的短篇書,但長篇大書仍為其主流。
現在流傳下來的傳統評書,都具有民間口頭文學的特徵。它匯集了人民群眾的智慧,既是歷代評書藝人的心血結晶,也是群眾性的藝術創作成果。它通過"冊子"(一部書的詳細提綱,也稱"梁子")和口傳心授方法流傳下來。 不同流派、不同演員對一部書的人物塑造、情節安排等,有不同的處理方法,尤其在"評議"方面,因人而異,具有很大的可變性。評書藝人既是演員又是作者,他們的表演過程,往往就是精心構思和不斷創作的過程。這正是口頭文學的特點。
傳統評書的種類和書目
傳統評書書目共分四類,二十九部書。
(1) 長槍袍帶書(十三部):封神榜 西漢演義 東漢演義 三國演義 列國演義 隋唐傳 薛家將 五代殘唐楊家將 十粒金丹 精忠說岳 明英烈 明清演義
(2)短打公案書(十三部): 粉妝樓 大宋八義 宏碧緣 明清八義 永慶昇平 三俠劍 彭公案 施公案 於公案 包公案 小五義 水滸傳 兒女英雄傳
(3)神怪書(二部): 濟公傳 西遊記
(4)狐鬼書(一部): 聊齋 這二十九部書大多是金戈鐵馬,英雄俠士的戰斗故事。除《聊齋》外,很少有講愛情故事的。無"淑女才子之相逢,春花秋月之柔情",也是傳統評書的一大特色。
評書的語言
評書的腳本必須案頭能閱讀,場上能表演,語言口語化,既生動又形象。這樣,說起來才能娓娓動聽,引入入勝。語言上要避免訛音、錯覺或含混不清。 例如,小說中常稱貪吃的饞人是"饕餮客",評書中也照這樣說,很多人會聽不懂。如果說這個人是"饞鬼",又不夠形象。其實傳統評書里早已有了示範。象《野豬林》中描寫兩個公差貪吃的丑態是這樣的: 他倆舉起了迎風的膀子,旋風的筷子,托住了大牙,墊住了底氣,抽開了肚子頭兒,甩開了腮幫子,吃的雞犬傷心,貓狗落淚。這段描寫形象生動,使人發笑。用演員們的話說,這是"立起來的語言"。
評書的人物
評書刻畫人物講究"開臉兒"。在編寫新書時,得根據不同人物的性格和思想面貌,勾畫出他們的相貌特徵和氣質風度,再給他們配上符合身份的服飾。這樣,聽眾聽了就會在頭腦中樹立起有聲有色的人物形象。 評書演員袁闊成編演的《許雲峰赴宴》,對許雲峰這個正面人物是這樣"開臉兒"的: 只見他揚起頭……重眉大眼,連鬢胡須,藍布大褂,樸素大方,從從容容走進大廳。 按照這個"開臉兒"的設計,表演者又採用了電影中特寫鏡頭的表現手法,思想集中,心氣沉著。摹擬人物時,臉上嚴肅而自然,不單單是摹仿外形動作。《許雲峰赴宴》反映了敵我之間復雜的斗爭。評書一開頭三言兩語交代了時代背景和環境特點,埋下敵特設宴的陰謀企圖。待許雲峰一出現,一場泰山矗立頑石間的尖銳斗爭正式展開。這段書通過徐鵬飛伸出手來假意逢迎,許雲峰沒予理睬,記者瑪麗沒有拍成碰杯鏡頭,許雲峰義正辭嚴斥責敵人,馬處長嚇得變顏變色,許雲峰掀倒餐桌,毛人鳳講話時,電廠工人罷工,屋裡一片漆黑等情節,從正面和側面,形象地表現了無產階級戰士許雲峰的英雄氣慨和敵人黔驢技窮的狼狽丑態。
評書要創造正面人物的英雄形象,使正面人物思想達到一定高度,形象栩栩如生,只靠"開臉兒"還完不成任務。編演者要認識到人物本身的思想深度,採取多種藝術手法才能反映出來。評書的情景 編演評書要向聽眾交待清楚書中人物活動的環境。象門窗位置的高低,室內擺設的多少,以及山、水、河流、城池、要道等,使聽眾在聽人物之間活動的同時,自然聯想到人物所處環境的特色,感到情景交融。
對主要情節要精心設計"擺砌末子",巧妙地把書中需要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形象地擺在觀眾眼前(當然不是什麼都羅列上來),使觀眾感到身臨其境,引起欣賞的興趣。例如四川評書《奪印》寫到爛菜瓜聽說何書記就要到了,心情緊張起來的一段: 爛菜瓜把衣服穿好,下床把鞋子穿起,擦洋火把燈點燃,拿起燈就趕到灶屋頭去煮早飯。忽然聽見有人在拍門: "咚!咚!"爛菜瓜驚驚慌慌地問:"哪……哪個?""大嬸,是我--廣西。""是廣西啥,嘖,嘖,把大嬸嚇你媽一大跳。"爛菜瓜一邊說,一邊把燈擱在桌子上:"廣西,你緊倒站在外頭做啥子?進來嘛!""大嬸,你門撇的梆緊,我咋個進來嘛!""嘿嘿,你這個娃兒才滑稽哩! 門撇的梆緊,你開了就是嘛!""大嬸,你門閂在外頭?""哼!我門閂在外頭,豈不是成了牢門!門閂在里頭嘛!""大嬸,我在外頭,咋個開得到你里頭的門閂呢?""呵,弄了半天,你才是在外頭!" 通過門里門外兩個人對話的細節,真實地寫出爛菜瓜做賊心虛,嚇得連屋門都忘記開的情景。人們聽到這里會產生如聞其聲、如見其人的真實感。接著又寫陳景宜去開門: 陳景宜口裡罵道:"格老子姓何的還沒有來就把你弄的暈頭轉向了。"一邊罵一邊把門打開:"進來嘛,廣西……人呢?"爛菜瓜說:"你還不是跟我一樣,人家廣西在後檐拍門,你去把前門打開,喊小鬼。" 這就進一步把陳景宜表面鎮靜、心裡驚慌的神情表露無遺。在生活中,屋子有前門和後門,本來是不足為奇的。但在藝術創作中,"門"卻成為真實地描寫兩個反面人物心理活動必不可缺的重要道具了。這就是藝術的真實。
評書的七種筆法
(1)明筆
清清楚楚地敘述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場面、情節。如前面所舉《奪印》開頭的例子,就是明筆。
(2)暗筆
對瑣碎的無關緊要的過程,一筆帶過,避免羅嗦拖沓。例如《夜闖珊瑚潭》有一段:"夏良銀書記根據上級指示,把搞近洋生產的幾個後生組織起來巡邏查夜。"至於怎樣巡邏,出動哪些人,守住哪些路口,都是用暗筆處理的。
(3)伏筆
前面先埋伏一根線,後面就不用贅述了。例如《雙槍老太婆》中,前邊先將老太婆化妝成貴婦人的穿著打扮交代清楚,就給後面偽軍在她面前聲言要抓住老太婆去領重賞,打了伏線。這樣處理有強烈的藝術效果。
(4)驚人筆
把情節安排得很緊張,以增加聽眾欣賞興趣。例如,《赤膽忠心》中,楊作霖深夜藏在唐山市偽商會會長的衣櫃里,敵人幾次搜查來到屋內,都因一些其他原因而始終沒有發現他。
(5)倒插筆
正面敘述的故事中,又倒敘一段另外的故事。例如,《平原槍聲》中剛說到馬英自棗強縣回到蕭家鎮,緊接著就倒敘起馬英的出身、經歷、全家六年前受地主蘇金榮迫害的經過。
(6)補筆
引出一個人物,三言兩語簡單地交代清楚人物的來龍去脈。
(7)掩筆
也叫"扣子"。為了故事緊湊動人,往往將觀眾急於要知道的結果先造成懸念,一直到一個段落結束時,才道出真相。"扣子"應該是隨著故事情節發展到一定階段自然形成。例如歌頌燒瓷工匠盧純為保護國寶瓷瓶,和反動勢力斗爭終生的中篇評書《寶光》,全書共十六回,寫得跌宕起伏,疏密錯落,藝術感染力較強。在每回結尾都有一個"扣子"。象第四回的結尾是:"……盧純近前一看大吃一驚:啊!王福怎麼死啦?"第十一回的結尾是:"郭老蔫一見盧純不由大叫一聲:'你,你怎麼出來啦?'大總管一聽顏色更變,轉回身來兩隻眼睛死死盯住了盧純。"這種"扣子"通稱"書中扣"。
為了緩沖書中情節的緊張氣氛,有時使用一種綳緊不放、故做輕松的手法,把故事支出去。象《楊家將》中,說到:"皇帝大怒要殺楊六郎,滿朝文武紛紛保本,皇帝就是不準。"這本來是很緊張的情節,但說書人卻有意把這件事擱置不提,反而很風趣的轉到另外一件事上去: 皇帝不準本,滿朝文武面面相覷,突然丞相王袍跪倒丹墀以下:"啟奏萬歲,臣已年過古稀,耳聾眼花,竊位素餐,不能為國效勞,實感寢食不安,請萬歲恩准為臣回鄉務農。" 皇帝心說;我沒准本你就用辭官來將我的軍哪!"好,三日交印,五日騰府,准奏。" "謝萬歲!"王袍下去了。他剛走,"噗通"又跪倒一個人,誰呀?雙天宮寇準:"啟奏萬歲,臣年過五旬,耳聾眼花,竊位素餐,不能為國效勞,實感寢食不安,請萬歲恩准為臣回鄉務農。"皇帝心說,嗯!還是這套:"好,三日交印,五日騰府,准奏。""謝萬歲!"寇準剛走,"噗通"又跪倒一位顏查散:"啟奏萬歲,臣年已三十,耳聾眼花……"
接二連三,聽眾越聽越可笑。但聽眾在歡笑中並未忘記楊六郎到底被殺了沒有。這種手法就叫"綁上蔓兒的扣子"。還有一種層層設置懸念,解完舊扣系新扣的手法叫"連環扣",也是評書中常用的手法。
曲種名家:
袁闊成 陳青遠 單田芳 雙厚坪 王傑魁 陳士和 王少堂 丁正洪 劉傑謙 連闊如 馬增錕 田連元 連麗如 劉蘭芳 田連元 張少佐
代表作品:
《戊戌變法》、《東漢演義》、《薛家將》、《薛剛反唐》、《封神演義》、《水泊梁山》、《長坂雄風》、《金錢鏢》、《三國演義》、《紅岩魂》、《赤膽忠心》、《烈火金剛》、《西楚霸王》、《林海雪原》、《暴風驟雨》
參考資料:http://bk..com/view/71304.htm
㈦ 【懂得說書的高手進來】
其實說書只是一個概括詞,並不是術語。而流傳最為廣泛的說書型式就是評書。
流行於中國北方地區的評書藝術,作為一種獨立的說書品種,大約形成於清代初期。許多渠道的資料證明,評書雖然是口頭講說的表演形式,但其藝人來源卻多為「唱曲」的轉行。相傳形成於北京的評書藝術,其第一代藝人王鴻興,原來就是表演一種叫做「弦子書」的「說唱」藝人;至20世紀初葉,又有許多北方鄉村表演「西河大鼓」和「東北大鼓」的「說唱」藝人進入城市後,紛紛改說評書。這是中國曲藝藝術在流變過程中出現的一個十分有趣的現象。
評書的表演形式,早期為一人坐於桌子後面,以摺扇和醒木(一種方寸大小,可敲擊桌面的木塊。常在開始表演或中間停歇的當口使用,作為提醒聽眾安靜或警示聽眾注意力,以加強表演效果,故名)為道具,身著傳統長衫,說演講評故事。發展至20世紀中葉,多為不用桌椅及摺扇、醒木等道具,而是站立說演,衣著也不固定為專穿長衫。 評書用北方語音為基礎,以北京語音為標准音調的普通話語說演。中國華北和東北的大部分地區均見流行。因使用口頭語言說演,所以在語言運用上,以第三人稱的敘述和介紹為主。並在藝術上形成了一套自身獨有的程式與規范。比如傳統的表演程序一般是:先念一段「定場詩」,或說段小故事,然後進入正式表演。正式表演時,以敘述故事並講評故事中的人情事理為主,如果介紹新出現的人物,就要說「開臉兒」,即將人物的來歷、身份、相貌、性格等等特徵作一描述或交代;講述故事的場景,稱作「擺砌末」;而如果贊美故事中人物的品德、相貌或風景名勝,又往往會念誦大段落對偶句式的駢體韻文,稱作「賦贊」,富有音樂性和語言的美感;說演到緊要處或精彩處,常常又會使用「垛句」或曰「串口」,即使用排比重迭的句式以強化說演效果。在故事的說演上,為了吸引聽眾,把製造懸念,以及使用「關子」和「扣子」作為根本的結構手法。從而使其表演滔滔不絕、頭頭是道而又環環相扣,引人入勝。表演者要做到這些很不容易,須具備多方面的素養,好比一首《西江月》詞所說的那樣:「世間生意甚多,惟有說書難習。評敘說表非容易,千言萬語須記。一要聲音洪亮,二要頓挫遲疾。裝文裝武我自己,好似一台大戲
評書的節目以長篇大書為主,所說演的內容多為歷史朝代更迭及英雄征戰和俠義故事。後來到了20世紀中葉也有篇幅較小的中篇書和適於晚會組台演出的短篇書,但長篇大書仍為其主流。
評書,也叫評詞,流行於華北、東北、西北一帶。在江南則稱為評話。它歷史悠久,早在春秋時代就有人說書。它是我國勞動人民創造的一種口頭文學。戰國時,諸子百家游說諸侯,經常旁徵博引,用故事做比喻,後來形成許多膾炙人口的成語,象"怒發沖冠"、"刻舟求劍"、"濫竽充數"等,實際上這就是早期的評書。在北京流行的評書,相傳是明末清初江南說書藝人柳敬亭(1587~1668)來北京時傳下來的。也有人說是清代北京鼓曲藝人王鴻興去江南獻藝時,拜柳敬亭為師,回京後改說評書,並於雍正十三年(1735)在掌儀司立案授徒,流傳到現在的。
流行於中國北方地區的評書藝術,作為一種獨立的說書品種,大約形成於清代初期。許多渠道的資料證明,評書雖然是口頭講說的表演形式,但其藝人來源卻多為「唱曲」的轉行。相傳形成於北京的評書藝術,其第一代藝人王鴻興,原來就是表演一種叫做「弦子書」的「說唱」藝人;至20世紀初葉,又有許多北方鄉村表演「西河大鼓」和「東北大鼓」的「說唱」藝人進入城市後,紛紛改說評書。這是中國曲藝藝術在流變過程中出現的一個十分有趣的現象。
評書已有十代演員。其中最負盛名的有:"評書大王"雙厚坪(第六代),"凈街王"王傑魁(第八代),評書藝術家連闊如(第九代),評書演員劉蘭芳(第十代)。他們都擅說冠笏袍服、金戈鐵馬的歷史演義。解放以來,在編演新書方面有成就的演員有袁闊成、田連元、李慶良、田占義等。
評書的特色
評書用北方語音為基礎,以北京語音為標准音調的普通話語說演。中國華北和東北的大部分地區均見流行。因使用口頭語言說演,所以在語言運用上,以第三人稱的敘述和介紹為主。並在藝術上形成了一套自身獨有的程式與規范。比如傳統的表演程序一般是:先念一段「定場詩」,或說段小故事,然後進入正式表演。正式表演時,以敘述故事並講評故事中的人情事理為主,如果介紹新出現的人物,就要說「開臉兒」,即將人物的來歷、身份、相貌、性格等等特徵作一描述或交代;講述故事的場景,稱作「擺砌末」;而如果贊美故事中人物的品德、相貌或風景名勝,又往往會念誦大段落對偶句式的駢體韻文,稱作「賦贊」,富有音樂性和語言的美感;說演到緊要處或精彩處,常常又會使用「垛句」或曰「串口」,即使用排比重迭的句式以強化說演效果。在故事的說演上,為了吸引聽眾,把製造懸念,以及使用「關子」和「扣子」作為根本的結構手法。從而使其表演滔滔不絕、頭頭是道而又環環相扣,引人入勝。
表演者要做到這些很不容易,須具備多方面的素養,好比一首《西江月》詞所說的那樣:「世間生意甚多,惟有說書難習。評敘說表非容易,千言萬語須記。一要聲音洪亮,二要頓挫遲疾。裝文裝武我自己,好似一台大戲。」 評書的節目以長篇大書為主,所說演的內容多為歷史朝代更迭及英雄征戰和俠義故事。後來到了20世紀中葉也有篇幅較小的中篇書和適於晚會組台演出的短篇書,但長篇大書仍為其主流。
現在流傳下來的傳統評書,都具有民間口頭文學的特徵。它匯集了人民群眾的智慧,既是歷代評書藝人的心血結晶,也是群眾性的藝術創作成果。它通過"冊子"(一部書的詳細提綱,也稱"梁子")和口傳心授方法流傳下來。 不同流派、不同演員對一部書的人物塑造、情節安排等,有不同的處理方法,尤其在"評議"方面,因人而異,具有很大的可變性。評書藝人既是演員又是作者,他們的表演過程,往往就是精心構思和不斷創作的過程。這正是口頭文學的特點。
傳統評書的種類和書目
傳統評書書目共分四類,二十九部書。
(1) 長槍袍帶書(十三部):封神榜 西漢演義 東漢演義 三國演義 列國演義 隋唐傳 薛家將 五代殘唐楊家將 十粒金丹 精忠說岳 明英烈 明清演義
(2)短打公案書(十三部): 粉妝樓 大宋八義 宏碧緣 明清八義 永慶昇平 三俠劍 彭公案 施公案 於公案 包公案 小五義 水滸傳 兒女英雄傳
(3)神怪書(二部): 濟公傳 西遊記
(4)狐鬼書(一部): 聊齋 這二十九部書大多是金戈鐵馬,英雄俠士的戰斗故事。除《聊齋》外,很少有講愛情故事的。無"淑女才子之相逢,春花秋月之柔情",也是傳統評書的一大特色。
評書的語言
評書的腳本必須案頭能閱讀,場上能表演,語言口語化,既生動又形象。這樣,說起來才能娓娓動聽,引入入勝。語言上要避免訛音、錯覺或含混不清。 例如,小說中常稱貪吃的饞人是"饕餮客",評書中也照這樣說,很多人會聽不懂。如果說這個人是"饞鬼",又不夠形象。其實傳統評書里早已有了示範。象《野豬林》中描寫兩個公差貪吃的丑態是這樣的: 他倆舉起了迎風的膀子,旋風的筷子,托住了大牙,墊住了底氣,抽開了肚子頭兒,甩開了腮幫子,吃的雞犬傷心,貓狗落淚。這段描寫形象生動,使人發笑。用演員們的話說,這是"立起來的語言"。
評書的人物
評書刻畫人物講究"開臉兒"。在編寫新書時,得根據不同人物的性格和思想面貌,勾畫出他們的相貌特徵和氣質風度,再給他們配上符合身份的服飾。這樣,聽眾聽了就會在頭腦中樹立起有聲有色的人物形象。 評書演員袁闊成編演的《許雲峰赴宴》,對許雲峰這個正面人物是這樣"開臉兒"的: 只見他揚起頭……重眉大眼,連鬢胡須,藍布大褂,樸素大方,從從容容走進大廳。 按照這個"開臉兒"的設計,表演者又採用了電影中特寫鏡頭的表現手法,思想集中,心氣沉著。摹擬人物時,臉上嚴肅而自然,不單單是摹仿外形動作。《許雲峰赴宴》反映了敵我之間復雜的斗爭。評書一開頭三言兩語交代了時代背景和環境特點,埋下敵特設宴的陰謀企圖。待許雲峰一出現,一場泰山矗立頑石間的尖銳斗爭正式展開。這段書通過徐鵬飛伸出手來假意逢迎,許雲峰沒予理睬,記者瑪麗沒有拍成碰杯鏡頭,許雲峰義正辭嚴斥責敵人,馬處長嚇得變顏變色,許雲峰掀倒餐桌,毛人鳳講話時,電廠工人罷工,屋裡一片漆黑等情節,從正面和側面,形象地表現了無產階級戰士許雲峰的英雄氣慨和敵人黔驢技窮的狼狽丑態。
評書要創造正面人物的英雄形象,使正面人物思想達到一定高度,形象栩栩如生,只靠"開臉兒"還完不成任務。編演者要認識到人物本身的思想深度,採取多種藝術手法才能反映出來。評書的情景 編演評書要向聽眾交待清楚書中人物活動的環境。象門窗位置的高低,室內擺設的多少,以及山、水、河流、城池、要道等,使聽眾在聽人物之間活動的同時,自然聯想到人物所處環境的特色,感到情景交融。
對主要情節要精心設計"擺砌末子",巧妙地把書中需要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形象地擺在觀眾眼前(當然不是什麼都羅列上來),使觀眾感到身臨其境,引起欣賞的興趣。例如四川評書《奪印》寫到爛菜瓜聽說何書記就要到了,心情緊張起來的一段: 爛菜瓜把衣服穿好,下床把鞋子穿起,擦洋火把燈點燃,拿起燈就趕到灶屋頭去煮早飯。忽然聽見有人在拍門: "咚!咚!"爛菜瓜驚驚慌慌地問:"哪……哪個?""大嬸,是我--廣西。""是廣西啥,嘖,嘖,把大嬸嚇你媽一大跳。"爛菜瓜一邊說,一邊把燈擱在桌子上:"廣西,你緊倒站在外頭做啥子?進來嘛!""大嬸,你門撇的梆緊,我咋個進來嘛!""嘿嘿,你這個娃兒才滑稽哩! 門撇的梆緊,你開了就是嘛!""大嬸,你門閂在外頭?""哼!我門閂在外頭,豈不是成了牢門!門閂在里頭嘛!""大嬸,我在外頭,咋個開得到你里頭的門閂呢?""呵,弄了半天,你才是在外頭!" 通過門里門外兩個人對話的細節,真實地寫出爛菜瓜做賊心虛,嚇得連屋門都忘記開的情景。人們聽到這里會產生如聞其聲、如見其人的真實感。接著又寫陳景宜去開門: 陳景宜口裡罵道:"格老子姓何的還沒有來就把你弄的暈頭轉向了。"一邊罵一邊把門打開:"進來嘛,廣西……人呢?"爛菜瓜說:"你還不是跟我一樣,人家廣西在後檐拍門,你去把前門打開,喊小鬼。" 這就進一步把陳景宜表面鎮靜、心裡驚慌的神情表露無遺。在生活中,屋子有前門和後門,本來是不足為奇的。但在藝術創作中,"門"卻成為真實地描寫兩個反面人物心理活動必不可缺的重要道具了。這就是藝術的真實。
評書的七種筆法
(1)明筆
清清楚楚地敘述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場面、情節。如前面所舉《奪印》開頭的例子,就是明筆。
(2)暗筆
對瑣碎的無關緊要的過程,一筆帶過,避免羅嗦拖沓。例如《夜闖珊瑚潭》有一段:"夏良銀書記根據上級指示,把搞近洋生產的幾個後生組織起來巡邏查夜。"至於怎樣巡邏,出動哪些人,守住哪些路口,都是用暗筆處理的。
(3)伏筆
前面先埋伏一根線,後面就不用贅述了。例如《雙槍老太婆》中,前邊先將老太婆化妝成貴婦人的穿著打扮交代清楚,就給後面偽軍在她面前聲言要抓住老太婆去領重賞,打了伏線。這樣處理有強烈的藝術效果。
(4)驚人筆
把情節安排得很緊張,以增加聽眾欣賞興趣。例如,《赤膽忠心》中,楊作霖深夜藏在唐山市偽商會會長的衣櫃里,敵人幾次搜查來到屋內,都因一些其他原因而始終沒有發現他。
(5)倒插筆
正面敘述的故事中,又倒敘一段另外的故事。例如,《平原槍聲》中剛說到馬英自棗強縣回到蕭家鎮,緊接著就倒敘起馬英的出身、經歷、全家六年前受地主蘇金榮迫害的經過。
(6)補筆
引出一個人物,三言兩語簡單地交代清楚人物的來龍去脈。
(7)掩筆
也叫"扣子"。為了故事緊湊動人,往往將觀眾急於要知道的結果先造成懸念,一直到一個段落結束時,才道出真相。"扣子"應該是隨著故事情節發展到一定階段自然形成。例如歌頌燒瓷工匠盧純為保護國寶瓷瓶,和反動勢力斗爭終生的中篇評書《寶光》,全書共十六回,寫得跌宕起伏,疏密錯落,藝術感染力較強。在每回結尾都有一個"扣子"。象第四回的結尾是:"……盧純近前一看大吃一驚:啊!王福怎麼死啦?"第十一回的結尾是:"郭老蔫一見盧純不由大叫一聲:'你,你怎麼出來啦?'大總管一聽顏色更變,轉回身來兩隻眼睛死死盯住了盧純。"這種"扣子"通稱"書中扣"。
為了緩沖書中情節的緊張氣氛,有時使用一種綳緊不放、故做輕松的手法,把故事支出去。象《楊家將》中,說到:"皇帝大怒要殺楊六郎,滿朝文武紛紛保本,皇帝就是不準。"這本來是很緊張的情節,但說書人卻有意把這件事擱置不提,反而很風趣的轉到另外一件事上去: 皇帝不準本,滿朝文武面面相覷,突然丞相王袍跪倒丹墀以下:"啟奏萬歲,臣已年過古稀,耳聾眼花,竊位素餐,不能為國效勞,實感寢食不安,請萬歲恩准為臣回鄉務農。" 皇帝心說;我沒准本你就用辭官來將我的軍哪!"好,三日交印,五日騰府,准奏。" "謝萬歲!"王袍下去了。他剛走,"噗通"又跪倒一個人,誰呀?雙天宮寇準:"啟奏萬歲,臣年過五旬,耳聾眼花,竊位素餐,不能為國效勞,實感寢食不安,請萬歲恩准為臣回鄉務農。"皇帝心說,嗯!還是這套:"好,三日交印,五日騰府,准奏。""謝萬歲!"寇準剛走,"噗通"又跪倒一位顏查散:"啟奏萬歲,臣年已三十,耳聾眼花……"
接二連三,聽眾越聽越可笑。但聽眾在歡笑中並未忘記楊六郎到底被殺了沒有。這種手法就叫"綁上蔓兒的扣子"。還有一種層層設置懸念,解完舊扣系新扣的手法叫"連環扣",也是評書中常用的手法。
曲種名家:
袁闊成 陳青遠 單田芳 雙厚坪 王傑魁 陳士和 王少堂 丁正洪 劉傑謙 連闊如 馬增錕 田連元 連麗如 劉蘭芳 田連元 張少佐
代表作品:
《戊戌變法》、《東漢演義》、《薛家將》、《薛剛反唐》、《封神演義》、《水泊梁山》、《長坂雄風》、《金錢鏢》、《三國演義》、《紅岩魂》、《赤膽忠心》、《烈火金剛》、《西楚霸王》、《林海雪原》、《暴風驟雨》
㈧ 求單田芳的評書
評書
流行於中國北方地區的評書藝術,作為一種獨立的說書品種,大約形成於清代初期。許多渠道的資料證明,評書雖然是口頭講說的表演形式,但其藝人來源卻多為「唱曲」的轉行。相傳形成於北京的評書藝術,其第一代藝人王鴻興,原來就是表演一種叫做「弦子書」的「說唱」藝人;至20世紀初葉,又有許多北方鄉村表演「西河大鼓」和「東北大鼓」的「說唱」藝人進入城市後,紛紛改說評書。這是中國曲藝藝術在流變過程中出現的一個十分有趣的現象。
評書的表演形式,早期為一人坐於桌子後面,以摺扇和醒木(一種方寸大小,可敲擊桌面的木塊。常在開始表演或中間停歇的當口使用,作為提醒聽眾安靜或警示聽眾注意力,以加強表演效果,故名)為道具,身著傳統長衫,說演講評故事。發展至20世紀中葉,多為不用桌椅及摺扇、醒木等道具,而是站立說演,衣著也不固定為專穿長衫。 評書用北方語音為基礎,以北京語音為標准音調的普通話語說演。中國華北和東北的大部分地區均見流行。因使用口頭語言說演,所以在語言運用上,以第三人稱的敘述和介紹為主。並在藝術上形成了一套自身獨有的程式與規范。比如傳統的表演程序一般是:先念一段「定場詩」,或說段小故事,然後進入正式表演。正式表演時,以敘述故事並講評故事中的人情事理為主,如果介紹新出現的人物,就要說「開臉兒」,即將人物的來歷、身份、相貌、性格等等特徵作一描述或交代;講述故事的場景,稱作「擺砌末」;而如果贊美故事中人物的品德、相貌或風景名勝,又往往會念誦大段落對偶句式的駢體韻文,稱作「賦贊」,富有音樂性和語言的美感;說演到緊要處或精彩處,常常又會使用「垛句」或曰「串口」,即使用排比重迭的句式以強化說演效果。在故事的說演上,為了吸引聽眾,把製造懸念,以及使用「關子」和「扣子」作為根本的結構手法。從而使其表演滔滔不絕、頭頭是道而又環環相扣,引人入勝。表演者要做到這些很不容易,須具備多方面的素養,好比一首《西江月》詞所說的那樣:「世間生意甚多,惟有說書難習。評敘說表非容易,千言萬語須記。一要聲音洪亮,二要頓挫遲疾。裝文裝武我自己,好似一台大戲
評書的節目以長篇大書為主,所說演的內容多為歷史朝代更迭及英雄征戰和俠義故事。後來到了20世紀中葉也有篇幅較小的中篇書和適於晚會組台演出的短篇書,但長篇大書仍為其主流。
評書,也叫評詞,流行於華北、東北、西北一帶。在江南則稱為評話。它歷史悠久,早在春秋時代就有人說書。它是我國勞動人民創造的一種口頭文學。戰國時,諸子百家游說諸侯,經常旁徵博引,用故事做比喻,後來形成許多膾炙人口的成語,象"怒發沖冠"、"刻舟求劍"、"濫竽充數"等,實際上這就是早期的評書。在北京流行的評書,相傳是明末清初江南說書藝人柳敬亭(1587~1668)來北京時傳下來的。也有人說是清代北京鼓曲藝人王鴻興去江南獻藝時,拜柳敬亭為師,回京後改說評書,並於雍正十三年(1735)在掌儀司立案授徒,流傳到現在的。
流行於中國北方地區的評書藝術,作為一種獨立的說書品種,大約形成於清代初期。許多渠道的資料證明,評書雖然是口頭講說的表演形式,但其藝人來源卻多為「唱曲」的轉行。相傳形成於北京的評書藝術,其第一代藝人王鴻興,原來就是表演一種叫做「弦子書」的「說唱」藝人;至20世紀初葉,又有許多北方鄉村表演「西河大鼓」和「東北大鼓」的「說唱」藝人進入城市後,紛紛改說評書。這是中國曲藝藝術在流變過程中出現的一個十分有趣的現象。
評書已有十代演員。其中最負盛名的有:"評書大王"雙厚坪(第六代),"凈街王"王傑魁(第八代),評書藝術家連闊如(第九代),評書演員劉蘭芳(第十代)。他們都擅說冠笏袍服、金戈鐵馬的歷史演義。解放以來,在編演新書方面有成就的演員有袁闊成、田連元、李慶良、田占義等。
評書的特色
評書用北方語音為基礎,以北京語音為標准音調的普通話語說演。中國華北和東北的大部分地區均見流行。因使用口頭語言說演,所以在語言運用上,以第三人稱的敘述和介紹為主。並在藝術上形成了一套自身獨有的程式與規范。比如傳統的表演程序一般是:先念一段「定場詩」,或說段小故事,然後進入正式表演。正式表演時,以敘述故事並講評故事中的人情事理為主,如果介紹新出現的人物,就要說「開臉兒」,即將人物的來歷、身份、相貌、性格等等特徵作一描述或交代;講述故事的場景,稱作「擺砌末」;而如果贊美故事中人物的品德、相貌或風景名勝,又往往會念誦大段落對偶句式的駢體韻文,稱作「賦贊」,富有音樂性和語言的美感;說演到緊要處或精彩處,常常又會使用「垛句」或曰「串口」,即使用排比重迭的句式以強化說演效果。在故事的說演上,為了吸引聽眾,把製造懸念,以及使用「關子」和「扣子」作為根本的結構手法。從而使其表演滔滔不絕、頭頭是道而又環環相扣,引人入勝。
表演者要做到這些很不容易,須具備多方面的素養,好比一首《西江月》詞所說的那樣:「世間生意甚多,惟有說書難習。評敘說表非容易,千言萬語須記。一要聲音洪亮,二要頓挫遲疾。裝文裝武我自己,好似一台大戲。」 評書的節目以長篇大書為主,所說演的內容多為歷史朝代更迭及英雄征戰和俠義故事。後來到了20世紀中葉也有篇幅較小的中篇書和適於晚會組台演出的短篇書,但長篇大書仍為其主流。
現在流傳下來的傳統評書,都具有民間口頭文學的特徵。它匯集了人民群眾的智慧,既是歷代評書藝人的心血結晶,也是群眾性的藝術創作成果。它通過"冊子"(一部書的詳細提綱,也稱"梁子")和口傳心授方法流傳下來。 不同流派、不同演員對一部書的人物塑造、情節安排等,有不同的處理方法,尤其在"評議"方面,因人而異,具有很大的可變性。評書藝人既是演員又是作者,他們的表演過程,往往就是精心構思和不斷創作的過程。這正是口頭文學的特點。
傳統評書的種類和書目
傳統評書書目共分四類,二十九部書。
(1) 長槍袍帶書(十三部):封神榜 西漢演義 東漢演義 三國演義 列國演義 隋唐傳 薛家將 五代殘唐楊家將 十粒金丹 精忠說岳 明英烈 明清演義
(2)短打公案書(十三部): 粉妝樓 大宋八義 宏碧緣 明清八義 永慶昇平 三俠劍 彭公案 施公案 於公案 包公案 小五義 水滸傳 兒女英雄傳
(3)神怪書(二部): 濟公傳 西遊記
(4)狐鬼書(一部): 聊齋 這二十九部書大多是金戈鐵馬,英雄俠士的戰斗故事。除《聊齋》外,很少有講愛情故事的。無"淑女才子之相逢,春花秋月之柔情",也是傳統評書的一大特色。
評書的語言
評書的腳本必須案頭能閱讀,場上能表演,語言口語化,既生動又形象。這樣,說起來才能娓娓動聽,引入入勝。語言上要避免訛音、錯覺或含混不清。 例如,小說中常稱貪吃的饞人是"饕餮客",評書中也照這樣說,很多人會聽不懂。如果說這個人是"饞鬼",又不夠形象。其實傳統評書里早已有了示範。象《野豬林》中描寫兩個公差貪吃的丑態是這樣的: 他倆舉起了迎風的膀子,旋風的筷子,托住了大牙,墊住了底氣,抽開了肚子頭兒,甩開了腮幫子,吃的雞犬傷心,貓狗落淚。這段描寫形象生動,使人發笑。用演員們的話說,這是"立起來的語言"。
評書的人物
評書刻畫人物講究"開臉兒"。在編寫新書時,得根據不同人物的性格和思想面貌,勾畫出他們的相貌特徵和氣質風度,再給他們配上符合身份的服飾。這樣,聽眾聽了就會在頭腦中樹立起有聲有色的人物形象。 評書演員袁闊成編演的《許雲峰赴宴》,對許雲峰這個正面人物是這樣"開臉兒"的: 只見他揚起頭……重眉大眼,連鬢胡須,藍布大褂,樸素大方,從從容容走進大廳。 按照這個"開臉兒"的設計,表演者又採用了電影中特寫鏡頭的表現手法,思想集中,心氣沉著。摹擬人物時,臉上嚴肅而自然,不單單是摹仿外形動作。《許雲峰赴宴》反映了敵我之間復雜的斗爭。評書一開頭三言兩語交代了時代背景和環境特點,埋下敵特設宴的陰謀企圖。待許雲峰一出現,一場泰山矗立頑石間的尖銳斗爭正式展開。這段書通過徐鵬飛伸出手來假意逢迎,許雲峰沒予理睬,記者瑪麗沒有拍成碰杯鏡頭,許雲峰義正辭嚴斥責敵人,馬處長嚇得變顏變色,許雲峰掀倒餐桌,毛人鳳講話時,電廠工人罷工,屋裡一片漆黑等情節,從正面和側面,形象地表現了無產階級戰士許雲峰的英雄氣慨和敵人黔驢技窮的狼狽丑態。
評書要創造正面人物的英雄形象,使正面人物思想達到一定高度,形象栩栩如生,只靠"開臉兒"還完不成任務。編演者要認識到人物本身的思想深度,採取多種藝術手法才能反映出來。評書的情景 編演評書要向聽眾交待清楚書中人物活動的環境。象門窗位置的高低,室內擺設的多少,以及山、水、河流、城池、要道等,使聽眾在聽人物之間活動的同時,自然聯想到人物所處環境的特色,感到情景交融。
對主要情節要精心設計"擺砌末子",巧妙地把書中需要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形象地擺在觀眾眼前(當然不是什麼都羅列上來),使觀眾感到身臨其境,引起欣賞的興趣。例如四川評書《奪印》寫到爛菜瓜聽說何書記就要到了,心情緊張起來的一段: 爛菜瓜把衣服穿好,下床把鞋子穿起,擦洋火把燈點燃,拿起燈就趕到灶屋頭去煮早飯。忽然聽見有人在拍門: "咚!咚!"爛菜瓜驚驚慌慌地問:"哪……哪個?""大嬸,是我--廣西。""是廣西啥,嘖,嘖,把大嬸嚇你媽一大跳。"爛菜瓜一邊說,一邊把燈擱在桌子上:"廣西,你緊倒站在外頭做啥子?進來嘛!""大嬸,你門撇的梆緊,我咋個進來嘛!""嘿嘿,你這個娃兒才滑稽哩! 門撇的梆緊,你開了就是嘛!""大嬸,你門閂在外頭?""哼!我門閂在外頭,豈不是成了牢門!門閂在里頭嘛!""大嬸,我在外頭,咋個開得到你里頭的門閂呢?""呵,弄了半天,你才是在外頭!" 通過門里門外兩個人對話的細節,真實地寫出爛菜瓜做賊心虛,嚇得連屋門都忘記開的情景。人們聽到這里會產生如聞其聲、如見其人的真實感。接著又寫陳景宜去開門: 陳景宜口裡罵道:"格老子姓何的還沒有來就把你弄的暈頭轉向了。"一邊罵一邊把門打開:"進來嘛,廣西……人呢?"爛菜瓜說:"你還不是跟我一樣,人家廣西在後檐拍門,你去把前門打開,喊小鬼。" 這就進一步把陳景宜表面鎮靜、心裡驚慌的神情表露無遺。在生活中,屋子有前門和後門,本來是不足為奇的。但在藝術創作中,"門"卻成為真實地描寫兩個反面人物心理活動必不可缺的重要道具了。這就是藝術的真實。
評書的七種筆法
(1)明筆
清清楚楚地敘述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場面、情節。如前面所舉《奪印》開頭的例子,就是明筆。
(2)暗筆
對瑣碎的無關緊要的過程,一筆帶過,避免羅嗦拖沓。例如《夜闖珊瑚潭》有一段:"夏良銀書記根據上級指示,把搞近洋生產的幾個後生組織起來巡邏查夜。"至於怎樣巡邏,出動哪些人,守住哪些路口,都是用暗筆處理的。
(3)伏筆
前面先埋伏一根線,後面就不用贅述了。例如《雙槍老太婆》中,前邊先將老太婆化妝成貴婦人的穿著打扮交代清楚,就給後面偽軍在她面前聲言要抓住老太婆去領重賞,打了伏線。這樣處理有強烈的藝術效果。
(4)驚人筆
把情節安排得很緊張,以增加聽眾欣賞興趣。例如,《赤膽忠心》中,楊作霖深夜藏在唐山市偽商會會長的衣櫃里,敵人幾次搜查來到屋內,都因一些其他原因而始終沒有發現他。
(5)倒插筆
正面敘述的故事中,又倒敘一段另外的故事。例如,《平原槍聲》中剛說到馬英自棗強縣回到蕭家鎮,緊接著就倒敘起馬英的出身、經歷、全家六年前受地主蘇金榮迫害的經過。
(6)補筆
引出一個人物,三言兩語簡單地交代清楚人物的來龍去脈。
(7)掩筆
也叫"扣子"。為了故事緊湊動人,往往將觀眾急於要知道的結果先造成懸念,一直到一個段落結束時,才道出真相。"扣子"應該是隨著故事情節發展到一定階段自然形成。例如歌頌燒瓷工匠盧純為保護國寶瓷瓶,和反動勢力斗爭終生的中篇評書《寶光》,全書共十六回,寫得跌宕起伏,疏密錯落,藝術感染力較強。在每回結尾都有一個"扣子"。象第四回的結尾是:"……盧純近前一看大吃一驚:啊!王福怎麼死啦?"第十一回的結尾是:"郭老蔫一見盧純不由大叫一聲:'你,你怎麼出來啦?'大總管一聽顏色更變,轉回身來兩隻眼睛死死盯住了盧純。"這種"扣子"通稱"書中扣"。
為了緩沖書中情節的緊張氣氛,有時使用一種綳緊不放、故做輕松的手法,把故事支出去。象《楊家將》中,說到:"皇帝大怒要殺楊六郎,滿朝文武紛紛保本,皇帝就是不準。"這本來是很緊張的情節,但說書人卻有意把這件事擱置不提,反而很風趣的轉到另外一件事上去: 皇帝不準本,滿朝文武面面相覷,突然丞相王袍跪倒丹墀以下:"啟奏萬歲,臣已年過古稀,耳聾眼花,竊位素餐,不能為國效勞,實感寢食不安,請萬歲恩准為臣回鄉務農。" 皇帝心說;我沒准本你就用辭官來將我的軍哪!"好,三日交印,五日騰府,准奏。" "謝萬歲!"王袍下去了。他剛走,"噗通"又跪倒一個人,誰呀?雙天宮寇準:"啟奏萬歲,臣年過五旬,耳聾眼花,竊位素餐,不能為國效勞,實感寢食不安,請萬歲恩准為臣回鄉務農。"皇帝心說,嗯!還是這套:"好,三日交印,五日騰府,准奏。""謝萬歲!"寇準剛走,"噗通"又跪倒一位顏查散:"啟奏萬歲,臣年已三十,耳聾眼花……"
接二連三,聽眾越聽越可笑。但聽眾在歡笑中並未忘記楊六郎到底被殺了沒有。這種手法就叫"綁上蔓兒的扣子"。還有一種層層設置懸念,解完舊扣系新扣的手法叫"連環扣",也是評書中常用的手法。
曲種名家:
袁闊成 陳青遠 單田芳 雙厚坪 王傑魁 陳士和 王少堂 丁正洪 劉傑謙 連闊如 馬增錕 田連元 連麗如 劉蘭芳 田連元 張少佐
代表作品:
《戊戌變法》、《東漢演義》、《薛家將》、《薛剛反唐》、《封神演義》、《水泊梁山》、《長坂雄風》、《金錢鏢》、《三國演義》、《紅岩魂》、《赤膽忠心》、《烈火金剛》、《西楚霸王》、《林海雪原》、《暴風驟雨》
參考資料:http://bk..com/view/71304.htm
這樣可以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