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特編程
1. 尼爾·斯蒂芬森的職業生涯
1959年10月31日,斯蒂芬森出生於美國的馬里蘭州,他父親是電子工程學教授,他祖父則是物理學教授,在家庭的影響下,史蒂芬森不僅對物理學和地理學產生了興趣,而且做過計算機的編程員,廣泛深入地了解了電腦網路和黑客生活,從而激發了他以後的成名創作。
1984年,史蒂芬森在二十五歲那年出版了第一本小說《大學》(The Big U),正如許多剛離開大學的新手作家一樣,他的處女作也是直接描寫校園生活的諷刺文學,就近取材於他就讀的波士頓大學。不過,這本小說在當時沒有得到多少回應。1988年,史蒂芬森出版了自己的第二本小說,也就是本期雜志所刊登的《佐迪亞克》(Zoidac),這是一部環保驚險小說,背景也同樣設定在波士頓,它為作者帶來了更多的贊譽,然而史蒂芬森真正上升到傑出作家的行列,還是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以後的事。
1992年,史蒂芬森迄今為止最重要的作品,也是奠定他賽伯朋克宗師地位的大作——《雪崩》閃亮登場。書名《雪崩》,乃是指一種病毒,該病毒不僅可以能在未來世界的網路上傳播,還能同時在現實生活中擴散,造成系統崩潰和頭腦失靈,主人公所面對的正是這一恐怖危機。其實,在這本小說之前,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的《神經漫遊者》(Neuromancer,1984年)和帕特·卡蒂根(Pat Cadigan)的《合成人》(Synners,1991年)已經開辟了賽伯朋克小說的天地,《雪崩》的偉大之處在於,它直接創造了「虛擬實境」(Metaverse)這一概念,「虛擬實境」並非以往想像中扁平的互聯網,而是和社會高度聯系的三維數字空間,與現實世界平行,在現實世界中地理位置彼此隔絕的人們可以通過各自的「化身」,來互相交流娛樂——事實上,在如今的網路游戲和虛擬人生等軟體中,他的預言業已得到了部分實現。此外,《雪崩》還融合發展了史蒂芬森在前兩部小說中展現的科技驚險和黑色幽默的寫法,採用古代閃米特的傳說為大背景,給賽伯朋克流小說注入了活力。在當時,這本小說造就了空前的轟動,引發了賽伯朋克流的閱讀與創作熱潮。
從此以後,直到現在,史蒂芬森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創作模式,他的作家生涯也隨之進入了黃金期,幾乎每四年便會推出一本廣受好評的大作,而最近由於寫得順手,他的創作速度似乎還變得越來越快。這些小說主要包括:《鑽石時代》(The Diamond Age,1995年),描繪了神奇的納米技術和電子書高度發達的未來,在那個社會里,維多利亞文化得以復活,該書獲得了1996年雨果長篇大獎;《編碼寶典》(Cryptonomicon),這是本長達1000多頁的厚書,以破譯數據密碼為中心線索,結合歷史小說和科技驚險小說的元素,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破譯納粹密碼的「布萊切利公園」(Bletchley Park)一直講到現代在東南亞建立的「信息天堂」(data haven);《巴洛克記》(The Baroque Cycle),該系列包括《怪人》(Quicksilver,2003年)、《混淆》(The Confusion,2004年)和《世界系統》(The System of the World,2004年)三本書,這三本都是歷史科幻小說,作為《編碼寶典》的前傳,戲劇性地講述了數學等科技的發展史,並向讀者傳達了一個永恆的真理,即科學不可逆轉地改變了整個世界。作為公認的大師,他的上述書籍均被翻譯為了多種文字。
在寫作上,史蒂芬森帶有後現代風格,語言活潑而富於黑色幽默,同時充滿了驚險刺激的抓人情節,自《佐迪亞克》開始,這就是他的招牌絕技。另外,他還在小說中混入了大量歷史、人類學、語言學、考古學、宗教、計算機、政治、哲學和地理的內容,形成一個亦幻亦真的世界,其風格鮮明,和其他賽伯朋克作家區別開來。1999年美國《時代》周刊評選出50位數字英雄,列舉當今世界技術創新上的傑出人物,40歲的尼爾·史蒂芬森入選其中,其理由是他的書塑造和影響了整整一批IT人。1998年3月,《審理雜志》推出「最後審判日:100本你今生必看的書」的評選,評出世界上100本最佳科幻-奇幻小說,《雪崩》作為他的成名作,赫然在列,同時,《雪崩》也入選了亞馬遜網上書店選出的「20世紀最好的20本科幻和奇幻小說」和《商業2.0》雜志推出的「每位CEO必讀的偉大書籍」。
2. 人工智慧未來發展趨勢有那些
《清華大學&中國工程院:2019人工智慧發展報告》網路網盤資源免費下載
鏈接:https://pan..com/s/14muATb0I1wbux89-VZ-F5Q
3. 企業家抓住機遇積極前行的作文素材
比爾·蓋茨:比爾·蓋茨在上中學的時候接觸過電腦。他經常抓住一切機會通宵學習計算機和編程。學生時代,蓋茨和他的朋友艾倫通過編寫程序賺了很多錢,為未來的發展積累了資金和經驗。
1973年,比爾·蓋茨在父母的影響下進入哈佛大學學習法律,但計算機事業已經深深融入了他的血液。在哈佛大學學習期間,他從未放棄對計算機開發的關注。艾倫不斷地向他提供有關計算機開發的各種最新信息。最後,在成功為世界上第一台微型計算機編寫基礎程序後,蓋茨和艾倫創立了未來的軟體帝國——微軟。
不久之後,著名的通用電氣公司也決定使用basic,微軟一舉成名。 1980年,比爾蓋茨經過艱難的談判,終於贏得了IBM的合同。 1981 年 8 月 12 日,IBM 向全世界宣布了 1980 年代計算機行業的最大新聞:新一代個人計算機 IBM 的 PC 的問世。與此同時,PC-DOS 以及與IBM PC 一起銷售的一系列微軟軟體迅速進入了一個無限廣闊的市場。而且,隨著兼容計算機的發展,微軟軟體不僅應用於IBM計算機,還廣泛應用於各種兼容計算機。可以說,微軟軟體就像一股旋風,吹遍了美國乃至全世界。在比爾蓋茨的領導下,微軟不斷開發出功能豐富、使用方便的軟體。
現在幾乎每台個人電腦都配備了微軟生產的軟體。比爾蓋茨31歲時成為世界上最年輕的百萬富翁,40歲時被著名財經雜志福布斯評為世界首富。蓋茨是全球奇跡,也是計算機行業的奇跡。是科技造就了他,也正是科技以自己的科技和智慧改變了世界。
拓展資料
別涅迪克博士是法國化學研究所的高級研究員。有一次,在實驗室里,他要把溶液倒進燒瓶里。一不小心,燒瓶「砰」的一聲掉在地上。壞的!別涅迪克博士對清理碎玻璃需要時間感到惱火。不過,燒瓶並沒有壞掉,他彎下腰去撿起燒瓶仔細觀察。這個燒瓶和其他燒瓶一樣常見。以往,有些燒瓶掉在地上,但無一例外,都被砸成了碎片。為什麼這個燒瓶只有幾條裂縫,卻沒有破?別涅迪克博士一時找不到答案,於是他給燒瓶貼上標簽,標記了問題並保留了下來。不久後,別涅迪克博士進入實驗室前,看到報紙報道兩輛公交車在市區相撞,公交車上的大部分乘客被擋風玻璃碎片劃傷,其中一輛汽車的司機被一塊碎玻璃刺入面部並進入口中。別涅迪克博士突然想到了破裂但牢不可破的燒瓶。他走進實驗室,拿起了燒瓶。他看到燒瓶壁上有一層薄薄的透明薄膜。別涅迪克博士用刀片小心地取下一點進行分析。結果表明,這個燒瓶曾經裝有一種叫做硝化纖維素的化學溶液。
該薄膜是該溶液蒸發後的殘留物。它與空氣發生反應,因此被牢固地粘貼在瓶壁上以起到保護作用。因為它是無色透明的,所以完全不影響視力。 「如果將這種方案用於汽車玻璃的生產,以後再發生類似的交通事故,乘客的生命安全系數不是更有保障嗎?」別涅迪克博士獲得了傑出貢獻獎之首20世紀法國科學界因為這個小發現。
4. 計算機系統概論(英文版第2版) 帕特 機械工業出版社的翻譯 就是這本書的中文版
[2] (美)Bruce Eckel著. C++編程思想.劉綜田等譯.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0
[3] (美)William Ford等著. 數據結構C++語言描述(第2版).陳君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5. 美國的X47B誰知道
X-47B無人機
X-47B無人機是美國研發的最新型的無人機。X-47B無人機將是第一型實現航母起降的無人機。預計在2009年首飛,2011年進行首次自主艦載著降的試驗。飛機依然計劃於2012年海試。
簡介
新一代無人駕駛飛機X - 47B日前在美國首飛成功。X - 47B不僅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架無需人工干預、完全由電腦操縱的「無尾翼、噴氣式無人駕駛飛機」,也是第一架能夠從航空母艦上起飛並自行回落的隱形轟炸機
新一代無人駕駛飛機X-47B日前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愛德華茲空軍基地首飛成功。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架可完全脫離地面人員控制、依靠電腦程序執行任務的隱形轟炸機,可從航空母艦上起飛並自行回落。
X-47B無人駕駛飛機是美國研發的最新型的無人機。 美國海軍空中系統UCSA-D項目辦公室和合作夥伴諾·格公司正繼續為飛機做首飛前的測試工作,確保飛機2010年初的飛行戰備。
X-47B無人駕駛飛機將會具備高度的空戰系統,可以為美軍執行全天候的作戰任務提供作戰支持。X-47B無人戰斗機首次考慮應該具備良好的隱身性能和戰場生存能力,再次考慮該型機將可以攜帶各種感測設備和內部武器裝備載荷,可以滿足聯合作戰網路作戰的須求;然後該型機還應當能夠進行空中加油,以提高戰場覆蓋能力和進行遠程飛行。
X-47B無人機的陸基檢查、替代飛機飛行測試和實驗室綜合測試顯示了新型飛機對引導員的巨大挑戰。 X-47B無人機最近測試中,推進聲學和發動機啟動順序沒有達到要求的性能水平,在進一步行動前,需要工程師進行故障檢修,作出相關調整並增加實驗室和飛機搭載測試。
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已經開始製造X-47B型聯合無人空戰系統(J-UCAS),該無人機是世界上首架陸基和航空母艦都能使用的無人駕駛偵察攻擊機。
有關參數
飛機長度:38.2英尺(約合11.64米)
翼展:62.1英尺(約18.92米)
機高:3.10米
空重:14000磅(約6350千克)
最大起飛重量:44567磅(約20215千克)
實用升限:40000英尺(12192米)
發動機最大推力:79.1千牛(約8070千克)(型號為:普惠公司F100-220U無加力渦輪風扇發動機)
問世
由美國諾斯羅普·格魯曼(Northrop Grumman)公司研製的X-47B擁有蝙蝠型雙翼與翼身融合的飛翼構型,其外形酷似前輩B-2隱形轟炸機,只是體積更為小巧。在上周末為時29分鍾的飛行測試中,攜帶激光制導炸彈的X-47B成功抵達1500多米的高空,最終平穩降落在飛行跑道上。
據報道,X-47B工程歷時三年,耗資6.36億美元。首架隱形無人轟炸機預計將於今年年底完成初步測試,在此之前,愛德華茲空軍基地將開展50餘次試飛活動;與此同時,第二架X-47B的首飛亦在緊鑼密鼓的籌劃當中。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日前宣布將於2013年進行X-47B的航母飛行測試,然而,該機型究竟何時能夠投入實戰,仍是未知數。
X-47B的問世標志著無人駕駛飛行器領域的革命性突破:它不僅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架無需人工干預、完全由電腦操縱的「無尾翼、噴氣式無人駕駛飛機」,也是第一架能夠從航空母艦上起飛並自行回落的隱形轟炸機。
迄今為止,所謂的無人機均無法完全脫離地面人員的控制。X-47B卻可以利用計算機系統處理起飛、降落乃至空中加油等各項指令,亦可在無人干預的情況下自動執行預編程任務,以超過500英里(約合800公里)的時速在40000英尺(約合1.2萬米)的高空飛行,在躲避雷達監測的同時向千里之外的目標發起攻擊。因此,X-47B可大幅突破人類飛行員的身體承受極限,將美軍飛行器的滯空時間從10小時提升至30小時左右。
海軍少將比爾·香農(Bill Shannon)表示,X-47B將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架可從航空母艦上起飛並回落的無人駕駛噴氣飛機,這一革命性突破有望減少航母及其周邊地帶無人機系統的作業風險。
性能
外觀
X-47B外形與B-2型隱形轟炸機極其相似,被稱為縮小版的B-2。尺寸直逼美海軍現役的F/A-18E/F超級大黃蜂戰斗機。
載彈量
X-47B兩個內置彈艙各可以容納一枚2000磅級的JDAM,其載彈量要遠遠超過目前的無人機。
隱身
X-47B是無尾翼機,對所有波段的雷達波的隱身性能都極高。因為沒有尾翼可以在著陸時採用大迎角便於減速,而且也不會影響到視野。
油耗
之前大多數長航時無人機都通過採用超大展弦比機翼來提高航程。這無論是從保證突防性能來看,還是從航母甲板作業來看,都是不可取的。而X-47B採用了超高的內油系數,其最大起飛重量超過20噸,但其空重只有6噸多,省去了一切和人有關的重量開銷。
作戰能力
X-47B飛行性能較高,作戰半徑長,可以在航母上自動起降,並有自主空中加油能力,再加上卓越的隱身性能,同美軍各類現役戰機相比,X-47B滯空時間更長,其800海里的作戰半徑,既可以使航母戰斗群處於更安全的位置,也可以更深入內陸執行打擊任務。另外,X-47B最大的優勢在於隱身突防,它擁有非常優異的雷達和紅外低可探測性,保證其能夠突破敵方防空圈,為後續有人駕駛作戰飛機打開通路。
編輯本段機身材料
X-47B外翼由鋁合金部件和碳纖維環氧復合材料蒙皮組成,其尺寸大約為16英尺×4英尺(4.88米×1.22米)。每個機翼裝有副翼,並擁有高度集成的電子和液壓管路。該機翼設計還包括機翼折疊能力,這樣可以使飛機在母艦上佔有更小的空間。該機翼是在田納西州納什維爾的GKN工程研發中心設計定型的,而生產則是在密蘇里州的工廠完成的。
編輯本段項目進展
2002年7月22日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的X-47A"飛馬"(Pegasus)無人機(UAV)19日在加利福尼亞州中國湖海軍空戰中心完成了首次低速滑行試驗。
[1]2005年6月3日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已經開始製造X-47B型聯合無人空戰系統(J-UCAS),該無人機是世界上首架陸基和航空母艦都能使用的無人偵察攻擊機。
2008年03月03日美國海軍無人作戰系統驗證機X-47B的結構製造工作已經完成,開始安裝系統和進行校驗試驗。同時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在「鐵鳥」上開始對X-47B進行飛行軟體試驗。一架波音公司的F/A-18被用來進行通信聯絡的試驗。
2008年12月16日,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在其位於加利福尼亞的工廠展示了其美國海軍設計的X-47B艦載無人空戰系統驗證機(UCAS-D),而該驗證機上安裝的正是GKN航宇公司為其生產的外翼。
2009年03月19日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展示X-47B無人空戰系統外翼 。
2009年8月3日諾·格公司最近完成了一系列靜態與動態標准載荷試驗,來驗證美國海軍首架X-47B無人作戰飛機(UCAS)的設計與整體結構,X-47B無人作戰飛機是UCAS航母演示(UCAS-D)項目的一部分,將在航母上發射、回收並執行海上任務。
預計在2009年首飛,2011年進行首次自主艦載著降的試驗。飛機依然計劃於2012年海試。 滑行測試是飛行前准備工作的重要階段,低速滑行測試有望於2009年12月前進行。
2011年2月4日,諾思羅普·格魯曼公司為美國海軍研製的X-47B型無人駕駛飛機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愛德華茲空軍基地首飛成功。從現場畫面看,這架飛機外形與大名鼎鼎的B-2型隱形轟炸機及其相似。據悉,當天飛行測試持續了29分鍾左右,飛機最高曾爬升到了1500多米處。
今後,將有兩架樣機參與上述測試工作。不過,該機要想投入實戰,還需要花費很長時間進行各種測試。
研發
美國軍火商諾.格(諾思羅普.格魯曼)公司日前與美國國防部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簽署了一項該作戰評估項目合同,繼續為美軍聯合無人空中戰斗系統(J-UCAS)驗證計劃發展X-47B無人戰斗機。合同期限為5年,總額約10.04億美元。
美軍聯合無人空中戰斗系統是由國防部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美國空軍和海軍共同參與研發的,研究該系統的目的主要在於驗證一種可用於壓制敵軍防空火力、實施電子戰攻擊、執行偵察、搜索和救援任務以及作為空中精確打擊平台的無人空中戰斗系統,能否在技術上、軍事用途上以及網路戰方面具有優越的作戰能力。
在此次作戰項目評估階段,諾格公司將生產三架X-47B無人戰斗機以及相關任務支援系統部件,並對其驗證機進行飛行測試,預計飛行測試驗證將於2007年開始進行。
編輯本段UCAS簡介
J-UCAS項目小組由諾格公司綜合系統部領導,下轄多個著名軍工企業小組,其中包括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和帕特.惠特尼公司等。該項目小組的工作地點將設在加州聖地亞哥及東哈特福德等地。
在J-UCAS系統的作戰評估階段,研發小組必須完成三個目標:一是驗證由共同的作戰系統管理的J-UCAS系列衍生系統對於在陸地和航母艦載作戰的技術靈活性;二是評估J-UCAS系統在執行壓制敵軍防空火力、電子戰攻擊、以及偵察、搜索和救援任務概念時的聯合作戰效能;三是發展分別適合於美國空軍和海軍的系統類型。
諾格公司J-UCAS項目組成員斯科特.溫斯普表示,為了符合美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關於反恐作戰的目標,J-UCAS通用作戰操作系統、機動設計和模塊化設計還將允許X-47B無人機對未來的聯合作戰任務提供空中支援。X-47B無人戰斗驗證機僅僅是美軍邁向新型空中作戰平台發展時代的第一步,在此基礎之上,美軍還將加速發展出適合特種作戰的機身設計,並最終將無人戰斗機系統融入美軍的通用核心作戰體系中。
編輯本段成功首飛
2011年2月4日美國格魯曼公司為美海軍研製的X-47B無人駕駛飛機在加利福尼亞州沙漠地帶的愛德華茲空軍基地首飛成功。從現場畫面看,這架飛機外形與大名鼎鼎的B-2隱形轟炸機極其相似。據悉,當天飛行測試持續了29分鍾左右,飛機最高曾爬升到了1500多米處。[2]
格魯曼公司透露,X-47B飛機的設計飛行高度超過1萬米,時速可達1000公里。未來一段時間,該機將繼續在加州愛德華茲空軍基地內開展50次試飛活動。今後,將有兩架樣機參與上述測試工作。不過,該機要想投入實戰,還需要花費很長時間進行各種測試。
6. 閨女3歲了,到底應不應該上興趣班
現在的小孩,好像沒有一個不送培訓班的。父母的初心是想讓孩子找到自己的興趣點,如果能發展成愛好更好,不行多一門才藝也不錯。可是很多父母,以為把孩子教給培訓班,老師帶著練就行了,多學幾樣,孩子總能找到興趣點的。可現在好多孩子都是三分鍾熱度,還不願意吃苦練習,缺乏堅持的韌勁。
其實這裡面關鍵的因素就在於父母怎麼去把握這裡面的原則,興趣的發掘,鼓勵、支持和堅持才最重要的,可不是送個培訓班就能解決的。
這個影片也讓人不禁反思自己是不是在教育過程中犯了這樣的錯,我們誤以為的教育實際上並不能給孩子帶來開心。在我們一次次否定孩子的同時不僅埋沒了他們的天賦與興趣同時也打壓了他們的自信心。
《人性的弱點》一書有寫到「培養自信的方法,就是獲得一次次成功的體驗」。
沒有人會不喜歡聽話的小孩,但是有些聽話的孩子並不代表他們真正的學乖了,而是為了讓父母不再嘮叨做做表面樣子,在心裡也疏遠了父母,關上了心門。帕特雖然成為了爸爸眼中的聽話小孩,但是帕特卻失去了發展興趣的能力。
沉浸在自己興趣里的孩子才是最幸福的,但是許多人因為各種原因,沒能從小培養起自己的興趣,在長大之後,每天就為了生活而生活。就算說起自己的愛好,也只是一些不切實際或者是完全沒有能力去實現的夢想,這都是因為小的時候,我們沒有得到正確的引導。在現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我們更加要珍惜興趣的力量,保護好孩子的興趣力。支持並鼓勵他們去追求自己的夢想,這樣才能讓人生更精彩。
凌晨媽媽來叨叨:一位凌晨開始創作的二胎媽媽,我手寫我心,點滴都是我帶孩子的育兒經驗。希望我的育兒經驗能給你帶來一點幫助。
(本文圖片來源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7. 未來人工智慧的趨勢是什麼
老師認為未來人工智慧發展趨勢如下:
①啟用人工智慧的晶元將成為主流
與其他技術和軟體工具不同,人工智慧主要依賴專業的處理器。為了適應人工智慧的復雜需求,晶元製造商將研發能夠運行啟用人工智慧的特製晶元。甚至像谷歌、臉書和亞馬遜等科技巨頭也會在這些特製晶元上投入更多資金。這些晶元會被用於與人工智慧相關的特殊用途,比如自然語言處理、計算機視覺領域和語音識別。
②人工智慧和物聯網在邊緣計算層相遇
2019年是不同技術與人工智慧融合的一年。物聯網將在邊緣計算層與人工智慧攜手合作。產業物聯網將利用人工智慧的強大功能進行根本原因分析、執行機器的預測性維護和自動檢測問題。
我們將在2019年看到分布式人工智慧的興起。智能將被分散,並且將更靠近正在進行例行檢查的資產和設備。由神經網路驅動的高度復雜的機器學習模型將被優化,以便在邊緣運行。
③迎接自動化機器學習系統
自動化機器學習系統是2019年人工智慧產業最顯著的發展趨勢之一。有了自動學習的能力,開發者能夠修補機器學習模型,創造准備好迎接未來人工智慧挑戰的機器學習新模型。
自動化機器學習系統將介於認知應用程序編程介面和定製機器學習平台之間。自動化機器學習系統最大的優勢是,它向開發者提供了他們要求的自定義選項,同時簡化了工作流程。當你把數據和可移植性相結合,自動化學習系統可以為你提供其他人工智慧技術不具有的靈活性。
④擁抱智能運維
當人工智慧用於應用程序時,它將改變我們管理基礎架構的方式。 DevOps將被智能運維取代,它將使你的IT員工能夠進行精確的根本原因分析。此外,它還可以讓你輕松地從龐大的資料庫中立即找到有用的見解和模式。大型企業和雲供應商將受益於DevOps與人工智慧的融合。
⑤神經網路集成
在開發神經網路模型時,人工智慧開發人員將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是選擇最佳框架。有了市場上的數十種人工智慧工具,選擇最好的人工智慧開發工具可能不像以前那麼容易。不同神經網路工具包之間缺乏集成性和兼容性,這阻礙了人工智慧的採用。微軟和臉書等科技巨頭已經在開發開放式神經網路交換(ONNX),允許開發人員跨越多個框架,重新使用神經網路模型。
⑥專業的人工智慧系統成為現實
市場對專業系統的需求將在2019年成倍增長。各組織擁有的數據有限,但他們想要的是專業數據。這樣的需求會驅動企業掌握可以幫助組織在內部生成高質量人工智慧數據的工具。
2019年,重點將從數據量轉移到數據質量。這將為可以在現實世界中發揮作用的人工智慧奠定基礎。企業將尋求能夠專業人工智慧解決方案提供商,幫助企業訪問關鍵數據源,理解非結構化數據。
⑦人工智慧技術將決定你的命運
雖然人工智慧已經改變了你能想到的所有行業,但業界仍然缺乏擁有大量人工智慧技能的人才。Espressive(加拿大電腦軟體公司)的首席執行官帕特卡爾·霍恩(Pat Calhoun)說:「大多數組織都希望將人工智慧作為數字化轉型的一部分,但沒有兌現承諾——讓開發人員、人工智慧專家和語言學家開發解決方案,甚至沒有培養預先構建解決方案的引擎。
Awake Security(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威脅檢測廠商)的首席執行官拉胡爾·卡什亞普(Rahul Kashyap)補充說:「有這么多人工智慧驅動解決方案,企業現在應該更敏銳地了解他們的人工智慧解決方案的『黑匣子』中發生的事情。」他繼續說道:「人工智慧演算法的訓練、結構化或通知方式可能會導致輸出的顯著差異。適用於一家公司的正確方程將不適用於另一家公司。」
⑧人工智慧可能會被不法之徒利用
就像硬幣有正反兩面一樣,人工智慧也有正面和負面影響。信息安全專家將使用人工智慧來快速檢測惡意活動。藉助人工智慧驅動的響應和機器學習演算法,誤報將減少90%。人工智慧如果落入不法分子手中,網路犯罪分子將濫用它來完成他們的惡意企圖。通過自動化,網路黑客的軍隊可以更成功地發動致命攻擊。這將迫使企業以毒攻毒,投資人工智慧驅動的安全解決方案。這些方案能夠保護他們免受人工智慧發起的攻擊。
⑨人工智慧驅動的數據轉化
2019年,人工智慧無處不在。從網路應用到醫療保健系統,從航空公司到酒店預訂系統等,我們能在每個地方看到人工智慧,它將處於數字化轉型的最前沿。
夏威夷大學IT部門主席兼教授董貝博士(Dr.Tung Bui)說:「由於制度、政治和社會原因,人工智慧發展需要時間。我認為人工智慧的最大趨勢將是加速數字化轉型,使現有的業務系統更加智能化。」
8. IBM公司和INTEL公司
intel
英特爾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半導體晶元製造商,它成立於1968年,具有35年產品創新和市場領導的歷史。1971年,英特爾推出了全球第一個微處理器。這一舉措不僅改變了公司的未來,而且對整個工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微處理器所帶來的計算機和互聯網革命,改變了這個世界。
2002年2月,英特爾被美國《財富》周刊評選為全球十大「最受推崇的公司」之一, 名列第九。2002年接近尾聲,美國《財富》雜志根據各公司在2002年度業務的表現、員工水平、管理質量、公司投資價值等六大准則排出了「2002年度最佳公司」。在這一排行榜上,英特爾公司榮登全球榜首。同時,在「2002全球最佳僱主」排行榜上,英特爾公司名列第28位。
2003年5月,《哈佛商業周刊·中文版》公布「2002年度中國最佳僱主」名單,英特爾(中國)有限公司名列第八。這是由全球著名人力資源公司HewittGlobalHRConsultingFirm*和《哈佛商業周刊·中文版》通過一項聯合舉辦的企業內部員工調查結果評選出來的。2002年,英特爾公司的收入為268億美元,凈收入為31億美元。2003年7月18日,英特爾公司成立35周年。英特爾公司首席執行官貝瑞特博士回顧說:「35年來,我們不懈地追求優秀與完美,這為我們能夠不斷推出創新理念並保持創新能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使得英特爾能在全球競爭最為激烈的行業中始終處於領先地位。我們的努力讓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還將繼續改變世界的未來,這也正是我們今天值得慶祝的。」
英特爾為全球日益發展的計算機工業提供建築模塊,包括微處理器、晶元組、板卡、系統及軟體等。這些產品為標准計算機架構的組成部分。業界利用這些產品為最終用戶設計製造出先進的計算機。今天,互聯網的日益發展不僅正在改變商業運作的模式,而且也改變著人們的工作、生活、娛樂方式,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作為全球信息產業的領導公司之一,英特爾公司致力於在客戶機、伺服器、網路通訊、互聯網解決方案和互聯網服務方面為日益興起的全球互聯網經濟提供建築模塊。
英特爾在中國的機構英特爾在中國(大陸)設有13個代表處,分布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成都、重慶、沈陽、濟南、福州、南京、西安、哈爾濱、武漢。公司的亞太區總部在香港特別行政區。英特爾在中國亦設有研究中心,即英特爾中國實驗室,由4個不同研究中心組成,於2000年10月宣布成立。該中國實驗室主要針對計算機的未來應用和產品的開發進行研究,旨在促進中國採用先進技術方面的進程,從而進一步推動國內互聯網經濟的發展。此外,英特爾中國實驗室還負責協調該實驗室與英特爾全球其他實驗室的研究協作,以及資助國內高校和研究機構的研究項目的開發工作。英特爾公司全球副總裁兼首席技術官帕特·基辛格直接領導英特爾中國實驗室的工作。
英特爾在中國的使命英特爾公司在中國的業務重點與其全球業務重點相一致,即成為全球互聯網經濟的構造模塊的傑出供應商。除此之外,英特爾始終致力於成為推動中國信息技術發展的基石。在中國,這一戰略可從英特爾在中國的一系列活動中得到反映:*技術啟動:英特爾在中國設有英特爾中國實驗室,由4個不同研究領域的實驗室組成。如英特爾中國實驗室,隸屬於英特爾微處理器研究實驗室,主要研究面向微處理器和平台架構的相關工作,推動英特爾處理器架構(IA)技術在業界的領導地位。
具體研究領域包括音頻/視頻信號處理和基於PC的相關應用,以及可以推動未來微結構和下一代處理器設計的高級編譯技術和運行時刻系統研究。另外還有英特爾中國軟體實驗室、英特爾架構開發實驗室、英特爾互聯網交換架構實驗室、英特爾無線技術開發中心。除此之外,英特爾還與國內著名大學和研究機構,如中國科學院計算所*針對IA-64位編譯器進行了共同研究開發,並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2002年10月,英特爾公司宣布在深圳成立英特爾亞太區應用設計中心(ADC)。該中心面向中國計算和通信行業的OEM與ODM廠商,旨在滿足他們對世界一流設計與校驗服務的需求,並幫助他們為客戶開發更出色的產品英特爾亞太地區應用設計中心(深圳)將為亞太區包括深圳和中國其它地區的客戶就近提供先進的產品開發和技術支持服務,以協助亞太地區及中國的客戶強化其在全球的競爭實力,並且促進這些客戶相互間的合作。英特爾還通過戰略投資事業部(IntelCapital)在中國進行IT技術方面的投資,以促進中國型技術,如無線通訊技術等方面的發展,從而促進全球互聯網經濟的發展。
迄今為止,英特爾的戰略投資事業部已向亞太地區進行風險投資近6億美元,其中在中國的投資近30家。*技術生產與製造:今天,英特爾在上海設有投資5億美元的晶元測試和封裝的工廠,為快閃存儲器、I845晶元組和奔騰4處理器提供基於0.13微米工藝的世界一流的封裝與測試,並為全球提供最高性能處理器產品;同時,也培養了大批的國內掌握世界一流晶元生產製造技術的知識工人。*市場教育及應用普及:英特爾公司始終把協助推動中國計算機工業和互聯網經濟的發展作為公司在中國的首要策略。英特爾(中國)有限公司從2000年開始贊助ISEF中國區聯系賽事。這一賽事被稱為「中國青少年科學技術與創新大賽」,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辦。2001年,中國派出16名學生參加在美國加州矽谷舉行的第52屆英特爾國際科學與工程大獎賽*,贏得了17項大獎,包括獎品、獎金及獎學金共計87000美元。2002年,英特爾ISEF在中國區的聯系賽事在各地共吸引了1500萬名中學生參加,其中有21名成績優異的學生將被選派赴美參加5月在肯塔基州舉辦的第53屆英特爾國際科學與工程大獎賽。2000年7月,英特爾未來教育項目在中國啟動。
經過一年的時間,到2002年底,擬在中國共培訓教師達100,000名,該項目已經在全國的18個省市展開,北京市、長春市、重慶市、甘肅省、海南省、河北省、內蒙古自治區、江蘇省、上海市、陝西省、天津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浙江省、淄博市開展實施了,得到中國教育部的大力支持和肯定,更獲得各地教委和參加培訓的老師的熱烈歡迎。另外,為了更好地普及電腦教育,英特爾自1997年開始與國內電腦廠商合作,在全國16個城市開設了「英特爾電腦小博士工作室「,分別分布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成都、天津、西安、沈陽、青島、溫州、杭州、濟南、西藏、哈爾濱、無錫、南京,共培訓家庭130萬人次。*廣泛的業界合作:英特爾自1985年進入中國以來,便將「與中國信息產業共同成長」視為己任。與國內OEM廠商、獨立軟體開發商、通訊設備製造商、解決方案供應商和無線通信廠商進行了密切廣泛的合作。自2000年至今,英特爾每年在中國召開春秋兩季的「英特爾信息技術峰會」(IntelDeveloperForum),與國內業界及時分享信息技術發展的趨勢。2003年3月12日,英特爾在中國與全球同步推出了英特爾?迅馳?移動計算技術,它為移動計算的筆記本電腦用戶提供了史無前例的、完全擺脫線纜束縛的「無線自由」的集計算和通訊之融合的體驗。
INTEL微處理器的里程碑
1971 年: 4004 微處理器
4004 處理器是英特爾的第一款微處理器。這一突破性的重大發明不僅成為 Busicom 計算器強勁的動力之源,更打開了讓機器設備象個人電腦一樣可嵌入智能的未來之路。
1972 年: 8008 微處理器
8008 處理器擁有相當於 4004 處理器兩倍的處理能力。《無線電電子學》 雜志 1974 年的一篇文章曾提及一種採用了 8008 處理器的設備 Mark-8,它是首批為家用目的而製造的電腦之一——不過按照今天的標准,Mark-8 既難於製造組裝,又不容易維護操作。
1974 年: 8080 微處理器
世界上第一台個人電腦 Altair 採用了 8080 處理器作為大腦——據稱 「Altair」 出自電視劇 《星際迷航 Star Trek》,是片中企業號飛船的目標地之一。電腦愛好者們花 395 美元就能購買一台 Altair。僅短短幾個月時間,這種電腦就銷售出了好幾萬台,創下歷史上首次個人電腦延期交貨的紀錄
1978 年: 8086-8088 微處理器
英特爾與 IBM 新個人電腦部門所進行的一次關鍵交易使 8088 處理器成為了 IBM 新型主打產品 IBM PC 的大腦。8088 的大獲成功使英特爾步入全球企業 500 強的行列,並被 《財富》 雜志評為「70 年代最成功企業」之一。
1982 年: 286 微處理器
英特爾 286 最初的名稱為 80286,是英特爾第一款能夠運行所有為其前代產品編寫的軟體的處理器。這種強大的軟體兼容性亦成為英特爾微處理器家族的重要特點之一。在該產品發布後的 6 年裡,全世界共生產了大約 1500 萬台採用 286 處理器的個人電腦。
1985 年: 英特爾386™ 微處理器
英特爾386™ 微處理器擁有 275,000 個晶體管,是早期 4004 處理器的 100 多倍。該處理器是一款 32 位晶元,具有多任務處理能力,也就是說它可以同時運行多種程序。
1989 年: 英特爾486™ DX CPU 微處理器
英特爾486™ 處理器從真正意義上表明用戶從依靠輸入命令運行電腦的年代進入了只需點擊即可操作的全新時代。史密森尼博物院國立美國歷史博物館的技術史學家 David K. Allison 回憶說,「我第一次擁有這樣一台彩色顯示電腦,並如此之快地在桌面進行我的排版工作。」英特爾486™ 處理器首次增加了一個內置的數學協處理器,將復雜的數學功能從中央處理器中分離出來,從而大幅度提高了計算速度。
1993 年: 英特爾® 奔騰® 處理器
英特爾® 奔騰® 處理器能夠讓電腦更加輕松地整合 「真實世界」 中的數據(如講話、聲音、筆跡和圖片)。通過漫畫和電視脫口秀節目宣傳的英特爾® 奔騰® 處理器,一經推出即迅速成為一個家喻戶曉的知名品牌。
1995 年: 英特爾® 高能奔騰® 處理器
於 1995 年秋季發布的英特爾® 高能奔騰® 處理器設計用於支持 32 位伺服器和工作站應用,以及高速的電腦輔助設計、機械工程和科學計算等。每一枚英特爾® 高能奔騰® 處理器在封裝時都加入了一枚可以再次提升速度的二級高速緩存存儲晶元。強大的英特爾® 高能奔騰® 處理器擁有多達 550 萬個晶體管。
1997 年: 英特爾® 奔騰® II 處理器
英特爾® 奔騰® II 處理器擁有 750 萬個晶體管,並採用了英特爾® MMX™ 技術,專門設計用於高效處理視頻、音頻和圖形數據。該產品採用了創新的單邊接觸卡盒(S.E.C)封裝,並整合了一枚高速緩存存儲晶元。有了這一晶元,個人電腦用戶就可以通過互聯網捕捉、編輯並與朋友和家人共享數字圖片;還可以對家庭電影進行編輯和添加文本、音樂或情景過渡;甚至可以使用視頻電話通過標準的電話線向互聯網發送視頻。
1998 年: 英特爾® 奔騰® II 至強® 處理器
英特爾® 奔騰® II 至強® 處理器設計用於滿足中高端伺服器和工作站的性能要求。遵照英特爾為特定市場提供專屬處理器產品的戰略,英特爾® 奔騰® II 至強® 處理器所擁有的技術創新專門設計用於工作站和伺服器執行所需的商業應用,如互聯網服務、企業數據存儲、數字內容創作以及電子和機械設計自動化等。基於該處理器的計算機系統可配置四或八枚處理器甚至更多。
1999 年: 英特爾® 賽揚® 處理器
作為英特爾面向具體市場開發產品這一戰略的繼續,英特爾® 賽揚® 處理器設計用於經濟型的個人電腦市場。該處理器為消費者提供了格外出色的性價比,並為游戲和教育軟體等應用提供了出色的性能。
1999 年: 英特爾® 奔騰® III 處理器
英特爾® 奔騰® III 處理器的 70 條創新指令——網際網路數據流單指令序列擴展(Internet Streaming SIMD extensions)——明顯增強了處理高級圖像、3D、音頻流、視頻和語音識別等應用所需的性能。該產品設計用於大幅提升互聯網體驗,讓用戶得以瀏覽逼真的網上博物館和商店,並下載高品質的視頻等。該處理器集成了 950 萬個晶體管,並採用了 0.25 微米技術。
1999 年: 英特爾® 奔騰® III 至強® 處理器
英特爾® 奔騰® III 至強® 處理器在英特爾面向工作站和伺服器市場的產品基礎上進行了擴展,提供額外的性能以支持電子商務應用及高端商業計算。該處理器整合了英特爾® 奔騰® III 處理器所擁有的 70 條 SIMD 指令,使得多媒體和視頻流應用的性能顯著增強。並且英特爾® 奔騰® III 至強® 處理器所擁有的先進的高速緩存技術加速了信息從系統匯流排到處理器的傳輸,使性能獲得了大幅提升。該處理器設計用於多處理器配置的系統。
2000 年: 英特爾® 奔騰® 4 處理器
基於英特爾® 奔騰® 4 處理器的個人電腦用戶可以創作專業品質的電影;通過互聯網發送像電視一樣的視頻;使用實時視頻語音工具進行交流;實時渲染 3D 圖形;為 MP3 播放器快速編碼音樂;在與互聯網進行連接的狀態下同時運行多個多媒體應用。該處理器最初推出時就擁有 4200 萬個晶體管和僅為 0.18 微米的電路線。 英特爾首款微處理器 4004 的運行速率為 108KHz,而現今的英特爾® 奔騰® 4 處理器的初速率已經達到了 1.5GHz,如果汽車的速度也能有同等提升的話,那麼從舊金山開車到紐約只需要 13 秒。
2001 年: 英特爾® 至強® 處理器
英特爾® 至強® 處理器的應用目標是那些即將出現的高性能和中端雙路工作站、以及雙路和多路配置的伺服器。該平台為客戶提供了一種兼具高性能和低價格優勢的全新操作系統和應用選擇。與基於英特爾® 奔騰® III 至強® 處理器的系統相比,採用英特爾® 至強® 處理器的工作站根據應用和配置的不同,其性能預計可提升 30% 到 90% 左右。該處理器基於英特爾® NetBurst™ 架構,設計用於為視頻和音頻應用、高級互聯網技術及復雜 3D 圖形提供所需要的計算動力。
2001 年: 英特爾® 安騰® 處理器
英特爾® 安騰® 處理器是英特爾推出的 64 位處理器家族中的首款產品。 該處理器是在基於英特爾顯式並行指令計算(EPIC)設計技術的全新架構之基礎上開發製造的,設計用於高端、企業級伺服器和工作站。該處理器能夠為要求最苛刻的企業和高性能計算應用(包括電子商務安全交易、大型資料庫、計算機輔助的機械工程以及精密的科學和工程計算)提供全球最出色的性能。
2002 年: 英特爾® 安騰® 2 處理器
英特爾® 安騰® 2 處理器是安騰處理器家族的第二位成員,同樣是一款企業用處理器。該處理器家族為數據密集程度最高、業務最關鍵和技術要求最高的計算應用提供英特爾® 架構的出色性能及規模經濟等優勢。該處理器能為資料庫、計算機輔助工程、網上交易安全等提供領先的性能。
2003 年: 英特爾® 奔騰® M 處理器
英特爾® 奔騰® M 處理器,英特爾® 855 晶元組家族以及英特爾® PRO/無線 2100 網卡是英特爾® 迅馳™ 移動計算技術的三大組成部分。英特爾® 迅馳™ 移動計算技術專門設計用於攜帶型計算,具有內建的無線區域網能力和突破性的創新移動性能。該處理器支持更耐久的電池使用時間,以及更輕更薄的筆記本電腦造形。
微軟
微軟
微軟公司是世界PC機軟體開發的先導,比爾·蓋茨是它的核心。微軟公司1981年為IBM-PC機開發的操作系統軟體MS-DOS曾用在數以億計的IBM-PC機及其兼容機上。但隨著微軟公司的日益壯大,Microsoft與IBM已在許多方面成為競爭對手。1991年,IBM公司和蘋果公司解除了與微軟公司的合作關系,但IBM與微軟的合作關系從未間斷過,兩個公司保持著既競爭又合作的復雜關系。微軟公司的產品包括文件系統軟體(MS-DOS和Xenix)、操作環境軟體(窗口系統Windows系列)、應用軟體MS-Office等、多媒體及計算機游戲、有關計算機的書籍以及CDROM產品。1992年,公司買進Fox公司,邁進了資料庫軟體市場。
1975年,19歲的比爾·蓋茨從哈佛大學退學,和他的高中校友保羅·艾倫一起賣BASIC語言程序編寫本。當蓋茨還在哈佛大學讀書時,他們曾為MITS公司的Altair編制語言。後來,蓋茨和艾倫搬到阿爾伯克基,並在當地一家旅館房間里創建了微軟公司。1979年,MITS公司關閉,微軟公司以修改BASIC程序為主要業務繼續發展。
1977年,微軟公司搬到西雅圖的貝爾維尤(雷德蒙德),在那裡開發PC機編程軟體。1980年,IBM公司選中微軟公司為其新PC機編寫關鍵的操作系統軟體,這是公司發展中的一個重大轉折點。由於時間緊迫,程序復雜,微軟公司以5萬美元的價格從西雅圖的一位程序編制者帕特森手中買下了一個操作系統的使用權,再把它改寫為磁碟操作系統軟體(MS-DOS)。公司目前在60多個國家設有分支辦公室,全世界雇員人數接近44,000人。
IBM-PC機的普及使MS-DOS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因為其他PC製造者都希望與IBM兼容。MS-DOS在很多家公司被特許使用,因此80年代,它成了PC機的標准操作系統。到1984年,微軟公司的銷售額超過1億美元。隨後,微軟公司繼續為IBM、蘋果公司以及無線電器材公司的計算機開發軟體,但在91年後,由於利益的沖突,IBM、蘋果公司已經與Microsoft反目。1983年,保羅·艾倫患霍奇金氏病離開微軟公司,後來成立了自己的公司。艾倫擁有微軟公司15%的股份,至今仍列席董事會。1986年,公司轉為公營。蓋茨保留公司45%的股權,這使其成為1987年PC產業中的第一位億萬富翁。1996年,他的個人資產總值已超過180億美元。1997年,則達到了340億美元,98年超過了500億大關,成為理所當然的全球首富。
微軟的拳頭產品Windows98/NT/2000/Me/XP/Server2003成功地佔有了從PC機到商用工作站甚至伺服器的廣闊市場,為微軟公司帶來了豐厚的利潤:公司在Internet軟體方面也是後來居上,搶佔了大量的市場份額。在IT軟體行業流傳著這樣一句告戒:「永遠不要去做微軟想做的事情」。可見,微軟的巨大潛力已經滲透到了軟體界的方方面面,簡直是無孔不入,而且是所向披靡。微軟的巨大影響已經對軟體同行構成了極大的壓力,也把自己推上了反壟斷法的被告位置。連多年來可靠的合作夥伴Intel也與之反目,對薄公堂。2001年9月,鑒於經濟低迷,美國政府有意重振美國信息產業,拒絕拆分微軟。至此,訴微軟反壟斷法案告一段落。
微軟的組織結構支持公司包括以下核心業務組:
個人服務組(PSG):由集團副總裁 Bob Muglia 領導, 致力於為個人用戶和商業用戶提供更容易的在線連接,並且為各種各樣的設備提供軟體服務。PSG 包含了微軟的個人.NET倡議、服務平台部、移 動組、MSN的互聯網訪問服務、用戶設備組以及用戶界面平台部。
MSN 和個人服務業務組:由副總裁Yusuf Mehdi 領導,負責網路程序開發、業務發展以及MSN和微軟其它服務世界范圍內的市場和銷售,包括:MSN eShop, MSN Carpoint, MSN HomeAdvisor, the MSNBC venture, Slate 和 MSNTV平台組,由集團副總裁Jim Allchin 領導,負責在各個方面不斷對Windows平台做出改進 –例如把存儲、通訊、消息通知、共享圖象及聽音樂等變為Windows經歷的自然擴展。此外,本組包括.NET企業伺服器組、開發工具部和Windows數字媒體部。
辦公和商務服務組:由集團副總裁Jeff Raikes 領導,負責開發提高生產力和商業流程的應用和服務。工作包括將功能完善且性能強大的Microsoft Office逐步演化為以服務於基礎的產品。除Office部門之外,商用工具部門,包括bCentral和Great Plains的商用應用程序部門都將屬於該部門。
全球銷售、市場和服務組:由集團副總裁Orlando Ayala 領導,集成了微軟的銷售和服務夥伴,以滿足世界范圍內微軟用戶的需要。這些用戶包括:企業用戶、中小型組織、教育機構、程序開發人員和個人用戶。此外,本組包括微軟產品支持服務、網路解決方案組、企業夥伴組、市場營銷組織和微軟全球三大地區的業務組織。
微軟研究院 (MSR):由資深副總裁Rick Rashid 領導,負責對今天或明天的計算課題提出創造性的建議和解決方案,使計算機變得更加易於使用。同時負責為下一代的硬體產品設計軟體,改進軟體設計流程和研究計算機科學的數學基礎。關於MSR更詳細的信息可參見 Microsoft Research Web page。
運營組:由總裁和首席運營官Rick Belluzzo 領導,負責管理商業運作和全部的商業計劃。包括公司的財政、行政管理、人力資源和信息技術部門。
微軟公司(NASDAQ:MSFT, HKEx: 4338) 是全球最大的電腦軟體提供商,總部設在華盛頓州的雷德蒙市(Redmond,大西雅圖的市郊)。公司於1975年由比爾·蓋茨和保羅·艾倫成立。公司最初以「Micro-soft」的名稱(意思為「微型軟體」)發展和銷售BASIC解釋器。最初的總部是新墨西哥州的阿爾伯克基。史蒂夫·巴爾默(Steve Ballmer)是現在的首席執行官。
使得微軟如此令人矚目的原因有以下一些:
它是全球最大的電腦軟體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