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腳本創作
A. 清明的寫作背景
這首詩描寫清明時節的天氣特徵,抒發了孤身行路之人的情緒和希望。
清明時節,天氣多變,有時春光明媚,花紅柳綠,有時卻細雨紛紛,綿綿不絕。首句「清明時節雨紛紛」寫出了「潑火雨」的特徵(清明前兩天是寒日節,舊俗要禁火三天,這時候下雨稱為「潑火雨」)。次句「路上行人慾斷魂」寫行路人的心境。「斷魂」,指內心十分凄迷哀傷而並不外露的感情。這位行人為何「欲斷魂」呢?因為清明在我國古代是個大節日,照例該家人團聚,一起上墳祭掃,或踏青游春。現在這位行人孤身一人,在陌生的地方趕路,心裡的滋味已不好受,偏偏又淋了雨,衣衫全被打濕,心境就更加凄迷紛亂了。
如何排遣愁緒呢?行人自然想:最好在附近找個酒家,一來歇歇腳,避避雨;二來飲點酒,解解寒;更主要的可借酒驅散心中的愁緒。於是他問路了:「借問酒家何處有?」問誰,沒有點明。末句「牧童遙指杏花村」中的「牧童」二字,既是本句的主語,又補充說明上句問的對象。牧童的回答以行動代替語言,行人順著他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見在一片紅杏盛開的樹梢,隱隱約約露出了一個酒望子(古代酒店的標幟)。詩到這里戛然而止,至於行人如何聞訊而喜,興奮地趕上前去,找到酒店飲上幾杯,獲得了避雨、解寒、消愁的滿足等等,都留待讀者去想像。
由於這首詩的廣泛流傳,「杏花村」三字在後世便成了酒家的雅號。
這一天正是清明佳節。詩人小杜,在行路中間,可巧遇上了雨。清明,雖然是柳綠花紅、春光明媚的時節,可也是氣候容易發生變化的期間,甚至時有「疾風甚雨」。但這日的細雨紛紛,是那種「天街小雨潤如酥」樣的雨,—這也正是春雨的特色。這「雨紛紛」,傳達了那種「做冷欺花,將煙困柳」的凄迷而又美麗的境界。
這「紛紛」在此自然毫無疑問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的;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還有一層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實際上還在形容著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且看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慾斷魂」。「行人」,是出門在外的行旅之人。那麼什麼是「斷魂」呢?在詩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緒方面的事情。「斷魂」,是竭力形容那種十分強烈、可是又並非明白表現在外面的很深隱的感情。在古代風俗中,清明節是個色彩情調都很濃郁的大節日,本該是家人團聚,或遊玩觀賞,或上墳掃墓;而今行人孤身趕路,觸景傷懷,心頭的滋味是復雜的。偏偏又趕上細雨紛紛,春衫盡濕,這又平添了一層愁緒。因而詩人用了「斷魂」二字;否則,下了一點小雨,就值得「斷魂」,那不太沒來由了嗎
B. 清明節的創作背景
在2007年的清明節,詩人從南昌回到星子縣家鄉祭祖掃墓,一路上雖然春意濃濃,春桃飛花,碧柳成行,但卻霧蒙蒙,雨綿綿。當汽車開進村莊時,眼前的一幕讓他大吃一驚,一個平時寂靜的小村,突然熱鬧非凡,順著喧聲望去,房前屋後停著許多不同的小汽車,有些還是掛著廣東、上海等沿海城市的牌照。一問,原來是村裡去外地工作及在沿海城市打工的成功人員也紛紛從千里之遙回村祭祖掃墓。中華民族清明節祭祖掃墓的習俗有二千多年的歷史,唯有20世紀60-70年代一度認為是封建迷信而有所制約,到90年代又開始復興了。進入21世紀的2008年,清明節正式成為中國法定的節假日,放假一天。
此次詩人與家人一同上山掃墓,雖然泥濘路滑,但寂靜之山在清明日陡然人潮如涌。遠望各村、各家族的祖墳山,每一煙霧彌漫之處,可見人們在莊重而靜靜地對已逝去的先人焚香祭拜。又見此情此景,使左河水想起了幾年前曾經在家鄉寫過的一首七言絕句《鄉村清明日》:
「 年歡未盡又清明,雨燕聲咽柳失魂。寂靜青山人陡涌,冥錢紙燭祭先陵」
詩人這次回鄉掃墓又有了新的見聞和感觸,在從山上下來的路上,他心裡又在琢磨和推敲一首新詩(本詩),並先後在《江西詩詞》和《詩潮》發表。
C. 陳道斌清明歌曲創作背景
陳道斌,四川廣漢人,詞作家,現為海政文工團創作員,國家一級編劇。系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音樂文學學會常務理事。榮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七次;廣東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幾乎每一個見到陳道斌的人,都會對他有這樣的印象:他是個內斂、低調的詞作家,他也是個思維活躍,擁有事業激情和夢想的音樂人。欣賞過他作品的人都說,他的音樂作品裡有一種極具感染力的東西,在豪邁而大氣中流淌著一種娓娓道來的親切感。從事音樂創作多年,不管社會如何變化,人心多麼浮躁,他都始終保持著藝術家應有的社會責任感和平常心態,關注社會,關注民生,用緊貼時代脈搏的鮮活音符帶給人們美的享受。「真情創作、真誠做人」是陳道斌永遠恪守的座佑銘,「用優秀的作品去說話」這也是陳道斌一直以來堅持幕後潛心創作的寫照,每每媒體朋友提出為其創作作宣傳時,他總是真誠地婉拒,他說,作品就是對自己最好的宣傳。
近些年,陳道斌如行者一般跋涉在音樂的道路上,不斷變化創作手法,嘗試各種音樂類型。他以其深厚的古典文學功底,更是在詞壇獨樹一幟。以其獨有的文學韻味、雋永的詞風、浪漫的意境深受作曲家、歌唱家的喜愛。他的歌詞入樂可唱,發表可當詩歌誦讀,是古典與時尚音樂的完美融合。
為愛放歌,願化歌聲頌美好生活
D. 《清明》這首詩的寫作背景是什麼
此詩首見於南宋初年《錦綉萬花谷》註明出唐詩,後依次見於《分門纂類唐宋時賢千家詩選》、明託名謝枋得《千家詩》、清康熙《御選唐詩》。《江南通志》載:杜牧任池州刺史時,曾到過杏花村飲酒,詩中杏花村指此。附近有杜湖、東南湖等勝景。
清明
杜牧 〔唐代〕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詩人用「紛紛」兩個字來形容那天的「潑火雨」,真是好極了。「紛紛」,若是形容下雪,那該是大雪。但是用來寫雨,卻是正相反,那種叫人感到「紛紛」的,絕不是大雨,而是細雨。這種細雨,也正就是春雨的特色。細雨紛紛,是那種「天街小雨潤如酥」樣的雨,它不同於夏天的傾盆暴雨,也和那種淅淅瀝瀝的秋雨絕不是一個味道。
這「紛紛」在此自然毫無疑問的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還有一層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實際上還在形容著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這首小詩,一個難字也沒有,一個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語言,寫得自如之極,毫無經營造作之痕。音節十分和諧圓滿,景象非常清新、生動,而又境界優美、興味隱躍。詩由篇法講也很自然,是順序的寫法。第一句交代情景、環境、氣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寫出了人物,顯示了人物的凄迷紛亂的心境;第三句是一「轉」,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擺脫這種心境的辦法;而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在藝術上,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頂點放在最後的手法。所謂高潮頂點,卻又不是一覽無余,索然興盡,而是余韻邈然,耐人尋味。
E. 把清明這首詩改寫成一個分鏡頭劇本
《清明》劇本: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悲傷的;當年多挨貧困苦,好不容易有好生活,妻子卻去了,就算金銀車馬又有何用。隱隱有牧笛聲傳來杜牧持酒上,口中道落魄江湖載酒行,楚腰輕細掌中輕,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
行人迎上前道:先生好雅興,為何口中詩歌卻彷彿我與妻子相見時的情景,如今多少紅粉佳麗原來不如糟糠之妻,先生可是來上墳的杜牧(胡亂道)我是來葬過去的。
行人驚道,先生何意杜牧(悲傷的)你與妻子真心相愛有一段美好時光,而我年輕之時多於紅顏相處,卻沒一個真心待我的,如今還是孤獨一人,現在我就葬了這荒唐的過去去尋世間的真愛情吧,你曾有嬌妻好福氣啊(牧童上:牧笛近聲音漸大)唱。
世界微塵里,吾寧愛與恨杜牧與行人(驚訝的)杜牧上前問:這句話大有深意,好像李商隱先生的文筆你如何知道。牧童答:(不識李什麼的,在前面一酒館曾聽人唱)杜牧(低頭思)對路人說李先生說的對,愛與恨在這小小的世界原不住道,但對生命短暫的我們來說卻又是逃不了的啊。
你我一個有過愛,一個被愛傷過全是失意人,不如去酒館一醉。問牧童:酒館何處去,牧童答:一直走,杏花村處是醉鄉,杜牧與行人一起隨牧童前去(畫外音)雨點下了很久很久,在這清明雨季幕落。
F. 誰能幫我寫一篇以詩詞《清明》為題的動畫腳本~謝謝
說清楚!!以詩詞《清明》為題的動畫腳本
是哪首?《清明》
G. 清明是什麼時候創作的
唐武宗會昌五年,公元845年的的清明日所作。
唐文宗太和九年,即公元835年春夏之交,一代才俊的杜牧屈身就任宣州太守幕僚時,得知湖州風物妍好,且美女眾多,便接受故交好友、當時的湖州刺史崔君書箋之邀,慕名來到風光秀麗的吳中。
當時,正值五月端午佳節。而每逢五月端午節,湖州水鄉便要舉行大規模的水上龍舟賽會。這一天,湖州城萬人空巷,傾家而出,其時遊船聚集,男女喧嘩,管弦齊鳴,十分壯觀。因此,這一每年一度傳統賽會,便會引來無數湖州少女前來觀看。杜牧與其說是應好友之約前來觀看龍舟賽會,還不如說是借龍舟賽會前來觀賞吳中佳麗。
就在這次龍舟賽會上,一名吳中少女的花容月貌深深打動了剛過而立之年的杜牧心扉,無奈杜牧行程匆匆,只好手書一札,託人送於這位少女,以作來年之約。其書寫道:「且不既納,當為後期,吾十年必為此郡,若不來,乃從所適」。意思就是說,現在不便娶你為妻,就約以後的期限,我杜牧十年後必然成為湖州郡守,那時候我若不來,你可以另嫁他人。
十年後的唐武宗會昌五年,公元845年的的清明,杜牧來到與湖州一界之隔的池州做一任太守時,每每想起當年湖州的應諾之事,竟然為一時不能如願而鬱郁寡歡,難以釋懷,面對清明的紛紛喜雨,卻寫出感恨傷懷的詩句: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後來杜牧發奮圖強,留連官場,終於在第一次去湖州的十四年後,唐宣宗大中三年,公元849年出任湖州刺史,前來踐約,於是就有了唐宋文壇之上最浪漫的對話:
「昔既許君矣,何為適人?」
「向約三年,不來而後嫁,嫁已三年矣」。
杜牧恍然大悟,頓足不迭,後悔無期,遂苦吟一首《七絕》:
「自恨尋芳到已遲,往年曾見未開時。如今風擺花落盡,綠葉成蔭子滿枝」。
一代名滿天下的詩人的無限傷感,引來了多少後來人的多少噓嘆。北宋著名詩人蘇軾曾賦詩曰:「羞歸應為負花期,已是成陰結子時。與物寡情憐我老,遣春無恨賴君詩。玉台不見朝酣酒,金縷猶歌空折枝。從此年年定相見,欲師老圃問樊遲。」
蘇軾門下的四學士之一的晁補之有一首《水龍吟》,更是道出了杜牧這位唐代大詩人空留無窮余恨的情懷:「水晶宮繞千家,卞山倒影雙溪里。白蘋洲渚,詩成春晚,當年此地。行遍瑤台,弄英攜手,月嬋娟際。算多情小杜,風流未睹,空腸斷,枝間子。」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可見,這首《清明》詩無疑是一首感恨傷懷的幽怨詩。當年,杜牧為了一名美麗的吳中少女而記下的自身的感恨傷懷,卻沒有想到為世上留下了一段流傳千古的浪漫佳話。
H. 什麼是腳本,如何製作腳本
什麼叫腳本
腳本script是使用一種特定的描述性語言,依據一定的格式編寫的可執行文件,又稱作宏或批處理文件。腳本通常可以由應用程序臨時調用並執行。各類腳本目前被廣泛地應用於網頁設計中,因為腳本不僅可以減小網頁的規模和提高網頁瀏覽速度,而且可以豐富網頁的表現,如動畫、聲音等。舉個最常見的例子,當我們點擊網頁上的E-mail地址時能自動調用Outlook Express或Foxmail這類郵件軟體,就是通過腳本功能來實現的。又如洪恩網站�http�//www.hongen.com一些網頁的英文新聞內容旁會有一個三角符號,點擊它就可以聽到英文誦讀,這也是腳本在起作用。 也正因為腳本的這些特點,往往被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所利用。例如在腳本中加入一些破壞計算機系統的命令,這樣當用戶瀏覽網頁時,一旦調用這類腳本,便會使用戶的系統受到攻擊。所以用戶應根據對所訪問網頁的信任程度選擇安全等級,特別是對於那些本身內容就非法的網頁,更不要輕易允許使用腳本。通過「安全設置」對話框,選擇「腳本」選項下的各種設置就可以輕松實現對腳本的禁用和啟用。
動態程序一般有兩種實現方式,一是二進制方式,一是腳本方式。
二進制方式是先將我們編寫的程序進行編譯,變成機器可識別的指令代碼(如.exe文件),然後再執行。這種編譯好的程序我們只能執行、使用,卻看不到他的程序內容。
腳本簡單地說就是一條條的文字命令,這些文字命令是我們可以看到的(如可以用記事本打開查看、編輯),腳本程序在執行時,是由系統的一個解釋器,將其一條條的翻譯成機器可識別的指令,並按程序順序執行。因為腳本在執行時多了一道翻譯的過程,所以它比二進製程序執行效率要稍低一些。
我們上面提到的各種動態語言,如ASP、PHP、CGI、JSP等,都是腳本語言。
按目前的服務規則,虛擬主機網站只能採用腳本語言來實現
腳本英文為Script。實際上腳本就是程序,一般都是有應用程序提供的編程語言。應用程序包括瀏覽器(javascript、VBScript)、多媒體創作工具,應用程序的宏和創作系統的批處理語言也可以歸入腳本之類。腳本同我們平時使用的VB、C語言的區別主要是:
1、腳本語法比較簡單,比較容易掌握;
2、腳本與應用程序密切相關,所以包括相對應用程序自身的功能;
3、腳本一般不具備通用性,所能處理的問題范圍有限。
--------------------------------------------------------------------------------
腳本就是源程序,就是代碼程序
--------------------------------------------------------------------------------
腳本英文為Script。實際上腳本就是程序,一般都是有應用程序提供的編程語言。應用程序包括瀏覽器(javascript、VBScript)、多媒體創作工具,應用程序的宏和創作系統的批處理語言也可以歸入腳本之類
I. 清明的寫作背景 杜牧
清明
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注釋]
1. 斷魂:形容凄迷哀傷的心情。
2. 借問:請問。
3. 遙指:遠遠地指著。
[簡析]
這首詩描寫清明時節的天氣特徵,抒發了孤身行路之人的情緒和希望。
清明時節,天氣多變,有時春光明媚,花紅柳綠,有時卻細雨紛紛,綿綿不絕。首句「清明時節雨紛紛」寫出了「潑火雨」的特徵(清明前兩天是寒日節,舊俗要禁火三天,這時候下雨稱為「潑火雨」)。次句「路上行人慾斷魂」寫行路人的心境。「斷魂」,指內心十分凄迷哀傷而並不外露的感情。這位行人為何「欲斷魂」呢?因為清明在我國古代是個大節日,照例該家人團聚,一起上墳祭掃,或踏青游春。現在這位行人孤身一人,在陌生的地方趕路,心裡的滋味已不好受,偏偏又淋了雨,衣衫全被打濕,心境就更加凄迷紛亂了。
如何排遣愁緒呢?行人自然想:最好在附近找個酒家,一來歇歇腳,避避雨;二來飲點酒,解解寒;更主要的可借酒驅散心中的愁緒。於是他問路了:「借問酒家何處有?」問誰,沒有點明。末句「牧童遙指杏花村」中的「牧童」二字,既是本句的主語,又補充說明上句問的對象。牧童的回答以行動代替語言,行人順著他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見在一片紅杏盛開的樹梢,隱隱約約露出了一個酒望子(古代酒店的標幟)。詩到這里戛然而止,至於行人如何聞訊而喜,興奮地趕上前去,找到酒店飲上幾杯,獲得了避雨、解寒、消愁的滿足等等,都留待讀者去想像。
由於這首詩的廣泛流傳,「杏花村」三字在後世便成了酒家的雅號。
這一天正是清明佳節。詩人小杜,在行路中間,可巧遇上了雨。清明,雖然是柳綠花紅、春光明媚的時節,可也是氣候容易發生變化的期間,甚至時有「疾風甚雨」。但這日的細雨紛紛,是那種「天街小雨潤如酥」樣的雨,—這也正是春雨的特色。這「雨紛紛」,傳達了那種「做冷欺花,將煙困柳」的凄迷而又美麗的境界。
這「紛紛」在此自然毫無疑問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的;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還有一層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實際上還在形容著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且看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慾斷魂」。「行人」,是出門在外的行旅之人。那麼什麼是「斷魂」呢?在詩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緒方面的事情。「斷魂」,是竭力形容那種十分強烈、可是又並非明白表現在外面的很深隱的感情。在古代風俗中,清明節是個色彩情調都很濃郁的大節日,本該是家人團聚,或遊玩觀賞,或上墳掃墓;而今行人孤身趕路,觸景傷懷,心頭的滋味是復雜的。偏偏又趕上細雨紛紛,春衫盡濕,這又平添了一層愁緒。因而詩人用了「斷魂」二字;否則,下了一點小雨,就值得「斷魂」,那不太沒來由了嗎?—這樣,我們就又可回到「紛紛」二字上來了。本來,佳節行路之人,已經有不少心事,再加上身在雨絲風片之中,紛紛灑灑,冒雨趲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凄迷紛亂了。所以說,紛紛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緒,—甚至不妨說,形容春雨,也就是為了形容情緒。這正是我國古典詩歌里情在景中、景即是情的一種絕藝,一種勝境。
前二句交代了情景,接著寫行人這時湧上心頭的一個想法:往哪裡找個小酒店才好。事情很明白:尋到一個小酒店,一來歇歇腳,避避雨,二來小飲三杯,解解料峭中人的春寒,暖暖被雨淋濕的衣服,—最要緊的是,藉此也就能散散心頭的愁緒。於是,向人問路了。
是向誰問路的呢?詩人在第三句里並沒有告訴我們,妙莫妙於第四句:「牧童遙指杏花村」。在語法上講,「牧童」是這一句的主語,可它實在又是上句「借問」的賓詞—它補足了上句賓主問答的雙方。牧童答話了嗎?我們不得而知,但是以「行動」為答復,比答話還要鮮明有力。我們看《小放牛》這出戲,當有人向牧童哥問路時,他將手一指,說:「您順著我的手兒瞧!」是連答話帶行動—也就是連「音樂」帶「畫面」,兩者同時都使觀者獲得了美的享受;如今詩人手法卻更簡捷,更高超:他只將「畫面」給予讀者,而省去了「音樂」,—不,不如說是包括了「音樂」。讀者欣賞了那一指路的優美「畫面」,同時也就隱隱聽到了答話的「音樂」。
「遙」,字面意義是遠。然而這里不可拘守此義。這一指,已經使我們如同看到,隱約紅杏梢頭,分明挑出一個酒簾—「酒望子」來了。若真的距離遙遠,就難以發生藝術聯系,若真的就在眼前,那又失去了含蓄無盡的興味:妙就妙在不遠不近之間。《紅樓夢》里大觀園中有一處景子題作「杏簾在望」,那「在望」的神情,正是由這里體會脫化而來,正好為杜郎此句作注腳。「杏花村」不一定是真村名,也不一定即指酒家。這只需要說明指往這個美麗的杏花深處的村莊就夠了,不言而喻,那裡是有一家小小的酒店在等候接待雨中行路的客人的。
詩只寫到「遙指杏花村」就戛然而止,再不多費一句話。剩下的,行人怎樣的聞訊而喜,怎樣的加把勁兒趲上前去,怎樣的興奮地找著了酒店,怎樣的欣慰地獲得了避雨、消愁兩方面的滿足和快意……,這些,詩人就能「不管」了。他把這些都付與讀者的想像,為讀者開拓了一處遠比詩篇語文字句所顯示的更為廣闊得多的想像餘地。這就是藝術的「有餘不盡」。
這首小詩,一個難字也沒有,一個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語言,寫得自如之極,毫無經營造作之痕。音節十分和諧圓滿,景象非常清新、生動,而又境界優美、興味隱躍。詩由篇法講也很自然,是順序的寫法。第一句交代情景、環境、氣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寫出了人物,顯示了人物的凄迷紛亂的心境;第三句是一「轉」,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擺脫這種心境的辦法;而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在藝術上,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頂點放在最後的手法。所謂高潮頂點,卻又不是一覽無余,索然興盡,而是余韻邈然,耐人尋味。這些,都是詩人的高明之處,也就是值得我們學習繼承的地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