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學編程
A. 什麼是五行學說什麼是陰陽學說
五行學說為中醫哲學思想五行理論在醫學上的應用,用來解釋人體生理病理,及疾病的病因病機等,為中醫基礎學術理論。
陰陽學說是以自然界運動變化的現象和規律來探討人體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的變化,從而說明人體的機能活動、組織結構及其相互關系的學說。這種學說對後來古代哲學有著深遠的影響,如中國的天文學、氣象學、化學、算學、音樂和醫學,都是在陰陽五行學說的協助下發展起來的。
(1)陰陽學編程擴展閱讀:
五行學說的應用
1、說明五臟的生理特點
五行學說將人體的五臟分別歸屬於五行,並以五行的特性來說明五臟的生理功能。如木有生長、升發、舒暢、條達的特性,肝喜條達而惡抑鬱,有疏通氣血,調暢情志的功能,故以肝屬木。火有溫熱、向上、光明的特性,心主血脈以維持體溫恆定,心主神明以為臟腑之主,故以心屬火。
2、構建天人一體的五臟系統
五行學說除以五行特性類比五臟的生理特點,確定五臟的五行屬性外,還以五臟為中心,推演絡繹整個人體的各種組織結構與功能,將人體的形體、官竅、精神、情志等分歸於五臟,構建以五臟為中心的生理病理系統。
3、說明五臟之間的生理聯系
五臟的功能活動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聯系的。五行學說不僅用五行特性說明五臟的功能特點,而且還運用五行生剋制化理論來說明臟腑生理功能的內在聯系,即五臟之間存在著既相互資生又相互制約的關系。
B. 陰陽學說的應用
(一)說明人體的組織結構 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中醫學根據陰陽對立統一的觀點,把人體組織結構劃分為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存的若幹部分,由於結構層次的不同,臟腑組織的陰陽屬性也有區別。就大體部位而言,軀殼為陽,內臟為陰;上部為陽,下部為陰;體表為陽,體內為陰。就腹背而言,背部為陽,胸腹面為陰。就肢體的內外側而言,四肢的外側面為陽,內側面為陰。就筋骨與皮膚而言,筋骨在深層為陰,皮膚居表為陽。就內臟而言,六腑傳化物而不藏,故為陽;五臟化生和貯藏精氣而不瀉,故為陰。就五臟而言,心、肺位於身體的上部胸腔之中,故為陽;肝、脾、腎位於身體的膈下腹腔,故為陰。具體到每一臟腑,又有心陰、心陽;肝陰、肝陽;胃陰、胃陽;腎陰、腎陽等的不同。可見人體結構中的上下、內外、表裡、前後各部分之間,以及體內的臟腑之間,都存在著對立、互根的陰陽關系,都可以用陰陽學說加以分析和認識。因此《素問》說:「人生有形,不離陰陽」。 (二)解釋人體的生理活動 人體的生理活動,可以廣泛地應用陰陽學說加以說明。就人體一天內的寤寐而言,在白晝人體內屬陽的興奮作用制約了屬陰的抑製作用而佔主導地位,人就處於醒寤的興奮狀態;進入黑夜,體內屬陰的抑製作用制約了屬陽的興奮作用而佔主導地位,人就進入休眠狀態。所以人的睡眠活動即是機體內部陰陽對立制約運動的結果。 體內物質的代謝過程,主要是以陰陽互根互用的消長平衡方式進行。人體生命活動所需的各種精微物質(屬陰)的補充,是在不斷消耗內臟能量(屬陽)的情況下完成的;但屬陰的精微物質產生以後,又在相關內臟器官中轉換為種種不同的能量,在能量產生的同時,精微物質隨之消耗。前者屬於陰長陽消的過程,後者是陽長陰消的過程。生命活動就是在這種陰陽彼此不斷的消長過程中維持著動態平衡。所以《素問》說:「陰平陽秘,精神乃治」。 在屬陰的物質中,氣和血又可再分陰陽。屬陽的氣又具有生血、行血、攝血的功能;而屬陰的血又具有載氣、寓(藏)氣、化生氣的作用。可見氣血之間又體現著陰陽關系的多個層面。此外,諸如營衛關系、氣與津液關系、臟腑關系、經絡關系等亦莫不如是。因此《素問》說:「生之本,本於陰陽」。 (三)解釋人體的病理變化 疾病是致病因素作用於人體而引起體內陰陽平衡失調、臟腑組織損傷,以及機能障礙的過程。陰陽學說不但可以對病理過程進行分析,還可以對引起病理過程的邪正雙方加以說明。病邪可以分為陰邪和陽邪兩大類。就六淫邪氣而言,則風、暑、熱邪為陽邪,寒與濕邪為陰邪。人體的正氣,亦有陰精與陽氣之別。在邪正斗爭中,陽邪傷人,常易傷陰;陰邪侵襲,常先傷陽。在邪正斗爭的勝負過程中,機體陰陽失調病機,則有偏盛、偏衰、互損、轉化、格拒、亡失等種種病理變化。 (四)指導疾病的診斷
陰陽失調是疾病發生、發展、變化的根本原因,由此產生的各種錯綜復雜的臨床表現亦都可以用陰陽加以說明。故在診察疾病時,用陰陽兩分法來歸納其四診材料,則有助於對病變的總體屬性作出判斷,從而把握疾病的本質。故說:「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如:
辨別色澤的陰陽:色澤鮮明者屬陽,色澤晦暗者屬陰。
辨別聲息的陰陽:聲音高亢洪亮、多言而躁動者,多屬於實證、熱證、陽證;聲音低弱無力、少言而沉靜者,多屬於虛證、寒證、陰證。呼吸微弱者屬陰;呼吸有力,聲高氣粗者屬陽。
辨別脈象的陰陽:以脈位辨陰陽,寸脈為陽,尺脈為陰;據脈率辨陰陽,則數者為陽,遲者屬陰;據脈力辨陰陽,則實脈為陽,虛脈為陰;以脈形辨陰陽,則浮、大、洪、滑屬陽,沉、小、細、澀為陰。所以說:「微妙在脈,不可不察,察之有紀,從陰陽始。」
判定證候的陰陽:即是從疾病的部位、性質等辨別其陰陽屬性,大凡表證、熱證、實證屬於陽證;而里證、寒證、虛證屬於陰證。因此,只有在總體上把握了疾病的陰陽屬性。進行更深層次的辨證分析,才能抓住疾病的本質。所以說:「凡診病施治,必須先審陰陽,乃為醫道之綱領。陰陽無謬,治焉有差?醫道雖繁,而可以一言蔽之者,曰陰陽而已」。(五)指導疾病的防治
調理陰陽,使之保持或恢復相對平衡,達到「陰平陽秘」狀態,是防病治病的基本原則,也是陰陽理論用於疾病防治的體現。
C. 陰陽學說是什麼!
中國傳統哲學觀念認為,陰陽,代表一切事物的最基本對立關系。它是自然界的客觀規律,是萬物運動變化的本源,是人類認識事物的基本法則。《易經・系辭上》:「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道德經》第四十二章首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老子認為;陰陽二氣相交而形成一種適勻的狀態,萬物在這種狀態中產生。萬物背陰而向陽,並且在陰陽二氣的互相激盪而成新的和諧體。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分焉。是故,易有太極,始生兩儀。陰陽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陰陽源自古人的自然觀,古人認為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包含著陰和陽相互對立而又統一的的兩個方面,如天地、晝夜、寒暑、男女、善惡等。陰陽的對立統一運動是自然界一切事物發生、發展、變化、消長的基本原因。精確的說,陰陽為萬事萬物的兩大組成部分。「一物一太極」,陰陽是萬事萬物存在的基礎,老子的「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及易傳的「一陰一陽之謂道」,講的正是這個意思。凡是運動變化的、釋放的、上升的、溫熱的、光明的、無形的、精神的、積極的、主動的、剛性的、方的、山南水北的、主流的、有規矩、有次序的、健康的、富貴的、吉祥的、前進的、生生不息的等都屬陽。凡是相對靜止和穩定的、內斂的、下降的、寒冷的、黑暗的、有形的、物質的、消極的、被動的、柔性的、圓的、山北水南、非主流的、混亂無序的、不合規矩的、有問題和毛病的、卑微的、衰退的、暮氣沉沉的等都屬陰。
D. 何為陰陽學說,其基本觀點是什麼,解釋並舉例說明
作為陰陽學說,基本觀點是世界萬事萬物都分為陰陽兩種方面,比如說男人是陽,女人是陰,山南為陽面,山北為陰面
E. 陰陽學說最早是何時何人提出的
戰國時期,有一支專門主張提倡陰陽、五行學說的學派,被稱為「陰陽家」,史學家一般以齊國人鄒衍(騶衍)、騶奭為創始人。
陰陽學說是以自然界運動變化的現象和規律來探討人體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的變化,從而說明人體的機能活動、組織結構及其相互關系的學說。
(5)陰陽學編程擴展閱讀
陰陽的相關性指用陰陽所分析的事物或現象,它應該是在同一范疇、同一層次或同一交點的,即在相關的基礎上的。不相關的事物或現象不宜分陰陽。如:以天而言,則晝為陽,夜為陰。
陰陽的普遍性指凡屬於相關的事物或現象,都可以用陰陽對其各自的屬性加以概括分析。如:水與火、動與靜。
陰陽的相對性指各種事物或現象的陰陽屬性不是一成不變的,在一定條件下可相互轉化。如:中原十月份的氣候較之七月份的炎夏,屬陰;但較之十二月份的嚴冬,又屬陽。
F. 陰陽學說學的基本內容包括哪些 各個方面的含義如何
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
1、對立制約
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現象都存在著相互對立的陰陽兩個方面。對立的陰陽雙方時刻都在相互對立的狀態中相互制約著。如寒涼與溫熱,水與火相互對立;同時溫熱可以驅散寒冷,冰涼可以降低高溫,水可以滅火,火可以蒸化水液等。
2、互根互用
陰陽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現象中相互對立著的陰陽兩個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為根本的關系。陰或陽任何一方都不能脫離另一方而單獨存在,每一方都以相對的另一方的存在作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條件。
3、消長平衡
「消」是消弱、減少:「長」是增強、增長。陰陽消長是指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存的陰陽雙方,不是處於靜止不變的狀態,而始終處於「陰消陽長」或「陽消陰長」的運動變化之中。所謂「消長」,是說一方增長,會削弱對方的力量,導致對方相對不足,即「此長彼消」;或一方的不足,導致對方的相對亢盛,即「此消彼長」。
4、陰陽轉化
陰陽對立的雙方,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各自向其相反的方向轉化,陰可以轉化為陽,陽也可以轉化為陰,從而使事物的性質發生根本性的改變。如晝夜的交替,寒暑的變化,疾病過程中寒證、熱證的相互轉化都是陰陽轉化的實例。
G. 陰陽術怎樣學
陰陽五行學說是我國古代樸素的辨證唯物的哲學思想。首先它是一門哲學,陰陽學說的基本概念
陰陽學說,認為宇宙間任何事物都具有既對立又統一的陰陽兩個方面,經常不斷地運動和相互作用。這種運動和相互作用,是一切事物運動變化的根源。古人把這種不斷運動變化,叫做「生化不息」。《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對立統一的存在,是一切事物的根本法則),萬物之綱紀(一切事物都不能違背這個法則而存在),在變化之父母(事物的變化是由事物本身陰陽兩個方面,不斷運動和相互作用形成的),生殺之本始(事物的生成和毀滅都是來自於這個根本法則),神明之府也(這就是自然一切奧妙的所在),故治病必求於本(所以要想治好病,就必須從這個根本問題-陰陽上求得解決)」。闡明了宇宙間一切事物的生長、發展和消亡,都是事物陰陽兩個方面不斷運動和相互作用的結果。因而,陰陽學說也就成為認識和掌握自然界規律的一種思想方法。醫學屬於自然科學范圍,認為人體生理活動,疾病的發生發展,也超越不出陰陽這個道理。因此,我們想要掌握疾病的發展過程,探求疾病的本質,從而獲得滿意療效,就必須探求人體的陰陽變化情況。 陰陽的含意及普遍性:古代思想家認為,宇宙間一切事物都是由互相對立又互相依存的兩個方面構成的。這兩個方面就稱為陰陽。 一般來說,陽代表事物具有動的、活躍的、剛強的等屬性的一方面,例如,動、剛強、活躍、興奮、積極、光亮、無形的、機能的、上升的、外露的、輕的、熱的、增長、生命活動等。陰代表事物的具有靜的、不活躍、柔和的、等屬性的另一方面,例如,靜、柔和、不活躍、抑制、消極、晦暗、有形的、物質的、下降的、在內的、重的、冷的、減少、肉體等。 當兩件事物發生一定聯系時,可以把它們分為陰陽。例如,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火為陽、水為陰、男為陽、女為陰;白天為陽,黑夜為陰……。 若是以一個動物為例,則它的肉體為陰,生命活動為陽;它內在的臟腑為陰,外露的皮毛為陽;它向下的腹為陰、向上背為陽……。 我像你所說的陰陽術是指如何看風水這方面的,但還是離不開最理論的依據.
H. 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有
陰陽學說內容包括陰陽對立、陰陽互根、陰陽消長和陰陽轉化四個方面。古代醫學家借用陰陽五行學說來解釋人體生理、病理的各種現象,並用以指導總結醫學知識和臨床經驗,這就逐漸形成了以陰陽五行學說為基礎的祖國醫學理論體系。
任何事物均可以用陰陽來劃分,凡是運動著的、外向的、上升的、溫熱的、明亮的都屬於陽;相對靜止的、內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都屬於陰。我們把對於人體具有推進、溫煦、興奮等作用的物質和功能統歸於陽,對於人體具有凝聚、滋潤、抑制等作用的物質和功能歸於陰,陰陽是相互關聯的一種事物或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陰陽學說認為:自然界任何事物或現象都包含著既相互對立,又互根互用的陰陽兩個方面。陰陽是對相關事物或現象相對屬性或同一事物內部對立雙方屬性的概括。陰陽學說認為:陰陽之間的對立制約、互根互用,並不是處於靜止和不變的狀態,而是始終處於不斷的運動變化之中。「陰陽者,有名而無形」――《靈樞·陰陽系日月》。「一陰一陽之謂道」――《易傳·系辭》。道:指「道理」、「規律」,「陰陽者,天地之道,萬物之納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相關特性
凡是運動的、外向的、上升的、溫熱的、明亮的、無形的、興奮的、外延的、主動的、剛性的、方的、山南水北都屬於「陽」;凡是相對靜止的、內向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有形的、抑制的,內收的、被動的、柔性的、圓的、山北水南都屬於「陰」。
相關性
陰陽的相關性指用陰陽所分析的事物或現象,它應該是在同一范疇、同一層次或同一交點的,即在相關的基礎上的。不相關的事物或現象不宜分陰陽。如:以天而言,則晝為陽,夜為陰。
普遍性
陰陽的普遍性指凡屬於相關的事物或現象,都可以用陰陽對其各自的屬性加以概括分析。如:水與火、動與靜。
相對性
陰陽的相對性指各種事物或現象的陰陽屬性不是一成不變的,在一定條件下可相互轉化。如:中原十月份的氣候較之七月份的炎夏,屬陰;但較之十二月份的嚴冬,又屬陽。
可分性
陰陽的可分性指陰陽之中可再分陰陽。如:以天而言,晝為陽,夜為陰;白晝又可再分,上午為陽中之陽,下午為陽中之陰;黑夜亦可再分,前半夜為陰中之陰,後半夜為陰中之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