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編譯的認知
㈠ python 「編譯的」 Python 文件的理解是什麼
為了加快載入模塊的速度,Python 會在 __pycache__ 目錄下以 mole.version.pyc 名字緩存每個模塊編譯後的版本,這里的版本編制了編譯後文件的格式。它通常會包含 Python 的版本號。例如,在 CPython 3.3 版中,spam.py 編譯後的版本將緩存為 __pycache__/spam.cpython-33.pyc。這種命名約定允許有不同發布和不同版本的 Python 編譯的模塊同時存在。
Python 會檢查源文件與編譯版的修改日期以確定它是否過期並需要重新編譯。這是完全自動化的過程。同時,編譯後的模塊是跨平台的,所以同一個庫可以在不同架構的系統之間共享。
Python 不檢查在兩個不同環境中的緩存。首先,它會永遠重新編譯而且不會存儲直接從命令行載入的模塊。其次,如果沒有源模塊它不會檢查緩存。若要支持沒有源文件(只有編譯版)的發布,編譯後的模塊必須在源目錄下,並且必須沒有源文件的模塊。
部分高級技巧:
為了減少一個編譯模塊的大小,你可以在 Python 命令行中使用 -O 或者 -OO。-O 參數刪除了斷言語句,-OO 參數刪除了斷言語句和 __doc__ 字元串。
因為某些程序依賴於這些變數的可用性,你應該只在確定無誤的場合使用這一選項。「優化的」 模塊有一個 .pyo 後綴而不是 .pyc 後綴。未來的版本可能會改變優化的效果。
來自 .pyc 文件或 .pyo 文件中的程序不會比來自 .py 文件的運行更快;.pyc 或 .pyo 文件只是在它們載入的時候更快一些。
compileall 模塊可以為指定目錄中的所有模塊創建 .pyc 文件(或者使用 -O 參數創建 .pyo 文件)。
在 PEP 3147 中有很多關這一部分內容的細節,並且包含了一個決策流程。
㈡ 在程序設計中,編譯與解釋的區別是什麼
首先,我們編寫的程序現在一般都是用高級語言編寫的,如c/c++
以及面向對象的visual
系列;我們編寫的程序計算機是不能直接執行的,因為計算機只能執行二進製程序.因此要經過一個將我們寫的代碼翻譯成二進制的過程.
完成這個過程一般有兩種方式:1.解釋方式
2.
編譯方式
1.解釋方式是每執行一句就翻譯一句即邊執行邊解釋.這種方式每次運行程序時都要重新翻譯整個程序,效率較低,執行速度慢,如QB,不過現在幾乎沒有人再用這種低效的方式的設計語言了.
2.編譯方式是在程序第一次執行前就先執一個全部的翻譯過程,然後每次執行的時候就可以直接執行這個翻譯好的二進制文件了,這樣的程序只需要翻譯一次,效率明顯要高很多,現在的大多數語言都是這種方式,網頁中的asp.net
採用的也是這種方式.
㈢ 編譯和匯編的區別是什麼
1.定義區別
①編譯原理旨在介紹編譯程序構造的一般原理和基本方法。內容包括語言和文法、詞法分析、語法分析、語法制導翻譯、中間代碼生成、存儲管理、代碼優化和目標代碼生成。
②匯編語言(assembly language)是一種用於電子計算機、微處理器、微控制器或其他可編程器件的低級語言,亦稱為符號語言。
2.處理方式區別
①編譯過程與解釋挺像,區別就在於編譯是將所有的源代碼指令一次性成翻目標代碼並執行。
②匯編過程就是把匯編指令一對一地翻譯成01機器碼的過程。而採用這種處理方式的語言只有一類:匯編語言。
3.特點區別
①編譯語言的特點就是不需要解釋器的參與,所以運行比較快,但是編譯好的程序只能在當前平台運行,是個局限性。
②匯編語言是當今世界上歷史最早,應用最廣,功能最強大,運行速度最快的編程語言。但是匯編語言開發工期長,可讀性差,並且不能跨平台編程。
㈣ 怎樣理解編譯原理
如果你在學編譯原理的話,你可以把它理解為一個編寫《編譯器》的時間課程~
當然,事實上,編譯原理的老師也是這么要求的~
編譯器就是把你編寫的源程序代碼變成程序可理解的二進制代碼的過程。
而把這個過程細化之後就可以歸納為:1、預處理過程(例如去掉不需要的空格、注釋之類的~)、2、詞法分析(就是把你寫的程序從頭到尾掃描一遍,識別出你的程序中所有的「單詞」,並編號記錄,按順序放在一張大的二維表中,一遍下一個處理過程用到~,當然,如果你的單詞有錯的話,還要做相應的出錯處理哈~)、3、語法分析(處理的是第二部中得到的單詞二維表,經過一定的演算法處理,可以得到一張成為預測分析表的東東~簡單的說就是按照預測分析表對一個個句子進行檢查,全部通過就進入下一關節,否則出錯處理)、4、語義分析、5、目標代碼的生成(這部分生成基本的與機器無關的單步執行的代碼)
之後的步驟就是與機器有關的東西了~目標代碼優化>匯編代碼生成>生成二進制代碼~
恩,差不多就是這么個流程,你可以再去針對自己感興趣的部分網路一下哈~
㈤ 如何理解程序的編譯,鏈接,載入等各個過程
編譯是將高級程序語言(c,c++,c#等)轉換成匯編語言,並且將變數翻譯成寄存器
鏈接是將多個編譯過的文件組合成一個文件,並且加入程序調用的庫函數等所需的其他資源
載入是將以上處理過的後生成的指令(二進制碼)在執行前載入到內存中,並提供地址翻譯。
㈥ C語言中程序編譯的正確理解及其含義
預處理。首先程序會被送給預處理器了。預處理器執行以#開頭的命令(通常稱為指令)。預處理器有點類似於編輯器,它可以給程序添加內容,也可以對程序進行修改。
編譯。 修改後的程序現在可以進入編譯器了。編譯器會把程序編譯成機器指令(即目標代碼)。然而,這樣的程序是不可運行的。
鏈接。 在最後步驟中,鏈接器把編譯器產生的目標代碼和所需的其他附加代碼整合在一起,這樣才最終產生完全可執行的程序。這些附加代碼包括程序中用到的庫函數(如printf函數)
㈦ 編譯型語言和解釋型語言各自的優缺點是什麼
一、編譯型語言
優點:運行速度快,代碼效率高,編譯後的程序不可修改,保密性較好。
缺點:代碼需要經過編譯方可運行,可移植性差,只能在兼容的操作系統上運行 。
二、解釋型語言
優點:可移植性較好,只要有解釋環境,可在不同的操作系統上運行。
缺點:運行需要解釋環境,運行起來比編譯的要慢,佔用資源也要多一些,代碼效率低,代碼修改後就可運行,不需要編譯過程。
(7)對編譯的認知擴展閱讀:
編譯型語言:程序在執行之前需要一個專門的編譯過程,把程序編譯成 為機器語言的文件,運行時不需要重新翻譯,直接使用編譯的結果就行了。程序執行效率高,依賴編譯器,跨平台性差些。如C、C++、Delphi等。而相對的,解釋性語言編寫的程序不進行預先編譯,以文本方式存儲程序代碼。在發布程序時,看起來省了道編譯工序。但是在運行程序的時候,解釋性語言必須先解釋再運行。
㈧ 編譯和解釋的區別是什麼
1.定義區別
①編譯原理旨在介紹編譯程序構造的一般原理和基本方法。內容包括語言和文法、詞法分析、語法分析、語法制導翻譯、中間代碼生成、存儲管理、代碼優化和目標代碼生成。
②匯編語言(assembly language)是一種用於電子計算機、微處理器、微控制器或其他可編程器件的低級語言,亦稱為符號語言。
2.處理方式區別
①編譯過程與解釋挺像,區別就在於編譯是將所有的源代碼指令一次性成翻目標代碼並執行。
②匯編過程就是把匯編指令一對一地翻譯成01機器碼的過程。而採用這種處理方式的語言只有一類:匯編語言。
3.特點區別
①編譯語言的特點就是不需要解釋器的參與,所以運行比較快,但是編譯好的程序只能在當前平台運行,是個局限性。
②匯編語言是當今世界上歷史最早,應用最廣,功能最強大,運行速度最快的編程語言。但是匯編語言開發工期長,可讀性差,並且不能跨平台編程。
㈨ 結合工作體檢,談談你對編譯原理的認識,以及其在整個計算機科學中的地位.
覺得編譯原理對了解程序有好處,就拿正規表達式來說吧,正規表達式定義了一種正則文法,根據文法定義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