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編譯局合並
『壹』 有哪些中華人民共和國習慣是蘇聯影響的遺留
工人文化宮。
一個月前我在微信上看到的類似的文章,我把主體寫出來,希望回憶的是正確的。
曾經,以東北地區為先鋒,工人文化宮風靡全國。工人文化宮是典型的蘇聯老大哥的文藝戰線運動影響到國內的產物,就連花花世界的大上海,也在人民廣場廣東路那裡,將原來列強買辦設立的一處劇院改造成了上海市工人文化宮(還在,牌子也在,就在來福士走過去幾步)。
蘇聯籌建工人文化宮的理由非常之簡單,就是讓工人階級享受過去資產階級才能享受的種種文化活動,譬如歌舞,譬如話劇,譬如電影。這些文化產品在無產階級革命前的歲月里一直是被資產階級所壟斷的,不僅價值取向上傾向於資產階級,而且在成本上也有利於資產階級——只有資產階級的收入才能撐得起每個月固定幾次進劇院的成本。十月革命後,為了踐行列寧關於文藝為大眾服務的方針,開始建設工人文化宮,當時稱之為「工人文化俱樂部」,是過去地下黨時期團結工人文藝骨乾的政治組織基礎上做減法而形成的文藝組織。這個組織有兩大特點,第一是工作人員和演出人員盡量選用工人階級出身的黨員群眾,第二是超低的消費門檻,和當時蘇連工人微薄的薪水相比也只是九牛一毛。
工人文化宮在蘇聯迅速成為了文藝活動的主體。得益於沙俄時代遺留下來的寶貴文藝財富和文藝人才,蘇聯的工人文化宮既演出著瑰麗的古典作品,也輸出著豐富的無產階級文藝新作。蘇聯工人文化宮傳入國內後,被領導者們認為是值得效仿的對象,於是迅速地在全國鋪展開來,其中勢頭最勁的,當屬東北地區的工人文化宮。
由於地理和政策因素,東北老工業基地在建國初年幾乎是蘇聯工業基地的翻版,工人文化宮也一個不拉地全部建立起來。相比於蘇聯繼承自沙俄的文藝人才和文藝資源,新中國的工人文化宮的演出人才和資源幾乎是從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這種情況在東北地區尤甚。原因無他,東北地區天然的原生態文藝產品屬於農民,而代表當時中國主流的文藝工作者們的第一線在遙遠的南方,在關內。關外這個彼時的不毛之地,此時熱火朝天的社會主義建設陣地,只能無中生有、白手起家,從工人當中挑選具有文藝特長的文藝骨幹,半工半文藝地為廣大群眾服務,在文化宮里上演著極具時代特色的革命文藝作品。
這些文藝骨幹也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專業化傾向。台上一分鍾,台下十年功。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沒有高強度的綵排是無法滿足廠區工人和家屬們越來越挑剔的文藝品味的。然而,這種自發的專業化在自然災害、產能下降的天災和呼喚著又專又紅的文革人禍面前低下了頭。文藝工作者們繼續回到車間,回到工友中,向生活學習,向工人學習,向群眾學習。
改革開放的春風盡管吹到東北已經很晚了,但是東北工人文化宮里培養的文藝骨乾和苗子們,卻在改革開放後第一時間登上了全國的大舞台。那個時候,借著剛剛興起的春晚的東風,不知有多少來自工人文化宮的文藝工作者們走上了為全國人民表演的道路,小品演員黃宏就是這群璀璨群星之中的一顆。
然而工人文化宮再如何蓬勃發展,也改變不了兩個因素:第一是依附於國企的制度因素,第二是紮根於東北的地理因素。這兩個因素在改革大幕徐徐拉開後,成為了驅使文化宮走向衰敗的馬鞭。國企改制,工人下崗,原來的觀眾和演員基礎都不復存在,更不要提在市場化浪潮下已顯頹勢的工人階級文藝。東北雖好,天下仍然很大,走出去看看成為了東北人心底的吶喊,越來越多的下崗工人背井離鄉到關內打工,而鄉下的農民則進城務工,鄉土情結在此刻成為連接東北人的紐帶,成為了劉老根大舞台等一批東北民俗文藝工作者們崛起的契機。革命敘事讓位於市場經濟,這是每一個地方工人文化宮的無奈,東北,只是這個曾經的紅色文藝事業在光怪陸離的市場化浪潮中轉型的縮影。
『貳』 十八大報告中提出的政治體制改革要怎麼改
如下,請採納
不照搬西方模式
【報告摘要】政治體制改革是我國全面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繼續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發展更加廣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
各方評說
政治體制改革單獨列出
●將政治體制改革單獨列出,作為報告一個重要部分闡述,足見中央對政治體制改革重要性與緊迫性的認識及共識。就報告要點來看,所提政治體制改革的主線,是加快社會主義民主與法治建設,改善制度運行的效率。所列舉需要加快改革的具體領域,涵蓋了幾乎所有主要領域。
——浙江大學國際經濟研究所所長趙偉
●在各種改革當中,政治體制改革非常重要。很多經濟領域的改革,離開政治體制改革,從根本上講也很難搞下去。所以,政治體制改革也是躲不開、繞不過的。我們應該認識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這既是我們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發展的要求,也是我們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的體制機制保障。
——中央黨校社會發展中心原主任、中國辯證唯物主義研究會常務副會長龐元正
選舉民主與協商民主結合
●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必須堅持根本目標,即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發展人民民主,保證人民當家作主。
——中共中央編譯局副局長俞可平
●把選舉民主與協商民主結合起來,是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10年來中國民主政治發展的一個重要特點。
——全國政協常委、中共中央黨校原副校長李君如
選擇適合自己國情道路
●一個國家實行什麼樣的政治制度,歸根結底是由這個國家的國情和性質決定的。我們必須選擇適合自己國情的道路,而不是照搬「三權分立」的模式,當前關鍵是要進一步把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堅持好、完善好、發展好。對此,我們有充分的制度自信。
——中央黨校教授張榮臣
●從全世界范圍來講,沒有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也沒有一個適合一切民族、一切國家的一成不變的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
——中國社科院黨組副書記、常務副院長王偉光
政治協商納入決策程序
【報告摘要】就經濟社會發展重大問題和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實際問題廣泛協商,廣納群言、廣集民智,增進共識、增強合力。
各方評說
不同利益訴求需要協商解決
●在中國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背景下,社會的利益訴求逐漸多元化是一個必然的趨勢,各方的利益訴求如何達成一致,這必須通過民主的方式來協商解決。
——中共中央黨校黨建教研部副主任戴焰軍
有利決策科學化民主化制度化
●中共中央領導人以誠懇的態度鼓勵、支持民主黨派參政議政,認真傾聽、及時回應民主黨派的建議和意見,更增添了我們參政議政的責任感和積極性。
——民進中央主席嚴雋琪
●把政治協商納入決策程序,有利於實現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制度化,是政治協商的重要原則。
——重慶市北碚區政協社會法制委員會原副主任段明學
●「把政治協商納入決策程序」,必須遵循其固有的內在規律,一是要把發揮黨委在政治協商中的主導作用和增強人民政協履行政治協商職能的主動性有機統一起來。二是要把人民政協履行政治協商職能的制度化、規范化和程序化有機統一起來。三是要把政治協商的實體制度建設和程序制度建設有機統一起來。
——中共浙江省委辦公廳綜合一處副處長王文滋
增強民主協商實效性
●切實把是否重視政治協商、能否發揮好政治協商作用作為檢驗領導水平、執政能力的一項重要內容,納入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考察考核指標。採取一系列措施大力加強政協自身建設,制定委員參與政治協商的具體辦法,確保協商的質量和水平。
——全國政協常委、中國人民政協理論研究會常務副會長李昌鑒
●協商的前提是公開分歧。有政治和政策的明確反對,才會產生有意義的協商、溝通和妥協,從而整合意見。
——專欄作家趙楚
嚴控編制 減少職數
【報告摘要】行政體制改革是推動上層建築適應經濟基礎的必然要求。要按照建立中國特色行政體制目標,深入推進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政社分開,建設職能科學、結構優化、廉潔高效、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
各方評說
行政審批改革要有新思路
●過去減少的行政審批項目,多數可能是各個部門來報的,避重就輕的問題比較嚴重,所以下一步行政審批改革,要有新思路。這個新思路就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能夠自主決定的,市場競爭機制能夠有效調節的,行業組織或者中介機構能夠自律管理的,政府要考慮退出。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汪玉凱
●凡是市場能夠自我調節的事項一律交給市場,凡是社會組織能夠承擔的事項堅決轉移給社會組織。
——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王峰
●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是建設小政府、強政府的核心舉措。
——廣東省編辦行政體制改革處處長劉光大
進行大部門制度改革
●大部門體制改革需要在實踐中大膽地創新和探索。大部門體制改革的五個注意事項:第一是注重科學優化機構設置;第二是注重全面正確履行職責;第三是注重加強政府管理創新;第四要注重健全協調配合機制,堅持權責一致的原則,建立健全各部門協同配合和省部戰略合作機制;第五是注重加強機關建設。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李毅中
●推進大部門制改革,要對職能相近、管理分散的結構進行合並,對職責交叉重復、長期難以協調解決的結構進行調整,以利權責統一、提高整體效能。同時,對職能范圍過寬,權力過分集中的機構進行適當分設。
——國家行政學院原常務副院長魏禮群
減「人頭」提升行政效率
●嚴控機構編制,減少領導職數,不僅能降低行政成本,更能提升行政效率,是政府更好地向服務型轉型的一個現實要求。不過,經驗證明,職數削減後常常容易「死灰復燃」,對此一定要加大檢查和監督力度。
——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委書記梁維東
●如果說削減政府權力、加強公權力監督等幾方面的改革是對內的話,與之相聯系的,行政體制改革對外的服務,那就是加強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解決老百姓的醫療、教育等問題。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汪玉凱
憲法和法律是「高壓線」
【報告摘要】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證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各方評說
所有公權力都必須依照憲法
●對公共權力的監督和制約,是法治的基本要義。公共權力具有二重性,唯有法律方能使其揚長避短和趨利避害。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江必新
●立法、執法、司法等所有公權力行為都必須依照憲法、符合憲法,認真落實「黨必須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的原則。在執行和遵守憲法方面,公職人員要明確兩個觀念:一是人本觀念;二是規則觀念。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院長韓大元
通過制度設計促進民主
●推進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應當著力抓好六項工作:一是提高公務員特別是領導幹部依法行政意識和能力。二是完善學科民主依法決策程序,建立重大決策跟蹤反饋和評估制度。三是完善政府立法工作機制;健全規范性文件制定和發布程序;建立規章和規范性文件評估和清理制度;強化法規規章和規范性文件備案審查。四是保證嚴格、公正、文明執法。五是強化行政監督和問責。六是依法化解社會矛盾糾紛,建立健全社會矛盾糾紛調解裁決制度,完善行政復議制度,認真做好行政應訴工作。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所所長李林
執政黨要有落實憲法的覺悟
●要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形成全社會自覺學法守法用法的良好風尚,扎扎實實把黨的十八大精神落實到各項工作中去。
——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書記、自治區人大常委會主任郭聲琨
●執政黨需要有落實憲法的覺悟。憲法和法律的公正性、合理性,只有在實踐當中才能得到保證。公平性、合理性的問題首先要在實踐當中才能體會得到。——北京大學憲法與行政法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中國憲法學會副會長張千帆
把權力關進「籠子」里
【報告摘要】健全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體系。堅持用制度管權管事管人,保障人民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是權力正確運行的重要保證。
各方評說
用制度管權管事管人
●與以往的權力制約監督理論相比,十八大報告在權力制約監督問題上提出了許多新論述,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思路更清晰。特別強調要堅持用制度管權管事管人,保障人民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是權力正確運行的重要保證,清晰地提出了用制度制約監督權力濫用和腐敗的新思路。
二是目標更全面。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強化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其目標不再只是強調單一的監督制度,而是要構建全面系統的權力制約監督制度體系。
三是主體更明確。進一步明確了權力制約監督的主體是人民。
四是定位更准確。權力制約監督的要義在於執政者是否堅持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依法決策。
——中山大學教育學院院長、黨史黨建研究所所長、教授郭文亮
缺乏制約的權力是危險的
●近年來出現的各種腐敗案件一再證明,缺乏有效制約的權力是危險的,是導致權力濫用的根本原因。黨內監督和行政監督對於制約權力防止權力濫用無疑具有重要意義。有效的司法監督同樣不可或缺。
——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教授馬懷德
●十八大報告關於法治建設有許多新思想、新論述。比如,突出對公共權力的制約。十八大報告以專門段落闡述了「建立健全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體系」,體現了我黨對法治功能認識的新水平。分權並形成制約,讓人民監督權力,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是法治得以實現的表現之一。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山東大學校長徐顯明
機制透明了 權力制衡了
●保持黨的純潔性,反腐倡廉,黨需要採取措施。對人的行為約束有兩條,一是價值、二是規范。
——中央黨校黨建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導師高新民
●人民參與了、機制透明了、權力制衡了、黨帶頭了,依法治國就能有效推進,腐敗就能從根本上得到遏制,黨的執政地位就將更加牢固。
——公益律師佟麗華
『叄』 大港區的本科高校
天津市濱海新區大港大學城的建設是戰略性的、具有超前眼光的,其對於提高大港人口的整體素質和品位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於拉動當地就業具有巨大推動作用,如:計程車行業、餐飲、住宿、零售等行業具有巨大的拉動作用。未來大港還會繼續加大投入對大學城高校的建設,繼續為大港人民的生活教育謀福祉,書寫美好篇章,希望大港人民大力宣傳大港,大力宣傳大學城,為了大港也為了我們自己,光大學城就有4萬多人,巨大的市場,像步行街的商戶可以定期到大學城做宣傳,促銷活動可以在校園里做(找兼職學生),專門針對濱海學院、外國語大學學生,也可以給新區領導反映拓張商戶與高校學生群體的銜接,總之歡迎我們大港人和大港商戶來大學城開店創業,也歡迎我們大港本地區的孩子報考這些學校就近入學,也希望大港人多去這幾所學校看看轉轉,了解了解,可以去鍛煉身體,可以去聽講座,可以帶孩子感受一下大學的氛圍,但是切記不要干違法的事,什麼偷拍女生啦,帶狗遛狗啦,注意樹立我們大港公民的良好形象。以下是學府路大學城的基本情況: 南開大學濱海學院(Nankai University, Binhai)又叫南開大學濱海校區,簡稱濱海學院,肇始於2002年,正式成立於2004年。是經教育部批准設立,由南開大學和天津市濱海新區政府合作創辦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是中國大陸高等教育改革的試驗田,是南開大學辦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濱海學院師資力量雄厚。各院系、專業主任由南開大學教授、業界知名專家擔任,任課教師具有南開大學副教授、教授高級職稱,核心專業課程由南開大學博士生導師授課。濱海學院目前設有11個系、47個專業方向,覆蓋理工、文學、經濟、管理、藝術等學科。「渤海之濱,白河之津;汲汲駸駸,月異日新」,濱海學院秉承「允公允能、日新月異」之南開校訓,弘揚「愛國敬業、創新樂群」的光榮傳統和「文以治國、理以強國、商以富國」的理念,正在向建成國內一流、國際知名學院的宏偉目標闊步前進。
學院面向全國招生,畢業後頒發國家統一印製的南開大學濱海學院畢業證,符合學位授予條件的授予南開大學濱海學院學士學位,南開大學濱海學院根據我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目標,堅持本部南開大學「允公允能,日新月異」的校訓精神,將繼續傳承和發揚南開大學的傳統,傳承南開大學的「文以治國、理以強國、商以富國」的理念, 堅持「以德治校、質量為本、特色為先」的辦學定位。把提高教學質量列為優先工作目標,堅持 以教學為中心,以培養應用性人才為主線,以促進學生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不斷增長為根本任務,致力於創造開放的人文、學術環境和為社會培養具有社會責任感和較強的社會政治經濟建設能力,具有國際視野和參與國際競爭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人才。學院位於中國天津濱海新區,與同在濱海新區的南開大學泰達學院照相輝映,學院距市區 34 公里,交通便捷,天津站公交站坐186路公交即到。隨著2015年位於津南區南開大學新校區的啟用,逐步形成了北有泰達(南開大學泰達校區)、西有本部(南開大學新校區)、南有濱海(南開大學濱海校區)三足鼎立的格局,他們將為天津濱海新區的建設和發展作出應有的巨大貢獻。
南開大學濱海學院的建設開始於2002年春夏之交,一次由時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長陳至立同志召集幾個京津兩地高校主要領導召開的小型座談會上,傳達了當時中央主要領導和南開大學濱海學院分管教育的領導對高等教育的一些重要指示,其中一個問題講到,凡是沒有創辦獨立學院的「985」高校要為黨和國家,要為老百姓的實際需求,積極地承擔起這份責任,創辦獨立學院,而且要力量強。這是中央整體分析社會發展形勢和就業形勢、高等教育整體形勢後,為了滿足社會增長的需求而提出的一項解決社會問題的重要措施。南開大學面對國家的走向和南開大學自身的定位,2002年4月份左右形成了在原有南開大學職業技術學院的基礎上積極尋求社會力量辦學,創辦南開大學獨立學院的意向。先後這一年多的時間里,跟十幾家合作單位進行了洽談,最終在原大港區委、區政府的支持下,決定原大港區人民政府跟南開大學合作創辦南開大學伯苓學院,南開大學濱海學院在開始建設之初就沒有民間資本介入,當時把學院命名為南開大學伯苓學院,意在紀念我國近代民辦教育的先驅者、南開系列學校的創辦人、著名的愛國教育家張伯苓先生。
2003年1月11日南開大學、大港區政府在大港賓館舉行《合作建設南開大學伯苓學院籌建方案》和《合作建設南開大學伯苓學院協議書》、《關於對南開大學伯苓學院實施股份制管理的協議書》的簽字儀式。南開大學校長侯自新、原大港區區長陳玉貴分別代表合作雙方在協議書上簽字。南開大學黨委書記薛進文、大港區委書記只升華、天津市教委副主任馬建標出席了簽字儀式並講話。學院為股份制合作辦學實體學院,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獨立承擔民事責任,不列入南開大學正式建制。南開大學以學校品牌和教育資源等無形資產入股,全權負責學院學生的教學和日常管理,原大港區政府提供1000畝土地,原大港區港容城市環境開發有限公司等企業投資建設8萬平方米的辦公用房和基礎設施。由於教育部對獨立學院命名不宜用人名的要求,南開大學按照教育部[2003]8號文件的精神,將南開大學伯苓學院更名為南開大學濱海學院,將原來的合作者大港區人民政府變更為大港區人民政府所屬集體企業港容公司,並向教育部,市教委報送獲批,所以至此南開大學濱海學院的建設自始至終沒有民間資本的介入,合作方仍然是大港區人民政府。由於大港區2009年11月撤區並入天津市濱海新區,這一階段學院由南開大學和大港區城區管委會共同建設管理。2013年9月26日,天津市宣布撤銷濱海新區下轄的塘沽、漢沽、大港三個城區管委會,由濱海新區區委、區政府統一領導各個街鎮的工作,濱海新區直管街鎮;根據天津市政府關於濱海新區整合部分功能區的決定和市民政局關於濱海新區調整部分街鎮行政區劃的批復(津民復[2013]19號),濱海新區將27個街鎮調整為19個,12個功能區整合成7個。由此經過一年的梳理調整,從2015年2月3日開始,學院由過去南開大學和大港區人民政府合作,過渡上升為跟天津市濱海新區人民政府的全方位合作。
南開大學濱海學院在教學和管理上全權依託南開大學,並在圖書網路、遠程教育等方面與南開大學實行資源共享。2004年校舍建設基本完成,學院首屆學生入學,這一屆招收的新生,畢業證書頒發的是南開大學濱海學院的畢業證,學士學位證書還是由南開大學校本部發放,從2008年起由南開大學濱海學院自授畢業證學位證。2015年2月3日,南開大學黨委書記薛進文指出,濱海新區正式成立後,濱海學院由過去南開大學和大港區人民政府合作,過渡上升為跟濱海新區人民政府的全方位合作,合作平台更大、視野更開闊,服務的面積、半徑、內容更多,這對於濱海學院是一個難得的機遇。南開大學濱海學院建有一流的教學樓、專業實驗室、圖書館、室內外體育場館、學生公寓、教師公寓、綜合服務樓等教學設施,並擁電子閱覽室和校園「一卡通」系統。同時建立了一系列嚴格的教學、生活管理和安全保衛制度和措施,為莘莘學子在校安心學習、生活提供了良好環境,學院教學設施齊備、校園環境幽雅,交通便捷,隨著天津市濱海新區交通集團 2015年4月24開通快速186路公交線路,學院將與本部在時間和空間的距離進一步拉近,濱海校區到本部津南校區將只有15分鍾,到天津站只需45分鍾。歡迎來自五湖四海的學子來南開大學濱海學院求學。南開大學濱海學院沒錯!這就是南濱!把日子過得像電影感覺不錯吧,在南濱擁有屬於的「足記」吧!Welcome to Nankai University Binhai College! 天津外國語大學(Tianjin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坐落在北方經濟中心和港口城市天津,是一所多語種、多學科、多層次、開放型的高等院校,也是全國八所獨立設置的高等外語院校之一。天津外國語大學前身是1921年由天主教獻縣教區建立的教會大學——天津工商學院。截至2014年9月,學校馬場道和濱海兩個校區,總佔地面積 1040.06 畝。馬場道校區地處市中心,校內建築多為西歐古典風格,造型高雅,校園環境整潔幽靜,是天津十景的標志性建築群之一;濱海校區坐落在濱海新區大港高教生態園區內,湖光映翠,景色秀麗。學校設有16個教學單位。
1921年直隸獻縣天主教會在天津創辦了中國第二所天主教大學—天津工商大學,成為天外的前身之一。
1925年天津工商大學的主樓建成,最初學校設有工與商兩科。
1933年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第7923號訓令,因未達三院九系之標准,天津工商大學改名為天津工商學院。1937年天津工商學院設建築系,建築師沈理源,閻子亨,陳炎仲和穆勒等均曾在這所學校任教。
1939年天津工商學院設法律系,轉年停辦。
1943年增設女子文學院,設家政,史地,外文三系。
1946年天津工商學院建立西方語言系,工科增設機械繫,商科添設工商管理系。至此,工商學院具備了三院九系的規模。
1948年國民政府教育部正式批准立案,將工商學院改名為「私立津沽大學」。
1952年高校院系調整,將津沽大學工學院3系與前北洋大學合並,定名為天津大學;將津沽大學財經學院3系並入南開大學;以津沽大學師范學院為基礎,又將天津市教師學院並入,在原校址改建為天津師范學院。
1958年天津調整為河北省會,學校更名為天津師范大學。
1960年天津師范大學改為綜合性的河北大學,隸屬於河北省教育廳。
1964年學校主體前身——秦皇島外語專科學校(後更名為「天津外國語專科學校」)成立,同年創立英文系和俄文系。
1970年1967年天津恢復為全國直轄市,河北大學遷址保定,外文系和中文系並入天津外國語專科學校。
1974年經國務院教科組批准由原天津外國語專科學校,原天津外國語學校,原天津師范學院日語專業,原河北大學外語和中文專業的學術力量和教師等重組為天津外國語學院,同年創立法文系,日文系和西班牙文系。
1975年建立德文系。至此,以英,日,俄,法,西,德6大外語專業為基礎的外國語言文學學科主體基本形成。
1979年開始招收英語專業和日語專業研究生。
1981年被國務院批准為首批碩士學位授予單位。
1984年招收首批留學生,是中國較早從事對外漢語教學的高校之一。
1994年建立朝鮮語系。2002年天津外國語大學濱海校區在天津濱海新區大港高教生態園區內建立,同年建立阿拉伯語系。
2005年成立天津外國語大學國際商學院,其一級學科,本科專業數量以及在校本科生規模均列全校二級學院首位;成立天津外國語大學國際交流學院;建立義大利語系和葡萄牙語系。
2006年建立斯瓦西里語系,由原東語學院阿拉伯語系,朝鮮語系一同組建為亞非語學院;漢學院正式更名為「漢文化傳播學院」。同年「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所」正式成立。
2010年經教育部批准更名為天津外國語大學,成立「天津國際發展研究院」。
2010年5月18日由原教育技術系與教育技術中心、網路中心和計算機教研室四個部門合並組建教育技術與信息學院。
2011年原西語學院更名為歐洲語言文化學院,下設德,法,俄,西,意,葡六大語種;第十屆世界日語教育研究大會在天津外國語大學隆重召開;與中共中央編譯局簽署協議共建天津外國語大學中央文獻翻譯研究基地。
2012年成立天津外國語大學高級翻譯學院;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與中央編譯局、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南開大學、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對外經貿大學等「四校兩部委」共建「中央文獻對外翻譯和傳播研究協同創新中心」;改天津外國語大學研究生部為研究生院;中共中央編譯局和天津外國語大學共建高層次人才培養平台「黨和國家重要文獻對外翻譯研究博士人才培養項目」。
天津外國語學院濱海校區是經國家教育部2004年3月批准設立實施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教育的獨立學院。學院秉承「中外求索,德業競進」的校訓,特別注重能力和養,真正將學生們培養成高素質、應用型、復合型人才。我院著眼於未來經濟和社會發展對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的需求以及經濟全球化、中國加入WTO、市場經濟對人才的需求逐漸趨向多元化的趨勢,廣開交流渠道,為學生搭建「中外求索」之平台,培養具有自主學習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高素質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為天津乃至全國的經濟建設、社會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證。學院的舉辦校天津外國語學院始建於1964年,是一所多語種、多學科、多層次、開放型的高等院校,其雄厚的師資力量為濱海外事學院的教學提供有利保障。天津外國語學院濱海外事學院著眼於未來經濟和社會發展對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的需求,在繼承和發揚天津外國語學院優良辦學傳統的基礎上,瞄準學生就業前景,以外經、外貿、外事及外宣作為自身的辦學特色。
『肆』 政法大學都有哪些學校
政法類大學,是指以法學、政治學為主要學科專業的高等院校。國內著名的政法類院校有中國政法大學、西南政法大學、華東政法大學、西北政法大學等,國外著名的有美國耶魯大學、美國哈佛大學、英國牛津大學、巴黎政治學院等。
國內著名的政法類院校:
1、中國政法大學
中國政法大學(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簡稱「法大」,位於北京市,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位列國家「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211工程」、「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2011計劃」、「111計劃」、「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
「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全國法治宣傳教育基地」,為「立格聯盟」成員,是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是一所以法學為特色和優勢,兼有文學、歷史學、哲學、經濟學、管理學、教育學、理學、工學等學科的全國重點大學。
中國政法大學前身是1952年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燕京大學、輔仁大學四校的法學、政治學、社會學等學科組合而成的北京政法學院。
1954年,學校遷址至學院路;1960年成為國家確定的全國重點高校;文革中學校停辦,1978年復辦;1983年,北京政法學院與中央政法幹校合並,組建成立中國政法大學;1985年學校開辟昌平校區。
2、西南政法大學
西南政法大學(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 Law),簡稱「西政」,位於重慶市,是教育部與重慶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新中國最早建立的政法類高等學府,改革開放後首批全國重點大學,全國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基地,首批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
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國家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國家特色重點學科項目、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實施高校,自主招生試點高校。
學校以法學為主,經濟學、文學、管理學、哲學、工學等多學科協調發展,被譽為新中國法學教育的「西南聯大」。
學校前身為1950年創建的由劉伯承元帥擔任校長的西南人民革命大學。1953年,以西南人民革命大學政法系為基礎,合並當時的重慶大學法學院、四川大學政法學院、重慶財經學院法律系、貴州大學法律系、雲南大學法律系,正式成立西南政法學院。
郭沫若先生題寫院名,首任院長是周保中將軍。1958年,中央公安學院重慶分院並入學校。1993年成為博士學位授權單位;1995年更名為西南政法大學;2003年成為首批法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單位。
3、華東政法大學
華東政法大學(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位於中國上海,是中央與地方共建高等學校,是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入選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國家「特色重點學科項目」、教育部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
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全國首批法律碩士專業學位授予權單位、最高人民法院自貿區司法研究基地、上海市卓越法律人才培養基地和卓越新聞傳播人才教育培養基地。
為五院四系成員,亞洲法律學會、中日人文交流大學聯盟、滬港大學聯盟創始成員;是以法學學科為主,兼有經濟學、管理學、文學、工學等學科的多科性大學。
學校原名華東政法學院,1952年6月由聖約翰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東吳大學、廈門大學、滬江大學、安徽大學、上海學院、震旦大學等9所院校的法律系、政治系和社會系在聖約翰大學舊址合並成立。1958年,學校並入上海社會科學院。
1963年再次籌建,次年招生;1966年停止招生,1972年被撤銷;1979年3月,經國務院批准,第二次復校。2000年,學校由司法部劃歸上海市管理。2007年3月,經教育部批准,學校更名為華東政法大學。
4、西北政法大學
西北政法大學(Nor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簡稱「西法大」,坐落於陝西省會西安,由中央與陝西省共建,是一所法學特色鮮明,哲學、經濟、管理、文學等多學科相互支撐、協調發展的多科性大學。
是陝西省省屬高水平大學、陝西省「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入選國家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為法學傳統「五院四系」成員、全國政法大學「立格聯盟」和陝西高校「長安聯盟」創始成員,是西北地區法學教育研究中心。
西北政法大學源於中國共產黨1937年創辦的陝北公學和1941年的延安大學,歷經西北人民革命大學、西北政法幹部學校、中央政法幹部學校西北分校等時期;1958年,西北大學法律系並入中央政法幹部學校西北分校,成立西安政法學院。
1963年更名為西北政法學院;2000年由司法部劃轉陝西省,成為中央與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為主的學校;2006年更名為西北政法大學。
5、中國青年政治學院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China Youth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tudies)坐落於北京市,是中宣部批準直管的國家級「共青團中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依託單位、團中央首批「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全國研究培訓基地。
中央編譯局「青年政治人才培養研究基地」共建單位和首批民政部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培訓基地。學校歷任校(院)長均由共青團中央書記處第一書記兼任,馮文彬、胡耀邦、韓英、王兆國、胡錦濤、宋德福、李克強、周強、胡春華、陸昊、秦宜智等同志先後擔任校(院)長。
1948年9月中央團校創建於河北省平山縣。1985年9月在中央團校基礎上組建中國青年政治學院,2003年獲碩士學位授予權,2012年起由團中央和教育部共建,2018年入選北京市博士學位授予立項建設單位。
『伍』 天津外國語大學的歷史沿革
1921年直隸獻縣天主教會在天津創辦了中國第二所天主教大學—天津工商大學,成為天外的前身之一。
1925年天津工商大學的主樓建成,最初學校設有工與商兩科。
1933年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第7923號訓令,因未達三院九系之標准,天津工商大學改名為天津工商學院。
1937年天津工商學院設建築系,建築師沈理源,閻子亨,陳炎仲和穆勒等均曾在這所學校任教。
1939年天津工商學院設法律系,轉年停辦。
1943年增設女子文學院,設家政,史地,外文三系。
1946年天津工商學院建立西方語言系,工科增設機械繫,商科添設工商管理系。至此,工商學院具備了三院九系的規模。
1948年國民政府教育部正式批准立案,將工商學院改名為「私立津沽大學」。
1952年高校院系調整,將津沽大學工學院3系與前北洋大學合並,定名為天津大學;將津沽大學財經學院3系並入南開大學;以津沽大學師范學院為基礎,又將天津市教師學院並入,在原校址改建為天津師范學院。
1958年天津調整為河北省會,學校更名為天津師范大學。
1960年天津師范大學改為綜合性的河北大學,隸屬於河北省教育廳。
1964年學校主體前身-秦皇島外語專科學校後更名為天津外國語專科學校)成立,同年創立英文系和俄文系。
1970年1967年天津恢復為全國直轄市,河北大學遷址保定,外文系和中文系並入天津外國語專科學校。
1974年經國務院教科組批准由原天津外國語專科學校,原天津外國語學校,原天津師范學院日語專業,原河北大學外語和中文專業的學術力量和教師等重組為天津外國語學院,同年創立法文系,日文系和西班牙文系。
1975年建立德文系。至此,以英,日,俄,法,西,德6大外語專業為基礎的外國語言文學學科主體基本形成。
1979年開始招收英語專業和日語專業研究生。
1981年被國務院批准為首批碩士學位授予單位。
1984年招收首批留學生,是中國較早從事對外漢語教學的高校之一。
1994年建立朝鮮語系。
2002年天津外國語大學濱海校區在天津濱海新區大港高教生態園區內建立,同年建立阿拉伯語系。
2005年成立天津外國語大學國際商學院,其一級學科,本科專業數量以及在校本科生規模均列全校二級學院首位;成立天津外國語大學國際交流學院;建立義大利語系和葡萄牙語系。
2006年建立斯瓦西里語系,由原東語學院阿拉伯語系,朝鮮語系一同組建為亞非語學院;漢學院正式更名為漢文化傳播學院,同日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所正式成立。
2010年經教育部批准更名為天津外國語大學,成立天津國際發展研究院;
2010年5月18日由原教育技術系與教育技術中心、網路中心和計算機教研室四個部門合並組建教育技術與信息學院。
2011年原西語學院更名為歐洲語言文化學院,下設德,法,俄,西,意,葡六大語種;第十屆世界日語教育研究大會在天津外國語大學隆重召開;與中共中央編譯局簽署協議共建天津外國語大學中央文獻翻譯研究基地;教育部批准建設國別與區域研究基地項目- 拉美研究中心;成立天津外國語大學求索榮譽學院。
2012年成立天津外國語大學高級翻譯學院;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與中央編譯局、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南開大學、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對外經貿大學等「四校兩部委」共建「中央文獻對外翻譯和傳播研究協同創新中心」;改天津外國語大學研究生部為研究生院;中共中央編譯局和天津外國語大學共建高層次人才培養平台「黨和國家重要文獻對外翻譯研究博士人才培養項目」。
『陸』 中央馬克思列寧主義研究學院學制幾年
中國馬克思主義學院成立於2006年12月。
中國馬克思主義學院隸屬中國青年政治學院(中央團校),原名青少年工作系,中國馬克思主義學院成立於2006年12月,由原社會科學部和青少年工作系所合並而成,中共中央編譯局局長韋建樺擔任中國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2009年3月,根據教育部要求,經學校研究決定,原中國馬克思主義學院與青少年工作系分離,與本校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合並,成立新的中國馬克思主義學院,專門負責全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科研和研究生培養工作,院長仍由中共中央編譯局局長韋建樺擔任。
中國馬克思主義學院原分為青年工作系和少年工作系,均成立於1985年。1986年開始招收第一屆四年制本科生。1993年,青年工作系和少年工作系合並為青少年工作系。1994年開始招收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的兩年制續本科班。2004年開始招收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碩士研究生。現有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三個碩士點。部門的辦學思路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遵循高等教育發展規律以規范為基礎,以質量為根本,以特色求發展。保持適當規模,努力提高層次。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拓寬加厚基礎,重視素質能力。課堂教學與實踐鍛煉並舉,規定課程與本校特色兼顧。增強部門實力,充分利用外部條件。科研服務於教學,教學注重改革。加強部門的師資隊伍建設,調動部門的積極因素,爭取在全國同類學科中有較大影響。
學院現有教職員工21人,其中教學研究人員19人,行政人員2人。肖峰任常務副院長,李明龍任黨總支書記、副院長,李偉任副院長。在教學研究人員中,有教授2人,副教授12人,講師5人,其中碩士生導師11人。此外,我院還整合了全校的師資力量參與思想政治課的教學科研和研究生培養工作。
學院沉澱了學校原哲學、黨史、科社、政經教研室的骨幹教師,教學、科研實力較強。先後有多名教師榮獲市級教學一等獎和優秀教師稱號,較為濃厚的學術研究風氣已形成,圍繞青年政治的研究特色,教師都確立了自己的研究專題,發表了大量的學術論文並出版了一批學術專著。
思想政治教育本科專業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較好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基礎,擅長做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夠在黨政機關、學校、企事業單位從事思想政治工作、青年工作、行政工作的復合型人才。本專業學制四年,授予法學學士學位;思想政治教育專業二年制本科班學制二年,授予法學學士學位或教育學學位。青少年工作系思想政治教育本科專業課程體系由政治理論課、通識基礎課、專業課和實踐教學課程構成。
政治理論課按照「德育為先」的要求設置,全面貫徹中共中央宣傳部和教育部關於「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思想品德」課的課程設置和教學基本要求。
通識基礎課按照「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原則,劃分為必修課和選修課,選修課又包括人文科學類、自然科學類和社會科學類,努力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和科學素質。專業課的設置比較寬,有利於學生掌握本專業的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了解專業最新發展趨勢。專業實習實踐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要環節,也是的培養工作的重點之一。此外,在大一新生中普遍實行導師制,使他們盡快適應大學生活。
馬克思主義哲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學制三年,授予哲學碩士學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學制三年,授予法學碩士學位。
『柒』 黨和國家機構的改革方案涉及的范圍有哪些
近日,中共中央印發了《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並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執行。
根據該方案,這次機構改革包括黨、政府、人大、政協、司法、群團、社會組織、事業單位、跨軍地,中央和地方各層級機構。具體調整情況如下:
一、深化黨中央機構改革
1、組建國家監察委員會。
同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合署辦公,實行一套工作機構、兩個機關名稱。
不再保留監察部、國家預防腐敗局。
2、組建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
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辦公室設在司法部。
3、組建中央審計委員會。
中央審計委員會辦公室設在審計署。
4、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中央網路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中央外事工作領導小組改為委員會。
5、組建中央教育工作領導小組。
中央教育工作領導小組秘書組設在教育部。
6、組建中央和國家機關工作委員會。
不再保留中央直屬機關工作委員會、中央國家機關工作委員會。
7、組建新的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
將中央黨校和國家行政學院的職責整合,組建新的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
8、組建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
不再保留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編譯局。
9、中央組織部統一管理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
10、中央組織部統一管理公務員工作。
不再保留單設的國家公務員局。
11、中央宣傳部統一管理新聞出版工作。
12、中央宣傳部統一管理電影工作。
13、中央統戰部統一領導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
14、中央統戰部統一管理宗教工作。
不再保留單設的國家宗教事務局。
15、中央統戰部統一管理僑務工作。
不再保留單設的國務院僑務辦公室。
16、優化中央網路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辦公室職責。
17、不再設立中央維護海洋權益工作領導小組。
有關職責交由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及其辦公室承擔。
18、不再設立中央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委員會及其辦公室。
有關職責交由中央政法委員會承擔。
19、不再設立中央維護穩定工作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
有關職責交由中央政法委員會承擔。
20、將中央防範和處理邪教問題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職責劃歸中央政法委員會、公安部。
二、深化全國人大機構改革
21、組建全國人大社會建設委員會。
22、全國人大內務司法委員會更名為全國人大監察和司法委員會。
23、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更名為全國人大憲法和法律委員會。
三、深化國務院機構改革
24、組建自然資源部。
不再保留國土資源部、國家海洋局、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
25、組建生態環境部。
不再保留環境保護部。
26、組建農業農村部。
不再保留農業部。
27、組建文化和旅遊部。
不再保留文化部、國家旅遊局。
28、組建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
不再保留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不再設立國務院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
29、組建退役軍人事務部。
30、組建應急管理部。
不再保留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
31、重新組建科學技術部。
不再保留單設的國家外國專家局。
32、重新組建司法部。
不再保留國務院法制辦公室。
33、優化審計署職責。
不再設立國有重點大型企業監事會。
34、組建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
不再保留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總局。
35、組建國家廣播電視總局。
不再保留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
36、組建中央廣播電視總台。
撤銷中央電視台(中國國際電視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建制。對內保留原呼號,對外統一呼號為「中國之聲」。
37、組建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
不再保留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
38、組建國家國際發展合作署。
39、組建國家醫療保障局。
40、組建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
不再保留國家糧食局。
41、組建國家移民管理局。
42、組建國家林業和草原局。
不再保留國家林業局。
43、重新組建國家知識產權局。
44、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及其辦公室、國務院南水北調工程建設委員會及其辦公室並入水利部。
不再保留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及其辦公室、國務院南水北調工程建設委員會及其辦公室。
45、調整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隸屬關系。
將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由國務院管理調整為由財政部管理。
46、改革國稅地稅征管體制。
將省級和省級以下國稅地稅機構合並。
四、深化全國政協機構改革
47、組建全國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
48、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更名為全國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
49、全國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更名為全國政協教科衛體委員會。
五、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
50、整合組建市場監管綜合執法隊伍。
51、整合組建生態環境保護綜合執法隊伍。
52、整合組建文化市場綜合執法隊伍。
53、整合組建交通運輸綜合執法隊伍。
54、整合組建農業綜合執法隊伍。
六、深化跨軍地改革
55、公安邊防部隊改制。
公安邊防部隊不再列武警部隊序列,全部退出現役。
56、公安消防部隊改制。
公安消防部隊不再列武警部隊序列,全部退出現役。
57、公安警衛部隊改制。
公安警衛部隊不再列武警部隊序列,全部退出現役。
58、海警隊伍轉隸武警部隊。
59、武警部隊不再領導管理武警黃金、森林、水電部隊。
60、武警部隊不再承擔海關執勤任務。
七、深化群團組織改革
健全黨委統一領導群團工作的制度,緊緊圍繞保持和增強政治性、先進性、群眾性這條主線,強化問題意識,以更大力度、更實舉措推進改革,著力解決「機關化、行政化、貴族化、娛樂化」等問題,把群團組織建設得更加充滿活力、更加堅強有力。
八、深化地方機構改革
堅持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堅持省市縣統籌、黨政群統籌,根據各層級黨委和政府的主要職責,合理調整和設置機構,理順權責關系,改革方案按程序報批後組織實施。
中央和國家機關機構改革要在2018年年底前落實到位。省級黨政機構改革方案要在2018年9月底前報黨中央審批,在2018年年底前機構調整基本到位。省以下黨政機構改革,由省級黨委統一領導,在2018年年底前報黨中央備案。所有地方機構改革任務在2019年3月底前基本完成。
來源:人民日報
大家都在看
首贊
+1
平台聲明
『捌』 中共中央編譯局合並到哪個部門
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
『玖』 人民日報社智庫主任啥級別
人民日報社這是中央直屬的正部級事業單位,在所有新聞單位中排名第一,屬於意識形態宣傳機構。
2、新華通訊社這是國務院直屬的正部級事業單位,是我國的國家通訊社,我國所有的官方重大新聞、重大消息都以新華社的權威發布為准。3、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也是國務院直屬的正部級事業單位,在2018年由中央電視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合並而來。4、求是雜志社這是中央直屬的副部級事業單位,旗下主要是《求是》雜志。5、光明日報社也是中央直屬的副部級事業單位,旗下主要是《光明日報》。6、經濟日報社也是中央直屬的副部級事業單位,旗下主要是《經濟日報》。7、中國日報社由中宣部代管的副部級事業單位,旗下主要是英文日報——《中國日報》。8、科技日報社科技部代管的副部級事業單位,旗下主要是《科技日報》。二、中央直屬事業單位(4家)1、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是正部級的參公事業單位,也是幹部培訓的最高學府。2、中央黨史文獻研究院,是正部級的參公事業單位,加掛「中央編譯局」的牌子。3、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是副部級的參公事業單位,對外也以「中國國際出版集團」的名義開展工作。4、中央社會主義學院,是副部級的參公事業單位,由統戰部代管,加掛「中華文化學院」的牌子,是培訓統戰人才的幹部培訓學院。值得注意的是,井岡山、浦東、三大幹部學院是按照正廳級規格配備的,常務副院長是正廳級。
『拾』 上海理工大學外語學院的歷史沿革
1979年在原上海機械學院外語教研室和德語教研室的基礎上,正式成立科技英語專業和科技德語專業,並於當年即開始招生,分別招收科技英語專業和科技德語專業本科學生各20名。當時英語、俄語、德語、法語、日語教師共40餘名。
隨著大學英語的發展,為適應當時教學發展的形勢,教研室作了相應的調整,分別成立大學英語教研室、科技英語專業教研室科技德語專業教研室和第二外語教研室(含法語、日語和大學語文教師)。 1980年設立科技法語專業,並於當年招收科技法語專業專科學生15名。至1981年英語、德語、法語、日語、俄語以及大學語文各類教師人數隨之增加至60餘人,並成立外語圖書資料室和外語電化室。
1981年2月經機械工業部批准,正式成立科技外語系,由陳光輝任系負責人,負責系的全面工作,戴煒華任系副主任,負責全系的教學和科研工作,並兼任大學英語教研室主任,趙學銘任系副主任兼德語教研室主任,盧思源任科技英語專業教研室主任。吳家談任科技外語系黨總支書記。張學勤任黨總支副書記。上海機械學院成為當時全國理工科大學中成立外語系的極少數大學之一。
1982年5月,教育部在武漢華中理工大學召開全國第一次英語教學經驗交流會暨全國公共外語教學研究會成立大會,指名邀請上海機械學院副院長戴鳴鍾和外語系負責人戴煒華參加會議。大會上戴鳴鍾被選為全國公共外語教學研究會副會長,戴煒華則應邀在大會上作了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ESP)(專門用途英語)的學術報告。
1983年起蔣佑熙任科技外語系黨總支書記。1983年學校決定由戴煒華任系負責人,負責系的全面工作。陳開明和趙學銘任系副主任,分別負責大學英語教學和科技德語專業教學。
1982年,考慮到法語專業的辦學條件和畢業生出路等原因,第一屆科技法語專業專科學生在完成原定教學計劃畢業後,科技法語專業即隨之撤消。
1984年9月經過調查研究和師資的准備,科技外語系招收第一屆專門用途英語(ESP)碩士研究生。
1985年盧思源任系副主任。孫雅芳任黨總支副書記(主持工作),後任黨總支書記。
1986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學校專門用途英語(ESP)碩士學位授予點。
1987年-1988年初在盧思源和戴煒華兩位教授赴美出國期間,周錦虎任系副主任,負責系的全面工作。
1988年2月學校任命戴煒華為外語系主任。
從1985年-1988年在機械工業部教育司科研外事處的安排和支持下,科技外語系與美國紐約市立大學(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 CUNY)的皇後學院 (Queens College)合作,先後舉辦兩期碩士課程性質的英語作為外語教學(Teach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TEFL)研究生班。教育計劃由中美雙方共同制定。按教學計劃共設置19門課程,由中美雙方的教授分別擔任主講。畢業時向畢業研究生發放畢業證書,由機械工業部教育司的代表、上海機械學院院長、紐約市立大學Queens College的校長和基礎學院院長Ernest Schwarcz在畢業證書上分別簽名。兩期研究生班共畢業研究生50人。
1988年12月學校決定科技外語系和基礎教學部合並,成立文理學院。由盧思源任院長,戴煒華任常務副院長,吳益和和高惠中任副院長。柏麗任黨總支書記。文理學院管轄數學、物理、化學、外語、體育等學科,包括物理實驗室等單位,但本科專業仍為科技英語專業和科技德語專業。並開始籌備英語(經貿)本科和專科專業。在研究生教育方面,仍然保留專門用途英語(ESP)碩士點。 1991年文理學院撤消,在原來的科技外語系基礎上成立外語學院,由盧思源任院長,戴煒華任常務副院長,從1991年至1996年期間先後有沈偉棟、任明章、程月芳、張經浩、呂樂任副院長。周中保擔任院黨總支書記。此時,英語、德語、日語、俄語、法語以及大學語文教師的人數已增加至80多人。
1991年起外語學院招收英語(經貿)專業本科和專科學生。
1992年6月機械工業部教育司和美國楊伯翰大學(Brigham Young University)在北京聯合舉辦中國英語教學國際研討會(The 1992 Beijing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eaching English in China)。機械工業部所屬院校的外教及其他院校的外教參加大會。上海機械學院外語系盧思源教授為大會學術委員會成員。戴煒華教授和我校外教 Mr. Long參加大會。
1994年起外語學院開始招收英語(國際新聞)本科專業,並連續招收三屆學生。考慮到師資和畢業生難以在新聞和廣播事業找到合適單位等問題,1997起英語(國際新聞)本科專業停止招生。
1994年外語學院申報的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Foreign Linguistics and Applied Linguistics)碩士點,經過上海市外語學科評審組評審獲得通過,並獲得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的批准,於是在英語方面有專門用途英語(ESP)和國外語言學和應用語言學這兩個碩士點。
1995年10月第四屆上海市科技翻譯學會改選,外語學院盧思源教授當選為會長,從1995年至2004年間,盧思源教授連續當選第四、第五屆上海市科技翻譯學會會長。
1995年外語學院正式籌備日語(經貿)本科和專科專業,並於1996 年開始招生。
1996年外語學院和美國紐約市立大學皇後學院(Queens College)全面合作,成立上海-紐約聯合語言學院,開展國際聯合辦學,設立英語(金融與投資)、英語(國際貿業)兩個本科專業,並於當年開始招收第一屆學生。
1998年,外語學院領導班子作了變動。盧思源仍擔任院長,負責外語學院全面工作,並任中美合作的上海-紐約聯合語言學院院長,魏育青任常務副院長,負責小語種教學。呂樂任副院長,負責本科生教學,程琪龍任副院長,負責研究生教學和科研。
1998年12月,學校給盧思源和戴煒華兩位教授發放榮譽證書,表彰他們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工作中作出的重大貢獻。
1998年,程琪龍任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學科帶頭人。 2001年呂樂接任外語學院院長和上海-紐約聯合語言學院院長,鄧志勇任副院長。劉曙剛任院黨總支書記。先後由魏東、李建東任黨總支副書記。
2001年,張經浩任英語語言文學學科帶頭人。
2001年外語學院向上申報了英語語言文學(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碩士點,經過上海市外語學科評審組評審獲得通過,並獲得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的批准。 2002年起,外語學院以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和英語語言文學這兩個碩士點招生。專門用途英語(ESP)碩士點即自動撤消。
2002年7月12日--7月15日中共中央編譯局(主辦單位)、中國翻譯工作者協會(主辦單位)、上海理工大學(承辦單位)在上海理工大學隆重召開2002全國中譯外研討會。參加會議的人數達到142人。
2002年10 月上海市外文學會改選,外語學院盧思源教授(當時為上海市外文學會常務副會長)被選為上海市外文學會會長。
2002年之後何剛任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學科帶頭人。
2003年之後葉勝年任英語語言文學學科帶頭人。
2004年8月8日至14日上海理工大學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外國語言研究所、外語系以及美國北以阿華大學現代語言系、英語系聯合舉辦北京-上海第六屆國際應用語言學與外語教學研討會,
先後在北京和上海隆重舉行。參加上海階段會議的有來自28個國家的國內外學者120 多名。
2005年7月-12月學院領導班子作了調整,呂樂繼續擔任外語學院院長並兼任上海-紐約聯合語言學院院長,王平任院黨總支書記兼任外語學院副院長,鄧志勇和蔡建平任外語學院副院長,馮慧春任黨總支專職委員、姜誠任院長助理。
2005年12月22日,上海外國語大學校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外語學科評議組組長、教育部全國外語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美國Winthrop大學名譽博士戴煒棟教授、上海外國語大學副校長、教育部全國外語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兼日語組組長譚晶華教授、上海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名譽院長、全國著名語用學家何兆熊教授被聘為上海理工大學名譽教授。
2006年之後,隨著外語各專業的發展,外語學院對各專業的教學和科研體製作了調整。英語專業教研室I 和英語專業教研室II合並為英語系;日語、德語教研室升格為日語、德語系;大學英語教研室升格為大學英語教學部;第二外語教研室和研究生英語教研室合並為綜合語言教學部。
2003年至2006年期間外語學院先後任掛職副院長或院長助理的有:高軍、姜誠和韓戈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