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雲伺服器 » 三種伺服器參與者有什麼基本操作

三種伺服器參與者有什麼基本操作

發布時間: 2023-04-05 14:18:56

1. linux伺服器的基本操作有哪些

1、各種服務的安裝、配置喊拍
2、系統與數據的備份液滲搭與恢復
3、運鬧拿行狀態的監控
4、各種服務日誌的審核

2. 如何認清面向服務架構SOA的真實面目

在經典軟體工程理論中,不管是瀑布方法還是原型方法,都是從需求分析做起,一步一步構建起形形色色的軟體系統。但是,需求變更像一個揮之不去的陰影,時刻伴隨著系統左右。每一個實際應用系統的開發者都飽嘗了在系統進入開發階段、測試階段,甚至上線階段遭遇應接不暇的需求變更的極端痛苦。客戶將變更的需求視為bug(錯誤)是測試上線階段的主要問題。 如何解決這一問題?能否來一場軟體開發和架構的革命?SOA架構的提出,就是被人看成這樣的一場革命。其實質就是要將系統模型與系統實現分割開來。 1.定義 SOA並不是一個新概念,有人就將CORBA和DCOM等組件模型看成SOA架構的前身。早在1996年,Gartner Group就已經提出了SOA的預言,不過那個時候僅僅是一個「預言」,當時的軟體發展水平和信息化程度還不足以支撐這樣的概念走進實質性應用階段。到了近一兩年,SOA的技術實現手段漸漸成熟了。在BEA、IBM等軟體巨頭的極力推動下,才得以慢慢風行起來。Gartner為SOA描述的願景目標是實現實時企業(Real-Time Enterprise)。 關於SOA,目前尚未有一個統一的、業界廣泛接受的定義。一般認為:SOA,面向服務的架構是一個組件模型,它將應用程序的不同功能單元 ----服務(service),通過服務間定義良好的介面和契約(contract)聯系起來。介面採用中立的方式定義,獨立於具體實現服務的硬體平台、操作系統和編程語言,使得構建在這樣的系統中的服務可以使用統一和標準的方式進行通信。這種具有中立的介面定義(沒有強制綁定到特定的實現上)的特徵稱為服務之間的松耦合。 從這個定義中,我們看到下面兩點: ·軟體系統架構: SOA不是一種語言,也不是一種具體的技術,更不是一種產品,而是一種軟體系統架構,它嘗試給出在特定環境下推薦採用的一種架構,從這個角度上來說,它其實更像一種架構模式(Pattern),是一種理念架構,是人們面向應用服務的解決方案框架。 ·服務(service)是整個SOA實現的核心。SOA架構的基本元素是服務,SOA 指定一組實體(服務提供者、服務消費者、服務注冊表、服務條款、服務代理和服務契約),這些實體詳細說明了如何提供和消費服務。遵循 SOA 觀點的系統必須要有服務,這些服務是可互操作的、獨立的、模塊化的、位置明確的、松耦合的並且可以通過網路查找其地址。 2.SOA三種角色的關系 服務是一個自包含的、無狀態(stateless)的實體,可以由多個組件組成。它通過事先定義的界面響應服務請求。它也可以執行諸如編輯和處理事務(transaction)等離散性任務。服務本身並不依賴於其他函數和過程的狀態。用什麼技術實現服務,並不陵絕在其定義中加以限制。 服務提供者(service provider)提供符合契約(contract)的服務,並將它們發布到服務代理。 服務請求者(service consumer)也叫服務使用者,它發現並調用其他的軟體服務來提供商業解決方案。從概念上來說,SOA 本質上是將網路、傳輸協議和安全細節留給特定的實現來處理。服務請求者通常稱為客戶端,但是,也可以是終端用戶應用程序或別的服務。 服務代理者(service broker)作為儲存庫、電話黃頁或票據交換所,產生由服務提供者發布的軟體介面。 這三種 SOA 參與者:服務提供者、服務代理者以及服務請求者通過 3 個基本操作:發布(publish)、查找(find)、綁定(bind)相互作用。服務提供者向服務代理者發布服務。服務請求者通過服務代理者查找所需的服務,並綁定到這些尺野姿服務上。服務提供者和服務請求者之間可以交互。 所謂服務的無狀態,是指服務不依賴於任何事先設定的條件,是狀態無關的(state-free)。在SOA架構中,一個服務不會依賴於其他服務的狀態。 它們從客戶端接受服務請求。因為服務是無狀態的,它們可以被編排(orchestrated)和序列化(sequenced)成多個序列 (有時還採用流水線機制) ,以執行商業邏輯。編排指的是序列化服務並提供數據處理邏輯。但不包括數據的展現功能。 3.SOA特徵 基於上面討論,我們給出SOA的下面一些特徵: ·服務脊野的封裝(encapsulation)。將服務封裝成用於業務流程的可重用組件的應用程序函數。它提供信息或簡化業務數據從一個有效的、一致的狀態向另一個狀態的轉變。封裝隱藏了復雜性。服務的API保持不變,使得用戶遠離具體實施上的變更。 ·服務的重用(reuse)。服務的可重用性設計顯著地降低了成本。為了實現可重用性,服務只工作在特定處理過程的上下文(context)中,獨立於底層實現和客戶需求的變更。 ·服務的互操作(interoperability)。互操作並不是一個新概念。在CORBA、DCOM、web service中就已經採用互操作技術了。在SOA中,通過服務之間既定的通信協議進行互操作。主要有同步和非同步兩種通信機制。SOA提供服務的互操作特性更利於其在多個場合被重用。 ·服務是自治的(Autonomous)功能實體。服務是由組件組成的組合模塊,是自包含和模塊化的。 SOA非常強調架構中提供服務的功能實體的完全獨立自主的能力。傳統的組件技術,如。NET Remoting, EJB,COM或者CORBA,都需要有一個宿主(Host或者Server)來存放和管理這些功能實體;當這些宿主運行結束時這些組件的壽命也隨之結束。這樣當宿主本身或者其它功能部分出現問題的時候,在該宿主上運行的其它應用服務就會受到影響。 SOA架構中非常強調實體自我管理和恢復能力。常見的用來進行自我恢復的技術,比如事務處理(Transaction),消息隊列 (Message Queue),冗餘部署(Rendant Deployment)和集群系統(Cluster)在SOA中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服務之間的松耦合度(Loosly Coupled)。服務請求者到服務提供者的綁定與服務之間應該是松耦合的。這就意味著,服務請求者不知道提供者實現的技術細節,比如程序設計語言、部署平台,等等。服務請求者往往通過消息調用操作,請求消息和響應,而不是通過使用 API 和文件格式。 這個松耦合使會話一端的軟體可以在不影響另一端的情況下發生改變,前提是消息模式保持不變。在一個極端的情況下,服務提供者可以將以前基於遺留代碼(例如,COBOL)的實現完全用基於 Java 語言的新代碼取代,同時又不對服務請求者造成任何影響。這種情況是真實的,只要新代碼支持相同的通信協議。 ·服務是位置透明的(location transparency)。服務是針對業務需求設計的。需要反應需求的變化,即所謂敏捷(agility)設計。要想真正實現業務與服務的分離。就必須使得服務的設計和部署對用戶來說是完全透明的。也就是說,用戶完全不必知道響應自己需求的服務的位置,甚至不必知道具體是哪個服務參與了響應。 4.三個抽象級 從概念上講,SOA 中有三個主要的抽象級別: ·操作:代表單個邏輯工作單元(LUW)的事務。執行操作通常會導致讀、寫或修改一個或多個持久性數據。SOA 操作可以直接與面向對象 (OO) 的方法相比。它們都有特定的結構化介面,並且返回結構化的響應。完全同方法一樣,特定操作的執行可能涉及調用附加的操作。 ·服務:代表操作的邏輯分組。服務可以分層,以降低耦合度和復雜性。一個服務的粒度(granularity)大小也與系統的性能息息相關。粒度太小,會增加服務間互操作通訊的開銷;粒度太大,又會影響服務面對需求變化的敏捷性。 ·業務流程:為實現特定業務目標而執行的一組長期運行的動作或活動。業務流程通常包括多個業務調用。 在SOA中,業務流程包括依據一組業務規則按照有序序列執行的一系列操作。操作的排序、選擇和執行稱為服務或流程編排。典型的情況是調用已編排服務來響應業務事件。從建模的觀點來看,由此帶來的挑戰是如何描述設計良好的操作、服務和流程抽象的特徵以及如何系統地構造它們。這些涉及服務建模、特徵抽取的問題已經成為現階段人們關注的焦點。

3. 遠程伺服器的基本操作方法

遠程伺服器興許對於很多人還是挺陌生的,那如何操作使用呢?下面是我為大家介紹遠程伺服器的基本操作,歡迎大家閱讀。

遠程伺服器的基本操作

正確使用ping命令。點開始——運行,輸入cmd 命令,回車調出cmd.exe,輸入ping、空格、IP、空格和-t,就可進行ping值測試了,這里“t”參數是無限循環的意思,如果要結束該命令同時按Ctrl和c即可。ping值的結果可以反映網路的好壞,通常情況下丟包率在5%以下是不影響正常通信的,如果長時間超過5%就需要查一下原因了,如果長時間大面積丟包可能會造成遠程伺服器無法登錄。在租用伺服器時,機房那邊也會提供測試IP供用戶進行測試的。

4. 怎樣使用伺服器

使用伺服器,需要掌握的最基本操作是
如何遠程伺服器
以及如何上傳數據到伺服器。
下面是如何上傳數據到伺服器的最簡單操作,不需要藉助任何軟體,比較適合小白的朋友哦
如下:
在本地電腦的左下角
點擊開始-運行---輸入遠程連接命令符(mstsc)——計算機名ip(用戶名)--選項--本地資源----選中(磁碟驅動器,列印機,串列口)----
連接---進入後找到保存在本地電腦上的程序文件復制到VPS中的某個放置網站的盤
(一般程序都不安裝在C盤的,做系統就一般就是做的C盤)
至於如何遠程伺服器,若要詳細操作步驟,不妨可以直接找我了解。
海騰數據,10年IDC企業,希望向飛的個人分享對樓主有所幫助。

5. 伺服器的基本知識

伺服器作為網路的節點,存儲、處理網路上80%的數據、信息,因此也被稱為網路的靈魂。做一個形象的比喻:伺服器就像是郵局的交換機,而微機、筆記本、PDA、手機等固定或移動的網路終端,就如散落在家庭、各種辦公場所、公共場所等處的電話機。我們與外界日常的生活、工作中的電話交流、溝通,必須經過交換機,才能到達目標電話;同樣如此,網路終端設備如家庭、企業中的微機上網,獲取資訊,與外界溝通、娛樂等,也必須經過伺服器,因此也可以說是伺服器在「組織」和「領導」這些設備。
它是網路上一種為客戶端計算機提供各種服務的高可用性計算機,它在網路操作系統的控制下,將與其相連的硬碟、磁帶、列印機、Modem及各種專用通訊設備提供給網路上的客戶站點共享,也能為網路用戶提供集中計算、信息發表及數據管理等服務。它的高性能主要體現在高速度的運算能力、長時間的可靠運行、強大的外部數據吞吐能力等方面。
伺服器的構成與微機基本相似,有處理器、硬碟、內存、系統匯流排等,它們是針對具體的網路應用特別制定的,因而伺服器與微機在處理能力、穩定性、可靠性、安全性、可擴展性、可管理性等方面存在差異很大。尤其是隨著信息技術的進步,網路的作用越來越明顯,對自己信息系統的數據處理能力、安全性等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如果您在進行電子商務的過程中被黑客竊走密碼、損失關鍵商業數據;如果您在自動取款機上不能正常的存取,您應該考慮在這些設備系統的幕後指揮者————伺服器,而不是埋怨工作人員的素質和其他客觀條件的限制。 [編輯本段]伺服器分類 一:按照體系架構來區分
目前,按照體系架構來區分,伺服器主要分為兩類:
非x86伺服器:包括大型機、小型機和UNIX伺服器,它們是使用RISC(精簡指令集)或EPIC處理器,並且主要採用UNIX和其它專用操作系統的伺服器,精簡指令集處理器主要有IBM公司的POWER和PowerPC處理器,SUN與富士通公司合作研發的SPARC處理器、EPIC處理器主要是HP與Intel合作研發的安騰處理器等。這種伺服器價格昂貴,體系封閉,但是穩定性好,性能強,主要用在金融、電信等大型企業的核心系統中。
x86伺服器:又稱CISC(復雜指令集)架構伺服器,即通常所講的PC伺服器,它是基於PC機體系結構,使用Intel或其它兼容x86指令集的處理器晶元和Windows操作系統的伺服器,如IBM的System x系列伺服器、HP的Proliant 系列伺服器等。 價格便宜、兼容性好、穩定性差、不安全,主要用在中小企業和非關鍵業務中。
從當前的網路發展狀況看,以「小、巧、穩」為特點的x86架構的PC伺服器得到了更為廣泛的應用。
從理論定義來看,伺服器是網路環境中的高性能計算機,它偵聽網路上其它計算機(客戶機)提交的服務請求,並提供相應的服務。為此,伺服器必須具有承擔服務並且保障服務質量的能力。
但是這樣來解釋仍然顯得較為深奧模糊,其實伺服器與個人電腦的功能相類似,均是幫助人類處理信息的工具,只是二者的定位不同,個人電腦(簡稱為Personal Computer,PC)是為滿足個人的多功能需要而設計的,而伺服器是為滿足眾多用戶同時在其上處理數據而設計的。而多人如何同時使用同一台伺服器呢?這只能通過網路互聯,來幫助達到這一共同使用的目的。
我們再來看伺服器的功能,伺服器可以用來搭建網頁服務(我們平常上網所看到的網頁頁面的數據就是存儲在伺服器上供人訪問的)、郵件服務(我們發的所有電子郵件都需要經過伺服器的處理、發送與接收)、文件共享&列印共享服務、資料庫服務等。而這所有的應用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他們面向的都不是一個人,而是眾多的人,同時處理的是眾多的數據。所以伺服器與網路是密不可分的。可以說離開了網路,就沒有伺服器;伺服器是為提供服務而生,只有在網路環境下它才有存在的價值。而個人電腦完全可以在單機的情況下完成主人的數據處理任務。
二:按應用層次劃分
按應用層次劃分通常也稱為"按伺服器檔次劃分"或"按網路規模"分,是伺服器最為普遍的一種劃分方法,它主要根據伺服器在網路中應用的層次(或伺服器的檔次來)來劃分的。要注意的是這里所指的伺服器檔次並不是按伺服器CPU主頻高低來劃分,而是依據整個伺服器的綜合性能,特別是所採用的一些伺服器專用技術來衡量的。按這種劃分方法,伺服器可分為:入門級伺服器、工作組級伺服器、部門級伺服器、企業級伺服器。
1、入門級伺服器
這類伺服器是最基礎的一類伺服器,也是最低檔的伺服器。隨著PC技術的日益提高,現在許多入門級伺服器與PC機的配置差不多,所以目前也有部分人認為入門級伺服器與"PC伺服器"等同。這類伺服器所包含的伺服器特性並不是很多,通常只具備以下幾方面特性:
·有一些基本硬體的冗餘,如硬碟、電源、風扇等,但不是必須的;
·通常採用SCSI介面硬碟,現在也有採用SATA串列介面的;
·部分部件支持熱插撥,如硬碟和內存等,這些也不是必須的;
·通常只有一個CPU,但不是絕對,如SUN的入門級伺服器有的就可支持到2個處理器的;
·內存容量也不會很大,一般在1GB以內,但通常會採用帶ECC糾錯技術的伺服器專用內存。
這類伺服器主要採用Windows或者NetWare網路操作系統,可以充分滿足辦公室型的中小型網路用戶的文件共享、數據處理、Internet接入及簡單資料庫應用的需求。這種伺服器與一般的PC機很相似,有很多小型公司乾脆就用一台高性能的品牌PC機作為伺服器,所以這種伺服器無論在性能上,還是價格上都與一台高性能PC品牌機相差無幾,如DELL最新的PowerEdge4000 SC的價格僅5808元,HP也有類似配置和價格的入門級伺服器。
入門級伺服器所連的終端比較有限(通常為20台左右),況且在穩定性、可擴展性以及容錯冗餘性能較差,僅適用於沒有大型資料庫數據交換、日常工作網路流量不大,無需長期不間斷開機的小型企業。不過要說明的一點就是目前有的比較大型的伺服器開發、生產廠商在後面我們要講的企業級伺服器中也劃分出幾個檔次,其中最低檔的一個企業級伺服器檔次就是稱之為"入門級企業級伺服器",這里所講的入門級並不是與我們上面所講的"入門級"具有相同的含義,不過這種劃分的還是比較少。還有一點就是,這種伺服器一般採用Intel的專用伺服器CPU晶元,是基於Intel架構(俗稱"IA結構")的,當然這並不是一種硬性的標准規定,而是由於伺服器的應用層次需要和價位的限制。
2、工作組伺服器
工作組伺服器是一個比入門級高一個層次的伺服器,但仍屬於低檔伺服器之類。從這個名字也可以看出,它只能連接一個工作組(50台左右)那麼多用戶,網路規模較小,伺服器的穩定性也不像下面我們要講的企業級伺服器那樣高的應用環境,當然在其它性能方面的要求也相應要低一些。工作組伺服器具有以下幾方面的主要特點:
·通常僅支持單或雙CPU結構的應用伺服器(但也不是絕對的,特別是SUN的工作組伺服器就有能支持多達4個處理器的工作組伺服器,當然這類型的伺服器價格方面也就有些不同了);
·可支持大容量的ECC內存和增強伺服器管理功能的SM匯流排;
·功能較全面、可管理性強,且易於維護;
·採用Intel伺服器CPU和Windows/NetWare網路操作系統,但也有一部分是採用UNIX系列操作系統的;
·可以滿足中小型網路用戶的數據處理、文件共享、Internet接入及簡單資料庫應用的需求。
工作組伺服器較入門級伺服器來說性能有所提高,功能有所增強,有一定的可擴展性,但容錯和冗餘性能仍不完善、也不能滿足大型資料庫系統的應用,但價格也比前者貴許多,一般相當於2~3台高性能的PC品牌機總價。
3、部門級伺服器
這類伺服器是屬於中檔伺服器之列,一般都是支持雙CPU以上的對稱處理器結構,具備比較完全的硬體配置,如磁碟陣列、存儲托架等。部門級伺服器的最大特點就是,除了具有工作組伺服器全部伺服器特點外,還集成了大量的監測及管理電路,具有全面的伺服器管理能力,可監測如溫度、電壓、風扇、機箱等狀態參數,結合標准伺服器管理軟體,使管理人員及時了解伺服器的工作狀況。同時,大多數部門級伺服器具有優良的系統擴展性,能夠滿足用戶在業務量迅速增大時能夠及時在線升級系統,充分保護了用戶的投資。它是企業網路中分散的各基層數據採集單位與最高層的數據中心保持順利連通的必要環節,一般為中型企業的首選,也可用於金融、郵電等行業。
部門級伺服器一般採用IBM、SUN和HP各自開發的CPU晶元,這類晶元一般是RISC結構,所採用的操作系統一般是UNIX系列操作系統,現在的LINUX也在部門級伺服器中得到了廣泛應用。以前能生產部門級伺服器的廠商通常只有IBM、HP、SUN、COMPAQ(現在也已並入HP)這么幾家,不過現在隨著其它一些伺服器廠商開發技術的提高,現在能開發、生產部門級伺服器的廠商比以前多了許多。國內也有好幾傢具備這個實力,如聯想、曙光、浪潮等。當然因為並沒有一個行業標准來規定什麼樣的伺服器配置才能算得上部門級伺服器,所以現在也有許多實力並不雄厚的企業也聲稱其擁有部門級伺服器,但其產品配置卻基本上與入門級伺服器沒什麼差別,用戶要注意了。
部門級伺服器可連接100個左右的計算機用戶、適用於對處理速度和系統可靠性高一些的中小型企業網路,其硬體配置相對較高,其可靠性比工作組級伺服器要高一些,當然其價格也較高(通常為5台左右高性能PC機價格總和)。由於這類伺服器需要安裝比較多的部件,所以機箱通常較大,採用機櫃式的。
4、企業級伺服器
企業級伺服器是屬於高檔伺服器行列,正因如此,能生產這種伺服器的企業也不是很多,但同樣因沒有行業標准硬體規定企業級伺服器需達到什麼水平,所以現在也看到了許多本不具備開發、生產企業級伺服器水平的企業聲稱自己有了企業級伺服器。企業級伺服器最起碼是採用4個以上CPU的對稱處理器結構,有的高達幾十個。另外一般還具有獨立的雙PCI通道和內存擴展板設計,具有高內存帶寬、大容量熱插拔硬碟和熱插拔電源、超強的數據處理能力和群集性能等。這種企業級伺服器的機箱就更大了,一般為機櫃式的,有的還由幾個機櫃來組成,像大型機一樣。企業級伺服器產品除了具有部門級伺服器全部伺服器特性外,最大的特點就是它還具有高度的容錯能力、優良的擴展性能、故障預報警功能、在線診斷和RAM、PCI、CPU等具有熱插撥性能。有的企業級伺服器還引入了大型計算機的許多優良特性,如IBM和SUN公司的企業級伺服器。這類伺服器所採用的晶元也都是幾大伺服器開發、生產廠商自己開發的獨有CPU晶元,所採用的操作系統一般也是UNIX(Solaris)或LINUX。目前在全球范圍內能生產高檔企業級伺服器的廠商也只有IBM、HP、SUN這么幾家,絕大多數國內外廠家的企業級伺服器都只能算是中、低檔企業級伺服器。企業級伺服器適合運行在需要處理大量數據、高處理速度和對可靠性要求極高的金融、證券、交通、郵電、通信或大型企業。企業級伺服器用於聯網計算機在數百台以上、對處理速度和數據安全要求非常高的大型網路。企業級伺服器的硬體配置最高,系統可靠性也最強。 [編輯本段]伺服器硬體 其實說起來伺服器系統的硬體構成與我們平常所接觸的電腦有眾多的相似之處,主要的硬體構成仍然包含如下幾個主要部分:中央處理器、內存、晶元組、I/O匯流排、I/O設備、電源、機箱和相關軟體。這也成了我們選購一台伺服器時所主要關注的指標。
整個伺服器系統就像一個人,處理器就是伺服器的大腦,而各種匯流排就像是分布與全身肌肉中的神經,晶元組就像是脊髓,而I/O設備就像是通過神經系統支配的人的手、眼睛、耳朵和嘴;而電源系統就像是血液循環系統,它將能量輸送到身體的所有地方。
對於一台伺服器來講,伺服器的性能設計目標是如何平衡各部分的性能,使整個系統的性能達到最優。如果一台伺服器有每秒處理1000個服務請求的能力,但網卡只能接受200個請求,而硬碟只能負擔150個,而各種匯流排的負載能力僅能承擔100個請求的話,那這台伺服器得處理能力只能是100個請求/秒,有超過80%的處理器計算能力浪費了。
所以設計一個好伺服器的最終目的就是通過平衡各方面的性能,使得各部分配合得當,並能夠充分發揮能力。我們可以從這幾個方面來衡量伺服器是否達到了其設計目的;R:Reliability——可靠性;A:Availability——可用性;S:Scalability——可擴展性;U:Usability——易用性; M:Manageability——可管理性,即伺服器的RASUM衡量標准。
由於伺服器在網路中提供服務,那麼這個服務的質量對承擔多種應用的網路計算環境是非常重要的,承擔這個服務的計算機硬體必須有能力保障服務質量。這個服務首先要有一定的容量,能響應單位時間內合理數量的伺服器請求,同時這個服務對單個服務請求的響應時間要盡量快,還有這個服務要在要求的時間范圍內一直存在。
如果一個WEB伺服器只能在1分鍾里處理1個主頁請求,1個以外的其他請求必須排隊等待,而這一個請求必須要3分鍾才能處理完,同時這個WEB伺服器在1個小時以前可以訪問到,但一個小時以後卻連接不上了,這種WEB伺服器在現在的Internet計算環境里是無法想像的。
現在的WEB伺服器必須能夠同時處理上千個訪問,同時每個訪問的響應時間要短,而且這個WEB伺服器不能停機,否則這個WEB伺服器就會造成訪問用戶的流失。
為達到上面的要求,作為伺服器硬體必須具備如下的特點:性能,使伺服器能夠在單位時間內處理相當數量的伺服器請求並保證每個服務的響應時間;可靠性,使得伺服器能夠不停機;可擴展性,使伺服器能夠隨著用戶數量的增加不斷提升性能。因此我們說不能把一台普通的PC作為伺服器來使用,因為,PC遠遠達不到上面的要求。這樣我們在伺服器的概念上又加上一點就是伺服器必須具有承擔服務並保障服務質量的能力。這也是區別低價伺服器和PC的差異的主要方面。
在信息系統中,伺服器主要應用於資料庫和Web服務,而PC主要應用於桌面計算和網路終端,設計根本出發點的差異決定了伺服器應該具備比PC更可靠的持續運行能力、更強大的存儲能力和網路通信能力、更快捷的故障恢復功能和更廣闊的擴展空間,同時,對數據相當敏感的應用還要求伺服器提供數據備份功能。而PC機在設計上則更加重視人機介面的易用性、圖像和3D處理能力及其他多媒體性能。 [編輯本段]伺服器內存 制約伺服器性能的硬體條件中,內存可以說是重中之重!其性能和品質也是考核伺服器產品的一個重要方面。可是對於伺服器內存,相信由於大多數人接觸不多,還是缺乏了解。本文主要給讀者朋友回答兩個方面的問題:何謂伺服器內存?它與台式機的內存存在著什麼本質的差別?
伺服器內存重要性闡述
伺服器運行著企業關鍵業務,一次內存錯誤導致的宕機將使數據永久丟失。本身內存作為一種電子器件,很容易出現各種錯誤。
因此,面臨著企業事實的壓力和本身的不足,各個廠商都早已積極推出自己獨特的伺服器內存技術,像HP的「在線備份內存」和熱插拔鏡像內存;IBM的ChipKill內存技術和熱更換和熱增加內存技術。而隨著企業信息系統的擴展所需,內存的密度和容量也將會得到相應的發展。

6. 伺服器分幾種什麼用

伺服器英文名稱為「Server」,指的是網路環境下為客戶機(Client)提供某種服務的專用計算機,伺服器安裝有網路操作系統(如Windows 2000 Server、Linux、Unix等)和各種伺服器應用系統軟體(如Web服務、電子郵件服務)的計算機。這里的「客戶機」指安裝有DOS、Windows 9x等普通用戶使用的操作系統的計算機。
伺服器的處理速度和系統可靠性都要比普通PC要高得多,因為伺服器是在網路中一般是連續不斷工作的。普通PC死機了大不了重啟,數據的丟失損失也僅限於單台電腦。伺服器則完全不同,許多重要的數據都保存在伺服器上,許多網路服務都在伺服器上運行,一旦伺服器發生故障,將會丟失大量的數據,造成的損失是難以估計的,而且伺服器提供的功能如代理上網、安全驗證、電子郵件服務等都將失效,從而造成網路的癱瘓,對伺服器可靠性的要求可見一斑。
伺服器的種類

按照不同的分類標准,伺服器分為許多種,主要有按網路規模、按架構(晶元)、按用途、按外觀
1、按網路規模劃分
按網路規模劃分,伺服器分為工作組級伺服器、部門級伺服器、企業級伺服器。
工作組級伺服器
用於聯網計算機在幾十台左右或者對處理速度和系統可靠性要求不高的小型網路,其硬體配置相對比較低,可靠性不是很高。
部門級伺服器
用於聯網計算機在百台左右、對處理速度和系統可靠性中等的中型網路,其硬體配置相對較高,其可靠性居於中等水平。

企業級伺服器
用於聯網計算機在數百台以上、對處理速度和數據安全要求最高的大型網路,硬體配置最高,系統可靠性要求最高。
需要注意的是,這三種伺服器之間的界限並不是絕對的,而是比較模糊的,比如工作組級伺服器和部門級伺服器的區別就不是太明顯,有的乾脆統稱為「工作組/部門級」伺服器。
2、按架構劃分(晶元)
按照伺服器的結構,可以分為CISC(復雜指令集)架構的伺服器和RISC(精簡指令集)架構的伺服器:
IA架構伺服器(Intel Architecture Server)-即通常所講的PC伺服器,採用x86(CISC)晶元並且主要採用Windows NT/Windows2000、Linux、FreeBSD等操作系統的伺服器,如Intel PentiumIII(P4)和Intel (P4)Xeon(至強)等。
RISC架構的伺服器指採用非英特爾架構技術的伺服器, 使用RISC晶元並且主要採用UNIX操作系統的伺服器,如SUN公司的SPARC、HP公司的PA-RISC、DEC的Alpha晶元、SGI公司的MIPS等;
由於RISC架構伺服器的性能和價格比CISC架構的伺服器高得多。近幾年來,隨著PC技術的迅速發展,IA架構伺服器與RISC架構的伺服器之間的技術差距已經大大縮小,用戶基本上傾向於選擇IA架構伺服器,但是RISC架構伺服器在大型、關鍵的應用領域中仍然居於非常重要的地位。
3、按用途劃分
按照使用的用途,伺服器又可以分為通用型伺服器和專用型(或稱「功能型」)伺服器,如實達的滄海系列功能伺服器。
通用型伺服器是沒有為某種特殊服務專門設計的可以提供各種服務功能的伺服器,當前大多數伺服器是通用型伺服器。
專用型(或稱「功能型」)伺服器是專門為某一種或某幾種功能專門設計的伺服器,在某些方面具有與通用型伺服器有所不同。如光碟鏡像伺服器是用來存放光碟鏡像的,那麼需要配備大容量、高速的硬碟以及光碟鏡像軟體。
4、按外觀劃分
按照伺服器的外觀,可以分為台式伺服器和機架式伺服器以及刀片伺服器
1.台式伺服器有的採用大小與立式PC台式機大致相當的機箱,有的採用大容量的機箱,像一個碩大的櫃子一樣,主要分為單塔式和雙塔式,如下圖所示。

2.機架式伺服器的外形看起來不像計算機,而是像交換機,有1U(1U=1.75英寸)、2U、4U等規格,如下圖所示。機架式伺服器安裝在標準的19英寸機櫃裡面。

刀片伺服器
刀片伺服器是一種稱之為「HAHD(High Availability High Density,高可用高密度)」的低成本伺服器平台,是專門為特殊應用行業和高密度計算機環境設計的。在結構上它比前面介紹的機架式伺服器更緊湊,因為它像刀片一樣非常薄,而且可以根據需要選擇是否插入整個伺服器系統的機櫃中,所以稱之為「刀片伺服器」,如下圖。主要應用集群服務。

7. 雲計算主要有3種服務類型,每種類型的功能和服務對象都是什麼

1、平台即服務(PaaS)

平台即服務是面向開發者的雲計算。這種雲計算最大的特徵是它自帶開發環境,並向開發者提供開發工具包。

2、軟體即服務(SaaS)

軟體即服務是普通消費者可以感知到的雲計算,這種雲計算最大的特徵就是消費者並不購買任何實體的產品,而是購買具有與實體產品同等功能的服務。

3、基礎架構即服務(IaaS)

基礎架構即服務一般面向的是企業用戶,這種雲計算最大的特徵在於,它出租的是伺服器的計算能力和存儲能力。



雲計算的實現形式

雲計算是建立在先進互聯網技術基礎之上的,其實現形式眾多,主要通過以下形式完成:

(1)軟體即服務。通常用戶發出服務需求,雲系統通過瀏覽器向用戶提供資源和程序等。值得一提的是,利用瀏覽器應用傳遞服務信息不花費任何費用,供應商亦是如此,只要做好應用程序的維護工作即可。

(2)網路服務。開發者能夠在API的基礎上不斷改進、開發出新的應用產品,大大提高單機程序中的操作性能。

(3)平台服務。一般服務於開發環境,協助中間商對程序進行升級與研發,同時完善用戶下載功能,用戶可通過互聯網下載,具有快捷、高效的特點。

(4)互聯網整合。利用互聯網發出指令時,也許同類服務眾多,雲系統會根據終端用戶需求匹配相適應的服務。

(5)商業服務平台。構建商業服務平台的目的是為了給用戶和提供商提供一個溝通平台,從而需要管理服務和軟體即服務搭配應用。

(6)管理服務提供商。此種應用模式並不陌生,常服務於IT行業,常見服務內容有:掃描郵件病毒、監控應用程序環境等。

熱點內容
app什麼情況下找不到伺服器 發布:2025-05-12 15:46:25 瀏覽:714
php跳過if 發布:2025-05-12 15:34:29 瀏覽:467
不定時演算法 發布:2025-05-12 15:30:16 瀏覽:131
c語言延時1ms程序 發布:2025-05-12 15:01:30 瀏覽:167
動物園靈長類動物配置什麼植物 發布:2025-05-12 14:49:59 瀏覽:738
wifi密碼設置什麼好 發布:2025-05-12 14:49:17 瀏覽:150
三位數乘兩位數速演算法 發布:2025-05-12 13:05:48 瀏覽:399
暴風影音緩存在哪裡 發布:2025-05-12 12:42:03 瀏覽:545
access資料庫exe 發布:2025-05-12 12:39:04 瀏覽:632
五開的配置是什麼 發布:2025-05-12 12:36:37 瀏覽: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