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台雲伺服器集群搭建
㈠ 搭建集群需要什麼用
搭建集群的主要用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高性能計算:
- 並行處理:集群能夠同時運行多個任務,顯著提高計算速度,適用於需要大規模並行計算的應用場景。
- 大數據處理:對於需要處理海量數據的應用,集群可以提供更高的吞吐量和處理能力,確保數據處理的及時性和准確性。
高可用性:
- 負載均衡:集群可以分散工作負載,避免單點過載,從而提高系統的整體穩定性和響應速度。
- 故障轉移:在集群環境中,如果一個節點發生故障,其他節點可以迅速接管其任務,確保服務的連續性和可用性。
可擴展性:
- 水平擴展:通過向集群中添加更多節點,可以輕松擴展系統資源,滿足不斷增長的業務需求。
- 彈性伸縮:集群能夠根據實際需求自動調整節點數量,實現資源的靈活配置和高效利用。
數據存儲和備份:
- 分布式存儲:集群提供大容量、高可靠性的數據存儲解決方案,確保數據的安全性和可訪問性。
- 數據備份:通過集群中的多個節點實現數據的多重備份,降低數據丟失的風險,增強數據的恢復能力。
其他用途:
- 科學計算:如氣象預報、葯物設計等復雜計算任務,集群可以提供強大的計算能力支持。
- 雲計算:為用戶提供計算、存儲和網路資源,支持各種雲計算服務和應用。
- Web服務:提高網站和應用的響應速度和穩定性,提升用戶體驗。
搭建集群所需的資源和條件:
- 硬體資源:包括伺服器、存儲設備、網路設備等,是集群運行的基礎。
- 軟體資源:包括操作系統、集群管理軟體、資料庫軟體等,用於實現集群的功能和管理。
- 網路環境:高速、穩定的網路連接是集群節點之間通信和數據傳輸的保障。
- 專業知識:需要熟悉集群架構、配置和管理的專業人員來確保集群的穩定運行和高效性能。
- 運維工具:監控、日誌分析、自動化部署等工具可以幫助提高集群的運維效率和故障排查能力。
㈡ 兩台2核4g 集群多少並發
兩台2核4g集群500並發。
雲伺服器能夠承載多少並發量與後端程序代碼有很大關系。拿Web伺服器為例,Nginx配置也會影響伺服器的最大並發量;後端語言也會影響並發數,比如PHP,網頁是動態PHP還是靜態HTML?動態PHP網頁需要訪問資料庫,這些都會佔用雲伺服器資源,是否需要將資料庫分離出去等。
㈢ linux系統 CentOS 7怎麼搭建集群
CentOS 7下怎麼搭建高可用集群。高可用集群是指以減少服務中斷時間為目的的伺服器集群技術。它通過保護用戶的業務程序對外不間斷提供的服務,把因軟體/硬體/人為造成的故障對業務的影響降低到最小程度。那麼新的centos下怎麼來搭建高可用集群。
環境:本文以兩台機器實現雙集熱備高可用集群,主機名node1的IP為192.168.122.168 ,主機名node2的IP為192.168.122.169 。
一、安裝集群軟體必須軟體pcs,pacemaker,corosync,fence-agents-all,如果需要配置相關服務,也要安裝對應的軟體
二、配置防火牆
1、禁止防火牆和selinux
修改/etc/sysconfig/selinux確保SELINUX=disabled,然後執行setenforce 0或者reboot伺服器以生效
2、設置防火牆規則
三、各節點之間主機名互相解析分別修改2台主機名分別為node1和node2,在centos 7中直接修改/etc/hostname加入本機主機名和主機表,然後重啟網路服務即可。
配置2台主機的主機表,在/etc/hosts中加入
四、各節點之間時間同步在node1和node2分別進行時間同步,可以使用ntp實現。
五、各節點之間配置ssh的無密碼密鑰訪問。下面的操作需要在各個節點上操作。
兩台主機都要互相可以通信,所以兩台主機都得互相生成密鑰和復制公鑰,相互的節點上的hosts文件是都要解析對方的主機名, 192.168.122.168 node1 192.168.122.169 node2
六、通過pacemaker來管理高可用集群
1、創建集群用戶
㈣ 如何通過雲進行伺服器整合
在國內,伺服器整合已經有很多成功的應用案例。隨著雲計算和虛擬化步伐的日益加速,更多尚未進行伺服器整合的客戶也逐漸開始關注這一基礎架構解決方案。和全球許多企業的IT部門一樣,國內的IT應用也經歷過一段伺服器硬體設備的高速擴張期。特別是在2005年左右,隨著單位計算價格大幅下降,以及伺服器供應商的同質化價格競爭,使得伺服器采購價格變得極為低廉。而且由於國內許多企業的財務模式,為每個部門的每個應用建立獨立的系統是非常常見的事情。從2007年開始,我們就不斷發現IT硬體支出在整個IT開銷中所佔比率日益減少,而機房資源,能耗等隱性成本迅速遞增。計算資源可以帶來的優勢是不言而喻的,除了可以消除上述隱性成本外,對國內用戶而言,很重要的一點是可以更加迅速地面對多變的商業環境。原來的系統建設模式一般是內部預算申請、立項、采購、到貨、安裝、測試、上線.一般都會延續3個月甚至更長的時間。而如何可以實現完全的資源池化,更易於整個系統資源的監控、預測和調配,以及減少那些次要應用所佔的計算資源,釋放出更多的處理能力。同時,如果每台伺服器的資源需求峰值不在同一時刻發生,還可以進行錯峰整合。比如一些財務系統一般僅在月末有大交易量發生,可以在這時降低其它不是核心應用的響應速度。在伺服器虛擬化方式上,有橫向和縱向兩種模式。我們目前更多地關注於橫向擴展模式,即將大量小型伺服器整合在一個計算池中,按需分配資源。而其實縱向擴展的方式在國內亦有很大應用場合。這里將兩者的優劣和適用場景略做介紹。橫向擴展目前最多的做法是通過VMware等虛擬化軟體,在已有硬體平台上搭建一個虛擬層,在其上運行操作系統及應用程序。這種方式可以充分利用用戶已有的系統資源,在有些情況下,通過相應的系統分析軟體(如VMwareROITCO等)分析整合後,不需額外購買任何伺服器設備,就可以獲取更大的計算資源。但這種方式也不是萬能的,國內有些客戶常會有這樣一個設想,即利用原本的2台伺服器(每台上面運行2顆處理器)來運行一個需要4顆處理器的應用程序,這種想法在橫向的虛擬化方式上得不到支持。(高性能計算應用例外)此外,這種虛擬化整合方式也會帶來一些隱性成本,例如整合後出現故障如何快速找到供應商提供服務響應,國內不少x86架構的伺服器一般的使用周期是5年,而超過3年的保修期後用戶需要支付設備供應商不小的維護費用,加上額外虛擬化軟體的咨詢、部署和維護費用,橫向擴展的總體擁有成本不一定低於縱向擴展的虛擬化整合方式。而且,橫向擴展的方式需要將目前的應用環境做大規模遷移。這對用戶來說也不是一項願意輕易嘗試的工作。縱向擴展是指將原本多台設備上的應用遷移到一台高端設備上,例如將原本4台2路的伺服器整合到1台8路的伺服器上。這種方式所帶來的最大好處在於提升了管理性,這樣在故障發生時就可以更高地定位故障發生點;同時降低了伺服器總體數量。而且縱向擴展可以更為安全地將已有應用遷移到新的高端平台上,不會出現因為規劃錯誤而引發資源緊張的情況。縱向擴展的劣勢在於需要額外采購的大型伺服器,這對於企業而言就是一筆開銷,特別是在有大量伺服器需要整合時。更好的一種做法是用戶先對已有的應用進行充分評估(不是簡單運行資源分析軟體)。將應用分為兩類,關鍵的核心應用,如財務、計費、客戶關系等系統,和非關鍵應用,如郵件、網路門戶等(對於不同類型的企業分類不同)。將核心應用部署在單獨的伺服器上以確保運行性能,並可以考慮部署集群環境。而將非核心也能夠用運行在使用時間較長的計算池上,通過虛擬化軟體的容錯性確保系統不會宕機。在這一過程中,已有設備的使用狀況,故障情況和伺服器供應商維保期也是需要考慮的因素。
㈤ 騰訊輕量雲伺服器搭建k8s環境
4C4G機器設置為k8smaster節點,另外一台機器設置為k8snode節點
分別進入兩台的 /ect/hosts 目錄,設置r如下host
由於k8s內部節點之間的通訊使用的是內網ip,我們需要把內網ip的重定向到公網ip上
由於兩台機器是處於公網環境,且k8s節點之間需要通訊,所以需要開放一些埠,埠配置可以直接進到騰訊雲控制台進行配置
以下是官網要求的master節點的埠配置
可以進入騰訊雲伺服器的防火牆配置開放相應埠,埠可以限定來源,只允許node節點(192.168.2.2)訪問
以下是官網要求的node節點的埠配置
同理,也設置node節點的埠
master節點需要安裝
node節點需要安裝
添加安裝源(所有節點)
安裝命令
設置開機啟動
修改docker配置(所有節點)
組件安裝完成後就可以啟動了,首先啟動master節點,然後讓node節點加入master幾點即可。
在master節點使用kubeadm初始化集群
這里需要保存token,token是用於node節點加入maste節點的憑證
node節點加入master節點
安裝網路插件,否則node是NotReady狀態(主節點跑)
kubectl get nod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