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密度演算法
❶ 混合氣體平均密度的計算
ρ平均=m總/v總
=(ρ1*v1+ρ2*v2+ρ3*v3+...)/(v1+v2+v3)
其中的數字均為下標。
計算方法也就是將總的質量除以總的體積。即把每種氣體的質量加起來,用(m=ρv)。在除以每種氣體體積的總和。
❷ 密度可以是平均值嗎 怎樣計算平均密度
1、密度不可以是平均值。
2、不能直接求密度的平均值做為平均密度,那麼怎樣才能計算出密度的平均值呢?可以用總質量除以總體積,如果求油罐每次進油要用密度算的話,由於每次倒的油體積不一定相同,應用密度以體積為權重,求加權平均數。
❸ 不知道質量如何計算平均密度
利用浮力測量密度,具體方法如下:求壓力差,
液體由於受到重力作用而產生液體壓強.液體對盛放容器的底部和側壁都有壓強,在液體內部也有壓強,並且同種液體的同一深度各個方向的壓強都相等.計算液體壓強的公式P=ρ液gh,其中h是指深度,即跟空氣接觸的液面到研究位置的豎直距離,公式僅適用於液體壓強.從公式可以看出決定液體壓強的因素是:液體密度和深度,只要液體的密度相同,深度相同,液體產生的壓強也就相同.討論求解液體產生的壓力和壓強方法與討論求解固體產生的壓力和壓強的方向有區別.對於液體產生壓力和壓強,一般先求壓強P=ρ液gh
,
後求壓力F=P·S;對於固體產生的壓力和壓強,一般先求壓力F,後求壓強P=F/S.只有當容器是柱形容器時,液體對容器底部壓力等於液體重力,可以先求壓力
後求壓強.
1、
浮力產生的原因:物體受到液體或氣體對其向上與向下的壓力差產生的
2、
阿基米德原理
①
內容:浸在液體或氣體中的物體要受到液體或氣體對它豎直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於物體排開液體或氣體的重
②
公式:F浮=G排=m排g=ρ液gV排
理解:(1)浮力的大小隻與物體所排開液體的體積及液體的密度有關,而與物體所在的深度無關。(2)如果物體只有一部分浸在液體中,它所受的浮力的大小也等於被物體排開的液體的重量。(3)阿基米德定律不僅適用於液體,也適用於氣體。物體在氣體中所受到的浮力大小,等於被物體排開的氣體的重量。
當液體密度不變時,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越大,浮力越大。
當物體排開的液體體積不變時,液體密度越大,浮力越大。
當液體密度和排開液體體積的乘積越大,浮力越大。
反之,就越小.
浮力的大小隻與物體所排開液體的體積及液體的密度有關,
與物體的密度無關,與物體的體積無關,(物體漂浮時一半在水面上,一半在水下.只有浸沒時,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才等於物體的體積)與物體所在的深度無關。
3、
物體的浮沉條件
上浮:F浮>G
懸浮:F浮=G
下沉:F浮<G
理解:研究物體的浮沉時,物體應浸沒於液體中(V排=V物),然後比較此時物體受到的浮力與重力的關系。如果被研究的物體的平均密度可以知道,則物體的浮沉條件可變成以下形式
①ρ物<ρ液,上浮
②ρ物=ρ液,懸浮
③ρ物>ρ液,下沉
4、物體浮沉條件的應用
潛水艇是通過改變自身的重來實現浮沉的;熱氣球是通過改變自身的體積來實現浮沉的;密度計的工作原理是物體的漂浮條件,其刻度特點是上小下大,上疏下密;用硫酸銅溶液測血液的密度的原理是懸浮條件
5、有關浮力問題的解題思路
浮力問題是力學的重點和難點。解決浮力問題時,要按照下列步驟進行:
(1)確定研究對象。一般情況下選擇浸在液體中的物體為研究對象。
(2)分析物體受到的外力。主要是重力G(mg或ρ物gV物)、浮力F浮(ρ液gV排)、拉力、支持力、壓力等。
(3)判定物體的運動狀態。明確物體上浮、下沉、懸浮、漂浮等。
(4)寫出各力的關系方程和由題目給出的輔助方程。如體積間的關系,質量密度之間的關系等。
(5)將上述方程聯立求解。通常情況下,浮力問題用方程組解較為簡便。
(6)對所得結果進行分析討論。
❹ 如何計算化學平均 密度
∵n(NO)=22.4x10^-3/22.4=10^-3mol,n(O2)=11.2x10^-3/22.4=0.5x10^-3mol2NO+O2==2NO2觀察系數和物質的量可以發現,NO和O2是恰好完全反應生成NO2的,則:ρ(NO2)=46/22.4=2.054g/L又∵2NO2=可逆=N2O4,容器是帶活塞的,即體積可變,則:混合氣體的體積會減少,因此密度就會增大,所以混合後的密度會大於2.054g/L只能求出大於2.054g/L,不能確定具體數字.
10毫升某氣態烴在80毫升氧氣中完全燃燒後,恢復到原來狀況(1.01×105Pa
,
270C)時,測得氣體體積為70毫升,求此烴的分子式。
【點撥】原混和氣體總體積為90毫升,反應後為70毫升,體積減少了20毫升。剩餘氣體應該是生成的二氧化碳和過量的氧氣,下面可以利用差量法進行有關計算。
CxHy
+
(x+
)O2
xCO2
+
H2O
體積減少
1
1+
10
20
計算可得y=4
,烴的分子式為C3H4或C2H4或CH4
❺ 如何計算化學平均 密度
∵n(NO)=22.4x10^-3/22.4=10^-3mol,n(O2)=11.2x10^-3/22.4=0.5x10^-3mol2NO+O2==2NO2觀察系數和物質的量可以發現,NO和O2是恰好完全反應生成NO2的,則:ρ(NO2)=46/22.4=2.054g/L又∵2NO2=可逆=N2O4,容器是帶活塞的,即體積可變,則:混合氣體的體積會減少,因此密度就會增大,所以混合後的密度會大於2.054g/L只能求出大於2.054g/L,不能確定具體數字.
10毫升某氣態烴在80毫升氧氣中完全燃燒後,恢復到原來狀況(1.01×105Pa , 270C)時,測得氣體體積為70毫升,求此烴的分子式。
【點撥】原混和氣體總體積為90毫升,反應後為70毫升,體積減少了20毫升。剩餘氣體應該是生成的二氧化碳和過量的氧氣,下面可以利用差量法進行有關計算。
CxHy + (x+ )O2 xCO2 + H2O 體積減少
1 1+
10 20
計算可得y=4 ,烴的分子式為C3H4或C2H4或CH4
❻ 加權平均密度怎麼算的公式是什麼
如下圖:
加權平均值即將各數值乘以相應的權數,然後加總求和得到總體值,再除以總的單位數。加權平均值的大小不僅取決於總體中各單位的數值(變數值)的大小,而且取決於各數值出現的次數(頻數),由於各數值出現的次數對其在平均數中的影響起著權衡輕重的作用,因此叫做權數。
相關信息:
加權平均值的大小不僅取決於總體中各單位的數值(變數值)的大小,而且取決於各數值出現的次數(頻數),由於各數值出現的次數對其在平均數中的影響起著權衡輕重的作用,因此叫做權數。
因為加權平均值是根據權數的不同進行的平均數的計算,所以又叫加權平均數。
❼ 計算平均密度
平均密度一般是針對不同密度的材料組成同一物質而言,計算關鍵在於找出總質量和總體積。
比如質量相同的兩塊物質,而密度分別為p1,P2組成一個完整的物體,求平均密度。
首先,總質量 m = m1 + m2,m1和m2為兩塊物質的質量。
其次,總體積 V = v1 + v2 = m1 / p1 + m2 / p2;
所以平均密度 = m / V
= (m1 + m2) / (m1 / p1 + m2 / p2)
= (m1 + m2) / p1p2 / (m1p2 + m2p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