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操作系統 » 競品演算法

競品演算法

發布時間: 2022-12-10 06:07:42

Ⅰ 動態創意優化(DCO)競品分析

動態創意優化(DCO)競品分析

動態創意優化(Dynamic Creative Optimization,簡稱DCO),即將廣告創意素材的產品信息、文案、LOGO、背景、活動等元素任意調整、組合之後,在 同樣的廣告位 上進行投放時, 根據觸達到的用戶的特定屬性及用戶行為而動態展示出不同的內容和效果,是一種依託大數據的廣告精準投放動態優化技術,這種技術能夠使廣告創意更具針對性和精確性,可以顯著增強廣告的個性化展現效果。

 

好處:

1.提高效率

投放廣告時要依據廣告位尺寸、素材格式等的不同製作數量繁多的創意素材。投放需求較大的廣告主,尤其是產品類別較多、且需要經常舉辦促銷活動的電商廣告主需要話費大量人力物力製作。DCO可以根據初始的創意素材自動組合出不同版本、尺寸的效果圖,提高工作效率。

2.提升用戶體驗,提高轉化率

DSP能做到:在對的時間對的場景下將對的廣告呈現給對的人。而DCO 技術在此基礎上還會針對用戶個體的差異化特徵、喜好等推送不同的創意組合。如售賣樂器的廣告商根據用戶喜愛的音樂類型推送不同的樂器;某醫院在網路搜索結果中的廣告文案會根據用戶搜索詞改變:電商類廣告中的商品內容根據用戶以往的購物數據改變。

3.動態優化

根據不同創意畫面在特定人群或特定環境下的投放效果,DCO系統實時調整素材組合,自動優化創意畫面投放配比,提升曝光、互動效果,真正做到按照消費者偏好來篩選出最受歡迎的創意,汰劣留良。

競品1-阿里媽媽智鑽

創意排行榜、創意大講堂、創意試驗室,三大板塊,幫助客戶解決廣告內容和廣告表現的問題

服務目標:淘寶開店商家/個人

一.投放原理

鑽展的定向就是,每個訪問淘寶的訪客,都會形成搜索、瀏覽、收藏、購買等各種行為,平台會根據這些行為給這些訪客打上各種標簽。如一個人在淘寶上經常購買美白面膜,那麼在她的身上就會帶上「美白面膜」、「女性」等標簽。

在設置定向時,平台可以通過鑽展系統來圈定這些已打上標簽的人群,從而實現只把平台的廣告創意展現給這部分訪客。因此每個行為不同的人,在同一時間打開鑽展的廣告位,看到的廣告都是不一樣的。通過合理定向,把你的廣告展現給你想要的人群,獲得精準流量和好的廣告效果。以下是兩個投放流程:

店鋪推廣

寶貝推廣

二.產品

創意排行榜

平台將歷史投放數據,基於不同的資源位置和人群定向方式,以排行榜的形式把數據展現給大家,整理成相同類目優秀創意、相同營銷場景優秀創意、風格相似店鋪創意。它可以幫助商家直觀的了解到鑽展的廣告環境,更加清楚自己周圍的同行,甚至競爭對手的創意。

創意大講壇

平台將通過對歷史投放數據的挖掘,同時結合眼動儀測試、圖像識別技術、買家行為研究、專業文獻資料研究和ABtest的比對,按相同類目和相同營銷場景,整理成創意設計方法、創意趨勢分析以及消費者洞察。以知識的方式呈現給商家,幫助商家更好的設計創意

創意實驗室:

主要解決商家在創意製作上的兩大問題:

1.創意千人千面,程序化廣告的進化,使得廣告位背後的每一個消費者變的清晰可辨,基於精準定向的廣告投放,轉換率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用一個廣告和所有消費者溝通的方式,已經開始轉變為,和成千上萬的消費者,進行1對1的溝通。這就催生出商家,對於創意製作的量級需求大增。

2.釋放製作成本,就是平台希望通過工具化,直接幫助商家多,快,好,省,批量生成創意,讓商家不再為缺少專業的設計資源操心。

三.優勢

1. [endif]素材豐富,支持常用類目,不同營銷場景.

2. 支持全尺寸聯動和個性化編輯

3. 模板不斷優化,保證套用的模板有效果,主要基於以下四種技術:

·  智能模板庫

平台將通過對歷史投放數據挖掘、眼動儀測試和abtest的比對。以分層打散的格式,沉澱出模版的本框架。再基於創意大講堂沉澱的專業知識,按不同營銷場景、不同類目、不同風格開發模板款式,錄入模版庫

·  智能文案庫

從歷史投放數據中挖掘出,對創意效果影響明顯的文案。按照主標題、副標題、利益點,以不同營銷場景,進行分類提取,錄入文案庫。

·  智能圖片庫:

它的素材升級主要有3大來源: 1.對商家自身歷史投放素材的抓取;2.對商家店鋪詳情頁面的商品圖抓取;3.商家自主上傳的圖片素材。全部匯總到創意圖片庫。

· 智能色彩庫:

包括兩塊內容:1.圖片主色調的自動抓取,它將解決對復雜圖片的主色識別,目前平台已開放完成。2.是對不同風格的配色模型進行開發,收入配色庫中,用於圖片自動配色。

四.解讀

阿里媽媽智鑽服務於淘寶(天貓)開店的客戶,為其提供推廣店鋪和推廣寶貝兩種服務。投放位有移動端、PC端的淘寶、天貓,門戶網站,影視網站,各垂直行業等。一旦選擇了投放位則需要製作相應尺寸的創意圖,為此智鑽給客戶提供了專業的編輯器,根據營銷場景、風格、優秀模板、尺寸、構圖經驗來簡易製作創意。此DCO圍繞著購物的目的進行優化,著眼於模板,利用大數據不斷篩選出最優質模板讓商家直接套用。對於想要持續學習優化投放的商家,智鑽提供了創意大講壇,即以論壇文章的形式總結投放經驗、創意製作技巧等,供商家學習。

借鑒意義:

1.多尺寸編輯器,實時調整創意,所見即所得效果可以降低製作成本和門檻。

2.以套用模板的方式直接製作創意,基於大數據技術還能不斷優化模板,保證點擊效果。

 

競品2-網路霓裳

霓裳創意工具是霓裳平台旗下一款物料製作工具,無設計基礎或者有快速編輯需求的用戶可以通過該工具快速完成PC、移動端的物料製作。

一.功能

1.物料製作

基於創意模板替換素材,簡單編輯即可製作多種尺寸。另外模板也能自定義製作。

2. H5營銷頁面製作工具

移動端營銷頁面及模板製作

3.程序化創意工具

基於營銷賣法、創意設計、用戶需求等標簽體系,產出多賣法、多組合的廣告創意,根據廣告展示環境及用戶需求展示不同創意;利用標簽體系,提供前後體驗一致的廣告前鏈創意及創意落地頁組合,提升廣告效果。

二. 解讀

基於設計好的創意模板,大量版權圖片,通過尺寸分組聯動批量完成物料的製作,製作的物料尺寸可選,但一般是網路系產品下的尺寸,如網盟、鳳巢、信息流推廣等。

霓裳官網下有關於霓裳的操作指南、常見問題解答、創意教程、物料審核的條件、創意教程等內容,可見霓裳的定位是為每一個有推廣需求的客戶提供的物料製作工具。網路商業服務市場有大量自營或第三方公司提供的囊括推廣管理、創意製作、營銷轉化等內容的工具、服務、教程,是一個關於商業營銷的生態,滿足中小企業的推廣需求。

借鑒意義:營銷推廣由原來的專業服務逐漸變成廣告主自建,中小企業通過網路霓裳和網路商業服務兩個平台可以把握廣告創意、廣告預算、廣告效果。

 

競品3-筷子科技

筷子科技的使命是利用大數據幫助廣告主們更好地生成和推送廣告,

一.產品簡介

1.製作管理工具

雲製作工具實現多尺寸廣告在線製作,自動生成多種規格廣告創意;管理平台中的模板庫、素材庫支持一鍵製作創意素材,並包含素材審核、投放。

2. 優化工具

根據懸停、點擊、轉化評判廣告效果。每一個元素的效果都能夠被分析,如文案、背景、插圖等元素。其中優化分為 創意優化 和 創意生產 :對於一次投放活動,從不斷的試錯過程中得出個別性的優化結果;而創意生產是指從每一次的投放活動效果總結經驗,如標簽大小、位置、文案與圖片比例、背景純度、模特數量等。

二.合作模式

1. 對接DSP,優化投放效果

案例: 與宇匯(Bridgewell)合作,打造電商櫥窗

問題 :宇匯知識是台灣互聯網廣告業最大的DSP服務商,專注於電商產品的個人推薦以及重定向技術,擁有上百家台灣本土電商客戶。傳統電商重定向趨於同質化的展現方式,只是不斷地把受眾搜索過的,看過的產品進行展現,效果有一定提升但很快到達瓶頸,甚至在多重曝光情況下給受眾帶來反感,產生視覺疲勞。

解決方案 :筷銷櫥窗解決現有重定向難題。提供受眾關注的商品,也同樣保證商品在不同地方,不同時間和場景有不同風格的展現。

 

2. 對接廣告主,為其設計創意圖並優化效果

案例①:幫助瑪氏巧克力優化其在淘寶的投放

瑪氏巧克力通過與天貓大數據合作,充分利用電商數據做人群細分,找准目標受眾,淘夥伴淘通能夠有針對性地設計多樣化、高質量的溝通元素,實現「千人千面」。但是多樣化的內容需要高效的創意製作配合。筷子KuaiPlay雲創意製作平台可以將導入的創意元素快速組合和拓展,同時適配多種尺寸

案例②:廣發信用卡SEM落地頁優化

問題: 隨著搜索詞的不斷調整優化,競價機制愈發成熟,越來越多的企業在SEM優化之餘,開始注重增加落地頁的信息豐富度,或者精準匹配搜索詞,以期提高落地頁的轉化效果。但落地頁優化一直是非常困難的一塊。每一次頁面製作、頁面審核、頁面優化,都意味著花費更多的預算和精力,為成千上萬個關鍵詞都分別設計一個頁面更是不可能。這點在銀行業尤其明顯。

解決: 筷子科技在了解了廣發信用卡對核心詞落地頁搜索優化的需求後,將落地頁內容和核心關鍵詞進行綁定,設計出幾十種同的創意組合,匹配廣發信用卡的關鍵搜索詞,通過客戶的懸停、點擊等反饋,實時決策創意內容,省去測試、審核時間,轉化率增長超過10%,從落地頁點擊到開卡的比例也明顯提升。而且系統後台能實時收集不同創意組合的點擊率,自動決策和優化,提高點擊率高的創意組合,降低點擊率低的創意組合。

三.解讀:

筷子公司專注於得到廣告請求之後的推送優化:如何保障推送的廣告的效果,即在解決「說什麼」的問題。要保障廣告效果需要注意兩個點:1.如何得到用戶數據並優化演算法來得到更精準的用戶畫像;2.如何保障推送的廣告形式被用戶喜歡。對於第二點,筷子科技的做法是提供便捷的創意製作工具一鍵生成大量廣告創意,並且在廣告點擊效果中收集數據,打造創意DMP,將創意因子解構,利用圖像識別進行創意分類和人工智慧大數據運算,獲得創意設計服務的洞察。核心價值在於這個過程中積累的不同的生活者對不同創意的反應的數據。如何將這部分價值最大化,用技術的手段去歸納每一個人對創意的不同偏好,是筷子科技在這個層次的技術要解決的核心問題。對於舜飛公司,因為已有DSP系統,DPM系統,對於用戶數據和用戶畫像有一定優勢,下一階段可以著眼於對於同一個廣告位推送做更精準的細分,製作多個創意效果來匹配不同的用戶,即使暫時沒有做到筷子科技「元素」級別的優化,也可以做到精準營銷。

相關資料

阿里媽媽

產品介紹:

http://mux.alimama.com/posts/1469

https://alimama.bbs.taobao.com/detail.html?postId=6883874

案例:

https://alimama.bbs.taobao.com/detail.html?postId=6997958

https://alimama.bbs.taobao.com/detail.html?spm=a210m.8146745.0.0.1ef2936c2OLQ1Q&postId=6895432

智鑽介紹:

http://mux.alimama.com/zuanzhan/zncy_pc.html#block10

https://alimama.bbs.taobao.com/detail.html?spm=a2e1t.8741133.12244557.5.2b5c6de8BtLHoN&postId=6997957

https://alimama.bbs.taobao.com/detail.html?postId=6894168

https://help.alimama.com/?spm=a2e1t.8741133.12244557.2.2b5c6de8Lr3udR#!/zuanshi/faq/list?id=8306468

網路霓裳

服務市場

https://fuwu..com/index.html?_t=1516868853931#/home

霓裳介紹

https://yingxiao..com/new/home/proct/details/id/468

http://pro..com/proct/vadd/270.html

http://nichang..com/helpCenter/helpCenter.html

霓裳平台

http://nichang..com/home/home.html

筷子科技

筷子科技網站

https://www.kuaizi.co/index.html

Dco介紹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7/0913/08/45657950_686679505.shtml

http://www.meihua.info/a/65192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1020/19/19671602_600036881.shtml

Ⅱ 面對競品分析,設計師該如何下手

應該每個人都做過競品分析,只是關注的點或者目的不一樣。

比如某天,大Boss給 PM 一個需求:用戶覺得登錄/注冊步驟太繁瑣,並且沒特色。產品經理可能會根據目標用戶或者產品定位,選出幾個 APP 供給交互/視覺設計師參考,並交代清楚需求。交互設計師會將所有相關 APP 進行對比,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從而得到適合的最優方案交給視覺設計師。視覺設計師在得到相應需求和原型後,同樣要做競品分析,只是他們更關注視覺方面。比如某個 APP 的按鈕為什麼選擇大圓角的,是否大圓角也適合我們呢?

以上這個例子,看似是產品經理在引導我們去做競品分析,實際上,這並不需要某個角色去刻意引導我們。每個人每個角色(包括開發和測試)都可以做競品分析,並且很值得去做。簡單來說,這就是一個互聯網人要有的產品思維。

什麼是競品分析?

競品即競爭產品,競爭對手的產品,競品分析顧名思義,是對競爭對手的產品進行比較分析。

競品分析(Competitive Analysis)一詞最早源於經濟學領域,是指對現有的或潛在的競爭產品的優勢和劣勢進行分析。隨著互聯網的火熱,現在被廣泛應用於互聯網產品的立項籌備階段。通過嚴謹高效的競品分析,可以讓產品團隊對自家產品的需求把握、對市場態勢有更加清晰的認知,知彼知己。

真正有用的競品分析,並不是說簡單地找幾個類似的產品,羅列幾個功能,說幾個優缺點就完了。更為重要的是,其中很多文案撰寫邏輯,對比分析方法論,還有最重要的是分析後所得到的解決思路。得到可以落地的策略,才是競品分析的意義所在。

競品分析的目的是什麼?

做競品分析之前,一定要明確:你的目的是什麼?到底需要分析什麼?只有先把目的搞清楚,才知道應該重點分析什麼。其次,目的決定了我們分析的側重點是大而全,還是窄而深。當分析重心放在面上的時候,就很難突出重點,同理,大而全則很難兼顧窄而深。

簡而言之,帶著目的去分析,會讓你分析的效率更高,也會讓分析變得更有價值。

1. 功能借鑒

如果某個核心功能,想要快速借鑒(抄襲)目前有著類似功能並且已經成功/成熟的產品,那麼我們可以重點關注下產品功能,比對一些需求場景、業務流程、交互體驗、UI頁面等。

2. 產品動向

如果你是要重點研究對方可能接下來會做些什麼事,可以重點關注業務形態、產品的數據表現、功能迭代、運營方式以及銷售渠道等。

3. 盈利模式

盈利模式,其實是很多初創公司都會遇到的問題。公司經營多年遲遲沒有盈利,入不敷出。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去分析同行產品間的產品形態、業務邏輯、運營方式和銷售渠道等。

4. 了解行業

如果你其實對於一個領域還沒什麼了解(比如剛跨行新入職的「小白」),只是想要通過幾款產品的深度研究,更好地了解這個領域的產品,那你可能需要進行一個完整的橫向對比,但在此基礎上仍然需要有側重點。比如想知道這個行業到底是處於發展期、成長期還是衰退期,抑或是想了解這個行業賽道上的資本青睞度等。

5. 產品潛力

如果你是要看看兩款或幾款產品,哪一款更有前途更有潛力,或者生命力更強,那可以重點看一看行業現狀、市場前景、產品形態、數據表現、功能迭代、運營方式等。

當然,以上都是舉例,我們的分析目的肯定遠不止這些。希望大家通過這些例子,了解到明確競品分析目的的重要性,切忌淪為套模版。在確認好目標後,我們就可以從市場、產品、體驗 3 個角度展開分析。

如何去做競品分析?

了解了什麼是競品分析,明確了競品分析的目的,就可以正式開始競品分析了。可分為 4 個步驟。

1. 市場分析

在市場分析這個緯度,我們主要分析行業背景、市場規模以及整個行業的發展趨勢。然後,歸納出行業目前面臨的風險,以及可採取的相關對策。另外,了解整個市場下的用戶規模或特徵,可為後期選擇競品指引方向。

如何獲取以上這些信息呢?常用的方法是通過行業報告、行業白皮書等。比如,艾瑞咨詢、易觀千帆、極光大數據、億歐智庫以及199IT網等權威網站發布的一些行業報告,都極具參考價值。

如下圖是關於中國短視頻市場的研究報告,就是來自艾瑞咨詢:

除此之外,還可以逛一逛垂直行業的相關網站,比如寵物行業的狗民網、電商行業的網經社以及一些行業論壇等等。而且網路文庫里也有很多分析報告(時效性不是很強,不過作為參考還可以)。簡而言之,多網路,多Google。

2. 選擇競品

收集競品

選擇競品的第一步,首先得收集競品,那麼收集的渠道有哪些呢?

應用市場搜索、排行榜:通過app store、安卓應用市場搜索,這個比較司空見慣了。另外,還推薦七麥數據和酷傳。根據所輸入關鍵詞,系統會自動提供一部分競品參考。如下圖,是輸入關鍵詞「拼多多」後的搜索結果。

行業報告:推薦艾瑞咨詢、極光大數據、易觀千帆、億歐智庫等。

網路搜索關鍵詞推薦產品。如下圖,是在網路輸入關鍵詞「拼多多」後的搜索結果。

其他的方法:問朋友、朋友圈、微信群等等。逛逛行業論壇,瀏覽相關文章。比如36氪和虎嗅上的文章,有很多前瞻性還比較好的。還有像企查查和天眼查上面,進入相應公司後面也會有個競品推薦,但是目測演算法不太精準,看看就好。

確定競品

判斷是否屬於競品,主要是看三個方面:相似的市場、相似的產品功能以及相似的用戶群體。如果三者同時滿足,則可稱之為直接競品。滿足其一或者其二,則為間接競品或潛在競品。

例如:如今的抖音與微視,當年的新浪微博與騰訊微博之間的關系都是直接競品。而美團和高德,因和滴滴都有著相似的用戶群體(見下圖),都屬於滴滴的潛在競品。而當年美團推出打車和高德的順風車,在網約車領域,明顯給行業巨頭滴滴增加不少壓力。

至於最後到底是選直接競品還是潛在競品,就要看你做這個競品分析的目的了。如果是想做比較全面的研究報告,多數情況下優先選擇直接競品。如果側重點比較明顯,也可根據具體針對的點選擇潛在競品。

3. 競品分析

在收集、整理完關於行業、市場等資料後,我們根據自己的目的確認了要分析的競品(一般2-3個),接下來就可以做競品之間的分析。這一塊也是這篇文章的核心內容。

產品定位

想要在某個賽道殺出一條血路,產品肯定要做差異化。這個差異化一般體現在產品定位、用戶定位上。

了解競品的產品定位,可以去看它官網,還有個最通用的方法是上網路查一查,也可以參考各大平台最新的行業研究報告等。過程不重要,結果是好的就行。如下是短視頻賽道上的三個頭部玩家抖音、微視、快手產品定位的簡單羅列(來自網路):

抖音、微視、快手雖然都是短視頻賽道的產品,但是產品定位還是有所區別。

抖音是一個專注年輕人的音樂短視頻社區,目標定位一二線年輕人,堅持「時尚、潮流」的定位,打造 15S 的音樂短視頻社交。

微視則是直接對標抖音,基於騰訊開放關系鏈的 8S 短視頻分享社區。用戶通過微信和QQ賬號一鍵登錄,可將拍攝的短視頻同步分享到微信好友、朋友圈、QQ好友和QQ空間。

快手是用戶記錄和分享生產、生活的短視頻社區平台。比起前兩者的潮和年輕化的定位,快手面向用戶人群更廣泛,創作的內容和主體也更貼近普通人生活。

由上,我整理如下結論:

△ 三大產品的產品定位差異化

△ 三大產品的用戶定位差異化

簡而言之,抖音,年輕與潮流,重「內容」;快手,真實接地氣,重「人」。微視,重「引流」,搶占兩者市場。

用戶畫像

以下是來自企鵝智酷2018年《抖音&快手用戶研究報告》中關於兩大產品用戶畫像分析:

結合以上,可以得出:抖音在女性用戶、年輕用戶、高收入高學歷用戶以及一線城市用戶佔比上高於快手,但二者並未形成明顯的用戶畫像對立。

兩者的主要用戶糧倉,依然在非一線城市。

其實你會發現,早期的抖音真的有和快手,做差異化競爭。兩者產品定位完全不一樣,也正因為此,抖音後期得以在快手的弱勢區域迅猛增長。不過現如今兩者正慢慢走向大眾化,尤其是抖音已經瞄準三四線城市的市場,內容不再那麼高大上,很多偏低俗內容,以至於去年還被行政處罰。而微視呢,更像是一個觀望者,目前看來真的就只是在搶占兩者市場,暫未看出明顯的差異化。

場景分析

以下是來自企鵝智酷2018年《抖音&快手用戶研究報告》中關於抖音、快手消費者場景分析:

結合以上,可以得出:

用戶使用快手和抖音多用來打發無聊時間,飯後與睡前的成段時間是典型的使用場景;

抖音用戶更愛刷「推薦」,而快手用戶刷「關注」比例更高。

產品功能

梳理競品功能架構,對於我們做一個新產品是一個很好的參考,對於老產品更是個優化迭代的參考。以下也是以抖音、微視、快手為例進行功能架構的簡單梳理:

由三者對比可看出:

微視的功能最多最雜,快手最簡單,抖音其次;

三者的核心功能,均為拍攝/發布、瀏覽視頻。

首頁視頻瀏覽模式:從以上分析可看出,三者的瀏覽模式幾乎一致,都採用全屏循環播放模式。

快手有幾點差異化:

右滑出現的是視頻列表的縮略豎版,抖音和微視則都是進入作者主頁;

快手在當前視頻會滾動顯示用戶評論,單擊則出現「暫停」圖標/進度條(大於30秒的視頻)。

前面了解了快手的產品定位後,對於這兩點差異化就很容易理解了。快手更重視「人」,這個「人」不僅僅是看視頻的人,還有拍視頻的人。所以左滑展示創作者的視頻列表,弱化了視頻的封面引導,即增加了作者作品的曝光率,又可以讓觀看者沉浸式瀏覽。

而抖音更注重視頻質量,所以想看作者其他的視頻,也必須點擊到作者主頁,看到所有視頻封面然後挑選。當然,除了這一點,與其背後運營策略肯定也是有一定關系的(主頁有抖音小店,可加速作者變現)。

拍攝/發布流程對比:

依據以上操作流程來總結:

操作流程的復雜程度,抖音和微視是類似的,操作簡單,易於上手。快手相對來說操作流程復雜。

在功能設置上,微視的特效要略多於抖音,在「美化」方面微視加入了美體特效,還有歌詞字幕功能,這是微視的一大拍攝亮點。而快手的功能較多,快手有K歌功能和照片編輯視頻功能,這一點是不同於抖音和微視的。

交互體驗

這個部分,建議只分析核心功能的交互體驗。如果想要詳盡到各個模塊,應該與交互設計師協作完成。

在開始之前,我們可以帶著這幾個問題去做:主要功能入口是否清晰明確?各入口間跳轉是否會迷失?最重要的內容有沒有直接展示?通過分析,看看競品的在交互設計上有沒有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我們是否可以做到更好。

假如:對方的產品的頁面布局比我們更舒適,更受用戶歡迎,那我們可以基於自己產品定位和品牌基因,考慮是否可以借鑒。

還是以抖音、微視、快手三大產品為例進行分析。

以上是抖音、微視、快手三者的主頁布局(原型),通過對比可得出:

在主頁上,無論是布局還是交互手勢,三者都非常趨同。有幾點明顯的差異是:

快手的導航,採用了安卓的 MD 設計規范,將導航放於頂部,利用抽屜導航收起其他功能。這與快手的早期用戶定位有關,畢竟是主攻下沉市場,三四線城市用戶用安卓手機偏多。遵循 MD 規范是個很不錯的選擇。

快手左滑切換出作者的作品列表(縮略圖)。這么做用戶更加沉浸,並且增加了創作者其他作品的曝光率。而抖音與微視,左滑轉到作者主頁,相當於是引導用戶關注作者,增加的是創作者的曝光率,更符合其培養網紅/KOL的運營理念。

微視把點贊、評論、分享等功能圖標放在視頻底部,這個布局真的是有點迷之尷尬,非常容易誤點。而且,對於習慣抖音、快手(雖然也剛優化不久)的用戶來說,很不習慣。

以上只是舉例分析了抖音、微視、快手三者首頁的交互體驗,僅供參考。實際做的過程中,大家可根據自己的需要,或產品迭代的需求,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視覺設計

視覺設計和交互同理,如果想要詳盡的分析,請與視覺設計師協作完成,他們肯定在這方面更專業。我們依然以抖音、微視、快手為例,講一講如何進行視覺設計的分析,先來看三者的 LOGO 設計對比:

抖音的 logo 將品牌名稱首字母「d」與五線譜中的音符元素融為一體,並通過故障藝術手法體現出了「抖動」 的動感姿態,再配以黑色的底色,給人一種很炫酷的感覺。

微視底色則以漸變色藍紅搭配中間形似「播放」的標識,傳達出一種新潮的感覺。但是漸變色色調豐富容易引起視覺疲勞,這樣的設計相對更加小眾,不過也符合他們產品定位新潮炫酷。

快手則以橙色為主色,加上很好識別的「攝像機」標識,給人清晰地傳達出快手是一款視頻軟體。其次,純色搭配,簡潔明晰的設計理念更符合前幾年流行的 APP 設計搭配,相對也沒有後期 APP 的更加閃亮炫酷。

頁面的視覺設計對比:

由以上對比,可知:

整體來說,三者的視覺設計都做得還不錯,因為前期產品定位的緣故,快手在三者中,視覺設計偏簡單,不像抖音和微視高大上。而微視與抖音相比,很明顯的是,微視在動效方面,比抖音用心很多;圖標設計上面,給人的感覺也更加精緻、統一。

商業模式

商業模式是一個非常寬泛的概念,通常我們所說的與商業模式有關的說法很多,包括運營模式、 盈利模式、B2B模式 、B2C模式、「滑鼠加水泥」模式、廣告收益模式等等,不一而足。商業模式是一種簡化的商業邏輯。用最直白的話說:商業模式就是公司通過什麼途徑或方式來賺錢。

仍然以抖音、快手為例,簡單分析三者在運營模式和盈利模式上的差異。

運營模式:

盈利模式:

由以上對比,可知:

抖音在運營方面可謂下足了功夫,一路高歌猛進,短時間內起勢。相對來說,快手的運營較佛系,尤其是前期,幾乎是沒有運營(CEO宿華:沒有明星導向,不捧紅人,做一隻「隱形」的手)。2017 年感受到了來自抖音的壓力,才開始正式發力開始做宣傳運營。

微視除了靠騰訊引流,最明智的舉措就是與央視大型晚會進行了合作。不過,抖音從側面切入,與 25 家央企達成合作順利入駐抖音。

盈利模式方面,快手和抖音的盈利模式幾乎一樣,只是快手更依賴主播的直播打賞的五五抽成,而抖音更依賴信息流廣告。

微視在盈利模式上,對比前兩者顯得有點滯後。應該尚在找尋中,目前就算是接廣告也只是騰訊旗下產品的廣告。除此外,電商變現也正在孵化中。

下圖是三者月活數據對比,抖音作為後來者,已經超越快手,成為短視頻賽道的老大哥。而微視,商業模式還尚未成熟,有待摸索。

4. 分析結論

以上三個模塊,讓我們知道了如何對行業進行分析、如何選擇競品、如何對競品進行對比分析。最後一個步驟,我們需要從以上所分析的內容,得到有利於我們產品的策略或方法,包括發展戰略、營銷策略、迭代策略等等。

分析的方法論有很多種,最常用的是 SWOT 分析法,此外還有 4P/4C 理論、PEST 理論(常用來分析宏觀環境)、波特五力模型、波士頓矩陣(又叫四象限分析法)等等。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使用場景和不一樣的作用。感興趣的可以去網上查一查這些方法論的使用案例,或者私下交流,這里就不做過多的探討了。

以抖音為例,針對其他兩款競品進行 SWOT 分析:

從以上分析,我們得到 4 個發展戰略。

SO戰略

利用強力的智能演算法,以及有效的運營模式優勢,增強內容的質量,在短視頻這個風口下,快速佔領用戶群,搶占市場份額。

利用當下龐大的用戶量,提高產品本身在短視頻領域的市場競爭力。

利用母公司本身的資金支持,加大運營力度對產品的設計、運營及 UGC、PGC 等內容的質量提升。

利用目前廣告商的青睞,不斷嘗試商業化變現方式。

WO戰略

在短視頻風口市場,優化自身的智能推薦演算法,優化用戶的生命周期管理,建立用戶的防流失機制,提高產品競爭力。

建立更加貼近用戶的運營架構,優化自身產品短視頻流量的分發機制。

加強 PGC 運營,建立平台,並嘗試從 PGC 作者及廣告商的商業化運作。

激勵更多普通人創造內容,沉澱社交關系。

ST戰略

利用技術演算法優勢、運營優勢,繼續增加產品競爭力,從功能、運營方式等建立自己的核心優勢搶占市場份額,增強產品在終端用戶的影響力,給騰訊和阿里系同賽道產品製造壓力。

研發演算法審核機制,規避政策風險。

利用自身的技術運營等優勢,搶佔大量的市場份額。

WT戰略

優化推薦演算法提高用戶粘度,建立技術壁壘。

做市場下沉,搶奪三四五線城鎮用戶。

聯合多流量平台,實行異業聯盟政策,增強在終端的影響力。

完善質量把控機制,防範有關政策風險。

根據產品當下的發展階段,選其中一個作為發展戰略落地執行。實際分析過程中,我們會根據不同的需求,獲得相應的結論。

總結

古人有雲: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分析別人的產品是為了指導自己的行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要為了分析而分析,要帶著目的去分析,最後一定要總結出行動點。

最後,我將今天分享的內容整理如下,大家可以參考這些點去做競品分析。

一定要帶著問題、帶著疑惑去分析。如果你想套模版,真的沒必要。做競品分析對於了解整個行業動態非常有幫助,基本上你做下來了,整個行業的玩法、規則等都會大概清楚了。然後想要用什麼樣的打法,就看你目標是什麼了。

Ⅲ 產品分析和競品調研

【Part 1:產品調研是什麼】

產品分析:了解產品概況,具體功能模塊的產品設計邏輯
競品調研:產品監測,不能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更多的是:交流學習,提升產品的感覺(一個人能體驗的產品是有限的,時間有限,角度有限。想體驗更多,就要和同事一起合作,一起相互學習),這是最關鍵的點。
(不要只關注行業內的東西,世界上優秀的產品都是值得學習的)
產品調研≠行業分析:回到產品本身:邏輯、流程、方法
產品調研≠產品體驗報告:不只是截圖和講解,這只是體驗報告,分享的可用性不高
產品調研≠產品報告:不能本末倒置,報告只是很小一部分,調研的過程是更重要的。
(不要用看起來很高深的東西證明自己的結論是不靠譜的,也沒必要用各種演算法和框架讓報告看起來是靠譜的)
(不要通過競品的報告來證明自己的「存在感」,不要只看到人家不好的,要更多看到別人好的地方)

不做產品調研的PM是不合格的,優秀的PM一定要做好產品調研

【Part2:抄也是一門學問】

產品調研的過程經過幾個階段:

二.目的
1.通過調研結論,來制定自己的產品策略
2.通過調研,深入了解一個產品的運作模式(但可能會限制你的發揮,容易讓你陷入細節點)
——切記:不要大而全(越聚焦越好),不要行業調研假大空(那是咨詢調研公司做的)

二.選定目標產品
1.功能點調研:關注 主流產品 的相關模塊
(這些產品已經被大量教育了,用戶很了解整個過程)
2.完整產品調研:關注 1個龍頭產品 1-2個新晉熱門產品

三.深度體驗產品(用戶是誰,使用場景是什麼,滿足什麼需求)
1.關注用戶場景和需求:xx產品解決了xx用戶xx場景下的xx問題
2.把用戶場景和需求確定下來後,盡可能找到相應的用戶做簡單的訪談
3.找出用戶視角看產品的實現邏輯

四.還原產品
假如你來做,你會怎麼做?解剖完以後要去還原回去。
1.重要關注的是流程,而不是界面:核心的流程是什麼,核心的頁面,產品的結構是什麼樣子

五.分析產品
1.從產品視角來分析,而不是自我感覺
(其實去掉自我感覺,你會發現很多你覺得不好的內容,沒有那麼不堪)
2.關注產品表現,而不是界面
3.不要做看似復雜的分析,通常從用戶的使用流程中,數據已經出來了。(看關鍵的數據即可)

六.產品迭代和運營分析
所有的產品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可以去看看演變過程和過程中的手段。
1.現在很重要,但是發展過程更重要。
2.從別人的過程中可以看到別人踩過的坑。
3.從運營過程中可以發現產品的表現和重要程度

七.快速橫向比較同類型的產品
看看他目前在同類中屬於什麼位置,找到產品之間的差一點。
1.看看競爭格局,處於什麼位置
2.找到他們的核心差異
3.最終總結分析他們的優缺點

八.調研報告
1.結論最重要,一定要有結論,清晰明確的結論
2.用邏輯清晰表達調研過程和結論之間的關系和關聯
3.抓重點,說正式
(不要帶個人色彩,用中立的角度去描述)

九.推廣報告
講解的過程,分享的過程,是提升自己的過程。單單聽別人講很難提升自己
建議公司內部可以有分享會,對外可以在互聯網多分享。

anyway,如果你不能從流程上去提建議,只能提界面的改進,這在產品上叫做不痛不癢的東西。

Ⅳ 遠程會議類app競品調研分析報告——騰訊會議VS Zoom Cloud Meetings

一、前言

       作為對軟體工程系學生,本人對互聯網產品有著極濃的興趣,在空閑時間會學習一些產品知識,並希望通過本次報告提高自身對互聯網產品的理解,增強自己的產品感。

二、體驗環境

產品版本:騰訊會議v1.4.1 & Zoom Cloud

Meetings v4.6.10(以下簡稱為Zoom)

設備型號:iPhone7

體驗環境:IOS11.2.6

三、背景分析

2020年,因為疫情影響,線上教學以及線上辦公成為了全國人民所面臨的巨大需求,而針對這一需求,騰訊和Zoom兩家公司的騰訊會議、Zoom這兩款產品,迅速滿足了大多數用戶的使用需要,與此同時線上(遠程)辦公的爆發式增長也可能成為該行業進一步發展的良好契機,因此,分析已有的優秀產品並從中汲取經驗,有利於做出更好的產品以便在後續的競爭中獲得更大的市場份額。

四、競品市場分析

       騰訊會議和Zoom是當前遠程會議類app的典型代表,在當前的遠程辦公領域具有相當的代表性,因此兩者的競爭格局和發展趨勢都值得我們進行了解分析。

    騰訊會議是騰訊雲旗下的一款音視頻會議產品,於2019年12月底上線。截至2020年3月18日,騰訊會議日活躍賬戶數超過1000萬,屬於遠程會議類APP中的新生力量。

    Zoom由來自於Cisco與WebEx的工程師2011年研發推出(2013年進入中國市場),並迅速在全球流行,是一款多人手機雲視頻會議軟體,為用戶提供兼備高清視頻會議與移動網路會議功能的免費雲視頻通話服務。

從網路指數的搜索指數來看,二者的熱度從春節到現在都保持在較高的水平,其中騰訊會議處在優勢地位。

從IOS APP Store排行榜可以看出,目前騰訊會議和Zoom在商務板塊的國內市場佔有率上都有著不錯的表現,騰訊會議處在第二名,而Zoom處在第五名;而在小米應用市場方面的數據,Zoom的排名僅在12名,與排名第二的騰訊會議差距較大。

綜上所述,騰訊會議在目前國內市場上的受歡迎程度比Zoom要高一些。

五、產品核心策略分析

1. 產品定位

產品定位專為企業打造的一個工作商務溝通、協同、智能移動辦公平台,幫助企業內部溝通和商務溝通更加高效安全提供完全BYOD(bring your own device)式的統一通信技術解決方案。

上線時間2019年2011年(2013年進入中國市場)

用戶群體有線上會議需求的企業和組織有線上會議需求的企業和組織

產品優勢用戶群體廣泛(依託於微信十多億的用戶)、騰訊產品的品牌價值迭代多個版本、用戶體驗好、有眾多知名企業使用該產品

2. 用戶群特徵

從網路指數獲取的數據可以發現,這兩款產品的用戶更多地集中在廣東、北京、上海等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一線城市佔據更高的比例,原因可能是一線城市/發達地區具有更大的企業,此外這些地區的企業對於線上辦公、提高企業效率的需求比較大。而年齡分布也與大多數企業中職員的年齡分布相吻合。

六、產品結構分析

1. 功能規格

註:此表所有數據均由本人在iphone7及iPad air2下測試得到,僅代表該版本環境下的兩產品功能。

2. 關鍵功能對比

①安全功能:

騰訊會議:

Zoom:

目前騰訊會議採取的安全策略是設置是否主持人的方式進行屏幕共享限制,在主持人將不屬於本會議的人員移出後可以選擇不允許其再次進入,這一定程度上阻止了一些不速之客;而Zoom則是採用管理員准入和更高級別的許可權控制(共享屏幕、聊天、自己改名三個選項),降低了聊天區和用戶名稱出現不適宜內容的風險,同時在會議人員到齊後可以進行會議加鎖,禁止其他人員加入本場會議(這種做法顯然不適用於參會人員不確定的場景,但也是為用戶提供了一個隔絕干擾的方法)。

思考與建議:

Zoom的管理員准入方式對於避免非與會人員的加入效果很好,騰訊會議可以學習這種方式以確保在無密碼的即興會議中與會人員的控制,提高會議的安全性,保障好客戶的隱私;而Zoom可以在原本的基礎上增加批量處理的操作,通過反選等措施幫助管理員降低操作難度,更好地處理大群體會議中的人員准入。

②屏幕共享功能

騰訊會議:

共享者:

觀看者(截圖操作前後):

Zoom:

共享者:

觀看者(可遠程操作視角,圖二存在嚴重屏幕遮擋問題):

兩者在屏幕共享方面各有千秋:

騰訊會議支持共享屏幕水印選項且用戶截圖後會彈窗提醒,此舉可以保障用戶的隱私不被泄漏,即是泄漏也可溯源,但是水印標志僅有一個,且覆蓋范圍較小,對於局部截圖不能夠很好防範;

Zoom方面則是在共享本身做得更好:添加遠程式控制制屏幕選項和塗鴉功能都能大大提高與會各方的互動效率,使得溝通更加方便,但是它的屏幕遮擋是急需解決的一個問題。

思考與建議:

    騰訊會議的共享水印和Zoom的遠程屏幕控制、塗鴉功能,一者注重用戶隱私,一者注重用戶互動體驗,在各自的領域都十分出彩,若各自能夠取長補短,定能使自己的產品更受用戶喜愛。

③預約會議功能:

騰訊會議:

Zoom:

兩者的預約會議功能都實現了與本地日歷相結合的功能,在會議開始前會通過日歷提醒用戶,不過Zoom在程序主頁面加上帶背景的待辦會議備忘,相較於騰訊會議的界面要好看一些,也能在會議tab中查看待進行的和已錄制的會議。

七、總結和思考

       騰訊會議和Zoom作為遠程會議類APP領域目前的領頭羊,在整個分析過程中,一遍又一遍地帶我震撼,許多諸如虛擬背景、截屏模糊、會議加鎖、共享屏幕水印等功能都無不體現了這兩支產品團隊在設計上對人性的洞察,他們把他們對用戶需求的理解很好地在產品中體現出來,也為我這個產品新人提供了不少學習的思路,以下是我們對這兩款產品各自亮點和待優化之處的一點思考:

    騰訊會議相對於Zoom而言,個人認為最大的優勢在於依託於騰訊本身在社交領域的強勢資源,通過微信小程序等方式進行引流,能夠大大提高產品的知名度和用戶粘度;而Zoom作為面世至今九年的產品,它經歷了多次的迭代,對於用戶需求的把握會更好一些,使得它的產品在用戶體驗方面個人認為很不錯。但是作為追求產品極致體驗的我還是想指出他們各自的一些待優化之處:

騰訊會議:

用戶體驗方面:

①目前不設有視頻預覽功能,無法滿足用戶在正式會議前進行視頻測試的需求,建議加上這一功能。

    ②目前不設有屏幕錄制功能,有一部分會議存在存檔及復盤的需求,加上這一功能能夠很好地滿足這一需求。

    ③屏幕共享方面,可以考慮增加遠程屏幕控制和塗鴉功能,提高與會人員的互動效率;頂部彈框的彈出響應不夠靈敏,可以採取加入「彈出/收起/固定」按鈕解決這一問題。

    ④顯示方面,Zoom的畫廊視圖可以作為參考,但本人認為若能提供更高自由度的用戶自定義屏幕顯示順序的話,將會給用戶帶來較好的參會體驗(現有的發言者前置模式也很不錯)。

    ⑤在線文檔方面,考慮到部分設計類用戶的展示需求,可以將ppt也列入可新建類別中,供需要協商製作ppt的團隊使用。

    ⑥騰訊會議iPad端登錄界面不支持橫屏操作,可以考慮添加此響應式顯示。

    ⑦對於本應用的熱門功能可以在用戶第一次使用時提供使用指導。

隱私安全方面:

    ①目前不設有人員准入功能,會存在無關人員加入會議造成隱私泄露的風險,建議加上此功能。

    ②對於在切換應用時截屏的操作,騰訊會議可以效仿Zoom推出截屏模糊功能,保護用戶的隱私。

Zoom :

用戶體驗方面:

①對於用戶准入功能,可以增加批量處理操作供管理者更便利地進行大群體會議的人員准入審核工作。

②聊天功能需要解決現存的iPad端無法接收PC端發出的文件同時無法上傳文件的問題。

③屏幕共享方面,屏幕遮擋問題急需解決,會很影響用戶的使用體驗;多人共享功能在單顯示屏環境下表現不如人意,需要進行優化。

④在線文檔使用oneDrive等方式對於非計算機熟練操作者來說存在一定難度,若能直接使用類似騰訊會議的文件上傳或具體類別文件在線生成的方式相信會很好地降低用戶的操作難度。

⑤對於本應用的熱門功能可以在用戶第一次使用時提供使用指導。

⑥iPad端Zoom拔耳機後左上角音效顯示為無聲,實際上仍能聽到會議內容外放,需要優化。

隱私安全方面:

    ①可以添加屏幕共享水印功能及在獲取到用戶截圖動作後彈窗提示未授權的截圖可能存在違法風險,保障用戶的隱私不受侵犯。

    ②虛擬背景功能中的邊緣計算演算法有待優化,當屏幕旋轉180°後將人物衣服虛擬掉的概率大幅上升。

Ⅳ 互聯網產品 | 一篇文章,教你落地競品分析

記得之前寫了一篇關於 如何讓輸出交互文檔的文章 ,有小夥伴後台回復「禁品分析」。嚇我一跳,他意思應該是想說「競品分析」吧。其實應該每個人都做過競品分析,只是關注的點或者目的不一樣罷了。

比如某天,大Boss給PM一個需求:用戶覺得登錄/注冊步驟都太繁瑣了,並且太沒特色。

產品經理 可能會根據目標用戶或者產品定位,選出幾個APP供給交互/視覺設計師參考,並交代清楚需求。 交互設計師 會將所有相關APP進行對比,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從而得到適合的最優方案交給視覺設計師。 視覺設計師 在得到相應需求和原型後,同樣要做競品分析,只是他們更關注視覺方面。比如某個APP的按鈕為什麼選擇大圓角的,是否大圓角也適合我們的呢?

以上這個例子,看似是產品經理在引導我們去做競品分析,但實際上,這並不需要某個角色去刻意引導我們。每個人每個角色(包括開發和測試)都可以做競品分析,並且很值得去做。

簡單來說,這就是一個互聯網人要有的 產品思維 。

競品即競爭產品,競爭對手的產品,競品分析顧名思義,是對競爭對手的產品進行比較分析。

競品分析(Competitive Analysis) 一詞最早源於經濟學領域,是指對現有的或潛在的競爭產品的優勢和劣勢進行分析。隨著互聯網的火熱,現在被廣泛應用於互聯網產品的立項籌備階段。通過嚴謹高效的競品分析,可以讓產品團隊對自家產品的需求把握、對市場態勢有更加清晰的認知,知彼知己。

真正有用的競品分析,並不是說簡單地找幾個類似的產品,羅列幾個功能,說幾個優缺點就完了。更為重要的是,其中很多文案撰寫邏輯,對比分析方法論,還有最重要的是:分析後所得到的解決思路。得到可以 落地的策略 ,才是競品分析的意義所在。

做競品分析之前,一定要明確:你的目的是什麼?你到底需要分析什麼?只有先把目的搞清楚,才知道應該重點分析什麼。其次,目的決定了我們分析的側重點是大而全,還是窄而深,當分析重心放在面上的時候,就很難突出重點,同理,大而全則很難兼顧窄而深。

簡而言之,帶著目的去分析,會讓你分析的效率更高,也會讓分析變得更有價值。

1、功能借鑒

如果某個核心功能,想要快速借鑒(抄襲)目前有著類似功能並且已經成功/成熟的產品,那麼我們可以重點結關注下產品功能,比對一些需求場景、業務流程、交互體驗、頁面UI等。

2、產品動向

如果你是要重點研究下對方可能接下來會做些什麼事,可以重點關注業務形態、產品的數據表現、功能迭代、運營方式以及銷售渠道等。

3、盈利模式

盈利模式,其實是很多初創公司都會遇到的問題。公司經營多年遲遲沒有盈利,入不敷出。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去分析分析同行產品間的產品形態、業務邏輯、運營方式和銷售渠道等。

4、了解行業

如果你其實對於一個領域還沒啥了解(比如剛跨行新入職的「小白」),只是想要通過幾款產品的深度研究,更好地了解這個領域的產品,那你可能需要進行一個完整的橫向對比,但在此基礎上仍然需要有側重點。

比如想知道這個行業到底是處於發展期、成長期還是衰退期,抑或是想了解這個行業賽道上的資本青睞度等。

5、產品潛力

如果你是要看看兩款或幾款產品,哪一款更有前途更有潛力,或者生命力更強,那可以重點看一看行業現狀、市場前景、產品形態、數據表現、功能迭代、運營方式等。

當然,以上都是舉例,我們的分析目的肯定遠不止這些。希望大家通過這些例子,了解到明確競品分析目的的重要性,切忌淪為套模版。在確認好目標後,我們就可以從市場、產品、體驗 3個角度展開分析。

了解了什麼是競品分析,明確了競品分析的目的,就可以正式開始競品分析了。可分為4個步驟:

在市場分析這個緯度,我們主要分析 行業背景、市場規模 以及整個行業的發展趨勢。然後,歸納出行業目前 面臨的風險 ,以及 可採取的相關對 策。另外,了解整個市場下的 用戶規模或特徵 ,可為後期選擇競品指引方向。

如何獲取以上這些信息呢?常用的方法是通過行業報告、行業白皮書等。比如,艾瑞咨詢、易觀千帆、極光大數據、億歐智庫以及199IT網等權威網站發布的一些行業報告,都極具參考價值。

如下圖是關於中國短視頻市場的研究報告,就是來自艾瑞咨詢:

除此之外,還可以逛一逛垂直行業的相關網站,比如寵物行業的狗民網、電商行業的網經社以及一些行業論壇等等。而且網路文庫里也有很多分析報告(時效性不是很強,不過作為參考還可以)。簡而言之,多網路,多Google。

2.1 收集競品

選擇競品的第一步,首先得收集競品,那麼收集的渠道有哪些呢,下面來展開講:

應用市場搜索、排行榜: 通過app store、安卓應用市場搜索,這個比較司空見慣了。另外,還推薦七麥數據和酷傳。根據所輸入關鍵詞,系統會自動提供一部分競品參考。如下圖,是輸入關鍵詞「拼多多」後的搜索結果。

行業報告 :推薦艾瑞咨詢、極光大數據、易觀千帆、億歐智庫等。

網路搜索關鍵詞 推薦產品。如下圖,是在網路輸入關鍵詞「拼多多」後的搜索結果。

其他的方法: 問朋友、朋友圈、微信群等等。逛逛行業論壇,瀏覽相關文章。比如36氪和虎嗅上的文章,有很多前瞻性還比較好的。還有像企查查和天眼查上面,進入相應公司後面也會有個競品推薦,但是目測演算法不太精準,看看就好。

判斷是否屬於競品,主要是看三個方面:相似的市場、相似的產品功能以及相似的用戶群體。如果三者同時滿足,則可稱之為 直接競品 ,滿足其一或者其二,則為 間接競品或潛在競品 。

例如:如今的抖音與微視,當年的新浪微博與騰訊微博之間的關系都是直接競品。而美團和高德,因和滴滴都有著相似的用戶群體(見下圖),都屬於滴滴的潛在競品。而當年美團推出打車和高德的順風車,在網約車領域,明顯給行業巨頭滴滴增加不少壓力。

至於最後到底是選直接競品還是潛在競品,就要看你做這個競品分析的目的了。如果是想做比較全面的研究報告,多數情況下優先選擇直接競品。如果側重點比較明顯,也可根據具體針對的點選擇潛在競品。

在收集、整理完關於行業、市場等資料後,我們根據自己的目的確認了要分析的競品(一般2-3個),接下來就可以做競品之間的分析。這一塊也是這篇文章的核心內容。

想要在某個賽道殺出一條血路,產品肯定要做差異化。這個差異化一般體現在產品定位、用戶定位上。

想知道競品的產品定位,可以去官網了解,還有個最通用的方法是上網路查一查。也可以參考各大平台最新的行業研究報告等。 過程不重要,結果是好的就行。

如下是短視頻賽道上的三個頭部玩家抖音、微視、快手產品定位的簡單羅列(來自網路):

抖音、微視、快手雖然都是短視頻賽道的產品,但是產品定位還是有所區別。

抖音 是一個專注年輕人的音樂短視頻社區,目標定位一二線年輕人,堅持「時尚、潮流」的定位,打造 15S 的音樂短視頻社交。

微視 則是直接對標抖音,基於騰訊開放關系鏈的 8S 短視頻分享社區。用戶通過微信和QQ賬號一鍵登錄,可將拍攝的短視頻同步分享到微信好友、朋友圈、QQ好友和QQ空間。

快手 是用戶記錄和分享生產、生活的短視頻社區平台。比起前兩者的潮和年輕化的定位,快手面向用戶人群更廣泛,創作的內容和主體也更貼近普通人生活。

由上,我整理如下結論:

簡而言之,抖音,年輕與潮流,重「內容」;快手,真實接地氣,重「人」。微視,重「引流」,搶占兩者市場。

以下是來自企鵝智酷2018年《抖音&快手用戶研究報告》中關於兩大產品用戶畫像分析:

結合以上,可以得出:

1、抖音在 女性用戶、年輕用戶、高收入高學歷用戶以及一線城市用戶 佔比上高於快手,但二者並未形成明顯的用戶畫像對立

2、兩者的主要用戶糧倉,依然在 非一線城市 。

其實你會發現,早期的抖音真的有和快手,做差異化競爭。兩者產品定位完全不一樣,也正因為此,抖音後期得以在快手的弱勢區域迅猛增長。不過現如今兩者正慢慢走向大眾化,尤其是抖音已經瞄準三四線城市的市場,內容不再那麼高大上,很多偏低俗內容,以至於去年還被行政處罰。

而微視呢,更像是一個觀望者,目前看來真的就只是在搶占兩者市場,暫未看出明顯的差異化。

以下是來自企鵝智酷2018年《抖音&快手用戶研究報告》中關於抖音、快手消費者場景分析: 

結合以上,可以得出:

1、用戶使用快手和抖音多用來 打發無聊時間 , 飯後與睡前的成段時間 是典型的使用場景;

2、抖音用戶更愛刷 【推薦】 ,而快手用戶刷 【關注】 比例更高。

梳理競品功能架構,對於我們做一個新產品是一個很好的參考,對於老產品更是個優化迭代的參考。以下也是以抖音、微視、快手為例進行功能架構的簡單梳理:

由三者對比可看出:

1、微視的功能最多最雜,快手最簡單,抖音其次;

2、三者的核心功能,均為拍攝/發布、瀏覽視頻。

首頁視頻瀏覽模式:

從以上分析可看出,三者的瀏覽模式幾乎一致,都採用全屏循環播放模式。快手有幾點差異化:

1、右滑出現的是視頻列表的縮略豎版,抖音和微視則都是進入作者主頁;

2、快手在當前視頻會滾動顯示用戶評論,單擊則出現【暫停】圖標/進度條(大於30秒的視頻)

前面了解了快手的產品定位後,對於這兩點差異化就很容易理解了。快手 更重視「人」 ,這個「人」不僅僅是看視頻的人,還有拍視頻的人。所以左滑展示創作者的視頻列表,弱化了視頻的封面引導,即增加了作者作品的曝光率,又可以讓觀看者沉浸式瀏覽。

而抖音更 注重視頻質量 ,所以想看作者其他的視頻,也必須點擊到作者主頁,看到所有視頻封面然後挑選。當然,除了這一點,與其背後運營策略肯定也是有一定關系的(主頁有抖音小店,可加速作者變現)。

拍攝/發布流程對比:

依據以上操作流程來總結:

1、操作流程的復雜程度,抖音和微視是類似的, 操作簡單,易於上手 。快手相對來說操作流程 復雜 。

2、在功能設置上,微視的特效要略多於抖音,在「美化」方面微視加入了美體特效,還有歌詞字幕功能,這是微視的一大拍攝亮點。而快手的功能較多,快手有K歌功能和照片編輯視頻功能,這一點是不同於抖音和微視的。      

這個部分,建議只分析核心功能的交互體驗。如果想要詳盡到各個模塊,應該與交互設計師協作完成。

在開始之前,我們可以帶著這幾個問題去做:主要功能入口是否清晰明確?各入口間跳轉是否會迷失?最重要的內容有沒有直接展示?通過分析,看看競品的在交互設計上有沒有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我們是否可以做到更好。

假如:對方的產品的頁面布局比我們更舒適,更受用戶歡迎,那我們可以基於自己產品定位和品牌基因,考慮是否可以借鑒。

還是以抖音、微視、快手三大產品為例進行分析。

以上是抖音、微視、快手三者的主頁布局(原型),通過對比可得出:

在主頁上,無論是布局還是交互手勢,三者都非常 趨同 。有幾點明顯的差異是:

1、快手的導航,採用了安卓的 MD設計規范 ,將導航放於頂部,利用抽屜導航收起其他功能。這與快手的早期用戶定位有關,畢竟是主攻下沉市場,三四線城市用戶用安卓手機偏多。遵循MD規范是個很不錯的選擇。

2、快手左滑切換出作者的作品列表(縮略圖)。這么做 用戶更加沉浸 ,並且增加了創作者其他作品的曝光率。而抖音與微視,左滑轉到作者主頁,相當於是引導用戶關注作者,增加的是創作者的曝光率,更符合其培養網紅/KOL的運營理念。

3、微視把點贊、評論、分享等功能圖標放在視頻底部,這個布局真的是有點迷之尷尬,非常非常 容易誤點 。而且,對於習慣抖音、快手(雖然也剛優化不久)的用戶來說,很不習慣。你本身就是搶人家市場來的,何必在這個地方增加用戶理解成本,建議早點改成右側。(除非微視老大覺得點贊、評論等功能並不重要,只想讓用戶好好看視頻,沉浸在裡面。)

以上只是舉例分析了抖音、微視、快手三者首頁的交互體驗,僅供參考。實際做的過程中,大家可根據自己的需要,或產品迭代的需求,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就是了。

視覺設計和交互同理,如果想要詳盡的分析,請與視覺設計師協作完成,他們肯定在這方面更專業。我們依然以抖音、微視、快手為例,講一講如何進行視覺設計的分析,先來看三者的LOGO設計對比:

抖音 的 logo 將品牌名稱首字母「d」與五線譜中的音符元素融為一體,並通過故障藝術手法體現出了「抖動」 的動感姿態,再配以黑色的底色,給人一種很炫酷的感覺。 

微視 底色則以漸變色藍紅搭配中間形似」播放「的標識,傳達出一種新潮的感覺。但是漸變色色調豐富容易引起視覺疲勞,這樣的設計相對更加小眾,不過也符合他們產品定位新潮炫酷。

快手 則以橙色為主色,加上很好識別的「攝像機」標識,給人清晰地傳達出快手是一款視頻軟體。其次,純色搭配,簡潔明晰的設計理念更符合前幾年流行的 APP 設計搭配,相對也沒有後期的 APP 的更加閃亮炫酷。

頁面的視覺設計對比:

由以上對比,可知:

整體來說,三者的視覺設計都做得還不錯,因為前期產品定位的緣故,快手在三者中,視覺設計偏簡單,不像抖音和微視高大上。而微視與抖音相比,很明顯的是,微視在動效方面,比抖音用心很多;圖標設計上面,給人的感覺也更加精緻、統一。 

商業模式是一個非常寬泛的概念,通常我們所說的與商業模式有關的說法很多,包括運營模式、 盈利模式、B2B模式 、B2C模式、「 滑鼠加水泥」模式、廣告收益模式等等,不一而足。商業模式是一種簡化的商業邏輯。用最直白的話說:商業模式就是公司通過什麼途徑或方式來賺錢。

仍然以抖音、快手為例,簡單分析三者在運營模式和盈利模式上的差異:

運營模式:

盈利模式:

由以上對比,可知:

1、抖音在運營方面可謂下足了功夫,一路高歌猛進,短時間內起勢。相對來說,快手的運營較佛系,尤其是前期,幾乎是沒有運營(CEO宿華:沒有明星導向,不捧紅人,做一隻「隱形」的手)。2017年感受到了來自抖音的壓力,才開始正式發力開始做宣傳運營。

2、微視除了靠騰訊爸爸引流,最明智的舉措就是與央視大型晚會進行了合作。不過,抖音也不是吃素的,側面切入,與25家央企達成合作順利入駐抖音。

3、盈利模式方面,快手和抖音的盈利模式幾乎一樣,只是快手更依賴主播的直播打賞的五五抽成,而抖音更依賴信息流廣告。

4、微視在盈利模式上,對比前兩者顯得有點滯後。應該尚在找尋中,目前就算是接廣告也只是騰訊爸爸旗下產品的廣告。除此外,電商變現也正在孵化中。

下圖是三者月活數據對比,抖音作為後來者,已經超越快手,成為短視頻賽道的老大哥。而微視,商業模式還尚未成熟,有待摸索。

以上三個模塊,讓我們知道了如何對行業進行分析、如何選擇競品、如何對競品進行對比分析。最後一個步驟,我們需要從以上所分析的內容,得到有利於我們產品的策略或方法,包括發展戰略、營銷策略、迭代策略等等。

分析的方法論有很多種,最常用的是 SWOT分析法 ,此外還有4P/4C理論、PEST理論(常用來分析宏觀環境)、波特五力模型、波士頓矩陣(又叫四象限分析法)等等。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使用場景和不一樣的作用。感興趣的可以去網上查一查這些方法論的使用案例,或者私下交流,這里就不做過多的探討了。

以抖音為例,針對其他兩款競品進行SWOT分析:

從以上分析,我們得到4個發展戰略:

SO 戰略

1、利用強力的智能演算法,以及有效的運營模式優勢,增強內容的質量,在短視頻這個風口下,快速佔領用戶群,搶占市場份額

2、利用當下龐大的用戶量,提高產品本身在短視頻領域的市場競爭力

3、利用母公司本身的資金支持,加大運營力度對產品的設計、運營及 UGC、PGC 等內容的質 量提升

4、利用目前廣告商的青睞,不斷嘗試商業化變現方式

WO 戰略     

1、在短視頻風口市場,優化自身的智能推薦演算法,優化用戶的生命周期管理,建立用戶的防流失機制,提高產品競爭力

2、建立更加貼近用戶的運營架構,優化自身產品短視頻流量的分發機制

3、加強 PGC 運營,建立平台,並嘗試從 PGC 作者及廣告商的商業化運作

4、激勵更多普通人創造內容,沉澱社交關系

ST 戰略

1、利用技術演算法優勢、運營優勢,繼續增加產品競爭力,從功能、運營方式等建立自己的核心優勢搶占市場份額,增強產品在終端用戶的影響力,給騰訊和阿里系同賽道產品製造壓力

2、研發演算法審核機制,規避政策風險

3、利用自身的技術運營等優勢,搶佔大量的市場份額

WT 戰略

1、優化推薦演算法提高用戶粘度,建立技術壁壘

2、做市場下沉,搶奪三四五線城鎮用戶

3、聯合多流量平台,實行異業聯盟政策,增強在終端的影響力

4、完善質量把控機制,防範有關政策風險 

根據產品的當下的發展階段,選其中一個作為發展戰略落地執行。實際分析過程中,我們會根據不同的需求,獲得相應的結論。

古人有雲: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分析別人的產品是為了指導自己的行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要為了分析而分析, 要帶著目的去分析,最後一定要總結出行動點。

最後,我將今天分享的內容整理如下,大家可以參考這些點去做競品分析。

一定要帶著問題、帶著疑惑去分析。如果你想套模版,真的沒必要。做競品分析對於了解整個行業動態非常有幫助,基本上你做下來了,整個行業的玩法、規則等都會大概清楚了。然後想要用什麼樣的打法,就看你目標是什麼了。

Ⅵ 市場與競品分析

用戶、功能、數據

1、核心用戶
2、主流用戶
3、競品用戶構成比例

1、核心用戶
如何找到競品的核心用戶?
先去了解產品有哪些功能,只有核心用戶或者最忠誠的用戶才會用到的功能;對核心用戶的特點有了解,可以通過用戶調研的方法去對用戶分析,建立一個用戶的畫像。

e.g
QQ音樂 綠鑽付費用戶
豆瓣FM 把FM當背景音樂的用戶
酷狗音樂 搜歌聽,需要海量曲庫支持的用戶
蝦米音樂 喜愛分享和交流的用戶

2、主流用戶
對用戶群做一個畫像,找到符合畫像的人。

e.g
主流用戶畫像

QQ音樂 從QQ用戶引流過來,對音樂產品認知度較低的用戶
豆瓣FM 與核心用戶相似,把FM當做背景音樂的懶人型用戶
酷狗音樂 對產品功能要求低,但需海量曲庫支持的用戶
蝦米音樂 除了搜索播放,還上傳音樂的分享型用戶

e.g
競品用戶構成比例 QQ音樂

核心用戶【付費】< 10%
主流用戶大多為QQ用戶

蝦米音樂

金字塔型
核心用戶:分享音樂、結交朋友
主流用戶:搜索音樂、播放音樂
商戶:其他鏈接接進入或者APP用戶

豆瓣FM

忠實粉絲:個人FM頻道 比例很少
主流用戶:懶人隨機播放 比例很大
散戶:偶爾~~文藝一下 比例很少

如何獲取競品用戶數據?
1、用戶調研的方法,找准幾類用戶,對每類用戶進行一個畫像
2、數據調研

如何使用競品用戶數據?
通過競品用戶構成數據尋找市場切入點
所有的競品數據都是為了找准市場的切入點,或者說去驗證你產品的Idea是否能夠突破這個設想所做准備,拿到競品的用戶構成,包括核心用戶和主流用戶的特點的時候,其實把一個競品像用一個放大鏡去看,去剖析它,去看這些競品身上有沒有哪些破綻和弱點,哪些用戶群是好抓的,哪些用戶群是比較忠誠的,比較難抓的。

競品的核心競爭力:產品的最核心的功能,缺了這個功,它其實它的整個產品的特點就沒有了,也沒辦法在市場上去競爭。

e.g
qq音樂
渠道上的

豆瓣FM
隨機演算法

蝦米音樂
曲庫

競品核心功能
分析方法——>站在競品PM角度思考問題(*使用思維導圖窮舉功能 * 排列功能的優先順序 *確定最核心功能)——>認知競品,理解用戶——>最終找出競品的核心競爭力

意義:
抓住對手的核心競爭力,在同種功能上超越。
避開對手核心競爭力鋒芒,尋找競爭突破口。

入門好幫手——>知乎

1、整體數據
2、變化趨勢
3、具體功能數據

如何獲取競品整體數據?
1、搜索行業報告
2、用工具查看數據 Alexa、app Annie
3、第三方應用數據 app store

功能數據的獲取與分析

如何獲取對手數據?
人肉去扒

如何有效使用競爭對手數據進行分析?
1、先做假設,再做收集數據進行驗證
2、地毯式數據收集,在過程中逐漸了解競品功能

長尾
長尾理論是對二八定律的顛覆。在全新的商業模式下,公司的利潤不再依賴傳統的20%的「優質客戶」,而是許許多多原先被忽視的客戶。

市場分析法:SWTO分析法
S:內部優勢
W:內部劣勢
O:外部機會
T:外部威脅

價值曲線分析
列出各個功能點,然後並且標上一個分數,然後為每個產品,每個功能打分,最後把每個產品的功能點打分連成一條線,然後看一下,這個線的波動情況,然後每個產品的最好功能點,以及最差的功能點,這樣可以了解這個產品它的表現情況怎麼樣,把所有產品綜合起來看,也可以看出整個市場上面,哪一些環節做的比較弱的,從而產生機會。

上下游和相關市場

e.g
豆瓣電影的得與失

平台級應用

體驗閉環

如何把握產品定位?
用戶體驗並不是決定產品是否能夠活下去的關鍵因素,產品定位才決定能否活下去,能否走多遠,產品定位會隨著產品的發展過程中調整。

e.g
網易雲音樂

關鍵因素:
1、產品的切入點——>細分:足夠尖銳,劃開一道口子
用坐標系:x年齡 ,y喜好程度

2、新興:足夠前瞻,未來改變現在
金字塔型:
互動社交:以音樂作為連接媒介
個性化推薦
懶人時代,打開應用就能聽到好音樂

還有機會!

打造符合定位的核心功能
音樂內容的組織,可以用標簽或者歌單,你會選擇哪個?
歌單:UGC、普通人能接受歌單列表的形式
UGC歌單:核心、簡潔、連接、氣質

總結
知己知彼
做好定位
洞察需求
營造口碑

Ⅶ 菜譜類app競品分析報告

一、 市場分析

1.1  菜譜app的整體市場分析

衣食住行是人類日常生活的基本需求,相比其他三項,「食」在人們的生活中發生的頻率更高。根據人類生活的規律,大多數人在30歲左右會更加關注自身飲食的健康,此時人們的飲食會逐漸地從外賣、食堂等轉換為以自己做菜為主,因此互聯網菜譜便有了用武之地。

「民以食為天」,吃是大家一直關注的一個話題。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發展,美食再不是傳統的線下傳播方式,而是結合新的時代背景,和互聯網結合起來,展現出更強大的魅力。各種各樣的美食欄目,如《家政女皇》、《十二道鋒味》、《舌尖上的中國》、《深夜食堂》、《中餐館》等,都受到普通民眾的歡迎。由於是以收視率為主要目的,傳統美食電視欄目往往菜譜有限,很難一一匹配用戶需求,因此種類齊全、專業的互聯網菜譜具有很大的市場。

美食是一項中華民族數千年來不斷探索的偉大事業。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也使得美食屆的武林秘籍——《菜譜》以一種新的形式飛入尋常百姓家。從2004年第一家菜譜網站美食天下的出現,到2011年第一款菜譜app——美食天下app的推出,再到其後三年間不下10款主流菜譜app陸續出現,菜譜app市場呈現了一個穩步發展的市場格局。

1.2 菜譜APP的市場滲透率

通過下圖的數據可以看出,菜譜app市場在過去一年無大幅變化,市場滲透率維持在3.5%左右,用戶規模較去年同期上漲了4.6%, 截至今年7月最後一周,菜譜app市場滲透率為3.7%,用戶規模超過3300萬人。

1.3 主流平台上線時間

主流菜譜平台從PC端時代開始積累用戶,早年成立的主流菜譜平台完成了從PC時代到移動端時代的過渡。以最早涉足互聯網菜譜領域的美食天下為例,2004年網站成立開始積累用戶,隨著2010年移動互聯網的疾速發展,美食天下順勢而為,分別於2011年3月和2012年4月上線了美食天下app和菜譜精靈app,在移動端獲得了良好的持續發展。

1.4 菜譜app的盈利方式分析

目前菜譜app盈利模式主要有電商、廣告、數據、線下課程這四大部分。

菜譜app通過前期的美食分享和廚藝交流使菜譜app走向社區化,在完成了前期的用戶積累後,逐漸向盈利模式探索階段過渡,目前主要有電商、廣告、數據、線下課程等盈利模式。

二、菜譜類app的競品分析

2.1 戰略層分析

(1)市場概況

下圖數據顯示,菜譜app的市場滲透率普遍不超過1%,在過去一年中,下廚房處於絕對的領先地位,市場滲透率始終保持在1%以上,平均每100台手機中就有超過1台手機安裝了下廚房app,其次分別為豆果美食、香哈菜譜。 本次菜譜app的競品分析主要以市場滲透率較高的下廚房、豆果美食和香哈菜譜為例進行分析。

通過下圖可以看出,下廚房以155.5萬的平均DAU在菜譜app市場滲透率top5的應用中一馬當先,豆果美食和香哈菜譜過去半年的平均DAU分別為50.6萬和40.9萬,下廚房平均DAU超過其餘四款主流菜譜app的總和。

通過觀察下圖中的數據發現,目前市場上的菜譜類app基本能滿足目標用戶的需求,89.1%的用戶僅安裝一款菜譜app,而不是同時安裝幾款競品,從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 菜譜類app同質化程度高 , 近九成菜譜類app的用戶僅安裝一款菜譜app。

下圖數據顯示,下廚房用戶忠誠度在市場滲透率top10的菜譜app中居於榜首,87.5%的用戶未安裝競品,其次是香哈菜譜和豆果美食,2款菜譜app獨佔率超過八成:下廚房、香哈菜譜,其次以豆果美食緊跟其下,市場獨佔率達到了76.5%。

從市場概況的角度上來看,下廚房app的市場滲透率、平均DAU和用戶忠誠度都高於豆果美食、香哈菜譜這兩個app,整體市場數據顯示良好,豆果美食和香哈菜譜的市場數據則在整體概況上大致相同。

(2)用戶畫像分析

下廚房用戶畫像

通過下圖可以看出,下廚房app的用戶中有79.5%的用戶是女性,只有20.5%的用戶是男性,是典型的「女兒國」;app偏好分別為手機淘寶、美團、支付寶、微博和京東;使用的機型也主要以OPPO為主。

豆果美食用戶畫像

在豆果美食用戶中,72.7%的用戶為女性,75.8%的用戶不到30歲,其中20-24歲的用戶佔比35.4%;app偏好種類和下廚房相同,是屬於「真吃貨」類型,最偏愛的app是美團,要DIY也要考察各家美食。

  香哈菜譜用戶畫像

與其他app相比,香哈菜譜更像是「家庭煮夫」根據地,35.3%的用戶是男性,數據顯示在香哈菜譜用戶中,93.9%的用戶不到35歲,其中87.8%的用戶對音樂感興趣。



通過對上述的數據進行總結發現,美食類app用戶大多數為女性;最受美食類app用戶喜愛的手機品牌是OPPO,在下廚房用戶偏好度最高的top5安卓機型中有四款是OPPO旗下產品,說明大多數用戶喜歡拍照和分享;app偏好分別為手機淘寶、美團、支付寶、微博和京東,說明這類用戶生活網上購物比較頻繁。

(3)產品定位

下廚房Slogan:唯有美食與愛  不可辜負

豆果美食Slogan:開啟美味生活

香哈菜譜Slogan:認真生活

三款app的slogan都是以「美食」、「生活」字眼為主,可以看出這類的app的表面目標是讓用戶通過做菜熱愛美食, 但是卻蘊含讓用戶開始做菜、愛上做菜、熱愛生活的深層含義,從影響用戶的行為,直到影響用戶的情感和價值觀。 但是從每個app的具體slogan來看,下廚房的app更能給人一種積極、向上的感覺,內涵更加深刻,而豆果美食更加註重食品的味道方面,香哈菜譜則更加註重培養用戶對美好生活的熱愛方面。

三款app的產品介紹和應用詳情如下圖所示,這三款app的風格迥然不同,下廚房APP介紹簡潔、給人一種簡約大方的感覺,旨在介紹創新亮點;豆果美食的介紹則篇幅過長、過於介紹獎項和核心功能,但並未寫出其獨特功能和特點所在;香哈菜譜則旨在通過現金補貼等來吸引客戶,主要推出近期的運營活動。

(4)商業模式分析

菜譜app通過前期的美食分享和廚藝交流使菜譜app走向社區化,完成了前期的用戶積累,逐漸向盈利模式探索階段過渡,目前主要有電商、廣告、數據、付費課程等盈利模式。三個app的主要盈利方式也是如此,菜譜類app通過海量免費菜譜積累一定的用戶量,提高用戶的轉化率和離開成本,隨後開始推出特色的付費課程和電商類業務例如下廚房的「市集」、豆果美食的「購好物」和香哈菜譜的「商城」。

(5)差異化戰略  

雖然這三個菜譜app的用戶、產品定位和商業模式大體相同,但是由於各個app的發展階段和側重點不同,這幾個app目前的發展和主要功能方面還略有差別。下廚房的特色主要在於常常舉辦的廚房活動,作為UGC的平台,定期舉辦活動能夠很大程度上活躍用戶、留住老用戶,並且下廚房還創新了「菜籃子」和「橫屏模式」的做飯模式,極大地提高了用戶體驗,可以視為「魅力型需求」;豆果美食注重菜譜的推薦功能,在主頁面的下方都是對用戶菜譜的推薦,豆果美食的特色在於滿足了用戶的個性化需求,針對孕婦、兒童、爸爸、減肥、高血壓等不同人群提供個性化飲食,並且具有飲食統計和規劃的功能;香哈菜譜也注重為用戶推薦菜譜,不過與豆果美食不同的是,香哈菜譜主頁面著重菜譜短視頻的推薦功能,菜譜短視頻的推薦要多於菜譜圖文的推薦,並且針對不同的付費課程也進行了很大程度上的細分。

2.2 范圍層分析

(1)核心功能的比較

三款app都具有的功能為上傳菜譜、作品、搜索功能、菜譜推薦、市集、付費電子書、社區等功能。 但最基礎的功能就是菜譜功能,菜譜功能作為菜譜app的核心功能,是用戶長期使用此app和使用其他衍生功能的基礎。通過對三款app的頁面進行比較,可以看出,三款app的菜譜功能區都比較多, 下廚房還創新了菜籃子和橫屏模式的獨特功能。

(2)商城功能

在商城功能方面,下廚房包含了烘焙、果蔬生鮮、器具、方便食品等16個分類的產品,已經具有一定的規模,產品的評論和銷售量也比較多,並且部分菜譜還具有一鍵買齊食材的功能,送達效率也比較高,極大地方便了用戶的生活;豆果美食的商城產品分類只有6種,商品的品種也比較齊全,但商品的評論和點贊量一般,商城規模和下廚房比略小;香哈菜譜的商城功能沒有一級界面,目前只有二級界面才能到達,商城目前有5種商品分類,在「廚房電器」、「精選美食」的子界面中沒有商品。可以看出,在商城功能方面,下廚房已經初具規模,並且體系比較完整,具有選菜譜、購買食材、做菜、分享點贊的一體化流程,因此對於用戶來說具有更大的誘惑力。

(3)社區功能

從社區功能的角度上來看,下廚房基於較多的用戶,更注重用戶中熟人之間的社交,因此信箱、收藏以及關注動態方面都是用戶關注的人,沒有用戶推薦,這種方式更有利於用戶的交流,但是菜譜的傳播效率和廣度不高;而香哈菜譜和豆果美食則社區部分則更注重用戶之間的陌生人社交,主要以推薦菜譜和作家為主,菜譜的受眾較廣,傳播覆蓋面廣。

根據極光大數據顯示下圖顯示,菜譜app市場滲透率top5 app日均使用頻次均超過1次,日均使用時長都在10分鍾以上,用戶在菜譜類app中停留的時間基本在20分鍾左右,其中還包含菜譜和商城的瀏覽等,這就意味著此類app用戶並不會在社區停留太長的時間,因此此類app的推薦菜譜功能應和演算法功能匹配,推薦用戶感興趣的作品,才能讓用戶有較長時間的停留。

(4)付費知識功能

付費功能之所以存在,一是由於大多數免費的菜譜都是以個人的名義發布,在營養搭配、健康安全方面沒有權威,缺乏專業性;二是由於免費菜譜只能滿足大多數用戶的需求,不能滿足用戶的個性化需求,如減肥餐、營養餐、孕婦餐等,這類人往往具有更加特殊的用餐需求,需要專業的指導。在此背景下,付費課程應運而生。

整體上講,這三款菜譜app的付費課程大體相同,主要包含視頻課程和電子書兩大方面。目前,只有下廚房和豆果美食視頻課程和電子書的付費內容都有,但香哈菜譜付費知識只有視頻教程部分,並沒有電子書。

(5)社交功能

對於社區活動來說,用戶可以選擇上傳菜譜或作品、轉發、評論、點贊等,並且三種app都在首頁設置了「關注動態」這一類選項,用來查看用戶自己想看到的人的消息和動態。並且,每個app還有社交的一級界面。

在個人的社交主頁上,這三類app的功能設置明顯不同。下廚房設置了「信箱」頁面,通過這個頁面可以查看用戶關注的好友動態,但用戶只能通過搜索添加好友,沒有相關推薦;豆果美食和香哈菜譜在社區部分添加很多的推薦功能,包括推薦菜譜和一些話題等。

2.3 結構層分析

下廚房app產品的功能結構圖如下圖所示:

豆果美食的功能結構圖如下圖所示:

香哈菜譜的功能結構圖如下圖所示:

通過對這三類app的功能結構進行比較,可以看出這三款app頁面設計基本相同,都包含了菜譜頁面、社交頁面、個人主頁這三部分。菜譜app的功能很多,因此使用路徑也很多,很難一一列舉,因此該部分以用戶最為核心的菜譜功能為例繪制用戶使用路徑圖,如下圖所示:

通過分析可以看出用戶使用的核心功能——菜譜功能的使用路徑是相同的,具體的不同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幾點:

(1)到達菜譜頁面的位置

三款app在菜譜的到達頁面上有所不同,下廚房菜譜內容的界面主要是三級界面,為主頁面的其他內容呈現提供了很大的空間;豆果美食和香哈菜譜到達菜譜內容的頁麵包含二級頁面和三級頁面,主要以二級界面為主。

(2)購物頁面

下廚房和豆果美食都具有購物的一級頁面,用戶可以直接到達購物主界面,說明這兩款app在購物業務方面已經比較成熟,二級頁面為類似於淘寶的商品頁主頁面或者分類界面,銜接自然清晰。但是香哈菜譜購物頁面則是一級頁面中的一個小圖標,說明購物的人數以及規模較少。通過界面的功能模塊可以看出,下廚房是這三款菜譜app中購物功能最為完善的。

這三款app的架構層的結構基本相同,界面連接緊密合理,但部分的界面之間的設計略有不同。

2.4 框架層分析

對於框架層的分析,需要體驗者以一個產品小白的身份去體驗產品頁面的結構和布局,例如banner的位置、按鈕的位置設置是否合理等。頁面布局要符合用戶習慣,比如將重要信息放在最佳視域(當眼睛偏離視中心時,在偏離距離相等的情況下,人眼對左上的觀察最優,依次為右上,左下,而右下最差。因此,左上部和上中部被稱為「最佳視域」)。每個app都把核心的區域放上自己認為最有價值的信息,比如:下廚房首頁的左上角,是上傳菜譜和作品的圖標,說明下廚房很注重用戶的上傳和分享,這也是下廚房菜譜數量遠高於其他app的原因;豆果美食將首頁的左上角設置了菜譜分類的圖標,相當於推薦功能,方便用戶的選擇;香哈菜譜首頁的左上角為消息圖標,說明更注重用戶之間的交流。其他頁面的位置和頁面整體布局功能,

2.5 表現層

從界面設計的角度上來看,下廚房app和豆果美食都以白色簡潔的頁面設計為主,而香哈菜譜則是以黑白色調為主,相比之下略有嚴肅。

下廚房app的主頁面如下圖所示,可以看出,整個界面都是以簡約大氣的白色作為主色調,給人營造一種輕松愉悅的氛圍,強調用戶的使用菜譜做菜的功能,頁面簡潔、文藝風格,沒有紛雜的色彩和多餘的功能模塊,主要功能設計無論是在界面元素呈現方式上,還是在流程走向上都很合理,購物流程邏輯清晰、簡易可操作,便於用戶使用。

通過下圖可以看出,豆果美食的界面設計和下廚房大體相同,頁面風格簡潔清晰,結構清楚。

香哈菜譜頁面是以黑白色為主色調,和下廚房以及豆果美食的頁面比較之下略有嚴肅,整體界面設計也比較簡單,整體調性更具有專業感。

整體上來說,三款app的界面風格大體相同,都是以簡潔大方為主,圖片、文字和色彩搭配比較合理。並且內容和圖片質量也比較高,用戶體驗比較好。但下廚房和豆果美食的整體調性更傾向於文藝小清新的風格,豆果美食的調性則更加專業。

四、總結

整體上來講,下廚房app的市場滲透率、平均DAU和用戶忠誠度都要高於豆果美食和香哈菜譜。下廚房的定期廚房活動、提高了用戶的活躍度,也是產生高質量的UGC內容的重要原因。創新亮點「菜籃子」和「橫屏模式」模式,提供了很好的用戶體驗;下廚房的市集服務,菜品齊全、配送效率較高,為用戶提供了菜譜、購買食材、分享一體化的功能,極大地方便了用戶生活;slogan風格偏向於「網紅化」,更貼近年輕人的價值觀;框架設計和界面表現等,也創造了比較好的用戶體驗,等等。這些下廚房所具有的一些特色功能使得它的市場滲透率高於其它菜譜app。

Ⅷ 探探和 soul 競品分析

陌生人社交:Soul和探探競品分析

一、市場概況

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社交是人類的基本需求,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艾媒咨詢數據顯示,移動社交行業用戶的滲透率不斷提升,2019年中國移動社交用戶規模達到 8.62億人,預計 2020 年將突破 9 億人,這將是一個龐大的市場,移動社交用戶的使用規模巨大,使用人數眾多,隨著移動社交市場的長足發展,用戶的需求增長,移動社交類產品逐漸細分,以微信、QQ 為首的熟人社交;微博、貼吧為代表的的社區社交;以探探、soul 為首的陌生人社交。

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陌生社交市場也發展迅速。根據艾媒報告顯示,2020年陌生社交用戶規模將達到 6.49 億人。近幾年,陌生社交產品在應用市場層出不窮,競爭也越來越激烈。

二、競品選擇

主打功能

1.探探

(1)根據位置,性別偏好,實時推送,向右滑喜歡向左滑無感,操作簡單

(2)只會在配對成功時發送通知,而不會通知被 pass的人

(3)只有相互喜歡的人才能聊天,不用擔心陌生人騷擾信息,也可以隨時屏蔽

(4)可以選擇對聯系人隱身,不用擔心遇見熟人,保護隱私

2.Soul

(1)AI智能精準匹配志趣相投的 Souler

(2)可以語音進行匹配,聲控愛好者福利

(3)神秘有趣的臉基尼和趣味AR貼紙

(4)多樣化的照片視頻工具

(5)瞬間廣場,可以分享多種動態

三、用戶分析

1.用戶年齡

根據數據可以看出 Soul20-39歲 年齡段的用戶數明顯多於探探,而探探 年齡大於40 歲的用戶數高於 Soul。說明探探的用戶更偏向於青壯年,Soul的用戶則更年輕化。

2.性別分布

從上圖可以看出,陌生社交產品男性接受程度普遍高於女性,這與女性比較內斂有關。而 soul 的女性用戶數量又明顯高於探探,soul相比於簡單粗暴的探探更注重靈魂的契合度,也更符合女性結識異性的要求。

3.地域分布

兩者用戶地域分布都差不多,主要是人口比較密集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這與發達地區思想比較開放,更容易接受陌生社交的生活方式有關。

4.用戶畫像

總結:探探的核心用戶多為年齡較大的工作人士,在快節奏的大城市生活,想要更加高效、快速的尋找到自己的伴侶。而 soul 的核心用戶多用年輕人,樂於在互聯網中展示自己,偏愛內容社交,交友更加註重三觀、內涵。

四、產品結構圖

1.探探

2.soul

五、陌生社交路徑的拆解

1.構建人設

(1)探探

(2)Soul

總結:探探用戶注冊進入後,選擇性別、生日、設置昵稱;然後要求用戶上傳本人真實圖片要求五官清晰,奠定了探探後續匹配中「荷爾蒙匹配的基調」。簡單粗暴的上傳照片,記錄信息就可以開始匹配,也反應出探探追求高效匹配,也契合用戶的需求。而 soul 用戶登錄注冊後,除了需要輸入性別、生日、昵稱這些基本信息外,需要完成靈魂鑒定題,根據用戶的回答,系統會給用戶發送一個鑒定標簽,包括星球、性格等一些評價,奠定了 soul「靈魂匹配的基調」。

2.用戶匹配

(1)探探 

(2)soul

總結:探探匹配方式有劃卡和語聊,匹配方式較少,粗暴的匹配方式換來高效的匹配,相比探探,soul則是圍繞用戶的屬性各種各樣的匹配方式,匹配強調了靈魂弱化了顏值,匹配更加隨機,待用戶去深入了解對方,符合「靈魂匹配」。這種匹配方式有驚喜,但是也導致了因為了解時間過長,由於大部分用戶使用陌生社交產品目的性明顯,沒有耐性,導致無效匹配比例更大。

3.聊天互動

(1)探探

(2)soul

總結:探探匹配成功後會直接展示對方首頁的照片、昵稱、年齡、職業等信息,這種展示形式,直截了當也符合探探高效的定位。而 soul 在匹配成功後主要展示的是對方的引力簽,也應了「跟隨靈魂找到你」。

4.關系沉澱

探探在這方面缺少一定的措施,用戶想要更進一步的發展,一般都會往熟人社交領域發展了,成為探探的流失用戶。而 soul在這方面做的較好,運用聊天等級,提供給用戶關系沉澱,可以點亮 soulmate 後可以建立 soulmate 關系並擁有屬於自己的空間。

六、運營分析

探探:初期,由於缺乏流量靠山和用戶基礎,探探創始人選擇了校園地推,但是並沒有太大反響。在重新思考了定位後將目標對准了剛參加工作的年輕白領階層,為探探成功積累了一批種子用戶。同時也在微博上大力宣傳。

Soul:主要通過豆瓣和知乎等渠道廣告的投放,由於這兩個平台的用戶都偏向於興趣愛好為主導,在當時都擁有高質量的用戶,並且用戶偏向於年輕化與soul 的產品定於相一致,為 soul帶來了一大批種子用戶。

七、SWOT 分析

1.探探

2.Soul

總結:對於陌生人交友方面,不同的產品有不同的玩法,探探追求快速高效的匹配,主張用顏值吸引異性,而soul則追求高品質的匹配,主張用有趣靈魂吸引異性。靈魂匹配相較於顏值匹配,技術壁壘更高,更加不好實現,需要強大的演算法和心理學分析。目前看來,探探經過多年的迭代產品和商業模式都已經趨於成熟,soul 還處於成長階段,商業模式還沒有形成一定規模。在社交方面,需要跟進時代的步伐,隨著大數據的發展或許能為社交提供不錯的成長空間。

Ⅸ DeepL和有道翻譯比哪個翻譯得好

DeepL和有道翻譯對於現代學生無論哪個都是有它的好處,有一個叫DeepL的翻譯工具很火, 它是一家公司推出的翻譯服務,支持漢語、英語、德語、法語、日語、西班牙語、義大利語、荷蘭語及波蘭語之間的翻譯。 而有道翻譯是網易公司開發的一款翻譯軟體,那麼它的優點是有好處的,其最大特色在於翻譯引擎是基於搜索引擎,網路釋義的,也就是說它所翻譯的詞釋義都是來自網路。來源廣那就不一樣了。

那麼從上面的數據來看確實Deepl要比有道翻譯要好,那麼就要你適當選擇。其實也有很多人會選擇有道翻譯,對於很多人來說只要用著順手就行,沒有很大的優缺點來說,也就是說只要你習慣的去使用一個軟體那麼就會根據你選擇的軟體去評價,也確實好的軟體確實要比這些差點的好,但是我認為用著好就行。

Ⅹ 你所不知道的產品分析與競品調研

產品分析:了解產品的概況,具體功能模塊的產品設計邏輯。比如說送禮物,怎麼做的送禮物,送禮物模塊的設計邏輯,而不是界面好不好看顏色搭配好不好,有沒有卡頓,這個其實不要去寫。

競品調研:競品檢測,分析競品情況。競爭對手上了什麼東西,不要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日常交流學習,提升產品感覺。為什麼?因為自己一個人做產品調研時很慢的,一周最多兩款,一年也就100款左右,然而市面上產品很多的,這個時候我們和同事一起去做產品調研相互交流,這樣學習的就多一些,提升自己的產品感覺。

產品調研報告!=行業分析報告。O2O行業狀況、外賣行業前途,市場有多大,前景有多大是不對的,回到產品本身,即產品的邏輯,產品的設計方法,產品的流程。

產品調研報告!= 產品體驗報告。截圖大概講講各個頁面幹嘛是很淺的,對於個人來說可能有用,但是對於分享和交流可用度是比較低的,因為3年以上的產品拿著產品真實體驗20幾分鍾就能知道你寫的東西。

產品調研報告 != 寫產品報告。為了寫一個很牛逼的報告而去做產品調研,這就本末倒置了。產品調研過程比報告重要。

不要用看起來很高深的分析過程來證明自己的結論是靠譜的。不要拿一些對不確認是否靠譜的數據去做基礎分析,比如易觀、艾瑞克等,也不要依賴各種演算法,各種框架。

小註:不要期望通過對競品的調研來證明自己的存在感。顏色不好看,體驗卡頓等去只看到別人不好的地方。

全過程:調研背景——>明確目的——>選擇產品——>體驗產品——>還原產品——>分析產品——>結論——>拽寫報告——>推廣報告

背景 = 為什麼要調研? 產品設計過程中需要了解同類產品。說白了可能需要找些同類的產品去模仿,這就是要去了解同類型的產品。

目的 = 希望通過調研得到的結果是什麼?表述:通過調研的結論,來制定自己產品的策略(到底-適不適合我的產品做);通過調研,深入了解一個產品的運作模式(決定進入新領域時需要快速的調研)。

忌大而全。越聚焦的調研,價值越大。

忌假大空。行業調研等

栗子:

第一個,對比什麼?不明確。第二個,調研的目的是什麼?是進入還是了解。第三個,求職的時候會乾的,體驗報告,意義很差,假大空,因為你跟本對陌陌的使用不是資深用戶,而只是用了一兩天而已,對於裡面的產品經理來說,你能想到的人家也能想到的,因為時間和某些原因人家沒有去優化。第四個,不聚焦,大而全,報告結論明確,邏輯合理,表達清晰,3-5頁就好。

功能點調研:關注主流產品的相關模塊。比如我們做一個支付模塊(電商支付流程),那我們就調研京東、微店。再比如社交網站注冊流程我們就調研陌陌、微信、nice。

完整產品調研:關注一個龍頭產品,1-2個新晉熱門產品。比如我們要做一個外賣的app那就需要了解外賣的服務流程,我們選擇的龍頭產品九十美團外賣,新晉熱門就是餓了嗎、網路外賣。再比如我們要做一個記賬類產品,那我們需要調研記賬類產品的核心流程,我們就去調研挖財、網易有錢。

小註:確定你做的是單個功能點還是完整的產品從0-1

體驗產品的過程中,重點關注用戶、使用場景、需求。解決什麼用戶的在什麼場景下的什麼需求。

明確第一點之後,盡可能找到相應的用戶做簡單的訪談,比如在微博上找,為什麼用這個東西,什麼場景下用,解決了什麼問題。

從用戶的角度來看產品實現的邏輯

重點:用戶是誰,使用場景,滿足需求。

解剖然後還原,我做應該怎麼做?

重點關註解決用戶需求的過程。

還原產品,最重要關注的是流程,而非界面。界面好不好看,卡頓等現象都是次要的,不說也罷。

重點:核心流程,核心頁面,產品結構

從產品的視角來分析,用數據說話,而不是憑自己的感覺。自己用著雖然不好不代表人家的數據不漂亮。

重點關注產品表現,而非界面。

不要做看似專業且復雜的分析,通常用戶流程中的使用過程,數據已經表現出來了。

重點:關鍵數據。產品表現,數據猜測

現在很重要,但發展過程更重要。

從產品的迭代過程中可以發現別人踩過的坑。

從運營的過程中可以發現產品的表現和重要程度。運營過程中踩過的坑。

2.7 橫向比較同類產品

與同類產品相比分別處於什麼位置?排名等信息

找到產品之間的核心差異點。

總結分析同類產品的優缺點。

重點:競爭格局,核心差異,總結分析

清晰明確的結論。結論要和背景和目的相呼應。

邏輯清晰的表達調研過程和結論之間的關聯。通過過程中用的哪些方式得出什麼什麼結論。

抓重點,說正事,不要很長,1-3條,不超過5條。

不帶個人色彩,以中立的角度來描述。不要說我認為,我覺得,不要逗比,要嚴謹。

可讀性強,照顧讀者。太長太亂不好。

第三方平台表達出來,寫出來。

小註:如果你不能從流程上去了解一個產品的設計,你就只能提界面的改進這種不痛不癢的內容。

已經明確要做一個基於產品深度討論的社區「酷產品」,現在要調研競品的情況,你作為負責這個項目的產品經理,接手這個任務。你打算怎麼開始做這個產品調研???

調研同類產品的 核心功能 與 現狀 ,為「酷產品」的第一版需求做功能 優先順序 排序

調研同類產品的 運營思路 ,為積累 種子用戶 ,產品的 早期推廣 做准備。

Proct Hunt(PH)是每天發布一個最新的優秀產品的表單,並展示這些產品的相關信息,PH每天每個分類都會給出一個推薦產品的列表,可以按時間查看過往列表。PH的 核心賣點 是推薦產品的高質量和趣味性,PH還 提供了諸如 優秀用戶評論和推薦行為、創始人互動、用戶產品集等要素。

PH的 特色 是列表中的產品由少量的投資人、創業者、設計師推薦產生,推薦者佔PH用戶的2%,其它用戶可以點贊、評論、並通過郵件、網站、APP等方式獲取每日推薦。PH很早就提供了開放式的API,有很多基於此開發的小應用。

在國內,與PH類似的產品有很多,但質量較高的是36Kr旗下的Next。

上面三種用戶,都有同一個需求,就是需要快捷的渠道來發現高質量的產品,並通過其他網友的評論來判斷這個產品的質量,PH剛好能滿足他們的需求。

1、高質量:產品列表由少數人推薦,有信任背書。

2、方便快捷:最早是郵件列表(國外郵件很流行)、PC端、APP均有。

3、協助判斷:信息公開透明、產品作者與網友平等討論。

小註:分別站在這三種用戶的角度去體驗產品,點擊每一個頁面,就是自己點點體驗。

3.4.1 還原產品:產品邏輯

3.4.2 還原產品:頁面流程

3.4.3 還原產品:關鍵頁面

首頁:

列表頁面:

詳情頁:

評論詳情頁(評論是重點):

3.5.1 分析產品:PH更新頻率

3.5.2 分析產品:PH評論數據

3.5.3 分析產品:PH APP表現

3.5.4 分析產品:小結

-PH的產品列表每天都在更新,從數量和質量上都很不錯

-產品的點贊和評論的數據都很漂亮的

-對酷產品的啟發:如何讓用戶感受到每天都在更新是運營的重點

3.6.1 迭代

3.6.2 競爭產品分析

3.6.2 小結

-PH無論是產品模式、用戶情況、產品數據等都有明顯的優勢,但PH不提供中文內容,而且報道的內容也都是以美國的產品為主,對於中國用戶來說Next有有一定的優勢。

-從產品形態上來說,PH更像是知乎,而Next更像是AppStore,前者側重於內容,後者額側重於發現。

-從酷產品的本身定位來看,PH的模式更符合酷產品的特質,但是如何引導資深用戶評論是核心關鍵。

一、社區氛圍值得學習

-少量人推薦,大量人消費,高質量的產品列表帶來高質量的內容

-垂直專註:基於產品、交互的討論,而非商業模式上的討論

-親身參與:產品作者的引入是亮點,作者很認真的回答問題,並推薦自己的產品,這點幾乎秒殺國內的產品,這與PH的推薦質量和流量有一定的關系,作者很珍惜這里的行業口碑。

二、核心功能足夠簡單且清晰

-功能邏輯簡單:頁面邏輯少,圍繞核心功能打磨,而不是快速上新功能

-PC端按每日推薦科技產品,用表單式來展現非常清晰

-不拘泥產品形態:早期採用郵件列表的形式,切入點很簡單有效

-非常重視營造對產品方面的討論,國內所有的同類網站均無法比擬

三、關鍵頁面簡潔有效

-產品表單非常簡潔,只有縮略圖、名稱、簡潔、點贊數等基本內容,相對於首頁的推薦列表,列表頁完整列表只多了一項評論數。

-產品詳情頁只有基本的介紹和截圖,再加上產品的入口,其餘大篇幅都留給了展示用戶評論和點贊用戶。

四、給酷產品的啟發

-產品列表需要有準入機制,而不是抓來以對產品

-早期版本圍繞用戶發布功能,而不是產品詳情

-頁面邏輯更簡單

-重點關注國內外用戶的區別,next產品沒有採用PH的模式,需要關注

-在PGC和UGC之間,要做選擇

熱點內容
怎麼設置電腦開機密碼和屏幕鎖 發布:2025-05-16 03:07:05 瀏覽:55
華為鎖屏密碼忘記了怎麼解鎖 發布:2025-05-16 03:06:26 瀏覽:474
安卓文字為什麼沒有蘋果舒服 發布:2025-05-16 03:01:26 瀏覽:357
phpnow解壓版 發布:2025-05-16 02:52:49 瀏覽:811
dmporacle資料庫 發布:2025-05-16 02:44:31 瀏覽:831
雲主機上傳 發布:2025-05-16 02:44:30 瀏覽:82
滑鼠如何編程 發布:2025-05-16 02:29:09 瀏覽:816
安卓70能用什麼軟體 發布:2025-05-16 01:45:09 瀏覽:481
編程發展史 發布:2025-05-16 01:38:52 瀏覽:529
android圖片氣泡 發布:2025-05-16 01:38:40 瀏覽: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