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操作系統 » linux用戶通信

linux用戶通信

發布時間: 2023-01-25 02:56:03

A. linux中內核和用戶怎麼通信

是不是在使用eset nod32 的時候出現的,要是這樣的話你接著看下面的(不是的道理也大同小異)。
一般eset開機的時候有兩個要啟動,一個是gui界面,也就是殺軟的可視化界面,一個是nod32殺軟本身的服務。你在控制面板--管理工具--服務中找到ESET Service設置為自動,要是被你用360或者什麼取消了它的開機自啟動,請把它還原。

B. Linux進程通信實驗(共享內存通信,接上篇)

這一篇記錄一下共享內存實驗,需要linux的共享內存機制有一定的了解,同時也需要了解POSIX信號量來實現進程間的同步。可以參考以下兩篇博客: https://blog.csdn.net/sicofield/article/details/10897091
https://blog.csdn.net/ljianhui/article/details/10253345

實驗要求:編寫sender和receiver程序,sender創建一個共享內存並等待用戶輸入,然後把輸入通過共享內存發送給receiver並等待,receiver收到後把消息顯示在屏幕上並用同樣方式向sender發送一個over,然後兩個程序結束運行。
這個實驗的難點主要在於共享內存的創建和撤銷(涉及到的步驟比較多,需要理解各步驟的功能),以及實現兩個進程間的相互等待(使用信號量來實現,這里使用了有名信號量)

實驗心得:學習理解了linux的共享內存機制以及POSIX信號量機制。
兩個實驗雖然加強了對linux一些機制的理解,但是感覺對linux的學習還不夠,需要繼續學習。

C. linux內核與用戶進程通信的方法具體有哪幾種

# 管道( pipe ):管道是一種半雙工的通信方式,數據只能單向流動,而且只能在具有親緣關系的進程間使用。進程的親緣關系通常是指父子進程關系。# 有名管道 (named pipe) : 有名管道也是半雙工的通信方式,但是它允許無親緣關系進程間的通信。
# 信號量( semophore ) : 信號量是一個計數器,可以用來控制多個進程對共享資源的訪問。它常作為一種鎖機制,防止某進程正在訪問共享資源時,其他進程也訪問該資源。因此,主要作為進程間以及同一進程內不同線程之間的同步手段。
# 消息隊列( message queue ) : 消息隊列是由消息的鏈表,存放在內核中並由消息隊列標識符標識。消息隊列克服了信號傳遞信息少、管道只能承載無格式位元組流以及緩沖區大小受限等缺點。
# 信號 ( sinal ) : 信號是一種比較復雜的通信方式,用於通知接收進程某個事件已經發生。
# 共享內存( shared memory ) :共享內存就是映射一段能被其他進程所訪問的內存,這段共享內存由一個進程創建,但多個進程都可以訪問。共享內存是最快的 IPC 方式,它是針對其他進程間通信方式運行效率低而專門設計的。它往往與其他通信機制,如信號兩,配合使用,來實現進程間的同步和通信。
# 套接字( socket ) : 套解口也是一種進程間通信機制,與其他通信機制不同的是,它可用於不同及其間的進程通信。

D. Linux 進程間通信方式有哪些

進程間通信(IPC,Interprocess
communication)是一組編程介面,讓程序員能夠協調不同的進程,使之能在一個操作系統里同時運行,並相互傳遞、交換信息。這使得一個程序能夠在同一時間里處理許多用戶的要求。因為即使只有一個用戶發出要求,也可能導致一個操作系統中多個進程的運行,進程之間必須互相通話。IPC介面就提供了這種可能性。每個IPC方法均有它自己的優點和局限性,一般,對於單個程序而言使用所有的IPC方法是不常見的。
1、無名管道通信
無名管道(pipe):管道是一種半雙工的通信方式,數據只能單向流動,而且只能在具有親緣關系的進程間使用,進程的親緣關系通常是指父子進程關系。
2、高級管道通信
高級管道(popen):將另一個程序當做一個新的進程在當前程序進程中啟動,則它算是當前程序的子進程,這種方式我們稱為高級管道方式。
3、有名管道通信
有名管道(named pipe):有名管道也是半雙工的通信方式,但是它允許無親緣關系進程間的通信。
4、消息隊列通信
消息隊列(message
queue):消息隊列是由消息的鏈表,存放在內核中並由消息隊列標識符標識,消息隊列克服了信號傳遞信息少、管道只能承載無格式位元組流以及緩沖區大小受限等缺點。
5、信號量通信
信號量(semophore):信號量是一個計數器,可以用來控制多個進程對共享資源的訪問,它常作為一種鎖機制,防止某進程正在訪問共享資源時,其他進程訪問該資源。因此,主要作為進程間以及同一進程內不同線程之間的同步手段。
6、信號
信號(sinal):信號是一種比較復雜的通信方式,用於通知接收進程某個事件已經發生。
7、共享內存通信
共享內存(shared
memory):共享內存就是映射一段能被其他進程所訪問的內存,這段共享內存由一個進程創建,但多個進程都可以訪問。共享內存是最快的IPC方式,它是針對其他進程間通信方式運行效率低而專門設計的。它往往與其他通信機制,如信號量,配合使用,來實現進程間的同步和通信。
8、套接字通信
套接字(socket):套接字也是一種進程間通信機制,與其他通信機制不同的是,它可用於不同機器間的進程通信。

E. linux系統的進程間通信有哪幾種方式

一、方式

1、管道(Pipe)及有名管道( mkpipe):

管道可用於具有親緣關系進程間的通信,有名管道克服了管道沒有名字的限制,因此,除具有管道所具有的功能外,它還允許無親緣關系進程間的通信;

2、信號(Signal):

信號是比較復雜的通信方式,用於通知接受進程有某種事件發生,除了用於進程間通信外,進程還可以發送信號給進程本身。

linux除了支持Unix早期信號語義函數sigal外,還支持語義符合Posix.1標準的信號函數sigaction。

實際上,該函數是基於BSD的,BSD為了實現可靠信號機制,又能夠統一對外介面,用sigaction函數重新實現了signal函數。

3、消息隊列(Message):

消息隊列是消息的鏈接表,包括Posix消息隊列system V消息隊列。有足夠許可權的進程可以向隊列中添加消息,被賦予讀許可權的進程則可以讀走隊列中的消息。消息隊列克服了信號承載信息量少,管道只能承載無格式位元組流以及緩沖區大小受限等缺點。

4、共享內存:

使得多個進程可以訪問同一塊內存空間,是最快的可用IPC形式。是針對其他通信機制運行效率較低而設計的。往往與其它通信機制,如信號量結合使用,來達到進程間的同步及互斥。

5、信號量(semaphore):

主要作為進程間以及同一進程不同線程之間的同步手段。

6、套介面(Socket):

更為一般的進程間通信機制,可用於不同機器之間的進程間通信。起初是由Unix系統的BSD分支開發出來的,但現在一般可以移植到其它類Unix系統上:Linux和System V的變種都支持套接字。

二、概念

進程間通信概念:

IPC—-InterProcess Communication

每個進程各自有不同的用戶地址空間,任何一個進程的全局變數在另一個進程中都看不到所以進程之間要交換數據必須通過內核。

在內核中開辟一塊緩沖區,進程1把數據從用戶空間拷到內核緩沖區,進程2再從內核緩沖區把數據讀走,內核提供的這種機制稱為進程間通信。

(5)linux用戶通信擴展閱讀

1)無名管道:

管道是半雙工的,數據只能向一個方向流動;需要雙方通信時,需要建立起兩個管道;只能用於父子進程或者兄弟進程之間(具有親緣關系的進程)。

管道對於管道兩端的進程而言,就是一個文件,但它不是普通的文件,它不屬於某種文件系統,構成兩進程間通信的一個媒介。

數據的讀出和寫入:一個進程向管道中寫的內容被管道另一端的進程讀出。寫入的內容每次都添加在管道緩沖區的末尾,並且每次都是從緩沖區的頭部讀出數據。

2)有名管道:

不同於管道之處在於它提供一個路徑名與之關聯,以FIFO的文件形式存在於文件系統中。這樣,即使與FIFO的創建進程不存在親緣關系的進程,只要可以訪問該路徑,就能夠彼此通過FIFO相互通信(能夠訪問該路徑的進程以及FIFO的創建進程之間)。

因此,通過FIFO不相關的進程也能交換數據。值得注意的是,FIFO嚴格遵循先進先出(first in first out),對管道及FIFO的讀總是從開始處返回數據,對它們的寫則把數據添加到末尾。它們不支持諸如lseek()等文件定位操作。



F. Linux進程間通信

linux下進程間通信的幾種主要手段簡介:

一般文件的I/O函數都可以用於管道,如close、read、write等等。

實例1:用於shell

管道可用於輸入輸出重定向,它將一個命令的輸出直接定向到另一個命令的輸入。比如,當在某個shell程序(Bourne shell或C shell等)鍵入who│wc -l後,相應shell程序將創建who以及wc兩個進程和這兩個進程間的管道。

實例二:用於具有親緣關系的進程間通信

管道的主要局限性正體現在它的特點上:

有名管道的創建

小結:

管道常用於兩個方面:(1)在shell中時常會用到管道(作為輸入輸入的重定向),在這種應用方式下,管道的創建對於用戶來說是透明的;(2)用於具有親緣關系的進程間通信,用戶自己創建管道,並完成讀寫操作。

FIFO可以說是管道的推廣,克服了管道無名字的限制,使得無親緣關系的進程同樣可以採用先進先出的通信機制進行通信。

管道和FIFO的數據是位元組流,應用程序之間必須事先確定特定的傳輸"協議",採用傳播具有特定意義的消息。

要靈活應用管道及FIFO,理解它們的讀寫規則是關鍵。

信號生命周期

信號是進程間通信機制中唯一的非同步通信機制,可以看作是非同步通知,通知接收信號的進程有哪些事情發生了。信號機制經過POSIX實時擴展後,功能更加強大,除了基本通知功能外,還可以傳遞附加信息。

可以從兩個不同的分類角度對信號進行分類:(1)可靠性方面:可靠信號與不可靠信號;(2)與時間的關繫上:實時信號與非實時信號。

(1) 可靠信號與不可靠信號

不可靠信號 :Linux下的不可靠信號問題主要指的是信號可能丟失。

可靠信號 :信號值位於SIGRTMIN和SIGRTMAX之間的信號都是可靠信號,可靠信號克服了信號可能丟失的問題。Linux在支持新版本的信號安裝函數sigation()以及信號發送函數sigqueue()的同時,仍然支持早期的signal()信號安裝函數,支持信號發送函數kill()。

對於目前linux的兩個信號安裝函數:signal()及sigaction()來說,它們都不能把SIGRTMIN以前的信號變成可靠信號(都不支持排隊,仍有可能丟失,仍然是不可靠信號),而且對SIGRTMIN以後的信號都支持排隊。這兩個函數的最大區別在於,經過sigaction安裝的信號都能傳遞信息給信號處理函數(對所有信號這一點都成立),而經過signal安裝的信號卻不能向信號處理函數傳遞信息。對於信號發送函數來說也是一樣的。

(2) 實時信號與非實時信號

前32種信號已經有了預定義值,每個信號有了確定的用途及含義,並且每種信號都有各自的預設動作。如按鍵盤的CTRL ^C時,會產生SIGINT信號,對該信號的默認反應就是進程終止。後32個信號表示實時信號,等同於前面闡述的可靠信號。這保證了發送的多個實時信號都被接收。實時信號是POSIX標準的一部分,可用於應用進程。非實時信號都不支持排隊,都是不可靠信號;實時信號都支持排隊,都是可靠信號。

發送信號的主要函數有:kill()、raise()、 sigqueue()、alarm()、setitimer()以及abort()。

調用成功返回 0;否則,返回 -1。

sigqueue()是比較新的發送信號系統調用,主要是針對實時信號提出的(當然也支持前32種),支持信號帶有參數,與函數sigaction()配合使用。

sigqueue的第一個參數是指定接收信號的進程ID,第二個參數確定即將發送的信號,第三個參數是一個聯合數據結構union sigval,指定了信號傳遞的參數,即通常所說的4位元組值。

sigqueue()比kill()傳遞了更多的附加信息,但sigqueue()只能向一個進程發送信號。sigqueue()比kill()傳遞了更多的附加信息,但sigqueue()只能向一個進程發送信號。

inux主要有兩個函數實現信號的安裝: signal() sigaction() 。其中signal()在可靠信號系統調用的基礎上實現, 是庫函數。它只有兩個參數,不支持信號傳遞信息,主要是用於前32種非實時信號的安裝;而sigaction()是較新的函數(由兩個系統調用實現:sys_signal以及sys_rt_sigaction),有三個參數,支持信號傳遞信息,主要用來與 sigqueue() 系統調用配合使用,當然,sigaction()同樣支持非實時信號的安裝。sigaction()優於signal()主要體現在支持信號帶有參數。

消息隊列就是一個消息的鏈表。可以把消息看作一個記錄,具有特定的格式以及特定的優先順序。對消息隊列有寫許可權的進程可以向中按照一定的規則添加新消息;對消息隊列有讀許可權的進程則可以從消息隊列中讀走消息。消息隊列是隨內核持續的

消息隊列的內核持續性要求每個消息隊列都在系統范圍內對應唯一的鍵值,所以,要獲得一個消息隊列的描述字,只需提供該消息隊列的鍵值即可;

消息隊列與管道以及有名管道相比,具有更大的靈活性,首先,它提供有格式位元組流,有利於減少開發人員的工作量;其次,消息具有類型,在實際應用中,可作為優先順序使用。這兩點是管道以及有名管道所不能比的。同樣,消息隊列可以在幾個進程間復用,而不管這幾個進程是否具有親緣關系,這一點與有名管道很相似;但消息隊列是隨內核持續的,與有名管道(隨進程持續)相比,生命力更強,應用空間更大。

信號燈與其他進程間通信方式不大相同,它主要提供對進程間共享資源訪問控制機制。相當於內存中的標志,進程可以根據它判定是否能夠訪問某些共享資源,同時,進程也可以修改該標志。除了用於訪問控制外,還可用於進程同步。信號燈有以下兩種類型:

int semop(int semid, struct sembuf *sops, unsigned nsops); semid是信號燈集ID,sops指向數組的每一個sembuf結構都刻畫一個在特定信號燈上的操作。

int semctl(int semid,int semnum,int cmd,union semun arg)
該系統調用實現對信號燈的各種控制操作,參數semid指定信號燈集,參數cmd指定具體的操作類型;參數semnum指定對哪個信號燈操作,只對幾個特殊的cmd操作有意義;arg用於設置或返回信號燈信息。

進程間需要共享的數據被放在一個叫做IPC共享內存區域的地方,所有需要訪問該共享區域的進程都要把該共享區域映射到本進程的地址空間中去。系統V共享內存通過shmget獲得或創建一個IPC共享內存區域,並返回相應的標識符。內核在保證shmget獲得或創建一個共享內存區,初始化該共享內存區相應的shmid_kernel結構注同時,還將在特殊文件系統shm中,創建並打開一個同名文件,並在內存中建立起該文件的相應dentry及inode結構,新打開的文件不屬於任何一個進程(任何進程都可以訪問該共享內存區)。所有這一切都是系統調用shmget完成的。

shmget()用來獲得共享內存區域的ID,如果不存在指定的共享區域就創建相應的區域。shmat()把共享內存區域映射到調用進程的地址空間中去,這樣,進程就可以方便地對共享區域進行訪問操作。shmdt()調用用來解除進程對共享內存區域的映射。shmctl實現對共享內存區域的控制操作。這里我們不對這些系統調用作具體的介紹,讀者可參考相應的手冊頁面,後面的範例中將給出它們的調用方法。

註:shmget的內部實現包含了許多重要的系統V共享內存機制;shmat在把共享內存區域映射到進程空間時,並不真正改變進程的頁表。當進程第一次訪問內存映射區域訪問時,會因為沒有物理頁表的分配而導致一個缺頁異常,然後內核再根據相應的存儲管理機制為共享內存映射區域分配相應的頁表。

G. linux內核態和用戶態的通信機制包括哪些

究竟什麼是用戶態,什麼是內核態,這兩個基本概念以前一直理解得不是很清楚,根本原因個人覺得是在於因為大部分時候我們在寫程序時關注的重點和著眼的角度放在了實現的功能和代碼的邏輯性上,先看一個例子:

1)例子

C代碼
1. void testfork(){
2. if(0 = = fork()){
3. printf(「create new process success!\n」);
4. }
5. printf(「testfork ok\n」);
6. }

這段代碼很簡單,從功能的角度來看,就是實際執行了一個fork(),生成一個新的進程,從邏輯的角度看,就是判斷了如果fork()返回的是則列印相關語句,然後函數最後再列印一句表示執行完整個testfork()函數。代碼的執行邏輯和功能上看就是如此簡單,一共四行代碼,從上到下一句一句執行而已,完全看不出來哪裡有體現出用戶態和進程態的概念。

如果說前面兩種是靜態觀察的角度看的話,我們還可以從動態的角度來看這段代碼,即它被轉換成CPU執行的指令後載入執行的過程,這時這段程序就是一個動態執行的指令序列。而究竟載入了哪些代碼,如何載入就是和操作系統密切相關了。

2)特權級

熟悉Unix/Linux系統的人都知道,fork的工作實際上是以系統調用的方式完成相應功能的,具體的工作是由sys_fork負責實施。其實無論是不是Unix或者Linux,對於任何操作系統來說,創建一個新的進程都是屬於核心功能,因為它要做很多底層細致地工作,消耗系統的物理資源,比如分配物理內存,從父進程拷貝相關信息,拷貝設置頁目錄頁表等等,這些顯然不能隨便讓哪個程序就能去做,於是就自然引出特權級別的概念,顯然,最關鍵性的權力必須由高特權級的程序來執行,這樣才可以做到集中管理,減少有限資源的訪問和使用沖突。

特權級顯然是非常有效的管理和控製程序執行的手段,因此在硬體上對特權級做了很多支持,就Intel x86架構的CPU來說一共有0~3四個特權級,0級最高,3級最低,硬體上在執行每條指令時都會對指令所具有的特權級做相應的檢查,相關的概念有 CPL、DPL和RPL,這里不再過多闡述。硬體已經提供了一套特權級使用的相關機制,軟體自然就是好好利用的問題,這屬於操作系統要做的事情,對於 Unix/Linux來說,只使用了0級特權級和3級特權級。也就是說在Unix/Linux系統中,一條工作在級特權級的指令具有了CPU能提供的最高權力,而一條工作在3級特權級的指令具有CPU提供的最低或者說最基本權力。

3)用戶態和內核態

現在我們從特權級的調度來理解用戶態和內核態就比較好理解了,當程序運行在3級特權級上時,就可以稱之為運行在用戶態,因為這是最低特權級,是普通的用戶進程運行的特權級,大部分用戶直接面對的程序都是運行在用戶態;反之,當程序運行在級特權級上時,就可以稱之為運行在內核態。

雖然用戶態下和內核態下工作的程序有很多差別,但最重要的差別就在於特權級的不同,即權力的不同。運行在用戶態下的程序不能直接訪問操作系統內核數據結構和程序,比如上面例子中的testfork()就不能直接調用 sys_fork(),因為前者是工作在用戶態,屬於用戶態程序,而sys_fork()是工作在內核態,屬於內核態程序。

當我們在系統中執行一個程序時,大部分時間是運行在用戶態下的,在其需要操作系統幫助完成某些它沒有權力和能力完成的工作時就會切換到內核態,比如testfork()最初運行在用戶態進程下,當它調用fork()最終觸發 sys_fork()的執行時,就切換到了內核態。

2. 用戶態和內核態的轉換

1)用戶態切換到內核態的3種方式

a. 系統調用

這是用戶態進程主動要求切換到內核態的一種方式,用戶態進程通過系統調用申請使用操作系統提供的服務程序完成工作,比如前例中fork()實際上就是執行了一個創建新進程的系統調用。而系統調用的機制其核心還是使用了操作系統為用戶特別開放的一個中斷來實現,例如Linux的int 80h中斷。

b. 異常

當CPU在執行運行在用戶態下的程序時,發生了某些事先不可知的異常,這時會觸發由當前運行進程切換到處理此異常的內核相關程序中,也就轉到了內核態,比如缺頁異常。

c. 外圍設備的中斷

當外圍設備完成用戶請求的操作後,會向CPU發出相應的中斷信號,這時CPU會暫停執行下一條即將要執行的指令轉而去執行與中斷信號對應的處理程序,如果先前執行的指令是用戶態下的程序,那麼這個轉換的過程自然也就發生了由用戶態到內核態的切換。比如硬碟讀寫操作完成,系統會切換到硬碟讀寫的中斷處理程序中執行後續操作等。

這3種方式是系統在運行時由用戶態轉到內核態的最主要方式,其中系統調用可以認為是用戶進程主動發起的,異常和外圍設備中斷則是被動的。

2)具體的切換操作

從觸發方式上看,可以認為存在前述3種不同的類型,但是從最終實際完成由用戶態到內核態的切換操作上來說,涉及的關鍵步驟是完全一致的,沒有任何區別,都相當於執行了一個中斷響應的過程,因為系統調用實際上最終是中斷機制實現的,而異常和中斷的處理機制基本上也是一致的,關於它們的具體區別這里不再贅述。關於中斷處理機制的細節和步驟這里也不做過多分析,涉及到由用戶態切換到內核態的步驟主要包括:

[1] 從當前進程的描述符中提取其內核棧的ss0及esp0信息。

[2] 使用ss0和esp0指向的內核棧將當前進程的cs,eip,eflags,ss,esp信息保存起來,這個

過程也完成了由用戶棧到內核棧的切換過程,同時保存了被暫停執行的程序的下一

條指令。

[3] 將先前由中斷向量檢索得到的中斷處理程序的cs,eip信息裝入相應的寄存器,開始

執行中斷處理程序,這時就轉到了內核態的程序執行了。

H. Linux - 進程間通信與線程通信方式

每個進程的用戶地址空間都是獨立的,一般而言是不能互相訪問的,但內核空間是每個進程都共享的,所以進程之間要通信必須通過內核。

上面命令行里的「|」豎線就是一個管道,它的功能是將前一個命令(ps auxf)的輸出,作為後一個命令(grep mysql)的輸入,從這功能描述,可以看出管道傳輸數據是單向的,如果想相互通信,我們需要創建兩個管道才行。

同時,我們得知上面這種管道是沒有名字,所以「|」表示的管道稱為匿名管道,用完了就銷毀。

管道還有另外一個類型是命名管道,也被叫做 FIFO,因為數據是先進先出的傳輸方式。

在使用命名管道前,先需要通過 mkfifo 命令來創建,並且指定管道名字

myPipe 就是這個管道的名稱,基於 Linux 一切皆文件的理念,所以管道也是以文件的方式存在,我們可以用 ls 看一下,這個文件的類型是 p,也就是 pipe(管道) 的意思:

你操作了後,你會發現命令執行後就停在這了,這是因為管道里的內容沒有被讀取,只有當管道里的數據被讀完後,命令才可以正常退出。

於是,我們執行另外一個命令來讀取這個管道里的數據:

可以看到,管道里的內容被讀取出來了,並列印在了終端上,另外一方面,echo 那個命令也正常退出了。

我們可以看出,管道這種通信方式效率低,不適合進程間頻繁地交換數據。當然,它的好處,自然就是簡單,同時也我們很容易得知管道里的數據已經被另一個進程讀取了。

前面說到管道的通信方式是效率低的,因此管道不適合進程間頻繁地交換數據。

對於這個問題,消息隊列的通信模式就可以解決。比如,A 進程要給 B 進程發送消息,A 進程把數據放在對應的消息隊列後就可以正常返回了,B 進程需要的時候再去讀取數據就可以了。同理,B 進程要給 A 進程發送消息也是如此。

再來,消息隊列是保存在內核中的消息鏈表,在發送數據時,會分成一個一個獨立的數據單元,也就是消息體(數據塊),消息體是用戶自定義的數據類型,消息的發送方和接收方要約定好消息體的數據類型,所以每個消息體都是固定大小的存儲塊,不像管道是無格式的位元組流數據。如果進程從消息隊列中讀取了消息體,內核就會把這個消息體刪除。

消息隊列生命周期隨內核,如果沒有釋放消息隊列或者沒有關閉操作系統,消息隊列會一直存在,而前面提到的匿名管道的生命周期,是隨進程的創建而建立,隨進程的結束而銷毀。

消息這種模型,兩個進程之間的通信就像平時發郵件一樣,你來一封,我回一封,可以頻繁溝通了。

但郵件的通信方式存在不足的地方有兩點,一是通信不及時,二是附件也有大小限制,這同樣也是消息隊列通信不足的點。

消息隊列不適合比較大數據的傳輸,因為在內核中每個消息體都有一個最大長度的限制,同時所有隊列所包含的全部消息體的總長度也是有上限。在 Linux 內核中,會有兩個宏定義 MSGMAX 和 MSGMNB,它們以位元組為單位,分別定義了一條消息的最大長度和一個隊列的最大長度。

消息隊列通信過程中,存在用戶態與內核態之間的數據拷貝開銷,因為進程寫入數據到內核中的消息隊列時,會發生從用戶態拷貝數據到內核態的過程,同理另一進程讀取內核中的消息數據時,會發生從內核態拷貝數據到用戶態的過程。

消息隊列的讀取和寫入的過程,都會有發生用戶態與內核態之間的消息拷貝過程。那共享內存的方式,就很好的解決了這一問題。

現代操作系統,對於內存管理,採用的是虛擬內存技術,也就是每個進程都有自己獨立的虛擬內存空間,不同進程的虛擬內存映射到不同的物理內存中。所以,即使進程 A 和 進程 B 的虛擬地址是一樣的,其實訪問的是不同的物理內存地址,對於數據的增刪查改互不影響。

用了共享內存通信方式,帶來新的問題,那就是如果多個進程同時修改同一個共享內存,很有可能就沖突了。例如兩個進程都同時寫一個地址,那先寫的那個進程會發現內容被別人覆蓋了。

為了防止多進程競爭共享資源,而造成的數據錯亂,所以需要保護機制,使得共享的資源,在任意時刻只能被一個進程訪問。正好,信號量就實現了這一保護機制。

信號量其實是一個整型的計數器,主要用於實現進程間的互斥與同步,而不是用於緩存進程間通信的數據。

信號量表示資源的數量,控制信號量的方式有兩種原子操作:

P 操作是用在進入共享資源之前,V 操作是用在離開共享資源之後,這兩個操作是必須成對出現的。

接下來,舉個例子,如果要使得兩個進程互斥訪問共享內存,我們可以初始化信號量為 1。

具體的過程如下:

可以發現,信號初始化為 1,就代表著是互斥信號量,它可以保證共享內存在任何時刻只有一個進程在訪問,這就很好的保護了共享內存。

另外,在多進程里,每個進程並不一定是順序執行的,它們基本是以各自獨立的、不可預知的速度向前推進,但有時候我們又希望多個進程能密切合作,以實現一個共同的任務。

例如,進程 A 是負責生產數據,而進程 B 是負責讀取數據,這兩個進程是相互合作、相互依賴的,進程 A 必須先生產了數據,進程 B 才能讀取到數據,所以執行是有前後順序的。

那麼這時候,就可以用信號量來實現多進程同步的方式,我們可以初始化信號量為 0。

具體過程:

可以發現,信號初始化為 0,就代表著是同步信號量,它可以保證進程 A 應在進程 B 之前執行。

跨機器進程間通信方式

同個進程下的線程之間都是共享進程的資源,只要是共享變數都可以做到線程間通信,比如全局變數,所以對於線程間關注的不是通信方式,而是關注多線程競爭共享資源的問題,信號量也同樣可以在線程間實現互斥與同步:

I. 怎樣實現 Windows和Linux之間的通信

tcp/ip 是不分系統的吧……

網路的數據交互,與系統無關,不明白你的這個怎麼實現問的是什麼地方怎麼實現?

client.c 編譯為 Windows 可以運行的程序就行了。server.c 編譯為 Linux 下面可以運行的程序。只要你能保證這兩個程序代碼確實有效。
Windows之間可以利用「網路鄰居」來實現資源共享,而Linux之間可以使用NFS來實現資源共享。

Linux可以通過Samba來實現和Windows主機互通有無的。Samba採用Client/Server架構,執行Samba客戶端程序,就可以訪問Windows主機上的共享資源;而運行Samba伺服器,Windows主機就可以訪問Linux上的共享資源。Samba 為 UNIX 和 Microsoft Windows 之間的通信架起了一座橋梁。

它是一套程序,支持基於 UNIX 的主機與基於 Windows 的主機共享文件與列印機。除了共享文件和列印機之外,Samba 還可以充當 Windows 域控制器。(Domain Controller),這樣就可以通過 UNIX 伺服器管理 Windows 網路。作為域控制器, Samba 讓自己可以為漫遊的(roaming)或者本地的用戶創建登錄配置文件(login profiles)

J. linux下netlink的使用簡介

Netlink套接字是用以實現 用戶進程 內核進程 通信的一種特殊的進程間通信(IPC) ,也是網路應用程序與內核通信的最常用的介面。

在Linux 內核中,使用netlink 進行應用與內核通信的應用有很多,如

Netlink 是一種在內核與用戶應用間進行雙向數據傳輸的非常好的方式,用戶態應用使用標準的 socket API 就可以使用 netlink 提供的強大功能,內核態需要使用專門的內核 API 來使用 netlink。

一般來說用戶空間和內核空間的通信方式有三種: /proc、ioctl、Netlink 。而前兩種都是單向的,而Netlink可以實現雙工通信。

Netlink 相對於系統調用,ioctl 以及 /proc文件系統而言,具有以下優點:

Netlink協議基於BSD socket和 AF_NETLINK 地址簇,使用32位的埠號定址,每個Netlink協議通常與一個或一組內核服務/組件相關聯,如 NETLINK_ROUTE 用於獲取和設置路由與鏈路信息、 NETLINK_KOBJECT_UEVENT 用於內核向用戶空間的udev進程發送通知等。

用戶態應用使用標準的 socket API有sendto(),recvfrom(), sendmsg(), recvmsg()。

Netlink通信跟常用UDP Socket通信類似, struct sockaddr_nl 是netlink通信地址,跟普通 socket struct sockaddr_in 類似。

netlink_kernel_create內核函數用於創建內核socket與用戶態通信

首先將編譯出來的Netlink內核模塊插入到系統當中(insmod netlink_test.ko),然後運行應用程序,可以看到如下輸出:

熱點內容
蘋果手機備忘錄怎麼加密 發布:2024-05-19 18:57:57 瀏覽:16
光榮腳本 發布:2024-05-19 18:57:48 瀏覽:997
pythonjson字元串 發布:2024-05-19 18:51:43 瀏覽:253
什麼是伺服器廠商介紹 發布:2024-05-19 18:50:09 瀏覽:371
伺服器網卡硬體型號怎麼看 發布:2024-05-19 18:36:41 瀏覽:666
修改pve伺服器ip 發布:2024-05-19 18:31:52 瀏覽:469
微信密碼忘記了如何取出裡面的錢 發布:2024-05-19 18:27:35 瀏覽:330
vs2005反編譯 發布:2024-05-19 18:26:34 瀏覽:364
ug啟動語言腳本 發布:2024-05-19 18:25:57 瀏覽:875
緩存伺服器技術 發布:2024-05-19 18:25:56 瀏覽: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