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卓30w快充哪個品牌比較好
⑴ 動真格!給iPhone 13用的4款30W氮化鎵快充橫評
之前也寫過兩次氮化鎵快充的梳理,當時就有很多小夥伴說光拿著廠家公布的數據來評,差點了意思。
所以這次我是動真格了,實實在在地找來了4款30W的氮化鎵快充,來看看到底誰更強?更適合用來給iPhone 13充電使用。
先介紹一下這次參加橫評的4款產品吧!
1、Anker安克 氮化鎵GaN2 超能充30W
Anker這個品牌就不用我多介紹了吧,在海外市場影響力相當不錯,我此前也用過好幾款它家的快充以及充電寶,品質以及性能都是很讓人放心的。這款超能充30W採用新一代的氮化鎵技術,個頭小,而且功率也很足,相信應該是很強悍的選手。
2、努比亞 30W氮化鎵GaN方糖充電器【小黃人聯名款】
此前努比亞的「氘鋒」系列口碑很不錯,而且主打大功率小體積,這款小黃人聯名版我此前也有單獨評測,總體性能也讓人滿意。當然這款是有普通版的,而小黃人聯名款價格跟普通版一樣,但外形更加Q萌,就看實力如何了。
3、Aohi 30W氮化鎵GaN快充
也是我之前有單獨評測的。Aohi品牌的母公司奧海 科技 是國內很資深的手機充電設備製造商,因此也給華為、小米等品牌有代工合作,實力也是不容小窺。印象中從去年開始著重推自己的品牌Aohi,此外MOVESPEED也是它家的子品牌。
4、TEGIC KERNEL 30W氮化鎵充電頭
同樣是國內第一梯隊的氮化鎵快充品牌,這次參與評測的是Tegic與愛范兒聯名出品的硬糖版本,外形上別具一格,而且當時實測的性能也相當出色。不過聯名版會比Tegic自己銷售的常規版貴20元,但兩者在配置以及性能上其實並沒有什麼區別,只是外觀不同而已。
本次橫評,我將會從外形體積、快充協議、實測功率、發熱、性價比這5個方面來展開,希望能給大家一點參考價值吧。
氮化鎵技術之所以能快速普及,主要是因為它在提供更大的充電輸出功率的同時,在體積上卻可以做到更小。以我們常用的20W/30W氮化鎵快充來說,基本個頭並不比以往的五福一安充電頭大多少,但功率卻翻了好幾倍。雖然現在安卓手機動不動都65W甚至100W的充電功率了,但對於iPhone用戶來說,一直到iPhone 13才終於把充電功率提高到了25W。
這里一定有小夥伴吐槽,直接拿個多口的65W甚至更大功率的快充不就好了,為啥還要單獨配個30W的快充呢?對於經常有多個設備需要同時充電的用戶來說,當然用多口會更方便,但體積上自然也就更大,同時也更重。特別是女生,或者說沒有那麼多充電需求的用戶來說,一個小巧的30W快充就已經足夠了。
可以看到,Aohi和Tegic在體積方面都是相當具備優勢的,並且其功率密度都已經超過了1.1W/cm³,不得不說確實很厲害。但要注意的是,這4款30W快充里,廠家公布的外觀三圍尺寸都是忽略了插腳所佔用的體積,而除了努比亞小黃人外,其餘3款都是採用固定式的插腳。而努比亞小黃人因為用的是折疊插腳,識別會佔用部分外殼上的體積,所以撇開插腳不算體積的話,對努比亞是很不公平的。而如果把插腳也考慮進去,那麼顯然是努比亞在體積上更占優勢一些。
目前來說,除了PD快充是必備的之外,其他的快充協議到底支持哪些,可就不一定了。雖然對於蘋果用戶來說,也只需要PD一種快充而已。但相對來說,安卓用戶肯定希望能支持自己廠家用的快充會更爽一些。
其中Anker就比較極端,只支持PD3.0和QC3.0(QC2.0是向下兼容的),其他包括三星AFC、華為FCP/SCP、聯發科PE都一律不支持。而它的PD3.0快充是新版本,一共提供6個檔位,除了固定的5V、9V、15、20V之外,還支持3.3V~11V/3A、3.3V~16V/2A兩種自適應的電壓/電流輸出模式。
相比之下,努比亞的快充協議更齊備一些,除了OPPO家的VOOC/SVOOC不支持外,其他的都能支持。而同樣是更新後的PD3.0版本,努比亞比上面的Anker更齊全,包括12V固定檔位也支持。
至於Aohi的快充協議也比較齊全,不過它的PD3.0支持比較另類,沒有12V固定檔位,也沒有3.3V~16V/2A的自適應檔,但多了9V/2.22A和9V/2.77A這兩個檔位。
至於Tegic在快充協議支持方面也是很全面,但PD3.0版本少了3.3V~16V/2A自適應檔,不過一般來說也很少有這樣的需求,所以並不是太影響。
如上表,Tegic支持的快充協議最為全面,而且PD的版本也基本能滿足各種設備的需要。至於努比亞雖然快充協議不全,缺少了對PE快充的支持,但PD快充檔位最全。至於Anker只適合給支持PD或QC快充的設備使用,這個多少有點讓人失望。
接下來這兩項是之前光統計公開數據時最被吐槽的,因為這個必須是通過實測才知道的。
實測功率是要分兩部分:一個是滿功率30W負載時,是否會存在明顯的降壓情況;至於另一個就是看各個選手的儲備功率到底有多少。
為了更准確控制負載測試環境,除了會用到USB電表之外,還需要使用可調的恆定負載(也叫老化器)來做測試。
而且用的線材也是100W級別的快充線,保證不會拖後腿。
首先依然是Anker,它在30W負載時,雖然電壓要低於20V,不過考慮到線阻本身的損耗,所以這點降壓基本可以忽略不計。
而極限穩定功率可以達到35W,比額定輸出功率高出16.67%。足夠大的儲備功率可以保證充電設備輸入功耗出現較大波動時,充電頭不會因為超負荷輸出而出現保護甚至中斷。
努比亞在進行30W滿功率輸出時,自動進行了小范圍的線阻補償,所以非但沒降壓,反而還比標准20V高出一點點。
不過在儲備功率方面,努比亞沒能超過35W,最終只停留在34.5W而已。
Aohi在滿功率時也只有很輕微的降壓情況,可以忽略不計。
而且Aohi也沒能超過35W,跟努比亞一樣只能停留在34.5W的水平。
至於Tegic在滿負載情況下也沒問題,甚至降壓幅度比Anker還要低。
但儲備功率也是只有34.5W的水平。
綜合來說,表現最好的是Anker和努比亞,不過整體來說4款產品的差距都並不大,都是很讓人放心的產品。
除了功率之外,另一個很多小夥伴關心的就是發熱情況了。畢竟對於氮化鎵快充來說,體積越小,相應的發熱控制難度就越大,所以這就很考慮各個廠家的實力了。
這個環節的測試是設置30W功率並且連續運行30分鍾,然後用測溫槍測量快充表面最高溫度點的數據。
Anker作為第一項功率密度最低的,反倒在溫控方面有一定的優勢,最終在側面測出最高溫點為56.9 C。
相比之下,功率密度很高的努比亞就有點吃虧了,測出了63.2度。
而Aohi雖然個頭很小,但溫控表現卻非常出色,只有57 C。
Tegic的溫控表現有點讓我跌眼鏡,最高溫度61.3 C。
在這一項比較里,Anker的表現並不讓人意外,畢竟體積大,相應的散熱空間也會有優勢。不過Aohi的表現卻讓我很驚訝,畢竟它是功率密度最高的,但依然溫控出色,確實很了不起。
其實看了文章最開始的選手介紹,大家就已經大概知道4款產品各自的價格是多少了。
沒看到也不要緊,下面的表格已經給你整理好了。
努比亞的價格無疑是最便宜的,但結合前面4項比較結果來看,除了體積小功率密度大之外,其實努比亞的優勢並不明顯。
相比之下,Aohi跟Tegic(普通版,不是硬糖版)價格屬於同一水平,而且兩者都是走高功率密度的路線,不過從實際表現來說,反而是各有優勢——Aohi主要是發熱控制出色,而Tegic則有著更豐富的快充協議支持。
至於Anker,價格最貴,但快充協議卻是最少,功率密度並不佔優,只是溫控表現出色而已,值不值,各位不妨自己判斷。
當然,最終要選擇誰,這個還是要各位看官自己來決定的,畢竟有人看重性能,也有人喜歡便宜,更有人是顏值掛帥,這個我就不多做評價了!
⑵ 快充什麼牌子的好
首先說說Anker吧,這個牌子我個人是比較喜歡的,叢18W到30W我都購買使用,優點是小巧便攜,尤其是18W的設計,完全可以用精緻二字形容,價格方面18W售價大概是69元,30W大概是售價130元,另外30W方面帶了GaN氮化鎵這種黑科技。優點是減少發熱,提升質量,延長壽命,從而減少龐大的快充體積。正因為這些所以我非常青睞Anker的30W快充。做工方面中等偏上
錘子科技出品18W(PD+QC4.0)快充,集合目前最新的標准,某東售價59元,質量還不錯,我有段時間也使用過。整體好評。表面做了亮面處理,和原裝30W差不多。
凱普世18W快充,這個品牌算是新牌子,名氣不高,產品做工一般,尺寸大小和原裝18W無異,還配一根快充線,售價59元左右,性價比頗高,充電速度我測試了,比起原裝和Anke這些略慢。
綠聯18W和45W,綠聯的產品整體來說中規中矩,不算好,也不算差,很多性價比都頗高,售後也不錯。45W的外觀略大略重,不適合帶出門,18W的外形大小可以參考原裝18W,45W的售價整體偏貴一丟丟,某東89元,18W價格性價比倒不錯,某東售價39元。
Apple蘋果原裝30W,支持4個快充協議,做工和穩定性無疑是最好的,缺點就是售價偏貴,單獨一個頭官方售價就是300+元。還有就是體積稍微偏大,帶出去也不方便。外觀塑料做了亮面拋光,優點是上檔次,缺點是很容易就刮花了。其實充電器個人比較偏向於磨砂質感的。
⑶ 快充充電器的牌子有哪些
快充充電器的牌子有哪些?現今社會每個人無法離開手機,除了CPU內存屏幕這三大件之外,快速充電技術也是手機核心指標之一,讓用戶減少充電等待時間等於節省大家的金錢,各品牌手機充電技術都在進行升級更新功率越來越高,甚至比筆記本功率還大的100W、120W已經在實驗室內測試成功。小編盤點了目前八大品牌市售量產機型快充技術,讓大家了解當前各家的快充技術發展。
一、蘋果
多年來iPhone令人詬病的充電慢終於在iPhone8發布時得到解決,iPhone8是蘋果第一款支持USB PD快速充電功能的iPhone手機,後續發布的所有iPhone機型都支持USB PD快速充電,可惜的是原盒並未配送PD充電器與快充數據線。2019年最新發布的兩款iPhone 11 Pro機型終於「良心」了一回,首次原盒就贈送了18W USB PD充電器與USB-C to Lightning數據線的機型,讓很多用戶0學習成本就用上了快速充電,推動了快充的普及。
每一代iPhone充電功率都有少幅度提高,iPhone 11系列PD快充峰值功率甚至達到了23W以上。
iPhone 11 Pro Max 原廠配置的18W充電器測試,半小時充入45%,全程耗時2小時17分。而採用功率更大的30W充電器半小時充入53%,全程耗時2小時09分。作為對照組的5W曲線全程充滿耗時長達4個多小時,可以想像到以前在五福一安的統治下體驗是多麼糟糕。
二、華為
華為是國內最早在使用快速充電的品牌之一,先後研發出了9V2A FCP、4.5V5A SCP、5V8A SCP、10V2A SCP、10V4A SCP等多種快速充電技術,Mate30、Mate20 Pro、P30 Pro上均搭載了40W的10V4A SCP快充技術。
Mate30 40W 10V4A SCP實測充電功率可達9.18V 3.85A 35.37W。
百分比速度上,Mate30使用原裝10V4A充電器,半個小時充入72%,1小時充入97%,之後涓流到1小時18分充滿100%。沒電了也不用再規劃一整片時間來補充電量,插入數十分鍾即可充滿大部分電量,讓碎片化充電真正可行。
三、三星
三星機型很長一段時間功率一直都只有十多瓦,Note10系列發布後終於開始走上大功率充電的道路,note10+旗艦快充採用25W / 45W的雙配置,原廠標配9V2.77A 25W充電器,通過額外購買45W可以獲得滿血充電性能,45W快充採用了PPS 11V4.05A這個雖然是通用的PD協議但又是極其特殊的PPS 4.05A規格,屬於半私有方案。
note10+實測最大充電功率可達9.31V 3.88A 36.19W,30分鍾可充入80%,全程充滿僅需1小時,讓三星重回快充主流梯隊。
四、OPPO
OPPO提出的充電5分鍾通話兩小時早已深入民心,VOOC從發布至今已經發展到VOOC4.0,採用低壓直充技術,規格為5V6A 30W功率。旗艦級機型則搭配了SuperVOOC2.0超級閃充技術,採用高壓直充串聯電池組的方案實現,並且是業界第一個標配氮化鎵充電器的手機品牌。VOOC4.0與SuperVooc2.0雙快充配置,讓OPPO旗艦機型與主流機型都能獲得很不錯的快充體驗。
實測OPPO Reno ACE充電性能,最大功率可達8.64V 6.4A 55.3W。
充電速度圖來看,使用原裝標配充電套裝的OPPO Reno ACE五分鍾充至28%電量,10分鍾充至52%電量,26分鍾即可充滿100%,半小時內就可以充滿令人驚嘆,其速度遠遠超越同級標准。
五、小米
在快充的道路上小米自2017年小米6上就支持USB PD3.0 PPS充電,到了小米9後開始推出半私有的9V3A 27W ChargrTurbo快充。敲定發展策略後,在魔改方案上推出了私有又通用PD的10V4A 40W ChargrTurbo快充與10V3A 30W ChargrTurbo快充,搭配旗艦與主流機型使用。
小米9 Pro 5G搭載了10V4A 40W ChargrTurbo,實測小米9 Pro 5G版充電,功率高達9.08V 3.96A 36W。
由曲線圖對比可以得知,在半個小時的時間內,原裝40W充電器充入的電量最高為73.88%,充滿手機耗時59分,進入一小時俱樂部。
⑷ iPhone、蘋果、macbook安卓手機等快充充電器哪個品牌更好
最近測試了inviolabs、anker、一加、蘋果原裝快充的快充頭,和大家分享下
產品名稱:
大小感受:inviolabs 18W的在這個功率也基本是市面上最小的,而且是雙埠,相比anker而言更小一些,同時折疊頭設計,更適合攜帶,anker的這個凸出來的頭,我手機都快被劃爛了;
30W快充上,一加在適配自己手機上還是有明顯不錯表現,2小時充滿100%;而用C2L充蘋果時就明顯效率不如原裝,和inviolabs30W
inviolabs 60W比蘋果尺寸小了20mm
重量:Inviolabs 60W的相對於anker60W,重量略重12g,比蘋果的260g輕了70%
做工感受:都不錯,蘋果的設計更加流線,inviolabs更加大氣
測試情況介紹:圖片測試數據手工提取於軟體
價格上:在價格上,inviolabs的價格有明顯的優勢,可能因為品牌知名度不高的原因。相比而言性價比更高些,大家都是18個月質保,問題不大
本次比較側重實際的充電速度方面來,上面設備旁邊標注的W數為APP提示的最佳充電數值。
如你只是充手機:anker18W、Inviolabs18W比較推薦,相對而言inviolabs 18W表現不錯,折疊後最小的體積方便攜帶和不貴的價格也非常值得入手。
如果你同時充手機和iPad:inviolabs30W,anker30W是不錯的選擇,invilabs 18
如果你同時充手機iPad和電腦:inviolabs 60W,anker60W是不錯的選擇。產品的大小、顏值、價格、適配性都不錯;但是如果macbook原裝在60W以上,那建議使用inviolabs的,anker的充電效率會降低約20%;
發熱總結綜合下來
總結:充電半小時的溫度大都在40度左右,最小的60W的,向下兼容溫度沒怎麼提升
總結:在充電適配上,一般充電頭都是可以向下兼容的,比如用65W的充手機,智能涓流能自動適配,而anker60W在充macbook時明顯比其他慢,原因是anker的PD快充為45W,而蘋果、inviolabs的PD快充都是60W
選購建議:
也還不錯,能cover ipad的電量需求,除了看價格,品質,如果對充電速度不是特別要求的話,能不能只帶一個就夠了也重要,多口充電頭的優勢就比較明顯。
⑸ 努比亞30w氮化鎵方糖pro和安克nano20w充電頭選哪個好
選擇努比亞30w氮化鎵方糖pro更好。
小方糖30W採用氮化鎵黑科技,30W功率可以適配iPhone13 ProMax,而氮化鎵用到耗材上可以起到避免充電時過度發熱的情況。產品介紹頁顯示,這款充電頭擁有原裝的智能電源管理晶元,在匹配超高的充電速度同時,也能夠完成30分鍾充70%的速率。當然最重要的是不傷機器,同時也不會發燙,比五福一安更懂用戶。
簡介
不僅能充蘋果,依賴於多協議兼容,安卓用戶,筆記本ipad用戶,也可以通過TYPE-C口完成最高30W功率的快充。不僅滿足果粉,華為的機型都可以兼容使用,也可以為蘋果iPad Pro等設備快充,也能為筆記本進行充電。
這款充電頭不僅是市面上最小的可折疊30W充電器,而且連設計做工都很出色,採用雙色注塑工藝,外觀晶瑩剔透,而且還有正版小黃人聯名款。不得不說努比亞在產品設計和用戶需求上,下了大功夫。
⑹ 更便攜的快充頭,兼容性也很不錯,睿量30W迷你氮化鎵充電器上手
現在為了獲得更好的充電體驗,很多人在入手新手機後,都會再去配備一枚安全好用的充電器。目前市面上各種支持快充的充電器越來越多,看起來選擇很豐富,20W、30W還有65W等規格的都有,如果平時只是給手機、平板之類的設備充電,30W充電器是個不錯的選擇。
我目前就在用一款REMAX睿量30W迷你氮化鎵充電器,這款充電器可以支持PD 3.0或者QC 3.0協議,兼容性比較不錯,而且因為採用了氮化鎵技術,所以體積也很小巧,不僅可以在家充電,外出攜帶也會比較方便。現在很多手機都支持20W以上的快充了,所以用30W的充電器效率會更高一些。
這款充電器的包裝設計很有意思,不是很多同類產品那樣的素白色包裝,而是採用了一種有點塗鴉風的彩色包裝設計,看起來更加漂亮一些。另外作為一款充電器,睿量這款型號為RY-U30A的小東西也沒有多餘的配件,本身重量38克左右,十分地輕巧。
睿量RY-U30A的設計比較簡約,上面只有一個USB Typce-C介面,可以輕松兼容各種常見的手機、平板,只需要額外配備一根USB-C轉C或者C轉Lightning的數據線就可以使用了。這款充電器的介面上標有「PD 30W」的字樣,同時兼容QC 3.0協議,可以輕松用在各種常見的手機上面。
在充電器插頭的一側,可以看到它支持的部分充電規格,而在真正使用的時候,作為一款比較智能的充電器,睿量RY-U30A可以根據具體的充電設備,識別和匹配不同的充電電流和電壓,從而帶來更快更安全的充電效果。不過這個充電器的插頭不可折疊,外出攜帶的時候要避免擠壓。
這款充電器採用了常見的白色配色,看起來比較漂亮,而且這款充電器的外殼用的是PC防火材料,加上氮化鎵充電器具有發熱低的優勢,以及睿量RY-U30A本身安全防護方面的溫度保護特性,使得這款充電器在日常使用中會更加的安全。
實際充電中,睿量RY-U30A確實可以輕松帶來較快的充電速度,並且對於華為、三星等機型也都能正確識別,並提供穩定高速的充電效果。比如在我的華為Mate 20 X上面就可以帶來20W的充電功率,而在另一款三星A71上,則可以獲得22.5W的充電功率。並且這款充電器充電過程也是智能化的三段式流程,也即先快充,再慢速,最後涓流充電。
除了給手機、平板充電之外,我們手裡的移動電源、TWS耳機等設備也需要經常充電,對於這些設備,睿量RY-U30A同樣可以提供穩定可靠的充電體驗。比如我所用的一款支持18W快充的移動電源,在睿量RY-U30A上面就可以獲得9V 2A的充電規格,另外一款TWS耳機則可以獲得5V 0.22A的微電流充電。
這些天用過幾次之後,我感覺睿量RY-U30A的表現確實不錯,既能夠滿足各種設備的快充需要,而且兼容性也很不錯,同時還能輕松應對各種需要微電流充電的設備。另外得益於氮化鎵技術的支持,睿量RY-U30A即使在快充環境下,本身的發熱量也不大,表面只是有些溫熱,使用的時候感覺很安全。
當然了,睿量RY-U30A本身還是一款十分迷你的充電器,雖然便攜,但是因為上面只有一個USB Type C介面,所以沒辦法同時給多個設備充電,並且也不支持USB-A充電介面的設備,所以只能用在一些新款的手機、平板還有TWS耳機等設備上面使用。
另外對於功率較低的筆記本,也可以使用睿量RY-U30A進行充電,我的一款支持65W充電的筆記本,在睿量RY-U30A上就可以獲得28.6W的充電功率,當然了,睿量RY-U30A作為一款30W的充電器,只能在待機狀態下給65W的筆記本充電,並不能支撐筆記本開機狀態下的充電需要。
總之,作為一款日常充電工具,睿量RY-U30A的兼容性和安全性都很可靠,而且充電速度也比較快,很適合用來給平時常用的手機、耳機等設備充電。而且相比於一些iPhone等機型的原廠充電器來說,睿量RY-U30A也更有性價比,並且小巧便攜,平時外出攜帶也是很方便的,並且能支持很多主流品牌的機型,很適合入手新機後需要充電頭的朋友使用。
⑺ 什麼牌子的充電器好
什麼牌子的充電器好?筆者在這里為大家整理幾款性價比高的20W充電器,大家選購的時候可以參考下!
1、Nank南卡充電頭C1
摩米士20W充電器外觀很簡約,四邊圓潤的倒角造型,使用了純白色的外觀。側面有MOMAX的logo,一個C口的輸出。C口有PD快充的標志,說明他支持PD快充。這款小巧的摩米士充電器能完全作為iPhone12充電器的替代品,並且還可以代替其它安卓手機的20W充電器,不管是安卓還是iphone,都能實現快充。
⑻ 市面上快充選擇哪一個牌子更合適哪個快充更好。
作為一個愛研究的時尚科技假發燒友(狗頭保命),我也進行了一番測評,主要涉及了,蘋果原裝的18W快充,一加30W快充,inviolabs 18W的快充,anker 18WPD,inviolabs的18W快充,綠聯的18W快充,堅果、benks、品勝、摩米士、紫米這幾個品牌,如圖所示
做工上:堅果、紫米、inviolabs做的最好的,蘋果、綠聯、 benks也都還不錯,但是摩米士和品勝就很一般了,有點粗糙和,還有邊角料沒處理干凈,如圖
重量上,最終的是堅果,最矮的是蘋果,整體最大的是benks;大都普遍在40-60之間
折疊上,除了inviolabs都是凸出頭,只有inviolabs是折疊頭,在攜帶上更加方便和便攜
埠上適配性上,anker、benks、堅果這些都是pd快充,支持PD協議,另外只有inviolabs適配PD和USB-C,是雙埠的。
充電效率上:蘋果、堅果、anker、inviolabs和綠聯是實現了30分鍾充電50%的說法,而其他的稍稍差了1-3%;
充電發熱上:在充電熱度上,30分鍾後大都達到了40度以上,其中紫米最高達到53.8度,inviolabs只有46度
以上是,我對所有的產品進行的對比
大概得出結論如下:
anker、inviolabs、堅果、綠聯和蘋果快充原裝都是能夠達到宣傳上30分鍾50%充電的,而比如紫米,benks都略遜於宣傳上,在埠上,inviolabs具有獨家優勢,能夠雙口支持快充,更加方便,折疊頭設計更加方便攜帶。
如果大家要入手的話,建議還是anker和inviolabs,實測數據更好,顏值上也都還不錯,不過如果有情懷的話,認堅果和小米的牌子,那就自行選擇即可!
⑼ 快充充電頭,什麼品牌好
2020年閃充充電器十大品牌排行榜,前十名分別是話機世界、麥碩、CAFELE、品勝/PISEN、納雷特、金士頓/JINGSTON、歐魅、賓博、jdb、蒙帝洛斯 。如果您正在查找閃充充電器什麼牌子好?那麼本閃充充電器十大品牌榜單可供您作為選購參考,我們致力於用最真實的用戶數據推薦口碑最好的閃充充電器品牌,讓您選得放心。希望我的回答能給大家提供幫助。
⑽ 手機充電器十大品牌
十大熱門手機充電器排行榜
1、華為SuperCharge快速充電器
2、小米立式風冷無線充電器(30W)
3、蘋果MagSafe充電器
4、OPPO 65W SuperVOOC電源適配器(VCA7GACH)
5、iQOO原裝44W超快閃充充電器
6、vivo 33W閃充充電器
7、華為SuperCharge快充版(40W)
8、小米無線車充
9、小米充電器(33W)
10、蘋果USB-C電源適配器(18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