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國家存儲基地
❶ 武漢為什麼是硅
武漢邁向「硅時代」。武漢,簡稱「漢」,別稱江城,是湖北省省會,中部六省唯一的副省級市及超大城市,8公里的左嶺大道沿線,分布著國家存儲器基地、武漢華星光電、武漢天馬微電子等總投資額超過4000億元(人民幣,下同)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這條用「創新」鋪就的「黃金大道」,不僅見證了舊村灣到現代新城的蝶變,更引領著武漢邁向「硅時代」。截至2021年末,全市下轄13個區,總面積8569.15平方千米。
❷ 長江存儲國際社區二期什麼時候開建
2020年6月20日。2020年6月20日,長江存儲國際社區二期在武漢東湖高新區未來科技城國家存儲器基地建設工地開工建設。長江存儲國際社區佔地301568.89平米,建築面積更達到658428.97平米之多,項目周邊教育、醫療、娛樂資源齊全。
❸ 國家儲存器基地在什麼位置
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
❹ 武漢未來哪個區域發展潛力最大為什麼
武漢每天不一樣,要說發展潛力,就不得不提武漢的新城區。對於市中心而言,新城區的發展具有全新的起點,發展潛力更大。新洲、白沙洲、光谷東、武昌南等新區都是如今備受關注的價值窪地,究竟哪個區域前景最好,是武漢未來發展潛力最大的區域呢?
答案是新洲,你信嗎?這並非誇大。
首先,時代的變化,把 科技 產業提到了一個高度。 隨著長江時代的到來,航天 科技 產業將會是武漢未來發展的強勁動力。
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著陸武漢,選擇了新洲雙流區域,按照規劃,航天基地未來是以航天產業為主導的國際航天產業城,可以預想的是,在航天基地入駐以後,強大的航天產業、新材料產業、高端裝備產業會形成集群效應,一座產業新城將拔地而起。
其次,交通的發展,讓區域價值窪地效應更加凸顯。 城市的發展並非是等半徑蔓延的,而是以交通為脈絡,呈點線發展。
在長江主軸發展的進程中,橋梁連接了武漢兩岸三江,新洲區域規劃在2019年開建的地鐵新港線和新港長江大橋,為未來的發展打通了脈絡。
尤其是新港長江大橋的開通,將從新洲到光谷的時間縮短到10分鍾,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和武漢國家存儲器基地的連接,實現了新洲與光谷的對話,同時也實現了兩個高新 科技 區域的資源串聯。
最後,新城的再造,將實現新城區域配套的蝶變。 新城區的發展有一個優勢,那就是相比於主城區的「螺絲殼里做道場」,新城能夠實現整體規劃。
所以「再造新城」是許多新城區彎道超速的契機,新洲區域因為孔雀城的著陸,成為了潛力無窮的區域。
觀望以往孔雀城在武漢布局,就會發現,從嘉魚產業新城的孔雀城·江瀾賦,到新洲問津產業新城的孔雀城·問津蘭亭,再到黃岡團風產業新城的長江東岸孔雀城,都成為了如今的人氣樓盤。
北辰孔雀城·航天府坐落於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中軸位置,由千億品牌房企北辰實業與孔雀城強強聯手打造,橋岸經濟的發展紅利必將優先享受。
目前,航天府項目正處於價格窪地,現推售的90-110 瞰湖高層產品均價為5980元/ ,與航天府項目僅一橋之隔的光谷東板塊房價普遍在15000元/ 以上且一房難求。這樣的高性價比可以說是非常有吸引力了。
畢竟對於大多數在光谷打拚的人士來說,光谷的住房價格遠高於其承受范圍,住房需求無法與生活品質相協調,而現階段孔雀城航天府均價遠低於光谷地區,光穀人士可以以低價獲得滿意的住房,其次,兩橋開通後陽邏至光谷也只需15分鍾左右,居住與事業兩不耽誤。由此,航天府成為光谷區域置業的理想選擇。
武漢每天不一樣,日新月異的發展中,新洲因為宏觀政策的規劃,大型房企孔雀城的入駐而有了更大的實力和底氣,無疑是眾多新城區中具備媲美光谷實力的城區,所以,新洲將會是武漢未來發展潛力最大的地方,你信了嗎?
按照產業邏輯,目前最明確的肯定是東湖高新。至少十年內光谷仍會是武漢三個第一。高新產業及初創公司注冊第一。人口增速和人口總數行政區第一。大學生留漢就業首選工作區域。
雖然我小時在漢口,然後住漢陽,後期讀書基本武昌現在也定居武昌。但是不帶個人感情客觀評論的話。東湖高新是十年內最佳。因為它的今天是過去二十年布局和堅持的結果。是周邊大量高校若干批留漢畢業生選擇的結果。
十年後不敢評論。武漢現在也得了大城市病。規劃一大堆。個個都是世界,中國什麼什麼。隨便給大家羅列一下。
中法新城,臨空新城,長江新城,漢江灣,陽邏之心。二七濱江商務區,武漢王家墩CBD,武昌濱江商務區。沌口車城。
特別有幾個新城,我不點名。有一兩個大型國企過來就高潮了。個個都是千億產值,個個十年後都厲害的一塌糊塗。
原諒我,有點亮瞎我的眼。作為武漢人,真心希望家鄉一天比一天更好。但是還是要靠實業一步步做出來呀。十個指頭都想長,最後就是握不住拳頭,打不出力道!
十年後哪個最好要看實際招商情況,看產業聚集程度,看配套民企活躍度。目前無法預測!
十年內,仍然是光谷
武漢發展潛力最大的區域還是武昌片區。
和狹窄破舊的鬧市區漢口不同,武昌的城市規劃起點更高一些,路也更寬一些,公共設施,文化設施也更多一些。君不見,湖北省博物院、楚河漢街、首義廣場、武漢站、金融城綠地中心,洪山廣場等,還有新建的武漢鄂州國際機場,都在武昌片區。
要是住在漢口,開車進入,無論是漢正街還是菱角湖還是所謂的京漢大道——只有兩車道的大道,連停個車都非常麻煩非常痛苦!漢口擁擠不堪,要城市更新都不容易,更不用說布局什麼重大項目了。
更重要的是,武昌的人口素質、產業層次、企業距離度、企業實力、創業氛圍都更好一些,武昌是五湖四海的人才都聚在一起。這和漢口的小市民是很鮮明的反差。
武昌片區有山有湖,環境好,容易規劃,特別是往花山、江夏方向,可開發利用土地資源豐富,隨著鄂州黃石並入武漢,武漢的城市的發展方向和空間都非常非常大。
所以,在武漢要投資置業,還是要選武昌,不要去漢口漢陽。
黃陂區,長江新城,也只有這里有發展空間,且離市區近,三環,外環交通便利,高鐵,火車站,機場近在咫尺,總之武漢目前黃陂區發展從各方面都較為優越。
都吹吧,要說以後的發展,新城區東西湖,江夏已發展得不錯,後起之秀應該是黃陂,長江新城的百分之七八十區域在黃陂的武湖,盤龍城。
武漢未來最有發展潛力的區域應該以三大國家級開發區為主,外加蔡甸區中法生態城。三大開發區,由於發展時間長,有實力,自然有前景。中法生態城剛剛啟動,地鐵即將開通,屬於離中心城區最近的新區,有兩國元首背書,應該有一個飛躍式發現。當然,中法生態城目前急切需要國家政策的扶持。還有一個潛力股是長江新城,這個需要等待國家的批復。
武漢未來最有發展潛力的區域應該是三大國家級開發區:東湖高新區、武漢經開區、武漢臨空港經開區,中心城區受舊改和土地資源、產業分布影響,發展空間已經不大
武漢光谷地區是最有發展潛力的區域,具有人才優勢, 科技 優勢,地理上與老城區相對獨立,有發展成獨立大城市的明確可供發展的地域空間,未來將擁有獨立的交通體系,完整的 科技 產業鏈。光谷有豐富的山水資源,有利的區位優勢(位於武漢8+1城市圈的中心地帶,即西部為武漢老城,東部與鄂州市,黃石市,黃州市相近)。未來光谷地區城市體量和綜合實力將實現對老武漢三鎮的超越式發展。將對武漢的未來的發展起決定性的作用。
非江夏區莫屬。教育 科技 密集區,中國光谷所在地,製造業集中區,濱江濱湖,多小丘陵。
光谷東,2013年第一次去那邊上班,那邊太荒涼,但是到現在短短幾年時間里,光谷東的建設如火如荼,未來隨著地鐵開通,配套設施的完善,光谷東的發展不可限量
❺ 武漢經緯度是什麼
武漢位於東經113°41′-115°05′、北緯29°58′-31°22′之間。
武漢市位於湖北省東部、長江與漢水交匯處,地理位置為北緯29°58′—31°22′,東經113°41′—115°05′。武漢市東西最大橫距134千米,南北最大縱距約155千米,最東端位於新洲區徐古街將軍山村,最西端位於蔡甸區侏儒街國光村,最南端位於江夏區湖泗街道均堡村,最北端位於黃陂區蔡店街道李沖村。
相關信息:
武漢是中國重要的工業基地,擁有鋼鐵、汽車、光電子、化工、冶金、紡織、造船、製造、醫葯等完整的工業體系,著力打造光電子信息、汽車及零部件、生物醫葯和醫療器械、節能環保等四大世界級產業集群。
武漢地處江漢平原東部、長江中游。世界第三大河長江及其最大支流漢江橫貫市境中央,將武漢中心城區一分為三,形成武漢三鎮隔江鼎立的格局,市內江河縱橫、湖港交織,水域面積佔全市總面積四分之一。
2016年2月至11月,國家存儲器基地、國家航天產業基地、國家網路安全人才與創新基地、國家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基地相繼獲批,落子武漢。2018年11月,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國家頂級節點正式上線。
以上資料參考:網路-武漢
❻ 武漢長江存儲是國企嗎
武漢長江存儲不是國企。
長江存儲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於2016年7月26日在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登記成立。法定代表人趙偉國,公司經營范圍包括半導體集成電路科技領域內的技術開發;集成電路及相關產品的設計等。
中國存儲晶元產業以投入NAND Flash市場的長江存儲、專注於移動存儲晶元的合肥長鑫以及致力於普通存儲晶元的晉華集成三大企業為主。以三家廠商的進度來看,試產時間預計將在2018年下半年,量產時間可能都在2019年上半年,這預示著2019年將成為中國存儲晶元生產元年。
2016年12月底,由長江存儲主導的國家存儲器基地正式動工,計劃分三個階段,共建三座3D-NAND Flash廠房。
第一階段的廠房已2017年9月完成建設,預計2018年第三季度開始搬入機台,第四季進行試產,初期投片量不超過1萬片,用於生產32層3D-NAND Flash產品,並預計在自家的64層技術成熟後,再視情況擬定第二、第三期的生產計劃。
2020年9月13日,中國安防半導體產業聯盟成立大會在深圳舉行。會上對長江存儲等第一屆成員進行授牌。
❼ 武漢的經緯度是
武漢位於東經113°41′-115°05′、北緯29°58′-31°22′之間。中國中部地區的中心城市,長江經濟帶核心城市,全國重要的工業基地、科教基地和綜合交通樞紐。
武漢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楚文化的重要發祥地,境內盤龍城遺址有3500年歷史。春秋戰國以來,武漢一直是中國南方的軍事和商業重鎮,明清時期成為「楚中第一繁盛處」。
武漢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截至2017年末,全市有名勝古跡339處、省級、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盤龍城遺址、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八七會議會址和武漢國民政府舊址等29處。
(7)武漢國家存儲基地擴展閱讀:
武漢是中國重要的工業基地,擁有鋼鐵、汽車、光電子、化工、冶金、紡織、造船、製造、醫葯等完整的工業體系,著力打造光電子信息、汽車及零部件、生物醫葯和醫療器械、節能環保等四大世界級產業集群。
武漢地處江漢平原東部、長江中游。世界第三大河長江及其最大支流漢江橫貫市境中央,將武漢中心城區一分為三,形成武漢三鎮隔江鼎立的格局,市內江河縱橫、湖港交織,水域面積佔全市總面積四分之一。
2016年2月至11月,國家存儲器基地、國家航天產業基地、國家網路安全人才與創新基地、國家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基地相繼獲批,落子武漢。2018年11月,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國家頂級節點正式上線。
❽ 大擴容!誰是下一個2萬億GDP城市
文|凱風
城市GDP突破2萬億,是什麼概念?
01
2萬億俱樂部
2萬億GDP,可以排進全球前50。
目前,全世界共有233個國家和地區,只有不到50個地區GDP突破2萬億人民幣, 越南、葡萄牙、希臘、紐西蘭、烏克蘭 等國家的GDP均在2萬億之下。
可以說,城市GDP突破2萬億,相當於超過世界上3/4的國家和地區,經濟實力不容小覷。
目前,包括港澳台在內,2019年全國GDP破2萬億的城市只有6個: 上海、北京、香港、深圳、廣州、重慶。
這六個城市,除了重慶一市相當於一省之外,其他均是中國最為發達的區域。不僅GDP總量遙遙領先,人均GDP也是位居全國前列,綜合實力突出。
誰是2萬億GDP俱樂部的後備軍?
從近年經濟增長情況來看,最接近2萬億GDP的城市有6個: 蘇州、成都、杭州、南京、武漢、天津。
這6個城市GDP在1.4萬億-1.9萬億之間,如果不出意外,未來3-5年內都有望觸及2萬億的門檻。
屆時,包括港澳台在內,中國將有11個2萬億GDP城市,超過20個萬億GDP城市,共同構成中國經濟的第一方陣。
02
蘇州:毫無懸念的2萬億城市
蘇州2020年破2萬億,可謂毫無懸念。
2019年,蘇州GDP高達1.92萬億,離2萬億只有一步之遙。2020年只要經濟不出現負增長,突破2萬億是大概率事件。
蘇州GDP如此之高,但至今仍舊只是一個普通地級市,既沒有計劃單列市的光環,也沒有副省級城市的加持,經濟發展能夠如此突出,足見其競爭力所在。
蘇州是與上海、深圳相當的中國三大工業城市之一,也是首屈一指的外貿城市。 製造業相當發達,縣域經濟突出,無論是全國百強縣還是百強鎮,均名列前茅。
作為外貿城市,蘇州難免受到疫情大流行、國際貿易爭端的影響 。不過,這種影響正在逐漸消退,蘇州經濟有望出現明顯反彈。
這背後,與出口的恢復性增長不無關系。疫情雖然造成國際貿易萎縮,且破壞了全球供應鏈,但得益於中國疫情的迅速控制,中國製造非但沒有出現大幅縮減,反而增速不斷攀高,一些國際訂單持續迴流,對外貿形成了階段性支撐。
這其中,機電產品、紡織品出現明顯增長。 數據顯示,今年1-10月,我國出口機電產品8.45萬億元,增長3.8%;出口包括口罩在內的紡織品9084.1億元,增長34.8%。
蘇州外貿以機電產品為主、紡織品為輔,藉助中國製造的復甦,蘇州有望從中受益,帶動今年GDP突破2萬億。
03
成都
成都有望繼蘇州之後,成為第8個2萬億GDP城市。
成都向來是西部地區的領頭羊,也是首屈一指的強省會,更受到一系列國家戰略的加持。
且不說 國家中心城市、西部金融中心、西南門戶 等傳統地位,成都在 成渝雙城經濟圈、西部大開發、西部陸海新通道、國內大循環 等國家戰略中均有一席之地。
近年來,成都藉助強勢擴容做大強省會,固然引來一些爭議,但這些舉措毫無疑問提升了成都的發展空間,讓成都自國家戰略的競爭中處於不敗之地。
成都最為突出的優勢有三:
一是區位優勢。 成都與廣州有一定相似之處,都是大區中心,也都是綜合樞紐,且都綜合實力突出。
目前,成都已開館/簽約(不含已閉館)的領事館有19家,入駐成都的世界五百強企業數略超300家,成都匯聚的資金總量高達4.35萬億,僅次於上海、北京、深圳、廣州和杭州,而機場吞吐量長期位居全國第五位,僅次於北上廣港……
這正是大區中心的優勢所在。
二是成都新興產業正在崛起。 成都目前已形成以電子信息、 汽車 裝備、數字經濟為主的支柱產業,英特爾、戴爾、聯想、富士康、阿里巴巴、一汽等紛紛在成都落地。
三是內循環時代的機遇。 四川人口眾多,常住人口總量超過8000萬人,僅次於廣東、山東、河南,這些人口形成的勞動力優勢,讓成都成為承接產業轉移的最佳目的地之一。
而龐大人口規模和消費市場,也進一步提升了成都在內循環時代的分量。
04
武漢:疫情沖擊有多大?
武漢與成都一直處於你追我趕態勢,但這場疫情,讓武漢元氣大傷。
2020年年初,武漢封城2個多月,從雪滿大地到櫻花盛開,武漢和湖北人民付出了巨大的犧牲,經濟增長受到前所未有的影響。
2020年前三季度,武漢GDP實際增速為-10.4% ,雖然相較一季度-40.5%的巨大跌幅,出現強勢反彈,但全年GDP負增長是大概率事件。
拋開疫情沖擊,武漢基本面沒有太大問題。
2019年,武漢GDP超過1.62萬億,位居全國第8位。相比2008年的3960億元,翻了4倍多。
作為 國家中心城市、全國綜合交通樞紐、國家物流樞紐、重要科教城市 ,武漢的區位優勢依舊存在,這為武漢經濟反彈奠定基礎。
近年來,武漢正在向高新 科技 產業轉型。目前,已形成以光電子信息、 汽車 及零部件、生物醫葯及醫療器械為代表的新支柱產業。
值得一提的是,武漢擁有 國家存儲器基地、網路安全人才與創新基地、新能源和智能網聯 汽車 基地、航天產業 等四大國家級產業基地,長江存儲、華星光電、京東方、華工 科技 、烽火 科技 等龍頭企業紮根於此。
這些都是武漢經濟反彈乃至沖刺2萬億的有生力量。
05
杭州:數字經濟之王
這幾年,杭州風頭之盛,甚至蓋過上海廣州。
以阿里巴巴為代表的信息經濟產業異軍突起,G20等重要活動的落地,讓杭州獲得了堪比深圳的曝光度, 「北上深杭取代北上廣深」、「上海成了環杭州城市」 的說法不脛而走。
杭州工業、外貿均不發達,雖是省會,但在區域經濟發達的浙江,並無強省會優勢。
讓杭州脫穎而出的,恰是數字經濟。
僅2019年,杭州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實現營業收入11296億元,同比增長19.4%;增加值3795億元,同比增長15.1%,佔GDP比重24.7%。
面對疫情沖擊,杭州的 數字經濟 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經濟佔比進一步提升。今年前三季度,杭州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2952億元,增長11.5%, 佔GDP的25.5%。
2019年杭州主要支柱產業
雖然 螞蟻金服 上市遇阻,杭州蠢蠢欲動的房價遭遇一記重擊,但數字經濟作為未來的朝陽行業,對杭州的助力將是長期的,這也是杭州躋身2萬億俱樂部的最大底牌所在。
至於,上海淪為環杭州城市、杭州取代廣州之類的說辭,都只是為了流量人為製造的概念,這種炒作並不利於杭州的城市形象。
06
天津:老牌直轄市
在萬億GDP城市裡,天津可謂是最大的失意者。
過去這一輪經濟普查,天津GDP被砍了5000多億。2019年, 天津GDP僅為14014億,被蘇州成都武漢杭州接連超過 ,而普查之前的2018年,天津GDP一度超過1.88萬億。
今年以來,由於疫情影響,天津GDP又被南京超越。如果經濟不能迅速反彈, 未來一到兩年,天津GDP很有可能跌出10名開外。
要知道,六七年前,天津曾經一度與廣州、深圳、重慶、蘇州爭奪第三城之位。如今,深圳已經遙遙領先,廣州重慶不相上下,蘇州保持穩健增長,而天津卻不免落寞。
這背後最根本的原因在於, 天津產業結構過於傳統,新興產業不足。
天津以石化、 汽車 、鋼鐵等為支柱產業,雖然作為工業重鎮的底蘊仍在,但在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葯等新興產業領域不足,而金融、互聯網、數字經濟等均不發達,這使得天津無法適應產業轉型升級的大趨勢。
同時, 天津雖是直轄市,且背靠京津冀城市群,但缺乏人口吸引力。
2019年,天津常住人口1561.83萬人,相比2016年少了0.3萬人。而同期,深圳新增146.1萬人,杭州新增117萬人,成都新增66.3萬人,連東北地區的沈陽也增加3萬人。
這都構成了天津的短板。
不過,天津作為老牌直轄市的底蘊仍在,加上京津冀城市群能量的釋放,以及中日韓自貿區的呼之欲出,天津經濟有望得到持續反彈,未來不乏重新躋身2萬億俱樂部的可能。
07
南京:「徽京」的勢力圈
中國最有名的非強省會有兩個:一個是濟南,另一個就是南京。
2019年,南京GDP突破1.4萬億,但相對於江蘇的9.9萬億,省會首位度為14.1%,僅高於濟南,與超過30%的成都、西安、武漢等形成明顯差異。
這背後,則是江蘇經濟的均衡布局。江蘇最大的經濟強市是蘇州,而萬億GDP城市則有蘇州、南京、無錫3個,南通離萬億也僅有一步之遙,這種區域格局,決定了南京很難成為強省會。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南京雖然無法成為江蘇的強省會,但「徽京」的 歷史 底蘊,則讓南京成了跨省域的存在。
南京都市圈不僅包括江蘇的 南京、鎮江、淮安、揚州 等4個江蘇城市,還將安徽的 蕪湖、馬鞍山、滁州、宣城 等4個城市納入「勢力范圍」。
可以說;南京雖然不是江蘇的強省會,但可以稱得上蘇皖兩地的重要中心城市,連皖北的蚌埠等城市都向南京伸出橄欖枝,可見其優勢所在。
雖然無法做成強省會,在長三角也沒法成為獨一無二的中心城市,且新經濟產業不如兄弟城市,但 南京背靠江蘇這個中國經濟第二大省,本身的潛力就是無限的。
在未來一到兩年,南京有望重新躋身中國內地GDP十強城市之列;未來3-5年,有望進一步向2萬億俱樂部進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