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存儲
1. 中端存儲和高端存儲,在劃分LUN/Pool給主機的步驟上有啥區別嗎
中端存儲VNX為例的做法:
(1)做RG -> 劃LUN ->mapping給主機
(2)做Pool -> 劃LUN ->mapping給主機
高端存儲VMAX的做法是:https://community.emc.com/thread/167097
(1)在Disk Group裡面建一個Device(Disk Group事先配置好的),MAP到FA,再present給主機(Auto provisioning)
(2)建一組Data Device,創建一個Pool,把Data Device加入到Thin Pool。建一個Thin Device,Bound到Pool上。然後MAP到FA,再Present給主機。
2. 大端存儲法與小端存儲法有什麼不同
大端模式就是低位存放在高地址上。高位存放在地址上。
小端模式就是地位存放在低地址上。高位存放在高地址上。
例如,16bit寬的數0x1234在Little-endian模式CPU內存中的存放方式(假設從地址0x4000開始存放)為:
內存地址 0x4000 0x4001
存放內容 0x34 0x12
而在Big-endian模式CPU內存中的存放方式則為:
內存地址 0x4000 0x4001
存放內容 0x12 0x34
3. 大端存儲和小端存儲
參考: https://blog.csdn.net/u010889616/article/details/47157637
大端存儲:數據的低位元組存儲在地址空間的高位元組位,數據的高位元組存儲在地址空間的低位元組位。
小端存儲:數據的低位元組存儲在地址空間的低位元組位,數據的高位元組存儲在地址空間的高位元組位。
為什麼要有大小端存儲:
大端存儲因為低地址先獲取到的是數據的高地址,也就是符號位,從而很容易知道一個數是正數還是負數。而小端存儲,則相反,更適合做數值的四則運算,最後再刷新符號位。因為存在著進位,如果從高位開始,算到後面發現有進位,就要回退到高位處理進位,而小端存儲這樣做可以先判斷是否有進位,而不用返回去再進行計算。
4. 大小端存儲
在計算機系統中,存儲是以位元組為單位的,每個地址單元都對應著一個位元組,一個位元組=8bit。在C語言中除了8bit的char之外,還有16bit的short型,32bit的long型(要看具體的編譯器)。對於位數大於8位的處理器,例如16位或者32位的處理器,由於寄存器寬度大於一個位元組,如何安排多個位元組的存儲,這就有了大端存儲模式和小端存儲模式。
小端:較高的有效位元組存放在較高的的存儲器地址,較低的有效位元組存放在較低的存儲器地址。
大端:較高的有效位元組存放在較低的存儲器地址,較低的有效位元組存放在較高的存儲器地址。
如果將一個16位的整數0x1234存放到一個短整型變數(short)中。這個短整型變數在內存中的存儲在大小端模式由下表所示。
C語言判斷大小端模式
方法一:
voidIsBigEndian()
{
shortinta=0x1122; //十六進制,一個數值佔4位charb = *(char*)&a;//通過將short(2位元組)強制類型轉換成char單位元組,b指向a的起始位元組(低位元組)
if( b ==0x11) //低位元組存的是數據的高位元組數據
{
//是大端模式
}
else
{
//是小端模式
}
}
方法二:
voidIsBigEndian() //原理:聯合體union的存放順序是所有成員都從低地址開始存放,而且所有成員共享存儲空間
{
uniontemp
{
shortint a;
char b;
}temp;
temp.a=0x1234;
if(temp.b==0x12) //低位元組存的是數據的高位元組數據
{
//是大端模式
}
else
{
//是小端模式
}
}
參考:https://www.jianshu.com/p/152268b0ea19
5. 「雲+大數據」時代 中端存儲如何選擇
「雲+大數據」時代,在很多人看來,首先想到的是,大數據和私有雲存儲是一個具有雄厚技術與經濟實力的大型企業才有可能實現的。其實不然,與前幾年的雲霧籠罩不同,雲計算正在為IT經理們越來越熟悉,他們中的一些已經成功的實施部署了雲計算;在存儲方面,據IDG的研究表明,在新技術趨勢對各不同規模大小企業所造成的挑戰分析認為,中小企業更易於採用和實現新的技術趨勢。而根據中小企業的數據增長情況,中端統一存儲則比較符合其需求,同時也能滿足其特定環境下的特殊需求。對於使用中端存儲產品的企業或者部門來說,必須關注基礎架構的發展趨勢,以便與之相融相生。對於中小企業而言,「大數據」更多是「企業通過各種渠道收集到的大容量的種類繁多的數據集」。這其中包括結構化數據、半結構化數據以及非結構化數據。如果採用傳統的存儲解決方案,這可能會使得中小企業的存儲管理異常復雜,因為可能同時需要NAS和SAN設備,導致管理復雜。而同時提供NAS和SAN協議網路連接的統一存儲陣列則成為中小企業用戶的最佳選擇,利用單一的設備和管理界面來存儲企業內部的多種數據類型,無疑可大幅降低企業的存儲管理復雜度。具體來說,中端存儲應該關注以下七點:陣列的磁碟類型——要選擇什麼樣的磁碟是一個必須要想到的問題,如果預算足夠,當然是全快閃記憶體陣列。但是畢竟是中端產品,成本必須要考慮。結合快閃記憶體的速度優勢和傳統硬碟的價格優勢。或許將來全快閃記憶體陣列會得到普及,但是現在對於中端產品來說還不是一個良好的選擇。混合硬碟或許是兼顧性能和成本的合理選擇。評估產品RAID功能——中端存儲產品甚至是針對SOHO的小型陣列產品都會支持RAID功能,RAID在產品IO性能、數據校驗以及磁碟管理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功能,用戶需判斷RAID級別是否適合即將部署的磁碟種類。對光纖通道磁碟和SAS磁碟而言,單奇偶校驗RAID(如RAID-5)就已經足夠了。而SATA磁碟比較關注存儲陣列的可靠性,雙奇偶校驗RAID(如RAID06或RAID-DP特別版)就能在多個磁碟故障的情況下保護數據免受損壞,或在重建某個故障磁碟時保證另外一個磁碟不受損壞。可擴展性——除了優良的性能和成本,可擴展性絕對是用戶應該對選購的產品進行詳細評估的一個方面。因為用戶不能一次性就買一個用十年而不進行任何擴展的產品。陣列的升級成本,升級的難易程度,以及哪些存儲服務等級可能會在升級過程受到破壞。例如,選擇的中端陣列最好能在無需關機的情況下升級,或者在不打擾現有用戶和程序的情況下配置和遷移數據。軟體方面的支持——數據保護和數據管理等方面,像災容備份、陣列的文件系統,都需要大量的軟體支持。有良好的軟體支持意味著,產品有較強的易用性和更為豐富的功能。IBM等存儲市場上的大廠商都會和微軟、甲骨文、賽門鐵克以及Vmware這些軟體廠商有著良好的合作。所以,其主流的中端存儲產品都會有較高的易用性,在虛擬化、操作界面、數據管理以及災容備份等方面都表現不俗。數據遷移過程和影響——購置、安裝和配置了存儲陣列還不夠,因為現有存儲系統中的數據需要遷移到新的存儲陣列中。數據遷移過程通常十分麻煩,可能會出現意想不到的問題,影響用戶和關鍵應用程序。中小企業的IT員工較少,這個問題尤為明顯。在購買中端陣列時,花點時間和供應商相處,商討遷移策略。考慮後備計劃——並非所有的系統升級或部署都能順利進行。在考慮中端存儲陣列時,除了遷移預案還應制定恢復預案,這一點至關重要。如果部署過程出現錯誤,及時了解如何「退出」安裝或者撤銷遷移,這樣才能迅速恢復正常操作。雲存儲的可能——未來企業的數據都將會被放到雲端,屆時可擴展性、磁碟的選型、RAID等等問題都不在企業考慮的范圍之內。與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做自己本來不擅長的存儲設備選購、配置以及管理,不如採用租賃的方式,將存儲問題交給存儲服務的提供商。雲存儲應該也算是中端存儲客戶可以考慮的一個選項。在所有中端存儲陣列中,統一存儲同時提供塊和文件級網路連接這一特點,使其成為中小企業用戶關注的焦點。並且,有60%的用戶認為他們的大數據整合將是極具挑戰性的問題,中端統一存儲提供了一個交鑰匙的方式來解決這些中小企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由於中小企業數據增長情況,和其自身的預算、專業人員以及其他因素的共同作用,中端統一存儲陣列所提供的靈活性、擴展性、易用性等優勢將特別適合中小企業的需求,其靈活性將在「雲+大數據」發揮出巨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