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存儲配置 » 密度信息存儲研究國家

密度信息存儲研究國家

發布時間: 2023-05-25 21:35:22

① 大家說說對情報學的認識吧

情報學是研究情報的產生、傳遞、利用規律和用現代化信息技術與手段,使情報流通過程、情報系統保持最佳效能狀態的一門科學。它幫助人們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和手段,提高情報產生、加工、貯存、流通、利用的效率。

情報學的概念源於歐美國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逐步形成的一門新學科,至今仍在發展完善中。因此,它不像一些基礎學科那樣,有著嚴格而且統一的學科定義。「世界科學情報系統」的專家給情報學 下了這樣的定義:「情報學是一門研究情報的性質和特點、影響情報流通的因素,以及有效查取和利用情報的加工技術和方法的科學,它是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

隨著人類社會向信息化社會的演進,情報學的社會重要性日益增加,其作用和研究成果被認為是信息化社會的強大支柱之一。

情報科學家把情報學的社會重要性總結為:可使人們有效地傳播已積累的知識;不斷地使人們及時吸收並應用新知識;通過情報的貯存與檢索,喚起人們對知識的記憶;通過對情報知識的有效利用,強有力地推動人類社會、經濟文化和科學技術的進步。

情報學的歷史

不論是西方國家,還是中國,情報學的形成與發展是同它們的情報活動、情報工作的發展緊密相聯的。現代情報學理論與活動主要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是科學技術高度發展的產物。香農的「資訊理論」、維納的「控制論」、電子計算機的誕生分別為情報學奠定了理論和物質基礎。

萌芽與形成階段(40年代)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西方工業國家的科學技術發展型襪,使情報學有了誕生的社會需求和基礎。以德國、英國、美國和蘇聯為主的一些國家,積累了大量需要處理和利用的科技文獻資料和科研成果;西方國家對研究與開發的投入大大增加;計算機問世並被利用於文獻加工領域;新的學術思想活躍以及新的學科不斷誕生。這些因素都是情報學孕育與形成的強大力量。

情報學最初階段的理論基礎是美國和英國的科學家布希和布拉德福奠定的。前者於1945年發表了「誠若所思」一文,首次提出了機械化檢索文獻縮微品的設想;後者於1948年發表了「文獻工作內容的改進和擴展」一文,強調了蓬勃發展的文獻工作所面臨的必須革新的局面。二者的結合造就了文獻工作向情報學的轉移。這一時期,情報學發展的最重要國際活動是1948年英國皇家學會召開了國際科學情報會議。

初期發展階段(50年代) 在這一階段,情報學已初步形成了研究體系和內容:情報組織,情報貯存與檢索設備,機器翻譯和情報需求。美國人陶伯、莫爾斯、肯特等人相繼研究出單元詞索引、敘詞索引、組配索引、題內關鍵詞索引,以及定題情報服務的原理或裝置,給情報檢索技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英國人布拉德福和維隱碧克里於50年代前後分別對灶租舉文獻分布理論、費爾桑對分類檢索理論、克萊弗登對檢索系統性能的評價問題分別作了研究。

1957年是這一階段中具有轉折性意義的一年。美國科學家柴瑞宣布在美國把各種各樣的交流研究與活動統一於情報學。同年,在美國,情報手工檢索開始越來越多地轉為計算機檢索系統。情報學作為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的性質自此開始顯露出來。

中國情報學起步稍晚,始於20世紀50年代。1956年中國科學院建立了科學情報研究所,標志著中國科技情報事業的開始。1957年出版了《科學情報工作》雜志介紹國內外情報工作現狀與發展,引起學者們探討情報工作理論的興趣,是中國情報學研究的開端。1958年中國已開始出現情報述評和分析,在此基礎上,逐漸發展成為具有中國特點的情報研究工作,其成果具有綜合性、戰略性和及時性的特點。中國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還於1958年創辦了中國科技情報大學,後並入中國科技大學,設立了情報專業。

發展與壯大階段(60~70年代) 就國外先進工業化社會而言,情報學在這一時期已成為一門成熟的而且仍然在不斷發展的獨立學科。它的研究對象、內容、體系、研究方法和手段、系統與網路實體、同其他學科和工程技術的交叉程度都變得更為廣泛、嚴格和復雜。

這一階段,情報學的重點在於發展適用性情報技術,支持國家情報系統的建立,支持和加強專業化情報服務系統,解決情報用戶與情報系統之間相互作用和關系問題。例如1961年美國化學文摘社用電子計算機實現了「化學題錄」的自動編排;1964年建成了MEDLARS醫學文獻分析與檢索系統,並於1971年將該系統聯機化等等。它們在用戶與資料庫之間架設橋梁,促使聯機系統廣泛應用。

與此同時,在理論上也出現了相應的發展,如美國的加菲爾德發明引文索引並於1961年試編成了《科學引文索引》;普萊斯側重從歷史與社會學觀點來研究科學情報,於1961、1968年分別出版了《巴比佗以來的科學》與《小科學、大科學》兩書,為文獻計量化的發展作了奠基性工作,並提出了科學文獻指數增長定律與衡量科學文獻老化的普賴斯指數;索爾頓在美國康乃爾大學進行了用加權詞方法的自動標引方案試驗。上述研究與實踐標志著情報學在60~70年代已進入了它的發展與壯大時期。

隨著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和高密度信息存儲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情報學的研究范圍和深度大大拓寬和提高,情報學及其研究成果已被國際社會視為人類信息化社會的理論和物質基礎的一部分。

情報學的性質與內容

情報學屬於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合成學科,它作為理解現代化通信與知識綜合化所必須的一個領域而存在。

從科學技術發展史來看,邊緣交叉學科已經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在自然科學各學科之間、技術科學各學科之間、自然科學與技術學科之間或理論科學與應用科學之間交叉;第二階段則是自然科學、技術科學與社會科學之間交叉,而情報學則是屬於第二階段的交叉產物。

因為情報科學的研究對象是「科學情報及其活動的各種規律」,追求的目標是「最佳的標引方案」、「最少的情報查找時間」、「最大的情報流通」,所以情報學的內容主要有十一個方面,它們是:

情報的產生、內容、特點和結構;情報的傳播、交流和利用;情報的貯存和檢索;情報的標准與規范;情報系統和網路;情報用戶和情報需求;情報的大容量存儲和高速傳遞;情報學與相關學科;現代化信息技術和手段在科學情報領域的應用;情報的經濟學與社會學;信息化社會。

另外,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曾於1979年對情報科學的內容進行了另一種歸納,認為其內容主要有四方面:

情報的標准與計量。例如,情報系統的基本特性;情報的數量、復雜性、含義、利用和價值; 情報的計量和演算法;標准實驗條件的定義和測試等。

情報的結構。研究課題包括情報搜集和存取系統的結構性質;形式和內容之間的關系(即語法學和語義學);語言結構和情報之間的關系;情報的統計理論以及情報模式如何通過數學計算的方法加以驗證和目動識別等。

情報傳遞。主要是研究人作為情報加工者的能力和限制條件。研究課題包括人的情報加工特性;人和情報系統、情報資源之間的相互關系;情報的表述。

情報經濟學。主要研究情報在經濟發展中發揮作用的過程。所研究的問題包括情報學概念在經濟結構中的應用,情報經濟模型等。

情報學可分為理論情報學,應用情報學以及情報工程技術三部分。理論情報學主要研究情報的產生、加工、傳遞與利用問題。中國將其歸納為情報源、流、用的研究模式。

由於其他學科在情報學中的交叉滲透,近來產生了一些分支領域:如情報經濟、情報心理、情報術語、情報數學、情報控制、情報社會……等問題的研究,這些問題的研究解決將會使情報學的面貌一新。

情報又可細分為政治情報、經濟情報、科技情報、軍事情報、社會情報等,但情報學主要關心它們的共性問題。理論情報學的觀點還很多。如約維茨的決策論觀點,葛勞斯的結構與功能觀點等等。

應用情報學主要研究情報工作與事業這樣一些偏重實踐的問題,情報工作按流程可分作情報採集、加工報道、檢索、研究、服務等環節。研究這些環節中的規律性問題構成了應用情報學研究的微觀方面。

情報事業則是指一個較大領域(如國家、地區、大的團體等)從事的社會情報活動,對它的研究構成了應用情報學研究的宏觀方面,並多涉及情報的基礎結構,如情報政策與規劃、情報機構、情報中心、情報學會、情報標准化、情報教育等問題的研究。它標志著一個國家的情報吸收能力,也是各級領導與管理人員關心的一些問題。

情報工程技術主要包括情報技術、情報系統等方面。情報技術主要是指與情報工作有密切聯系的計算機技術、縮微技術、以及通信技術等。又可以按流程分為情報輸入技術、情報存儲技術、情報處理技術、情報輸出技術以及情報傳輸技術。情報技術相對於信息技術則偏重於應用層次。

由於人工智慧的迅速發展、知識工程的運用、智能情報檢索、專家系統等給情報技術的發展帶來了更廣闊的前景。中國歷來較為重視情報工程技術,各個專業部委在這方面傾注心力較多,其成果較多反映在歷屆的計算機情報檢索及有關技術的研討會上。

情報學的研究方法

目前情報學採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

社會調查法。通過現場調查針對社會現象搜集數據,進行分析。這種方法又可分作直接方法與間接方法兩大類,前者主要是用現場觀察法,後者又分作訪問調查與調查表調查。

文獻計量統計方法。對以記錄形式進行交流的各個方面進行計量統計,從中找出變化規律,建立相應數學模型,從定性與定量分析中達到掌握過去與現在的變化脈絡,進而預測未來可能的變化。

數學分析法。現代數學的許多分支在情報學的研究中都在應用,如在情報檢索理論、情報傳遞的機制、情報採集方案的確定中,概率論、集合論、模糊數學、微分方程、運籌學等均在應用,甚至數論、圖論、泛函分析、變分法等,也可以應用。

系統分析與評價方法。對於情報系統各個側面與總體,可通過引進系統論等方法,進行分析與訐價、規劃與設計。由於系統論的研究方法眾多,對某一具體研究對象來說,就需要比較不同的方法,從中選擇最佳方法,以期獲得最優的結果。

歷史的研究方法。進行歷史的研究一般先鑒別一個歷史問題,搜集有關史料,形成假說。然後進一步嚴格搜集與組織史料,認真加以核實,進行分析,得出結論。歷史研究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情報學是如何形成的,促使我們了解過去的事件發生的原因、時間、地點與方式。

情報學的研究方法還很多,諸如德爾斐法、內容分析法、比較分析法、哲學研究法,多綜合加以運用,近來又出現空白點分析法、聚類映像法等。

情報學與相關學科的關系

情報學是在融會許多學科成果的基礎上逐漸發展起來的,因此我們稱它為一門新興的、綜合性交叉學科。

信息科學是研究信息的一門綜合性學科。信息科學的基礎是資訊理論,它只研究信息傳輸的共性,而不研究信息傳輸的特性,不涉及傳輸的知識內容、價值或語義等問題,而這些正是情報學研究的內容。

計算機科學與情報學有著密切的關系。電子計算機在情報活動中的廣泛應用,使情報的搜集、加工整理、存儲、檢索、傳輸、開發利用等工作及其手段,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它改變了圖書館和情報機構的傳統觀念和服務方式。

文獻學與圖書館學關系十分密切,文獻學或文獻工作是情報學的基礎之一,因此圖書館學與情報學的關系也較密切。一般來說,圖書館是以藏書、出納、閱覽等為工作重點,而情報中心則側重加工、報道、研究以至提供各類情報,要求揭示每篇文獻以至每個數據的內容;目錄學是圖書館學重要分支,而情報學則側重於文獻內容的文摘法、索引法與述評法的研究;藏書量是衡量圖書館規模的重要標志,而情報中心則以文獻加工數量,對信息進行綜合分析的質量,以及情報的及時性和有效性作為衡量其工作之重要標志。

在情報活動過程中運用先進技術手段,因此它與物理、機械、電工、電子等硬科學也有密切聯系。此外,情報學還與控制論、通信科學、語言學、語義學、心理學、社會經濟學等有著密切的關系。

情報學的發展方向

由於情報工作對促進人類社會和經濟的持續進步正在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和信息化社會的到來,情報學的發展前景將是廣闊的。

情報學是一項涉及面非常廣泛的社會事業。隨著時間的推移,情報社會化的程度將日益提高,傳統情報系統的觀念也將發生大的變化,情報工作將向產業化方向逐漸發展。

情報是人類的一種精神財富,不僅由每個有情報意識的人腦來承載,而且需要「世界大腦」來承載。為了使人們隨時都能方便的取得所需要的情報,就要在情報學的研究中注意運用新的技術手段。光碟、數字通信、光纖通信、人工智慧系統等先進的理論與技術將獲巨大發展和應用。

情報學除了會在情報產生、加工、傳播等環節上繼續加深外,情報交流全過程的研究將會發展,情報利用問題將會突出出來。

隨著社會的向前發展,情報學的綜合化趨勢將更加明顯,會出現更多的分支。在文獻計量學的基礎上,情報計量學將會得到發展。信息產業在經濟中的突出位情報計量學將會得到發展。信息產業在經濟中的突出位置,將促使對情報經濟問題研究深化。

在研究方法上,情報學將從定性的研究過渡到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研究,並將借鑒與吸收其他學科的研究方法,加以改造,創造出更有特色的研究方法,從而給本學科注入新的活力。

隨著科學研究事業的發展,情報學有可能成為21世紀的重要學科之一,它將緊緊地與高新技術結合在一起,逐步形成更加充實的學科體系與研究規范,將揭示未來信息社會中人們情報恬動的規律性.以及情報信息在社會、經濟、文化中的巨大影響與作用。

② 單個電子晶體管是由哪個國家研製的

日本日立製作所開發研究成功了一種量子元件——「單個電子晶體管」,它可以控制單個電子的運動。這種晶體管不僅體積小,而且功耗特別低,比目前功耗最小的晶體管低約1000倍。日本富士通公司正在開發量子元件超高密度存儲器,在1平方厘米信消面積的晶元上,可存儲10萬億比特的信息,相當於可存儲6000億個漢字。美國物理學家翰遜博士開發成功的電子自旋晶體管,很有可能將集成電路的線寬降至0.01微米。在一個小小的晶元上可容納數萬億個晶體管,從而使集成電路的集成度大大提高。利用量子力學原理設計,由量子元件組裝的量子計算機。它不僅運算速度快,存儲量大、功耗低,而且體積也會大大縮小。一個超高速計算機可以直接放在口袋裡,人造衛星的直徑可以從數飢世米減小到數十厘米。

量子計算機它可以進行大數的因式分解,和Grover搜索破譯密碼,但是同時也提供了另一種保密通訊的方式。在利用EPR對進行量子通訊的實驗中中我們發現,只有擁有EPR對的雙方才可能完成量子信息的傳遞,任何第三方的竊聽者都不能獲得完全的量子信息,正所謂解鈴還需系鈴人,這樣實現的量子通訊才是真正不會被破解的保密通訊。此外量子計算機還可以用來做量子系統的模擬,人們一旦有了量子模擬計算機,就無需求解薛定愕方程或者採用蒙特卡羅方法在經典計算機上做數值計算,便可精確地研究量子體系的特滑肢知征。

③ 高密度存儲材料專業怎麼樣啊

好。
1、進展。高密度存儲材料專業在納米信息存陪磨巧儲材料與穩定重復的超蘆鍵高密度信息存儲研究游晌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進展。
2、名譽高。高密度存儲材料專業項目啟動會在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召開,名譽很高。

④ 我國研製出的超高密度信息存儲優點是什麼

材料是超高密度信息存儲的關鍵。經過對數十種有機材料的反復篩選和實驗,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高鴻鈞研究員領導的研究小組,設計出有特色的電荷轉移有機高或功能分子體系作為信息存儲的介質,利用體系的特性成功實現了超高密度信息存儲,顯示出在分子尺度上存儲時具有穩定性、重復性和可擦除性好的獨特優戚老伍點。研究小組將信息存儲點的直徑減小到1納米左右,並可對信息點進行反含攔復擦除。

⑤ 中國改革開放30年的科技變化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科技事業蓬勃發展,科技實力持續增強,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得到加強,創新型國家建設進展良好,自主創新能力穩步提高,取得了一系列舉世矚目的科研成果,有力地推進了高技術產業發展和國際競爭力的提高。
一、科技投入不斷增加,科技隊伍不斷壯大
改革開放以來,為確保國家科技發展戰略和各項科技發展計劃的順利實施,我國對輪謹備科技事業的投入力度不斷增強,科技經費投入大幅增長,科技隊伍不斷發展壯大,為各項科技活動的蓬勃開展和大批科技成果的涌現創造了良好條件。
(一)科技經費投入快速增加
近年來,國家對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不斷加大,財政支出中對科技的投入逐年增加。2006年國家用於科技事業的財政撥款為1689億元,是1980年的26.1倍,年均增長達13.4%。
隨著國家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政府在加大財政扶持力度的同時採取有效措施積極引導全社會加大對科技事業的投入。據統計,2007年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達3710.2億元,是1991年的26.1倍,年均增長22.6%;按全國人口計算的人均R&D支出為280.8元,是1991年的22.8倍。2007年R&D經費支出與國內生產總值(GDP)之比為1.49%,比1991年增加0.84個百分點,表明社會資源配置對於自主研發的傾斜逐年加大。從2006年的情況來看,我國的研發投入總量排在美國、日本、德國、法國、英國之後,已成為世界第六的研發投入大國。
(二)科技隊伍不斷壯大,人員素質不斷提高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國的科技人力資源得到迅速恢復和發展。截至2007年底,國有企事業單位擁有工程技術人員、農業技術人員、科學研究人員、衛生技術人員和教學人員等五類專業技術人員2255萬人,是1978年的5.2倍。同時,我國科技臘毀人力投入不斷增加,科技研發人員的水平與素質不斷提高,逐步形成了一支具有較大規模和較高水平的科技人才隊伍。到2007年,全國從事科技活動人員達454.4萬人,是1991年的2倍;全國研究與試驗發展(R&D)摺合全時人員達173.6萬人年,其中科學家和工程師142.3萬人年,分別是1991年的2.6倍和3倍;科學家和工程師所佔比重由1991年的70.3%提高到82%,增加了11.7個百分點。目前,我國的研發人員總量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位。
二、創新體系建設取得進展,企業在科技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日益顯現
推進和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建設不僅是我國科技事業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目標之一。近年來,國家創新體系建設進展順利,尤其是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越來越穩固,對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愈發明顯。
統計結果顯示,在2007年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中,各類企業支出2681.9億元,是2000年的5倍,佔全社會R&D支出的72.3%,比2000年高12.3個百分點;其中起主導作用的大中型工業企業支出2112.5億元,是1995年的14.9倍,年均增長達25.3%,大中型工業企業R&D支出佔全社會R&D支出的比重已達56.9%,比1995年高出16.3個百分點。
以建立企業技術中心為主要形式的企業技術創新體系建設不斷加強,國家重點企業中的工業企業基本都建立了企業技術中心。至2007年,國家認定的企業技術中心已有499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達4023家。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2007年投入研發經費超過800億元,企業新產品銷售收入超過2萬晌茄億元,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進一步提高。
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是經國務院批准設立,用於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政府專項基金。該基金自1999年6月啟動以來,共安排資助資金逾70億元,其中2007年安排12.6億元。創新基金為營造有利於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和發展的良好環境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三、基礎研究工作得到加強,原始創新能力得到提升
基礎研究是科學技術發展的根基,代表了一國原始創新的能力,對整個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也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過去三十年,我國基礎研究得到長足發展並進入躍升期,從量的擴張向質的提升轉變,某些領域已處於世界前列。
近年來,我國對基礎研究的扶持力度不斷加大,據統計,2007年全國用於基礎研究的經費支出為174.5億元,是1995年的9.7倍;用於基礎研究的人力投入達13.8萬人年,是1991年的2.3倍。原始創新能力得到提升,在雜交水稻、高性能計算機、高溫超導研究、人類基因組測序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並涌現出了一系列具有原創性和廣泛社會影響的研究成果。納米科學、量子信息、生命科學等前沿領域的一批原始性創新成果在國際上產生了重要影響;重大疾病防治及創新葯物發現、礦產資源勘探開發、節能減排、氣候變化預測等重點戰略需求領域的一批創新成果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化工、鋼鐵、鋁材、聚合物材料、水泥、油氣勘探開發等行業中的一些關鍵科學問題的解決取得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近年來涌現出的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上發現一個新粒子、精確測量銀河系英仙座旋臂距太陽系距離、新型鈰基金屬非晶結構材料金屬塑料研製成功、澄江動物群化石的發現、完成水稻第四號染色體全序列測序工作等基礎研究成果,也表明我國的基礎研究發展正處於一個比較活躍的創新階段。
四、高技術產業快速發展,國際競爭力日益增強
(一)高技術產業成就矚目
為跟蹤世界高科技發展前沿,我國自1986年開始實施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簡稱863計劃,下同)。二十多年來,863計劃順利實施,使我國在高性能計算機研製、微電子裝備、能源技術、生物和現代農業、新材料等領域取得了一批標志性成果,掌握了一批重大關鍵技術和產業核心技術,培育了一批新興產業的生長點,培養和凝聚了一批高技術創新型人才和團隊,為我國高技術研發的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
(二)高技術產品進出口貿易不斷擴大
高技術產業的快速發展帶動了我國高技術產品進出口貿易的不斷擴大。據統計,2007年我國高技術產品進出口總額達6348億美元,是1986年的111.3倍(1986年以前無該項統計);其中出口3478億美元,進口2870億美元,分別是1986年的484.4倍和57.6倍;進出口貿易實現了由1986年的逆差42.7億美元到2007年順差608億美元的轉變。高技術產品出口在我國對外貿易中的作用越來越明顯。2007年高技術產品出口占商品出口總額的份額為28.6%,比1986年的2.3%增加了26.3個百分點。
(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設得到推進
1988年,政府開始批准建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在國家相關政策引導和扶持下,我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設不斷推進,區內企業不斷增加,區域集聚進一步加快,產業集群加速形成。至2007年底,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已從1990年的27個發展到54個,區內企業數由1600多家發展到超過4.8萬家,從業人員由12.3萬人增加到650.2萬人;2007年實現總收入和總產值分別達到5.5萬億元和4.4萬億元,分別為1990年的726倍和769倍。高新技術園區和經濟技術開發區已經成為我國高技術產業的重要集聚地。
五、科技產出成績斐然,重大成果振奮人心
(一)科技獎勵凸現成就,重要成果層出不窮
據統計,從1981年到2007年,我國共累計取得省部級以上重大科技成果74.6萬項;累計頒發國家自然科學獎842項,國家技術發明獎2962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10099項;吳文俊、袁隆平、王選、黃昆、金怡濂、劉東生、王永志、吳孟超、葉篤正、李振聲、閔恩澤、吳征鎰等十二位科學家獲得2000年開始評選的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和做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工作者獲得了國家獎勵。這些重要成果的取得為創新型國家建設提供了技術保障。
(二)各個領域碩果累累,重大成果影響深遠
三十年來,我國的科技實力大為增強,在一些重點領域和尖端領域涌現出了一系列有著深遠影響的重大成果。
在航天科學領域,我國不僅掌握了衛星回收和一箭多星等技術,還迎來了兩座新的里程碑:由我國自主研發的「神舟」系列航天飛船的成功發射,特別是「神舟」五號、「神舟」六號和「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的圓滿成功,實現了載人航天工程的重大突破;而「嫦娥」一號成功探月之旅則標志著我國首次月球探測工程圓滿成功,中國航天成功跨入深空探測的新領域。
在信息技術領域,銀河系列巨型計算機研製成功,量子信息領域避錯碼被國際公認為量子信息領域最令人激動的成果,納米電子學超高密度信息存儲研究獲突破性進展,6000米自製水下機器人完成洋底調查任務,每秒峰值運算速度10萬億次的高性能計算機曙光4000A系統正式啟用,首款64位高性能通用CPU晶元問世。
在生物科學領域,解決了億萬人吃飯問題的雜交水稻技術取得重大突破,首次完成水稻基因圖譜的繪制,完成人類基因組計劃的1%基因繪制圖,首次定位和克隆了神經性高頻耳聾基因、乳光牙本質Ⅱ型、漢孔角化症等遺傳病的致病基因,體細胞克隆羊、轉基因試管牛以及重大疾病的基因測序和診斷治療技術均取得突破性進展。
此外,三峽工程成功完成,水庫蓄水成功、永久船閘通航、首批發電機組全部投產,許多指標都突破了世界水利工程的記錄;青藏鐵路全線通車,成功解決凍土施工的世界性難題;秦山核電站、大亞灣核電站成功建成並投入使用;材料科學、工程技術科學、地球系統科學、新能源技術、原子能技術、高能物理等各個新老學科均涌現出了一批較有影響、意義深遠的重大成果。
(三)專利事業取得長足進展,知識產權保護環境明顯改善
專利情況是反映創新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指標。為保護知識產權,鼓勵發明創造,促進技術交流,國家於1985年正式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專利法》實施二十多年來,我國知識產權保護環境明顯改善,科技人員知識產權意識普遍提高,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逐年增加。從1986年到2007年,我國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分別以16.7%和25%的年平均增長速度遞增,至2007年底,我國專利部門已累計受理國內專利申請331.5萬件,授權專利179萬件。其中2007年當年受理國內專利申請58.6萬件,是1986年的25.4倍;其中技術含量較高的發明專利申請15.3萬件,是1986年的20.2倍;發明專利所佔比重為26.1%。2007年授予國內專利權30.2萬件,其中發明專利3.2萬件,是1986年的354.9倍;發明專利所佔比重為10.6%,比1986年提高了7.4個百分點。從國際比較來看,據世界各主要國家均為成員的《專利合作條約》(PCT國際專利申請)顯示,2007年我國發明專利申請量達5456件,排名從1997年的第22位躍升至世界第7位。
(四)論文數量與質量均有提高,國際地位得到提升
近年來,隨著科研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科技人員在國內外發表的論文數逐年增加,也迅速縮小了我國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2006年中文科技期刊刊登的科技論文達40.5萬篇,是1990年的4.6倍。而據國際上幾種較有影響的主要檢索工具收錄的最新數字顯示,《科學論文索引(SCI)》2006年收錄我國論文7.1萬篇,是1987年的14.6倍,論文總量的世界排位從1987年的第24位躍升到2006年的第5位;《工程索引(EI)》2006年收錄我國論文3.6萬篇,是1987年的15.7倍,世界排名從第10位升至第2位;《科學技術會議錄索引(ISTP)》2006年收錄我國論文6.5萬篇,是1987年的36.7倍,世界排名從第14位躍居第2位。從論文引用情況看,從2002年到2006年共有69.2萬篇《SCI》收錄的我國科技論文被引用,是1995到1999年間累計量的4.9倍。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國的科技事業蓬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科技發展為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民生改善、國家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撐,其整體水平已位居發展中國家前列,有些科研領域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但同時也應看到,在我國的科技發展中仍存在不少問題,很多領域的科技水平和世界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著相當大的差距。當今世界,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科技已成為支撐和引領經濟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的主要動力,誰掌握了先進科技,誰就掌握了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動權,這既是機遇,更是挑戰。

⑥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理學院的科研

1.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與國家863項目
(答侍1)《隨機介質中分形散射》
(2)《非球形粒子對有限波束的散射及在相多普勒中的應用》
(3)《目標環境光散射特性的建模與模擬》
(4)《隨機分布簇團粒子光散射和應用》
(5)863項目《低軌衛星光譜散射特性與模擬模型》
(6)隨機系統法在電磁波復合散射極化問題中的應用(2002-2004)
(7)光外調制光折晶體波導波分復用和動態光互連的研究
(8)國家863 項目:「微型二維電定址液晶光閥空間光調制器的研究」
(9)國家「863」 項目:「大容量快速體全息存儲器研究」
(10)超高密度、超快速度光信息存儲和處理基礎研究」
(11)國家自然基金「用於場離子顯示屏中場離子發射板的復合材料研究」
(12)國家自然基金「超短脈沖激光診斷微腔的光學特性」
3.國防預御段先研究項目(八五、九五和十五)
(1)目標激光散射特性研究
(2)三毫米線、面散射體散射特性及干擾機理研究
(3)目標電磁散射特性理論建模及應用技術
(4)典型軍用目標紅外特性採集和建模
(5)目標激光散射特性測量與理論建模
(6)地海雜波電磁散射建模及其應用技術研究
(7)目標電磁散射和光學特性集成模型軟體
(8)激光武器目標雙站散射特性研究
(9)電磁波大氣傳播衰減特性研究(2003-2005)
(10)大氣反常傳播及其通信和偵察應用研究(2004-2006)
4.國防科技預先研究基金(含重點實驗室)項目
(1)目標材料表面雙向反射分布函數研究
(2)戰場環境毫米波、紅外傳輸特性研究
(3)激光雙向反射特性的表面因子影響和幾何縮比關系的研究
(4)計算雷達目標雙向散射的邊緣電磁流方法研究
(5)目標與清拆吵背景對有限波束的散射和光譜反射特性研究
(6)分形幾何在地、海雜波散射中的應用
(7)干擾雲團中復合電磁散射特性及特徵提取與識別研究
(8)低軌衛星光散射特性研究低軌衛星光散射特性研究
(9)海面背景對激光、陽光光譜散射與輻射特性研究
(10)中段彈頭與誘餌激光散射特性
(11)目標激光近場散射特性建模與模擬
(12)低軌衛星可見光散射穩定特性的分析研究」
(13)國防工委激光空域強度分布測試系統科研項目
其他項目
(1)激光超短脈沖研究微腔光學特性,教育部「優秀青年教師資助計劃」
(2)超短脈沖激光診斷微腔的光學特性,國家自然基金
(3)低軌衛星可見光散射穩定特性的分析研究,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基金
(4)激光脈沖與小粒子的相互作用,留學回國人員科研基金

熱點內容
安卓平板有什麼可以畫對稱的 發布:2024-07-27 09:36:03 瀏覽:132
羊創意腳本 發布:2024-07-27 09:29:30 瀏覽:894
榮耀v20升級存儲 發布:2024-07-27 09:20:19 瀏覽:485
安卓用什麼和電腦傳圖片 發布:2024-07-27 09:02:07 瀏覽:288
存儲過程就是 發布:2024-07-27 08:56:51 瀏覽:131
c語言高級試題 發布:2024-07-27 08:48:30 瀏覽:282
ip伺服器世界上有幾台 發布:2024-07-27 08:46:18 瀏覽:394
金立手機怎麼清理緩存 發布:2024-07-27 08:38:50 瀏覽:311
iphone文件夾不顯示 發布:2024-07-27 08:18:05 瀏覽:774
y510p固態硬碟做緩存 發布:2024-07-27 07:59:34 瀏覽: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