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存硬碟緩存
① 緩存是什麼與內存,硬碟各有什麼區別
主要硬體基本都配置了一個緩存
內存和硬碟的功能差不多也是用來貯存東西東西的
我們一般說的內存是指ram,比方說你打開一個程序,如qq,那麼qq首先會佔用內存一部分空間,
然後才開始輸出,當退出qq的時候,那麼就會從內存中刪除佔用的空間,
拿硬碟和內存的數據交流來說吧
比方說看你下載來的電影
因為硬碟速度比內存速度慢多了,
硬碟如果沒有緩存,那麼當你看電影的時候,會出現卡的症狀,
因為兩個速度相差太大了,
所以出現了緩存,在硬碟上建立一個緩存,那麼電影會一點一點的放在緩存上,然後由內存讀取,這樣就不會出現卡的症狀了,
你是不是經常出現正在緩沖的現象呢,就是因為緩存沒有還沒有數據,\
② 機械硬碟64m緩存和256m緩存差別大嗎
區別不大的,但是還是有區別的。
機械硬碟64m緩存和128m的區別如下:硬碟存取在硬碟與內存之間交換數據,如果緩存大,提高了數據的傳輸速度,一般情況,緩存越大越好,數據在拷貝過程中比較明顯。
機械硬碟中所有的碟片都裝在一個旋轉軸上,每張碟片之間是平行的,在每個碟片的存儲面上有一個磁頭,磁頭與碟片之間的距離只有0.1μm~0.5μm,較高的水平已經達到 0.005μm~0.01μm,所有的磁頭聯在一個磁頭控制器上,由磁頭控制器負責各個磁頭的運動。
(2)內存硬碟緩存擴展閱讀:
機械硬碟與固態硬碟優缺點對比:
1、防震抗摔性:機械硬碟都是磁碟型的,數據儲存在磁碟扇區里。而固態硬碟是使用快閃記憶體顆粒(即內存、MP3、U盤等存儲介質)製作而成。
所以SSD固態硬碟內部不存在任何機械部件,這樣即使在高速移動甚至伴隨翻轉傾斜的情況下也不會影響到正常使用,而且在發生碰撞和震盪時能夠將數據丟失的可能性降到最小。相較機械硬碟,固硬佔有絕對優勢。
2、數據存儲速度:機械硬碟的速度約為120MB/S,SATA協議的固態硬碟速度約為500MB/S,NVMe協議(PCIe3.0×2)的固態硬碟速度約為1800MB/S,NVMe協議(PCIe3.0×4)的固態硬碟速度約為3500MB/S。
③ 內存當硬碟緩存和內存直接做硬碟哪個快啊
這個當然是內存硬碟快了,內存有著無可比擬的速度優勢,但是內存畢竟昂貴,如果是大內存的話如8GB,建議使用1到2GB虛擬成硬碟就可以了。
④ 硬碟緩存和內存哪個快 CPU的緩存是快於內存的,那硬碟呢
這個真不一定,有可能是硬碟快。
很多人回答說是內存快,其實那是錯誤的。貧窮限制了人的想像,知識跟不上發展。
話不多說,上圖對比,你看一下。
看看我內存數據69,000多每秒,就問你怕不怕。4533的頻率。
所以說兄弟別聽他們瞎叨叨,硬碟和內存真不一定誰快呀。關鍵看你想和誰比。田忌賽馬的故事知道吧,就這個道理。
⑤ 硬碟緩存有什麼用
硬碟的緩存主要有以下作用:
一、是對寫入動作進行緩存。
當硬碟接到寫入數據的指令之後,它不會馬上將數據寫入到硬碟片上,而是先暫時存儲在緩存里,然後發送一個「數據已寫入」的信號給系統,這時系統就會認為數據已經寫入,並繼續執行下面的工作,而硬碟則在空閑(不進行讀取或寫入的時候)時再將緩存中的數據寫入到碟片上。由於對於寫入數據的性能有提升,所以不可避免地帶來了安全隱患——假如數據還在緩存里的時候突然掉電,那麼這些數據則會丟失。
二、是預讀取。
當硬碟受到CPU指令控制開始讀取數據時,硬碟上的控制晶元會控制磁頭把正在讀取的簇的下一個或者幾個簇中的數據讀到緩存中(由於硬碟上數據存儲時是比較連續的,所以讀取命中率較高),假如需要讀取下一個或者幾個簇中的數據的時候,硬碟並不需要重新讀取數據,只需要把緩存中的數據傳輸到內存中就可以了,由於緩存的速度大於磁頭讀寫的速度,因此能夠達到明顯改善性能的作用。
三、臨時存儲最近訪問過的數據。
有時某些數據需要經常訪問的,硬碟內部的緩存則將讀取比較頻繁的一些數據存儲在緩存中,下次讀取時就可以直接從緩存中直接傳輸。
四,還有個緩存演算法問題。
如果演算法不夠優秀,命中率就不會高,這樣大容量緩存形同虛設,甚至會出現掉速問題。除此之外,還要結合硬碟本身的單碟容量、轉速來決定。比方說傳輸持續讀寫速度在150MB/s左右、單碟不超過1TB容量的機械硬碟,緩存64MB就足夠,128MB顯然有些浪費;只有那些單碟容量超過1TB、持續讀寫性能在200MB/s左右的機械硬碟,128MB的緩存才有意義哦。
⑥ 硬碟中的緩存容量是什麼意思
緩存容量是提供一個數據緩沖,先將讀出的數據暫存起來,然後進行一次性傳送。解決與其它設備的速度匹配差距。在處理數據時,數據的臨時存放點。
當硬碟受到CPU指令控制開始讀取數據時,硬碟上的控制晶元會控制磁頭把正在讀取的簇的下一個或者幾個簇中的數據讀到緩存中(由於硬碟上數據存儲時是比較連續的,所以讀取命中率較高),
當需要讀取下一個或者幾個簇中的數據的時候,硬碟則不需要再次讀取數據,直接把緩存中的數據傳輸到內存中就可以了,由於緩存的速度遠遠高於磁頭讀寫的速度,所以能夠達到明顯改善性能的目的。
(6)內存硬碟緩存擴展閱讀:
磁碟緩存分為讀緩存和寫緩存。寫緩存實際上就是將要寫入磁碟的數據先保存於系統為寫緩存分配的內存空間中,當保存到內存池中的數據達到一個程度時,便將數據保存到硬碟中。這樣可以減少實際的磁碟操作,有效的保護磁碟免於重復的讀寫操作而導致的損壞,也能減少寫入所需的時間。
根據寫入方式的不同,有寫通式和回寫式兩種。寫通式在讀硬碟數據時,系統先檢查請求指令,看看所要的數據是否在緩存中,在的話就由緩存送出響應的數據。這樣系統就不必訪問硬碟中的數據,由於SDRAM的速率比磁介質快很多,因此也就加快了數據傳輸的速率。
在寫入硬碟數據時也在緩存中找,找到就由緩存就數據寫入盤中,多數硬碟都是採用的回寫式緩存,這樣就大大提高了性能。CPU 緩存也是內存的一種,其數據交換速率快且運算頻率高。磁碟緩存則是操作系統為磁碟輸入輸出而在普通物理內存中分配的一塊內存區域。
硬碟的讀數據的過程是將磁信號轉化為電信號後,通過緩沖區一次次地填充與清空,再填充,再清空,一步步按照PCI匯流排的周期送出,可見,緩沖區的作用是相當重要的。
它的作用也是提高性能,但是它與緩存的不同之處在於:
一、它是容量固定的硬體,而不像緩存是可以由操作系統在內存中動態分配的。
二、它對性能的影響大大超過磁碟緩存對性能的影響,因為沒有緩沖區,就會要求每傳一個字(通常是4位元組)就需要讀一次磁碟或寫一次磁碟。
⑦ 內存作為硬碟緩存,怎樣操作
對於你的問題,從兩方面來回答:
首先是32位系統最多隻能識別3.5-3.7G,那麼剩下的就是空閑的,也就是無法使用,說白了你有500G的硬碟用了300G,後面200G沒有格式化,不識別。這一點可以通過打一個32位的內存擴展補丁,使你的系統識別更多的內存。具體可以搜索「32位內存補丁」來下載,據稱可以最多支持128G。另外是就是通過安裝64位系統,不過這個缺點是部分軟體64位還不是十分支持,經過絕大部分都沒問題,還有就是64位的系統佔用C盤空間要多1倍,也就是如果你的系統是15G 那麼安裝成64位的話就至少要30G空間(其實是即裝了32位的包又擴充了64位的程序),個人建議使用前面的方法,打一個補丁。
第二方面是內存和硬碟緩存性質是不同的,硬碟緩存是硬碟自身在讀寫時連接數據線與內部磁頭存儲速度的緩沖帶,總之是硬碟電路板上的「內存」,是沒法改變了。但是你可能是想增加虛擬內存,但是這個是當你的內存條中的空間滿了,將硬碟中的存儲空間「借用」的空間,針對以前內存小的可憐時候設計的,現在只要你的電腦不同時開20個以上的程序一般6G夠了(當然變態的游戲和大型設計軟體除外)。 因此個人感覺你只需使用解決第一個問題即可。
⑧ 緩存、內存、快閃記憶體的區別分別指什麼樣的東西
一、主體不同
1、緩存:是指訪問速度比一般隨機存取存儲器(RAM)快的一種高速存儲器
2、內存:是計算機中重要的部件之一,它是外存與CPU進行溝通的橋梁。
3、快閃記憶體:一種電子式可清除程序化只讀存儲器的形式,允許在操作中被多次擦或寫的存儲器。
二、特點不同
1、緩存:不像系統主存那樣使用DRAM技術,而使用昂貴但較快速的SRAM技術。
2、內存:內存的運行也決定了計算機的穩定運行。內存條是由內存晶元、電路板、金手指等部分組成的。
3、快閃記憶體:是一種特殊的、以宏塊抹寫的EPROM。快閃記憶體進行一次抹除,就會清除掉整顆晶元上的數據。
三、作用不同
1、緩存:可以進行高速數據交換的存儲器,它先於內存與CPU交換數據,因此速率很快。
2、內存:作用是用於暫時存放CPU中的運算數據,以及與硬碟等外部存儲器交換的數據。
3、快閃記憶體:是一種非易失性存儲器,即斷電數據也不會丟失。因為快閃記憶體不像RAM(隨機存取存儲器)一樣以位元組為單位改寫數據,因此不能取代RAM。
⑨ 在系統內存中設置磁碟緩沖區的主要目的是
作用:
1、預讀取
當硬碟受到CPU指令控制開始讀取數據時,硬碟上的控制晶元會控制磁頭把正在讀取的簇的下一個或者幾個簇中的數據讀到緩存中(由於硬碟上數據存儲時是比較連續的,所以讀取命中率較高)。
2、對寫入動作進行緩存
是對寫入動作進行緩存。當硬碟接到寫入數據的指令之後,並不會馬上將數據寫入到碟片上,而是先暫時存儲在緩存里,然後發送一個「數據已寫入」的信號給系統,這時系統就會認為數據已經寫入,並繼續執行下面的工作,而硬碟則在空閑(不進行讀取或寫入的時候)時再將緩存中的數據寫入到碟片上。
注意事項:
硬碟當硬碟開始工作時,一般都處於高速旋轉之中,如果中途突然斷電,可能會造成磁頭與磁碟劇烈摩擦,損壞硬碟,應避免突然關機。關閉計算機時,必須注意麵板上的硬碟指示燈是否仍在閃爍。只有在指示燈停止閃爍,硬碟讀寫完成後,才能關閉電腦的電源開關。
溫度對硬碟的壽命也是有影響的。硬碟工作時會產生一定熱量,在使用過程中存在散熱問題。最佳溫度為20~25℃,過高或過低都會改變晶體振盪器的主頻。溫度也會導致硬碟電路元件失效,磁介質也會因熱膨脹效應而導致記錄誤差。
⑩ 硬碟的緩存
想知道「寫入緩存」選項是如何設置的嗎?請打開「設備管理器」,展開「磁碟驅動器」,接著在下面任何一個驅動器圖標上點擊滑鼠右鍵並選擇「屬性」,然後切換到「策略」標簽。在這里你應該會看到兩個選項:「為快速刪除而優化」(所有的東西都直接寫入硬碟驅動器)和「為提高性能而優化」(寫入到緩存)。
第一個選項可以允許你快速的斷開設備與電腦的連接,例如一個USB快閃記憶體,你不用點擊任務欄裡面的「安全刪除硬體」圖標就可以直接把這些設備和電腦斷開。如果兩個選項都處於灰色無法選擇的狀態,那麼說明你的磁碟驅動器默認已經把「寫入緩存」選項打開了。(欲查看更多關於延緩寫入默認狀態的信息,請查看微軟的文章「Windows XP and Surprise Removal of Hardware」 )
在Windows XP系統中有時候會彈出「寫入緩存失敗(Delayed write failed)」的提示,告訴你延緩寫入系統可能存在一些問題。雖然這並不是什麼致命錯誤,不過也值得引起你足夠的關注。
下面是一些常見的引起「寫入緩存失敗」的原因:
1.磁碟驅動器本身的原因。這種情況尤其發生SCSI或者RAID驅動器上。有一些RAID驅動器的驅動程序會在安裝了SP2的XP操作系統中報告一個虛假消息告訴用戶「寫入緩存失敗」。所以你應該為你的磁碟驅動器安裝最新版本的驅動程序。
2.數據線的原因。一些錯誤或者損壞的數據線,特別是外部USB線和火線,會造成這種情況。如果你的數據線過長,或者數據線連接到的是一個質量不合格的USB HUB上,也會造成寫入緩存失敗。最後,還有可能是因為你有一個需要80針數據線的UDMA驅動器,但你卻使用了一條40針腳的數據線。
3.SCSI終止錯誤。雖然這種情況在使用了self-terminating技術的SCSI設備上很少發生,但是我們還是必須把它考慮進來。
4.媒體錯誤。這是可能發生的最嚴重的情況,換句話說,也就是磁碟驅動器壞了。如果你能通過SMART(比如SMART & Simple )軟體獲取磁碟驅動器的統計信息,那麼你可以通過這些信息來判斷磁碟驅動器出現了機械(物理)故障。你還可以使用一個叫Gibson Research's SpinRite的工具來幫助你診斷媒體錯誤,只是這個軟體在對磁碟驅動器進行完全檢測的時候會耗費相當長的時間。
希捷Barracuda 1TB 32M SATA3
5.計算機的BIOS設定強制開啟了驅動器控制器不支持的UDMA模式。雖然UDMA 模式能夠增強磁碟的性能,但是如果驅動器控制器不支持的話將會導致一些錯誤發生。這種情況並不多見,主要是發生在新安裝的硬體設備上(該硬體設備支持UDMA模式),用戶可以通過升級BIOS或者將BIOS中關於硬碟驅動器的選項恢復成默認的「自動檢測」模式來解決這個問題。舉個例子:如果設置成UDMA Mode6模式的設備出現了問題,那麼你可以將它設置成Mode5模式。
6.驅動器控制器的問題。如果你的系統同時擁有長和短兩種PCI插槽(64位和32位),請嘗試將USB控制器從長PCI插槽中拔出。一些比較老的PCI 卡並不支持這種類型的插槽。
7.內存的奇偶校驗錯誤。這種情況通常發生在你新增了一條內存之後,造成這種錯誤的原因是很可能是你的新內存條和主板所支持的內存類型不符,或者是內存本身有問題。(內存有問題還會造成其他一些錯誤,例如隨機死鎖等)
8.注冊表中的LargeSystemCache鍵值錯誤。這種情況很少見,通常發生在那些安裝了ATI顯示適配器,內存大於521MB的機器上。這些機器上的注冊表中有一個叫做LargeSystemCache的鍵
(HKEY LOCAL ManagerMemory Management),該鍵值用來管理系統分配給一些核心進程的內存容量,如果鍵值被設為1的話(這樣設置可以增強內存大於512MB的機器的性能),有可能會在一些系統中導致數據錯誤和產生寫入緩存失敗的錯誤。如果出現這種情況的話,請把該鍵值改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