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米壓縮水
⑴ 納米水是否能食用對人體有什麼好處和壞處
納米粉體材料可用於工業、農業、科研、軍事、醫葯、保健、食療、美容、化工等領域。把原來普通的原料加工成具有功能特性的新材料.納米超細粉體的加工技術, 主要是研究以等離子技術及超音速氣流粉碎技術與多種納米技術相結合,進行原材料超細加工,把原始材料變成具有一定功能特性的材料,不改變其化學成份,而是 物理變化為目的研究。例如,對動植物及菌菇類原料的加工製品。目前市場上以動 植物為原料生產的中西葯製品,保健品、美容品,它們的作用效果很不是明顯。那是為什麼呢?主要原因有二:大家都知道動植物細胞直徑約為10-100微米,然而人體皮膚及腸胃對物質的最佳吸收粒度為15微米左右,目 點:其一前國內外生產的產品所用的原料粒度一般在125-300微米即細度500-1000目,故此,人體的皮膚及腸 胃吸收量很少,作用效果不明顯。其二:當動植物原料採用本廠技術和設備加工後,其粒度可達到0.1-10微米 下(即10000目能上),其中含有納米級、亞微米級、微米級的細度,它們的平均粒度在10微米以下,在顯微鏡 下觀察百分之九十八動植物細胞的細胞壁已破碎,看不到物體組織結構,已將原來的原料主要有效成份充分曝,露出來增加了材料的比表面積,提高了溶解性,改善了吸收率,促進了生物的利用度,使產品效果更加明顯,療 效更加顯著,同時降低了原材料的用量,具有強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這就是本技術和本廠設備的最大特點,也就是納米超細粉體材料加工技術與原理。請採用本技術選用本設備,創造新產品。
⑵ 水的體積很難被壓縮其原因是什麼
要解答這個問題,還是看看分子動理論知識吧:正常的固體、液體分子之間的距離在十分之一納米左右,分子之間既不呈現引力也不呈現斥力,這個距離我們稱為平衡位置;如果加大它們之間的距離,就會呈現一種引力,固體很難拉斷,就是這個原因;如果縮小他們之間的距離,會呈現一種斥力。氣體分子之間的距離超過分子直徑十倍以上,分子之間引力和斥力都消失了,分子就做勻速直線運動,我們壓縮氣體的時候,由於既沒有引力也沒有斥力,所以很容易壓縮,而水分子之間的距離還比較小,壓縮他們的時候,由於斥力的緣故,所以水不容易被壓縮。
⑶ 將水加壓水會變成什麼
在初高中的時候,尤其是老師談到液壓,基本上都會提到「水是不能被壓縮的」。可水真的就是不能被壓縮的么?今天,我們就來好好聊一聊這個話題。
水
水的化學式是H2O,是有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的無機物,從微觀的視角來看,水是由水分子構成的。
液態和固態的水分子之間是通過氫鍵進行連接,水其實有很多種相態,除了傳統的三態,在海底熱泉口附近還有溫度達到400多度的水。
而氣態、固態、液態,說白了就是水分子之間的間距發生變化造成的。
在常溫常壓下,水是無色無味的液態。壓縮之後密度和體積並沒有發生明顯的變化,因此,我們可以把水「近似」看成是不可壓縮的流體。
壓縮水
但關鍵就在「近似」上,也就是說,水並不是不可以壓縮。但所需要的壓力特別大,大概需要10000~100000個大氣壓,也就是1GPa~10GPa之間。
這個條件可以說是極為苛刻的,在日常生活中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不過,科學家能夠在實驗室里實現,具體的原理其實就是用金剛石對頂砧壓水。
一些金剛石對頂砧可以達到幾十個GPa。因此,利用金剛石對頂砧來壓水並不是什麼難事,而且也確實有一些科學家曾經做過類似的實驗,實驗也不難。
科學家可以通過顯微鏡直接看到整個「壓縮水」的過程,有點類似於水結冰。當壓力減小時,水還會再恢復原來的狀態。
這里要多補充一點,在持續的加壓過程中,壓力會破壞水分子之間的氫鍵,使得同樣是固態水,也會從低密度結構逐漸演變成高密度結構。
金屬水
假設在理想狀態下,我們有一台可以無限加壓的裝置,可以持續的加壓,當壓力達到1TPa,也就是10^7個大氣壓,這時候水就會變成金屬態。
這種金屬態在太陽系內有,只不過是金屬氫。如果你有個理想的超級探測器,能夠持續向木星的深處探索,就會發現金屬氫。
這就是木星巨大的壓力迫使氫原子內的電子脫離了分子軌道,表現出傳導電子的情況。
也就是說,如果壓力達到1TPa,我們就能得到金屬水,也叫金屬冰,當然,我們目前還做不到這一點。
中子星&黑洞
如果還要繼續加壓,這時候抵抗巨大壓力的其實是由於泡利不相容原理導致的電子簡並壓力,這其實是一種量子效應,你可以粗暴地理解為,在微觀世界裡,有一種規則,要求各個電子在原子核外的狀態是不重樣的。而外界的壓力會迫使電子去到最低能量狀態,這時電子就會產生一種抵抗外界壓力的力,這就是電子簡並壓力。
如果你還能繼續往下壓,這時候就會把電子直接壓入到原子核內,電子和質子生成中子,這時候水也就不再是水了,而是一顆微小的中子星了。
如果你還能繼續往下壓,那接下來理論上應該是中子的簡並壓與外界壓力對抗,當中子的簡並壓都無法抵抗,就會變成一個微小黑洞,不過微小的黑洞存在的時間很短。所以,你還沒等反應過來,它就消失了。
石墨烯界面的水分子
上文都是依靠外界壓力來壓縮水。目前也有科學家在兩片單層石墨烯形成的封閉空間中,把水壓縮到一納米的厚度。但是這種方法不僅需要高壓,還需要水和石墨烯發生相互作用,因此,在這個實驗中,水必須和石墨烯界面同在。不過,目前這個實驗還存在很多爭議。
所以,水還是可以被壓縮的
⑷ 化妝品中的納米水是什麼
是透明的嗎?有藍光?微藍的光,如果在陽光下有微藍的光,並且是透明的,像水一樣稀,擦在臉有點油,那是納米乳液,這個屬於高端化妝品,價格絕對不菲。
如果沒有微藍光,那就是普通的水,起個名字叫納米水無非是忽悠
另外沒有納米水這個說法,水就是水,沒有什麼可以滲透皮膚的水,純屬胡說八道。
⑸ 汗蒸房裡的飲用水具說是納米水,我看水質不是很清,水杯里有雜質的感覺.而且口感不是很好.健康嗎
納米水也就是納米過濾水,對於小於納米的離子及單質基本沒有作用,所以只是煙霧廣告,重點應該是納濾水之前的水質如何?值得一提的是我國《生活飲用水衛生標准》GB5849關於感官類指標中規定,應該是肉眼可見物為不可見,嗅味為無異嗅無異味。有雜質的感覺不提,口感不是很好,那麼此水就是有問題,應該是不宜飲用,飲用後對健康不利。
⑹ 什麼叫納米水知道嗎
「納米水」不是普通的水,它是納米燃油添加劑的俗稱。目前主要針對車用柴汽油和燃料油使用,可實現用物理方法解決燃油燃燒的化學問題。北大博雅科貿有限公司正在大力開發並致力於產業應用。
NANO牌納米燃油添加劑是北大博雅公司向社會推出的第一個產品,只需要在燃油中以八千分之一的比例添加該產品,就能夠促使燃油燃燒得更加充分,從而實現節約燃油、增加動力、減少污染物排放等效果,通過了多家國家權威檢測單位的檢測,2000年就已經投放市場。依據這種技術和其他相關技術,該公司還將陸續向社會推出納米潤滑油等一系列產品。
「納米水」的工作原理是:把自由水經過納米組裝技術的處理後,組裝成6納米左右的水顆粒,然後加到連續的油相當中,形成熱力學穩定的納米燃油,讓燃油在燃燒前通過進行水顆粒微爆的二次霧化作用,炸碎燃油霧滴,使之進一步霧化,實現更加充分和均勻的燃燒,達到提高燃油的燃燒效率和機械效率,進而實現提高發動機動力性能、節省燃油和保護環境的功效。另外,納米水顆粒的微爆作用還能有效地清除發動機燃燒室內的積碳。
⑺ 水到底能不能被壓縮水被壓縮後會改變形態嗎
只需給的力足夠大,沒有什麼不能夠緊縮的。想想黑洞就曉得了,任何物體在黑洞裡面都會被緊縮到一個體積簡直為零的狀態。關於水也是一樣,只需你給的力足夠大,那麼水也能夠被恣意緊縮。
當然了,以上任何一種緊縮水分子的力氣簡直都是人力不可為的。所以,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水是不可緊縮的,也是正確的。
⑻ 納米級的爽膚水是個什麼概念
納米是長度單位,1米=1000000000納米,納米級是指其中的顆粒直徑用納米計量,就是顆粒很小。一般的技術不能夠達到。顆粒小易於吸收,也不會對皮膚造成傷害
⑼ 納米水是什麼
納米水是通過施加高壓來分離水分子而產生的帶電凈水粒子,也叫納米水離子。
1、納米(符號為nm)是長度單位,原稱毫微米,就是10-9米(10億分之一米),即10-6毫米(1000000分之一毫米)。如同厘米、分米和米一樣,是長度的度量單位。相當於4倍原子大小,比單個細菌的長度還要小。國際通用名稱為nanometer,簡寫nm。
2、納米水是利用nanoe納米水離子發生裝置,聚集空氣中的水分;冷卻,並使之結露;通過給水施加高電壓,逐步分裂水霧嗎,產生nanoe納米水離子。
3、納米水離子有比水更保濕、水潤作用。納米水離子顆粒大小為水分子的10億分之1,可滲透到纖維及角質層深處;與一般負離子相比,穩定性高達6倍。納米水離子具有弱酸性的特性,PH值為5±0.5,更適合護肌膚和頭發。
⑽ 假如把一百立方米的水壓縮成一立方米,結果會怎樣為什麼
海水的密度為1.03,在萬米深海中達到1000多個大大氣壓,密度並沒有多大改變。因為水的密度與水溫關系更大,攝氏4度時,水密度是最大的,所以深海的水有時還沒有淺海密度大。
要把水壓縮到百分之一將導致水分子的分解,地球上沒有這么大的壓力,人類也無法製造出這么大的壓力,因此水永遠也無法壓縮到百分之一體積。
這個1就是代表1立方厘米的水為1克,1立方厘米就是1毫升。1立方米的水為100萬毫升,就是100萬克,1噸重。所以我們在買液體物質時常常用升(L)來衡量,1升就是1000毫升,一瓶酒500毫升,也就相當500克,就是1斤。當然乙醇的密度為0.789,我們平時喝的白酒裡面含有百分之幾十的乙醇,因此500毫升就沒有1斤。
隨著不斷的加壓,水會有如下表現:
當水在100個大氣壓時,液態水會處於冰凍狀態;壓力增至3445個大氣壓時,同時溫度降低到-100度(攝氏度,後同),會形成高壓冰,分子間距縮小;高壓冰隨著壓力增加,會達到六方晶體,水分子間隙越來越小,密度增加。
但這種密度增加是很微弱的,因此體積縮小不了多少,一般可以忽略不計。
這時如果再增加壓力,幾百萬到上億壓力,這種變化也很微弱,一直到水分子化學鍵斷裂壓碎,氫分子、氧分子也被壓碎,氫原子和氧原子成為游離態,甚至核外電子逃離成為自由電子,核聚變可能會被激發。
但這時,水早就不是水了,而是氫原子和氧原子的混合氣體了,這種氣體在高壓下很可能是一種原子湯稠密半流體狀態。有人認為這個壓力極限在幾十億個大氣壓。
人類在製造金屬氫時達到了325萬個大氣壓,這是迄今為止人類能夠達到的最高壓力,因此上述水在幾百萬以上高壓下的表現實際上是一個理論值。
水的壓縮狀態會有一個質變過程,在壓力臨界點之前,體積變化很小,一旦突破了這個臨界點,水就不是水了,狀態和體積都會發生劇變。但如果一定要說壓縮100倍後是個什麼狀態,只能說這個物質從過去每立方米1噸的水變成了100噸,這個密度在宇宙天體中根本算不了什麼。
當我們太陽的末日,變成白矮星的時候,這個密度就比這個大多了,還要增加10萬倍以上。100立方米水壓成1個立方米,只不過壓縮了100倍,1個立方米水由過去的1噸變成了100噸,1個立方厘米密度才有100克重,而白矮星上的物質1個立方厘米卻有1~10噸重。中子星上物質的密度1個立方厘米有10~20億噸重。
都知道如果液體變成固體,體積會縮小。而水是特殊物質,液態水結成固態冰反而會膨脹。
在理論上,水可以壓縮,但現在的技術卻做不到。
因為如果把100立方米的水壓縮成1立方米的水,就已經不是水了。壓成的物質與白矮星上的物質密度差不多了。
一般物質的化學鍵是很難破壞的,而水的兩個氫原子有一定夾角。要改變分子間的距離,就要改變這個夾角。目前的 科技 還沒有達到既能破壞它的化學鍵,又能保持水的特性。
但可以搞定原子上的電子,把原子上的電子殼敲破,形成共同享有電子,縮小共有空間。就是把100立方米的水壓縮成1立方米後的密度。這樣就成為了白矮星的標准。
由此,100立方米的水壓縮成1立方米,它已經成為了白矮星,成為了名副其實的「重水」。
好吧,100立方米的水也就是100噸,把100噸的水壓縮到1立方米那麼大,密度也就是100噸一立方米,這個密度非常之大,要遠遠超過地球的平均密度,
地球的平均密度也才5.5噸每立方米,所以100立方米的水如果壓縮到1立方米, 它的密度達到了地球的18倍左右。
另外太陽中心的密度,大概為150噸1立方米,所以真要把水壓縮到1立方米,它的密度也就快趕上太陽了,這個時候水已經不是水了,
它會分解成氫原子和氧原子進行核聚變,然後釋放出強烈的光和熱,不過在現實的生活中,水的密度幾乎不可能被壓縮到100噸一立方米。
當然了,雖然100噸一立方米的密度很誇張,但宇宙中還有更誇張的,例如白矮星的密度達到了1000萬噸一立方米,
而中子星就更恐怖了,它的密度大概達到了1億億噸一立方米,至於說黑洞的密度有多大,答案是我也不知道,總之比中子星要大的多。
最後宇宙中有沒有什麼東西,比黑洞的密度還要大呢?答案是可能有,考慮到宇宙是從一個奇點當中誕生的,
這個奇點在沒有發生大爆炸之前,它的密度被認為是無限大的,但無限大到底是多大呢,答案當然是沒有答案,因為那個時候宇宙還不存在......
將100萬立方米的水壓縮到1立方米,會發生什麼?這是一個有趣的問題。
「液體不能被壓縮」是一個為了簡化計算而確立的概念。事實上,對液體施加壓力是可以改變它的體積的,只是這個改變非常微小,微小到可以不影響計算結果。那麼,能不能大幅度增加液體的密度呢?
大家都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原子的質量99%以上集中在原子核上,但原子核只佔原子體積的非常小的比例。
圖:
氦原子結構示意圖
從上圖可見,原子體積的絕大部分是被電子雲占據的。原子的內部實際上是非常的「空曠」。這就給壓縮原子提供了空間。
如果提供住夠大的壓力,任何物質都可以被壓縮。在自然界這種情況是非常常見的。當然,這個自然界是指的宇宙。
如同太陽這么大的恆星,在核聚變燃料耗盡後,會發生重力坍縮,在巨大的萬有引力作用下,會形成一種叫「白矮星」的星體,一顆質量與太陽相當的白矮星體積只有地球一般的大小。這個時候,原子核外的電子被壓縮到了最低能量級。此時物質的密度達到了1噸/cm³。
圖:白矮星
如果恆星殘余核心的質量大於1.4個太陽質量(錢德拉塞卡極限),萬有引力的壓力會把電子壓入原子核,形成中子星。中子星的密度為8千萬噸~20億噸/cm³。
圖:中子星
如果恆星殘余的核心大於3.2倍太陽質量(奧本海默極限),就沒有什麼可以阻止恆星的重力坍縮了。它會成為一個黑洞。黑洞密度的計算方法與上面不一樣,它的體積是黑洞的「視界」,黑洞的質量越大,視界半徑就越大,所以它的密度會隨著質量的增大而減小,超大質量的黑洞甚至比空氣的密度還小。當然,它的核心被認為是一個密度無限大的「奇點」。
圖:黑洞
100萬立方米的水被壓縮到1立方米的體積,密度為100萬噸/m³,也就是1噸/cm³,對比上面的數據看出,已經達到了白矮星的密度,但遠未達到中子星的密度。
由於水的組成為氫和氧元素,在壓縮過程中,溫度會急劇升高。在壓力和高溫的作用下,會首先啟動氫的核聚變,然後是氦的核聚變……最終水裡的氫原子會被聚變到碳,最終得到一個碳、氧核。當然,由於核聚變會使質量轉變成能量並散失掉,最終得到的質量會比100萬噸少一些。
假如把一百立方米的水壓縮成一立方米,結果會怎樣?為什麼?
我們都知道,如果對一個物體施加壓力,是可以改變它的體積的,對水來說也是這樣嗎?實際上,對水施加壓力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可以改變它體積的,但是所發生的改變微乎其微,我們幾乎是看不出來的。那麼,肯定有人就產生疑問了,能大量的壓縮水嗎?
答案是不可能,現實中是無法把一百立方米的水壓縮成一立方米的,因為地球上是沒有那麼大的壓力的,所以根本無法實現。但題主說是假設,我們可以來設想一下,就假設存在這么大的壓力,可以將一百立方米的水壓縮成一立方米,那麼結果會怎樣呢?
當水處於一種較大的壓力下時,其溫度就會升高,壓力越大,水分子就會加速分解,水分子之間的空隙就會越來越大,但要想完成這個實驗,就需要極其大的壓力來作用,但在壓力達到相當大時,水分子就會破裂,更別說其中的氫原子和氧原子了,也許早被壓的「體無完膚」了。
當組成水分子的氧原子和氫原子都被壓碎了,那麼水這種物質還會存在嗎?顯然不會了,它早都消失不在了。所以說一百立方米的水其實是無法壓縮成一立方米的,反正在現實中是不可能的。
你們認為呢?一百立方米的水壓縮成一立方米會怎樣?
假如把一百立方米的水壓縮成一立方米,結果會怎樣?
至少在地球上是無法實現這個宏大夢想的,在我們人類的技術概念中,水還是屬於不可壓縮的那種物質(可以壓縮一點點),比如水壓機、油壓機等都是用水或者油來傳遞壓力的!但應該沒有聽說過氣壓機吧,因為氣體是可壓縮的,因此我們會有氣動工具,或者氣缸來釋放與儲備能量等!
假如將一百立方米壓縮成一立方米,那麼他的密度就是100噸/立方米,自然界中密度最大的元素是金屬鋨,密度為22.6克/立方厘米,換算過來大約是22.6噸/立方米,各位最喜歡的金屬金也只有19.32噸/立方米!
那麼100噸/立方米的物質是什麼呢?我們來查查地球中心物質的密度是多少的?
地核的平均密度為10.7g/立方厘米,換算一下約為10.7噸/立方米,而地球的平均密度為5.5噸/立方米!看來地球中心的物質並不是我們想要的!
木星內核的密度是多少呢?據資料查詢木星內核密度和太陽核心密度差不多,是120-150噸/立方米,看來這就是我們想要找的物質了,有很多朋友認為100噸/立方米和太陽核心密度差不多,因此認為到了這個密度,這100噸水壓縮成的1噸的某種物質就開始核聚變了?
但看起來似乎並不是這樣,就如白矮星那真正簡並態物質也只有核心部分,外圍並非都是簡並態物質,或者說中子星的結構:
中子星的外殼也並非全部有中子星物質組成,而是白矮星物質!因此這100噸/一立方米的物質並不足以發生核聚變,也許只是以一種奇異物質的方式存在而已!
那麼上文留下了一個問題,為什麼太陽密度和木星差不多,而太陽為何會燃燒木星卻不會呢?剛解釋了還要看壓力的大小和這個奇異物質的范圍大小,比如太陽的核心都比木星大,而木星的核心卻之後太陽的千分之一大小,這兩者在同一個數量級上嗎?太陽內核壓力為2500億個以上,而木星內核只有4000-4500萬個大氣壓,看來確實不在同一個級別!
在很多人的傳統認知里,已經默認水是不能被壓縮的,在初中物理課上估計很多老師都是這么講的!
但事實上,任何物質都可以被壓縮,哪怕是鐵塊金塊也不例外,只要有足夠的壓力都可以做到,這與原子的結構有關!
我們都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電子組成的,而原子核的大小僅占整個原子的百萬分之一,而電子比原子核更小,也就是說原子內部絕大部分空間都是空的,所以只要有足夠的壓力,原子都是可以被壓縮的!
那麼一百立方米的水被壓縮成一立方米,也就是說密度達到了100噸/立方米,如此密度已經很大了,幾乎與太陽核心溫度一樣了,如此密度估計會引發聚變反應!
從100立方米到1立方米,很可能水不再是水,具體會是什麼我也無法確定,通過計算應該能推算出來,會是由更重的元素組成的物質!
可以預見的是,100立方米的水不但能被壓縮到1立方米,還可以被壓縮到更小的體積,直到成為白矮星,中子星,甚至是黑洞。
白矮星的密度為0.1-10噸/立方厘米,中子星的密度更恐怖,達到10的8次方噸/立方厘米,巨大的壓力把電子壓縮到原子核與質子結合成中子,只剩下中子了,所以叫中子星!
那麼比中子星密度更大的黑洞裡面是什麼?目前沒人知道,這是另外一個大問題,也是一個非常深奧的問題!
答:此時密度為100噸每立方米,幾乎就是太陽核心的密度,估計氫原子已經達到聚變條件。
首先,只要壓力足夠高,水也是可以壓縮的,比如1萬米深的海底,水的體積就被壓縮了大約1.8%;水分子由一個氧原子和2個氫原子構成,原子之間以化學鍵連接。
在原子中,原子核的直徑只有整個原子直徑的百萬分之一,在外部作用力的情況下,原子之間的距離是可以被壓縮的,此時單個原子的電子雲向內擠壓,物質密度增加。
把一百立方米的水壓縮成一立方米,密度為100g/cm^3,這幾乎就是太陽內部的密度,壓強有1000億個大氣壓。
被壓縮的物體溫度會升高,加上如此高的壓力,水分子的化學鍵已經被破壞,氧原子和氫原子均以等離子體形式存在;如果溫度足夠高,其中的氫原子還會發生核聚變,聚變生成氦原子,並釋放大量能量。
在宇宙中,存在很多密度極端的物質,比如:
(1)地球核心的密度,大約是11g/cm^3,主要由鐵鎳元素組成;
(2)太陽核心密度,大約100~150g/cm^3,主要由氫、氦元素組成;
(3)白矮星密度,0.1~10t/cm^3,主要由碳、氧、硅等等元素組成;
(4)中子星密度,10^8~10^9t/cm^3,由中子組成。
極端條件下的物質,密度幾乎決定了物質的性質,一百立方米的水壓縮成一立方米,最接近太陽內部的情況。
水的化學式是H2O,一個氫分子鏈接一個氧原子,夾角大約是104.5°。結構如下所示:
水分子中,氫和氧通過共價鍵相連,而水分子之間通過氫鍵組成網路結構,形成宏觀上的水。水分子的體積大概是3*10^-29m3,正常情況下1m3水可以裝下1噸水。
如果把100萬立方米水壓縮成1立方米,則必須壓縮分子見的氫鍵以及原子間的化學鍵,才可以縮小水分子體積,像<蟻人>中演的那樣縮小物質。而縮小分子間的氫鍵以及化學鍵,現今的技術根本不可能做到。如果強力壓縮分子間距離,會使分子緊密排列,原子挨著原子。由於氫鍵距離很小,只有0.1-0.4納米長,所以小倍率壓縮可以,大倍率的即便再縮小也小不到那裡去。唯一的方式就是把原子的電子殼層「壓碎」,形成共享的電子,縮小原子空間。因為原子中99%的空間都是空的。只是這樣,形成的就是類似於白矮星的東西了。
如果是100立方米縮小為1立方米,密度是100t/m3,體積縮小100倍。水分子和原子之間「擠一擠」就可以了,還是水。但是如果是100萬立方米水壓縮為1立方米,則密度會變成1*10^6t/m3,剛好處於白矮星的密度范圍內,成了白矮星了,成了名副其實的「重水」了。
確實理論上任何物質都可以進行壓縮,因為原子間會存在距離,原子內部也是有著巨大空隙的,就好比中子星一樣,巨大的壓力將原子結構都破壞掉。
如果從壓縮難度來看,一般情況下無疑是固>液>氣。但是液態就已經很難了,拿水為例我們知道著名的馬里亞納海溝深度可以達到10000米,壓強巨大但水的密度也只比地面上的水密度大了4.96%。
回到題主的問題,一百立方米的水壓縮到一立方米意味著水的密度變為100噸每立方米!也就是100g/cm^3,結合數據中子星密度在1億噸每立方厘米,所以此時還沒有達到原子結構被破壞得程度,但是這個密度卻已經接近太陽核心的密度了,因此我們能夠得到一個結論:這個時候這團「水」開始核聚變了。
這是因為隨著水的不斷壓縮,水分子的化學鍵被破壞,溫度不斷升高,氧原子和氫原子均以等離子體形式存在,當溫度到達一定程序,核聚變就會開始。
所以這團水最終已經不能叫做水了,因為其分子結構已經被破壞。當然還要說的是現實情況下將水如此壓縮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