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語言柏林牆
1. C語言演算法模擬題 目標柏林
#include<stdio.h>
#include<string.h>
#defineLEN1000+10
voidturn_right(char*c,int*a,intk)//順時針旋轉
{
inti;
chartemp;
temp=c[a[k-1]];
for(i=0;i<k-1;i++)
c[a[k-1-i]]=c[a[k-2-i]];
c[a[0]]=temp;
}
voidturn_left(char*c,int*a,intk)//逆時針旋轉
{
inti;
chartemp;
temp=c[a[0]];
for(i=0;i<k-1;i++)
c[a[i]]=c[a[i+1]];
c[a[k-1]]=temp;
}
charc[LEN];
inta[LEN][LEN]={0};
intmain()
{
intlen;
inti,j,k=0;
for(i=1;i<=1000;i++){//這里把1-n的所有倍數都處理出來,不用每次循環都求,節省時間
k=0;
for(j=0;j<1000;j++){
if((j+1)%i==0)
a[i][k++]=j;
}
}
while(gets(c))
{
len=strlen(c);
for(i=len;i>=1;i--)
{
k=len/i;
if(k==1)
continue;
if(i%2==0)
turn_right(c,a[i],k);
else
turn_left(c,a[i],k);
}
puts(c);
}
return0;
}
參考下這個AC代碼哈。
2. 柏林牆的出現
柏林牆
Berlin Wall
環繞西柏林的一道圍牆。東德政府根據人民議院1961年8月12日通過的法令,於8月12~13日夜間修築。目的是制止東德居民包括熟練技工大量流入西德。原為鐵蒺藜圍成的路障,後改築成兩米高、頂上拉著帶刺鐵絲網的混凝土牆。在正式的交叉路口和沿線的觀察塔樓上設置警衛。1970年,雖然東西德之間關系有所改善,東德政府還是把柏林牆加高到3米以阻止居民逃向西方。到 1980年,圍牆、電網和堡壘總長達1369千米。除築牆外還嚴格限制西柏林與東德之間的人口流動。後根據東、西德政府 1971年12月20日簽署的協議,限制略有放寬。1989年下半年,東歐各國政局劇變。民主德國在向德國西部移民浪潮的沖擊下,於同年 11 月9日,將存在28年零3個月的柏林牆推倒,促進了德國的統一。
在歐洲土地上,尚有過一道修築最為堅固但又最為短命的長城——這便是德國境內的「柏林牆」。柏林牆與朝鮮半島上的「三八」水泥牆一樣,均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產物,又都為水泥所築,可稱得上是歐亞大陸上的兩條「姊妹牆」。
柏林牆(Berliner Mauer),正式名稱為反法西斯防衛牆(antifaschistischer Schutzwall),是德國首都柏林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簡稱民主德國或東德)在己方領土上建立的圍牆,目的是隔離東德(含東德的首都西柏林)和西德(簡稱聯邦德國或西德),從而阻隔東西柏林之間市民的往來。柏林牆的建立,是二戰以後德國分裂和冷戰的重要標志性建築。1961年建造,1990年拆除,兩德重歸統一。柏林牆的建立,是德國歷史上難以抹去的一道傷疤,這個民族那時最大的悲哀,莫過於再次分裂。
[編輯本段]背景
柏林牆一段二次大戰以後,德國和柏林被蘇聯,美國,英國和法國分成四區。1949年,蘇聯佔領區包括東柏林在內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首都定在東柏林,而美英法佔領區則成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首都設在波恩。美英法蘇的佔領協定保證聯邦德國和西柏林之間的空中走廊。西柏林在聯邦德國法律和西柏林基本法都規定是聯邦德國的領土,然而,美英法三國認為規定和現狀相抵觸而推遲實施,所以西柏林一直都不是西德的領土,直至冷戰結束、兩德統一。
最初柏林市民是能在各區之間自由活動的,但隨著冷戰緊張氣氛的提升,1952年東西柏林的邊界開始關閉。1949年到1961年大約有250萬東德人逃入西柏林。
[編輯本段]歷史
柏林牆在1961年8月13日開始建造,一開始只是鐵絲網,後來被大量換成真正的牆。東德稱此圍牆為「反法西斯防衛牆」,但多數西方國家認為建圍牆的真正目的是不讓東德人逃入西柏林。
柏林牆有超過155公里長,約3~4米高,主要可分為:
第零層防線: 302座瞭望台
第一層防線: 約3.5米高、光滑、淡色的水泥牆,有的地方附鐵絲圍攔和警報器
第二層防線: 鋼制拒馬
第三層防線: 2米高的鐵絲圍攔
第四層防線: 音響警報纜
第五層防線: 鐵絲網(通電的)
第六層防線: 碉堡(共22個)
第七層防線: 用來引導(滑)警犬的纜線(共600隻警犬)
第八層防線: 6~15米寬的無草皮空地,可以留下逃亡者的腳印,埋有地雷
第九層防線: 3~5米深的反車輛壕溝
第十層防線: 5米高的路燈
第十一層防線: 武裝警衛(共14000人)
第十二層防線: 2米高的通電鐵絲網,附警報器
第十三層防線: 空地
第十四層防線: 第二道水泥牆,3.5~4.2米高、15厘米厚,可以抵擋裝甲車輛的撞擊
第十五層防線: 有些地方需要游過施普雷河(Spree)
1987年6月12日,羅納德·里根訪問西柏林時,在勃蘭登堡門的柏林牆前發表演說:「戈爾巴喬夫先生,請推倒這堵牆!」在該牆建立後,有人採用跳樓、挖地道、游泳等方式翻越柏林牆,共有5043人成功地逃入西柏林,3221人被逮捕,239人死亡,260人受傷。
最令人心痛的是,1961年,一位東德青年在翻越柏林牆時,被東德軍隊殘忍打死,年僅十七歲!!!!他成為柏林牆下第一位罹難者也是最年輕的一位犧牲者!!
1989年11月9日,新東德政府開始計劃放鬆對東德人民的旅遊限制,但由於當時東德的中央政治局委員君特·沙博夫斯基(Günter Schabowski)對上級命令的誤解,錯誤地宣布柏林牆即將開放,導致數以萬計的市民走上街頭,拆毀圍牆。此事件也成為「柏林牆倒塌」,雖然圍牆不是自己結構倒塌,而是爾後被拆除。柏林牆的倒塌被歷史學家認為是東西方冷戰終結的開始,也是東西柏林和東西德統一的標志。1990年10月3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加入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德國和柏林完成統一。
今天,在柏林仍保留有一小段圍牆的遺跡以作為紀念和歷史見證,不斷吸引著大量遊客前來參觀。
[編輯本段]名人評述
「自由有許多困難,民主亦非完美,然而我們(民主國家)從未建造一堵牆把我們的人民關在裡面,來防止他們分開我們。」 「自由是不可分割的,只要一人被奴役,所有的人都不自由。」——約翰·肯尼迪(1963年6月26日,在柏林的演講,題為《我是一個柏林人》)
「戈爾巴喬夫先生,打開這扇門。」「戈爾巴喬夫先生,推倒這堵牆!」——羅納德·里根在柏林牆演講。
[編輯本段]柏林牆的逃亡
1961年8 月,一個沉悶的夏天。對於大量東德人經柏林逃往西方已經忍無可忍的東德人和蘇聯人搞了一個漂亮的偷襲。8 月12日凌晨1 點,2 萬多軍隊突然開到東西柏林邊境,立刻開始了修築柏林牆的工程。應該說,這個以我國長城命名的工程,准備還是很充分的,絕對不是豆腐渣,僅僅到13日凌晨,第一期工程全部完工,整個東西柏林被鐵絲網全部分割,再加路障。柏林牆正式樹立了起來。
然而上帝實在會開玩笑,就在柏林牆的修築過程中,東德人就開始了翻越柏林牆,逃亡西德的"柏林牆傳說"。東德人的爭分奪秒,只爭朝夕的精神,給柏林牆的歷史研究留下了千古之迷,到底是先有柏林牆,再有翻越行動,還是未等牆樹起來,就已經開始了翻越,竟然永遠無法得到一個答案了。
歷史記載,柏林牆初步完成,即東西柏林正式分割,在13日中午12點37分,最後一個路口宣布封鎖為標志。但就在13日,最早明白過來的東德人已經開始用生命搏擊柏林牆,當天,一位技工跨過正在樹立的鐵絲網跳進了西柏林,有人跳進運河游到了西柏林。然而,天意弄人,誰也沒想到記錄他們踏上西德領土的時間。
13日上午,西德人湧向柏林牆,向牆那邊的同胞投擲自己的通行證,身份證件。到蘇聯軍隊能夠阻止這一舉動前,數以千計的證件已經被扔到了東德同胞的手裡。大批東德人借機混在返回西柏林的西德人中間偷渡逾越了柏林牆。
13日下午,柏林牆樹立以後,第一個逾越柏林牆的人出現了。一個青年在光天化日之下,用百米沖刺的速度飛奔向鐵絲網。但是,三名警察追上了他,將他打倒在地,誰也沒有想到,被打倒的他竟奇跡般又站了起來,奪過警察的槍,一邊與警察對峙一邊繼續向西柏林飛奔。警察是盡職的,他們不顧這個年輕人的槍,沖上去和他又一次扭打成一團,並且一刀刺進青年人的膝蓋。這次這個年輕人失去了奔跑的能力,面對三個警察,結局已經註定。
然而,上天決心要給大家看一幕喜劇而不是悲劇。就在此刻,西柏林群眾雷鳴般的怒吼驚醒了三名警察,他們已經越過了柏林牆,現在是在西德的土地上,他們不再是警察,而成了違法者。他們扔下青年跑回柏林牆的另一側。這個青年拖著殘廢的腿,一邊拚命呼救一邊爬到了西柏林。
事後證明,這是一個大大的誤會。事實上柏林牆並不是沿東德西德的邊境修築的,而是偏東德一側,這是為了保證,即使你越過了柏林牆,你仍然在東德土地上,警察和軍隊仍然有權力和能力開槍將你擊斃。當時那三位警察並沒有越界,他們大可以合法將那個青年綁回東德。然而,面對這柏林牆上的第一次交鋒,他們誤會了,害怕了,那個青年簡直是奇跡般的竟然這樣逃脫了已經籠罩住了自己的厄運。
要說最可愛的逃亡者,頗有幾個競爭者,首先是兩位大情聖,一個是阿根廷人,一個是澳大利亞人。大家看看他們逃亡的手段就可以知道,也就是他們能做出來,死腦筋的德國人就是再有幾百萬人逃亡,也做不出這么幽默的計劃來。
柏林牆邊的死窗戶。街道在西方, 樓房屬於東方。樓房上的窗口就是著名的''死窗戶",被砌死以阻止人民逃跑到西柏林。 柏林牆並不是鐵板一塊,總有那麼幾個門,幾個交通站。於是情人被困在東柏林的兩位就打起了交通站的主意。經調查研究,交通站是靠欄桿來封鎖交通的,雖然欄桿結實,撞不斷,但是欄桿比較高,如果汽車足夠矮,可以從欄桿底下直接鑽過去。
於是計劃誕生了,把自己的親愛的放在行李箱里,趁警察不注意,開足馬力,一下從欄桿下面鑽到西柏林就行了。說干就干,澳大利亞人就這么把自己的新娘子接到了西柏林。如果故事到此為止,那就不存在什麼幽默了。但是這時候,阿根廷人出場了,他充分表現了南美人民熱血沸騰,但不愛動腦子的特點,他認為這個計劃不錯,決定自己也照辦煮碗。所謂照辦,真的是照辦,他居然連車子都是直接找澳大利亞人借的同一輛車!說起來也是,這么矮的車本來就不好找。
問題是,他一點偽裝都沒有做,連車牌都不換,就這么開了去。阿根廷人開著這輛已經被報紙報道得詳細得不能再詳細的車,大搖大擺開進東柏林。
東德警察一看,這車怎麼這么眼熟,但是誰也猜不到天下還真有這么大膽的人。警察問"這車,以前是不是來過東德?"阿根廷人臉不紅心不跳的回答,"當然沒有啦"。警察自己也糊塗了,大手一揮,放行了!結果是,在一個星期以後,同一輛車,把另一對情侶,用同樣的方式帶到了西柏林。在他們舉行婚禮之際,悲憤的東德警察把欄桿下面裝了無數垂直的鐵條,別說是車,就是條蛇也休想從欄桿下面再鑽出去!
五歲的小男孩。他家經過地道從柏林牆的下面鑽到了西柏林。這個地道挖了整整6 個月。而且因為東柏林警察便衣密布,地道不得不從西柏林挖掘。要求是絕對不許做地面測量,還必須正好挖到被接應者的廁所里。為了不被地面人員發現,地道深入地下12米!
這樣龐大的工程,這樣長的時間,真不知道逃亡者是如何承受這樣的心理壓力如此之久的。但這個孩子什麼也不知道。當他從地道口出現在西柏林的時候,面對記者和救援者人群發表感想如下:"這個大洞洞怪嚇人的,不過沒有野獸"
1961年,18歲的彼得。菲西特就是這么一個人。他已經爬到了柏林牆的頂部,只需要再加最後一把勁,就可以達成目標,就在這個時候,槍聲響了……
彼得滑落回柏林牆東側。悲劇還沒有完,身中數彈的彼得倒在柏林牆下,血流如注,我不知道東德的警察是一時不敢承擔責任,跑去請示上級,還是真的就已經下了殺心。彼得就這樣在牆下躺了50分鍾,沒有一個東德警察前來管他。彼得的呼喊聲一點一點的低下去了,低下去了。西柏林的人群爆發出憤怒的抗議聲。
"你們是殺人犯""你們是法西斯!"上千群眾怒吼著。西德的警察冒險跑到柏林牆邊(前面已經說過,這是極其危險的,柏林牆西側依然是東德的土地,警察已經"越界",完全可能被槍擊)把急救包扔向彼得。但是太晚了,彼得已經失去了自救的能力。
彼得終於停止了呼吸。他的血已經流盡了,在他藍眼睛裡最後映出的,依然是東柏林。50分鍾以後,東德警察抬走了他的屍體。如果說彼得最大的不幸在於他最終沒有成功,我不知道下面這個最後"成功" 的例子,是不是算幸運。在柏林牆剛完成的那一年,由於牆還不是很堅固,有人就想出了辦法,開重型車輛直接撞牆!直接沖開柏林牆進入西德。1961年,這類事件多達14起。
逃亡者要面對的絕不僅僅是堅固的高牆,還有來自軍隊和警察的密集射擊。有軍事常識的朋友都知道,對於穿透力極強的子彈,民用的車壁,車門根本就是nothing,香港電影里躲到小轎車後面就可以逃開對方射擊的鏡頭完全是搞笑。所以,用這個辦法沖擊柏林牆的人,實際上等於完全不設防的穿行在槍林彈雨中,去爭取一次嚴重交通事故的機會!
布魯希克和他的同夥同樣是利用大客車沖擊柏林牆,但是他們的行動從一開始就被發現了。軍隊和警察從多個方向向客車密集射擊,客車起火燃燒,彈痕累累!還好,客車質量過硬,不但沒有熄火,還在布魯希克良好的駕駛下奮勇加速,一聲巨響,柏林牆被撞開了一個大缺口,整個客車沖進了西柏林!
歡呼的人群擁上來迎接,卻被眼前的景象震驚了,駕駛座上的布魯希克身中19 彈,他是用生命的最後意志堅持加速,沖向柏林牆的。當客車沖進西柏林的那一刻,布魯希克停止了呼吸。柏林人展開了一場爭論,布魯希克究竟有沒有看到他夢想看到的西柏林?最後是一個現場鏡頭寬慰了大家,從鏡頭上看,客車駕駛座位於西柏林之後,布魯希克還有一個抬頭的動作。是的,那時候他還活著!他的眼睛最後映出的,是他夢想中的迦南西柏林!他是一個成功者。
柏林牆在兩德統一後完全拆毀,後來聯邦政府作了很大努力說服人民同意在原址重建了一段70米的"柏林牆"作為警示,圖中十字架是企圖越牆者的墓碑,為紀念他們追求自由的勇氣把他們葬在這里讓人憑吊。在28年中,至少有239人在試圖翻越柏林牆或潛渡施普雷河時被槍殺。
1968年,一位東德青年利用河流潛水到達西德。大家心目中的潛水是什麼樣的?潛水服?潛水鏡?總之他一個人能有多大本事,還一切都必須自己造,最多是一點粗糙的個人潛水工具罷?這位青年自己造的是潛艇!他用的是摩托車馬達,配上自己組裝的鋼板,還有導航,壓縮氣體等系統。硬是在家造出了一個個人用的小潛水艇。質量如何?我看可以通過ISO9002 國際認證。這潛水艇在水下航行了超過5 個小時,才從西德那邊冒出來,其中沒有發生任何事故。有同學說了,5 個小時是不是太長了一點,那是沒辦法的事情,你試試拿個小摩托的馬達去潛水看。這小潛水艇當然是一個奇跡,該青年的逃亡過程使他立刻在西德找到了工作,各大機械公司競相聘用該青年為設計師。聽說後來他還真在機械設計上大有成就。
1979年某夜晚,從東德一個家庭的後院升起了一個巨大的熱氣球。氣球下面的吊籃里裝著兩個家庭--兩對夫婦和他們的四個孩子。這個氣球完全由這兩個家庭手工製成,花了數年的時間。在此期間,兩個家庭自學成才,從材料學,工程學,氣體動力學,氣象學……一直到建立家庭實驗室,最後成功的在家庭的後院里製作完成了這個高達28米的熱氣球!經調查,此熱氣球是歐洲歷史上最大的熱氣球,被記入吉尼斯世界記錄!這個熱氣球在通過柏林牆的時候,被警察發現了。警察目瞪口呆之餘,還算記得開槍射擊。這一射擊,該氣球良好的工藝水準就發揮了出來。逃亡者操縱熱氣球一下升高到了2800米以上的高空,不但槍打不到,連探照燈都照不到!警察只好緊急呼叫空軍支援,尋找一個熱氣球,把它打下來。蘇聯空軍"蘇","米"戰機立刻出動,但是熱氣球在28分鍾的飛行以後,已經完成了使命,安全落地。問題是,當氣球被發現以後,兩家人決定立刻降落,以避免被戰機擊落。這一 "緊急降落",就誰也摸不準方向了,降落的地點無法確定。到底是已經到了西德,還是被迫降在東德,誰也不知道。
面對未知的前景,8 個人都失去了驗證的勇氣。他們根本不敢走出這個氣球,就這樣躲在吊籃里長達24小時之久。他們已經沒有勇氣親自揭曉自己的命運了。他們唯一能作的,就是祈禱。降落整整24小時以後,軍人來了,揭開了氣球。他們對這8 個逃亡者說出了他們盼望了多少年的話。"你們自由了,這里是西德領土。"
3. 柏林牆修建的歷史原因說明它的象徵是什麼
對1949-1962年間民主德國居民外流問題的研究及新檔案的啟示 從1949年10月民主德國建國到1961年8月修建柏林牆,大約有270萬人出於各種目的,通過各種方式離開民主德國。導致大量居民出走的原因究竟何在?面對大量居民出走,民主德國的態度和對策是什麼?這些對策與民主德國5、60年代的整個內政外交政策的關系又如何?這些問題頗值得研究者加以深入探索。 由於各種原因,學術界對於這個現象的研究寥寥無幾。自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之後,出現了大量解密檔案和運用解密檔案進行研究的著作和論文。這些論著和檔案披露了大量歷史細節,解釋了許多原有的疑問。特別是來自前民主德國和前蘇聯黨政外交機關的一些文獻,提供了不少有價值的信息。 60-80年代對於民主德國居民外流問題的研究 在兩德統一之前,民主德國官方的觀點是,外流的居民是受到了西方敵對勢力引誘,或者被西柏林破壞分子所「販賣」,才離開民主德國的。當時主持修築柏林牆的昂納克在回憶錄中所持的就是這種看法。這種觀點也反映在民主德國學者的研究中。60年代,出現了不少反映德國分裂的民主德國文學作品,比如C·沃爾夫的《分裂的天空》(1963)。但是這些作品的基本取向也和官方的意見一致,歌頌人們在兩大社會制度的對立中,毅然選擇社會主義,舍棄了資本主義。
柏林牆是東西方冷戰的象徵,建於1961年
4. 柏林牆倒,在歷史上有什麼意義
意義:
柏林牆的倒塌,給聯邦德國提供了大量的勞動力,給民主德國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資金,並使民主德國的人民的生活有一定的改善。
柏林牆的倒塌,代表了一個統一的德國,作為歐洲經濟體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德國的發展可以帶動整個歐洲的經濟發展,使世界經濟向多元化的趨勢發展。
柏林牆的倒塌標志著德國的統一,是東歐劇變的一部分,也推動了蘇聯解體和冷戰結束。
不能否定柏林圍牆倒塌的正面意義,但更應為二十多年來所付代價作反思。蘇聯集團解體誠是歷史躍進,但若世界思維仍停在「敵消我長」這種戰略利益窠臼中,那麼歷史躍進的意義會被抵消。
1989年11月9日,作為東西兩大陣營對立的主要象徵,柏林圍牆被拆毀。
柏林圍牆的建造始於1961年,它的興建與倒塌都標志著近代歷史的重大變化。它的興建意味著二戰之後東西對峙的冷戰時代達到巔峰。蘇聯東歐集團,在20世紀80年代,經歷波蘭「團結工會」運動、捷克斯洛伐克「七七憲章」運動,到柏林牆倒塌的第2年,即1990年10月3日,兩德統一。而整個蘇聯也在1991年12月25日正式解體。
5. 柏林牆的簡介
【書名】:柏林牆(冷戰時期最震撼人心的歷史和動人心魄的故事)
【作者】:[英]弗雷德里克·泰勒 譯者:劉強
【定價】:38元
《柏林牆》封面——創意的鐵棘
內容簡介:
《柏林牆》封面——創意的鐵棘
1961年8月12日深夜,一道帶刺鐵絲網屏障在柏林悄悄豎起,把整個柏林一分為二。後來,這道屏障不斷被加固、擴建,最終成為冷戰時期東西陣營全面對壘的最觸目驚心的標志——柏林牆。弗雷德里克·泰勒講述了冷戰時期許多鮮為人知的政治沖突,以及讓整個世界極度不安的軍事危機,甚至使全球處於爆發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危險邊緣。直到1989年11月9日深夜,柏林牆被拆毀。這種危機才得以真正解除。
《柏林牆》一書交織著歷史、原始檔案和個人的故事,講述了特定時期東西方主要政治領袖的精彩言行,以及這個分裂的城市和生活於其中的人民的故事。
作者簡介
弗雷德里克·泰勒,曾在艾爾斯伯里文法學校受教,在牛津大學研讀歷史和現代語言學。在蘇塞克斯大學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獲得大眾獎學金。做過出版商,創作過四部小說,編輯並翻譯了《戈培爾日記1939-1941》;暢銷書《德累斯頓:1954年2月13日,星期二》的作者。
媒體評論:
通過欺騙、賄賂和要挾,西德政府機關和軍事機構引誘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境內一些立場不堅定的人逃往西德……華約組織成員國必須採取必要措施保護自己的安全,而首先需要保護的就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的安全。
——《華約聲明》發布於1961年8月13日星期天凌晨1點11分,當時第一批帶刺鐵絲網已被拖拽到東西柏林的邊界
奧斯特里茨說,訴諸防禦工事的措施通常標志著一種偏執的傾向,而這帶來的後果就是你暴露了自己的弱點。
—— W.G. 塞巴爾德《奧斯特里茨》
那麼……他們建造柏林牆阻止了人們的離開,現在他們拆除柏林牆也是為了阻止人們離開。這是什麼邏輯。
——1989年11月柏林牆被拆除之後,東柏林一家酒吧內一個不知姓名的酒徒如是說
整個秋天,我們都在談論,
核大戰引起的煩惱與不快,
也在談論我們人類的滅絕。
——羅伯特·諾威爾「1961年秋」
編輯推薦
《柏林牆》:我們曾經真實地受到「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威脅。
這種威脅是如何形成的?在「第三次世界大戰」一觸即發時.這種威脅為什麼又突然解除了?
「第三次世界大戰」一觸即發
目錄:
致謝
譯者說明
再版序
初版序
第一章 沼澤之城
第二章 赤色分子
第三章 必須看起來民主,但我們必須掌控一切
第四章 封鎖
第五章 解散人民
第六章 王儲
第七章 以小制大
第八章 「玫瑰」行動
第九章 鐵絲網出現的第一天
第十章 囚犯
第十一章 柏林的私生子
第十二章 圍牆游戲
第十三章 弗里德里希大街的正午
第十四章 突圍
第十五章 我是一個柏林人
第十六章 超現實的籠子
第十七章 最終對決
第十八章 柏林牆倒塌
後記希望的幻滅
插圖列表
參考書目及其他
序言
2009年11月9日,星期一,是柏林牆倒塌的20周年。20年前那個戲劇性的夜晚,象徵著德國分裂及資本主義世界和社會主義世界分界線的柏林牆轟然倒塌,表明冷戰完全結束了。
在人類的歷史長河中,20年的時間也就恍然一瞬。作為個體的人,在我們慶祝20歲生日的時候,我們會有太多的東西可供展望,或許我們會首次覺得自己也有很多東西可以回顧。20年前,冷戰結束了,如同我們個體的人一樣,現在冷戰後的世界也進入了成年期。
1989年,以蘇聯為主導的蘇式社會主義制度崩塌,同時,以美國為主導的資本主義制度獲得了表面的勝利。我之所以說「表面」的勝利,因為巧合的是,現在這種制度自身也面臨著嚴重的經濟和政治問題,盡管這種巧合讓人不快。20年前,這些嚴重的經濟和政治問題並沒有露出任何端倪。
現在,我們不僅要慶祝柏林牆倒塌20周年,還要繼續曾經的夢想。現在的生活依然讓人焦慮,而且有時依然讓人摸不著頭腦。對於那些曾經期望甚高的人來說,現在的生活並沒有帶給他們好的感覺。
或許我們真的會懷念冷戰的那些日子。當時,我們的確面對著核毀滅的持續威脅;然而,如果我們能忽略這種威脅(當時大多數人的確能忽略這種威脅),相對來說,當時的生活更安定,變數更少。而且東西方都一樣。
現在,統一的德國出現了一種所謂的「東德之痛」的現象。東德人還懷念著那種簡單而安定的社會主義制度下的生活:有保障的工作,國家分配的住房,快樂的青年營,官僚統治的社會,卻真的非常穩定。當那些出生於前東德時期的人抱怨他們失去了太多的時候,他們的西德同胞就會稱呼他們為「愛抱怨的東德佬」(Jammerossis)。當然,作為回應,東德人會輕蔑地稱呼他們為「無所不知的西德佬」(Bessewessis)。盡管東西德已經統一20年了,西德人依然會直白地訓斥前東德同胞不願努力工作,不願為自己的生活承擔責任,一味地依賴國家來照顧他們的一切。雙方都創造了一些陳詞濫調,然而,這些陳詞濫調卻反映了一些真實的東西,至少反映了雙方在世界觀方面的真實沖突。這種沖突植根於東西德分裂時期雙方不同的經歷。
東西德人經常會為這樣的沖突發生爭吵。為了紀念柏林牆倒塌20周年,最近在前東德所轄的地方開了一個文學會議。東德媒體的一位資深人士嘲諷地宣稱(當然,他的話並不是事實),他從來就沒有見過西德人為前東德的重建出過一分錢。他的話立刻招來了一個西德人的謾罵。這個西德人也是媒體人士,而且更加有名。
6. 二戰後「柏林牆」的出現反映的根本問題
按照中國方面的正統講法,蘇聯在斯大林背棄了社會主義理念,以後走上了修正主義的路線,如果答案被改成B的話,那就有一個問題:如果根本原因是社會制度對抗的話,蘇修以後美蘇社會制度上就沒有本質區別了——按照中國方面的正統解釋,修正主義本質上是資本主義——,那麼制度上的以及意識形態上的對抗也就大為緩和了,那麼柏林牆為什麼沒有立即轟然倒下?反而卻要等到蘇聯幾近崩潰時才被推倒?
說得明白一點,按照中國方面的正統解釋,柏林牆是在蘇聯實力崩潰時才倒下的,而不是在蘇聯(純正的)社會主義崩潰時才倒下的,所以說之前維持其站立的原因是實力對抗而非制度對抗。
再補充一下:按中國正統講法,蘇美兩個集團對抗的原因有很多,社會制度是一方面,國家利益是另一方面,特別是蘇聯走向修正主義之後,二者的矛盾只有稱霸世界的矛盾上。所以不能簡單地說A是B的根本。
7. 在線求指導:柏林牆的正式名稱是「
B |
8. 柏林牆樹起來後,肯尼迪總統說:「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堵不是防範外敵,而是防範自己人民的牆。」柏林牆歸
B
9. 修建柏林牆是哪個國家或者說哪個人向蘇聯提出來的建議呢 柏林牆在蘇東陣營的正式稱呼是“反法西斯防衛牆”,猛的一聽好像跟納粹、希特勒有關系,然而這牆修建的時間是1961年8月,第三次柏林危機時期由東德提議修建的,與真正的法西斯沒有毛關系。 關於柏林牆的由來,還得從1945年說起。 戰敗的德國如刀俎上的魚肉一般,任人宰割。割地又賠款,領土進一步“縮水”,比如,德意志民族千年的故地,東普魯士首都——格尼斯堡,變身成了加里寧格勒,成了俄羅斯神聖不可分割的領土。 而且,一些西德人還在東柏林大量購買受東德政府補貼的低價商品,利用匯率差,套購物資等等,長期下去,東德的經濟也吃不消。 加之,這次蘇聯又跟西方談崩了,但再向前兩次那樣拗不過之後選擇默默的解除封鎖,又覺得很丟面子,畢竟,這時的蘇聯是個核大國,在太空領域甚至還要領先美國一小丟丟,有了點底氣。 因此,蘇聯當局做了一個決定,讓東德領導人瓦爾特·烏布利希出面提出申請,蘇聯和東德共同建設一道“保護社會主義的屏障來抵抗資本主義入侵"。旨在防範西方的潛在侵略威脅,和阻擋西方間諜滲入社會主義陣營。 1961年8月13日, 德意志民主共和國與西柏林之間的邊界關閉。爾後,蒙上帶刺鐵絲網的鋼筋混凝土牆把城市分隔開來,全長155公里。 熱點內容
|